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專題地圖的構成要素
任何一幅專題地圖基本上是由主題要素和底圖要素兩個層面構成,較復雜的專題地圖則由兩個以上的層面構成,即最主要的主題要素在第一層平面,次要主題要素在第二層面,更次要主題要素在第三層面,依次類推,底圖要素則處底層平面。
主題要素是專題地圖重點和突出表達的內容,是圖面主體部分。主題要素表示的優劣決定了專題地圖的科學性。
底圖要素是製作專題地圖的地理基礎,即主題要素是編制在底圖上的。底圖要素不僅是作為描繪主題要素的骨架,用來定向和確定相對位置;而且反映主題要素和周圍環境相互聯系、制約的密切關系,起襯托主題作用。底圖質量的優劣決定了專題地圖的數學精確性和地理相關性。普通地圖是編制專題地圖的基礎,即普通地圖常作為專題地圖的底圖。
⑵ 專題地圖的表示方法
(一)、點狀要素的表示方法:定點符號法
點狀要素常用定點符號法表示,簡稱符號法。它是用各種不同形狀、大小、顏色和結構的符號,表示專題要素的空間分布及其數量和質量特徵。通常符號的位置表示專題要素的空間分布,形狀和顏色表示質量的差別,大小表示數量的差別,結構符號表示內部組成,定位擴展符號表示發展動態。
(二)、線狀要素的表示方法:線狀符號法
線狀或帶狀分布要素,通常用顏色和圖形表示線狀要素的質量特徵,如用顏色區分不同的旅遊路線、不同時期內的客流路線、不同的江河類型等;用符號粗細表示等級差異;符號的位置通常描繪於被表示事物的中心線上(如交通線),有的描繪於線狀事物的某一側,形成一定寬度的彩色帶或暈線帶(如海岸類型、境界線暈帶等);用符號的長短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如用公路符號的長短表示公路的長度。線狀符號法常用來編制水系圖、交通圖、地質構造圖、導游圖以及路線圖等。
(三)、面狀要素的表示方法
面狀要素按空間分布特徵可歸納為三種形式:一為布滿制圖區的要素,可用質底法、等值線法和定點陣圖表法表示;二為間斷呈片狀分布要素,可用范圍法表示;三為離散分布要素,常用點值法、分級比值法、分區統計圖表法和三角形圖表法表示。
1.質底法又叫底色法,是在區域界線或類型範圍內普染顏色或填繪暈線、花紋,以顯示布滿制圖區域專題要素的質量差別,常用於各種類型圖和區劃圖的編制,如地貌類型圖、農業區劃圖、氣候類型圖等
2.等值線是連接某種專題要素的各相同數值點所成的平滑曲線,如等高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海深線等。常用於表示地面上連續分布而逐漸變化的專題要素,並說明這種要素在地圖上任一點的數值和強度,它適用於表示地貌、氣候、海濱等自然現象。
3.定點陣圖表法是把某些地點的統計資料,用圖表形式繪在地圖的相應位置上,以表示該地某種專題要素的變化。常用柱狀圖表中的符號高度(長短)或曲線圖表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變化。如各月或各年度風向、風力的變化,降水量、氣溫變化等,均可採用此方法。
4.范圍法(區域法)是用輪廓界線來表示制圖區內間斷而成片狀分布專題要素的區域范圍,用顏色、暈線、注記、符號等整飾方式來表示事物類別;用數字注記表示數量。間斷成片狀分布專題要素(如森林、資源、煤田、石油、某農作物、自然保護區等)的表示常採用范圍法。
5.點值法(點數法)是在圖上用一定大小、相同形狀的點子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區域分布和疏密程度的方法。該法用於表示分布不均勻的專題要素,如人口分布、資源分布、農作物分布、森林分布等。
6.分級比值法(分級統計圖法),是把整個制圖區域按行政區劃(或自然分區)分成若干小的統計區;然後按各統計區專題要素集中程度(密度或強度)或發展水平劃分級別,再按級別的高低分別填上深淺不同的顏色或粗細、疏密不同的暈線,以顯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差別。同時,還可用顏色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或暈線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的變化顯示出要素的集中或分散的趨勢。
7.分區統計圖表法是把整個制圖區域分成幾個統計區(按行政區劃單位或自然分區),在每個統計區內,按其相應的統計數據,設計出不同形式的統計圖形,以表示各統計區內專題要素的總和及其動態。可用來編制資源圖、統計圖、經濟收入圖、經濟結構圖等。
(四)、其他表示方法
1.移動要素表示方法——動線法?
