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顧茅廬的分析質疑
【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關於《魏略》所載與三顧茅廬不符的文字如上。為裴松之引用在《三國志》中。裴松之雖然引用,卻註明肯定是劉備去見的諸葛亮——「則非亮先詣備,明矣」。裴松之引用這段的本意是博引以充見聞,並非否定三顧茅廬。
以下內容大體引自《品三國》(易中天),該書以娛樂性居多,非正經史學研究。之所以引用,與裴松之目的相同,是為了博引多聞。
僅代表易中天的觀點。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史書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於是諸葛亮就南下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後,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後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麼事,自己就拿了一個氂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氂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麼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南——劉鎮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的問題是什麼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麼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麼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麼荊州就強大了。
記載矛盾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麼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三國志》有沒有根據呢?有,根據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後出師表》,這個《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麼《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後,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裡面也是這么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裡面了,同時他發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於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關於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里,劉備三入卧龍崗,拜訪韜光養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麼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麼如此奇怪呢?
專家質疑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麼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裡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於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闆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闆,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南陽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麼辦?所以劉嘯說,這等於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南陽干什麼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闆,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闆,是一個老闆。那麼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現劉備應該比劉備發現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非常緊急,已經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麼可能坐在草廬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麼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沒有任何證據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麼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麼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麼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採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於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後,劉備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麼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後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是否真實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麼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後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麼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麼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於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後,第三次他才見著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麼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於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麼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並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麼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么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後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系過於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麼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麼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百戰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過自己什麼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後來曹操那麼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總而言之,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細節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裡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怎麼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那麼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麼《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里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作的?孔明先生,然後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裡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後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後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後,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麼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後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後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後,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須,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裡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後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於是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後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么折騰了兩回以後,劉備都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後走到隆中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闆,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痴情人,他這個痴情和《西廂記》裡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麼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並不曾婚娶,紅娘說什麼,誰問你那麼多了。那麼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麼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麼說呢,我記不住那麼多。
