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鑒別再障與急性白血病的實驗方法

鑒別再障與急性白血病的實驗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2 22:43:11

㈠ 再生障礙性貧血如何鑒別診斷呢

國際上,再障分為重、輕型,我國相應的分型是急性和慢性再障,主要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及感染。一般沒有淋巴結及肝脾腫大。
1.貧血:有蒼白、乏力、頭昏、心悸和氣短等症狀。急重型者多呈進行性加重,而輕型者呈慢性過程。
2.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膚粘膜感染等。感染菌種以革蘭氏陰性桿菌、葡萄球菌和真菌為主,常合並敗血症。急重型者多有發熱,體溫在39oC以上,個別患者自發病到死亡均處於難以控制的高熱之中。輕型者高熱比重型少見,感染相對易控制,很少持續1周以上。
3.出血:急重型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膚粘膜及內臟出血。皮膚表現為出血點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泡,有鼻衄、齦血、眼結膜出血等。深部臟器可見嘔血、咯血、便血、尿血,女性有陰道出血,其次為眼底出血和顱內出血,後者常危及患者生命。輕型者出血傾向較輕,以皮膚粘膜出血為主,內臟出血少見。

1全血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血塗片
再障全血細胞計數表現為兩系或三系血細胞減少,成熟淋巴細胞比例正常或相對增多。血紅蛋白水平、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及血小板計數成比例的降低,但在再障早期可表現為一系減少,常常是血小板減少。
貧血常伴網織紅細胞減少,多數再障是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少部分可見到大紅細胞以及紅細胞不均一性。中性粒細胞無病態造血,胞漿可見中毒顆粒。血小板數量減少,但塗片中無異常血小板。
胎兒血紅蛋白水平測定對於判斷成人再障者是否為遺傳性也有重要意義。
2骨髓檢查
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檢是必需的檢查。
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減低,可見較多脂肪滴,粒、紅系及巨核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及網狀細胞、漿細胞比例增高,多數骨髓小粒空虛。紅系可見病態造血,不能以此診斷為MDS。
骨髓活檢至少取2cm標本,顯示造血組織減少。骨髓活檢可以評估細胞比例、殘存造血組織情況,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潤、骨髓纖維化等至關重要。多數再障表現為全切片增生減低,少數可見局灶性增生灶。再障患者的骨髓活檢中網硬蛋白不增加亦無異常細胞。

