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文言一詞多義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一詞多義的方法和技巧

發布時間:2022-02-09 15:37:18

A. 怎麼學好語文文言文 虛詞 一詞多義 不知道怎麼翻譯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而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初中語文做題方法及思路

很多學生認為,做語文題純粹是「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做時憑直覺,做完憑運氣,「文無定法」,語文學習也無定法。其實,每一門功課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有它自身的特點,語文當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學們在平日的學習和練習中,注意了這些規律和方法,語文也一定會得心應手。
一套語文卷子,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八塊,基礎知識題、科技文閱讀、文言文選擇題、文言文翻譯詩歌鑒賞題、現代文閱讀、語言表達題和作文,每一塊知識點,都有一定的做題方法和做題思路。
一:基礎知識題——信語感,多比較
這一塊包括語音、字形、詞語運用、標點符號、病句辨析等。做這一塊題的基本原則是信語感,多比較。我們已經作了充足的准備,我們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我們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們應付該相信自己看到這題時的直覺。其次,一定要克服還沒有看完整道題就急於選出答案的習慣,因為語文題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
二:科技文閱讀——抓信息,會比照
科技文不是考察我們對這個知識的掌握,不是考察 了解這個內容多少。它考察的是我們的語文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快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大義和作者寫作思路,做題時把每一個選項返迴文章,認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三:文言文閱讀——聯系課文,聯繫上下文
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一定是在課本中出現過的,考察的意義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復習要著重課本中的文言文的復習,做題時也一定要聯系課本做判斷。其次,文言文一般考察的是人物傳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故事性強,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測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四:文言文翻譯——直譯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這里的「信」就是忠實原文,就是直譯;而「達」就是要通順,符合語法。所以,翻譯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字字有著落」,一字一字地翻譯,不能只管大意。
五:詩歌——套用術語,分析詩句
我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詩歌的術語,知道了詩歌設題的基本模式及做題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詩歌的基本分類及每類詩歌的情感與主旨,我們現在需要記住的是,在了解了詩歌的類別和題乾的要求後,先套用術語,再結合詩句分析。
六:現代文閱讀——明確文章主旨,看好題干要求
做現代文閱讀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題目,然後拿題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們要快速閱讀一遍,明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對他所寫的內容的感情,然後再看題目。應該說現代文閱讀的題目,基本都緊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題的時候也要緊扣文章的主旨。
七:語言表達題——落實題干要求
第六大題的語言表達題是年年變化最大的題目,也是比較能考察學生語文素質的題,當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題。碰到新題,不要慌張,這類題總是給出了比較明確的要求,我們只要一一落實這些要求,並盡量讓語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八:作文——緊扣話題,拒絕硬傷
無論寫什麼文體,一定要開門見山點明文章的主旨,並在文章中時刻體現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虛。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現硬傷。

我平時的語文學習是很好的,不謙虛地說,一般是130分以上,但是我高考時語文成績並不高,只有120多,究其原因,就是語文是個熟練的問題。我到快高考的時候,就幾乎沒有上過語文課,也沒有復習過什麼語文,因為我一直認為語文是我的強項,簡直就是手到擒來,於是就將主要精力放在歷史和政治上,對語文就生疏了。所以說,語文不僅僅要在平時訓練,也要注重在考前的磨練,讓自己熟能生巧。

1)我認為語文最主要的就是要多看字典,要多讀課外書。現在的字典都有很大的改變,比如說是「大雨滂(pāng)沱」還是「滂(páng)沱」,可能好多人都認為是後者吧,實際上應該是前者,而高考的時候你如果不知道這一點的話,就會失掉3分的,而3分就是幾百人、幾千人的差距,就有可能讓你與自己理想中的學校失之交臂。字典要經常翻看,多看一些字詞的讀音,以及一詞多義、一詞多音,要爛熟於心。成語詞典也要多看,成語是高考中的一個基本考點,比如說「空穴來風」是什麼意思?可能大多數人認為是沒有根據的傳聞,但實際上它是說為什麼會有風,是因為有穴,所以它指的是不是臆斷的、毫無根據的傳聞。這些雖然都是小的地方,但是必須注重平時的積累。

