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犯罪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原則

犯罪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原則

發布時間:2022-05-01 15:25:33

『壹』 犯罪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哪些

1.以問題為中心,注意採用多種方法研究和探討課題

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中,應該以問題為中心,依據所要研究的課題而選取相應的研究方法,切忌拘泥於一種方法來研究復雜的犯罪心理現象。因為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僅僅採用某種單一的方法,往往難以做出全面、准確的結論。在一項具體的研究中,綜合運用觀察、調查、測驗、實驗等方法,對不同結果進行相互比較,往往可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例如,關於電影電視中暴力節目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國外研究者採用了實驗室實驗、現場實驗(在少管所中進行)、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其結果相互補充印證,使我們對這一問題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2.注意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

犯罪心理學前期的研究偏重於定性分析和經驗描述,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應注重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結合起來。定性研究是用文字來描述現象,判定某對象實體是否存在,結構如何,各要素之間具有何種聯結等,是一種基於經驗和直覺之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缺乏量化,不能對特定事件做出嚴密的闡釋,具有不精確性;定量研究是用數字和量度來描述現象,其關鍵是通過科學儀器來測量被觀察對象的各種數量關系,刻畫對象的數量特徵一獲得事物或現象的清晰、准確、普遍的認識。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見表1.1),在研究中,應該把兩種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事物本身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在進行研究時,當然應該把定性與定量方法結合起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互補融合,也是科學方法自身不斷改進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中,可以通過各種定性方法如觀察法、調查法等對犯罪心理現象進行充分的了解,對其性質意義做出定性分析,然後運用實證方法對定性研究的結果進行量化分析,最終獲得較為全面的主客觀數據,挖掘出材料的深層含義,揭示出犯罪心理形成和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性,以提升犯罪心理學科的研究水平。

3.用相互作用的理論思路來分析犯罪心理現象

傳統心理學研究中,主要採取了三種理論思路和概念模型,即特徵論模型、心理動力模型和情境論模型(王重鳴,1998)。特徵論模型只重視人們的個性和智力特徵,心理動力模型則主要強調人的「動態心理場」,兩者都強調人的自身內在因素決定其行為;情境論模型則不同,主要通過對環境中外部刺激的考察來尋找決定人們行為的主要因素,分析行為反應的一般規律。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心理學研究中逐漸形成一種較新的思路,即相互作用心理學,其基本思想集中於行為發生過程中人與環境的多向性交互作用,在這種交互作用中,人和情景是相互依存而非單方面所決定。