移動要素(如貨物流、客流、氣團移動路線、交通車流等)的表示方法,常採用動線法。動線法是用各種不同形狀、顏色、長度、寬度的箭形符號,表示專題要素移動的方向、路線、數量、質量、內部組成以及發展動態的方法
2.內部結構表示法——三角形圖表法
三角形圖表法的成圖是一種類似於質底法的地圖,但其主要揭示事物現象的內部結構特徵,這種圖的分區范圍是各行政單元或統計區,三角形圖表是作為圖例形式出現的。
3.其他方法
此外,在專題地圖上還常使用柱狀圖表、剖面圖表、玫瑰圖表、塔形圖表、三角形圖表等多種統計圖表,作為地圖的補充。上述各種方法,經常是配合應用的。
專題地圖應用廣泛,在經濟和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及文化教育中均起重要作用。專題地圖內容是各學科長期研究積累的知識的高度概括,又為深入研究和指導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⑶ 結合你的理解談談專題地圖編輯設計的主要過程(考試題,求詳細解答,寫到不能寫為止)
1 、 分析研究編圖資料,確定資料的使用程度和加工處理的方法
2 、 研究專題內容與區域地理的聯系與特點
3 、 根據編圖目的進行初步的地圖設計工作
4 、 將初步設計研究的成果,寫出地圖編輯設計書。
⑷ 寫出下面專題地圖用了什麼方法 地圖學
定點符號法,簡稱符號法,是採用不同形狀、顏色和大小的符號,表示各自獨立的各個物體的數量與質量特徵的方法。
• 符號應盡可能配置在這些物體實地位置的相應點上,符號的大小不代表物體依比例尺表示的分布面積,一般會超過其實際面積。
• 專題地圖上的點狀符號一般只以其中心點位置表示測量空間定位信息,符號圖形則表示概念空間的數量、質量特徵。
專題地圖主要描述的是專題內容的實質,包括空間分布、時間特徵、數量特徵和質量特徵。由於地圖是表達物體或現象空間分布的最佳載體,因此尋求其表達方法的切入點是它們的空間分布特徵,而其他的三個特徵——時間特徵、數量特徵和質量特徵的表達是表示方法本身功能的強化。
⑸ 專題地圖的特點與應用
專題地圖(thematic map),又稱特種地圖,著重表示一種或數種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專題地圖的內容由兩部分構成:①專題內容。圖上突出表示的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及其有關特徵。②地理基礎。用以標明專題要素空間位置與地理背景的普通地圖內容,主要有經緯網、水系、境界、居民地等。
專題地圖是在地理底圖上,突出地表示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現象。專題地圖具有下列3個特點:①專題地圖的組成分專題內容和地理底圖兩大部分。②專題地圖的內容廣泛,主題多樣,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凡能用地圖形式表達的事物均可以作為專題地圖的內容。③專題地圖採用專門的表示和符號系統。
專題地圖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圖作為一種具有信息傳輸和信息模擬功能的載體,已被普遍認同。特別是在高新技術廣為應用的今天,專題地圖在國民經濟、城市管理和社會生 活等 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具體工作中,專題地圖較其它表現形式更有直觀、表現力強、易於理解的優勢,它發揮著展示、指導、輔助規劃、說明、記載的作用,集宣傳性與實用性於 一體,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和載體。�
專題地圖是集科技性、藝術性、實用性於一體的作品。專題地圖使用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專題地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資源、人口、環境、災害、城市發展等熱門問題成為專題地圖的重要 表現內容。專題地圖作為空間信息的圖形表達式和分析研究與認知的手段,越來越受到經濟建設、科學研究、文化教育、國防軍事等各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廣泛應用,已在許多部門和學 科的分析評價、預測預報、規劃設計、決策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專題地圖正象著更深、更廣闊的領域快速發展著。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我們擁有各種地理信息資源和強大的計算機技 術力量的優勢,製作出更多,更具創新、內容更加廣泛的、更具特色和更高水平的專題地圖。
⑹ 怎樣寫專題地圖編輯設計書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1 、 分析研究編圖資料,確定資料的使用程度和加工處理的方法
2 、 研究專題內容與區域地理的聯系與特點
3 、 根據編圖目的進行初步的地圖設計工作,經過一些試驗,把設計中的有關項目
給予明確
4 、 將初步設計研究的成果,寫出地圖編輯設計書。設計書應包括以下內容:
( 1 )地圖的主題、內容、用途
( 2 )圖幅范圍、比例尺、投影、開本