㈡ 血細胞化學染色方法學評價

血液學-骨髓細胞學、血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項目名稱簡寫臨床意義樣本要求方法學收費報告周期骨髓細胞
形態學診斷用於依靠形態學確診的血液病診斷以及療效判斷合格骨髓片2張鏡檢100五至十個工作日出報告過氧化酶
染色POX用於白血病的診斷,陽性見於:急性粒細胞性白血
病(除早期原粒細胞呈陰性或弱陽性)、再障、急
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除早期原粒細胞呈陰性或弱
陽性)、慢粒、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合格血塗片2張Washburn法20鹼性磷酸酶染色ALP積分降低:病毒感染、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積分升高:化膿性細菌感染、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再障、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類白血病反應等合格血塗片2張Gomori鈣-鈷法20酸性磷酸酶染色LACP鑒別戈謝細胞(陽性反應)和尼曼-皮克細胞(陰性反應)、紅血病及紅白血病時幼紅細胞呈核旁單側陽性反應、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細胞、T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毛細胞性白血病呈強陽性反應合格血塗片2張benes法40酸性磷酸酶染色LACP鑒別戈謝細胞(陽性反應)和尼曼-皮克細胞(陰性反應)、紅血病及紅白血病時幼紅細胞呈核旁單側陽性反應、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細胞、T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毛細胞性白血病呈強陽性反應合格血塗片2張benes法40五至十個工作日出報告鐵染色Fe升高:鐵粒幼細胞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溶血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再障性貧血和白血病等
降低:缺鐵性貧血合格血塗片2張Perls法20糖原染色PAS陽性或強陽性反應見於: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組織惡性增生性疾病、紅白血病、戈謝病的原始細胞、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良性淋巴細胞增多症、尼曼-皮克細胞 陰性或弱陽性反應合格血塗片2張雪夫氏
糖原染色20脫氧核糖
核酸染色DNA1、鑒別細胞的成熟程度,小原粒細胞與成熟淋巴細胞的區別,小原粒細胞染色淺、核仁明顯;淋巴細胞染色深。
2、鑒別急性白血病的類型,原粒細胞核反應弱,呈細顆粒狀;原單核細胞反應最弱,呈纖細網狀。
3、鑒別巨幼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巨幼紅細胞核染色呈細網狀,正常紅細胞核染色呈粗顆粒狀至塊狀合格血塗片2張Feulgen法40五至十個工作日出報告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特異性酯酶)CE粒細胞特異性酯酶、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巨核細胞為陰性;粒細胞為陽性,主要用於白血病類型鑒別診斷合格血塗片2張Loffler氏法40醋酸AS萘酚
酯酶染色(非特異性酯酶)NAS-DAE粒細胞特異性酯酶、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巨核細胞為陰性;粒細胞為陽性,主要用於白血病類型鑒別診斷合格血塗片2張Loffler氏法20氟化鈉抑制實驗NAF用於識別骨髓細胞中的單核細胞合格血塗片2張20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a-NBE粒細胞特異性酯酶、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巨核細胞為陰性;粒細胞為陽性,主要用於白血病類型鑒別診斷合格血塗片2張Higgy法40外周血細胞
形態學檢查用於血液病外周血象檢測合格血塗片2張鏡檢20三個工作日骨髓活檢
殘液塗片血液病及腫瘤診斷,骨髓多次穿刺為干抽無法確定BM病變性質者殘液塗片
或滾片2張鏡檢100腫瘤穿刺
印片尋找腫瘤細胞殘液塗片
或滾片2張鏡檢100淋巴結印片、塗片、滾片淋巴瘤轉移癌、淋巴反應性增生疾病診斷殘液塗片
或滾片2張鏡檢100圖象病理
分析協助血液病診斷合格血塗片2張60骨髓幹細胞
培養1、正常人骨骼內各種造血干、祖細胞的含量測定;
2、協助診斷各種血液病,了解各系細胞增殖、分化是否發生障礙,對MDS、AA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一定意義,對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不僅有助診斷,對了解疾病的發展狀態以及預後也有一定幫助;
3、研究再障的發病機制;
4、研究葯物對造血細胞的作用等骨髓或外周血5ml(綠頭真空管),標本採集時需無菌操作培養法400咨詢

㈢ 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方法都有哪些

病情分析:急性白血病的診斷必須要依靠諸多的指標才能得出較為准確的結論,急性白血病的檢查是必不可少的依據。血細胞化學染色方法可確定急性白血病的類型,約45%的病例有染色體異常,其中包括單倍體、超二倍體和各種標記染色體。 骨髓增生活躍,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以白血病細胞為主,這是常見的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方法。骨髓中原始細胞>6%為可疑,超過30%診斷較肯定,原始細胞+早(幼)細胞≥50%可確診。 全骨髓中,紅系及巨核細胞高度減少。在血象和骨髓象不足以證實急性白血病時,可應用淋巴結穿刺液塗片和特異性皮損印片檢查找到相應的白血病細結合病理印片,有助於診斷。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數減少。白細胞總數多少不一,一般在20.0~50.0X109/L,少數高於100X109或低於10.0X109/L.半數以上的病人周圍血象中見到大量(有時高達90%)異常原始白細胞。 血液生化檢查:①末端脫氧核苷轉移酶(TDT):在ALL時活性增高,而在ANLL中無活性。②鹼性磷酸酶(AKP):在ALL時明顯,AML明顯降低。②乳酸脫氫酶(LDH):ALL時明顯增高。另外血清尿酸濃度增高,尿內尿酸排泄量增多,在用細胞毒葯物治療時更甚。 急性白血病的診斷還需要關注一些容易混淆的疾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㈣ 再障和白血病有哪些區別呢