2)文言文是語文學習的難點。 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與現代文的區別,我們都必須記下來。比如說狀語前置、定語後置、代詞數量詞的省略。語文學習最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要怕它細瑣的東西,一篇課文,你要找出使用這幾種用法的句子,在找的過程中,你會覺得它很煩瑣,但是,另一方面,你就把書翻了一遍,就這樣,可能你到快高考的時候,你就不用再花大力氣去看書了,多做做這方面的練習題就可以了。

3)閱讀與作文 閱讀文章不能只看一遍,第一遍要瀏覽一下,第二遍要精讀,當你回答問題時,你要知道這個問題是就哪一句話、哪一段發出來的,找到原話後,你甚至可以原封不動地將其作為問題的答案,或者將其做一些改動。現在我們做閱讀題時總是會出現什麼毛病呢?只看一遍,拿出一個問題,就照自己的理解,也不看原文了,這樣寫,確實是差不多,但是你的分就拿不到了,或者5分你就只能拿2分、3分,這樣丟分是很不值得的,實際上你覺得你自己也都會,但是你的答案就不如別人的准確。會的題,考試的時候就盡量要拿到分數,不會的題,也要盡量去爭取,不要在自己會的地方犯一些無謂的失誤。
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多看書,看書的時候,不要只注意它寫的事,不要就事論事,要注意它描寫的方式和思路。現在作文很注重學生的靈活運用,所以寫作文的時候要把要寫的鋪陳開來,要敢於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不要再寫那種看起來就是範文之類的東西,要讓人覺得這篇文章只有你自己才能寫出來。
比如說,我們那年高考的試題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無數的人都寫成,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知識可以無限制地傳播下去,在科學的大路上人類就可以暢通無阻地前進;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在考試的時候就不用背,只要把前人的記憶或者是老師的記憶移植到自己的大腦之中就可以了……這樣泛泛地寫,還不如有一個新穎的構思。像有個天津的狀元(作文滿分),他寫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人類就會去移植前輩的記憶,就不在努力地去記什麼,知識永遠處於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當中,人類就永遠不會前進。所以說,寫作文的時候應該多去從其他的角度想一想,盡量不要去寫那些很平淡的東西。
另外,在體現自己的特點時,要注意不能寫消極的東西,要寫積極向上的東西。有時,老師會因為寫的東西過於消極而不給分,即使你寫的東西是正確的。
寫記敘文、議論文時,區別於小學生、初中生,要運用多種的表現方法。一般作文的題目會有這樣的要求,但往往大家看過了就忘了,一寫起來便「下筆如湧泉」,一定要有意識地去運用這些手法,因為老師在判卷的時候會注意你有沒有按要求去做。

B. 以下文言文一詞多義如何

間:
〈名〉
1. (間是後起字,本字作閑,本義見間 jiàn)
2. 中間;內 [between;among]
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閑也。——《禮記·樂記》
而獨閑數百千里。——《漢書·嚴助傳》。注:「中間也。」
攘臂於其閑。——《莊子·人間世》。司馬注:「猶里也。」
黃河遠上白雲間。—— 唐· 王之渙《涼州詞》
林間窺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間。——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滿井游記》
達於縉紳間。——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出於其間。——蔡元培《圖畫》
3. 又如:兩地之間;上下之間;左右之間;半中間;兩個高樓間的小弄;兩個電極間的真空
4. 一會兒,頃刻 [a moment]
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莊子·大宗師》
乃留止閑曰。——《戰國策·秦策》
5. 又如:間不容息(其時間不容喘息。比喻時間短促)
6. 近來[recent]
帝間顏色瘦黑。——《漢書·敘傳上》
7. 姓(閑)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詞
安得廣廈千萬間。——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 又如:一間卧室;三間門面
3. 另見 jiàn;
4. 「間」另見 xián


