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有哪些特點
1、自頂向下整體地進行分析與設計和自底向上逐步實施的系統開發過程。在系統規劃、分析與設計時,從整體全局考慮,自頂向下地工作;在系統實施階段則根據設計的要求,先編制一個個具體的功能模塊,然後自底向上逐步實現整個系統。
2、用戶至上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整個開發過程中,要面向用戶,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與願望。
3、開發過程工程化,要求開發過程的每一步都要按工程標准規范化,工作文體或文檔資料標准化。
4、嚴格區分工作階段,把整個開發過程劃分為若干工作階段,每一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預期達到的工作成效,以便計劃和控制進度,協調各方面的工作。
5、符合實際,客觀性和科學化。強調在設計系統之前,深入實際,詳細地調查研究,努力弄清實際業務處理過程的每一個細節,然後分析研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目標系統設計方案。
(1)結構化案例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開發一個系統,將整個開發過程劃分為首尾相連的五個階段。
1、系統規劃。根據用戶的系統開發請求,進行初步調查,明確問題,確定系統目標和總體結構,確定分階段實施進度,然後進行可行性研究;
2、系統分析。分析業務流程、分析數據與數據流程、分析功能與數據之間的關系,最後提出分析處理方式和新系統邏輯方案。
3、系統設計。進行總體結構設計、代碼設計、資料庫設計、輸入/輸出設計、模塊結構與功能設計,根據總體設計,配置與安裝部分設備,進行試驗,最終給出設計方案。
4、系統實施。同時進行編程和人員培訓(由系統分析設計人員培訓業務人員和操作員),以及數據准備,然後投入試運行;
5、系統運行與維護。進行系統的日常運行管理、評價、監理審計,修改、維護、局部調整,在出現不可調和的大問題時,進一步提出開發新系統的請求,老系統生命周期結束,新系統誕生,構成系統的一個生命周期。
❷ 求無領導小組討論或結構化面試實例及分析過程,多多益善
可以上應屆生BBS~~那裡面有蠻多的~~我手上有很多題目,但是沒有分析過程,你自己先想想吧~~
無領導小組討論經典案例(附討論全過程)
一, 題目如下:現在發生海難,一遊艇上有八名遊客等待救援,但是現在直升飛機每次只能夠救一個人。遊艇已壞,不停漏水。寒冷的冬天,刺骨的海水。遊客情況:
1.將軍,男,69歲,身經百戰;
2.外科醫生,女,41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
3.大學生,男,19歲,家境貧寒,參加國際奧數獲獎;
4.大學教授,50歲,正主持一個科學領域的項目研究;
5.運動員,女,23歲,奧運金牌獲得者;
6.經理人,35歲,擅長管理,曾將一大型企業扭虧為盈;
7.小學校長,53歲,男,勞動模範,五一獎章獲得者;
8.中學教師,女,47歲,桃李滿天下,教學經驗豐富。
請將這八名遊客按照營救的先後順序排序。(3分鍾的閱題時間,1分鍾的自我觀點陳述,15分鍾的小組討論,1分鍾的總結陳詞)
說實話,真正實戰的時候,發現三分鍾很短。在「面試官」提示還有一分鍾的時候,我只決定先救大學教授,經理人,校長和老師,同時肯定地讓運動員墊後,而醫生,大學生,將軍始終難以抉擇。在最後的收官階段,腦海中概念還是比較模糊。因此當silent詢問有誰想先講的時候,我猶豫了。而機會,落在了JL身上,她在第一次的小組討論中就展現出非凡的實力和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很好地抓住表現的機會。
排序需要標准,當游戲規則確定之後自然就可以玩。她的標准有兩個:
一:對社會的貢獻。二:自救能力。在這樣的標准下,教授,大學生,教師等排得較前。
而我在聽完的陳述之後就覺得,這樣的排序,跟我自己的答案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而前兩個標准,也是不謀而合。因此,為了表示和她的不同,我加上了年齡以及性別的第三個衡量標准。但自我感覺在陳述的時候十分緊張,排序是排出來了,理由也稍微有點到,但一種展示的姿態無法較好表現。
RN的結論幾乎跟我們相反,大學生排在最前,運動員也得以位列第三。而教師則墊底。當然,她也有自己的標准,而標准,也是對社會的貢獻。可見,標准相同的時候,由於細節方面沒有考慮,結論也會大相庭徑。
以下,是我們小組大概的討論過程:
JL一開始就提出利用其中前三分鍾進行標準的重新確定,這是最重要的,而且也是必須的。在訂立標準的時候,其實難度不算大,在這樣的問題下,「對社會的貢獻」是我們的首選,而「自救能力」也毫無意外緊跟在後面,最後考慮的是年齡以及性別等因素。
