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閱讀方法的梯度滲透是如何的

閱讀方法的梯度滲透是如何的

發布時間:2022-07-14 13:36:55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閱讀策略的培養

一、在閱讀課教學中滲透閱讀策略是初中英語閱讀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英語著名教學法專家韋斯特認為:「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學生上閱讀課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書面信息,他們閱讀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閱讀策略的選擇。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閱讀策略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目前初中閱讀課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問題 。
(一)現在教師雖然使用了新教材,但仍承襲舊教材的教學模式,在閱讀課上只是讓學生聽聽錄音,然後譯成中文,教師講語言點,學生做一做練習,再對一對答案。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單調、乏味和程式化。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根本不感興趣,無法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有的英語教師又為了讓學生在閱讀課中學習某個閱讀策略而教策略,沒有注意閱讀策略與閱讀過程的有機結合,人為的把閱讀策略和閱讀過程分隔開來,使得整節課光為了學習某個閱讀策略而設計。本來是想多用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該策略的用法,但又沒有兼顧閱讀課文本身的教學。把一節課變為策略訓練課,而不是閱讀課。
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首先要明確:在閱讀課教學活動中有必要滲透閱讀策略;其次,要把握好滲透策略的方法。教師可直接明了地指導閱讀策略,以示範-演練式的滲透閱讀策略。
教師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和閱讀文所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使用相應的閱讀策略。教師先進行示範性指導,說明該策略的名稱和適用於哪一種體裁的閱讀文。學生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對該策略在閱讀過程中的應用,了解該策略的用法,同時確實感覺到這一策略在某種類型的閱讀文中有效地提高獲取信息的速度和答題的准確度,並將這一策略有意識地運用到相類似的閱讀材料中。
四、那麼在哪些閱讀課文中使什麼樣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才是恰當的呢?
教師可因材滲透閱讀策略。要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閱讀材料的題材選擇合適的閱讀策略,通過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下舉一些例子進行說明。
(一)外語教研版初一英語下冊mole 9 Story time Unit 2 Goldilocks rushed
out of the house. 為例。在這篇課文當中,至少可以指導學生三種閱讀策略。
1、預測。
在Activity 1 它設計了一個「預測」的復習導入法。通過復習Unit 1里的故事情節,根據課文給出的四句話,讓學生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樣,對學生快速理解和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以及推測出生詞的詞義范圍有積極的意義。為學生學習閱讀課文做鋪墊,降低學生閱讀難度。
2、知識背景理解。
在Activity 2中,它設計了一系列文章插圖,讓學生在看這些圖的時候,對文章大意有所了解,學生帶著這種已形成的知識背景,進行課文閱讀,大大降低了對課文理解的難度。教師可在這個環節滲透根據文章標題和配圖預測文章內容的閱讀策略。
3、粗讀。
通過Activity 1對閱讀內容的預測和 Activity 2對知識背景的了解,在閱讀故事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採用「粗讀法」進行快速閱讀,了解故事的大概情節。即使短文中含有一些生詞,但對於已經了解故事大概情節的學生來說,這已經不是障礙了。這時,教師又可以滲透掠過生詞,抓取文章大意的策略。同時指導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背景去幫助了解英語閱讀內容。
4、跳讀。
在Activity 3中,它設計的是句子與圖片搭配。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跳躍式的查找一系列的動詞或動詞短語,來對所給出的句子進行與圖片搭配。在這個環節可對學生進行「讀法」的策略指導。指導學生快速讀過去,取出讀物中關鍵性的東西,只要抓關鍵詞,就能掌握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同時又通過圖片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5、推敲。
在Activity 4 中,它設計了一個判斷正誤的題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泛、精綜合」閱讀,通過對關鍵句子句意的理解,「推敲」出所要判斷的句子的正誤。如從文章這兩句話 She didn』t like the two big beds. The smallest bed was very comfortable.可判斷2.Goldilocks didn』t like the smallest bed.是錯誤的。以此類推,完成所有的判斷題。
(二)以初二年級下冊的Mole 6 Entertainment Unit 2 He said it was on the student cinema. 為例。
找讀。
在本課閱讀課教學中,可在完成Activity 2 Film facts任務的同時,指導學生通過「找讀」的方法完成填空。同時指導學生,類似這樣的體裁的文章。
(三)以初三年級上冊的 Mole 1 Wonders of the world Unit 2 I was on the edge of the Grand Canyon.為例。
泛、 精結合。
在本課閱讀課教學中,在完成Activity 3 Choose the best answer. 練習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先看題干,帶著問題,再進入課文,有目的快速閱讀的方法。並指導學生通過標題可知道文章的主題,對文章的首段和末段要多加註意,以便發現作者的觀點,幫助自己理解和歸納文章或段落的大意。
結語。
從以上可以看出,教師在不同的年級,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設計不同的問題。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的策略,那麼學生在自己學習的時候,也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這些策略來解決問題。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他們的無意識的行為就會轉變成有意識的行為,學生的閱讀能力無形中也就提高上去了。

