① 爺爺奶奶的生活方式作文
主要把他們每天的生活寫下了,比如他們為了身體健康,每天早早的起去公園鍛煉身體,生活有規律,等等。
② 怎麼讓爺爺奶奶習慣城裡生活
1、給父母佩帶一塊定位手錶,類似兒童手錶那種可以接打電話、可以定位的手錶,並教會他們常用功能。如果父母新事物接收能力相對好些,那麼教會他們使用微信位置功能、高德地圖步行、騎行導航等功能。只要你多教幾次,他們肯定會使用的,即使有些人開始會有排斥,但只要他們知道了這是出行很必需的,自然就會主動去接受。
2、你出行的常用路線,比如去你公司、常去的綜合體商場、最近的大醫院等,帶他們乘坐幾次公交、地鐵,或者如何打車(如果能教會他們用滴滴打車,那就更簡單直接了),幫助他們熟記起點站和終點站,並告訴他們,無論任何時候,過馬路都不要闖紅燈!確保他們能正常使用城市出行的方式,並養成注意安全的習慣,這是最難的一步,也是需要最多的耐心。
3、熟記小區名字、周邊至少兩個標志性的地方名稱,防止迷路或者找不到方向的時候,藉助交通工具到這些地方等你,雙方都養成這樣的默契。另外,馬路、街道旁邊路燈桿上的報警位置編號,教會父母看,這是緊急情況下報警求救必需的。
4、家裡的電器(如煤氣灶、電磁爐、微波爐、空調、冰箱等)教會父母正確使用,並告訴他們家裡電路的總閘在哪,以防萬一跳閘的時候,知道在哪開。在家裡顯眼的地方用便利貼寫上常用的電路、水管、電器等的維修電話,這樣父母在家需要的時候不會無所適從。
生活問題
1、親自帶父母到最常去的菜市場買菜、買水果等,包括去的行走路線,並跟你經常光顧攤位的老闆聊上幾句,等父母熟悉了這些,他說不定沒多久他們就跟菜市場的大姨、大叔混的比你還熟,這不僅是為了生活需要,也是為了父母能像在鄉下一樣有熟悉感,不那麼枯燥。並留幾個這些買菜老闆的電話,如果父母有腿腳不便或者不方便出門的時候,可以打電話完成買菜這些事情。(當然,如果你能教會他們用現在生鮮電商在線訂購的操作方法,那就更好了)。
2、小區周邊的小吃店、診所、便利店,要帶父母去熟悉一下,讓他們心中有數,需要的時候知道在最近的范圍內,可以買到什麼,有點小毛病知道去哪裡看醫生。
3、帶父母跟小區的保安、門衛混個臉熟,如果可以的話,進出的時候經常打個招呼。這不僅是增加父母在城市生活的歸屬感,在需要的時候,這些人也許就能幫上點忙。
③ 爺爺狂風暴雨般給孫女洗臉,「爺爺式」洗臉,你覺得如何
三、因為現在有很多孩子,他們也是非常抗拒洗澡了。
所以在爺爺奶奶給他們洗澡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會非常的不高興,所以在生活中這種事情也是非常多的。但是這個爺爺他給孩子洗臉這個動作也是非常的搞笑的,所以平時那平時孩子可能是比較抗拒洗臉的。
④ 爺爺的一生過著什麼的生活
關於爺爺的記憶,一直是最深刻的,村裡很多人都說我是在爺爺的肩膀上長大的
兒時,由於父母每天要忙著干農活,所以根本沒時間照顧我和妹妹,爺爺就一直帶著我們,那個時候爺爺承包了村裡的一座山,每天清晨從山上回到家裡,吃過早飯把我們接到山上,晚上天黑的時候再把我們送回家裡
那時的爺爺是強壯的,懷里抱著妹妹,背上背著我,就在山上和家裡,日復一日的來回重復著,整個童年的記憶里幾乎都是這樣
小的時候,爺爺對我異常疼愛,他是我心中無所不能的大英雄。那時,所有的夢想和奢求都是爺爺幫我實現的,一直到我上初中,我比同學校小夥伴的零花錢都多出很多倍
除了「偷東西、玩火、逃學」這三件事他堅決不允許之外,其它無論什麼事,不管犯了多大的錯,只要他在場,我都能從爸媽手中逃掉皮肉之苦
