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辛亥後期訓練方法

辛亥後期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6 02:57:55

① 只有幾萬人的辛亥革命,為何能滅掉清朝

在清朝統治者眼裡,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國運動對他們來說並無二異,都是要推翻清朝統治的“反動”勢力。但是,擁有幾十萬兵力、曾一度占據清王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卻被清朝滅掉,而為何擁有幾萬人的辛亥革命反而卻終結了清朝的統治?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時代背景不同

太平天國時期(1851-1864年),清朝雖然被兩次鴉片戰爭所影響,但此時的清政府還未大傷元氣,依然有實力鎮壓國內的一切反動力量。再者,當時朝廷中還有許多有能力的人,先不說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就是她手下的一些漢族官僚,比如晚清四大名臣等,個個都是頂樑柱般的人物。而且這些人完全是忠於清政府的,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清王朝被太平天國推翻,他們這些人也不會有好下場。所以,在平定太平天國方面,他們是不遺餘力的。最後,在慈禧太後的統籌協調下,以及曾國藩、左宗棠等牛人的沖鋒陷陣下,幾十萬人的太平天國自然就會被平定。

最後,隆裕太後接受袁世凱的優待條件,同意溥儀退位。所以,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當時的清王朝已經滅不了如火如荼的國內革命起義。

總結

清王朝之所以能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而鎮壓不了國內革命黨人起義,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無論是從領導者還是起義的性質來說,太平天國從開始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而辛亥革命本著“自由、民主”的思想以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他們註定是成功的,是消滅不了的。

