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嗜肺軍團菌的微生物檢查
一般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肺活檢組織或胸前積液等標本進行細菌學檢查。 用BCYE培養基分離細菌,再根據肺炎特性、菌落特徵、生化反應作出鑒定,但往往結果出現較晚。 可將標本用一隻熒游標記抗體進行直接熒光實驗,既特異又可做出快速診斷。 可用ELISA、RIA及乳膠凝集等試驗檢測標本中該菌特異性抗原或用PCR技術檢查該菌核酸進行快速診斷。
B.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的附錄
冷卻水、冷凝水中嗜肺軍團菌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冷卻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積物、軟泥等樣品中嗜肺軍團菌的檢驗方法。
A1原理
待測水樣經過濾膜或離心濃縮後,一部分樣品經酸處理與熱處理,以減少雜菌生長,一部分樣品不作處理。將上述處理與未處理樣品分別接種BCYE瓊脂平板並進行培養,生成典型菌落並經生化培養和血清學實驗鑒定確認則判定為嗜肺軍團菌。
A2主要儀器設備
A2.1平皿:90mm
A2.2培養箱:35~37℃
A2.3紫外燈:波長360±2nm
A2.4濾膜濾器
A2.5濾膜:孔徑0.22~0.45µm
A2.6蠕動泵
A2.7離心機
A2.8渦旋振盪器
A2.9普通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體式鏡
A2.10水浴箱
A3采樣
A3.1采樣容器:可選擇玻璃瓶或聚乙烯瓶,沉積物與軟泥需用廣口瓶,容器均需螺口或磨口,用前滅菌。
A3.2采樣量:每個采樣點依無菌操作取水樣(或沉積物、軟泥等樣品)約200ml。
A3.3中和:經氯或臭氧等消毒的樣品,采樣容器滅菌前加入硫代硫酸鈉溶液以中和樣品中的氧化物。
A3.4樣品運輸與貯存:樣品最好2天內送達實驗室,不必冷凍,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熱,室溫下貯存不得超過15天。
A4方法與步驟
A4.1樣品處理
A4.1.1沉澱或離心:如有雜質可靜置沉澱或1000r/min離心1min去除。
A4.1.2過濾:將經沉澱或離心的樣品通過孔徑0.22~0.45µm濾膜過濾,取下濾膜置於15ml滅菌水中,充分洗脫,備用。
A4.1.3熱處理:取1ml洗脫樣品置50℃水浴加熱30min。
A4.1.4酸處理:取5ml洗脫樣品,調pH至2.2,輕輕搖勻,放置5min。
A4.2接種與培養:取A4.1.2洗脫樣品、A4.1.3熱處理樣品及A4.1.4酸處理樣品各0.1ml,分別接種GVPC平板。將接種平板靜置於CO2培養箱中,溫度為35~37℃,CO2濃度為2.5%。無CO2培養箱可採用燭缸培養法。觀察到有培養物生成時,反轉平板,孵育10天,注意保濕。
A4.3觀察結果:軍團菌生長緩慢,易被其它菌掩蓋,需每天在體式鏡上觀察。軍團菌的菌落顏色多樣,通常呈白色、灰色、藍色或紫色,也能顯深褐色、灰綠色、深紅色;菌落整齊,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狀,在紫外燈下,有熒光。
A4.4菌落驗證:從每一個平皿上挑取2個可疑菌落,接種BCYE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瓊脂平板,35~37℃培養2天,凡在BCYE瓊脂平板上生長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瓊脂平板不生長的則為軍團菌菌落。
A4.5嗜肺軍團菌型別的確定:應進行生化培養與血清學實驗確定嗜肺軍團菌。生化培養:氧化酶(-/弱+),硝酸鹽還原-,尿素酶-,明膠液化+,水解馬尿酸。血清學實驗:用嗜肺軍團菌診斷血清進行分型。 新風量檢測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新風量的檢測方法——風管法,即直接在新風管上測定新風量。
B1原理
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處於正常運行或規定的工況條件下,通過測量新風管某一斷面的面積及該斷面的平均風速,計算出該斷面的新風量。如果一套系統有多個新風管,每個新風管均要測定風量,全部新風管風量之和即為該套系統的總新風量(立方米/小時),根據系統服務區域內的人數,便可得出新風量結果(立方米/人·小時)。
B2主要儀器
B2.1皮託管法
B2.1.1標准皮託管:=0.99±0.01,或S型皮託管=0.84±0.01。
B2.1.2微壓計:精確度應不低於2%,最小讀數應不大於1 Pa。
B2.1.3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應不大於1°C。
B2.2風速計法
B2.2.1熱電風速儀:最小讀數應不大於0.1m/s。
B2.2.2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應不大於1°C。
B3檢測斷面和測點
B3.1檢測斷面應選在氣流平穩的直管段,避開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
B3.2測點位置和數量