〈動〉
1. (形聲。從言,射聲。本義:向人認錯道歉)
2. 同本義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謝曰。——《戰國策·趙策》
長跪而謝。——《戰國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驚謝曰。——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又如:謝咎(引咎自退;悔過;謝罪);謝錯(認錯賠不是);謝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辭委婉地推辭拒絕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黯伏謝不受命。——《史記·汲黯列傳》
謝媒人。——《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楚而謝。—— 唐· 李朝威《柳毅傳》
謝客矣。——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子退而休之,謝醫卻葯。 ——宋· 蘇軾《蓋公堂記》
5. 又如:謝醫(謝絕醫療);謝金(謝絕禮金)
6. 辭去官職 [resign]
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無復遊宦之興矣。——《南齊書·王僧虔傳》
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唐· 王維《送張五歸山》
7. 又如:謝老(告老還鄉);謝事(卸去官職);謝政(致仕退休);謝役(辭去差使);謝職(卸去官職)
8. 告辭;告別 [take leave;leave]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史記·李將軍列傳》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史記·魏公子列傳》
故不復謝。
不報謝?
過謝侯生。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謝了擾(告辭);謝別(告別,辭別)
10. 告訴,告誡 [tell;warn]
謝漢使。——《漢書·李廣蘇建傳》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辭相問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為我多謝問趙君。——《史記·趙廣漢傳》
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12. 感謝 [thank]
休謝之。——《三國演義》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史記·項羽本紀》
且謝曰。——唐· 李朝威《柳毅傳》
雖死必謝。
13. 如:謝承(感謝;答謝);謝荷(感謝);謝候(致謝並問候);謝私(感謝私下幫助)
14. 逝去 [farewell]
詔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齡謝世,顯號未加。——《魏書·彭城王勰傳》
15. 又如:謝賓客(死亡的委婉說法);謝世
16. 酬謝
婚禮不許多用盤盒豬羊糖餅,不許厚禮物謝媒。——明· 海瑞《禁約》
受人十萬,謝客數千,又重饋部吏。——《潛夫論》
17. 又如:謝土(修建完畢,祭祀土神的禮義活動);謝犒(酬謝;犒勞);謝銀(酬謝用的銀子);謝灶誥(祭灶王爺的青詞)
18. 衰敗,衰落 [decline;wane]
宿覺名未謝,殘山今尚存。—— 宋· 葉適《宿覺庵》
花之既謝。——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19. 遜讓;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鯨鯢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訴其本懷,避賢謝拙。——《宋書·王宏傳》
20. 又如:謝拙(自謙愚笨而辭職)
21. 避免,避開 [avoid]
必以儷辭為文,何緣《十翼》不能一致,豈波瀾既盡有所謝短乎?——章炳麟《文學總略》
22. 又如:謝短(避其所短)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大(人)從木,表示人爬在樹上。「大」象「人」正面。本義:登,升)
2. 同本義 [ascend]
乘,升也。——《玉篇》
亟其乘屋。——《詩·豳風·七月》
卻叔虎將乘城。——《國語·晉語一》
淮陰侯復乘之。——《史記·高帝紀》
俱乘高台。——《列子·黃帝》
3. 又如:乘槎(神話中指乘木排上天);乘城(登城;守城);乘屋(登上屋頂)
4. 騎;坐 [ride]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唐· 崔顥《黃鶴樓》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左傳·庄公十年》
5. 又如:乘車;乘舟(乘船);乘奔(乘坐賓士的快馬);乘軒(乘坐大夫的車子);乘桴(乘坐竹木小筏以代舟船。後用以比喻避世)
6. 驅馬駕車;駕馭 [drive]
服牛乘馬。——《易·系辭下》
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
7. 又如:乘馭(驅使車馬行進;驅使;役使);乘雲(駕雲;馭雲);乘馬(駕馬,用馬駕車)
8. 趁著;利用 [take advantage of]
乘今之時,因無之助。——漢· 賈誼《治安策》
其鋒不可犯,而其未可乘。——宋· 蘇軾《留侯論》
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9. 又如:乘釁(乘機;趁空子);乘閑(趁著空閑);乘空(趁著空閑);乘勝(趁著勝利的形勢)
10. 憑持;依仗 [rely on]
因利乘便。——漢· 賈誼《過秦論》
11. 又如:乘利席勝(憑借著勝利的形勢);乘正(依據正道);乘利(憑借有利的形勢)
12. 冒著 [brave]
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 長清…至於 泰安。—— 清· 姚鼐《登泰山記》
13. 交錯(出現) [alternate]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漢· 賈誼《論積貯疏》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4. 算術中用一個數使另一個數變成若干倍 [multiply]。如:8乘以7得56
〈名〉
1. 算術中的乘法運算,亦指乘法的運算方法 [multiplication]。如:加減乘除
2. 佛教的教義 [yana]。如:大乘,小乘
3. 另見 shèng