您好:
再障和白血病都是血液病的一種,這兩種疾病在臨床症狀上都會表現頭暈、乏力、面色蒼白、活動後氣短等貧血症狀,都會有感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狀。
但本質上確不同。再障是造血系統的良性疾病,臨床治癒率高。骨髓象呈急性型呈多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三系造血細胞明顯減少,尤其是巨核細胞和幼紅細胞;非造血細胞增多,尤為淋巴細胞增多。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細胞的惡性增生,可進入血循環、並浸潤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中,臨床可見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
再障的表現是骨髓增生不良,而白血病的表現是骨髓過度活躍。

㈤ 我想知道: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還有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區別哪位可以告訴我嗎

再障和白血病有著本質的區別,盡管他們的臨床表現相同。再障是造血系統造血功能停滯,目前治療的方法是激素,治根的方法是骨髓移植,讓已經衰竭的造血系統重新恢復活力,但是成功率很低。再障分為急性和慢性的。急性再障起病急,病程快,短期死亡率幾乎到了100%。慢性再障病情進程慢,患者可以帶病存活20年甚至更久,但是生活質量不高。白血病是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它是以早期的、不能向成熟分化的幼稚的造血幹細胞大量累積而發病的。這就是它和再障的本質區別。再障是造血系統衰竭,白血病是造血系統極度活躍。白血病的治療理論上只要把白血病細胞清除,患者就能康復

㈥ 簡述再障,急性白血病,血友病的出血機理,檢查手段鑒別

再障,急性白血病,血友病都是血液病。
但區別很大:
再障血紅細胞低於正常值,
急性白血病,白細胞高於正常值
血友病凝血因子水平低於正常值

檢測手段就是血像檢測、骨穿、基因檢測等。

㈦ 急性白血病有哪些實驗檢查

(1)血象。大多數患者白細胞增多,超過10*10^9/L以上者稱為白細胞增多性白血病。也有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低者可<1.0*10^9/L,稱為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血塗片分類檢查可見數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細胞,但白細胞不增多型病例血片上很難找到原始細胞。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細胞性貧血,少數患者血片上紅細胞大小不等,可找到幼紅細胞。約50%的患者血小板低於60*10^9/L,晚期血小板往往極度減少。

(2)骨髓象。是診斷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據和必做檢查。FAB協作組提出原始細胞≥骨髓有核細胞(ANC)的30%為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標准,世界衛生組織分類將骨髓原始細胞≥20%定為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標准。多數病例骨髓象有核細胞顯著增生,以原始細胞為主,而較成熟中間階段細胞缺如,並殘留少量成熟粒細胞,形成所謂「裂孔」現象。M3以多顆粒的異常早幼粒細胞為主,此類患者的原始細胞也可能<30%,正常的巨核細胞和幼紅細胞減少。在原始和幼稚紅細胞≥50%時,若非紅系有核細胞(NEC)中原始細胞≥30%,即可診斷為EL,不管這些原始細胞在ANC中是否大於30%。少數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細胞仍佔30%以上者稱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Auer小體僅見於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有獨立診斷意義。

(3)細胞化學。主要用於協助形態鑒別各類白血病。

(4)免疫學檢查。根據白血病細胞表達的系列相關抗原,確定其系列來源。造血干/祖細胞表達CD34抗原。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除CD13和CD33陽性外,還表達CD9和CD68,而HLA-DR陰性。

(5)染色體和基因改變。白血病常伴有特異的染色體和基因改變。

例如90%的M3有t(15;17)(q22;q21),該易位使15號染色體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與17號染色體上RARα(維A酸受體基因)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這是M3發病及用全反式維A酸治療有效的分子基礎。

(6)血液生化改變。血清尿酸濃度增高,特別在化療期間。尿酸排泄量增加,甚至出現尿酸結晶。患者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可出現凝血象異常。M5和M4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增高,其他類型急性白血病不增高。

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時,腦脊液壓力升高,白細胞數增加,蛋白質增多,而糖定量減少。塗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細胞。