B3.2.1圓形風管:將風管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同心環,測點選在各環面積中心線與垂直的兩條直徑線的交點上,同心環數及測點數的確定見表B1。直徑小於0.3米、流速分布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取風管中心一點作為測點。氣流分布對稱和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只取一個方向的測點進行檢測。
表B1圓形風管的環數及測點數 風管直徑(米) 環數(個) 測點數(兩個方向共計) ≤1 1~2 4~8 >1~2 2~3 8~12 >2~3 3~4 12~16 B3.2.2矩形風管:將風管斷面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小塊,各塊中心即為測點。等面積小塊的數量和測點數的確定見表B2。
表B2矩形風管的分塊及測點數 風管斷面面積(m) 等面積小塊數(個) 測點數(個) ≤1 2×2 4 >1~4 3×3 9 >4~9 3×4 12 >9~16 4×4 16 B4檢測步驟
B4.1風管截面面積測量
測定風管檢測斷面面積(F),分環或分塊確定檢測點。
B4.2皮託管法測定風速與風量
B4.2.1准備工作:檢查微壓計顯示是否正常,微壓計與皮託管連接是否漏氣。
B4.2.2動壓(Pd)的測量:將皮託管全壓出口與微壓計正壓端連接,靜壓管出口與微壓計負壓端連接。將皮託管插入風管內,在各測點上使皮託管的全壓測孔正對著氣流方向,偏差不得超過10°,測出各點動壓。重復測量一次,取平均值。
B4.2.3新風溫度(t)的測量:一般情況下可在風管中心的一點測量。將水銀玻璃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插入風管中心測點處,封閉測孔,待溫度穩定後讀數。
B4.2.4新風量(Q)的計算:新風管某一斷面的新風量按下式計算。
B4.3風速計法測定風速與風量
當風管內的動壓值小於4 Pa時,可用熱電風速儀測量風速。
B4.3.1准備工作:調節風速儀的零點與滿度。
B4.3.2風管內平均風速()的測定:將風速儀放入風管內,測定各測點風速,以全部測點風速算術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
B4.3.3新風量(Q)的計算:新風管某一斷面的新風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Q—新風量(m/h)
F—風管截面面積(m)
—風管中空氣的平均風速(m/s) 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檢測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的檢測方法。
C1儀器
C1.1PM10檢測儀器為攜帶型直讀儀器。
C1.1.1檢測儀器顆粒物捕集特性應滿足Da50=10±0.5mm,sg=1.5±0.1的要求。
Da50—儀器捕集效率為50%時所對應的顆粒物空氣動力學直徑
sg—儀器捕集效率的幾何標准差
C1.1.2檢測儀器測定的重現性誤差:平均相對標准差小於7%。
C1.1.3檢測儀器與稱重法比較,總不確定度(ROU)不應大於25%。
ROU=∣b∣+2∣MVC∣
式中:b —重量法與儀器法配對測定PM10結果相對誤差的算術平均值
MVC —儀器法測定PM10結果之間相對誤差的幾何平均值
C1.1.4儀器測定范圍0.01~10mg/m。
C1.1.5檢測儀器示值不是質量濃度的,須給出符合要求的質量濃度轉換系數(K)值。
C1.2儀器使用前,應按儀器說明書要求進行檢驗與標定。
C2檢測點布置
C2.1檢測點在送風口散流器下風方向15~500px處,根據檢測點數量採用對角線或梅花式均勻布置。
C2.2送風口面積小於0.1m的設置3個檢測點,送風口面積在0.1m以上的設置5個檢測點。
C3檢測時間與頻次
C3.1檢測應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正常運轉條件下進行。
C3.2每個檢測點檢測3次。
C3.3每個數據測定時間根據送風中PM10濃度、儀器靈敏度、儀器測定范圍確定。
C4檢測數據處理
C4.1對於非質量濃度示值的測定值,按儀器說明書要求將每次檢測示值轉換為質量濃度。
C=R´K
式中:C —質量濃度,mg/m
R —儀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後的示值)
K —儀器的質量濃度轉換系數
C4.2送風口送風中PM10濃度的計算
第k個送風口的送風中PM10濃度(Cak)按下式計算:
式中:Cij–第j個測點、第i次檢測值;
n –測點個數。
C4.3送風中PM10濃度的計算
一個系統(a)的送風中PM10濃度(Ca)按該系統全部檢測的送風口PM10濃度(Cak)的算術平均值給出。 送風中微生物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細菌總數、真菌總數和b-溶血性鏈球菌的檢驗方法。
D1送風中細菌總數
D1.1原理
用儀器法採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細菌,計數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經35~37℃、48小時培養所形成的菌落數,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報告。
