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葯制劑定性鑒別的方法有哪些
1. 來源鑒定:此步驟涉及利用植物或動物的分類學知識來確定中葯的學名,礦物學知識則用於礦物葯的鑒定,確保品種准確。
2. 性狀鑒定:這一方法依賴於觀察葯材的外觀性狀,包括視覺、觸覺、嗅覺、味覺以及簡單的物理試驗,如水試和火試。這些是中國醫葯傳統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具有簡便、快速的特點。在鑒定過程中,除了仔細觀察樣本,有時還需對照標本和文獻資料。對於某些地區性強或新出現的品種,可能需要聯系相關葯材部門或檢驗所獲取信息,甚至實地考察以了解生產、加工等情況。
3. 顯微鑒定:通過顯微鏡觀察葯材的組織結構、細胞形態和內含物特徵,以判斷葯材的真偽和純度。這種方法常與來源、性狀和理化鑒定結合使用。特別是在葯材形態不易識別、破碎或粉末狀時,顯微鑒定尤為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也將顯微鑒定應用於多種中葯和中成葯制劑的鑒別。進行此項鑒定需要具備植物(動物)解剖學基礎知識和製片技術。
4. 理化鑒定:採用物理、化學或儀器分析方法來鑒定中葯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這種鑒定能夠分析中葯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是否有害物質存在。
Ⅱ 葯物動力學在臨床葯學中的應用
葯物動力學在臨床葯學中的應用介紹如下:
中葯復方中的每一味葯其本身就是一個復方,通過多靶點、多環節、多途徑進行協同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葯物可能不一定是存在於單味葯或者中葯復方中的化合物,極有可能是其在人體內經過代謝後所轉化的新化學物質。因此通過動力學的研究能夠認識到真正起作用的化學物質,能夠闡明活性成分在人體內代謝、分布以及吸收全過程所發生的化學變化。
五,葯物代謝動力學應用於毒理學研究:與毒性試驗結合,利用葯物代謝動力學能夠對不良反應發生的規律以及葯物的毒性進行探討。葯物毒代動力學是臨床試驗於非臨床試驗之間的紐帶,主要是找出比較全身毒性、暴露和毒代動力學數據於時間的關系。
利用毒代動力學可以闡明重復給葯對代謝過程的影響;闡述毒性試驗條件之下全身暴露和毒理發現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用於對在試驗中葯物毒理學發現或者改變的解釋,從而為臨床前的毒性試驗提供依據;通過對代謝產物的研究以及揭示出毒性的作用機制。
六,葯物代謝動力學應用於臨床用葯:葯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主要是為了對葯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規律進行闡述。因此其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比較在動物體內和人體內的代謝物是不是一致;其次是對於在人體內產生的活性代謝產物也應該進行葯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
利用葯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研究,闡述在相關適應症治療的條件下,葯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葯物在體內代謝動力學規律的影響。上述研究是為臨床制定合理的用葯方案提供依據,同時也是為了能夠對葯物的毒性反應提供合理的預測。
臨床給葯方案在設計的過程中,多劑量的給葯間隔時間以及葯物的劑量都需要在葯物代謝動力學的基礎上進行設計。若是給葯劑量太少,則葯物無效;若是給葯劑量太大,則可能會引起中毒;若是給葯間隔時間很短,則很容易造成葯物在體內蓄積;若是給葯時間間隔過長則體內葯物的有效血葯濃度不能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