〈動〉
1. (形聲。從辵( chuò),貴聲。本義:遺失)
2. 同本義 [lose]
遺,亡也。——《說文》
遺,離也。——《釋言》
不遐遺。——《易·泰》
君惟不遺德刑。——《左偉·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遺契者。——《列子·說符》。注:「棄也。」
亡矢遺鏃。——漢· 賈誼《過秦論》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後漢書·列女傳》
小學而大遺。——唐· 韓愈《師說》
行若遺。——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遺簪墜屢(失落的簪和鞋。比喻舊有的東西);遺佚(散失亡佚);遺逸(指散失之物);遺寶(遺落的寶物);遺簡(失散的書籍)
4. 遺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5. 又如:遺珠棄璧(喻遺棄俊才);遺才(有才能而未被發現或重用的人);遺賢(受埋沒而不為世所知的賢人)
6. 遺棄;舍棄 [abandon]
故舊不遺。——《論語·泰伯》
必遺乎今。——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遺世(拋棄世事,避世);遺榮(放棄榮華富貴,辭官歸隱)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嘗醉入殿中,小遺殿上。——《漢書》
9. 又如:遺溺(遺尿。不自由的排尿);遺精;遺溲(小便失禁)
10. 殘存。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遺利,民有餘力。——漢· 晁錯《論貴粟疏》
11. 又如:遺孽(殘留下來的壞人);遺噍(殘存未死的人);遺黎(亡國或改朝換代後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遺火(失火);遺計(失計,失策);遺策(失策,失算)遺逸(缺失);遺算(失算,失策);遺籌(失策,失算);遺兆(失算);遺帙(殘缺的書套);遺計(失策);遺紊(失誤而紊亂)
13. 遺忘 [forget]
三日遺忘。——《漢書·刑法志》。注:「忽忘也。」
14.又如:遺失(遺忘;忘記);遺倦(忘記疲倦)
15. 遺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遺策。——漢· 賈誼《過秦論》
訪其遺蹤。——宋· 蘇軾《石鍾山記》
忠烈遺骸。——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16. 又如:遺安(指隱居田園,淡泊自守,不以官祿遺留子孫,而遺之以德行);遺下(留下);遺譏(讓後人譏笑)
17. 專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遺光(遺留的德澤);遺表(大臣臨死前寫給皇帝的奏章);遺芳(死後留傳的美好名聲)
18. 離開,脫離 [leave]。如:遺體(身體為父母所生,故稱自己身體為父母的「遺體」);遺世(脫超塵世;避世隱居)
19. 墮,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遺泣。——《楚辭》
20. 又如:遺英(落花);遺粒(遺落的穀粒);遺墜(掉落)
21. 廢止 [abolish;annul]。如:遺寺(廢舊的佛寺);遺塊(廢棄的土塊);遺壤(荒廢的土地)
〈名〉
1. 遺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 楚如拾遺。——《漢書》
道不拾遺。——《史記·商君列傳》
2. 姓
3. 另見 wèi


〈形〉
1.
(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
2.
同本義 [honest sincere]
信,誠也。——《說文》
有諸已之謂信。——《孟子》
信,言合於意也。——《墨子經》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謂之信。——《國語·晉語》
期果言當謂之信。——《賈子道術》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禮記·經解》
信誓旦旦。——《詩·衛風·氓》
反賊無信!吾不幸誤中汝奸計也!——《三國演義》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傳·庄公十年》
信而見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則是無信。——《世說新語·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諾言);信人(講守信用的人)
4.
真實,不虛偽[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謂為信然。——《三國志·諸葛亮傳》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5.
又如:信官(誠實不欺的官員);信賞(懸賞);信賞錢(懸賞金);信人(誠實的人)

