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拔火罐啊
具體拔火罐操作方法包括:(1)貼棉法:將75%或95%的酒精棉片貼放於罐內,燃著後,立即拔於患處,待局部皮膚充血,鬱血呈紫色即可。
(2)投火法:將罐口浸濕,把點燃的酒精棉球或紙片投入罐內,迅速將罐罩在施術部位。此法適用於從側面橫位拔罐。
(3)閃火法:用鑷子夾住酒精棉球,在火罐內閃一下即退出,然後速將罐罩在施術部位。拔火罐時間為10~15分鍾。取罐時,以一指按壓罐口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順手取下火罐,不可硬拔以防傷皮膚。如果採用走罐,多選擇背部,可先在施術部位塗一層潤滑油,將罐拔好後,向上下或左右推移,至皮膚充血為止。
拔火罐注意事項有3點:(1)拔火罐適宜於肌肉豐滿的部位,如肩、背、腰、臀部等。不適用於肌肉鬆弛,有毛發及骨骼凹凸處。
(2)皮膚病、出血性疾病,皮膚水腫以及孕婦的腰、腹部均不適宜拔罐。
(3)拔火罐時間不要過長。如果出現燙傷,較小的水皰可不加處理,較大水皰可用注射器抽出皰內液體,或用消毒過的針刺破而放出皰內液體,並塗以龍膽紫,覆蓋消毒敷料固定。
『貳』 拔罐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施罐前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室應寬敞明亮,空氣流通、室溫適宜,要注意患者保暖,並防止暈罐。
2.根據病情與施術要求,選擇適當體位與罐的規格,充分暴露應拔部位,有毛發者應剃去,拔針罐應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選好體位,囑患者體位應舒適,勿移動體位,以防罐具脫落。
4.老年、兒童與體質虛弱的患者施罐數量宜少,留罐時間宜短,否則難以承受。初次接受拔罐者,除應消除其畏懼心理外,拔罐數量與時間也宜少宜短,待適應後復診時再酌增。
(二)施罐中注意事項
1.施罐手法要純熟,動作要輕、快、穩、准。拔多罐數量宜少,罐間距離應適中,過遠影響療效,過近易痛易落。
2.注意詢問患者的感覺,觀察其局部和全身反應。拔罐後一般有下述三種反應:
(1)患者感覺拔罐部位緊束、酸脹、溫暖舒適或有涼氣外出,罐內肌膚突起,呈紅疹或紫斑樣變,為正常反應。
(2)患者感覺吸拔部明顯疼痛或燒灼、麻木,多為吸拔力過大;若患者毫無感覺,多為吸拔力不足。均應啟罐(取下)重拔。若重拔後,上述情況依舊,則應考慮罐具規格、吸拔部位、施罐方法、負壓大小,以及疾病性質、患者體質等因素的影響。
(3)拔罐期間,如患者出現頭暈、惡心、面色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胸悶心慌,甚至暈厥、脈細弱等暈罐徵象,應及時啟罐,並參照暈針處理。
(三)啟罐方法
啟罐亦名起罐,即將吸拔牢穩的留置罐取下的方法。
1.一般罐的啟法 一手握住罐體腰底部稍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邊緣的皮膚,使罐口與皮膚之間形成空隙,空氣進入罐內,則罐自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轉罐具,否則會引起疼痛,甚至損傷皮膚。
2.抽氣罐的啟法 注射器抽氣罐、空氣唧筒抽氣罐,向罐內注入空氣,罐具即脫。
3.水(葯)罐的啟法 應防止水(葯)液漏出,若吸拔部位呈水平面,應先將拔罐部位調整為側面後再啟罐。
(四)效應觀察
1.治療效應 啟罐後吸拔部出現點片狀紫紅色瘀點、瘀塊,或兼微熱痛感;通稱罐斑或罐印,是屬正常反應,1~2日即自行消失。
2.病理反應 罐斑如顯水泡、水腫與水氣狀,提示濕盛或寒濕。若水氣色黃為濕熱;水泡呈紅色或黑色,示久病濕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瘀血為患。罐斑色深紫黑觸之即痛、伴身熱,系熱毒瘀結。罐斑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為虛寒證。罐斑微癢或出現皮紋,多系風邪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屬虛證。拔針罐後,血色深紅為熱,青色為寒凝血瘀。以上反應應結合臨床而綜合分析。
(五)善後處理
啟罐後,應用消毒棉球輕輕拭去拔罐部位紫紅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覺痛癢,不可搔抓,數日內自可消退。如出現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處理;水泡較大,應用消毒毫針刺破,放出水液,塗上龍膽紫。若出血應用棉球拭凈。若皮膚破損,應常規消毒,並用無菌敷料覆蓋其上。若系拔罐治療瘡癰,啟罐後應拭凈膿血,並常規處理瘡口。
處置停妥後,囑患者休息片刻才離開治療室,並囑次日或2、3日再作治療,視病情與反應而定。
『叄』 你知道哪些拔火罐的操作方法呢
留罐
將95%濃度的酒精棉球點燃後伸入玻璃罐中,瞬間拿出,將火罐吸附於體表,留置10-15分鍾後起罐,並用棉球將皮膚表面擦乾凈。留罐基本完成。
『肆』 拔火罐的步驟是怎樣的
負壓作用 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皮膚表面有大量氣泡溢出,抽氣拔罐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通過檢查,也觀察到: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自家溶血現象。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溫熱作用 拔罐法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使熱寒得以交換。以大火罐、水罐、葯罐最明顯。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以局部為主的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局部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等作用,從而達到促使疾病好轉的目的。