②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歷史意義

[編輯本段]背景
變革之道:從洋務運動到君主立憲
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一般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中國長期的閉關自守終於被迫劃上句號。國內部分官員及知識分子開始明白,不變革便不足以應對中國所面臨的千載未逢的挑戰。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緒初年)的洋務運動,是一場由清室自發的改革。其重點為改良生產技術,透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試圖以興辦工商業來加強中國的國力。然而中國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再敗於日本,顯示只限於器物層面的洋務運動,並未能根本改變中國自北宋以來重文輕武的觀念,19世紀後期迅速強大的德國與日本在社會上卻充斥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養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風氣習慣。 自1895年的公車上書,在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要求更深層的改革。當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物成為維新派,主張在體制內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國,在皇權之下大幅改變政治及社會制度。維新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但是進行103天以後,因清室內保守勢力發動政變而告流產。部分維新人物流亡海外後,主張繼續維持皇室;實行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將政治實權逐漸交出至民選政府,主張這種變革方法的當時被稱為「保皇黨」或「立憲派」。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自強運動(洋務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立憲運動(1895年-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成員名單中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清政府遂於是年(1912年)垮台,中華民國就此誕生。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的作用,孫中山曾經用這樣一句言語表達:華僑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勢:排滿思潮與民族國家
滿漢種族問題,在清初的文字獄和剃發易服制度的壓制影響之下,到了清中葉的思想中,已經幾乎不成問題。絕大多數的漢人對於統治者為滿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隨著清朝統治的日漸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國革命中,漢滿問題開始再度抬頭。到了1890年代以後,排滿思想更是再度大興。明末遺老的著作成為當時人的重要思想資源。例如原本並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發現,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們的重要讀物。許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復明思潮來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傳著作有鄒容的《革命軍》等,對於年輕的革命參與者們造成很大的影響。雖然一些革命家如孫中山在種族革命之外,所強調的是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動力仍是排滿反滿的思潮。推翻滿清後,口號也迅速地從「打倒韃虜」改為「五族共和」,以求統一分崩離析的中國。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作為史學術語,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 1900年中國因爆發義和團事件,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朝廷內部頑固保守勢力也受到嚴重打擊,在改革勢力的呼籲下,慈禧同意開始推行康梁在戊戌變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為清末新政。其中影響最大的政策,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國已經有6萬多所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後,大量以參加科舉謀求官職的傳統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於1906年9月1日宣布「預備仿行憲政」,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即立憲運動。其後各省選出了以地方士紳為主要成分的諮議局代表,這些各省的實權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憲,成立責任內閣,但屢為清政府所阻。 正在訓練中的北洋新軍清朝末年,以八旗、漢人綠營為主的舊式軍隊已失去戰鬥力。平定太平天國時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團練武裝。甲午戰爭後,因舊式軍隊已落伍,加上為免兵權旁落,清政府於1901年起決定對陸軍進行全面改革,計劃在全國練新式陸軍36鎮,以取代八旗、綠營及地方的防營。當中北洋新軍6鎮直屬朝廷,由袁世凱所編練的「武衛右軍」擴編。其餘各省亦由地方巡撫、總督負責編練新軍。為了培養新軍的軍官,各地開辦了許多新軍學堂。部分地方的新軍(如張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區)大量起用留學生為軍官;相反,北洋新軍中留學生卻極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組編好的部隊已達整編16鎮和10餘個協、營。 總評:立憲與新政成了催命符。
革命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革命團體 革命的主要組織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以及後來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除此以外,還有共進會,文學社,同盟會中的丈夫團等。 興中會主要在華南一帶開展活動,光復會在江蘇,浙江,上海一帶開展活動,華興會主要在湖南開展活動,共進會在長江流域開展活動,而後來成立的同盟會是全國革命力量的一個鬆散同盟,同盟會會員還在各地建立了各種同盟會的外圍組織。 革命的領導者主要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蔡元培、趙聲、章炳麟、陶成章等。 政治主張:民族革命VS民主革命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張有推翻滿清統治,恢復漢人江山,建立共和體制等。成立於1894年11月24日的興中會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成立於1904年2月15日的華興會的政治主張是「驅逐韃虜,復興中華」。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其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被認為是民族主義,「創立民國」被認為是民權主義,「平均地權」被認為是民生主義。 但是革命黨在宣傳政治主張時,更多地是宣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內容,這樣能夠煽動起民眾的反滿情緒,更重要地是能最大程度上的團結各種力量。至於清朝覆滅後,採取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進行什麼樣的社會改革,當時的人都認為等取得成功以後再考慮。 