〈動〉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詩·邶風·擊鼓》
且單於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記·蘇武傳》
不自信。——《戰國策·齊策》
親之信之。——諸葛亮《出師表》
猶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笑而不信。——宋· 蘇軾《石鍾山記》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過;信愛(信任喜愛);信納(相信採納);信不信由你;聽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諾不信則兵弱。——《荀子·富國》
小信未孚。——《左傳·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賈誼《過秦論》
信義著於四海。——晉·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信義安所見。——《漢書·李廣蘇建傳》
虜帥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4.
住宿兩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詩·周頌·有客》
子庚門於純門,信於城下而還。——《左傳·襄公十八年》
5.
證實;應驗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曉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聊齋志異》
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陸游《蝶戀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
1.
信約;盟約[oath of alliance]
以繼好結信。——《左傳·襄公元年》
2.
符契;憑證 [sign]
行而無信。——《戰國策·燕策》
3.
又如:信籠(內盛物品後封口加蓋印信的箱籠);刻木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傳送函件或口頭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書。——《資治通鑒》
越絕糧,使 素忠為信,告糶於吳。——《越絕書》
司空鄭沖馳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說新語·文學》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訊」。音訊 [message;information]
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約定信號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風報信;凶信;信鴿;信鴻;信鳥;信問(信息)
8.
書信,信件(晚起義。先秦兩漢的書信又用「書」字表示) [letter]
函使報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遞信件的機構);私信;掛號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簡(書信)
10.


〈副〉
1.
放任;隨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綱紀來,信著他胡行亂做,就不成個人家。——《醒世姻緣傳》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唚。不顧事實,隨便亂說);信著(任著;任憑);信手拈來;信步
3.
果真,的確 [certainly]
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史記·華佗傳》
煙濤微茫信難求。——唐·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信知生男惡。——唐· 杜甫《兵車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動〉
1.
(會意。小篆字從入,從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隱蔽。合起來表示人到隱蔽處。本義:逃離,出走)
2.
同本義 [flee;run away]
亡,逃也。——《說文》
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國語·晉語四》
子牟有罪而亡。——《國語·楚語上》
懷其璧,從徑道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史記·陳涉世家》
或以為亡。
數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間訓》
奴驚,各亡去。——高啟《書博雞者事》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史記·項羽本紀》
3.
又如:亡歸(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虜(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並躲藏起來)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資治通鑒》
身在身亡。——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長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罵人的話);陣亡(在作戰中犧牲);亡醮(為死者設壇祭禱);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歿(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丟失;喪失 [lose]
亡趙自危。——《戰國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與人而與人,謂之亡。——《穀梁傳·定公八年》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漢· 賈誼《過秦論》
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大道以多歧亡羊。——馬中錫《中山狼傳》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戰國策·齊策》
諸侯之所亡。——宋· 蘇洵《六國論》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軀(喪身);亡闕(亡缺。喪失殘缺);亡缺(散失殘缺);亡家犬(喪家犬);亡書(散失的書籍)
8.
滅亡 [subjugate]
國恆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則。——《韓非子·說難》
彼固亡國之形也。——《韓非子·初見秦》
秦飢而宛亡。——《戰國策·西周策》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 蘇洵《六國論》
亡無日矣。——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坐而待亡。
9.
又如:興亡(興盛和滅亡);亡破(國破家亡);亡君(亡國之君);亡絕(國家敗亡,宗廟絕祀);亡征(滅亡的徵兆)
10.
外出;出門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
11.
沉迷於宴飲 [inlge in drink]
樂酒無厭謂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維其亡?——《詩·邶風·綠衣》
聖人之法死亡親,為天下也。厚親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於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韓非子·說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淮南子》
13.
輕視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裡)

