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魚缸如何長綠苔
第一水質要比較好,因為綠苔這種東西對水質要求很高,自來水含的漂白粉什麼的氯氣要放幾天才可以。第二就是陽光要充足啦,綠苔嘛,它有葉綠素是需要陽光來滋養的。我們通用的方法是將自來水放缸里晾那麼幾天(不放魚),然後再拿去太陽下放幾天後就可以看到一層綠苔啦,很簡單的啊,如果你還有什麼問題的話建議你關注網路金魚吧,吧友們會告訴你很多很有經驗的東西。
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台,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言自性風光,但是
是否真達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師自己所說的:
熟則熟矣,猶欠篩也/
........................................
但是,就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還是未達傳付禪宗衣缽的造詣,不要忘記我們上面所列舉的情形,因為「本來無一物」的情況,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雖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無生機存在。
六祖在大徹大悟的時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問他初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質疑,使他再進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才是代表了禪宗言下頓悟的「頓」與「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後來還是避居在獵人隊中,由悟後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經過,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經》中是頓漸並舉,禪宗是頓漸並兼,猶如《楞嚴經》上所說的:「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資漸修,因次第盡。」所指頓漸並重的道理了。現在談談禪學,抓住一句「本來無一物」,就無所而不可為,那不落在狂禪的知見才怪呢!須知禪宗正有嚴謹修持工夫的層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談或狂妄自是上,才會與真正的禪有相近之處。
--------------------------------------
1.關於六祖的開悟
明心見性與神秀的兩個偈語問題:由歷代相傳,幾種不同版本的《六祖壇經》,與禪宗各種典籍的記述,有關六祖最初得道開悟的事跡,大體並無多大出入。中國禪宗,自五祖弘忍開始,教人念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便可由此人道,一變達摩大師以《楞伽經》印心的教學方法,這只能說是教授法的改變,對於禪宗的宗旨,並無二致;《金剛經》以明心見性為主旨,處處說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諦,其中的修行求證方法,以「善護念」三字為重點,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而說明性空實相,了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指標。
現在為了普通了解禪宗的治心道理,用現代的觀念,先作一比較容易明了的說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習,做為修心養性的簡捷方法:
(1)首先我們先要靜靜地觀察自己內在心理的意識思想,再把它簡單地歸納為兩部分來處理:一部分是由於感覺所生的思想和觀念,例如痛苦、快感、飽暖、飢寒等等,都是屬於感覺的范圍,由它而引發知覺的聯想和幻想等等活動。一部分是由於知覺所生的意識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來的情緒,煩悶、苦惱、對人我內外種種事物的分別思維等等,當然包括知識學問的思維,以及自己能夠觀察自己這種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夠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動,不管它是感覺的,或知覺的,總而言之,統統叫做一念,能夠作到在念念之間,起心動念的每一觀念,自己都能觀察得清楚,再無不知不覺,或莫明其妙的情況,然後,就可把它處理作為三段觀察:凡是前一個念頭(思維意識)過去了的,便叫做過去心,也就是前念。後一個念頭(思維意識)來了的,便叫做現在心,也就是當前的一念。還沒有來的,當然便是未來心,也就是後念了,可是它還沒有來,不去管它。不過,你不要忘記,當你覺得後一個觀念還沒有來的時候,這個正是現在當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覺到是現在,立刻便已成為過去。
(3)復次,如此內省觀察得久了,你把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你便練習,當前念的過去心過去了,後念的未來心還沒有生起的一剎那之間,當前的心境,就會微微的、漸漸的,呈現一片空白。
但這空白,不是昏迷、或暈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狀況,這是清清楚楚的,靈靈明明的一段空靈,也就是宋明時代禪師們所說的昭昭靈靈的時候。
如果真能切實到達這個情況,就會覺得自己所有的意識思維,不管它是感覺的或知覺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過長空,風來水面,所謂踏雪飛鴻,了無蹤跡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為的,都只是一片浮塵光影而已,根本無法把捉,根本是無根可依的,那你就會體會到「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狀態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過去、現在、未來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這個公式,自己反省看來,翻成一笑。
…………未來……現在……過去……
————————————————無始以來
……未來……現在……過去…………
0+1-1——1-1=0
因此認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雲為,都是庸人自擾,由此再進一步,觀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壓力,和思想促使身體所作的行為活動,都是猶如泡沫空花,雖然在不加自我觀察的時候,表面看來好像都是我一連串成直線的活動,實際所謂這個我的活動,也只是像電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樣,都是由於無數接連不斷的前後念的因緣湊成了一條線,其中畢竟沒有真正的東西存在,所以你會自然而然地覺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夢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間而已,因此你會自然而然的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就是「本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這個明白了心理上意識思維的狀態以後,經常在靜中動中,保持這一段昭昭靈靈的靈明覺性,猶如萬里晴空,不留點翳的現象,那就夠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會懂得人生的真諦,找到真正歸宿的安身立命之處,可是你不要認為這樣便是禪宗的明心見性了!更不要認為這樣便是禪宗所謂的悟道了!因為你在這個時候,正有一個昭昭靈靈、靈靈覺覺的作用存在,你還不知它的來去與起處呢!這個時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師所說:「荊棘林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