㈧ 再障性貧血的鑒別診斷

診斷
(1)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0.01,淋巴細胞比例增高。血象滿足至少下列2項:(1)血紅蛋白<100g/l(2)血小板<50×10^9/L(3)中性粒細胞<1.5×10^9/L。(2)一般無肝脾腫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減低(<正常的50%)或重度減低(<正常的25%),造血細胞減少,非造血細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虛,骨髓活檢示造血組織減少。(4)除外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其它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范科尼貧血、PNH、Evans綜合征、免疫相關性全血細胞減少、骨髓纖維化、毛細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間變性T細胞淋巴瘤等。
鑒別診斷
(1)血清維生素B12、葉酸水平及鐵含量測定 嚴重的鐵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不足,亦可引起全血細胞減少。若存在鐵、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須糾正之後在評價造血功能。 (2)自身抗體篩選 B細胞功能亢進的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相關性血細胞減少症,可以產生抗造血的自身抗體,引發造血功能衰竭。系統性紅斑狼瘡還可引起骨髓纖維化、疑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應檢查抗核抗體及抗DNA抗體等。免疫相關性血細胞減少症應檢測骨髓細胞膜上自身抗體。 (3)溶血性疾病 最主要的是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典型PNH有血紅蛋白尿發作,易鑒別。不典型者無血紅蛋白尿發作,全血細胞減少,骨髓可增生減低,易誤診為再障。但該病主要特點是:動態隨訪,終能發現PNH造血克隆。流式細胞術檢測CD55、CD59是診斷PNH的敏感方法。部分再障患者會出現少量PNH克隆,可以保持不變、減少、消失或是增加。這是PNH患者的早期表現,還是提示該再障患者易轉化為AA-PNH綜合征,尚不清楚。但若這些患者有實驗室或臨床證據表明存在溶血,應診斷為PNH。尿含鐵血黃素試驗陽性提示存在長期血管內溶血,有利於PNH的診斷。網織紅細胞計數、間接膽紅素水平、轉氨酶和乳酸脫氫酶定量對於評價PNH的溶血有一定作用。 Evans綜合征和免疫相關性全血細胞減少症。前者可測及外周成熟血細胞自身抗體,後者可測及骨髓未成熟血細胞自身抗體。這兩類血細胞減少患者Th2細胞比例增高、CD5+的B淋巴細胞比例增高、血清IL-4水平增高,對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或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反應好。 (4)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 MDS,尤其低增生性者,亦有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有時不高甚至降低,骨髓低增生,易與再障混淆,但MDS有以下特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病態造血,血片或骨髓塗片中出現異常核分裂象。MDS可伴骨髓纖維化,骨髓活檢示網硬蛋白增加,而再障不會伴骨髓纖維化。骨髓活檢中灶性的髓系未成熟前體細胞異常定位非MDS所特有,因再障患者骨髓的再生灶時也可以出現不成熟粒細胞。紅系病態造血再障中亦可見,不做為與MDS鑒別的依據。 骨髓細胞遺傳學檢查對於再障與MDS鑒別很重要,若因骨髓增生低下,細胞數少,難以獲得足夠的中期分裂象細胞,可以採用FISH。推薦的FISH套餐是5q31、CEP7、7q31、CEP8、20q、CEPY和p53。值得注意的是,認為有少部分所謂「非典型再障」在診斷時出現了細胞遺傳學異常,那麼這是真正的再障還是MDS,有待探討。