〈名〉
1.
過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木蘭花慢》
2.
另見 wú


〈動〉
1.
(形聲。從頁( xié),頭。表示與頭有關。雇聲。本義:回頭看)
2.
同本義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顧,環視也。——《說文》
顧見漢騎 司馬呂馬童。——《史記·項羽本紀》
顧瞻周道。——《詩·檜風·匪風》
眷言顧之,潸焉出涕。——《詩·小雅·大東》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
莊子持竿不顧。——《莊子·秋水》
友人慚,不下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
荊軻顧笑 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戰國策·燕策》
3.
又如:顧瞻(回首環視;眷顧;關照);顧盼生輝(一回首,一注目,都有無限光彩。比喻眉目傳神);顧返(回頭,回家);顧笑(回頭而笑);顧望(回視,觀望。有謙讓、畏忌或躊躇不前的意思)
4.
觀看,瞧 [look]
顧我則笑。——《詩·邶風·終風》
惠顧前好。——《左傳·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聊齋志異·促織》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5.
又如:四顧無人;相顧一笑;顧觀(觀看);顧眺(眺望,遠望);顧影慚形(看著身影,心感內疚)
6.
訪問,拜訪 [call on]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7.
又如:光顧;枉顧;三顧茅廬;顧聘(拜訪聘請);顧訪(探視訪問);顧臨(過訪)
8.
照顧,關懷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不顧思義。——《漢書·李廣蘇建傳》
9.
又如:顧睦(照顧);顧攬(照管);顧管(照顧,照管);顧報(顧念報答)
10.
眷念,顧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雖流放,眷顧 楚國,繫心 懷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11.
又如:顧慣(顧念);顧哀(眷念哀憐);顧思(眷顧思念);顧重(顧念重視)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顧省(省察);顧愆(反省自己的過失)
13.
顧慮;考慮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楚辭·屈原·涉江》
14.
如:顧畏(顧慮畏懼);顧憚(顧忌);顧累(憂慮麻煩);顧憂(操心)
15.
通「雇」。出錢請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論,歸家,顧山錢月三百。——《漢書·平帝紀》
如此使用民財以顧其功。——《漢書·晁錯傳》
16.
又如:顧倩(僱用);顧募(僱傭徵募);顧喚(雇請)

〈名〉
1.
商店稱來買貨的人 [patronage]。如:惠顧;主顧;顧客

〈副〉
1.
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而」、「不過」 [only]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史記·魏公子列傳》
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戰國策·燕策》
2.
反而,卻 [on the contrary]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戰國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顧荷(反而受到[恩惠])

回答者: 抹茶☆小布丁 - 四級 2010-2-9 23:31

間:1密密地,悄悄地2從小路,3少間,不一會4間:間或,偶爾5時機,機會6夾雜7參與
謝:1向···謝罪2表示感謝3告誡4謝絕5凋謝
乘:1「乘韋」在古代都是合在一起用的,意思是四張熟牛皮。整句話意思就是,先用四張熟牛皮,再用十二頭牛犒賞軍隊。 2萬乘兵車,應該是輛的意思3
因利乘便,趁著有利的形勢,因,乘,都是趁著,的意思,利和便,有利的形勢4可能是趁著
遺:1送給,交付2放棄,棄3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我覺得遺 是余留下的,的意思
信:1可靠的2航海的人談起瀛洲,大海波濤渺茫確實不易尋求,信,確實。3信: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4信步:散步5信手,隨手
亡:1亡:有失去,丟失的意思2追亡逐北 ,追擊敗走的敵軍。亡,逃跑的軍隊3古同「無」,沒有4亡:同「無」;不。副詞。「亡何國變,寧南死。」不久,南明朝庭覆滅,左良玉也死了
顧:1,只是,只不過2照顧

回答者: racin333 - 三級 2010-2-9 23:58

間:
1. 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竊符救趙)(副詞,悄悄地;秘密;暗中。)
2.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名詞作狀語,從小路;抄近路。)
3. 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促織)(時間名詞,一會兒。)
4. 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副詞,間或;偶爾。)
5. 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後序(名詞,時間;機會。)
6.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擠)(動詞,夾雜。)
7.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動詞,參加;參與。)