D1.2方法與要求
D1.2.1采樣點:一般設在距送風口下風方向15~500px處。
D1.2.2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並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人員數量、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
D1.2.3采樣方法
以無菌操作,使用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以空氣流量為28.3L/min,在采樣點採集5-15min。
D1.3培養
D1.3.1營養瓊脂培養基
成分:蛋白腖10g
氯化鈉5g
肉膏5g
瓊脂20g
蒸餾水1000ml
製法:將蛋白腖、氯化鈉、肉膏溶於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7.2~7.6,加入瓊脂,121℃20min滅菌備用。
D1.3.2方法:將採集細菌後的營養瓊脂平皿置35~37℃培養48小時,計數菌落數,記錄結果並換算成cfu/m。
D2送風中真菌總數
D2.1原理
用儀器法採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真菌,計數在沙氏瓊脂培養基上經28℃、5~7天培養所形成的菌落數,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報告。
D2.2方法與要求
D2.2.1采樣點與D1.2.1款要求相同。
D2.2.2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並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裝修狀況、人員數量、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
D2.2.3采樣方法同D1.2.3
D2.3培養
D2.3.1沙氏(Sabourand』s agar)瓊脂培養基
成分:蛋白腖10g
葡萄糖40g
瓊脂20g
蒸餾水1,000ml
製法:將蛋白腖、葡萄糖溶於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5.5~6.0,加入瓊脂,115℃15min滅菌備用。
D2.3.2方法:將採集真菌後的沙氏瓊脂培養基平皿置28℃培養5~7天,逐日觀察並於第7天記錄結果。若真菌數量過多可於第5天計數結果,並記錄培養時間,換算成cfu/m。
D3送風中b-溶血性鏈球菌
D3.1原理
用儀器法採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送風中的b-溶血性鏈球菌,經35~37℃,24~48小時培養,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典型菌落的為b-溶血性鏈球菌。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cfu/m)報告。
D3.2方法與要求
D3.2.1采樣點與D1.2.1款要求相同。
D3.2.2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並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人員數量。
D3.3培養
D3.3.1血瓊脂平板
成分:蛋白腖10g
氯化鈉5g
肉膏5g
瓊脂20g
脫纖維羊血5~10 ml
蒸餾水1,000ml
製法:將蛋白腖、氯化鈉、肉膏加熱溶化於蒸餾水中,校正pH值為7.4~7.6,加入瓊脂,121℃20min滅菌。待冷卻至50℃左右,以無菌操作加入脫纖維羊血,搖勻傾皿。
D3.3.2方法:采樣後的血瓊脂平板在35~37℃下培養24~48h。
D3.4結果觀察
培養後,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徑0.5~0.7mm的細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鏡檢為革藍氏陽性無芽孢球菌,圓形或卵圓形,呈鏈狀排列(視培養與操作條件影響鏈可短可長4~8個細胞至幾十個細胞);菌落周圍有明顯的2~4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符合上述特徵的菌落為b-溶血性鏈球菌。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阻力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阻力的實驗室檢驗方法。
E1原理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實驗室空氣動力學實驗台的條件(按照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正常運行條件將空氣動力學實驗台調整到相應的風速)下,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空氣的全壓(Pti)或靜壓(Psi)和出口處空氣的全壓(Pt0)或靜壓(Ps0),按下式得出裝置的阻力(△P)。
當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後風道直徑相同時:
