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品流通企業成本核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商品流通企業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分為幾種。數量進價金額核演算法是以實物數量和進價金額兩種計量單位,反映商品進、銷、存情況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統一按進價記賬,總分類賬反映庫存商品進價總值,明細分類賬反映各種商品的實物數量和進價金額。同時,根據企業經營管理需要,在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之間,設置「庫存商品」類目賬,按商品大類分戶,記載商品進、銷、存金額。此外,在業務部門和倉庫設置商品賬,分戶方法與「庫存商品」明細賬相同,記載商品收、付、存數量,不記金額。最後,根據商品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方法定期計算和結轉已銷商品的進價成本。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能全面反映各種商品進、銷、存的數量和金額,便於從數量和金額兩個方面進行控制,但每筆進、銷貨業務都要填制憑證,按商品品種逐筆登記明細分類賬,核算工作量較大。
數量售價金額核演算法是以實物數量和售價金額兩種計量單位,反映商品進、銷、存情況的一種核算方法。該方法的主要內容基本與數量進價金額核演算法相同,都是按商品品種設明細賬,實行數量和金額雙重控制。不同之處在於,「庫存商品」總分類賬、類目賬和明細賬均按售價記賬,並設置「商品進銷差價」賬戶,記載售價金額和進價金額之間的差額,定期分攤已銷商品進銷差價,計算已銷商品進價成本和結存商品的進價金額。由於採用售價記賬,逢商品售價變動,就要盤點庫存商品,調整商品金額和差價,核算工作量較大。因此,數量售價金額核演算法一般適用於經營金額較小、批量較少的小型經營批發企業,以及經營零售的企業的庫存商品和貴重商品的核算。
售價金額核演算法是在實物負責基礎上,以售價記賬,控制庫存商品進、銷、存情況的一種核算方法。其主要內容包括建立實物負責制,按商品經營的品種和地點,劃分為若干櫃組,確定實物負責人,對其經營的商品承擔全部責任。售價記賬,金額控制,庫存商品的進、銷、存一律按銷售價格入賬,只記金額,不記數量。庫存商品總分類賬反映售價總金額,明細分類賬按實物負責人分設,反映各實物負責人所經營的商品的售價金額,在總賬控制下,隨時反映各實物負責人的經濟責任。設置「商品進銷差價」賬戶,以反映商品進價與售價之間的差價,正確計算銷售商品的進價成本。加強物價管理,商品按售價核算後,如遇售價變動,就會直接影響庫存商品總額。健全商品盤點制度,「庫存商品」明細分類賬按售價記賬,沒有數量控制,只有通過盤點才能確定實際數量,因此,必須加強商品盤點,才能檢查庫存商品賬實是否相等及其實物負責人的工作質量和經濟責任。採用售價金額核算方法,可以簡化核算手續,減少工作量,是零售企業商品核算的主要方法。
進價金額核演算法是以進價金額控制庫存商品進、銷、存的一種核算方法。庫存商品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一律以進價入賬,只記金額,不記數量。庫存商品明細賬按商品大類或櫃組設置,對需要掌握數量的商品,可設置備查簿。平時銷貨賬務處理,只核算銷售收入,不核算銷售成本。月末採取「以存計銷」的方法,通過實地盤點庫存商品,倒擠商品銷售成本。採用進價金額核算方法,可以簡化核算手續,節約人力、物力,但手續不夠嚴密,平時不能掌握庫存情況,且對商品損耗或差錯事故不能控制,一般適用於鮮活商品的核算。
② 成本核算的8種方法!簡直太好用了!
成本核算的8種常用方法包括:
移動加權平均法:
全月平均法:
先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
個別計價法:
計劃成本法:
毛利率法:
零售價法:
每種成本核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適用場景和計算原理,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成本核算策略。
③ 商業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
、商品零售企業成本核算最常用的方法是:進價法和售價核演算法成本。
2、進價金額核算又稱「進價記賬、盤存計銷」,是以進價總金額控制實物負責人(或櫃組)經營商品進、銷、存情況的一種核算方法。它的核算特點是:商品購進後,登記按實物負責人設置的庫存商品明細賬,只記進價金額,不記數量;商品銷售後,按實際取得的銷售收入,貸記「商品銷售收入」賬戶,平時不結轉商品銷售成本,定期進行實地盤點,查明實存數量,用最後進價法計算並結轉商品銷售成本。
3、進價法。這種方一般為經營鮮活商品的零售企業所採用。鮮活商品包括魚、肉、禽、蛋、蔬菜和水果等。
4、超市、百貨商場等通常採用「售價法」核算商品成本。
④ 老師好!超市是用哪種方法成本核算的
在超市成本核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毛利率法和零售價法。毛利率法基於銷售毛利和銷售凈額之間的關系,通過計算銷售毛利和銷售凈額來確定成本。毛利率的計算公式為:毛利率 = 銷售毛利 / 銷售凈額。銷售凈額是指銷售收入減去銷售折讓和銷售退回後的金額。銷售毛利則為銷售凈額與毛利率的乘積。銷售成本則由銷售凈額減去銷售毛利得出。期末存貨的計算公式為:期末存貨 = 期初存貨 + 本期購入 - 本期銷售成本。
零售價法則通過成本率來計算期末存貨成本。成本率的計算公式為:成本率 = (期初存貨成本 + 本期購入成本) / (期初存貨售價 + 本期購貨售價)。以此為基礎,期末存貨成本等於期末售價乘以成本率。本期銷售成本則是期初存貨成本加上本期購入成本減去期末存貨成本。進銷差價率用於衡量商品售價與成本之間的差異,其計算公式為:進銷差價率 = (期初商品進銷差價 + 本期進銷差價) / (期初存貨售價 + 本期發生的商品售價)。最後,本期已售商品進銷差價則由本期銷售收入乘以進銷差價率得出。
這兩種方法在超市成本核算中各有優勢。毛利率法側重於銷售毛利的變動,便於追蹤銷售利潤的變化。而零售價法則通過成本率來評估存貨價值,更加直觀地反映了商品的成本情況。超市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業務特點選擇適合的成本核算方法。
通過精確的成本核算,超市可以更好地控製成本,提高利潤空間。無論是毛利率法還是零售價法,都能幫助超市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成本結構,從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