『貳』 哪位有犯罪學自考復習資料啊

犯罪學2005年版本的復習資料
1、狹義犯罪學
2、廣義犯罪學
3、犯罪學
4、犯罪現象
5、犯罪原因
6、犯罪對策
7、認識犯罪
8、刑事政策學
9、社會學
10、刑事偵查學
11、研究方法
12、犯罪學的研究方法
13、方法論
14、現場調查法
15、現場實驗法
16、現場觀察法
17、社會調查法
18、全面調查
19、抽樣調查
20、典型調查
21、個案調查
22、訪談法
23、問卷法
24、文獻法
25、統計研究法
26、犯罪研究方法
27、犯罪研究方法論
28、系統
29、定性研究
30、定量研究
30.1微觀研究
30.2宏觀研究
31、總體
32、樣本
33、分類抽樣
34、等距抽樣
35、整群抽樣
36、非隨機抽樣
37、偶遇抽樣
38、判斷抽樣
39、配額抽樣
40、滾雪球抽樣
41、實驗研究
42、實驗室實驗法
43、模擬實驗法
44、現場實驗法
45、觀察法
46、參與觀察
47、非參與觀察
48、比較分析法
49、封閉式設計
50、半封閉式設計
51、開放式設計
52、統計分析法
53、描述性分析
54、解釋性分析
55、犯罪現象
56、公共利益
57、群體利益
58、犯罪數量
59、發案數
60、判決數
61、犯罪率
61.1、明數
61.2、暗數
62、絕對暗數
63、相對暗數
64、犯罪成員狀況
65、犯罪組織形式
66、犯罪方式
67、犯罪區域
68、犯罪地點
69、犯罪時間
70、犯罪類型結構
71、犯罪後果
72、犯罪動態
73、犯罪的起伏律
74、犯罪的消長律
75、犯罪的輻射律
76、典型調查
77、個案調查
78、犯罪人
79、犯罪行為機制
80、機制
81、犯罪根源
82、犯罪原因系統
83、犯罪原因等級
84、犯罪動力
85、犯罪社會心理學理論觀點
86、犯罪的社會原因
87、社會化
88、犯罪的個體原因
89、犯罪的心理因素
90、認識
91、規范意識
92、犯罪動機
93、性格
94、精神病
95、人格障礙
96、智力障礙
97、犯罪被害人
98、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99、被害的誘發性
100、被害的易感性
101、被害的受容性
102、被害數量
103、被害死傷率
104、被害後果
105、再次被害
106、被害條件
107、犯罪預測
108、犯罪結構
109、犯罪手段預測
110、犯罪預測的方法
111、相關推斷法
112、對比類推法
113、犯罪意向調查推測
114、犯罪預防
115、疏導性預防
116、預防犯罪的直接方法
117、預防犯罪的間接方法
118、情境犯罪預防
119、人力防控
120、自然人犯罪
121、因素的釋能性
122、因素的復雜性、綜合性
123、結構的系統性、層次性
124、基本范疇
125、犯罪因素
126、犯罪原因系統
127、犯罪產生的歷史根源
128、犯罪產生的犯罪個人因素
129、社會結構
130、文化
131、人文性
132、社會環境
133、自我意識。
134、需要
135、心理狀態
136、犯罪人的心理狀態。
137、初犯年齡
138、精神障礙
139、無責性被害人
140、有責性被害人
141、既然被害人
142、潛在被害人
143、機會性被害人
144、直接被害人
145、間接被害人
146、輕浮型被害人
147、疏忽型被害人
148、輕信型被害人
149、暴躁型被害人
150、怯懦型被害人
151、貪婪型被害人
152、縱欲型被害人
153、孤獨型被害人
154、抑鬱型被害人
155、挫折型被害人
156、流動型被害人
157、職業型被害人
158、一次性被害人
159、重復性被害人
160、多次被害人
161、犯罪被害現象
162、被害人的生活方式特徵
163、心理學的人格。
164、被害人的身體創傷
165、被害人的物質損失
166、被害人的精神創傷
167、被害人的反應
168、主動順應。
169、被動順應
170、表面順應
171、認同型轉換
172、墮落型轉換
173、雙重角色型
174、暴力循環型
175、經驗判斷法
176、比例推斷法
177、意見交換
178、意見測驗
179、意見匯總
180、專家調查法
181、時間序列分析預測法
182、水平型模式
183、趨勢型模式
184、季節變動型模式
185、周期變動模式
186、平均法
187、算術平均法
188、簡單算術平均法
189、加權算術平均法
190、因果分析預測法
191、堵塞性預防
192、改造性預防。
193、預防方法。
194、遏制方法
195、社會整合
196、物防
197、技防:
1、犯罪學的作用?
2、論述:犯罪學的學科性質?
3、論述:犯罪學與刑法學的區別?
4、犯罪學與刑法學的聯系?
5、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的區別?
6、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的聯系?
7、犯罪學與社會學的區別?
8、犯罪學與社會學的聯系?
9、犯罪學與刑事偵查學的區別?
10、犯罪學與刑事偵查學的聯系?
11、商品經濟和私有經濟對犯罪有哪些影響?
12、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含義?
13、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礎原則?
14、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目和任務?
15、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內容?
16、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意義?
17、採用現場實驗法應注意什麼
18、統計研究法的研究內容?
19、犯罪學研究的基本步驟?
20、關於犯罪預防,邊沁提出哪些主張?
21、龍勃羅梭對刑罰制度提出了改革建議?
22、犯罪學創立時期的犯罪學思想總結?
23、實證派犯罪學與古典犯罪學在關於犯罪的研究和理論觀點上的區別?
24、現代犯罪學的研究概況?
25、犯罪社會學居於主導地位?
26、系統的三個特徵?
27、系統的觀點?
28、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則?
29、實驗研究法的運用應遵循的要求?
30、訪談法的分類?
31、問卷的格式包括三種?
32、犯罪現象的社會性?
33、犯罪人的年齡與犯罪的關系?
34、犯罪方式的特徵?
35、犯罪區域的主要特徵?
36、犯罪現象的發展演變?
37、特定的社會變遷與經濟進程,會對不同制度的國家的犯罪現象發生相同或相似影響,應怎樣理解?
38、犯罪的起伏律表明什麼?
39、犯罪的消長律表明什麼?
40、犯罪的輻射律表明什麼?
41、研究犯罪人的意義?