式中:裝置前檢測斷面空氣平均靜壓,Pa;
裝置後檢測斷面空氣平均靜壓,Pa;
△h —裝置前測定截面到裝置入口及裝置出口到測定後截面的管道阻力之和,Pa。
E2設備及儀器
E2.1空氣動力學實驗台。
E2.2標准皮託管:系數0.99±0.01。
E2.3傾斜式微壓計:最小讀數應不大於1Pa。
E3方法
E3.1靜壓的測定:將皮託管的靜壓出口與微壓計負壓端連接,微壓計正壓端與大氣連通;將皮託管插入風管內,皮託管的全壓測孔朝向氣流方向,讀出靜壓值。
E3.2靜壓的計算:將靜壓測定值代入上式可得出裝置的阻力。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顆粒物凈化效率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顆粒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和連續運轉條件下顆粒物凈化效率的實驗室檢驗方法。
F1顆粒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
F1.1原理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實驗室空氣動力學實驗台條件下,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段發生一定濃度的顆粒物,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1)和出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2),按下式得出裝置的顆粒物一次凈化效率(hP1)。
hP1=[(C1-C2)/C1]´100%
F1.2設備及儀器
F1.2.1空氣動力實驗台:風速范圍1~8m/s;
風速穩定性±10%設定值;
顆粒物濃度范圍0.15~1.5mg/m;
濃度穩定性±10%。
F1.2.2重量法檢驗儀器:
PM10顆粒物采樣器=10±0.5mm,sg=1.5±0.12台;
流量控制箱Q=20~60 L/min2台;
采氣泵Q=50~100 L/min2台。
F1.2.3直讀式檢驗儀器:
PM10顆粒物測定儀=10±0.5mm,sg=1.5±0.1,
精度0.01mg/m2台。
F1.3步驟
F1.3.1調整實驗台的風速,使通過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氣流速度滿足檢驗要求。
F1.3.2確定顆粒物等動力采樣條件。
F1.3.3利用顆粒物發生器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段發生2~6微米粒徑的單分散相標准粒子,其顆粒物濃度在3~10倍標准值范圍內。
F1.3.4根據顆粒物濃度與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原理,選擇採用重量法或直讀式儀器進行檢測。
F1.3.5在檢測斷面的中心設置一個或多個檢測點,重量法儀器或直讀式儀器均應在該點取樣。
F1.3.6使用重量法儀器檢測時,要根據顆粒物濃度、天平感量和采氣流量確定采樣時間,采樣時間原則上不應少於30分鍾。
F1.3.7使用兩台直讀式顆粒物濃度測定儀檢測時,兩台測定儀的型號和性能應相同。
F1.3.8測定儀應在讀數穩定後讀取結果。
F1.3.9採用重量法采樣或直讀式測塵儀測定,均應采樣或測定3次,取3次平均值作為檢測斷面濃度C1和C2。
F2連續運行條件下顆粒物凈化效率
F2.1原理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空氣動力學實驗台條件下,使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在PM10顆粒物濃度0.5~1.5毫克/立方米的穩定環境中連續運行24小時後,分別測定裝置入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t1)和出口處管道空氣中PM10顆粒物濃度(Ct2),按下式得出此時裝置的顆粒物凈化效率(hPt)。
hPt=[(Ct1-Ct2)/Ct1]´100%
由下式得出裝置顆粒物凈化效率下降的百分數。
[(hp1-hpt)/hp1]´100%
F2.2設備及儀器
與顆粒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檢測時使用的設備與儀器相同。
F2.3步驟
與顆粒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檢測時的步驟相同。 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微生物凈化消毒效果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微生物一次通過凈化效率或消毒效果的檢驗方法。
G1原理
通過測定一定狀態下空氣中微生物數量在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後的變化來計算凈化或消毒效率,從而評價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凈化消毒效果。
G2實驗器材
G2.1試驗菌:空氣中的自然菌。
G2.2采樣器: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