發展歷史陳天華1890年代,不少人開始主張以暴力革命徹底推翻由滿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類似法國及美國的共和政體。最早主張革命的人多數集中在海外,以留學生、華僑青年為多。最早期的革命團體亦是在海外成立,當中由楊衢雲、謝纘泰等為骨乾的輔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於英屬香港。而孫中山亦於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組織興中會,為革命籌措經費。二者後來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並,繼續稱之為興中會,並且於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事(史稱「第一次廣州起義」),但並未取得成功。孫、楊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緝,並被香港當局禁止入境。孫中山於1895年在倫敦為清廷所綁架,事件成為國際新聞,孫亦因而聞名國際。楊衢雲則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殺。 1900年,華北爆發義和團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舉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年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國內的知識分子更感受到中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自甲午戰爭起,中國派往海外留學的學生大量增加,當中以日本為數最多,1904年時一度達到二萬多人,不少為官費留學。革命的思想在留學生中廣為散播,主張革命的學生成立各種團體,發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當中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在日本非常活躍。後來不少留學生歸國,成為國內革命組織的骨幹。1901年,忽有東西各報傳聞清廷欲將廣東割讓予法國,廣東籍留日學生遂請馮斯欒、鄭貫一、李自重、王寵惠、馮自由、梁仲猷諸人發起「廣東獨立協會」,主張廣東省向滿清政府宣告獨立。 1904年,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開戰(日俄戰爭),滿清政府劃出部分國土讓兩國交戰而自稱保持中立;皇室內更有人稱滿清的國土「寧贈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聲更高。華興會各種革命團體亦於此時紛紛在國內出現。最主要有黃興領導的華興會(1904年在長沙成立,成員有黃興、劉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領導的光復會(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為會長。成員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樣的革命小團體,如江蘇的勵志學會、強國會,四川的公強會,福建的益聞會、漢族獨立會,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會,廣州的群智社等等。這些革命團體不一定互相隸屬,而且多數帶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們都有相同的目標:謀求推翻滿清、恢復漢人原來的江山、建立類似美國的共和制國家。當中推翻滿清的訴求著重滿漢之分;而要求恢復的江山亦只限以漢人為主的十八省,東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內外蒙都被排除。排滿的態度正與中國各地方地下幫會「反清」傳統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組織都有藉助秘密會黨的勢力進行革命。例如華興會與哥老會,光復會與青幫,興中會與三合會皆有密切關系;而孫中山亦為洪門致公堂的會員。 孫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在8月20日於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在《民報》(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為《民報》)上闡述了這一觀點。同盟會積極宣傳他們的思想,大力推動群眾的覺醒。《民報》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執筆,與主張保皇、由康有為、梁啟超執筆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成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同盟會在1907年雖曾一度再次分裂(孫中山因未經眾議收受日本政府資助,自光復會退出。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於南洋另組總部;黃興則繼續支持孫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極為重要的作用。 1906年2月,日知會在武昌召開成立大會,由劉靜庵主持。到會的還有孫武、張難先、何季達、馮牧民等百餘人。後來日知會成為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機關。 1906年起,陳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後組織成立黃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學團體,1909年又組織成立南社,通過文學創作傳播新思想。 1907年7月,在東京的部分同盟會會員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劉揆一、焦達峰、張伯祥、孫武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共進會性質及綱領與同盟會幾乎相同,但不直接隸屬同盟會。共進會是孫武,湖北共進會會長武昌起義的領導組織之一。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學社改名為文學社,推舉蔣翊武為社長,詹大悲為文書部長,劉復基為評議部長。文學社為新軍內青年軍人組織,旨在通過滲透到新軍中,掌握武裝。文學社是領導武昌起義的另一個領導組織。 階層和群體 支持革命的力量有很多,包括留洋回國的學生及知識分子、會黨群眾、海外華僑、新軍、農民、遊民、外國人等。 新興知識階層以留洋學生和新式學堂學生為主體。科舉制度廢除後,清政府興辦新學並鼓勵留學,很多年輕士子或進入新式學堂,或留洋學習。在陶成章的倡導下,很多士子捐官學軍,到日本學習軍事,如徐錫麟等。 1900年代,中國出現了留日熱潮,辛亥革命前留日學生已經累計萬人多,在日本留學生周圍,集結了一大批反清中堅力量。 1908年起,革命黨人將發動群眾起義的重點轉向新軍。革命黨人在新軍內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向士兵進行革命的宣傳。由於科舉制度被廢除,許多青年知識分子投入當時興辦的新軍當兵,成為新軍中的有生力量。文學社社長蔣翊武和許多骨幹如劉堯澄(劉復基)、詹大悲、王憲章、張廷輔、蔡大輔、王文錦都是投營當兵的青年。 後來組織武昌起義的文學社、共進會很早就同新軍建立了聯系。 除了中國人及華僑外,支持及參與辛亥革命的還有部分外國人;當中以日本人對中國革命的參與最為積極。不少革命組織都是在日本成立和運作;而中國同盟會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東京成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會成為會員(甚至包括日本社會思想大家北一輝,後於日本二二六事件後被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義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參與,部分更在起義過程中犧牲。 宣統三年(1911年)5月所成立的內閣竟然是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13名內閣成員中有8名是滿族其中還有5名是皇族,該內閣被稱為「皇族內閣」,這樣的結果更使立憲派人士大為失望。也因此種下在武昌起義之後,各省士紳由支持立憲轉而附和並支持革命。

