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以銅為主要原料制備硫酸銅
我來回答1、
設計制備方法:
(1)
已知銅能與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和水。
(2)將銅在空氣中灼燒後,生成氧化銅,再將氧化銅放了稀硫酸中就可以得到硫酸銅。
(3)
將銅放入硝酸銀中,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再將硝酸銅與濃硫酸加熱就可以得到硫酸銅。
2、
實驗原理(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1)Cu+2H2SO4(濃)=(加熱)=
CuSO4+SO2↑+2H2O
(2)2Cu+O2=(加熱)=2CuO
CuO+H2SO4=CuSO4+H2O
(3)Cu+2AgNO3=Cu(NO3)2+2Ag
Cu(NO3)+H2SO4(濃)=(加熱)=CuSO4+2HNO3(見光易分解為NO2+H20+O2)
Ⅱ 活性銅粉怎麼制備求各位幫幫忙。急用
活性(納米 )C u經歷 了如下歷程 : 銅配鹽受熱 分解生成 C u2 O,該過程進行 當中, 板 模介質通過架橋效應達到 良好 的阻隔,對 粉體 的團聚達 到 了有效的控制 , Cu20生成後立 即與炭黑發生氧化還 原反應 ,此時模板納米炭黑起還原劑 作用 ,納米碳 黑較好 的 還 原性, 使氧化亞銅最終被還原成單質銅 , 從4 0 0 ℃  ̄60 0 ℃ 溫度 升高有利於氧化還原反應 的進行 。 600 ℃條件下,焙 燒1 h的最終產物衍射譜 中未見其它雜質物相存在, 明 說 粉體成份 單一 ,產物衍射峰的 d中值衍 射峰位置與強度 與 P F卡 ( u —3 D C )48 6上 的金屬 C u衍射數據吻合 ,結 合 電鏡分析可知所制產 物為納米級金屬銅粉。
Ⅲ 超細銅粉主要應用於導電材料、催化劑等領域中.超細銅粉的某制備方法如下:試回答下列問題:(1)下列關
(1)A.[Cu(NH3)4]SO4中硫酸根離子和[Cu(NH3)4]2+存在離子鍵,N原子和銅原子之間存在配位鍵,NH3中H和N之間存在共價鍵,所以[Cu(NH3)4]SO4中所含的化學鍵有共價鍵、離子鍵、配位鍵,故A正確;
B.NH3為配體分子,溶液中不存在NH3,故B錯誤;
C..元素周期律中,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電離能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大而增大,但N原子最外層達到半飽和的穩定結構,難以失去電子,所以其第一電離能大小為N>O,故C錯誤
D.SO42-離子中價層電子對數為4+
×(6+2-4×2)=4,孤電子對數為0,所以是正四面體體型,故D正確.
故答案為:AD.
(2)Cu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Ar]3d
104s
1,NH
4CuSO
3中Cu的化合價為+1價,則金屬陽離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
[Ar]3d
10,故答案為[Ar]3d
10:
(3)SO
32-中含有3個δ鍵和1個孤電子對,故為sp
3雜化,離子含有4的原子,價電子總數為26,對應的等電子體有NF
3(或PF
3、NCl
3、PCl
3等),故答案為:sp
3;NF
3(或PF
3、NCl
3、PCl
3等);
(4)N元素的非金屬性較強,對應的氫化物中含有氫鍵,沸點較高,易液化,故答案為:NH
3分子間可形成氫鍵,
(5)晶胞中4個Cu位於晶胞內部,O位於晶胞的頂點和面心,共有8×
+6
=4,則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CuO,
故答案為:CuO;
(6)除得到超細銅粉外,還可看到溶液變藍,同時有使品紅褪色的氣體,說明生成Cu、Cu
2+和SO
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NH
4CuSO
3 +4H
+微熱 | .