( 3 )使用的基本資料、補充資料,參考資料
( 4 )資料加工和處理的基本方法;數據資料的統計方法及分類、分級的規定;圖
像資料的運用
( 5 )專題內容在圖上的表現形式。選擇表示方法,設計符號系統及製作圖例
( 6 )專題內容的地圖概括。根據所設計地圖的內容作具體規定,對點、線、面素
的選擇、簡化、分類、合並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等
( 7 )選擇編稿底圖,確定成圖底圖的內容和綜合取捨的程度,設計底圖各要素的
表示方法及符號系統
( 8 )設計圖面配置方案:在圖幅面上如何安排圖名、圖例、主圖、附圖、附表、
比例尺、圖廓,做到既合理使用幅面,又能突出主題。
⑺ 在地圖設計時,常用哪些專題地圖表示方法和視覺變數來描述制圖現象的質量差別
1967年,法國人 j bertin 首次復制了視覺變數。經過20多年的研究,他領導了巴黎大學圖形實驗室,總結出一套圖形符號ーー視覺變數,即形狀、方向、大小、亮度、密度和顏色。在他1984年出版的《地圖學原理》一書中,美國羅賓遜等人提出,基本的圖形元素是色調,亮度,大小,形狀,密度,方向和位置。1995年,他將基本的圖形元素改為視覺變數,認為它由兩個基本的視覺變數(形狀、大小、方向、色調、亮度和純度)和兩個從屬的視覺變數(網狀排列、網狀紋理和網狀方向)組成。
⑻ 專題地圖的10大表示方法.適用條件.表現手段.優缺點
專題地圖的特點
專題地圖是在地理底圖上,突出地表示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現象。專題地圖具有下列3個特點:①專題地圖的組成分專題內容和地理底圖兩大部分。②專題地圖的內容廣泛,主題多樣,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凡能用地圖形式表達的事物均可以作為專題地圖的內容。③專題地圖採用專門的表示和符號系統。主要有以下幾種:
點位符號法。用點狀符號反映點狀分布要素的位置、類別、數量或等級。
定點陣圖表法。在要素分布的點位上繪製成的統計圖表,表示其數量特徵及結構。常用的圖表有兩種,一種是方向數量圖表,一種是時間數量圖表。
線狀符號法。用線狀符號表示呈線狀、帶狀分布要素的位置、類別或等級。
動態符號法。在線狀符號上加繪箭頭符號,表示運動方向。還可以用線條的寬窄表示數量的差異,也可以用連續的動線符號表示面狀分布現象的動態。
面狀分布要素表示法。面狀符號表示成片分布的地理事物。
此外,在專題地圖上還常使用柱狀圖表、剖面圖表、玫瑰圖表、塔形圖表、三角形圖表等多種統計圖表,作為地圖的補充。上述各種方法,經常是配合應用的。
專題地圖應用廣泛,在經濟和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及文化教育中均起重要作用。專題地圖內容是各學科長期研究積累的知識的高度概括,又為深入研究和指導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⑼ 地圖學展望
地圖學具有區域性學科與技術性學科雙重性質。作為區域性學科,它的發展同地學、生物學、環境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上述學科的研究成果與發展水平,都直接或間接反映在地圖制圖的廣度和深度方面。作為技術性學科,現代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計算機制圖、遙感制圖與地圖信息系統的迅速發展,正從根本上改變了地圖編制與應用的傳統方法和技術。資訊理論、控制論、傳輸論、模式論的引進,使地圖學在概念、理論、方法與技術方面都經歷著深刻的變革。
一、國際地圖學的發展趨勢
1、專題制圖進一步拓寬領域並向縱深發展
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大中比例尺地形圖與普通地圖的測制完成,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地圖學的發展已由普通地圖逐漸轉向專題地圖。歷次國際地圖學會議和國際地圖展覽的重點也由普通地圖轉移到專題地圖方面。專題地圖的廣度與深度不斷發展,其理論與方法也日趨善。
2、計算機制圖已廣泛應用於地圖生產,電子地圖集與地圖集信息系統迅速推廣
目前,如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法國、瑞典、荷蘭、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地籍圖已全部採用了計算機數字測圖與制圖技術。近幾年在計算機不斷更新換代的同時,國際上一些公司不斷研製出高精度、高速度、大幅面的新型數字化與繪圖裝置,如激光大屏幕顯示裝置、激光繪圖儀、彩色靜電繪圖儀、噴墨打樣機等等。同時各種多功能的軟體系統不斷推出,其中美國環境系統所(ESRI)的ARC/INFO軟體系統和美國INTERGRAPH公司的軟體系統不斷更新再版,功能日趨完善,佔領了較大國際市場。
3、地圖學一遙感一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形成一體化的研究技術體系