RN提出可以將裡面的人進行分類。這也是接下來應該做的步驟。我們的討論結果是:教授和大學生屬於「科技類」,經理人歸入「經濟類」,醫生當屬「醫學類」,而「教育類」的則有校長,老師。最後,將軍和運動員並入「無人認領領域」,當作例外進行考慮。
在對社會的貢獻的大前提下,再將分類進行排序:
科技,經濟,教育,醫學,例外。(原因闡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是上層建築的基礎,發展才是硬道理;建國軍民,教育為先,國家要發展,還靠新一代;醫學,例外,屈後)
科技,教授和大學生。教授先救,原因:1.他老(討論中忘記提及年齡);2.他正主持一個項目研究(也許是解決全球變暖的嚴峻問題),對人類有較大貢獻。而大學生雖有潛力,但他正值壯年,自救能力應該較強。
經濟,經理人,無人相爭,毫無地意外當選。
教育,先救女教師再救男校長。原因:優秀的教師對教育的良性促進作用更來得直接些,況且是女教師,應當先救。
醫學,就救醫生。
將軍,運動員。因為拿過奧運金牌的年輕運動員,其身體素質應該會比正常人強,生存能力和自救能力方面都會比已經69歲的將軍更有優勢,因此運動員最後才救。
綜上,排序為:教授,大學生,經理人,教師,校長,醫生,將軍,運動員。
在小組討論中,由於人數少,而且都比較熟悉,因此在討論過程中跟第一次的討論一樣無重大分歧,很和諧地解決問題得出答案。由於在標準的訂立方面比較清晰而且迅速,因此在得出結論並反復檢查之後,我們還是提前了5分鍾.
從以上的答案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69歲的將軍,居然放在了倒數第二的位置,在倫理方面是不合邏輯的。你說他身經百戰,自救能力應該比較高似乎有些牽強,畢竟已是69歲高齡。而對社會的貢獻方面,你是考察他過去的貢獻,還是現在抑或將來可能作出的貢獻?因此,把將軍放在第七位,純屬無奈之舉。而如果把他放在最前面,又不符合我們的第一標准,難以自圓其說。
而在討論過程中我們也出現了一些毛病,譬如之前我所說的年齡以及性別的標准,在討論過程中幾乎沒有再次提及,而社會貢獻這個最重要的標准似乎也沒能夠讓silent這個面試官印象深刻。
由於我們提前得出結論,因此三個人都分別做了總結陳詞。出現了一些必須解決的問題:
1.總結的時候,由於緊張或者是對討論資料的不夠熟悉,在總結的時候死死盯著材料照念,動作機械,缺少與面試官的眼神交流。這一點較為致命。
2.詞彙單調,總結不出彩。在英語寫作中我們尚且知道要用不同的句式,豐富的連接詞來讓整篇文章鮮活起來。但在中文總結上卻犯了無意識的錯誤。內容固然重要,但總結也需要靈活使用恰當詞彙來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一個勁地「然後然後最後」,說者心虛,聞者心煩。
3.陳述或者總結的時候只強調自己的觀點,忽略了他人一些合理的意見。當已經不再堅持自己觀點的時候,沒有用較好的語言進行過渡,讓人覺得你轉變太快,毫無掙扎地同意他人。
結論:
1. 小組討論沒有固定答案,面試官主要是要考察我們在討論時所展現的一種思維方式,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等各方面素質。因此,在討論前,事先必須知道目標公司是什麼類型的公司,有怎樣的文化。(我們在接到題目時一起問「面試官」這是什麼公司,可以看出公司的文化對討論時標準的確定有較大影響作用)陳述觀點時要給出相應的理由,有根有據。
2. 觀點陳述時,如果害怕自己觀點被人講完自己沒話說,那就爭取第一個講,有意識地訓練脫稿Present的能力。可以偶爾看稿,但要眼神交流,總結時必須提醒自己注意這一點。如果沒辦法第一陳述,則需要仔細聆聽,並記下他人一些較合理的觀點以示尊重,並在自己陳述時有意識地提及。(最好不要照搬別人的原話,雖是舊酒,但用新瓶。)
3. 討論的結果可能出現跟你之前的觀點完全不同的情況。一味追求不同逆眾人觀點的做法,
有些公司也許比較欣賞,但一般來講,固執地堅持己見對自己是無益的。而當你決定追隨大隊的時候,你又不可以讓面試官覺得你特像牆變草,而需要用一些過渡性句子巧妙地與別人的觀點連接起來,藉此說明你是在衡量了自己和別人的觀點,經過縝密的思考之後才舍棄自己觀點的。
4. 自己可以寫個模板。在總結的時候可以用上。下面再根據剛才的題目所做出的結論,重新進行一次總結
陳詞:
面試官你好(面帶微笑,有誠意滴看看面試官)。下面將由我代表我們的組員,向您陳述我們小組的最終意見。在討論之後,我們的排序依次是:大學教授,大學生,經理人,中學教師,小學校長,外科醫生,將軍,最後是運動員。根據您給的時間,我們進行了以下的安排:4分鍾的標准訂立,10分鍾的分類討論,最後是1分鍾的確定答案。在標准訂立方面,小組成員的意見中沒有太大的分歧,我們將「對社會的貢獻程度」作為最重要的標准。生命無輕重之分,能夠對營救次序起決定作用的,是被救人員所可以提供給整個社會的貢獻的多少。僅僅確定這個標準是不全面的,因次我們還考慮了被救人員的自救能力,因為自救能力的高低,對營救次序的決定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根據所給的資料,我們在最後也把年齡以及性別歸為考慮的因素,以求合理。