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③ 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異同

相同點:

都發生在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清政府極端腐敗,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都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都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不同點:

領導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君主立憲制,保留皇帝;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推翻帝制,實行民主共和。

戊戌變法靠皇帝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辛亥革命採取自下而上的武裝斗爭,是比較完整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辛亥後期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④ 材料一說明辛亥革命後,在教育領域出現了什麼新變化

辛亥革命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步伐。
民國初年所進行的教育改革確立了新的教育宗旨,「民元教育宗旨」標志著現代教育宗旨在中國的確立,在國家教育意識層面實現了教育早期現代化,初步形成了嚴格意義上的近代教育體制。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本質的、全面的變化和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也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⑤ 辛亥革命時的『新軍』是什麼軍隊

新軍是清末編練近代化陸軍的簡稱。

甲午中日戰後,榮祿將四大軍(甘軍、武毅軍、新建陸軍、毅軍)合編為武衛軍,分路駐防,以甘軍駐薊州(今天津薊縣)為後軍。清政府為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史稱新軍,全稱「新建陸軍」。

新軍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教習,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甘軍因為堅決抵抗八國聯軍,戰後在八國聯軍壓力下回到西北,董福祥被革職,保留了舊體制。

新軍以鎮為基本建制單位,每鎮官兵定額12512人,由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成,設統制率領。鎮下分協、標、營、隊、排、棚,分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

(5)辛亥後期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新軍成立背景。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湘軍、淮軍、防軍、練軍又相繼腐敗不堪用,於是又有「新建陸軍」、「自強軍」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裝備購制洋槍洋炮,編制和訓練效仿西方軍隊,故稱新軍。

新軍作為清朝的最後也是最新的一種軍制,原是清政府用來鞏固維持統治地位的,但由於政治的徹底腐敗,光靠一支新式軍隊是沒有辦法來拯救一個走向末路的帝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支原本被清政府用來加強統治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政府統治的主力軍。 在當時,大部分新軍都剪了辮子,這樣足已表明了新軍改變舊思想的開放。

⑥ 辛亥革命為什麼分三步走:軍政、訓政、憲政

軍政,就是要通過軍事手段推翻專制政府,專制制度,創建民國,而後要建立強有力的軍隊,壓制形形色色的專制勢力的反撲,比如袁世凱要復辟帝制,張勛復辟滿清,北洋軍閥混戰,企圖對民國專制一統。訓政就是要培養老百姓的參政議政能力,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人皆有治之之責,亦應負治之之責,所以要在訓政時期施行約法,由政府派出經過訓練、考試合格的人員,到各縣籌備地方自治,並對人民進行運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一省之內全部縣實現自治時,即可結束訓政,進入憲政時期。 憲政沒什麼好說的,三權分立,此外孫中山還提出五權憲法。
參考《建國方略》——孫中山

⑦ 關於辛亥革命的發展的介紹

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社會矛盾激化。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改革官制,整頓吏治,改革兵制,訓練新軍,改革學制,提倡新學,獎勵工商,興辦實業)清政府的預備立憲,「皇族內閣」的成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由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首先發動,其階級基礎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骨幹力量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並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誓詞,決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政權。興中會成立後,孫中山立即著手聯絡廣東各地會黨進行武裝斗爭。1895年10月,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但是由於消息的泄漏,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
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著書立說,使民族革命思想迅速傳播開來。與此同時,繼興中會之後,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在各地陸續成立。其中重要的有黃興為會長的華興會、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建立為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運動的發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組織力量,也為成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政黨奠定了組織基礎。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公舉為總理,黃興被任命為執行部庶務,實際主持會內日常工作。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機關報為《民報》。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質的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中發刊詞,將同盟會綱領概況為民主、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後被稱為三民主義。
1911年10月10晚,湖北新軍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當夜佔領武昌,三日之內,革命黨人控制了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武昌起義引來了全國的紛紛響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從武昌起義到11月9號,短短一個月時間,湖北、湖南、江西、陝西、山西、浙江、江蘇、安徽、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13個省和上海宣布起義,脫離清政府的統治。在其他的省份,也爆發了各種各樣的武裝起義和群眾自發斗爭,清政府的統治開始土崩瓦解了。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標志著在中國延續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最終覆滅。