地圖具有公式化、抽象化、符號化的性質,具有形象直觀性、地理方位性、幾何精確性的特點,以及具有信息載負(貯存)、信息傳輸、地圖模擬、地圖認知等基本功能,盡管計算機制圖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制圖方法,但地圖的這些基本性質、特點與功能並沒有改變,地圖方法仍然是地學等區域性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地圖化和地圖學作為橫斷學科的趨勢仍在發展。
4、計算機制圖(或地理信息系統)一電子出版生產系統一體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地圖設計與生產的傳統工藝
計算機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發展,已解決了各類地圖的自動編繪與快速成圖方法,但要獲得高質量印刷出版地圖,仍然需要地圖符號、色彩的人工設計、刻繪與剪貼,需要地圖印刷工廠的復照、翻版、修版、分版、打樣與印刷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不僅生產周期長、成本高,而且常常得不到理想的制印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最近國際上新推出了幾種計算機出版生產系統,並已在一些地圖設計與生產部門應用,如美國的「INTER-GRAPH地圖出版生產系統」、比利時「BARCOGRAPHICS電子地圖出版生產系統」等。
5、地圖學新概念與新理論的不斷探索
當前國際上討論與爭論的問題不只限於地圖學的定義與概念,還涉及面對信息革命的挑戰,地圖學如何革新和適應?地圖學與信息科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的關系是什麼?地圖的科學性、藝術性的作用如何評價等等。
二、我國地圖學今後的展望
1、專題制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除地質、地球物理、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農業等傳統專題制圖外,應繼續深入發展資源、環境、災害、疾病、海洋、城市以及人口、經濟、人文等部門專題制圖,並使區域與部門專題制圖向綜合制圖、系統制圖、動態制圖與實用制圖的方向發展。地圖的設計與編制應進一步以「地理系統」、「地表物質與能量遷移轉換」、「地帶規律」、「人地關系」、「地域結構」等地理學理論為指導,為解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解決人口、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問題,為防災減災與全球變化對策提供科學依據與研究手段。同時以地圖資訊理論、傳輸論、模式論、感受論、符號學、認識論、綜合制圖、地圖概括等地圖學理論為指導,創造更多更好的地圖表現形式,深入反映各部門的調查研究成果,加強基礎信息的深入分析與深層次開發,編制更多評價地圖、預測預報地圖、規劃地圖,從而進一步提高地圖的科學性與實用價值,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與科研、教學單位的需要。
2、地圖學、遙感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一體化,形成完整的研究技術體系與生產體系
加強地圖學、遙感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一體化的研究與應用;加強GPS、RS、GIS的結合;進一步建立各種地學分析模型與應用軟體系統,各種專題地圖設計編制與分析應用的專家系統;建立計算機制圖與計算機出版生產系統的一體化技術體系。各生產部門應應用推廣計算機制圖技術,加快機助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電子地圖與數字信息商品化的步伐。
3、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應進一步擴大地圖應用領域與范圍,增加地圖新品種
應大力加強普及性地圖與地圖集的研究和開發,設計編制出版更多符合各階層廣大讀者需求的地圖新品種,如各種形式的旅遊地圖、交通圖、教學地圖、郵電地圖、商務地圖等等,以及塑料地圖、塑料立體地圖、絲綢地圖、觸覺地圖等新品種。要進一步擴大地圖的應用領域和范圍,加強地圖產品的宣傳介紹,擴大發行渠道。同時大力普及地圖應用知識,充分發揮已出版的各種地圖與地圖集的作用,提高地圖的社會經濟效益。另外還應廣泛開闢地圖的國際發行渠道,使中國出版的地圖逐步佔領一定的國際市場。
4、加強地圖學、遙感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原理的研究
應把「圖像信息機理」與「地學信息機理」作為基礎理論研究的中心。應深入研究各種空間信息的分布特徵與規律及其定位與傳輸、視覺感受原理,模型分析,圖形、圖像與數字的相互轉換機制,以及地圖與遙感圖像分析應用中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地圖與遙感圖像潛在信息的分析利用等,同時繼續探討現有地圖學的各種理論,逐步建立我國現代地圖學的理論體系。
⑽ 專題地圖制圖的哪六種方法
是10種:定點符號法,線狀符號法,范圍法,質底法,等值線法,定點陣圖表法,點數法,運動線法,分級統計圖法,
分區統計圖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