❷ 滲透作用是順濃度梯度還是逆濃度梯度

水分子是從低濃度向高濃度移動 的 這里的濃度是指溶質的濃度 就水本身而言 它是從密度大的移側一向密度小的一側

❸ 「滲透性讀書法」有什麼好處

讀書的方法

1、魯迅的「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麼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2、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3、華羅庚的「厚薄」法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4、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系,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5、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凶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6、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7、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系,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8、白壽彝的「研讀」法
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認為,「讀書之讀,似應理解為書法家讀貼讀碑之讀,畫家讀畫之讀,而不是一般的閱覽或誦習。」
馮亦代說:「我在看書時,每逢看到好處,不免自己的身心也進入書中的『角色』。好像演員在舞台上演戲,演到好處,不由得為所飾劇中人的『角色』左右」。
9、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10、看李敖的讀書方法
文/文濤
以為然否?看李敖的讀書方法
年少時除了金庸、司馬中原、柏楊之外,特別喜歡李敖。他筆鋒犀利流暢,月旦權威,不留餘地,讀來過癮。當年有一種書屬口袋型,輕握掌中,感覺很好,因此李敖的書都購藏了。不過,後來的許多官司,讓我覺得李敖的「謀算」太深,太可怕,於是逐漸和他的書拉遠了距離。
一別幾近二十年。前些天看央視《海峽兩岸》節目,電視熒屏上再見他的風采,旁徵博引,雄辯滔滔,說來都有憑有證,不像是吹的,不禁對他的淵博重燃興趣。

李敖的淵博和他的精於讀書,善於用書大有關系。最近買了他的《要把金針度與人》——200種中國古典名著導讀,值得推薦這本書是根據1983年他自己編的《中國名著精華全集》所收各書的導讀集合而成。書的封底介紹說——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產,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里找時潮;從深入淺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和現代的中國——這段話雖然廣告味道濃厚,但多少道出這本書的價值,尤其序言,談到怎樣讀書。李敖說他看書只跳看一遍,「所謂跳看,是每頁的重點讓它跳出來給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讀,也不是所謂連讀。連讀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是騙人的。」這個方法可以加強讀書效率,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我覺得「跳看」必須有兩個基礎:一是對相關問題已具備相當認識,才能有撥雲見月之功,輕易找出重點;二是帶有目的去讀,知道該向哪個方向尋索重點。而且「跳看」只適用於查閱資料,不能用在文學欣賞。試想「孔雀東南飛」,如果不跟著「五里一徘徊」,怎能理解個中淋漓反復的曲折情節,怎能品味詩中主角死後合葬,有情人「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的纏綿哀痛?李敖讀書方法的第二個重點是眼到手到,「重點部分立即用色筆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這樣子隨看隨動手,再把『分屍』下來的分類處理。這樣一來,這本書,就跑不掉了。它永遠為你所用,並且拈之則來,不易忘記。」這確實是好辦法,尤其對年事稍長者。年紀有了,記憶不好,過目即忘,讀了等於沒讀。若能眼到手到,在書本上勾勾劃劃,寫寫眉批,作些簡單筆記,必有助於記憶。其實慢讀比泛泛而讀有效。第三個重點是同步通讀,同個主題串起來讀。他說在跳讀過程中,對重點有興趣,會找來其他相關的書同步鑽研。「這時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書了,而是觸類旁通,互相印證與補充。這樣子折騰下來,書才真正為我所用。」這個層次的讀書已經不是單純讀書,而是在做研究了。不過這個方法確實可以加強讀書的深度與興趣。
做事講求方法是對的,識得竅門,事半功倍。李敖的讀書方法積極進取,我們不妨稱之為「有所為而讀」。可是,海闊天空,瞬息永恆,我們大可不必拘泥一端,以為讀書非如此不可,破壞了興趣反而不好。為怡情遣興,讀書也不妨隨興之所至,飄到哪裡就落在哪裡。喜歡時隨手拈來,倦了掩卷尋夢而去;能記得最好,忘掉也算了;重讀時幽默處可以再莞爾一笑,悲戚處再扼腕嘆息吧!這樣「無所為而讀」,也不失方法之一,不知諸位以為然否?
巴金的讀書生活
(文/唐宋元)
一個人一生讀什麼書,往往是他生命軌跡和思想軌跡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讀書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書,一生讀書,著與讀,幾乎融為一體。而讀先於著,大致可以從他讀書的過程看出他思想演變的過程,著作則是其豐碩的結果。
對於巴金來說,讀書的過程就是思索的過程,思索生活和認識生活的過程。讀與思,讓巴金的思想得以發展,情感得以升華。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讀書成就了巴金。