42、犯罪人人生觀的基本特徵?
43、犯罪人的性格特徵?
44、美國犯罪學家薩瑟蘭認為,違法犯罪少年的家庭的特點?
45、犯罪行為的特徵?
46、試述犯罪行為機制?
47、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行為與刑法學意義上的犯罪行為有何區別?
48、犯罪行為與犯罪現象的關系?
49、犯罪行為與犯罪動機的關系?
50、如何理解犯罪原因?
51、犯罪學上的飽和狀態分四個階段?
52、對犯罪原因研究的意義?
53、犯罪原因系統的構成要素?
54、具體犯罪產生的原因內容?
55、犯罪原因系統中各構成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56、消除和轉移犯罪動力的根本途徑或方法?
57、犯罪社會原因的特點?
58、研究犯罪社會原因的意義?
59、重性精神病人的特點?
60、變態人格的特徵?
61、遲滯的四個級別?
62、怎樣理解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63、試述犯罪被害人與犯罪人的互動關系?
64、犯罪預測的作用?
65、犯罪預測的內容表現在哪些方面?
66、犯罪預測所依據的原理?
67、犯罪預防概念說明的問題?
68、犯罪預防的重要性?
69、犯罪預防的可能性?
70、犯罪預防的原則?
71、犯罪預防實踐體系構建應樹立的觀念?
72、犯罪預防實踐體系的構建應抓的問題?
73、對城鄉結合部應採取哪些具體措施加以預防和控制?
74、如何開展「三抓三促」工作?
75、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指出預防犯罪應從哪些措施著手?
76、三級犯罪預防理論模式的三個層次?
77、採取情境犯罪預防措施的目的?
78、犯罪防控系統分為三個層面?
79、宏觀性預防?
80、犯罪與腐敗的關系?
81、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82、常用的技防措施有幾種?
83、公寓式管理的具體類型?
84、人力防控系統的整體的構成內容?
85、個體的自我防範-被害預防?
86、刑罰的預防犯罪功能?
87、罪犯改造的政策與方法?
88、罪犯改造工作中綜合治理?
89、對刑期屆滿人員回歸社會過渡期的政策與措施?
90、對刑滿釋放人員的就業安置?
91、在刑事司法中,增強特殊預防的效果?
92、加強對犯罪分子易涉足場所的管理控制?
93、公寓式管理的作用?
94、公寓式管理的具體方法?
95、貴重物品標刻的意義?
96、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的預防措施?
97、社區預防?
98、學校預防?
99、家庭預防?
100、社會發展方面,要注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101、文化的功能?
102、經濟方面要注意解決哪些問題。
103、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手段?
104、強化教育手段?
105、日常行為理論認為犯罪行為是三個因素的集合體?
106、當代國外犯罪預防的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特徵?
107、當代犯罪學派犯罪預防的理論與實踐?
108、實證犯罪學派犯罪預防的理論與實踐?
109、古典犯罪學派犯罪預防的理論與實踐?
110、改造性預防的形式?
111、堵塞犯罪行為的方法?
112、疏導性預防的方法?
113、專家調查法應用於預測的優點?
114、經驗判斷法的優點?
115、反映犯罪結構的數據主要有哪些?
116、犯罪預測同犯罪對策、犯罪預防規劃之間的關系?
117、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再次被害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8、犯罪後的報復原因?
119、具有變態人格的人的違法犯罪與一般人相比的區別特點?
120、犯罪人的性格與其他人相比的區別和特點?
121、影響犯罪的心理因素?
122、社會化的內容?
123、各種不同類型的家庭狀況對犯罪的影響?
124、家庭的功能?
125、社會主義時期家庭功能發生變化的表現?
126、文化與犯罪的關系?
127、社會制度與犯罪?
128、挫折攻擊分兩類?
129、受挫折後是否會引起攻擊行為由四種因素決定?
130、亞文化論?
131、多因素論研究的意義和缺陷?
132、從犯罪現象看,對其發生作用的犯罪外力有兩類?
133、犯罪原因系統的構成要素?
134、按照功能劃分,犯罪原因系統分為兩類?
135、犯罪現象原因的基本范疇?
136、犯罪原因的基本范疇?
137、廣義犯罪原因中的犯罪直接原因、犯罪條件和犯罪的相關因素對犯罪的作用?
138、暴力犯罪的犯罪行為機制?
139、犯罪學研究犯罪行為機制的重要意義?
140、犯罪人的社會地位特徵表現為?
141、犯罪人的人際關系特徵表現為?
142、女性犯罪率低於男性的原因?
143、犯罪人的智力特徵?
144、犯罪人的意志特徵?
145、犯罪人的興趣特徵?
146、犯罪人需要的特徵?
147、犯罪人的情感特徵?
148、犯罪人的人格特徵?
149、犯罪人的認知特徵?
150、犯罪人的文化特徵?
151、犯罪人的道德觀特點?
152、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確立市場經濟後的犯罪狀況?
153、自1978年以來的20年間腐敗呈現出的特徵?
154、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犯罪狀況?
155、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從總體上看是個整合的社會,表現為?
156、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犯罪狀況?
157、現代社會犯罪與傳統社會犯罪的量與質的不同?
158、犯罪的起源?
159、依據不同的標准對犯罪進行分類的分類依據?
160、現代犯罪學隱案的研究表明?
161、我國犯罪統計中存在著隱案問題?
162、個案調查與典型調查的不同之處?
163、亂數表抽樣法的操作方式?
164、犯罪研究方法的特徵是綜合性和系統性。
165、現場觀察法的優點?
166、犯罪學與心理學的區別和聯系?
167、犯罪對策的研究內容?
168、犯罪學在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作用表現在?
169、犯罪學的研究可以為犯罪預防提供理論依據的作用體現在?
170、有關犯罪學學科性質的研究觀點?