如何進行彈跳力的訓練

「跳躍」訓練是培養犬聽從訓犬員跳躍的指揮,養成具有跳過小板牆、柵欄和跳高架等障礙物的能力。
條件刺激:口令——「跳」;手勢——掌心向下,朝著障礙物方向伸出右手,然後右手自然回到右側大腿旁,身體略微向前傾斜。
非條件刺激:牽引帶牽拉、食物和撫摸等。
訓練方法:跳躍訓練的基本原則是先跳低的障礙物,再通過高的障礙物,依犬的品種,年齡和個體的不同,跳躍障礙的高度一般自30厘米起到1米左右止。訓練前,訓犬員應先將跳躍的障礙物平穩地放在訓練場,並讓犬熟悉它所要跳過的障礙物,之後根據各受訓犬的特點,可從以下幾種方法選擇1種合適的方法進行訓練。
(1)引導助跳法。即由訓犬員引導犬一同跳過障礙物的方法。訓犬員把裝著短牽引帶的犬牽到距障礙物5~6米處,讓犬站立在自己左腿旁,左手握住牽引帶,片刻後發出「隨行」的口令,與犬一同向障礙物跑去,當逼近障礙物時下達「跳」的口令,左手向前上方提拉牽引帶,引導犬跟隨自己一起跳過障礙物。當犬隨之跳過障礙物後,要立即給予食物或撫摸獎勵。如此重復訓練3~5次,使犬對「跳」的口令和動作建立聯系。在以後的訓練中,訓犬員不再跳越障礙物,而只是與犬一起跑到障礙物前,下達「跳」的口令,讓犬自己獨立地跳過,並逐漸過渡到訓犬員站立不動,靠「跳躍」的口令和手勢指揮犬跳過障礙物。
(2)牽拉助跳法。即訓犬員站在障礙物的對面用長牽引帶牽拉犬跳過障礙的方法。訓犬員將裝著長牽引帶的犬牽到距障礙物2~3米處,令犬坐下,之後,把牽引帶拋過障礙物,自己跑到障礙物對面1.5~2米處,小心地將牽引帶握在右手,並輕微拉緊,發出「前來」的口令,此時應將牽引帶適度扯緊,藉以防止犬繞行障礙物。當犬按「前來」的口令來到障礙物前時,訓犬員應立即下達「跳」的口令,同時向上向自己一方扯拉牽引帶,迫使犬跳躍障礙物。當犬跳過障礙物之後,就立即用撫摸或給予食物獎勵。休息3~5分鍾後,再作重復訓練,以後,隨著犬對「跳」的口令建立了條件反射,可除去牽引帶只用「跳躍」的口令和手勢指揮犬,使之順利地跳躍障礙物。
(3)引誘助跳法。即用犬喜歡吃的食物或叼銜物引誘犬跳過障礙的方法。訓犬員令犬坐在距障礙物前2~3米,然後右手持食物讓犬嗅聞或叼銜物在犬面前挑逗,引起犬的慾望後將食物或叼銜物拋過障礙物,並發出「前進」的口令,當犬接近障礙物時下達「跳」的口令,當犬跳過障礙物後,訓犬員立即發出「坐下」的口令,並迅速來到障礙物的對側,揀起食物讓犬吃或拾起叼銜物,讓犬銜著游散片刻,以資獎勵。如此反復訓練,逐漸過渡到只用「跳躍」的口令和手勢就可令犬跳躍障礙。
在以後的深化訓練過程中,應逐漸增加障礙物的高度,訓練場地的復雜性,減少非條件刺激,僅用口令和手勢即能使犬完成跳躍的動作。當犬不裝著牽引帶,隨著訓犬員「跳」的口令和手勢,無差錯地跳過0.8~1米高的障礙物時,就證明「跳躍」訓練已獲成功。
在「跳躍」訓練過程中訓犬員易發生的錯誤有二:一是未根據受訓犬所具備的條件而提前增加障礙物的高度,使犬多次未能跳過而產生畏懼感;二是讓犬在單一的條件下跳躍障礙物,使犬適應性降低。

⑨ 辛亥革命的發起及最後革命結果的啟示

辛亥革命的歷史啟示

發布時間:2005-12-14 15:07:03 點擊:1257 次

《辛亥革命的歷史啟示》

摘要:回眸九十三年前的辛亥革命,它可稱得上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不僅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青年學生,我們怎樣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這場革命,如何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去剖析這場革命呢?我想能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進一步了解這場革命,以便從中得到一些歷史訓示和現實意義。

主題詞:1、辛亥革命的過程

2、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

3、清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4、南京臨時政府為什麼會夭折

5、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歷史啟示

現實意義

案例說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的意義何在?它為什麼會失敗?它給了中國革命一個什麼啟示?課題組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並總結出自己的看法。

辛亥革命的歷史啟示

報告執筆人:沈 洋

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因為1911年為舊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不久組成了臨時參議院,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政權被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竊取,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失敗。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一、辛亥革命的過程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1911年舊歷為辛亥年故名。1894年,孫中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團體興中會。1905年,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此後,資產階段革命派一方面批評君主立憲派反對革命的謬論,傳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發動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裝起義,促進了革命高潮的到來。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給帝國主義,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湖北革命黨人利用保路運動的時機,於10月10日在武昌起義,全國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清帝退位。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政權最後被大地主大實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竊取,革命失敗。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以後,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國的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然而,它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點評:了解了辛害革命的過程,對研究的過程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2、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不是如某些同學所說是由孫中山、黃興等少數革命者人為地有意地製造出來的呢?它於1911年突然爆發是否具有歷史的偶然性呢?

