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潛艇如何突破封鎖方法

潛艇如何突破封鎖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5 13:59:04

① 中國應如何突破第一島鏈

首先,要盡快,盡早解決台灣問題.

台灣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

是第一島鏈包圍圈的核心所在.

如果我國擁有了台灣,

那麼美國在第一島鏈的部署就瓦解了.

二,繼續大力發展海空力量.

擁有強大的海軍,尤其是核潛艇,常規潛艇,

對突破封鎖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國家繼續的強大,

應當適當考慮發展航空母艦戰斗群,

及海空遠程打擊力量.

② 海軍一般用什麼方法來作戰。

。海軍戰術包括戰斗原則,戰斗部署、戰斗指揮、戰斗協同、戰斗行動的方法,以及各種保障措施等。分為海軍合同戰術、海軍兵種戰術和專業兵戰術。靈活機動地運用海軍戰術,對於奪取海軍戰斗勝利具有重要意義。海軍戰術隨著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而發展。槳船時代,海戰由槳船組成一列或多列橫隊,以接舷、撞擊的方式作戰,此時海軍戰術主要是接舷戰戰術和撞擊戰術。為能有效地進行接舷戰,中國春秋時期的公輸般創造了一種名為「鉤拒」的戰具,對敵方戰船可以「進則拒之,退則鉤之」。古羅馬艦隊在公元前3世紀,使用帶鉤的接舷吊橋鉤住敵船,使士兵能通過吊橋跳上敵艦進行格鬥。繼接舷戰戰術之後,古代海軍中又出現了撞擊戰術,進攻艦船利用槳船的機動性、良好的航海技術和艦首沖角,猛撞敵艦舷側,將其毀傷。中國古代戰船,曾裝有犁形沖角,可在撞擊中將敵船撞沉。帆船時代,隨著帆船的不斷改進和滑膛炮的出現,產生了舷炮戰術、戰列線戰術和艦艇機動戰術。16世紀,戰艦的兩側裝備了順舷側配置的重型滑膛炮。海戰時,艦隊列成縱隊實施舷炮攻擊,以充分發揚火力,舷炮戰術隨之產生。18世紀,隨著風帆戰艦噸位的增大,舷炮口徑的增大和射速的提高,舷炮戰術發展成比較穩定的戰列線戰術,又稱「艦隊縱列隊形戰術」。艦隊編成單縱隊,先搶占上風位置,再接敵至艦炮射程以內,採取與敵方航向平行運動,各艦對指定的敵艦實施炮擊,直至決出勝負或一方撤退為止。戰列線戰術的運用,只有在交戰雙方都企圖決戰時才得以實現。18世紀末,海戰中出現了艦艇機動戰術,又稱「打破敵方戰列線的戰術」。其特點是可以機動靈活地使用兵力。在海戰中,艦隊編成數個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術群,以縱列戰斗隊形穿插分割敵方艦隊戰斗隊形,鉗制其一部,包圍其另一部,集中火力打擊被包圍和孤立的敵艦,並傾全力攻擊敵方指揮艦,使敵方艦隊指揮癱瘓,再將其各個殲滅。1805年,英國艦隊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開始以戰術群進行穿插分割的機動戰術進行作戰,取得了成功。此後,艦艇機動戰術即逐步取代了戰列線戰術。蒸汽時代,出現了蒸汽艦,以蒸汽艦作戰為主,產生了「T」字戰法和魚雷攻擊戰術、布雷掃雷戰術等新戰術。19世紀下半葉,各國海軍從帆船艦隊過渡到蒸汽鐵甲船艦隊,旋轉炮塔炮取代了固定的舷炮,使用了螺旋槳,使艦船的機動力和火力大為提高,艦艇機動戰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新的艦艇機動戰術――「T」字戰法(又稱跨越「T」字戰術)。