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英美國家概況這門課來說,從思政角度去說這門課你們覺得好還是不好,對你們有什麼影響,有什麼建議
摘要 發布時間:2019-06-16瀏覽次數:297設置
2. 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
首先,必須明確英語教學屬於意識形態領域范疇。英語教學內容涉及人文社科和時事熱點,背後承載著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英語作為載體傳播文化的同時,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學絕不是脫離於意識形態領域范疇之外,而恰恰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次,必須認識到英語課程具有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在英語教學中實踐「課程思政」的理念,堅持鮮明的育人導向,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視對學生文化、道德、價值等方面的引領。
再次,把「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優勢所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將推動英語學科建設與發展紮根於我國國情,有利於挖掘英語教學內容中的中國元素,推動英語教育教學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創新與發展,使英語教育呈現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綜上所述,把「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對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而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必須明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當前,高校英語教學要致力於培養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要把握「以德樹人」的任務和要求,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國際化人才。要使培養出來的人才為黨和國家服務,既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具備時代精神,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貢獻。
此外,把「課程思政」融入外語教學,英語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中外文明溝通的橋梁作用。要在英語教學中,深度挖掘提煉語言和文化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文化,使學生在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同時,通過培養其對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要讓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斷豐富和創新中國文化,用英語向世界講好中國的故事。
3. 怎樣開展思政"課堂教學"研究
實踐證明,無論任何課程的教學,注重研究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就有助於提高其教學水平,改進其教學質量,並增強其學科的生命力。否則,就會稀鬆平常,甚至喪失其存在的價值。 實際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與探索一直以來都沒有間斷,輻射的問題域較寬,包括現狀與形勢分析、目標與任務定位、模式與方法探究、評價與實現方式設計等。然而,遺憾的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材研究,無論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還是與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所做的嘗試相比較,都顯得有些滯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宏觀的、觀念層面的教學研究與微觀的、操作層面的課堂實踐研究不對等,一些教學研究的新理念、新模式無法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 所以,針對上述現狀和面臨的困境,我們必須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研究作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集中時間、人力和物力進行系統的摸底調查和理論研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具體說來應著重解決好下述問題,並力求創新。 一是對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現狀進行實證的調查研究。目的在於摸清底細,有的放矢。應通過合理地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在幾所有代表性的不同層次的高校開展抽樣調查,形成專題調查報告,進而提煉並明確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探索下一步改進的對策。 三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幾個關鍵環節進行專門研究。主要有:(1)課前准備階段的課時設計研究,包括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起點設計、課堂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方法與媒體選用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課堂教學評價設計以及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等,為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必要准備。(2)課前演練研究,即進行課時教案設計的微觀教學的實戰訓練研究,對其進行功能分析。(3)課堂教學的操作模式研究,回答採取何種教學類型、遵循什麼教學原則、兼顧哪些關系等問題。(4)課堂教學的技能技巧研究,解決教師如何更好地「講」、「寫」、「作」、「畫」、「演」的問題。(5)課堂教學活動主體性研究,確立教師與學生互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從傳統的主客體關系所導致的教師單純對「教什麼」的關注,轉向學生能「學到什麼」的考量;營造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創設科學的互動機制,讓課堂充盈著教師的激情、鼓勵與期待,學生的渴望、應答與思索,切實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 四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支持系統進行研究。如果說課堂教學是一個由多層次、多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那麼該系統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著的。因此,對課堂教學系統的研究,必然會涉及作為環境的支持系統的研究,如學校對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扶持水平、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切身利益上的傾斜政策,以及校園文化氛圍、班級規模、技術設備等方面的研究。
4. 小學英語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意義
小學英語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意義如下:
小學英語課程是大學必修課程之一,開設這門課程是為了教授學生英語知識,並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英語教學內容中涉及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宗教、習俗、人情禮儀等文化類知識,這些文化內容容易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判斷力。
我國英語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存在脫節的現象。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中包含很多能展開課程思政的內容,課程思想內容的融合在英語教學中並不顯得突兀。
從育人的角度而言,大學生的培養不僅是學會知識和技能,最關鍵的是教會他們學會做人,有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新時期高技能人才。
國家法律文件和教育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長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由此可見教師承擔的不僅教授知識的重任,最關鍵的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立德樹人。」
5. 大學英語思政評價
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蔡珊珊的大學英語課堂上,經常出現「中國古代文明」「一帶一路」「創新創造」等詞語。「明朝是人類歷史上治理有序、社會穩定的最偉大的時代之一。在這一時期,由鄭和率領的船隊進行了7次大規模探險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在翻譯專題中,蔡珊珊的講解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大學英語課程潤物無聲地上出「思政味兒」,源於江蘇大學思政改革的積極探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僅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業導師的職責,更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職責。」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說,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不僅要提升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應該幫助學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價值,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
其實,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本身的困惑並不少。「課堂中頻繁出現的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如何處理?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反復提及的『思想性』落腳點在哪兒?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實問題意識怎樣體現?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什麼?」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外國語學院教師孔令璇說。
面向全校除英語專業之外的所有專業本科生,江蘇大學大學英語課程包含了33門必修類、自主研學類和公共選修類相關課程。從2017年開始,外國語學院國際語言課程中心的21名骨幹教師組成專門研討力量,分「聽說、讀、寫、譯」四條線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
對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文化價值觀,研討小組充分開發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資源,不僅從現有主幹教材中挖掘出了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同時也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文版、中國文化典籍英譯、西方傳媒報道與評論等中,補充融英語語言教學和思政教育於一體的語言教學素材。
「教師要找到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契合點,深挖主幹教材與思政教育之間的互補點,完成課程既定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得思政教育課堂效用最大化。」課堂上,英語教師朱小羽講述丘吉爾的著名演講《永不放棄》時,就圍繞「敬業」一詞展開論證,而「敬業」正是24字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