敞開胸膛吸收
巴金生在官僚地主的家庭,在地主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中間生活過相當長的時期。並且,自小就跟著私塾先生學立身行道、揚名顯親的「大道理」,但他為什麼沒有成為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反 而像魯迅以其《狂人日記》一樣,以其《家》向幾千年的封建禮教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清算?讀書在此間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誠然,巴金也與看門人、聽差、轎夫、廚子做過朋友,對這些「下人」有很深的感情,曾「躺在轎夫床上煙燈旁邊」聽過他們「不少動人的故事」,但僅有對他們的「不自覺」的「同情」遠遠不夠。巴金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開始吸收潮水一般涌來的新思想。面對新的時代,盡管難免「張皇失措」,但他「敞開胸膛盡量吸收」。他從劉師復、克魯泡特金、高德曼的小冊子和《北京大學學生周刊》接受了無政府主義,也從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民粹派革命家的傳記中吸取過精神力量,還喜歡讀陳望道先生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盡管巴金後來認識到當時自己的思想「淺薄與混亂」,但正是大量的閱讀,對新思想的廣泛吸收,讓巴金認識到地主階級是剝削階級,「我們的上輩犯了罪」,產生了「推翻現在的社會秩序,為上輩贖罪」的思想,開始學習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俄國青年,「到民間去」。也許巴金最初並未准備做一個作家,只是想到「離開家庭,到社會中去,到人民中間去,做一個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者」,從《巴金的一個世紀》(四川文藝出版社)的年譜式記載中也可看出,當時的巴金確實像一個職業革命家那樣活動過,但他最後是以一個作家的身份立身於社會的。這個時期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情感積累,為他寫出像《家》那樣的成名作準備了堅實的基礎。而讀書,又是其中極其重要的因素。

用腦子思考
巴金曾說,他十幾歲讀《說岳全傳》時就有一個需要解答的問題:秦檜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權力?年輕的心不怕鬼神,想了幾十年,在思路上遇到種種障礙,仍然要順著思路前進,終於得到了解答。巴金就是這樣,在思考中讀書,在讀書中思考,對於讀書中遇到的問題,窮追不舍,咬住不放,哪怕一去幾十年。他曾以自己的曾祖為例,贊揚獨立思考的讀書方式。這位曾祖十分服膺明代詩人、畫家文徵明《滿江紅》詞中「笑區區一檜竟何能,逢其欲」的觀點。巴金認為,在大家叩頭高呼「臣罪當誅」、「天王聖明」的時候,他卻理解文徵明,贊其「誅心之論,痛快淋漓,使高宗讀之,亦當汗下」。巴金從這個例子引申出自己的結論:「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越過種種的障礙,順著自己的思路前進,很自然地得到了應有的結論。」巴金這里所言,我想關鍵在於能超越種種的「障礙」,舍此安能真正做到獨立思考?巴金讀書常常不讀「前言」、「後記」,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甚至對此加以提倡,對自己常寫前言後記,比如《愛情三部曲·總序》那樣一寫就是兩三萬字的情形,進行反思。事實上,他的此類文字,總是越寫越短,追求只要瞄準箭垛,一字更能誅心的效果。這說明,巴金讀書不僅要求自己獨立思考,也希望讀者獨立思考,包括讀他本人的書的時候。