只有提綱,冒得答案

『叄』 犯罪學論述應該從哪兩個方面做

您好,犯罪學非常廣泛,生物犯罪學是從人類基因或者某種遺傳特性所影響人類個體行為的一直研究。犯罪心理學是研究犯罪人在犯罪前後和犯罪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導致什麼樣的外化表現。還有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犯罪學,是從歷史、經濟、國家等方面闡述了階級與犯罪的關系,也是目前為止最具有歷史科學主義精神的犯罪學,非常適合研究整體犯罪時作為理論知道。僅供您的參考

『肆』 犯罪學有哪些理論啊

主要有:理性選擇理論,犯罪的生物學理論,犯罪的心理學理論,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示範理論,社會控制理論, 標簽理論,沖突理論與批判犯罪學, 社會支持理論,整合性犯罪理論
犯罪學(Criminology),是一門以犯罪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廣義上還包括專門尋找犯罪行為出現的實際原因,以提供一個方法減輕犯罪行為對社會的影響。

『伍』 專門方法論四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聯系實際闡述原則的運用和效果。

高三政治—哲學常識主要原理與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②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2.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1)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3.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4.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1>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神舟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等等。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
: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應用這一原理, 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與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要處理好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系。
2.因果聯系原理
:唯物辨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這就要求我們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找原因,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驕傲是原因,進步、落後是結果。要未雨綢繆、趨利避害。總結經驗教訓,發揚成績、或避免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看待一個人應當堅持變化發展的觀點;說明我國的改革事業是新事物,要用創新精神擁護和支持改革,積極投身到改革事業中去;說明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認識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5.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關系;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貫徹鄧小平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說明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市場與宏觀調控、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教育、經濟與人口、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等矛盾;說明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要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質的事物,不同的地區狀況所走的路子不相同。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普遍性。
:這一原理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說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徵和基本原則,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共產黨的領導等,又要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說明鄧小平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的辯證統一。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的存在與發展規定次要矛盾的存在與發展。次要矛盾反過來也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與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兩點論和一點論的統一;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我國現階段,要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說明對待股份制,不能籠統地判定它的性質,國家和集體控股,股份制就有明顯的公有性質;說明實行「一國兩制」以後的中國,國家的主體是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我國的國家性質仍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說明我國絕大多數黨員幹部是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主流,但是也確有極少數黨員幹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所以要加強廉政建設。
10.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又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說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要靠自身努力,同時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說明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條件的作用。
11.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3>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對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視量的積累,促成飛躍,而對於某些事情則必須堅持適度原則,防止盲目蠻乾的思想和行為;說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幹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才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有進有退,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提高國有企業的活力也體現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說明要站在發展的立場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進其發展壯大;說明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堅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滿懷信心地戰勝困難和挫折,向著正確的人生目標邁進。
★關鍵要點★
▲唯物論:
1.物質的概念: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放映的客觀實在叫物質。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質屬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有意識,意識的內容來自於客觀存在。
3.意識能動作用包括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和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兩個方面。
4.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因素: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知識構成。
5.①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②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a.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③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a.反對主觀主義;b.要堅持全面地、整體地、發展地看「實際」
6.主觀和客觀「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的實際,主觀和客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
7.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濕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二者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展開的。
8.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的特徵):
1.聯系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才叫聯系。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聯系是客觀的,所以人們不能否認聯系,不能主觀臆造聯系。但人們可以改變條件創造條件,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2.「四面八方」橫向的聯系是指空間上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聯系;「前後相繼」縱向的聯系是指時間上前後事物之間的聯系。
3.因果聯系兩個必備條件:一是先行後續,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4.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種情況是,某一現象在這一關系中是原因,在另一關系中則是結果;另一種情況是,在同一關系中,兩種現象互為因果。
5.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部分對整體的影響:部分會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起決定作用。
6.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
7.發展是變化,但變化不一定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進步的變化才是發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判斷新舊事物的客觀標準是看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
8.本質和現象的關系。區別:現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質是內在的,必須要經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聯系: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形式,本質要通過現象才能表現出來,現象是規律的向導。
9.規律和規則、法律條文、規定的關系。(參考書本P76頁)
10.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含義及二者關系(參考書本P80頁)
▲矛盾(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是無條件的,而統一是有條件的。「統一「是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
3.矛盾是客觀的,不能製造也不能消滅,但可以解決,解決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狀態轉化成緩和狀態,並不是消滅矛盾。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還在於它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6.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7.認識事物的秩序: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轉化了,我們的工作中心也隨之轉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
10.明確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難點、易混點——切記!!!):
(1)深刻理解含義: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強調的是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許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種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強調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關鍵性詞語:
a.主要矛盾常常用這樣的詞語:中心、關鍵、重點、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這樣的詞語:性質、本質、主流、方向、主體等。
(3)明確命題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適用於「辦事情」,解決問題。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怎樣集中力量找出問題的關鍵,抓住重點,解決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適用於「看問題」,認識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與弊、優與劣、功與過、長處和短處等方面,針對事物的性質作出評價與判斷,強調對這個事物當前狀況的認識。
▲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動力),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加速和延緩作用,只能是影響。
2.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況,一是數量上的增減會引起質變,二是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也會引起質變。
3.量變是在一定質的基礎上進行的,在一定范圍和限度之內不會發生質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
4.適度原則是要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質,促成飛躍是要改變事物的性質。
5.質變不一定是發展,但發展一定是質變。
6.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7.唯物論與辯證法是統一的。辯證法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唯物論貫穿著辯證法的思想。
高二哲學下冊知識點總結