這種戰法是艦隊戰列線將敵方艦隊置於己方一側的正橫方向,使雙方態勢如「T」字形,集中艦隊全部交叉火力,猛烈攻擊敵方艦隊先頭部分艦只,將其擊毀,而後,再各個擊破。「T」字戰法的運用,由於交戰雙方均以機動爭取有利態勢,通常難以達到最佳程度。此時戰列艦仍佔有主要地位,艦隊的正確機動與火力相結合,成為海軍戰術的核心。一些艦上裝備了魚雷和水雷,魚雷攻擊戰術和布雷掃雷戰術相應產生,為以後的戰術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潛艇和飛機的使用,海軍戰術發生了變化,產生了海軍兵種戰術和海軍合同戰術。大戰中,潛艇開始用於海上作戰,潛艇戰術開始形成。飛機的出現及在海戰中的運用,產生了海軍航空兵戰術。此時各國海軍仍以水面艦艇作為海上主要作戰力量,潛艇和航空兵只作為海戰的輔助和支援保障兵力,基本上都以單兵種獨立作戰,以單艇、單機進行戰斗活動,戰術運用處於初級階段。當時已有水面艦艇、潛艇和航空兵相互配合的作戰行動,促進了海軍合同戰術的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海軍武器裝備的改進和大量運用,促使海軍戰術全面發展。航空母艦的出現,為海軍航空兵的海上戰斗提供了空前廣闊的舞台,以航空母艦編隊為核心、以艦載機為主要突擊兵力、同水面艦艇和潛艇配合、在海上立體空間作戰的海軍合同戰術,成為海軍戰術的主要內容,海軍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海軍合同戰術不斷豐富和全面發展。戰後,核技術、導彈技術、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迅速發展,一些國家的海軍裝備了核動力艦艇、導彈、新型電子器材和指揮信息系統,在局部戰爭中廣泛運用,提高了海軍綜合作戰能力,促進了海軍戰術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海軍合成兵力,在信息對抗條件下,從空中、水下、海面對敵方海上和岸上目標實施的遠距離合同突擊,已成為海軍的主要戰術手段。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術,是在解放沿海島嶼作戰、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9年海軍成立之初,面臨著解放沿海敵占島嶼的戰斗任務,進行了多次海上戰斗。通過向蘇聯海軍學習,開辦海軍院校,取得了海軍建設的有益經驗,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戰術。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海軍各兵種建設不斷發展,圍繞海軍擔負的登陸與抗登陸、海上封鎖與反封鎖、海上護航、襲擊與反襲擊等任務,形成了海軍各兵種依託島岸的海上破襲游擊戰戰術。在解放一江山島、粉碎敵小股匪特竄犯大陸、八六海戰、崇武以東海戰等戰斗,以及遼東半島抗登陸等演習中得到檢驗。70~80年代,根據國際戰略格局和海軍擔負作戰任務的變化,海軍形成了以扼守海峽水道作戰為背景的海上游擊戰、破襲戰、反潛作戰,以及抗登陸、協同陸軍堅守島嶼和對陸軍瀕海翼側的火力支援等戰術,並在戰備、訓練和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的戰斗中得到實踐檢驗。