在危難中不輟
在巴金的讀書生活中,有一筆需要大書特書,那就是他在危難中不輟讀書,而危難中的讀書,不僅給了他生命的希望之光,而且為他在思想上擺脫奴隸哲學提供了基礎。
在奉賢上海文化系統「五七幹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牛棚」里的危難歲月,巴金偶然得到一本居·堪皮的匯注本《神曲》的《地獄篇》。按巴金的文學愛好,相 較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等作家,他更喜歡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左拉。然而,在危難中與但丁的偶然相遇,不啻在「梅杜薩之筏」上看到救命的檣帆。巴金像發現了寶貝,但因此書太厚,不便於在「牛棚」管理者(即「無產階級專政」者)的眼皮底下攜帶,巴金便用一本薄薄的小練習本將《地獄篇》一曲一曲地抄好,抓住一切機會誦讀。巴金後來回憶道:「在地里勞動的時候,在會場受批鬥的時候,我默誦但丁的詩句,我以為自己是在地獄里受考驗。但丁的詩給了我很大的勇氣。讀讀《地獄篇》,想想『造反派』,我覺得日子好過多了。」在巴金的讀書生活中,這也許是他第二次抄書。巴金的第一次抄書是在他十五六歲的時候,抄的是《夜未央》和《告少年》,那是在反動統治時期,巴金尚有人身自由。而巴金第二次抄書,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巴金已經喪失了人身自由。但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巴金總是以書本、以文學濡養著自己的精神和生命。他在「文革」中之所以沒有自殺,這也是原因之一。重要的還在於,此次抄錄、背誦《神曲》,不僅使巴金度過了生命的暗夜,更是巴金走向思想解放的起點。「……因為我懷疑『牛棚』就是『地獄』。這是我擺脫奴隸哲學的開端。」經過十年動亂那「可怕的一場大夢」,巴金自豪地說:「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這是從讀書,讀《神曲·地獄篇》開始的。這個開始當然是相當沉重的,沉重得以人格的喪失為代價。那時,巴金在「牛棚」里當著「地地道道的機器人,而且不以為恥地、賣力氣地做著機器人」,當他發現這是一場大騙局,他開始借著但丁的詩句進行自己的思考,直至回到他自己。後來又有一次與但丁的相遇——巴金獲得但丁國際獎。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了。

「經過我這里走進痛苦的城,經過我這里走進永恆的痛苦——」但丁在《神曲》里這樣寫道。巴金走出「牛棚」之後,所有的痛苦都變成了財富。盡管,的確有人想用「地獄」、「痛苦」來懲罰那些不安於現狀的人,但巴金像歷史老人那樣預言:「我相信會有新的但丁寫出新的《神曲》來。」而這部「神曲」已經由巴老的如椽大筆寫了出來,它就是「說真話的書」——《隨想錄》。不過,准確地說,它不是「神曲」,而是「人曲」——個大寫的人、歷史的人擲地作金石聲的心中的吶喊。
摘自《人民日報》
蘇軾的讀書方法
蘇軾的人格魅力何在?就在於他決不隨波逐流的精神力量和驚世駭俗的創新能力。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開風氣之先而且成就卓著。即便在讀書方法上也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在《又答王庠書》中答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從古到今,影響深遠。
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內容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指向一個方面,就像打開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個方面的知識進入視野,讀一遍書只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讀者每讀一遍都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
這種定向專一、反復整取的閱讀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為「模式閱讀」。因為它是一個模式:帶著A目標讀第一遍,帶著B目標讀第二遍,帶著C目標讀第三遍,帶著D目標讀第四遍……蘇軾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他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運用此法去讀一篇文章,比讀一本書就容易多了。如讀《紫藤蘿瀑布》可以確定以下三個學習目標:A這篇散文有什麼特色?B散文的這一特色是怎樣表現的?C摘錄二、三處精彩語句,試作分析。三遍讀畢,文章自會瞭然於心。

朱熹主張「循序漸進」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
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飢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鄭板橋讀書法

提起鄭板橋,人們立刻便會想到他的「三絕」:畫、詩、書。其實,他關於讀書方法的許多獨到見解,也給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他說,「善讀書者曰攻,曰掃」。「攻則直透重圍」——只有層層剝進,才能抓住要領。這樣就能一通百通,其他問題隨之而解,故曰「掃則了無一物」。

但抓住要領,並不等於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這就需要進一步的「探」與「研」。因為書中的「微言精義」所包含的豐富深邃的內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窮。」
而「問」則更是發掘書中的「精義」的重要手段。他說:「學問二字,須要拆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百卷,只是一條純漢爾。」他提倡「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這樣才會使「疑竇釋然,精理迸露」。
「讀書數萬卷,胸中適無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這是他勸誡人們不要死讀書、讀死書的幾句詩。他多次強調讀書必須「有主張」、「有特識」,要「自出眼孔,自樹脊骨」,「自樹旗幟」,萬不可「為古人所束縛」。如此,則「心空明而理圓湛」。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讀書是中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學生獲取知識、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讀書也有一個方法問題,方法得當,則事半功倍。