G2.3磷酸鹽緩沖液:0.03 mol/L,pH 7.2。
G2.4營養瓊脂培養基
G2.5溫度計
G2.6濕度計
G3實驗方法
G3.1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的技術要求將其安裝在實驗設備上。
G3.2分別將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置於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前後的中間位置,開啟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待運行穩定後,同時採集裝置前後的空氣,流量為28.3L/min,采樣時間為5~15分鍾。采樣結束後,將平板放入培養箱中培養,同時將同批次試驗用培養基置35~37℃培養箱中培養作為陰性對照,48小時記錄結果。試驗重復3次。
G3.3消除率的計算按下式進行:
G4評價規定
消除率均≥50%為凈化合格,≥90%者為消毒合格。
陰性對照組應無菌生長;凈化消毒前的菌量在500~2500cfu/m。 風管內表面積塵量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積塵量的檢驗方法。
H1原理
採集風管內表面規定面積的全部積塵,以稱重方法得出風管內表面單位面積的積塵量,表示風管清洗後的清潔程度或空調風管的污染程度。
H2器材
H2.1采樣面積為50或100平方厘米。
H2.2無紡布或其它不易失重的材料。
H2.3密封袋。
H2.4采樣工具或設備。
H2.5天平,精度0.0001g。
H2.6一次性塑料手套。
H3風管清洗後的清潔程度檢驗步驟
H3.1采樣時間
采樣應在風管清洗後的七日內進行。
H3.2采樣點
在清洗後確定檢測的每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主風管中(如送風管、回風管、新風管)至少選擇5個代表性采樣點。
H3.3采樣
H3.3.1將采樣用的材料放在105°C恆溫箱內乾燥2小時然後放入乾燥器內冷卻4小時,或直接放入乾燥器中存放24小時後,放入密封袋用天平稱量出初重。
H3.3.2在風管的采樣位置確定采樣面積,並將采樣面積內風管內壁上的殘留灰塵全部取出。
H3.3.3將采樣後的積塵樣品放回原密封袋中保管,並進行編號。
H3.4實驗室分析
H3.4.1將樣品按H3.3.1處理、稱量,得出終重。
H3.4.2將各采樣點的積塵樣品終重與初重之差作為各采樣點的殘留灰塵重量。
H3.4.3根據每個采樣點殘留灰塵重量和采樣面積換算成每平方米風管內表面的殘留灰塵量。
H3.5結果表示方法
取各個采樣點殘留灰塵量的平均值為風管清潔程度的判定指標,以g/m表示。
H3.6影像資料的制備
採用機器人對每個監測點所代表的風管區域內表面情況進行錄像,並將其製作成錄像帶或光碟等影像資料。
H4風管污染程度的檢驗步驟
H4.1采樣位置
在確定檢測的每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主風管上(如新風、送風和回風管)至少選擇5個代表性采樣點;如果無法在主風管采樣時,可抽取全部送風口的5-10%且不少於5個作為采樣點。
H4.2采樣方法
H4.2.1在主風管采樣時將維修孔、清潔孔打開或現場開孔。
H4.2.2在送風口采樣時將風口拆下。
H4.2.3采樣應在確定的面積內將風管表面全部積塵收集,並完好帶出風管。
H4.3其它
風管污染程度檢驗中風管積塵量的檢驗器材、檢驗分析方法與風管清洗後的清潔程度檢驗相同。 風管內表面微生物檢驗方法
本附錄規定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風管內表面細菌總數和真菌總數的檢驗方法。
I1采樣
I1.1采樣點:數量和分布同附錄H 3.2。
I1.2采樣面積:每一點采樣面積應為1250px。
I1.3采樣方法:空調風管內表面積塵較多時用刮拭法采樣,積塵較少不適宜刮拭法采樣時用擦拭法采樣。整個采樣過程應無菌操作。為避免人工采樣對采樣環境的影響,宜採用機器人采樣。
I2樣品檢測
刮拭法:將採集的積塵樣品無菌操作稱取1g,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級稀釋,取適宜稀釋度1ml傾注法接種平皿。
擦拭法:將擦拭物無菌操作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級稀釋,取適宜稀釋度1ml傾注法接種平皿。
I3培養與計數
細菌和真菌培養與計數方法見附錄D。
C. 軍團菌的鑒定方法
1. 細菌培養法
軍團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專性需氧,胞內寄生菌。軍團菌最初是從以軍團菌病人肺組織感染的豚鼠中分離出來的。這種方法雖然有較高的可靠性,但非常昂貴,而且費時費力,不久就被平板培養法所取代 。目前標准培養基為活性碳酵母浸膏瓊脂平板,也稱軍團菌生長平板(BCYE)。接種在 BCYE 平板上的樣品在溫度為35-37ºC,培養10天,在濃度為2.5% CO2 的環境下培養更有利於軍團菌的生長。軍團菌的菌落通常呈白色、灰色、有熒光。軍團菌在 BCYE 平板上生長而在平板和半光氨酸缺失 BCYE-Cys 平板上不生長。
2.血清學玻片凝集法
軍團菌感染l周左右可檢測出血清中軍團菌特異性IgM抗體,2周左右可檢測到特異性IgG抗體。
現已發現嗜肺軍團菌有15個血清型。其中,嗜肺軍團菌血清1型(Lp1)與人類疾病關系最密切,其次為血清4型(Lp4)和6型(Lp6)。