90年代以後,海軍加強了以近海積極防禦和海上封鎖作戰為背景的登陸、抗登陸、對敵海上編隊和運輸隊的襲擊、對敵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標的襲擊、珊瑚島礁攻防等海軍戰術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戰備、訓練活動和海上維權行動中得到廣泛運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進入21世紀,一大批海軍新裝備投入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術進入全面發展階段。海軍戰術的基本問題包括海軍戰術的分類,海軍戰斗的基本樣式,海軍戰斗的基本行動,海軍戰斗原則,戰場環境對海軍戰斗的影響,海軍戰術在現代條件下的運用等。海軍戰術有多種分類,主要有:按作戰類型,分為海軍進攻戰術和海軍防禦戰術;按參戰兵種,分為海軍兵種戰術和海軍合同戰術。根據海軍所擔負的作戰任務,海軍戰斗基本樣式有:進攻海上戰斗艦艇編隊戰斗、進攻海上護航運輸隊戰斗、襲擊駐泊艦船戰斗、反潛戰斗、珊瑚島礁進攻戰斗、掩護潛艇突破反潛封鎖區戰斗、海軍登陸戰斗、攻勢布雷戰斗、海上護航戰斗、珊瑚島礁防禦戰斗、海軍駐泊地域防禦戰斗、海軍抗登陸戰斗等。包括進攻性戰斗行動、防禦性戰斗行動和保障性戰斗行動。進攻性戰斗行動,以直接殺傷敵人和摧毀敵裝備設施為主要目的,以主動進攻敵人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形式為戰術突擊和戰術反擊。防禦性戰斗行動以挫敗敵人的進攻、確保己方掩護目標安全為主要目的,以最大限度降低敵突擊效果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形式是抗擊、規避和防護。保障性戰斗行動以保證戰斗中進攻和防禦行動的順利進行為直接目的,以有效提高參戰兵力整體作戰效能為主要特徵,分為作戰保障、後勤保障和裝備保障行動。主要包括:①強調進攻,主要通過攻擊行動達成戰斗目的。②適時機動,獲得行動自由,形成有利態勢。③集中兵力,使參戰兵力、火力集中於預定的時間、海域和目標,形成並保持優勢。④隱蔽突然,快速反應,力求先敵發現,先敵展開,先敵佔領有利陣位,先敵開火,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⑤周密組織協同,主動配合,發揮整體作戰威力。⑥迅速、全面、周密地組織戰斗保障、後勤保障和裝備保障,確保戰斗任務的順利完成。現代海軍戰斗,通常需要組織可靠的情報保障和有效的信息對抗;主要突擊目標的選擇,根據上級意圖、戰斗任務、參戰兵力兵器的情況確定,通常選擇對戰斗全局有重大影響的目標,或孤立、好打的目標;擔負主要突擊任務的兵力兵器,根據突擊目標的性質、敵兵力編成及海區情況確定,通常選擇機動性強、隱蔽性好和突擊威力大的兵力兵器;盡量縮小突擊兵力的編成,增加保障兵力。多方向同時或先後在空中、水面和水下立體空間展開;使用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實施超視距攻擊;突擊中,在保證互不妨礙、互不誤傷的前提下,盡量縮短各次突擊的間隔時間,增加敵方抗擊的困難。使用新型登陸工具時,需要在寬大正面上實施兩棲登陸,提高登陸戰斗的突然性和上陸速度。在抗登陸戰斗中,力求實施立體抗擊和全縱深打擊。隨著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特別是信息化、精確化、遠程化的武器在海戰場的大量運用,以及海戰場全面感知能力的增強,戰場空間不斷擴大,海軍戰術將更加靈活多樣。新的戰斗樣式和戰法將不斷涌現,海軍戰術將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③ 狼群戰術對一流航母戰斗群來說管用嗎,是怎麼來突破航母層層防禦的