但是2008年WHO的MDS診斷分型標准中認為,單有-Y,+8或20q-者的難治性血細胞減少者,若無明確病態造血,不能依遺傳學異常而診斷為MDS。對此的解釋是,這些患者常常對免疫抑制治療有較好效果,那麼這些患者是不是診斷為再障更合適。 在兒童再障中出現遺傳學異常,尤其是+7常提示為MDS。在疾病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異常細胞遺傳學克隆。 (5)低增生性白血病 特別是白細胞減少的白血病和低增生性白血病,早期肝、脾、淋巴結不腫大,外周全血細胞減少,易與再障混淆。仔細觀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可發現原始粒、單、或原(幼)淋巴細胞明顯增多。部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伴t(8;21)易位的急性粒細胞白血病M2可有全血細胞減少,骨髓分類多可鑒別之。 (6)毛細胞白血病 會出現全血細胞減少伴單核細胞減少,骨髓常干抽。骨髓活檢可見到毛細胞呈「煎蛋」樣浸潤骨髓間質、網硬蛋白增加。免疫表型顯示CD20+,CD11c+,CD25+,FMC7+,CD103+,CD5-,CD10-和CD23-腫瘤細胞。脾腫大常見,毛細胞白血病者經切脾和干擾素治療能有很好效果。 (7)轉移性腫瘤 腫瘤骨轉移可以導致全血細胞減少和骨髓增生減低,但骨髓塗片和活檢中能見到轉移的腫瘤細胞,有時血片可以見到不成熟造血細胞。骨髓淋巴細胞免疫表型、基因重排可以用於再障增多的淋巴細胞與淋巴瘤骨浸潤的鑒別。腫瘤骨轉移者骨髓活檢常伴骨髓纖維化。詳細病史和體格檢查能提供腫瘤的一些跡象,並指導相關的腫瘤檢查,利於尋找原發病灶和指導治療。 (8)骨髓纖維化 常出現全血細胞減少和骨髓增生減低,骨髓常干抽。骨髓活檢見到網硬蛋白增加和纖維細胞。骨髓纖維化因出現髓外造血,血塗片可以見到不成熟造血細胞,伴脾腫大,常為巨脾。無脾腫大的骨髓纖維化繼發於惡性腫瘤可能性大。 (9)急性造血功能停滯 常在溶血性貧血、接觸某些危險因素或感染發熱的患者中發生,全血細胞尤其是紅細胞驟然下降,網織紅細胞可降至零,骨髓三系減少,與SAA-I型相似。但骨髓塗片尾部可見巨大原始紅細胞,在充足支持治療下呈自限性,約經1月可自然恢復。 (10)低增生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占兒童急淋的1%-2%。通常在兒童骨髓衰竭後的3-9個月出現急淋,中性粒細胞減少較血小板減少更嚴重。有報道兒童重型再障者轉化為急淋,這些患者的骨髓衰竭是再障,還是急淋的白血病前期,有待討論。完善形態學、細胞遺傳學和白血病免疫表型有助於確定診斷。 (11)先天性再障 范科尼貧血(FA)常稱為先天性再障,是一種遺傳性幹細胞質異常性疾病。表現為一系/兩系或全血細胞減少、可伴發育異常(皮膚色素沉著、骨骼畸形、器官發育不全等)、高風險發展為MDS、AL及其它各類腫瘤性疾病;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范科尼基因」、細胞染色體受絲裂酶素C或DBA試劑作用後極易斷裂。因為較大年齡的范科尼貧血病例報道,其篩查的上限年齡尚難確定。先天性角化不良可以通過典型臨床特徵和基因突變加以鑒別。 (12)感染 肝炎後再障多發生在肝炎後2-3月的恢復期,且已知的肝炎病原學檢查多為陰性。病毒感染,如EBV、CMV很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但慢性活動性EBV感染致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者,會發生造血功能衰竭。微小病毒B19可導致紅細胞造血障礙但不會引發再障。 分支桿菌,尤其是非典型分支桿菌感染會出現全血細胞減少和骨髓增生低下。骨髓檢查還可發現肉芽腫、纖維化、骨髓壞死等。嗜酸性壞死常見於非典型結核桿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少有嗜酸性壞死和肉芽腫。疑為結核者,應送骨髓液行分支桿菌培養。 上文提及的急性造血功能停滯亦常常是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誘發。 (13)嚴重營養不良 神經性厭食或是長時間飢餓可能與全血細胞減少有關。由於脂肪細胞和造血細胞減少骨髓塗片顯示細胞少並且形成膠狀,基質HE染色顯示為淡粉色。在再障中可見不同程度的脂肪變性,尤其是早期演變階段。