第一部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概念原理

第五課
概念: 1.人的自覺能動性 2.認識的根本任務 3.感性認識 4.理性認識 5.現象 6.本質 7.真象 8.假象 9. 真理 10科學理論 11. 分析 12. 綜合 13.合理想像 14. 創造性思維(創新)
原理
1、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
[內容]:人區別於物的特點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包括三個方面:想、做、精神狀態。
[方法論]:充分而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要求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條件出發,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反對]:割裂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形而上學觀點。
2、 認識的根本任務原理
〔內容〕: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從現象和本質的區別看,認識了現象不等於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認識的程度和水平看,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認識的作用看,正確的理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方法論〕:要提高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自覺性。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或以現象代替本質,導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麼一無所獲,要麼事與願違。
3、 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於: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是事物個別多變的東西,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本質則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聯系在於:二者緊密相聯,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方法論〕:既要承認現象與本質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以現象代表本質;看不到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否認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4、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區別: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可以憑借感覺器官直接獲得的,是較為膚淺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只能通過理性思維才能獲得,相對於感性認識來說更深刻更可靠。
聯系:二者都是認識,形式都是主觀的,內容都是客觀的,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
〔方法論〕: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要自覺地把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
〔反對〕:淺嘗輒止,滿足於感性認識,不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5、 真理、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原理
〔內容〕:由於真理和科學理論的性質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方法論〕:自覺追求真理,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
〔反對〕:克服錯誤思想意識的影響,與錯誤理論、謬誤進行堅決的斗爭。
6、客觀規律(條件)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規律(條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同時,人在規律(條件)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有利條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條件的破壞作用,甚至創造條件變害為利),為人類謀福利。
〔方法論〕:既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同時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反對〕:割裂二者的辯證關系,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條件)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7、創造兩個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原理
〔內容〕:要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前提是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第二,關鍵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方法論〕: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勞動,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積累感性材料;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反對〕:不肯付出艱辛勞動進行積累;不肯開動腦筋淺嘗輒止。
8、認識隨實踐不斷發展的原理
[內容]: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深度上認識要不斷深化,廣度上認識要不斷擴展,進程上認識要不斷向前推移,總之,認識要不斷向前發展。
[方法論]:要求深化、擴展、推移認識(發展認識),實現理論創新。
[反對]: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
9、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原理
〔內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過程;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論〕: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
〔反對〕:只分不聯,或簡單機械相加、忽視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孤立片面看問題的形而上學錯誤。
10、為什麼要培養創新意識原理(合理想像和創造性思維)
〔內容〕:(1)含義:創新即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2)背景:21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
9月