Ⅳ 銅是怎麼製造的
從銅礦中開采出來的銅礦石,經過選礦成為含銅品位較高的銅精礦或者說是銅礦砂,銅精礦需要經過冶煉提成,才能成為精銅及銅製品。
Ⅳ 工業制銅的方法
2CuO+C=2Cu+CO2↑ 反應條件是「高溫」。生成銅和二氧化碳。 這屬於「置換反應」,是工業制銅原理 《濕法煉銅》也可以快速制銅 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了銅鹽溶液里的銅能被鐵置換,從而發明了水法煉銅。它成為濕法冶金術的先驅,在世界化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 水法煉銅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4 在漢代許多著作里有記載「石膽能化鐵為銅」,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黃白》中也有「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的記載。南北朝時更進一步認識到不僅硫酸銅,其他可溶性銅鹽也能與鐵發生置換反應。南北朝的陶弘景說:「雞屎礬投苦灑(醋)中塗鐵,皆作銅色」,即不純的鹼式硫酸銅或鹼式碳酸銅不溶於水,但可溶於醋,用醋溶解後也可與鐵起置換反應。顯然認識的范圍擴大了。到唐末五代間,水法煉銅的原理應用到生產中去,至宋代更有發展,成為大量生產銅的重要方法之一。 水法煉銅也稱膽銅法,其生產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浸銅,就是把鐵放在膽礬(CuSO4·5H2O)溶液(俗稱膽水)中,使膽礬中的銅離子被金屬置換成單質銅沉積下來;二是收集,即將置換出的銅粉收集起來,再加以熔煉、鑄造。各地所用的方法雖有不同,但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在膽水產地就近隨地形高低挖掘溝槽,用茅席鋪底,把生鐵擊碎,排放在溝槽里,將膽水引入溝槽浸泡,利用銅鹽溶液和鐵鹽溶液顏色差異,浸泡至顏色改變後,再把浸泡過的水放去,茅席取出,沉積在茅席上的銅就可以收集起來,再引入新的膽水。只要鐵未被反應完,可周而復始地進行生產。第二種方法是在膽水產地設膽水槽,把鐵鍛打成薄片排置槽中,用膽水浸沒鐵片,至鐵片表面有一層紅色銅粉覆蓋,把鐵片取出,刮取鐵片上的銅粉。第二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麻煩是將鐵片鍛打成薄片。但鐵鍛打成薄片,同樣質量的鐵表面積增大,增加鐵和膽水的接觸機會,能縮短置換時間,提高銅的產率。第三種方法是煎熬法,把膽水引入用鐵所做的容器里煎熬。這里盛膽水的工具既是容器又是反應物之一。煎熬一定時間,能在鐵容器中得到銅。此法長處在於加熱和煎熬過程中,膽水由稀變濃,可加速鐵和銅離子的置換反應,但需要燃料和專人操作,工多而利少。所以宋代膽銅生產多採用前兩種方法。宋代對膽銅法中浸銅時間的控制,也有比較明確的了解,知道膽水越濃,浸銅時間可越短;膽水稀,浸銅的時間要長一些。可以說在宋代已經發展從浸銅方式、取銅方法、到浸銅時間的控制等一套比較完善的工藝。 水法煉銅的優點是設備簡單、操作容易,不必使用鼓風、熔煉設備,在常溫下就可提取銅,節省燃料,只要有膽水的地方,都可應用這種方法生產銅。
Ⅵ 用三種方法製取金屬銅
Cu(OH)2===加熱CuO+H2O Fe+2HCl===FeCl2+H2 CuO+H2==加熱Cu+H2O
Cu(OH)2+2HCl==CuCl2+2H2O Fe+CuCl2==FeCl2+Cu Cu(OH)2===加熱CuO+H2O CuO+2HCl===CuCl2+H2O Fe+CuCl2==FeCl2+Cu
Ⅶ 如何製取銅粉(用實驗的方法)
氫氣還原氧化銅 :H2 + CuO =(加熱) Cu + H2O.
Ⅷ 高中化學中製取銅的方法有哪些
電解含銅的鹽溶液或氧化銅,用鐵、鋅置換含銅的鹽溶液 畢竟高中沒有專門敘述銅的一章課程
Ⅸ 霧化銅粉的生產流程
電解銅板-熔煉-水(氣)霧化-真空烘乾-高溫氧化-破碎-還原-破碎-分級 在銅的熔化過程中,一定要控制雜質的含量,使成品粉末有良好的流動性和高導電性。 常規操作是在中頻爐或電弧爐加熱到1150-1200℃。熔煉是在霧化工序之前最重要的工序,通過控制銅的熔煉過程也同樣可以達到降低銅粉的松裝密度的效果。 工業化的霧化銅粉生產分氣霧化法和水霧化法兩種。這兩種方法的主要區別在於所採用的霧化介質不同,其制粉的原理是一樣的。根據不同氣體介質又可分為空氣霧化、氬氣霧化,同時為了獲得更細的粉末採用超音速霧化。 生產實踐證明,水霧化生產效果比氣霧化好,水霧化在空氣或者惰性氣體中霧化。 還原過程相對比較簡單,還原溫度一般為400-600℃,時間60-120min。在霧化過程中,一部分氧在表面氧化,另一部分變成氧化銅滲進顆粒的內部。要除去氧,所需的還原溫度很高。在此溫度條件下,銅自然地會被燒結起來,這就需要對這些大量燒結塊進行磨細。 新開發的水霧氧化法已經可以不用再做還原步驟,從而縮短流程,節省了能源。 從熱力學角度,銅在空氣中是不穩定的,所以銅粉在空氣中被氧化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潮濕的環境中,銅粉表面容易吸附空氣中水汽形成水膜。而且由於在顆粒表面的凹處形成的水膜厚,滲入氧氣少,氧濃度低,所以成為微陽極,而在氧氣容易達到的凸處英尺形成微陰極,結果在銅粉的表明形成濃度差的電池效應,銅粉逐漸被氧化。用抗氧化劑處理後,銅粉表面吸附覆蓋一層膜,產生抗氧化效果,可延長使用壽命。苯駢三氮唑(BTA)、肥皂液、明膠、蛋白質水解液對水霧化銅粉均具有很好的緩蝕作用。 
與銅粉的制備方法都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磚計算方法
發布:2025-05-10 20:24:19
瀏覽:4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