實際上,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和中國人民長期頑強斗爭的結果,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是不是革命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同志曾指出沒有革命的形勢就不可能有革命。他曾經總結出革命形勢的三個特點:一是下層不能照舊生活下去;二是上層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三是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大大提高。而20世紀的中國已具備了這些條件。讓我們看看吧!八國聯軍入侵、辛丑條約的簽訂已經使民族矛盾與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帝國主義的野蠻掠奪和清政府的殘暴壓榨加之年年不斷的自然災害,中國人民不可能好好地活下去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忍無可忍,只得「逼上樑山」了。而上層的清朝統治者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出現嚴重的危機,仍照舊統治下去。人民群眾已紛紛行動起來,運用諸如抗租、抗稅、搶米、罷工、反洋教、拒俄、抵制美貸、收回利權、保路運動等形式進行反抗斗爭。正如孫中山形容的那樣,當時中國已經布滿了乾柴,只要有星星之火,即可成燎原之勢。然而,革命的發生還需要有主觀條件,如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產生。許多愛國主義知識分子在當時形勢下主張走改良革命道路,組織革命團體進行革命宣傳,發動武裝起義。而且形成了同盟會那樣的革命核心力量,出現了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導人物。在這種客觀革命形勢與主觀革命條件都已成熟的情況下,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這時孫中山已敏銳地覺察到,全國革命高潮即將到來,各地人民都在熱切盼望革命,所以他滿懷信心地指出:「吾覺無論由何省下手,得立足之地,則各省望風歸向矣」①

至於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偶然性,但也是在湖北的客觀形勢和革命派長期艱苦工作打下的基礎上,加上首批革命黨人當機立斷抓住歷史機遇,發揮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獻身精神,打響了第一槍,很快得到全國響應,終於形成革命高潮。

點評:對辛害革命原因的分析很透徹,對課題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三、清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清王朝自1644年清軍入關取代明朝,統治了中國260多年,曾經出現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一度輝煌於世界,這樣的「泱泱之勢」為什麼會被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呢?20世紀初清統治者也曾推選新政改革,為什麼不能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呢?

1911年10月11日,起義軍佔領了武昌全城後,創立了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湖北軍政府。它以黎元洪為都督,下設軍務、政務、參謀和外交四部。在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前,湖北軍政府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職權,對促進全國革命形勢的的高漲和最終結束清王朝的統治,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圖為湖北軍政府門口。

其實,清王朝的覆滅也是近代中國封建統治逐步衰敗、腐朽、沒落的必然結果。單從政治方面來看,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顯、特務統治、大興文字獄等說明封建社會要依靠非正常手段才能維持統治這種制度已走到了未路。它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思想、文化上看,抨擊封建專制統治的民主思想已出現。具體來看,清王朝自乾隆後期,就開始由盛轉衰走下坡路,尤其是閉關鎖國,固步自封,以致落伍於世界潮流。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入侵後,又迷信和議,苟且偷安,不思改弦更張,亡羊補牢,失去了改革良機。加上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深重打擊,清廷統治已是搖搖欲墜,只得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興辦洋務企業,博得一度「詞治中興」。但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就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前線戰事吃緊之時,慈禧太後卻在大辦其六十大壽,大小官員們一心想的只是送什麼禮物可博得老佛爺的歡心,這樣的政府能不打敗仗嗎?《馬關條約》割地賠款使中國喪盡元氣。難得年輕的光緒帝想有所作為,在康梁維新派鼓舞下實行百日維新,可憐的變法僅推行了103天就被慈禧為首頑固派扼殺,清王朝最後一次主動改革的機會也喪失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全國的心臟———北京,在洋鬼子的刺刀、洋槍下簽定了《辛丑條約》,慈禧太後對列強不把他當成「禍首」繼續保存清政府而感到慶幸,滿意地批准了這個條約,並厚顏無恥地表示今後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分暴露了投降賣國的奴才嘴臉,清廷已成列強之走狗,「洋人之朝廷」。此時,清政府實在不能照舊統治下雲,不得不開始了清未新政,有不少措施正是當年維新派的主改,故不能簡單斥之為「假維新」、「政治騙局」。但是此時的清王朝統治畢竟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葯。它自己已經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完成改革任務。因此清末新政不但沒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更加激化矛盾,加速其垮台。如新政措施需要大量經費,清政府巧立各立增收苟捐雜稅,而經手官員們又乘機從中貪污、揮霍、大飽私囊,人民苦不堪言。新政中派出的留學生,訓練之新軍,恰好成了清王朝自己的掘墓人。特別是清朝統治者盡管宣布要預備立憲,但又不肯放棄既得的利益和權力,一再搶延立憲法開國會的期限,甚至倒行逆施成立「皇族內閣」,致使原來尚試圖以立憲維護清政府政權的立憲派也完全失望,紛紛倒向革命。「預備立憲」的騙局暴露以後,立憲派內部開始分化。同時,皇族內閣集權,也造成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引起漢族官僚的離心,清政府陷於空前孤立的境地。武昌起義後,清廷已無力鎮壓革命,只得依靠手握兵權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而袁世凱這個野心家則乘機「逼官」,迫使隆裕太後於宣統三年舊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今1912年2月12日)公布布退位詔書,②統治中國267年的清王朝終於壽終正寢。