以上所講的一切,是借用比較現代化的方法,說明人們心理活動狀態的情況,同時也以此而說明禪宗六祖當時聽到別人念誦《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領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師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自己內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麼,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心得境界。如把兩者作一比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囑他的衣缽了,但是,就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還是未達傳付禪宗衣缽的造詣,不要忘記我們上面所列舉的情形,因為「本來無一物」的情況,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雖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無生機存在。六祖在大徹大悟的時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問他初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質疑,使他再進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才是代表了禪宗言下頓悟的「頓」與「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後來還是避居在獵人隊中,由悟後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經過,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經》中是頓漸並舉,禪宗是頓漸並兼,猶如《楞嚴經》上所說的:「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資漸修,因次第盡。」所指頓漸並重的道理了。現在談談禪學,抓住一句「本來無一物」,就無所而不可為,那不落在狂禪的知見才怪呢!須知禪宗正有嚴謹修持工夫的層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談或狂妄自是上,才會與真正的禪有相近之處。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台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
??主旨在心
??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凈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凈,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⑶ 34.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學教學大綱提出,應增強學生的_____________ 情感;使學生具有
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學教學大綱提出,應增強學生的____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_________ 情感;使學生具有 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
(試用修訂版)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林、牧、副、漁、醫葯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我國的新技術革命,與人類的生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學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已經顯示出重要作用。
生物課是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必修的一門基礎課。通過生物課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生物學觀點,提高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一定的實踐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學方法,為他們以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 教學目的要求
生物課和應使學生在以下方面得到發展:
(一) 知識方面
1、 初步獲得生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分類、遺傳、進化和生態等基礎知識,了解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 初步獲得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衛生保健的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 能力方面
1、 能夠對生命現象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和報告。
2、 能夠正確使用生物實驗中常用工具和儀器,具備一定的生物實驗操作技能。
3、 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分析和解決一些身邊的生物學問題。
4、 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三) 思想情感方面
1、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2、 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3、 初步形成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受到辨證唯物主義教育,能夠能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命的世界。
二、 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 從學生今後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生活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出發,選取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1、 選取生物和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知識,以生理知識為中心,著重闡明生物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
2、 選取重要的生物類群及其主要特徵的知識,使學生初步學會辨認周圍環境中賞見的一些生物種類,了解生物界的概貌。
3、 選取一些初步的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發展,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初步認識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生態平衡,控制人口的發展和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二) 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出發、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
1、 密切聯系社會實際。使學生了解生物學是農、林、牧、副、漁和醫葯衛生等方面實踐的理論基礎,懂得合理利用和改造有益生物,防除有害生物的道理。
2、 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和經常遇到的生物學問題,以利於學生加深理生物學基礎知識,密切聯系有關人體防病、體育鍛煉、增進健康、保護環境等衛生保健知識,使學生懂得講究衛生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3、 密切聯系各地的自實實際。我國幅員廣大,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生物種類也有很大差別。編寫教材時所選取的主要門、綱的代表植物和代表動物,應力求既具有典型性,又是各地比較常見的種類。並且使學生了解本地的動植物資源,以及對動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三) 從「三個面向」的要求出發,適當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基礎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知識。例如,植物組織培養、動物行為、免疫、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等。