狼群戰術不能應對主力艦隊,只能對付運輸後勤船隊。
有位網友提出現代核潛艇可以用潛射導彈進行狼群攻擊,這種方法對付美國超級航母戰斗群是得不償失的。
1、首先美國超級航母戰斗群的反潛距離達到了近1000公里,而潛射對艦巡航導彈射程最遠不到500公里,並且還需要其他飛機等提供中繼制導(問題是什麼樣的飛機能夠突破航母1000公里的對空打擊半徑),如果組成狼群,就會過早的暴露目標,航母戰斗群的反潛飛機會蜂擁而至,在潛射導彈射程外進行獵殺。
2、現代聲納發展使得,核潛艇和軍艦、飛機的聲納探測距離非常大,一支核潛艇就會封鎖很廣的范圍(探測200公里左右)因此核潛艇組成狼群,反而降低了核潛艇的效能,大家擁擠在一起,不但容易誤傷,並且容易暴露目標。
3、潛艇是一種純粹的進攻性武器,幾乎沒有什麼防禦能力,靠著隱蔽偷襲對手,組成狼群後,在航母戰斗群強大聲納探測面前,會暴露集體位置,反潛飛機會蜂擁而至。

二、介紹一下美國航母水下防護:
在以美國典型實戰航母戰斗群編隊為例(也就是雙航母戰斗群)。

一、水下防護和攻擊力
1、首先航母戰斗群根據威脅不同配備2-4艘強大的攻擊核潛艇(如:洛杉磯或弗吉尼亞、海狼)。一般在航母戰斗群抵達戰區前3-4天就會先期派遣一艘攻擊核潛艇抵達戰區進行水下驅敵或封鎖咽喉要道,潛艇的作戰范圍可達100海里×100海里(1海里=1.85公里左右)
2、另外兩艘攻擊核潛艇配置在距離航母戰斗群核心接外100公里-185海里處(威脅方向)的戰斗群兩翼,然後採取蛙跳戰術,向兩條獵狗一樣,交替前沖,然後放慢速度進行水下偵測(向獵狗一樣嗅嗅),然後再交替前沖,再進行偵測。
3、最後一艘配置在航母戰斗群核心後部,30海里處(60公里左右),以防敵人潛艇追尾攻擊
二、空中力量的水下防護和攻擊。
1、美國擁有全球基地,因此P-3「獵戶座反潛一般都是要配合航母戰斗群,從就近的基地起飛,其作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留空12小時。這是第一層。
2、在航母核心外400公里處(威脅方向)配置S-3B反潛飛機(整個航母戰斗群擁有12架),次飛機作戰半徑600公里。
3、反潛直升機、各種反潛直升機還有驅逐艦和巡洋艦的反潛直升機如:SH-60、s-3等作戰半徑上百公里。

三、水面艦艇的水下防護
7-8艘宙斯盾戰艦以環形
部署在航母母艦周圍8--10海里外(1海里=1.85公里),環形防護利於戰斗群轉向。4艘負責反潛(驅、護衛艦)成半圓形在編隊核心前方20-25海里,目的是將對方潛艇攔截在魚雷射程之外。負責反潛的艦支之間間距要大於主動聲納探測距離的1.5-1.75倍,也就是說一般是(15-26海里)
進入高威脅區,沿威脅方向前出20-30海里,1-2艘神盾戰艦(宙斯盾)。

總結: 、美國航母戰斗群擁有強大的前期水下探測能力
美國在冷戰期間就在主要航道都部署了大量聲納監聽基站,監視各個水下潛艇,還有就是一般在敵對國家外海長期都會部署一些不屬於航母戰斗群內的核潛艇,起到守門員的作用,當敵方核潛艇出海後,就在敵方外海潛伏,進行"人頂人的追蹤「並且這些信息和航母戰斗群共享,一旦需要還可以配合航母戰斗群作戰。
2、提前3天到達戰區的核潛艇可以提供水下敵情,並且可以得到P-3(半徑1000公里)配合,
3、因此狼群會暴露行蹤引來大批反潛飛機和反潛戰艦的攻擊。

所以說只有潛艇是無法奪取制海權的,航母戰斗群是制海權的關鍵。

④ 什麼是潛艇

你好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潛艇是一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潛入水中某一深度進一行機動作戰的艦艇,也稱潛水艇,是海軍的主要艦種之一。潛艇在戰斗中的主要作用是:對引陸上戰略目標實施核襲擊,摧毀敵方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消滅運輸艦船、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執行佈雷、偵察、救援和遣送特種人員登陸等。 (下面附有圖片)

潛艇[1]按作戰使命分為攻擊潛艇與戰略導彈潛艇;按動力分為常規動力潛艇(柴油機-蓄電池動力潛艇)與核潛艇(核動力潛艇);按排水量分,常規動力潛艇有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核動力潛艇一般在3000噸以上;按艇體結構分為雙殼潛艇、一殼半潛艇和單殼潛艇。