點評:清王朝的滅亡是革命的必然。

四、南京臨時政府為什麼會夭折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誕生,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1月3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各部總長名單,南京臨時政府正式組成。這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權,革命派在政權中佔主導地位,通過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產階級民族權利和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的法令。列寧因此高度贊揚孫中山是「不愧為法國十八世紀末葉的偉大宣傳家和偉大活動家的同志。」③他並進一步指出,辛亥革命的勝利,不但使中國人民「從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運動和斗爭」,而且「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的統治遭到破壞」,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④可惜這個革命政權只存在了三個多月就夭折了。

孫中山在1912年1月22日曾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各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讓位於袁,因此,2月12日袁世凱實行逼官司,迫使清帝退位後,2月14日孫中山就提出辭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職務,4月2日,參議院決定民國政府遷往北京,成為由北洋軍閥頭子袁興凱控制的北京政府,辛亥革命成果南京臨時政府存在不到一百天就此夭折了。

孫中山為什麼會讓位給袁世凱呢?在學習歷史課的在過程中,有同學強調客觀原因認為是被迫讓位,有同學則強調主觀原因認為是主動讓位,實際用歷史眼光來看,我認為當時孫中山讓位是由各種復雜的因素合造成的。例如袁世凱的軟硬兼施,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立憲派舊官僚的拆台,革命黨人內部分歧以及孫中山對袁世凱的幻想、妥協及策略思想等等,後來孫中山曾說:「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它的政治後果正象在俄國如果讓高爾察克、龍登尼奇或弗蘭格爾跑到莫斯科去代替列寧而就會發生的一樣」,⑤又說:「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失敗之根源。」⑥因此不能離開當時歷史環境去苟求孫中山。

而南京臨時政府的夭折更深層的原因是由於革命派革命理論的不徹底,革命組織的渙散,民眾發動的不深入以及對革命政黨、革命政權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人甚至鼓吹「革命軍起,革命黨消」,有人主改民國建立「功成身退」,因此造成奪得政權又失去政權,推翻了皇帝專制又出現軍閥專制。盡管如此,用歷史辯證觀點去分析,辛亥革命已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誰想逆歷史潮流而動,復辟帝制,必將自取滅亡,同時為中國現代化打開了閘門。

點評:革命的失敗是諸多原因朝造成的。

五、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歷史啟示的現實意義

亥革命失敗了,它沒有出現孫中山所預想的「中華民國將永久存在」,⑦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的美妙情景。⑧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他們缺乏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足夠勇氣,不敢也不能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戰斗綱領,甚至幻想與革命敵人妥協來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⑨我還認為辛亥革命給我們當代跨世紀青年的歷史啟示就是必須順應歷史的潮流。正如中山先生所指出「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我們只有認清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潮流,如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世界的和平發,都是大勢所趨,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振興中華為己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成為站在時代前列的青年,才能讓今日的中國快步進入小康社會,屹立於世界的東