(四) 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出發,選取有關有觀察、實驗、參觀、實踐活動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探究有力和自學能力。
(五) 從加強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學基本觀點的要求出發,重視選取有利於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例如,有關生物科學發展史,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生物科學成就,生物的進化,生物與環境,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我國有關人口、資源和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等內容。
(六) 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注意知識的縱同和橫向聯系。注意處理好本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知識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例如生物課與小學自然,初中地理和勞動技術課等課程之間知識的分工和聯系。
三、 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
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教學要緊密結合本學科教學內容的特點,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將思想和情感教育寓於知識傳授之中。教學中要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闡述生物個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生殖、發育和生物界發生發展的規律,向學生進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適應、進化觀點和生態觀點等生物學基本觀點的教育。結合我國國情,向學生進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家鄉的教育,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要認真進行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
生物學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各種能力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礎。教師備課時必須認真分析教材中生物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縱向和橫向聯系,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富於啟發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和自然實際,准確、生動地講述生物學基礎知識。
(三)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
生物學是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參觀、討論,實踐活動等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實事求是和科學態度以及協作精神。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動精神,努力創造條件,完成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觀察、實驗、實踐活動、演示等各項要求,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操作、探究和自學等能力。
(四) 要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和討論式教學,不斷提教學質量。要合理地選擇、組合、使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要積極地創造條件採集實驗材料和自製教具。 教師要研究學生知識基礎、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及學習生物學的規律,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指導學生不斷地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果。
(五) 要堅持理論密切聯系
1、 要重視密切聯系當地生物種類的實際進行教學。還應該利用教學大綱所規定的鄉土教材的課時,補充講述發地常見的和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一物種類,以有關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2、 注意結全季節。生物課的教學內容,有的具有季節性。教師對這部分教材的安排,可以因時因地的靈活掌握,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講授順序。
3、 要密切結合學生的親身實際和對身心素質的要求進行人本生理衛生的教學。尤其要重視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衛生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初步學會基本的衛生保健技能,養成有關的衛生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人體生理衛生的教學要與體育課和學校衛生工作緊蜜結合,共同完成增強學生體質的任務。
(六) 積極組織和指導生物課外科技活動 教師要重視因材施教,積極地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生物科技活動。例如,做生物實驗,觀察、採集動植物和製作生物標本,培養植物、飼養小動物,建立生物園地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生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要組織學生參觀自然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等活動。開展這些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提高能力、發展特長和培養創新精神。
(七) 重視生物課教學與勞動技術課教學的密切配合 生物課與勞動技術課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區別。生物課要積極地為學生學習勞動技術課打下必要基礎,從而有利於學生學會對當地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動植物的養殖和栽培技術。
四、 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1、 初中生物課教學內容,是根據初中學生基本上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安排的。初中主要學習感性的、側重生命現象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完成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探究和實踐活動。 2、 大綱中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不等於教材的編排順序。本著「教材多樣化」的精神,根據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可以編寫出適用於不同地區,具有同程度、不同體系、不同風格的教材。 3、 「五·四」制生物課共204課時,「六·三」制生物課共153課時,各留出地方教材和機動22課時,其餘課時分配給各部分的教學內容。