『伍』 如何拔火罐
在家操作要講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
「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作「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於外科癰腫,起初並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
後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淤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
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中國人稱它為鬱血療法。由於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
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陸』 拔火罐步驟是怎樣的
拔火罐可以散寒、化瘀、止痛,是民間常用的治病方法。具體做法是,取一隻邊緣光滑的玻璃瓶或雪花膏瓶、小搪瓷杯等,當做火罐用。讓病人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將蘸在酒精的棉花球用夾子夾住點燃,放入罐內,幾秒鍾後迅速抽出,隨即將罐子扣在患處,放置10~20分鍾取下。亦可用一小張薄紙點燃放入罐內,待紙燒滅,立即將火罐扣在患部。啟罐時,只要用手壓一下患部旁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就自然脫離患部。啟罐後,患部皮膚呈紫紅色隆起,患者頓覺輕松。
拔火罐具有簡便易行,療效顯著等優點,但並不是包治百病的,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用的。心臟部位、乳頭部位、毛發部位及生濕病和患有皮膚病的地方不要拔;急性傳染病、嚴重心臟病、水腫、腹水及嬰幼兒、久病體弱病人以及孕婦的腰部和腹部都不能拔火罐。
『柒』 拔火罐的技巧
沿著大椎拔,罐之間不要離太近,另外如果不純熟最好買氣罐,不要買火罐
『捌』 拔火罐操作方法
拔火罐的方法很簡單。用鑷子夾住酒精棉球以後,迅速放入火鍋底部環繞兩圈,然後拿出棉球,把拔罐扣在需要的地方,就這么簡單。
『玖』 拔火罐有哪些方法
投火法:用酒精棉球(或紙片)燃燒後投入罐內,隨後將罐口罩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適於側面橫拔。
閃火法:用鑷子挾著燃燒的酒精棉球,在罐子內壁繞一下,隨將棉球抽出,迅速將罐口罩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著。
貼棉法:用約1厘米見方的棉花一塊,不要過厚,置於95%酒精內浸濕,貼於罐內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罩於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不受體位的限制,但棉花上所含酒精不宜過多,以免酒精燃著下滴,燙傷皮膚。
『拾』 拔火罐的正確步驟和方法是怎麼樣的
火罐療法,又稱拔火罐,是我國流傳很廣、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療法。這是借用杯罐的吸力,吸附於人體穴位或某個疼痛的局部,造成皮膚紅暈、紫紅而達到治療目的。拔火罐一般在家庭都可以自行施用,但專家提醒家庭拔火罐時要注意方法。
拔火罐是傳統的中醫外治方法,可以行氣活血、疏經活絡、消腫止痛、祛除風濕,因為操作簡單易行,成了民間常用的防病治病方法,常用於治療腰背痛、頸肩痛、風濕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更年期綜合征以及部分皮膚病等。
拔火罐分三種:閃罐、走罐、留罐,前兩種較為專業,一般家庭拔火罐都是用留罐的方法。拔火罐一般用鑷子夾一小團棉球,蘸上適量酒精,罐口斜下,點燃棉球,伸入罐的底部繞1-3圈後抽出,並迅速拔上。注意不要讓燃著的棉球碰到罐口,以免燙傷皮膚。在家拔罐最好用真空罐,容易操作,也不會發生燙傷。
在家裡拔火罐時,罐口應光滑無破損,也不要太薄,防止割傷皮膚。同時,在操作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選擇適宜的罐,像寬闊而肌肉豐厚的背部、大腿處,可以使用中、大罐,而小腿、手臂和頸肩部則適宜用小罐。
留罐時間根據病情、部位決定。一般留罐10-15分鍾,大罐吸拔力強,可適當縮短時間,否則可能會起泡。若是起泡比較細小,則不用特別處理,一般會自行消退;起泡較大時最好到醫院處理,先局部消毒,然後用消毒針具刺破,敷上消毒紗布。起罐時別使勁往下拔,要一手握罐,一手壓旁邊的皮膚,讓空氣進去,罐自然就下來了,拔罐之後皮膚上的紫斑一般兩周能消失。吃得過飽或飢渴時不宜拔罐。皮膚有過敏、水腫或者潰瘍的地方以及孕婦的腰骶部和腹部都禁止使用拔火罐。
在家裡拔火罐只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病情比較嚴重的最好還是到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趙主任介紹了幾種家庭拔火罐治療常見病的方法。
腰痛:在腰部痛處和委中穴(腿彎正中)拔罐,10-15分鍾,每日1次。
肩周炎:在肩部疼痛的地方拔罐,10-15分鍾,每日1次。
落枕:在患側脖子和背部,尋找壓痛點,拔罐10分鍾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