總評:辛亥革命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它證明了一場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需具備各個方面的先決條件。

參考文獻:

①孫中山致鄭澤生函(一九一一年八月十一日),佚名編《總理遺墨》,第48頁。

②選自《我的前半生》,愛新覺羅·傅儀撰,1964年3月第1版P45第十三行。

③《中國的民主主義與民粹主義》、《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版,第424頁。

④《新生的中國》、《列寧全集》第十八卷395頁;《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布拉格」)全國代表會議》、《列寧全集》第十七卷,第457頁。

⑤《致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部信》(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孫中山選集》上卷,第435頁。

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三日)鉛印原件,藏北亥圖書館(參見《孫中山選集》下卷,第521頁)。

⑦孫中山:《中華民國》(The Chinese Republic),紐約《獨立雜志》一九一二年九月版。英文轉引自陳福霖:《美國(獨立雜志)所刊孫中山先生的三篇著作》、《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和史學》,台北一九七五年版,第334頁。

⑧《自巴黎致民國軍政府盼速定總統電》(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國父全集》第三冊,台北一九七三年版,第163頁。

⑨《孫中山傳》尚明軒蓍,1979年3月第一版176頁。

⑩ 辛亥革命有哪些歷史事件

1、鎮南關起義

1907年12月2日中國同盟會總理孫中山派遣黃明堂、關仁甫率四百多人,潛襲廣西鎮南關,起義軍很快佔領雞金山的三座炮台。

清軍以五千人兵力反撲鎮南關,黃明堂堅守數日,槍彈告罄,在12月8日夜棄台,退至安南燕子大山。起義失敗後,滿清政府要求法國政府引渡在越南的孫中山,但孫中山已經先一步離開越南到達新加坡。

滿清政府又要求新加坡總督驅逐孫中山,但新加坡政府對此不予理睬。滿清政府惱羞成怒,將革命軍及幫助革命軍送槍送水的群眾全部屠殺,流血數十里!

2、黃岡起義

黃岡起義,全稱潮汕黃岡起義,又稱丁未黃岡之役、丁未起義、丁未革命,是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5月22日同盟會在廣東潮汕饒平縣黃岡鎮發動的反清起義。孫中山派同盟會員許雪秋、陳芸生、陳涌波、何子淵等發動黃岡起義,一舉佔領了潮州饒平縣黃岡城。

清潮州總兵黃金福立即帶兵前往鎮壓,革命黨人被殺害200餘人,其餘起義軍流亡香港,歷時6天的黃岡起義遂告失敗。

3、黃花崗起義

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趙聲等革命黨人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黃興擔任總指揮,在越華路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3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中國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

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准派來彈壓起義的北洋軍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失敗。

起義失敗後,黃興負傷撤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革命志士犧牲,犧牲的中國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遺體由潘達微尋獲安葬於廣州紅花崗。潘達微將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此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4、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1910年(宣統二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為了向四國銀行團借款用來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

四川修築鐵路的股東,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 「鐵路國有」政策以後,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清政府為了鎮壓革命,不惜喪失國家主權,將鐵路收歸國有,且大肆派兵屠殺保路人士,通過此舉,全國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賣國求榮的本質。

5、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辛亥革命

閱讀全文

與辛亥後期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物業管理催費技巧方法 瀏覽:870
紅米note4語音助手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81
新款凱美瑞倒車影像不清楚解決方法 瀏覽:203
網課材料分析方法網課參考答案 瀏覽:67
兒童剪紙圖案大全及方法簡單 瀏覽:339
簡單復模方法 瀏覽:995
桔子樹食用方法 瀏覽:151
電工實習導線終端連接製作方法 瀏覽:172
什麼土方法去除臉上的斑 瀏覽:122
簡單有效的除蠅方法 瀏覽:101
石榴治久瀉的最佳方法 瀏覽:416
紅米麥克風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28
二胡校音器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215
安卓手機提網速方法 瀏覽:826
536減298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819
如何讓孩子成長快速的方法 瀏覽:748
肌肉腿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 瀏覽:55
尤各期的治療方法 瀏覽:982
浪琴八針使用方法 瀏覽:857
健身房鍛煉身體的方法男士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