知識
學生實驗和實踐活動
演示
要點
教學要求
項目
教學要求
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生物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A
A
細胞的結構
細胞的分裂和生長
細胞的分化和組織的形成 組織的概念
器官的概念
系統的概念
生物體
D
B
B
C
C
B
B
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和練習使用顯微鏡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畫細胞結構的簡圖
製作並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畫細胞結構圖。
III
III
III
用顯微鏡觀察四種基本組織
種子的結構和成分
種子的萌發
種子的知識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B
C
A
解剖並觀察雙子葉植物種子和單子葉植物種子驗證或探究種子成分
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II
II或IV
IV
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義
根尖的基本結構和主功能
根對水發和無機鹽的吸收
合理灌溉
氨、磷、鉀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合理施肥
無土栽培
A
D
C
A
A
A
A
觀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縱切面
探究根的向性
實踐活動:灌溉、施肥、無土栽培
III
IV
細胞吸收水分實驗
根吸收收無機鹽的實驗
葉片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
光合作用的意義
合理密植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過程中有機物的分解能量的釋放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植物的呼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蒸騰作用的概念和過程
蒸騰作用的意義
C
D
C
C
A
D
C
C
C
C
B
學習製作徒手切片
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橫切面和葉片的表皮。畫葉片表皮細胞圖
綠色植物在不下製造澱粉的實驗
探究葉綠素的形成與光照的關系
I
II
II
IV
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實驗
光合作用產生氧的實驗
種子萌發時呼吸和熱的實驗
植物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
植物體蒸騰水分實驗
芽的種類
葉芽的基本結構和伸展
雙子植物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功能
木質莖的生長和年輪的形成
單子葉植物草質莖的基本結構特點
導管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篩管對有機物的運輸
莖的貯藏作用
利用莖進行的營養繁殖
A
C
D
A
C
C
C
A
B
用放大鏡觀察葉芽 的結構
用顯微鏡觀察雙子葉植物木質莖和單子葉植物草質莖的橫切面
觀察樹木的年輪
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實踐活動:植物營養繁殖的方法
II
II
III
IV
花的結構
花序
開花和傳粉
人工授粉
雙受精的過程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植物組織培養
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植物生長物質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期應用
D
A
A
A
C
C
B
A
A
解剖並觀察花的結構
實踐活動:植物組織培養
III
藻類、苔鮮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藻類、苔鮮和蕨類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對人類的經濟意義
種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裸子植物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被子植物分類單位和分類方法
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別
B
A
B
A
B
A
B
B
C
觀察幾種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組織學生採集植物,製作臘葉標本
實踐活動:校園或家鄉植物種類調查
III
細菌的基本形態
細菌的結構特點
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放線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細菌和放線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A
B
B
B
B
有條件的學校用高倍顯微鏡觀察三種形態的細菌
酵母菌和黴菌的形態結構
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蘑菇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真菌的主要特徵
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與人類的關系
B
B
B
B
觀察酵母菌,青黴或麴黴
實踐活動:食用菌調查或養殖
III
病毒的形態結構
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
細菌的病毒——噬菌體
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應用
A
B
A
B
A
原生動特的主要特徵
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A
用顯微鏡觀察原生動物探究原生動特的趨性
III
IV
腔腸胃動物的主要特徵
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A
常見的扁形支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寄生、寄生蟲和突主的概念
絛蟲(或血吸蟲或包蟲)適於寄生生活的特點
B
B
B
實踐活動:調查本地常見的寄生蟲病
線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環節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觀察蚯蚓的形態、運動和對刺激的反應
III
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觀察當地常見的軟體動物
III
蝗蟲的形態結構、生理和發育的特點
昆蟲綱的主要特徵
昆蟲的多樣性
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其他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C
D
A
A
B
B
採集昆蟲,製作昆蟲標本
III
魚適於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
魚的生殖發育特點
魚類的主要特徵
主要的淡水魚類及其養殖
主要的海洋魚類及其養殖
魚類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C
C
D
A
A
A
觀察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的主要結構
III
變溫動物的概念和適冬眠
兩棲動物概述
B
C
觀察蛙類的外部形態
爬行動物的概述
古代爬行動物的繁盛和絕滅
C
A
鳥類概述
恆溫動物的概念
鳥類的主要特徵
保護鳥類的多樣性
C
B
C
A
觀察家鴿或其他鳥類的外部形態和內部主要結構。
實踐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愛鳥周」活動,或參加保護和招引益鳥展覽
III