3.核酸擴增法
核酸擴增技術,即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設計、合成兩條寡核苷酸,作為引物,對應於待測病原微生物某一段特異性序列的兩端,然後在體外模擬DNA體內復制的過程反復擴增,使靶序列放大上萬倍甚至上百萬倍而被檢測出來。
常規PCR:鑒定標準是通過電泳來判斷是否有擴增的核酸片段以及擴增產物的大小是否正確。
實時熒光PCR:通過對實時熒光PCR反應的每一個循環產物進行熒光信號的實時監測來判斷分析。
D. 哪些地方必須要檢測嗜肺軍團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
社區人員聚集多的地方,長時間在中央空調調控下的場所,尤其是有大面積的肺炎肺部感染人員聚合的場所
E. 嗜肺軍團菌經生化反應有各別不符合要求如何鑒定
革蘭氏染色法:可以鑒定細菌是陰細菌還是陽細菌。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鍾後,自來水沖洗。乾燥,鏡檢。
F. 對嗜肺軍團菌檢測有沒有硬性規定
對這個檢測,
目前為止還沒有硬性規定的,
G. 製作盲樣,將嗜肺軍團菌接種到水中,需要培養嗎
簡單的說,是。
一、1976年美國費城退伍軍人協會會員中曾爆發急性發熱性呼吸道疾病,經研究,發現一種細菌命名為嗜肺軍團菌.隨後,許多有關細菌暫被列入這一屬,且追溯研究發現早在1943年即有軍團人員病的病例.現已提出了超過30種軍團桿菌,至少19種是人類肺炎的病原.其中最常見病原體為嗜肺軍團菌(占病例的85%~90%),其次是L.micdadei(佔5%~10%),再次是L.bozemanii和L.moffii.此類細菌形態相似,具有共同的生化特徵,引起類似疾病。
二、疾病的范圍包括:(1)無症狀血清變化;(2)自限性無肺炎的流感樣病態,有時叫做龐提阿克熱(Pontiac fever);(3)軍團人員病為最嚴重和最常見到的肺炎類型;(4)局限性,罕見的軟組織感染。
三、軍團病占需住院治療的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8%,占致性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的4%左右.大多數病例為散發性,多發生於夏末和秋初.人和人之間的傳播尚未得到證實.當給水系統受到污染或形成氣溶膠的病原體經空調系統冷凝器的蒸發氣體,或污染的淋浴噴頭傳播時,嗜肺軍團菌則暴發流行.軍團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大多數人都是中年男性.已確定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濫用酒精和免疫抑制,特別是由皮質類固醇引起的免疫抑制。
四、軍團菌是隱藏在空調製冷裝置中的致病菌,隨冷風吹出浮游在空氣中,吸入人體後會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及發熱的症狀,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和腎衰竭。軍團菌最早是由於部隊室內密閉作業,導致群體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而得名。軍團病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有時可以致命的肺炎。軍團病是由軍團桿菌引起,這種細菌產生在自然環境中,在溫水裡及潮熱的地方蔓延。人工供水系統有時也能為軍團桿菌的大量繁殖提供生存環境。這些系統包括淋浴器、礦泉池、噴泉以及空調設備的冷卻水塔。人們通常是由於呼吸了被軍團桿菌污染的水源散發的水霧而傳染上軍團病的。
據估計,在美國每年都有國每年都有8000~18000人感染上軍團病。有些軍團病感染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溫和,甚至根本就沒有得病的跡象。軍團病患者通常有發燒、畏寒及乾咳或咳痰等表現。部分患者還有肌肉疼痛、頭痛、疲勞、食慾不振及偶爾腹瀉等症狀。這種病的潛伏期約為的潛天。許多病例表明,出現症狀需要5~6天的時間。軍團病可以用紅黴素等抗生素進行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軍團病已知的首次爆發是在發是1976年美國費城,221人感染疾病,其中亡34人。由於大多的者都是軍團成員,因此稱為軍團病或退伍軍人症。該病的第二次大爆發是1985年在英國的斯塔福德醫院。這次101個被感染者中有28人亡。
H. 公共場所空氣傳播性疾病應急預案
公共場所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應急預案
為了做好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公共場所空氣傳播性疾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一旦發生空氣傳播性疾病等異常情況時,能及時有效的採取控制措施,減少損害,根據《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及有關衛生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一 預案適用范圍
在發生空氣傳播性疾病時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公共場所。