標准訂立之後,我們有10分鍾的分類討論。首先我們把八名遊客大致地分成四類,分別是:科技、經濟、教育、醫學、其他。在上面的標准下,我們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宏觀上講,發展先進的科技有助於我們發展經濟教育等社會的各個方面。隨後是經濟,經濟是上層建築的基礎,打好經濟方能發展社會;接著是教育,國家要發展,還需要培養新一代的接班人;第四位是醫學,提高醫學水平,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最後我們把不能明顯分成一類歸在其他部分。
在分類解決之後,我們根據所給的人物進行排序。科技類裡面有教授和大學生。我們選擇先救教授,第一是他正主持一個科學項目研究,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第二是年紀比較大,自救能力相對較差;而大學生雖有潛力,但他正值壯年,自救能力應該較強。經濟類只有經理人,他擅長管理而且有成功的經驗,這是我們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方面,有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師,必須先救女教師,因為優秀的教師比校長對教育有著更為直接的良性促進作用,況且是中學教師是女性,自救能力較差,應當先救。由於醫生屬於醫學類,在我們的大標准下,她是第六個被救的人。最後還剩下將軍和運動員。由於將軍年老,而拿過奧運金牌的運動員在身體素質方面具有較明顯的優勢,自救能力強,因此將軍第七,運動員第八。
最後我將再次重復我們的排序,依次是:大學教授,大學生,經理人,中學教師,小學校長,外科醫生,將軍,最後是運動員。以上就是我們小組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謝謝。
❸ 系統分類法與並行結構分析法進行課題研究設計的具體方法
摘要 結構化分析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由Demarco等人提出的,是面向數據流進行需求分析的方法,旨在減少分析活動中的錯誤,建立滿足用戶需求的系統邏輯模型。結構化分析的要點是:根據軟體內部數據傳遞、變換的關系
❹ 結構化方法的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需要完成什麼任務
任務是:在充分認識原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問題識別、可行性分析、詳細調查、系統化分析,最終完成新系統的邏輯方案設計,或稱邏輯模型設計。邏輯方案不同於物理方案,前者解決「做什麼」的問題,是系統分析的任務;後者解決「怎麼做」的問題,是系統設計的任務。
沒有系統分析的內容,只有系統化分析的主要內容。可能不太一樣,系統化分析是系統分析的一個步驟呢。
如果硬要講內容,也許就是問題識別、可行性分析、詳細調查、系統化分析、邏輯模型設計吧
系統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對系統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的咨詢方法。蘭德公司認為,系統分析是一種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確定問題的本質和起因,明確咨詢目標,找出各種可行方案,並通過一定標准對這些方案進行比較,幫助決策者在復雜的問題和環境中作出科學抉擇。
系統分析方法來源於系統科學。系統科學是20世紀40年代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橫跨各個學科的新的科學部門,它從系統的著眼點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個客觀世界,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它的產生和發展標標志著人類的科學思維由主要以「實物為中心」逐漸過渡到以「系統為中心」,是科學思維的一個劃時代突破。
系統分析是咨詢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們可以把一個復雜的咨詢項目看成為系統工程,通過系統目標分析、系統要素分析、系統環境分析、系統資源分析和系統管理分析,可以准確地診斷問題,深刻地揭示問題起因,有效地提出解決方案和滿足客戶的需求。