『陸』 犯罪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5種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犯罪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指研究者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種行為表現來收集資料的一種方法。觀察法的依據是人的心理活動必然與人的行為相聯系。犯罪人的心理盡管隱蔽,總要通過其言語、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語表情等)以及行為動作表現出來,我們通過觀察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行為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就可以了解犯罪人的心理特點。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觀察法吸取了情報學、控制論、系統論等現代科學思想,採用錄像、錄音、攝影、電子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手段,觀察技術不斷提高,從而使觀察法收集的資料比較客觀、全面而准確。但是,由於觀察材料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觀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響,主觀性相對較強,並且應用觀察法只能了解某些心理活動的外部表現,所以,觀察法常常與其他研究方法綜合運用。
根據觀察地點的不同,可以將觀察法分為實驗觀察法和自然觀察法。前者是指在備有各種觀察設施的實驗室內,對被干預和控制的被試的觀察。後者是指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對未加控制和干預的對象的觀察。如在日常的監管環境中對罪犯行為的觀察。
根據觀察中觀察者所採取的角色,可以分為非參與觀察和參考觀察。在非參與觀察中,觀察者處在被觀察群體之外,完全不參與其活動,盡可能不對群體或環境產生影響。在一項研究的初期,可以採用這種觀察方法了解最基本的情況,以幫助形成問題的焦點或者研究的假設。參與觀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實際參與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過程中進行的觀察。如研究者假扮罪犯進入監管環境中對罪犯人際互動的情況進行觀察。研究者帶著問題到實地去尋求資料和「理論性的解答」。
使用觀察法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研究者在觀察前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第二,觀察中的記錄要詳細、准確與客觀,盡量避免摻雜觀察者自己的希望與偏見;第三,對同一類行為,要盡可能做多次重復觀察,盡量減少偶然因素的影響。
觀察法的優點是能對被觀察者在自然條件下的行為進行直接的了解,獲得的材料真實可靠。在研究對象不配合的情況下,訪談、問卷法等的實施有很大困難時,可採用觀察法收集資料。
觀察法的局限性在於:①研究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被動地等待所需現象的出現,因此在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研究的現象,而要研究的現象卻沒有出現;②在自然情境中,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觀察法得到的結果,不易作量化處理,難以進行精確的分析;③觀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知識經驗、興趣、願望以及觀察技能對觀察資料的質量有較大的影響。在同樣的條件下,不同的觀察者所收集到的資料可能差別很大。
2.調查法
調查法是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收集有關犯罪人的資料,研究犯罪心理特點和規律的方法。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調查方法有問卷法、訪談法等,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1)問卷法
問卷法是採用書面問答的形式來收集被試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資料的方法。就問卷法整個研究過程來說,問卷的設計、問題的選擇、問卷法的實施以及問卷結果的處理和分析等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則和要求來進行,以此來保證問卷法的科學性、准確性和有效性,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觀性。運用問卷法進行研究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指導語要簡潔誠懇,清晰明了;第二,問卷內容應生動有趣,題目用語要避免流露研究者的期待,題目不宜太多,回答方式應簡明扼要;第三,問卷一般應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以保證其科學性。
問卷法的優點在於簡便易行,可在較短時間內收集較多的資料,研究結果的處理分析方便,很適合進行大規模的研究。其局限性主要是問卷的回收率和填寫問卷的質量難以保證,很難對復雜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靈活性較差,且對被試的文化水平有較高的要求。
(2)訪談法
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犯罪人,犯罪人的家長、親友,辦案人員等進行口頭交談的方式來收集研究資料的方法,可以分為結構訪談和非結構訪談。結構訪談是依據有一定結構的問卷而進行的比較正式的訪談。在結構訪談中,對選擇訪談對象的標准和方法、訪談中提出的問題、提問的方式和順序、被訪談者回答的方式、訪談記錄的方式等都有統一的要求。非結構訪談只按照一個粗線條式的訪談提綱進行訪談,對訪談對象的條件、所要詢問的問題等只有一個粗略的基本要求,只圍繞訪談的主題,靈活地詢問和交談。
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中,訪談法是很重要的一種研究手段。如果研究者有經驗,可以收集到很多用其他方法無法得到的資料,便於對犯罪人犯罪心理發展變化的情況做深入細致的分析。但是,這種方法時、費力、費財,所得資料也難以進行統計處理和定量分析,結果的准確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受研究者素質的影響。
3.測驗法
測驗法是指使用標准化測驗量表來測量犯罪人心理特點的方法。如運用「中國罪犯心理測試個性分測驗(COPA-PI)」對服刑罪犯的個性進行測量。
心理測驗必須具有信度和效度,這是標准化測驗的基本要求。信度(reliability)是判斷心理測驗是否可靠和穩定的指標。效度(validity)是反映測驗有效程度的指標,即測驗是否較好測到了所要測量的心理品質。有效度的測驗常常也有信度,但有信度的測驗不一定有效度。例如,通過測量頭的大小作為判斷智力高低的指標,有很高的信度,但沒有效度,頭的大小是帽子的大小既有信度又有效度的測量。
用標准化量表測量心理特徵時應注意以下方面:第一,選用的測量工具應適合於研究目的的需要。第二,主持測驗的人應具備使用測驗的基本條件;如口齒清楚、了解測驗的實驗程序、能夠嚴格按測驗手冊上規定的實施程序進行測驗等等。第三,嚴格按照測量手冊上規定的方法記分和處理結果。第四,對測驗分數的解釋應有一定的依據,不能隨意解釋。
觀察法、調查法和測驗法收集到的資料,可以用來發現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的相關程度,但卻不能確定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要確定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必須藉助於實驗法。
4.實驗法
實驗法是在控制的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以了解心理現象因果關系的方法。
在實驗中,包含著一系列變化的因素,稱為變數。由實驗者操縱變化的變數稱為自變數。例如,在「人象辨認中反饋對目擊證人辨認信心的影響」的實驗中,實驗者對目擊證人辨認犯罪嫌疑人後,採用三種反饋的方式,即正反饋、負反饋和無反饋。在這個實驗中,「反饋」就是自變數;因變數是由自變數而引起的某種特定反應。在上述實驗中,由不同的反饋方式而導致目擊證人辨認信心的變化,目擊證人的辨認信心就是因變數。在實驗中,實驗者系統地操縱自變數,客觀地觀察和測量因變數,考察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實驗法不但能揭示問題「是什麼」,而且能進一步探求問題的根源,即「為什麼」。實驗中還有一類變數叫做無關變數,是實驗時要盡可能控制的變數。
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實驗室實驗是在實驗條件的嚴密控制下藉助專門的實驗儀器所進行的實驗,如用測謊儀研究犯罪嫌疑人供詞的可靠性。現場實驗是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對實驗條件作適當控制所進行的實驗,如在正常的監管環境中進行「分類管教」對罪犯犯罪心理矯正的效果的實驗。實驗法的優點是研究者可以通過對變數的控制和操縱,引起被試心理行為的變化,主動地獲得所需要的研究資料,科學性較強,並且能揭示心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局限性在於研究的外部效度差,難以將結論推廣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去。
5.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選擇典型的各類案例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發展和變化規律的方法。這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從分析到綜合、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兩點:第一,選擇的案例要典型,具有代表性;第二,要選擇一定數量的案例,才能做出有價值的推論或提出假說。