名人的讀書方法

愛讀書是許多偉人的共同特性。這些人在長期的讀書生涯中摸索、總結和形成了適合自己風格的、獨特的讀書方法。這些方法對中學生學會有效的讀書方法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1.毛澤東的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其中「三復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復研讀,並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多表現在作內容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符號,作批註以及寫讀書日記、在原書上改錯糾謬。

2.魯迅的讀書法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閑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3.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復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4.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扎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

王梓坤的讀書法

數學家王梓坤的讀書方法也很有風格。一是抄讀法。王梓坤上中學時,做完功課一有時間,便光顧圖書館。好書借了實在捨不得還,但買不到也買不起,他便下決心動手抄書。抄,他認為總還是抄得起的。他先後抄過林語堂寫的《高級英文法》,抄過英文的《英文大全》,還抄過《孫子兵法》,這本書愛不釋手,則一口氣抄兩份。王梓坤認為,人們只知抄書之苦,未知抄書之益,抄完毫未俱見,一覽無余,勝讀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認為,一本書的前一兩章通常是全書的關鍵,因為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有專門的術語和符號,如平面幾何研究三角形、圓及其他圖形的性質,初等代數則主要研究代數運算。因此,耐心地學好前一兩章,初步掌握這門學科的思想方法,這樣讀下去才會有興趣。他拿到一本書後,開始總是讀得很慢,邊讀邊做筆記,做習題,想一想,算一算,細細閱讀,認真理會,先慢後快,慢中求快。

田中角榮的「撕書」讀書法
曾任過日本總理大臣的田中角榮,早年由於家境貧寒,上完高小以後就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在半工半讀的學習中,他十分注意讀書方法。為了鍛煉自己的記憶力,他一頁頁地背誦《簡明英和詞典》、日文辭典《廣辭林》,採用的辦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頁,記熟了就扔了。這鍛煉出他非凡的記憶力。

❹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課外閱讀指導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部分內容。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我們高段語文平時的教學主要是閱讀教學,對於寫作,一般是每一兩個單元專設兩節習作課,練習寫作。