記憶中,爺爺是一直沒有停止勞動的,爺爺當時承包村裡的山時,山上一片荒蕪,沒有任何經濟作物,爺爺花了四年的時間,不知道用壞了多少雙鞋和多少把鐵鍬,硬是把整整一座山翻了一遍並種上了沙樹
樹剛種上的時候並不經風雨,為了讓它們成活,爺爺需要挑水澆樹,一連幾年下來都是這樣。而荒地太貧瘠沒有養份就更難有收成,農作物也都是成活率不高,後來爺爺專門種了幾年葉類植物,每年都把葉子當成肥料翻到地里,如此反復幾次,才能看到滿山的綠色
爺爺根據土壤情況,對若干塊荒地進行開荒,種上花生、紅薯、綠豆、茶葉、板栗、豆角等經濟作物,於是全家人幾乎每年秋季都要去山上勞動,不僅收獲果實,也大大的改善了家裡的經濟狀況
到我上中學時候,山上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山上綠樹成林,被開荒出來的土地上各種農作物散發著蓬勃生機,每到採茶的季節,滿山採茶人也是一種壯觀的景象
爺爺在這座承包的山上辛勤勞動了近三十年,可以說是憑一人之力讓荒山變成了沃土,直到七十多歲實在無法操勞時,才把整座山還給了村裡
很清楚的記得,爺爺七十三歲的時候,把承包的山還給村裡以後,就和我們住在一起了,但是他還是閑不住,就開始養牛,每年過完年買上小牛犢,到冬天的時候一頭牛就能值好幾千塊
村裡有一條小河經過,每年到了夏季,爺爺就會買上龍蝦網捕蝦,從夏季到秋季一直沒有停下來過,只是捕龍蝦爺爺每年也能為家裡貢獻幾千塊的收入
2014年11月份因為牛受驚將爺爺帶倒摔傷,我接到家裡的電話,趕緊把手頭上的工作一安排,就連夜開車往老家趕,經過醫院檢查,左側肋骨第5和第7根輕
⑤ 《爺爺一定有辦法》--溫暖而富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繪本,在我家孩子四歲前後,讀了挺多遍的,到現在為止,它依然都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這本繪本來源於猶太的古老民間故事。故事和內容都很簡單,就是說有一位老爺爺,從封面就能看出來,爺爺非常慈祥有愛,他為他剛出生的孫子約瑟做了一條奇妙且溫暖的毯子,伴著約瑟甜甜的夢鄉。隨著約瑟慢慢長大,毯子顯得很小,而且很舊,媽媽主張丟了算了,可是約瑟捨不得,他說「爺爺一定有辦法」,於是找到爺爺,爺爺將毯子重新縫製成了一件外套,長大的約瑟穿著正合適。
不過約瑟又長大一些,外套變小了,依舊有辦法的爺爺,將外套變成馬甲,又變成領帶,又變成一條手帕,最後變成一顆紐扣,這條神奇的毯子在約瑟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陪伴著他。這也能看出,約瑟對這條毯子的依賴,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樣,在嬰兒時期的一個玩偶,一條毯子或是任何一件東西,都能成為他們精神上的一種安慰,所以約瑟不斷的讓爺爺改造他的毯子,陪伴了他很多年。
這就是繪本的主旨故事,就連繪本的文字都異常簡單:
接下來的繪本文字基本都是這個模式,但是這種文字對小年齡段的孩子很有好處,不斷重復的語句,有節奏有韻律,非常適合小孩跟隨大人一起朗讀,讓他們因為參與了朗讀而不斷找到更多閱讀的樂趣!
而爺爺每次改造毯子,都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還能這樣?
毯子不斷變化,但它依舊陪伴在約瑟的身邊,布料越改造越小,約瑟卻從嬰兒長成了小學生!不變的是他們一家人溫暖彼此的生活。
好了,這就是這本書的內容了,很簡單吧!
哦,不不不!!!!
好戲還在後面呢!