潛艇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特點:能利用水層掩護進行隱蔽活動和對敵方實施突然襲擊;有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作戰半徑,可遠離基地,在較長時間和較大海洋區域以至深入敵方海區獨立作戰,有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水下發射導彈、魚雷和布設水雷,攻擊海上和陸上目標。

潛艇配套設備多樣,技術要求高,全世界能夠自行研製並生產潛艇的國家不多。潛艇自衛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對空觀測手段和對空防禦武器;水下通信聯絡較困難,不易實現雙向、及時、遠距離的通信;探測設備作用距離較近,觀察范圍受限,容易受環境影響,掌握敵方情況比較困難;常規動力潛艇水下航速較低,水下高速航行時續航力極為有限,充電時須處於通氣管航行狀態,易於暴露。

常規潛艇的自持力一般在45天左右,核潛艇最高紀錄可以達到90天。

其功能包括攻擊敵人軍艦或潛艇、近岸保護、突破封鎖、偵察和掩飾特種部隊行動等。其主要攻擊對象首選為敵方的運輸船或商船,而航母、戰列艦、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艇由於大多擁有護航艦艇和飛機保護,攻擊風險較大。潛艇也被用於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學研究、搶救財物、勘探開采、科學偵測、維護設備、搜索援救、海底電纜維修、水下旅遊觀光、學術調查等,超級富豪甚至用為海下移動豪宅。

雙殼潛艇艇體分內殼和外殼,內殼是鋼制的耐壓艇體,保證潛艇在水下活動時,能承受與深度相對應的靜水壓力;外殼是鋼制的非耐壓艇體,不承受海水壓力。內殼與外殼之間是主壓載水艙和燃油艙等。單殼潛艇只有耐壓艇體,主壓載水艙布置在耐壓艇體內。個半殼潛艇,在耐壓艇體兩側設有部分不耐壓的外殼作為潛艇的主壓載水艙。

潛艇艇體多呈流線型(先進的潛艇一般設計成水滴形或者雪茄形),以減少水下運動時的阻力,保證潛艇有良好的操縱性。

耐壓艇體內通常分為艏、舯、艉三大段,分隔成3~8個密封艙室,艙室內設置有操縱指揮部位及武器、設備、裝置、各種系統和艇員生活設施等,以保證艇員正常工作、生活和實施戰斗。現代潛艇在艏段安裝有大型球形聲納基陣和魚雷艙,在魚雷艙內一般安裝有4-8具533-650mm魚雷發射管。舯段有耐壓的指揮室和非耐壓的水上指揮艦橋。在指揮室及其圍殼內,布置有可在潛望深度工作的潛望鏡、通氣管及無線電通信、雷達、雷達偵察告警接收機、無線電定向儀等天線的升降裝置。艉段主要安裝有動力裝置和傳動裝置。在艇身兩側一般還安裝有聲納基陣。

潛艇的運動是靠改變潛艇的自身重量來實現的。潛艇它有多個蓄水倉,當潛艇要下潛時就往蓄水艙中注水,使潛艇重量增加,大於它的排水量,潛艇就下潛;要上浮時就往外排水,使潛艇重量降低,小於它的排水量,潛艇就上浮。

潛艇艇員呼吸的氧氣主要來自四個方面:通氣管裝置、空調裝置、空氣再生裝置和空氣凈化裝置。

通氣管裝置是一種可以升降的管子,在近海海域或夜間航行時,潛艇有時上浮至潛望鏡深度,在距水面幾米或十幾米深的地方伸出潛望鏡觀察水面及空中敵情,如條件允許,可將通氣管升出水面,空氣經管子進入潛艇艙室,艙內污濁空氣可通過設在指揮台圍殼後部的排氣管裝置用抽風機排出,使艇內空氣對流,可以保持新鮮空氣。潛望鏡深度在戰術術語中稱作危險深度,為了隱蔽起見,潛艇一般都不敢使用這種工作狀態,因為它極易被敵反潛兵力發現,在近海還容易撞擊或攪亂漁網等。