二 組織結構和工作職責
(一)組織結構
單位成立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應急處理小組:
組長:由單位負責人任組長
成員:由衛生管理人員及各部門負責人組成
(二)應急處理小組的主要工作職責
當本地發生空氣傳播性疾病時,應急處理小組成員必須迅速了解疫情,及時提出應對方法,做出緊急避險措施,盡可能的控制疾病的發生流行。
三 預案啟動
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啟動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應急預案。
四 應急處理
發生空氣傳播性疾病時,管理人員及員工應鎮靜、不慌亂,及時了解疫情,視情況對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採取繼續運行、部分運行或停止運行等措施: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立即對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檢測、評價合格後,方可運行:
1.冷卻水、冷凝水中檢出嗜肺軍團菌;
2.空調送風中檢出嗜肺軍團菌、b-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3.風管積塵中檢出致病微生物;
4.風管內表面細菌總數每平方厘米大於100菌落形成單位;
5.風管內表面真菌總數每平方厘米大於100菌落形成單位;
6.風管內表面積塵量每平方米大於20克;
7.衛生學評價表明需要清洗和消毒的其它情況。
(二)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啟動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應急預案。
符合下列要求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方可繼續運行:
1.採用全新風方式運行的;
2.裝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並保證該裝置有效運行的;
3.風機盤管加新風的空調系統,能確保各房間獨立通風的。
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立即停用,進行衛生學評價,並依照衛生學評價報告採取繼續停用、部分運行或其它通風方式等措施。
(三)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每周對運行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下列設備或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
1.開放式冷卻塔;
2.過濾網、過濾器、凈化器、風口;
3.空氣處理機組;
4.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
空調系統的冷凝水和冷卻水以及更換下來的部件在處置前應進行消毒處理。
(四)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導致或者可能導致空氣傳播性疾病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及時關閉所涉及區域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並按照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要求對公共場所及其集中空
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五) 配合衛生部門積極開展衛生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場所消毒、自然通風等,消除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
五 保障措施
(一)根據衛生監督機構要求及時啟動本預案,應急處理小組立即投入工作。
(二) 落實各項衛生管理制度,加強各崗位的協調,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各崗位負責人須熟悉本預案要求,組織部門工作人員時常學習預案,定期進行演練,時刻做好應急准備。
I. 嗜肺軍團菌的鑒別要點
您好
嗜肺軍團菌是一種有鞭毛,革蘭氏陰性,軍團菌屬多形態性的短小球桿菌。二名法 Legionella
pneumophilaBrenner DJ, Steigerwalt AG, McDade JE 1979
1976年美國費城退伍軍人協會會員中曾爆發急性發熱性呼吸道疾病,經
嗜肺軍團菌
是尿素,同時,不可參加酵解反應。嗜肺軍團菌無色,也非自身熒光。氧化酶與過氧化氫酶測試陽性。β-內醯胺酶陽性。
專性需氧,在自然界可長期存活,如在蒸餾水中可存活139天,自來水中可存活369天,對熱和一般消毒劑敏感。菌落特徵為灰白色,有光澤,濕潤,圓形,凸起,並有特殊臭味。革蘭氏染色不明顯,多用鍍銀法或Giemsa法染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