❺ 如何在閱讀課中進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觀念等等。文化是語言的底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他的«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則,就不能真正學到語言。」如此可見,掌握和了解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五種途徑:
一、 通過詞彙,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詞彙是語言的基礎,也是語言中最活躍、最具生命力且能體現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詞彙的文化意義,尤其那些英漢意義差別較大的詞彙。了解這些詞彙的文化內涵,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詞彙的理解、記憶,而且也是文化滲透的有效途徑。例如dog一詞,在漢語中,常帶有「令人討厭、卑鄙」等含義,像「走狗」、「狗奴才」、「癩皮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語中,西方人對dog卻情有獨鍾,認為dog是人的忠實朋友,表示「忠實」、「友好」、「可愛」等意。因此,在英語習語中,人們常用dog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例如:a lucky dog(幸運兒)、a 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work like a dog(拚命地工作)、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經驗)等等。另外,英語中有許多詞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文化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英語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例如:筆者在講授「cook one』s goose」一詞時,告訴學生這一片語出自於一個典故。中世紀時,歐洲戰爭十分頻繁。有一天,一個城鎮遭到猛烈進攻。城鎮的居民為了表示對敵人的輕蔑,把一隻大鵝高懸在城頭塔樓之上,並大喊大叫。由於當時英國人把鵝當作是愚蠢和無用的象徵,他們用這種把鵝高懸城頭的做法來嘲弄和侮辱對方,更加激怒了攻城者。攻城軍隊惱羞成怒,一邊更加猛烈進攻,一邊堆積柴草,縱火燒城。最後,攻城者燒毀了整座城市,城頭之鵝當然也化為灰燼。如今,「cook one』s goose」用來比喻「毀掉某人、毀了自己」。
二、 通過語句,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現行的教材(人教版)每個單元的閱讀課文都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知識文化」。因此,教師可結合所學教材對有涉及關文化知識的語句加以注釋,做到語言講到哪裡,文化知識解釋到哪裡。例如:在SB3Unit1 Madame Curie 中出現了「In 1903 Marie and Pierre Curie were give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這一句子,然後筆者就向學生講述有關諾貝爾獎的情況:The Nobel Prizes are honors given every year since 1901 for outstanding work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medicine,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In 1968,a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 was added.
The Nobel Prizes we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will of Alfred Nobel, a Swedish inventor of explosives. The fund began with $9,200,000. In 1969, winners received $73.000 each. The Peace Prize is presented in Oslo, Norway, and the others in Stockholm,Sweden, on the anniversary of Nobel』s death, December 10.
又如,在講授SB2Unit 10 At the Shop一課時,筆者通過「No matter what he』s wearing,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I don』t know why he is in a tailor』s shop. Just look at his clothes.」等句子,向學生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Money is everything.」的價值觀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這樣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三、通過語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語法規則雖然是一些程式化的、約定的東西,但也包含有文化的成份。例如:英語中的格、數、性、人稱、時、體、語態、語氣等語法范疇都有強制性的,有時可以省略,這種差別可以從英國國家的歷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加以解釋。例如:筆者在比較「to sit on a chair」與「to sit in a chair」的區別時,告訴學生「to sit in a chair」指人小椅大,看來是座落其中,而「to sit on a chair」則是指人大椅小。又如:對附加疑問句的回答,漢語往往以其陳述部分來判斷是與否,而英語只針對其謂語動詞或系動詞一個詞回答,如:「You don』t know me.」的肯定回答是:「Yes , I do .」(不,我認識他),否定回答是:「No, I don』t.」(是的,我不認識他)。
四、通過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現行的教材(人教版)中每個單元的閱讀課文都是圍繞一個話題而展開的,而這一話題集中反映了西方的知識文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設置文化語境,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日常閱讀中得以實現。例如:筆者在教授SB3Unit 13 New York一課時,在學生了解New York 的概況後,提問學生:「If you have a chance ,will you go to New York .」許多學生都表示願意。因為它是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102層高的Empire State Building 擁有200多個公司的World Trade Center 以及all-night buses and restaurants ,告訴學生紐約確實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但同時也不能不看到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最後引用«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片頭句:「If you lik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If you hat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 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紐約既然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大都市,又是一個危機四伏,爾虞我詐的地方。又如,在學完SB1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 一課時,筆者告訴學生英國的全稱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國分為4個部分:Scotland,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他們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 English, Welsh and Irish。通過了解英國的歷史和民族,學生就不會說出「You are from Britain,so you are English.」這樣唐突的問題。同時給學生講解為什麼英國人見面時總喜歡談論天氣。這是由英倫三島的地理位置,天氣等原因決定的,三面環海,海洋性氣候,天氣變化無常,人們對天氣產生一種特殊的感覺,於是,天氣就成為人們喜愛談論的話題之一。
五、通過課外閱讀文學作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雖然現行的教材(人教版)每個單元都有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但對於一個外語學習者來說,僅掌握教材中的文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應在科學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補充相關的內容,拓寬文化資源。為了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文化,筆者經常從«英語報刊選讀»、«中國日報»、«21世紀»、«廣州英文早報»、«英語周末»、«英語知識»、«英語學習»、«英語世界»、«英語沙龍»、«學英語»、«英語周報»等英文報刊上選摘一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旅遊、體育、藝術等方面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總之,英語教師應在講授英語知識的同時,通過多種途徑介紹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消除文化障礙,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❻ 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

杏鮑菇10 茶樹菇1包 野香菜2 絲瓜尖3 蘭花1把

閱讀全文

與閱讀方法的梯度滲透是如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蜜蜂采蜂方法 瀏覽:6
水沫玉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138
盡快懷孕的方法視頻 瀏覽:217
25x48乘法簡便方法 瀏覽:294
健身敏捷性訓練方法 瀏覽:450
俠白的簡便定位方法 瀏覽:643
韓國艾草暖宮貼使用方法 瀏覽:502
安全帶在哪裡安裝方法 瀏覽:567
用電腦賺大錢的方法 瀏覽:542
結膜炎的症狀結膜炎治療方法 瀏覽:15
石家莊手機外屏擴展方法視頻 瀏覽:998
強心苷有關的鑒別方法 瀏覽:254
數學簡單方程解題方法 瀏覽:550
手動吸奶器的使用方法 瀏覽:244
瀏覽器錯誤碼415解決方法 瀏覽:240
金屬大米鑒別方法 瀏覽:366
牡丹花鑒別方法視頻 瀏覽:798
鍋子用舊了用什麼方法翻新 瀏覽:864
凍料的使用方法 瀏覽:163
防風針的正確方法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