系統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將在系統詳細調查中所得到的文檔資料集中到一起,對組織內部整體管理狀況和信息處理過程進行分析。它側重於從業務全過程的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內容是:業務和數據的流程是否通暢,是否合理;數據、業務過程和實現管理功能之間的關系;老系統管理模式改革和新系統管理方法的實現是否具有可行性等等。系統分析的目的是將用戶的需求及其解決方法確定下來,這些需要確定的結果包括:開發者關於現有組織管理狀況的了解;用戶對信息系統功能的需求;數據和業務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數據指標體系;新系統擬改動和新增的管理模型等等。系統分析所確定的內容是今後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的基礎。
❺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步驟是什麼 管理信息系統
一、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基本思想:用系統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戶至上的原則,結構化,模塊化,自頂向下地對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具體來說,就是先將整個信息系統開發過程劃分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如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運行與維護等。
二、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主要步驟:
1、系統規劃:系統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目標的確定,解決目標的方式的確定,信息系統目標的確定,信息系統主要結構的確定,工程項目的確定,可行性研究等。
2、系統分析:系統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數據的收集,數據的分析,系統數據流程圖的確定,系統方案的確定等,系統分析階段是整個MIS建設的關鍵階段。
3、系統設計: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系統流程圖的確定,程序流程圖的確定,編碼,輸入、輸出設計,文件設計,程序設計等。
4、系統實施:系統實施的主要內容包括:硬體設備的購買,硬體設備的安裝,數據准備,程序的調試,系統測試與轉換,人員培訓等。
5、系統運行與維護:系統運行與維護的主要內容包括:系統投入運行後的管理及維護,系統建成前後的評價,發現問題並提出系統更新的請求等。
❻ 如何培養結構化思考方式
首先,進一步明確結構化預覽的意義所謂的結構化預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地自學課文的學習活動。
第三,結構化預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結構化預習幫助學生從他人那裡得出推論,並建立知識網路。教育家葉聖陶老師說:“教是為了不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把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走進知識的殿堂,挖掘知識的寶藏。一個好的“指導案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學生根據“指導性案例”進行准備,使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更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的規律和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學會學習和思考。
❼ 你所了解的針對結構化數據的傳統數據處理方法有哪些