空調裝置主要是保持艇內的溫度、濕度等,使艇員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同時保證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它本身並不能產生氧氣。

空氣再生裝置是一種可以生成氧氣的裝置,它由再生風機、制氧裝置、二氧化碳吸收裝置等組成。工作時,風機將艙內污濁的空氣經風管抽至二氧化碳吸收裝置,消除二氧化碳,再在處理過的空氣中加進由制氧裝置產生的氧氣,然後經風管送到各艙室供艇員呼吸,如此循環,以達空氣再生的目的。這種空氣再生裝置通常還可用電解水來制氧,它分解出的氧氣可供70~100人呼吸數小時,但由於耗電過多,不適於常規潛艇。此外,還有一些預儲氧氣的方法,如再生葯板、氧氣瓶、液態氧和氧燭等。再生葯板是一種由各種化學物質及填料製成的多孔板,空氣流過時,就能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氧氣。一般潛艇上帶的再生葯板,可使用500~1500小時。氧氣瓶是將氧氣儲存起來的一種高壓容器,使用時打開閥門即可放氣,主要供潛水鍾、深潛器等使用。液態氧也是一種與氧氣瓶類似的高壓容器,它可供100名艇員使用90天。氧燭是一種由化學材料等製成的燭狀可燃物,點燃後即可造氧。一根1尺長、直徑3寸的氧燭所放出的氧氣,可供40人呼吸1小時。

空氣凈化裝置是將艇內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控制在允許標准值以下的一種處理裝置,常用的有以下四種:一是消氫燃燒裝置,它主要是用電加熱器將流過的空氣加溫,然後在催化燃燒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氫、氧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水蒸氣,氫就被燃燒掉了。二是有害氣體燃燒裝置,其工作方式與第一種基本相同,只不過它所燃燒掉的是有害氣體。三是二氧化碳凈化裝置,它通過一種特殊葯液來吸收二氧化碳。四是活性炭過濾器,它是用活性炭作濾料,是由特製的炭組成的多孔性吸附劑來吸收各種有害氣體,進而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

潛艇按戰斗使命區分:有戰略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

動力區分:有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

按水下排水量區分:有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

艇體結構形式區分:有雙殼潛艇和單殼潛艇。

戰略導彈潛艇

用於對陸上重要目標進行戰略核襲擊。多為核動力,也有常規動力的。主要武器是潛地導彈,並裝備有魚雷。核動力戰略導彈潛艇水下排水量5000~30000噸左右,水下航速20~30節,下潛深度300~500米,自給力60~90晝夜。常規動力戰略導彈潛艇水下排水量3500噸左右,水下航速14~15節,下潛深度約300米,自給力30~60晝夜。

攻擊潛艇

用於攻擊水面艦船和潛艇。有核動力和常規動力兩種。主要武器是魚雷、水雷和反艦、反潛導彈。核動力攻擊潛艇水下排水量3000~7000噸,水下航速30~42節,下潛深度300~500米,有的可達700餘米,自給力60~90晝夜。常規動力攻擊潛艇水下排水量600~3000噸,水下航速15~20節,下潛深度200~400米,自給力30~60晝夜...

⑤ 潛艇在航行時靠什麼給人提供呼吸

1、潛艇里需要有一種特殊裝置叫氧氣再生板,這個氧氣再生板就可以把整個潛艇里空間的空氣,通過化學反應釋放出氧氣,這種再生板它有一個時間限制,如果說確實很長時間在水下航行了,這個再生板也會失效。

2、還有就是靠電解水製造氧氣,用吸收劑消解二氧化碳,再通過某裝置與過濾器驅除有害廢氣。

⑥ 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潛艇,即潛水艇,是能在水下航行的船隻。潛艇種類繁多,外形多樣,可全自動或可操作一兩人,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到可裝載數百人,可連續潛航3-6個月的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按容量分為大型(主要用於軍事)、中型或小型(袖珍潛艇、潛艇)和水下自動機械裝置。從一戰開始,潛艇被廣泛使用,成為許多大國海軍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擊敵人戰艦或潛水艇、近岸防禦、突破封鎖、偵察和隱藏特別行動等。


你還知道潛艇那些工作原理呢?