㈨ 再生障礙性貧血如何鑒別診斷

再障主要應與以下疾病鑒別。
1.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不發作型鑒別較困難。但本病出血、感染均較少、較輕,網織紅細胞絕對值大於正常,骨髓多增生活躍,幼紅細胞增生較明顯,含鐵血黃素尿試驗(Ruos)可陽性,酸化血清溶血試驗(Ham)和蛇毒試驗(CoF)多陽性,紅細胞微量補體敏感試驗(mCLST),CD55、CD59等可檢出PNH紅細胞,N-ALP減少,血漿及紅細胞膽鹼酯酶明顯減少。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與MDS中的難治性貧血(RA)鑒別較困難。但本病以病態造血為特徵,外周血常顯示紅細胞大小不均,易見巨大紅細胞及有核紅細胞、單核細胞增多,可見幼稚粒細胞和畸形血小板。骨髓增生多活躍,有二系或三系病態造血,巨幼樣及多核紅細胞較常見,中幼粒增多,核漿發育不平衡,可見核異常或分葉過多。巨核細胞不少,淋巴樣小巨核多見,組化顯示有核紅細胞糖原(PAS)陽性,環狀鐵粒幼細胞增多,小巨核酶標陽性。進一步可依據骨髓活檢,白血病祖細胞培養(CFU-L)、染色體、癌基因等檢查加以鑒別。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滯常由感染和葯物引起,兒童與營養不良有關起病多伴高熱,貧血重,進展快,多誤診為急性再障。下列特點有助於鑒別:①貧血重,網織紅細胞可為0,伴粒細胞減少,但血小板減少多不明顯,出血較輕;②骨髓增生多活躍,二系或三系減少,但以紅系減少為著,片尾可見巨大原始紅細胞;③病情有自限性,不需特殊治療,2~6周可恢復;④血清銅顯著增高,紅細胞銅減低。
4.骨髓纖維化(MF)慢性病例常有脾大,外周血可見幼稚粒細胞和有核紅細胞,骨髓穿刺多次干抽,骨髓活檢顯示膠原纖維和(或)網狀纖維明顯增生。
5.急性白血病(AL)特別是低增生性AL可呈慢性過程,肝、脾、淋巴結腫大,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增生減低,易與再障混淆。應仔細觀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象,可發現原始粒、單、或原始淋巴細胞明顯增多。骨髓活檢也有助於明確診斷。
6.惡性組織細胞病(MH)常伴有非感染性高熱,進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結腫大,黃疸、出血較重,外周血全血細胞明顯減少,可見異常組織細胞。多部位骨髓檢查可找到異常組織細胞,常有吞噬現象。
7.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的再障危象和急性造血停滯,可呈全血細胞減少,起病急,有明確誘因,去除後可自行緩解,後者骨髓象中可出現巨原紅細胞。慢性獲得性純紅再障如有白細胞和血小板輕度減少,需注意和慢性再障作鑒別。
8.其他需除外的疾病有:純紅細胞再障、巨幼細胞貧血、骨髓轉移癌、腎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閱讀全文

與鑒別再障與急性白血病的實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魯班鎖製作方法圖解步驟 瀏覽:275
小音箱接線安裝方法 瀏覽:997
疲勞過度最好的解決方法 瀏覽:484
蘆薈的扦插方法視頻 瀏覽:316
小學分離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瀏覽:733
螺旋式樓梯扶手安裝方法 瀏覽:42
最簡快速減小腿方法 瀏覽:50
浙江稅務服務有哪些方法 瀏覽:282
拔絲的方法別有哪些 瀏覽:358
環境分析的常見方法 瀏覽:689
中葯制劑葯動學的研究方法 瀏覽:710
扭傷的正確處理方法 瀏覽:440
求解析式主要方法有哪些 瀏覽:613
手機上qq怎麼設置黑名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94
股四頭萎縮鍛煉方法 瀏覽:560
工廠總產值計算方法 瀏覽:168
如何增強投籃力量方法 瀏覽:651
快速的水冷方法 瀏覽:584
掐奶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910
一年級數學的正確書寫方法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