1、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類分析指將物理或抽象對象的集合分組成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聚類是將數據分類到不同的類或者簇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同一個簇中的對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間的對象有很大的相異性。聚類分析是一種探索性的分析,在分類的過程中,人們不必事先給出一個分類的標准,聚類分析能夠從樣本數據出發,自動進行分類。聚類分析所使用方法的不同,常常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不同研究者對於同一組數據進行聚類分析,所得到的聚類數未必一致。
2、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從變數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因子分析就是從大量的數據中尋找內在的聯系,減少決策的困難。
因子分析的方法約有10多種,如重心法、影像分析法,最大似然解、最小平方法、阿爾發抽因法、拉奧典型抽因法等等。這些方法本質上大都屬近似方法,是以相關系數矩陣為基礎的,所不同的是相關系數矩陣對角線上的值,採用不同的共同性□2估值。在社會學研究中,因子分析常採用以主成分分析為基礎的反覆法。
3、相關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相關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相關分析是研究現象之間是否存在某種依存關系,並對具體有依存關系的現象探討其相關方向以及相關程度。相關關系是一種非確定性的關系,例如,以x和y分別記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或分別記每公頃施肥量與每公頃小麥產量,則x與y顯然有關系,而又沒有確切到可由其中的一個去精確地決定另一個的程度,這就是相關關系。
4、對應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對應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稱關聯分析、r-q型因子分析,通過分析由定性變數構成的交互匯總表來揭示變數間的聯系。可以揭示同一變數的各個類別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變數各個類別之間的對應關系。對應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將一個聯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結構以點的形式在較低維的空間中表示出來。
5、回歸分析
研究一個隨機變數y對另一個(x)或一組(x1,x2,…,xk)變數的相依關系的統計分析方法。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確定兩種或兩種以上變數間相互依賴的定量關系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運用十分廣泛,回歸分析按照涉及的自變數的多少,可分為一元回歸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按照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類型,可分為線性回歸分析和非線性回歸分析。
6、方差分析(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
又稱「變異數分析」或「f檢驗」,是r.a.fisher發明的,用於兩個及兩個以上樣本均數差別的顯著性檢驗。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研究所得的數據呈現波動狀。造成波動的原因可分成兩類,一是不可控的隨機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對結果形成影響的可控因素。方差分析是從觀測變數的方差入手,研究諸多控制變數中哪些變數是對觀測變數有顯著影響的變數。這個 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❽ 結構化分析的結構化分析主題
結構化分析一般會創建一個使用單一抽象化機制(single abstraction mechanism)的層次結構系統。結構化分析方法可以使用IDEF(如圖),IDEF是一個程序驅動的分析方法,是由目的及觀點開始進行。此方法一開始會先確認整體機能,再反復地將機能分區為更小的機能,保留程序優化需要的輸入、輸出、控制及機制。IDEF也被視為是一種功能分解的分析方法,著重在函數的內聚力及函數之間的耦合力。