⑦ 潛水艇是如何做到浮沉自如的有哪些科學原理

潛艇,即潛水艇,是能在水下航行的船隻。潛艇種類繁多,外形多樣,可全自動或可操作一兩人,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到可裝載數百人,可連續潛航3-6個月的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按容量分為大型(主要用於軍事)、中型或小型(袖珍潛艇、潛艇)和水下自動機械裝置。從一戰開始,潛艇被廣泛使用,成為許多大國海軍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擊敵人戰艦或潛水艇、近岸防禦、突破封鎖、偵察和隱藏特別行動等。

潛艇也可用於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學研究、救援財產、勘探開采、科學探索、設備維護、救援搜索、海底電纜維護、水下旅遊、學術調查等。超級富人甚至用來在海上移動豪宅。潛水艇被公認是戰略武器(特別是在裁軍和擴軍談判中),其研發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業能力,目前只有幾個國家能夠自己設計和生產。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是核三位一體的關鍵極點。潛水艇也是較早出現的潛水艇潛水艇。潛艇發出的雜訊降至90分貝,現代聲納無法探測,將巨大的海洋背景噪音「淹沒」。

潛水艇設計者將潛艇艇體,設計為由內殼和外殼兩個殼體組成的雙層艇體。有幾個水艙被分隔在在內層殼與外層殼之間的空院中,稱為壓載艙。每一個水艙都有進水和排放閥。如果潛水艇想要沉下去,只需要打開水艙的進水閥,讓海水迅速充滿每個水艙,那麼潛艇的重量就會增加,當重力超過浮力時就下沉。潛水艇如要浮上水面,只要關閉水艙的進水網,用壓力大的壓縮空氣將水艙內的水通過排水閥壓出,重量減輕,就可以浮起。

這就是潛艇如何做到浮沉自如和它的科學原理啦。

⑧ 潛艇在水中是怎麼實現上浮和下潛的

潛艇(別稱:黑魚)或稱潛水船、潛艦是能夠在水下運行的艦艇。潛艇的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小到全自動或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6個月的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按體積可分為大型(主要為軍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潛艇、潛水器)和水下自動機械裝置等。



潛艇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紀的列昂納多·達芬奇。據說他曾構思「可以水下航行的船」,但這種能力向來被視為「邪惡的」,所以他沒有畫出設計圖。直至一戰前夕,潛艇仍被當成「非紳士風度」的武器,其被俘艇員可能被以海盜論處。

閱讀全文

與潛艇如何突破封鎖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幼兒學習有什麼方法 瀏覽:985
斜方肌鍛煉方法肩部肌肉訓練 瀏覽:687
麻雀酒的正確泡製方法 瀏覽:226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難點及創新 瀏覽:98
鉑金戒指鑒別方法視頻 瀏覽:838
縱隊訓練方法 瀏覽:90
自填式問卷常用的幾種調查方法 瀏覽:872
如何晚上減肥暴瘦10斤減肥方法 瀏覽:500
米發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233
黃金價位線使用方法 瀏覽:616
市場分析問題方法論 瀏覽:749
老鼠用什麼方法消滅 瀏覽:920
792525簡便方法 瀏覽:151
作文關於手機的說明方法 瀏覽:784
金絲皇菊種植方法 瀏覽:163
華為手機激活保修方法 瀏覽:378
攝像監控器的安裝方法 瀏覽:608
手機變卡最好的方法 瀏覽:750
窗簾圓環的安裝方法 瀏覽:439
常用提取溴的方法是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