『柒』 犯罪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

從性質上分是兩種,一種是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另一種是定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其中定量方法主要是指採用調查(survey)的方式,即所謂的問卷調查,問卷由相關的一系列問題組成。這些問題多是非開放性問題,即所謂的單選,或者多選,備選的選項很大程度上是由調查者事先根據以往的調查結果或者理論指導事先擬定一些可能的答案。有時,問卷調查還會包括幾道開放性問題,用以收集更進一步的信息。採用定量方法得到的數據基本是採用統計方法分析,最後形成圖標,來表示自變數和應變數的關系,從而得出和研究題目有價值的信息。定性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即研究者以被研究群體的同伴的角色參與他們的生活,然後調查,記錄他們的生活,行為等等,得到與研究題目相關的信息。第二種是分組座談會(focus group),即將被研究者組織在一起,就與題目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由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想法。第三種是深入訪談(intensive interview),即對被研究者進行一對一的采訪,通常采訪的問題是由一些經過設計的,有線性邏輯的開放性問題組成,主要是為了得到被研究對象的深層次的感想,經歷以及個人感受等等,有的時候根據研究題目或者現場情況,這些問題可以是沒有經過特別設計,邏輯線索並不明顯的系列問題組成。通常定性方法耗費的時間的較多,且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同時要求研究者做好相應的記錄,比如錄音,錄像,筆記等等,這些對調查數據的分析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此外還有實驗,即就研究題目設計一個或者一系列實驗,由不同組別的不同表現,反饋等等得出對比數據,進而分析題目。這種方法多用與對於某種政策,方法的效果的研究。最後一種是人種志方法(ethnographic method),這是一種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具體並無一定的形式,可以由上述的任意兩種定量與定性方法結合,這種方法多用於對行為人的研究,比如強奸受害人,吸毒人員,青少年幫派等等。以上的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包括實踐,道德和政策上的弊端,採用的時候都需要事先考察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採用具體方法之後得到結果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從而確定在研究中具體採用哪種方法。

『捌』 犯罪學上的犯罪構成的理論

淺談犯罪構成要件
對於犯罪的概念,在刑法學和犯罪學上有不同的解釋,因此要談犯罪的構成要件就必須從刑法學與犯罪學兩個方面展開。
一、刑法學方面
刑法上認為,犯罪的概念為: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一規定不僅較為詳細的揭示了我國現階段犯罪的階級性、社會性特徵和法律特徵,同時也通過規定但書,將犯罪行為與尚不構成犯罪的一般違法行為區別開來。
上述定義是由我國刑法規定的,是一個很具體、實用性很強的概念,它符合我國刑法制定的目的,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實質上也就是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公民權利。
此定義的研究角度主要是從定罪量刑來說的,它是基於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則,同時也是為了保障無罪的人免受國家的刑事追究。
刑法上的犯罪構成要件包括四個方面: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1.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刑法總則條文在規定犯罪的概念時概括列舉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分則條文則規定了各個具體犯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由於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集中表現在犯罪對社會關系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侵害上,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成立都不可缺少的要件,只不過不同的犯罪所侵犯的具體客體有所不同而已。由於犯罪對社會關系的侵犯通常通過對一定的物或人即犯罪對象的侵犯體現出來,因此犯罪對象也是許多犯罪成立的必備條件。當然,犯罪分子的行為作用於犯罪對象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其背後體現的仍是具體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犯罪客觀方面是表明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的要件。說明犯罪客觀方面的事實特徵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首先包括危害行為。只有通過危害行為,社會關系才會受到侵犯。犯罪本身就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構成的其他要件其實都是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嚴重程度的事實特徵,因此,危害行為是犯罪構成的核心要件。其次,犯罪客觀方麵包括危害結果。危害結果即危害行為對社會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如果行為不可能給社會造成危害,不屬於犯罪行為。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是任何犯罪成立必須具備的犯罪客觀方面要件,除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外,有些行為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實施或採取特定的方法、手段實施才能構成犯罪。因此特定的時間、地點、方法成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選擇要件。這些選擇要件對某些犯罪的成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行為的自然人與單位,因此,犯罪主體是表明行為必須由什麼人實施才能構成犯罪的要件。犯罪主體主要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危害行為的自然人。除自然人外,單位也可以構成一些犯罪的主體。根據刑法規定,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或不能辨認、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自然人不具備犯罪主體資格,達到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自然人只能成為刑法所列舉的某些特別嚴重犯罪的主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稱為一般主體。此外,有些犯罪還需要行為人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職務才能構成,這類犯罪的主體稱為特殊主體。