功能分解的結構化方法單純描述程序,而不去劃定系統的行為,也不決定需要機能的系統架構。此方法只確認和活動有關的輸入及輸出。結構化分析受歡迎的一個原因是其本質適合描述一個高級的程序及概念,即使企業層次的程序也相當適合。不過對於商業常用的面向對象過程中,對象需要有哪些機能,IDEF提供的信息很有限。統一建模語言(UML)和IDEF相反,統一建模語言是介面驅動,並且有多重抽象化機制,適用於描述面向服務的架構(SOA)。 結構化分析以數據在不同模塊中移動的觀點來看待一個系統,系統的功能可以用轉換數據流的程序來表示。結構化分析善用了功能拆解(或由上到下設計)的信息隱藏特性,因此可以關注在重要的細節,而不會被無關的細節干擾。當細節的層級提高時,信息的廣度也隨之減少。結構化分析的結果是一組相關的圖,程序描述以及數據定義,這些數據描述一個程序為符合機能性需求所需要的數據以及需進行的轉換。
湯姆·狄馬克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幾項 : 系統關系圖 數據流程圖 程序規格 數據字典 數據流程圖是一個有向圖,弧線表示數據,節點(用圓圈或泡泡表示)表示轉換數據的程序。程序還可以再細分為更細的數據流程圖,描述程序中的子程序,一直到清楚說明及了解程序機能為止。機能元(functional primitive)是指一些不需再細分的程序,一般會用程序規格(或微規格)來說明。程序規格可以包括偽代碼、流程圖或結構化英文。數據流程圖將系統的架構表示為一個由許多互連的程序形成的網路,而各程序是由機能元所組合而成。數據字典是一組數據流、數據元素、文件及資料庫的定義。數據流程圖或其他數據字典可以參考資料字典中的內容。
系統關系圖(System Context Diagram)是表示系統和外界環境之間的作用,系統關系圖可以表示一個系統和外界相關系統的輸入及輸出。
Kossiakoff將系統關系圖定義為「系統關系圖將系統放在整個圖的中心,不描述其內部結構,周圍則是和其有關的系統、活動及環境,環境圖的目的是專注在哪些會影響系統需求及限制的外部因素及事件。」系統關系圖和數據流程圖 有關,有助於了解系統和其他相關系統或事件之間的關系。
實體聯系模式圖在設計資料庫時非常重要
數據字典或是資料庫字典是定義資料庫基本組織的文件。數據字典包括資料庫中所有的文件、每一個文件的欄位個數、欄位名稱及型態。為了保護數據字典的內容不被破壞,大部份的資料庫管理系統 不允許用戶更改數據字典。數據字典沒有資料庫中的數據內容,只有一些訪問資料庫需要的信息。資料庫管理系統一定要配合數據字典才能訪問資料庫的內容。
數據流程圖(DFD)是用圖像方式表示信息系統中數據的移動方式。數據流程圖和系統流程圖不同,主要是表示數據在不同程序之間的移動,而不是程序的控制流程。數據流程圖是由賴瑞·康斯坦丁所提出,是以Martin及Estrin的「數據流圖」(data flow graph)為基礎。
一般在繪制數據流程圖前,會先繪制環境圖,描述系統和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用。數據流程圖可以將系統分區為幾個較小的部份,並且強調各部份之間的數據移動。數據流程圖是結構化系統分析及設計方法(SSADM)的三個重要圖表中的一個。
結構圖(SC)是一個將系統拆解為最小可管理程序單位的圖。 在結構化編程中,結構圖可以將程序模塊整理為樹狀結構,每一個模塊以一個其中有模塊名稱的方框表示,樹狀結構可以清楚表示各模塊之間的關系。
結構化分析中常用結構圖表示程序的頂層架構。結構圖有助於程序設計者用個個擊破的方式處理軟體問題,也就是將一直將問題拆解為更小的問題,直到最後問題小到可以被人類理解為止。此程序稱為由上到下設計或是功能分解。結構圖的作用類似建築房屋中使用的藍圖。在設計階段,結構圖是客戶和不同軟體工程師溝通的方式。在代碼實現的階段,由結構圖可以得知系統的完整架構。 結構化設計(SD)是有關軟體模塊的開發,及分析模塊之間的「模塊層次」(mole hierarchy)。在結構化設計中,有以下二個主要的概念: 內聚力是指機能相關的程序組合成一模塊的程度。 耦合力是指模塊及模塊之間信息或參數移動的程度。 當耦合力調整到最佳情形時,會簡化模塊之間的介面,也會簡化程序的復雜度。
Page-Jones在1980年提出的研究中有三個主題: 結構圖、模塊規格及數據字典。「結構圖的目的是表示模塊層次,模塊規格可以用偽代碼或程序設計語言來組成,數據字典類似結構化分析中的數據字典,在軟體開發生命周期中,在已經進行了分析及設計後,就可以自動產生數據型態的聲明,以及程序或副程序的模版。」 結構化查詢語言(SQL)是一種查詢資料庫的標准語言。結構化查詢語言一開始是用在一個商用資料庫系統中,後來成為在迷你電腦及大型計算機運作的資料庫管理系統中,最受歡迎的資料庫查詢語言。結構化查詢語言也可在一般個人電腦中的資料庫管理系統中使用,並且可配合分散式資料庫使用,因此允許許多用戶在網路上同時訪問同一個資料庫的內容。
❾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