一、【老鼠一家人】
在本書的主要畫面底下,還有一家人的生活,那就是住在約瑟一家樓板底下的老鼠一家,文字里沒有任何體現,但畫面詮釋了他們勤勞美好的生活。
有一天,有一塊有著月亮和星星的藍色布料從樓板縫里掉了下來,老鼠太太用布料為他們的卧室裝飾了一番。此後時間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布料掉下來,老鼠太太用這些布料為她的孩子們縫制了衣裳,製作了窗簾,餐布,沙發套,他們的小家也因此變的更溫馨。其中還有老鼠寶寶去上學、野外玩耍的畫面,和主要故事遙相呼應。
老鼠一家的故事,如果孩子三歲以上,建議可以讓他們來解讀這個故事,讓他們鍛煉語言和詞彙的整合,並能結合主旨故事完成老鼠一家的故事編輯,很有趣哦。
約瑟的衣服不斷改變,而老鼠一家也因此改變?為什麼改變?只要肯動腦筋,善於利用身邊的材料,就能讓一個灰土洞變成美麗溫暖的小家。
二、【約瑟的妹妹】
在文本故事裡,約瑟的妹妹也是沒有提到的。但是善於觀察的小朋友們一定會發現。在約瑟長大一些的時候,她媽媽的肚子明顯的隆起,這就是懷小寶寶了。後來的圖畫里,能依次看到約瑟的媽媽生了一個女兒,而後也能在一家人的活動中看到小妹妹逐漸也長大了。
我覺得本書的繪者挺厲害的,繪畫細節非常多,也很生活化,每一頁都能去看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做什麼,或是喝茶聊天,或者在工作,以及他們住的這條街道上, 每次出現都是不同的場景,有哪些人,在做什麼。
三、爺爺和爸爸的工作
關於爺爺和爸爸的工作,一開始我們也沒注意,後來通過不斷的細節發現,才知道的。約瑟一家住的二層小樓,大門口有個標志,是一個縫紉線的標志,而通過爺爺能縫制毯子,還能改造成外套,馬甲,判斷爺爺是一個縫紉師,會製作衣服,這是他的工作。
而爸爸的工作呢,爸爸的工作在二樓,在好幾副圖里,我們看到爸爸在製作皮鞋,而且旁邊的櫃子上也放著做好的鞋子,所以我和孩子結論得出爸爸是一位皮鞋製作和修補的匠人。當然這只是我的想法,也許其他讀者們會有另外的發現哦。
其實繪本里還有很多小細節,都在推進著故事的發展,雖然文字沒有提及,但是圖畫已經說明了很多,是值得重復閱讀,細細觀察的繪本。
在故事的最後,也是整個故事得到升華的結尾,約瑟的那顆用最後的布料改造的紐扣丟了,他一開始很傷心,但後來一家人都在一起的時候,他豁然開朗了,雖然紐扣沒有了,但這些材料還夠……
還夠寫成一個奇妙的故事!
沒錯,這個故事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故事,也呼應了本文的主題:家和愛。
⑥ 你爺爺奶奶平時的生活豐富嗎他們一般都做些什麼事情
到了爺爺奶奶這輩的人,早就已經是退休的年紀了,在吃穿不愁的情況下,平時的生活還是非常的幸福的。現在的老人幾乎都是在老家生活,和年輕人不在一起,畢竟大家的生活習慣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日常就是過自己的小日子,也不需要勞動下地,只要身體健康就已經很好了。
一:打理門前的一小塊空地。老人們雖然說沒有什麼工作,但是日常也是也不會閑下來,不像是年輕人一樣生活非常的豐富,玩手機,追劇之類的。對於爺爺奶奶來說,每天最大的興趣就是打理自己門前的那一塊地方,在春天的時候種下了很多的蔬菜,等到秋收的時候一小塊地裡面真的是大豐收了,各種各樣的蔬菜能夠滿足日常的需求。
爺爺奶奶一輩子為我們操勞,現在年紀大了, 也是換我們盡孝心的時候樂。
⑦ 一分鍾剪出獨居爺爺的一天,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
網上爆火一個關於爺爺獨居一天的生活視頻,該視頻是由他的孫女在監控中剪輯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平時關注爺爺的一些日常生活。而廣大網友看到爺爺一天之後的生活,不免覺得感嘆,當今社會的孤寡老人是否都如同視頻中的爺爺一樣,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樣的。畢竟如此精緻而輕松的老年生活,作為年輕人的我都是異常羨慕。
發現問題就要找到導致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空巢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多,這就警醒著我們對子女和父母之間日後撫養關系的問題。怎樣才能權衡利弊,再保證自己家庭幸福的情況下撫養自己的父母。就需要作為子女的我們不要讓老人獨自等待,提高老人的安全意識最好的是將老人送入養老院。在挑選養老院時,一定要遵從他們的意願。讓他們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
⑧ 爺爺奶奶小時候的生活
爺爺奶奶小時候的生活描寫示例如下:
爺爺繪聲繪色地描述:「我們那個年代,七八歲就開始幹活啦,幹啥?撿糞、挑豬草。吃啥?野菜、山芋。哪像現在條件這么好,頓頓大米飯。」
奶奶接著說道:「大太陽火辣辣的,我們就在田裡幹活。累了隨便找個地歇歇,渴了就到河裡喝點水。衣服濕了干,幹了濕,一天勞動下來回到家,就喝沒有一粒米的玉米粥、彩兒粥……」
五十年代的生活
在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裡,好多家裡娃多的,都會把養不了的孩子送給親戚或鄰居或有錢的地主家,當時沒有什麼法規不能買賣人口,給點吃的、穿的就行。即使那麼艱難,家裡的孩子還是一個不少的在一起。
最困難的時候,是吃野菜度日,每個大人都餓的面黃肌瘦,當時的孩子也比現在幸福的娃們瘦小很多。生活雖然困難母慈子孝,兄弟姐妹團結在一起,互相謙讓,日子貧困而又幸福。等孩子們漸漸長大一起,日子也好轉一些,起碼不用天天挨餓。
村大隊的領導實行記工分制度,按人頭分糧食,家裡人多的就會多分些,人多乾的活就多,分到的糧食也會相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