謝:
1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動詞,道歉;謝罪。)
2.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鴻門宴)(動詞,感謝。)
3.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動詞,告訴;告誡。)
4.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孔雀東南飛)(動詞,辭謝;拒絕。)
5. 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於主人矣(芙蕖)(動詞,(花)凋謝。)

乘:
1. 鄭商人炫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X之戰)(數詞,四。)
2.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名詞,兵車。)
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過秦論)(介詞,依靠;憑借。)
4. 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介詞,趁機;乘機。)

遺:
1.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竊符救趙)(動詞,送給。)
2.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動詞,丟失;放棄。)
3.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石鍾山記)(形容詞,舊的;原來的。)

信:
1.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形容詞,可靠的;忠誠的。)
2.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副詞,實在;確實。)
3.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名詞,使者,這里指媒人。)
4.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水調歌頭。游泳)(副詞,隨意;隨便。)
5.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琵琶行)(副詞,隨意;隨便。)

亡:
1.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動詞,丟失。)
2.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過秦論)(動詞作名詞,敗逃的人。)
3.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通「無」,否定副詞,沒有。)
4. 亡何國變,寧南死。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柳敬亭傳)(通「無」,否定副詞,沒有。)

顧:
1.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竊符救趙)(轉折連詞,只是。)
三歲貫女 莫我肯顧(詩經X) (動詞,照顧;顧念;顧惜。)

C. 文言文一詞多義怎麼背

在文言文中,有些詞語有多種意思的話,那麼就需要聯合他的語境去記憶背誦

D. 文言文的一詞多義

古文《與朱元思書》
直:
直視無礙:直視:看到底。
爭高直指:筆直向上。
《五柳先生傳》
其:
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他,指五柳先生。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這。
以:
因以為號焉:用。
以此自終:用。
《送東陽馬生序》
之:
佛之怠:代詞,它,指代抄書。
走送之:快步走。(註:不可理解為跑)
益幕聖賢之道:的。
當余之從師也:用於主謂之間,無意義,不作翻譯。
至:
禮愈至:周到。
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到達。

E. 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舉例)

摘要 乃字 (1)於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蘆置於地。②乃入見。③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④日:「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⑤良乃入,貝告沛公。⑥懷王乃悉發國中兵。(2)才,這才。例:①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損而潤色之。(乃:然後才。)②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贏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④度我至軍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境」之句為妙。

F. 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


一百許里(十的倍數)
猿則百叫無絕(極言其多)

閑靜少言(說話,說)
黔婁之妻有言(言語,話)
食:食(吃)不飽
一食(吃)或盡粟一石
食(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喂養)也
策:執策(握著鞭子)而臨之
策(驅使,騎的方法)之不以其道
能:安求其能(可以,能夠)千里也
雖有千里之能(能力)
書:每假借於藏書(書籍)之家
與朱元思書(書信)
至:禮愈至(周到)
至(到底,到)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患:又患(擔心)無碩師名人
無凍餒之患(憂患)矣
道:益慕聖賢之道(學說.名詞)
余故道(說,動詞)為學之難以告之
質:援疑質(詢問)理
非天質(姿質)之卑
直:直(一直)視無礙
爭高直(筆直)指

G. 掌握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方法除了積累還有什麼

練習運用

H. 翻譯文言文一詞多義和通假字的方法,急!!!,看質量加懸賞

我的方法是和學英語差不多,就是多背。翻譯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詞或字,立刻用字典查詢,然後記錄並背誦所有的意思,不停積累,然後就越來越簡單了

I. 高中必修1的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解釋規律

故,原因。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故,舊的事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故,意外或不幸的事變 國有故。--《周禮·天官·宮正》
故,舊識;舊交 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項羽本紀》
故,死亡 前年趙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說·窮馬固遭際賣鎚媼》
故,衰老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故,故意,存心 廣故數言欲亡。--《史記·陳涉世家》
故,仍,還是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J. 一詞多義的判方法

這個主要還是靠平時積累,文言文重點虛詞要了解其多重含義:
文言考題中所涉及的18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閱讀全文

與文言一詞多義的方法和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43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67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81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24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12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7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95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32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6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15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01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92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93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76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600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8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90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76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4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