4.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主觀方面是指行為人對於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主觀心理狀態。因此,犯罪主觀方面是表明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行為人所抱的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犯罪主觀方面首先包括罪過,即犯罪的故意或過失。根據刑法規定,主觀上既無故意又無過失,即使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行為人也不負刑事責任。因此,罪過是一切犯罪成立所必備的主觀方面要件。此外,刑法規定某些犯罪必須具備一定的目的才能構成,因此犯罪目的是部分犯罪主觀方面不可缺少的內容。
二、犯罪學方面
犯罪概念在刑法學范圍內是相當確定的。因為我國刑法對犯罪的內涵-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作了明確規定。從而將犯罪認定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觸犯刑法的、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就成為刑法理論的通說。但在犯罪學理論中,應當如何定義犯罪,則存在多種不同看法。考慮到這些看法的種種缺陷,目前在國內基本得到贊同的是「交叉說」。「交叉說」認為犯罪學中的犯罪與刑法學中的犯罪各自服務於不同的研究目的,他們在內涵和外延上既不相互包容,更不等同,而是存在著一種交叉關系。在內涵方面,犯罪學的犯罪概念以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為唯一要素,不受刑事違法性制約;在外延上犯罪學上的犯罪包括絕大多數法定犯罪、准犯罪(如精神病人實施的危害行為)和待犯罪化的犯罪。這種犯罪定義一般表述為;犯罪是自成體系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獨立的客觀存在。其構成要件包括:
1.犯罪行為

犯罪行為是英美法系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犯罪行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犯罪行為,指犯罪心理以外的一切犯罪要件,也就是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包括犯罪行為、犯罪結果和犯罪情節等。狹義上的犯罪行為指有意識的行為,它由行為和意識構成。犯罪行為是法律予以禁止並力求防止的有害行為,它是構成犯罪的首要因素。

2.犯罪意圖

犯罪意圖又稱為犯罪心理,是英美法系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沒有犯罪意圖的行為,不能構成犯罪」是英美刑法的一條原則,它充分體現了犯罪意圖在構成犯罪中的重要意義。在美國刑法中,犯罪意圖分為以下四種:(1)蓄意,指行為人行動時自覺目的就是引起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者自覺目的就是實施法律規定為犯罪的行為。(2)明知,指行為人行動時明知道他的行為就是法律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或者明知道存在著法律規定為犯罪的情節。(3)輕率,指行為人輕率地對待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情節,當行動時他認識到並有意漠視可能發生此種結果或者存在此種情節的實質性的無可辯解的危險。(4)疏忽,指行為人疏忽地對待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情節,當行為時他沒有察覺到可能發生此種結果或者存在此種情節的實質性的無可辯解的危險。從犯罪意圖的內容來看,主要是行為人對於其犯罪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構成犯罪的基本因素。

3.合法抗辯

合法抗辯,又稱為免責理由,它具有訴訟法的特點,它在長期司法實踐中,對於刑事訴訟中的辯護理由加以理性總結形成的,並從訴訟原則上升為實際上的總則性規范。內容包括:未成年、錯誤、精神病、醉態、脅迫、圈套、安樂死、正當防衛、緊急避難等。
犯罪問題是刑法理論的核心問題。無論定罪量刑都與刑法理論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只有科學的分析犯罪的本質屬性,認識犯罪產生的根源以及犯罪的概念、特徵等一系列問題,才能為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刑法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但由於研究角度的不同,以及研究目的的差異,造成了犯罪概念在刑法學和犯罪學上的不統一,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是相適應的,起到了明確概念的作用。同時,刑法學和犯罪學是密切相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明確二者不同的同時,也要注意二者的聯系。這樣才能促使刑法學和犯罪學共同發展,相得益彰

這是我整理的,哈哈

『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國犯罪學研究的什麼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閱讀全文

與犯罪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原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殺鮑魚方法圖片 瀏覽:913
cpk過程能力分析報告方法 瀏覽:285
變頻率計測量方法 瀏覽:495
電梯平層精準度檢測方法 瀏覽:146
治療淋病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23
奶牛乳房炎治療方法 瀏覽:494
治療骨刺方法 瀏覽:878
黑山料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808
治療耳石症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144
列數字是什麼方法 瀏覽:531
孕期牙神經疼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778
高三物理解題技巧與方法 瀏覽:489
常用打招呼的方法 瀏覽:697
公路土方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858
ver教學方法 瀏覽:855
狗狗取水最佳方法 瀏覽:350
簡單的編織小金魚的方法 瀏覽:377
產品報廢說明方法有哪些 瀏覽:888
呋喃西林溶液使用方法 瀏覽:88
有哪些對工程信號進行濾波的方法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