家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保護哺乳動物的多樣性
C
D
B
觀察哺乳動物的心臟結構
II
觀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動物內部的主要結構
動物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先天性定型行為,後天性習得行為
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B
B
A
探究一種動物的某種行為
IV
人體皮膚的結構和主要功能
皮膚的再生和衛生保健
C
A
人體骨骼的組成
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骨的醞釀結構和功能
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青少年保持正確姿勢的意義
骨的生長
關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骨骼肌與人體主要的骨骼肌群
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
體育鍛煉對骨、關節和肌肉的影響
脫白、骨折及其急救處理
B
B
C
C
A
B
C
B
D
A
A
觀察長骨的結構
骨的成分實驗
III
III
關節的結構
肌肉的收縮
人體內的血量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輸血與血型
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功能和保健
血液循環
動脈血和靜脈血
血壓
脈搏
出血的初步護理
淋巴
B
C
C
D
B
D
C
B
A
B
觀察血塗片
用顯微鏡觀察蛙躞(或蛙腸系膜、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測量血壓和脈搏
了解血常規化驗數據
探究脈膊與運動的關系
III
II
III
II
IV
血漿、血清
和血細胞
消化道的組成
牙齒的結構和保健
胃和腸折結構特點
各種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消化酶
食品店物營養萬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飲食衛生和營養衛生
B
C
C
C
B
C
A
用放大鏡觀察豬(或羊、雞)的小腸絨毛
澱粉酶對澱粉的分解作用
II
III
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
肺的結構
呼吸運動
人工呼吸
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吸煙、吸毒的危害
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B
C
C
A
A
A
測定胸圍差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有條件的學校、學習測定肺活量的方法
練習人工呼吸的方法
III
III
I
I
用呼吸運動的模型,演示肋骨運動呼吸運動的關系,膈肌運動與呼吸運動的關系
排泄的概念、途徑和意義
泌尿系統的組成
腎臟的結構和尿的形成
泌尿系統的衛生
C
B
C
A
觀察剖開哺乳動物的腎臟
II
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意義
人體內物質的轉化與能量的變化
食物的熱價
體溫
A
C
A
A
實踐活動:記錄三天內攝入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估算每天食物 總熱量
II
人體的主要內分泌腺激素
甲狀腺和甲狀腺素
地方性甲狀腺腫
胰島和胰島素
重體和生長激素
重體在內分泌腺中的重要作用
體液調節
B
C
C
A
C
C
B
C
實踐活動:有關糖尿病的調查或地方性甲狀腺腫的調查
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細胞
脊髓和脊神經
腦和腦神經
反射和反射弧
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人類神經活動的特徵
神經系統的衛生保健
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眼的保健
耳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
耳的衛生
B
D
C
C
D
C
C
A
C
B
C
A
膝跳反射實驗
探究條件反射的形成
眼球成像的實驗
實踐活動:檢查視力
III
IV
III
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精子和孵細胞,受精
胚胎的發育和營養
從嬰兒到成人的發育分期
青春期的發育特點
青春期的衛生
B
B
B
A
C
C
免疫的概念、免疫對人體的主要作用
胸腺、淋巴結,脾臟
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
計劃免疫
B
B
C
C
實踐活動:收集與交流有關艾滋病的資料
實踐活動:調查本地計劃免疫實施狀況
人類的傳染病
傳染病流行三個環節
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
A
C
A
用顯微鏡觀察病原體的裝片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染色體,基因
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
人類主要的遺傳疾病
禁止近親結婚
遺傳和變異在實踐上的意義
A
B
C
A
C
A
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
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
人工選擇及其意義
達爾文和自然選擇學說
人類和動物園親緣關系
某種古猿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類
A
A
A
B
A
A
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
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農業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
保護植被的意義
控制人口的意義
B
C
C
C
B
A
A
A
C
實踐活動:到學校附近的樹林、草地或池塘、農田進行襯在地考察,了解其中各種生物之間的聯系
實踐活動:調查學校附近的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並且提出保護環境的書面建議
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A
附錄:關於教學要求層次的說明
一、 知識方面
從認識水平和該知識點在本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慮,將對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從低到高依次劃分為A、B、C、D四個層次。
A:知道。對所學知識有大致的印象。
B:識記。記住所學知識的要點,能夠說出它們的大意,能夠在有關情境中識別它們。
C:理解。在「B」的基礎上,能夠解釋和說明所學知識的含義,能夠對不同知識採用適當的形式(文字、圖、表等)予以表達。
D:應用。在「C」的基礎上,能夠分析知識的聯系和區別,能夠在新的情境中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和生物學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 學生實驗方面
學生實驗的教學要求,分為練習、初步練習、學會和探究四個層次,其內涵是:
1. 練習: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對生物實驗的方法、步驟、觀察、記錄、繪圖等進行初步的訓練。
2. 初步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初步學會的基礎上,能夠按照要求完成實驗任務
3. 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初步學會的基礎上,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實驗,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
4. 探究;在教師指導下,親自參與設計實驗,練習確定實驗目的、材料和方法;能觀察現象、記錄和整理數據及報告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