這兩個情節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麼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南陽草廬,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系是有點像夫妻關系的,講究什麼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闆,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准。那麼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那麼羅貫中的意見是什麼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麼?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系。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背後心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麼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麼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闆,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闆;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願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闆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麼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後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麼不管怎麼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麼。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是在「草廬對」裡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得淋漓盡致,「草廬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
疑點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諸葛丞相集》中《前出師表》內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來歷。而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批註《三國志》時卻引用了一段史料,說當時的諸葛亮是去樊城自薦於劉備。那麼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諸葛亮去樊城自薦於劉備呢?三顧茅廬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後來裴松之在對這段史料進行評價時說,「非亮先詣備,明矣」
一心求賢的劉備親自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但是在草廬之中劉備卻並未見到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書信說明來意,以圖來日再見。然而當劉備第二次來的時候仍然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從小就有遠大抱負的人,對於劉皇叔的到來他應該明白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是為什麼第二次他又不在呢?是巧合還是另有打算?
當劉備第三次來到草廬的時候,諸葛亮的確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說家羅貫中的筆下又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那麼在羅貫中的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是不是被誇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呢?
羅貫中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是諸葛亮從一個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的一次較大的轉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形象從此深入民心。
答疑解惑
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了什麼?
知音!
所謂知音,就是有共同語言,認識想法!相互了解,行為規范,
三顧茅廬,前兩次為什麼諸葛亮不在家中,在羅貫中的筆下沒有描述!
三顧茅廬,為什麼就能夠見到諸葛亮?這就耐人尋味!
諸葛亮道家學派,懂天文,曉地理,出門看黃歷,在家等貴客!這是基本常識!
劉備通算卦,選定的黃道吉日,自然合乎情理!與之相逢!
這點,對於熟讀《三國》的會有異議嗎?
當然需銘記的是,《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虛構的成分很多。尤其當時社會動亂,百姓渴望仁義的君主,劉備恰好符合了他們心中理想君主的模樣。羅貫中就是堅持擁劉反曹的一個典型代表,他用醜化周瑜、司馬懿等一系列智者的方式、用上事例轉移(即將他人的功勞轉嫁到要贊美的人身上,如赤壁之戰、空城計、斬華雄)的方式,對蜀漢的人物進行一系列美化。
但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之優秀文化來講,是需要三顧茅廬的,肯定這個事跡有著很多現實的進步積極意義。在教育界中是不朽的經典,在老百姓里是不老的傳說。從更深遠廣大,更高境界來說,三顧茅廬是永遠不可能被否定的,不管歷史之有無,故事本身是會永放光芒--永垂不朽。
2. 劉備三顧茅廬情節評析
《荀子·儒效》中說:「《春秋》言是,其微也。」所謂「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並不是就人物和事件的真實記錄而言,而在於強調歷史敘事中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如果說在歷史敘事中蘊含作者價值評判的方式還只是「實錄」、微言大義;那麼在文學敘事中一方面作家的價值評判更加地顯露,另一方面借著文學虛構的空間,作家把自己的、時代的審美趣味帶了進來。 在《三國志》(卷三十五)中,「三顧茅廬」的故事中「三顧」只五個字,「凡三往,乃見」。而《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中,對劉備司馬徽、徐庶見劉備也是直白明了。而同樣「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卻是一波三折、懸念叢生。 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中說:「孔明乃《三國志》(即《三國演義》)中第一妙人也。讀《三國志》者,必貪看孔明之事。乃閱過三十五回,尚不見孔明出現,令人心癢難熬。」從第三十五回至第三十八回,羅貫中為寫諸葛亮出場不惜繁復鋪墊。寫諸葛亮先寫劉備南漳遇司馬徽得知有「伏龍、鳳雛」,寫徐庶夜訪司馬徽,又寫徐庶狂歌於市遇劉備為劉備所用;寫曹操用計囚徐母,寫徐庶回馬推薦諸葛亮,又寫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經過這一系列波折,劉備心中對諸葛亮的選擇幾近無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顧茅廬。這是情節的波折,而在細節上羅貫中更是層層暗示。我們可以對比《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關於司馬徽、徐庶薦諸葛亮的敘述: 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架顧之。」 從劉備意欲讓徐庶攜諸葛亮來見,到三顧茅廬,歷史對這個心理轉變的敘述是空白的,羅貫中填補了這個空白,而且填補空白的方式達到了鋪墊和製造懸念的效果,可謂精彩。例如劉備遇牧童,牧童信口道出「徐庶」、「龐統」,而劉備問「伏龍、鳳雛」、問夜訪的徐庶,司馬徽卻只道:「好!好!」正如毛宗崗所說:「玄德自言伏龍、鳳雛之後,不知伏龍、鳳雛為誰,刻刻以此關心,處處以此猜測。」[1]這實際上使得劉備在心理上更加趨近諸葛亮,而更重要的是這種懸念的設置反映出了作家的藝術自覺,「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羅貫中『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了《三國志演義》這部歷史演義的典範作品。」[2] 而比起「凡三往,乃見」,羅貫中寫「三顧茅廬」也實在讓讀者不省心。「一顧」時,劉備聽得童子說諸葛亮出去了,「蹤跡不定」,「歸期亦不定」,失落欲回,卻見一人舉止逍遙,以為是諸葛亮,沒想到卻是崔州平。「二顧」更為精彩,劉備先遇二人對歌,歌意清高,以為諸葛亮必在其中,不料卻是石廣元、孟公威;童子說先生在堂上讀書,又見「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大幅對聯,又忽見一少年擁膝而歌,想無疑是諸葛亮,但卻是其弟諸葛均;後見黃承彥雖沒有如此緊張的氛圍,然而卻也是一折。毛宗崗說這是「玄德望孔明之急」,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卻實在是小說製造懸念的需要。「三顧」中所謂「曲折武夷」(毛宗崗語)也可以做這兩方面的解釋。 羅貫中在塑造懸念的同時,塑造了三類人物,或者說三種生活態度。毛宗崗評點第三十七回中說:「水鏡之薦孔明,與元直之薦孔明,又自不同。元直則相告相囑,唯恐玄德之無人,唯恐孔明之不出,是極忙極熱者也。水鏡則自言自語,反以元直之薦為多事,反以孔明之出為可惜,是極閑極冷者也。」極忙極熱、極閑極冷,這便是兩種生活態度,《三國演義》「三顧茅廬」故事中這兩種生活態度時時碰撞在一起。劉備逃過一劫,心有餘悸之時,卻見「一牧童跨於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而後更妙的是司馬徽所言:「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調,必有英雄竊聽。」這是司馬徽對劉備有保留的不齒啊。高抗與清幽、英雄與隱士,這便是兩種生活態度之別,司馬徽可謂極閑極冷,而劉備可謂極忙極熱。到了「三顧茅廬」,司馬徽隱去,兩種生活態度的碰撞轉移到了劉備和諸葛亮身上。前面「兩顧」中,劉備見崔州平,見石廣元、孟公威,見諸葛均、黃承彥皆以為是孔明,一方面是「望孔明之急」,另一方面也是從這些人超凡脫俗的外象、行為風格中可以窺視出諸葛亮的志趣。毛宗崗評說第三十七回,「此卷極寫孔明,而篇中卻無孔明」,可謂高妙。而從劉備的求賢若渴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極忙極熱」。 不僅是情節,環境也在述說這兩種生活態度,寫卧龍崗,「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這實是寫諸葛亮的超脫。而「二顧」中對隆冬天氣的描寫更襯托出劉備的執著。 另外,羅貫中寫「三顧茅廬」妙處更在加入了張飛的插科打諢和關羽略有表露的不理解。這可以看做是對劉備求賢若渴之態的一種襯托,但我覺得也可以看成是區別於極閑極冷、極忙極熱的一種世俗的生活態度。張飛「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之語,和劉備所說「君與俱來」竟相映成趣,不是劉備虛偽,實在是張飛真摯。 羅貫中寫「三顧茅廬」的深沉之處,大概對這三種生活態度的描繪,化作了「三顧茅廬」中的悲劇氛圍。不僅直寫司馬徽、崔州平對諸葛亮出山的反對來暗示諸葛亮身死五丈原的悲劇結局。更極寫出山前的諸葛亮的極閑極冷的生活來反襯諸葛亮出山後的極忙極熱、鞠躬盡瘁,毛宗崗(評第三十七回)說的好:「天下非極閑極冷之人,做不得極忙極熱之事。後來自博望燒屯,以至六齣祁山,無數極忙極熱文字,皆從極閑極冷中積蓄得來。」羅貫中的無奈恰恰成了他在藝術中的深沉。《三國演義》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很大程度上從這種悲劇氛圍或深沉中來。
3. 劉備三顧茅廬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劉備三顧茅廬告訴我們面對人才,要放下架子,心平氣和的去交談。不要看不起任何身份的人,就是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了,一定要有恆心,有毅力,這樣就不怕四處碰壁和出醜,也才會經受得住更多磨礪。明白其中內涵,會少走許多彎路。
三顧茅廬的故事: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卧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卧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卧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三顧茅廬的主要人物
1、劉備
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稱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
4. 簡述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三顧茅廬的原因: 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2.
三顧茅廬的經過: 劉備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郡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
3.
三顧茅廬的結果: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
我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經過和結果。(簡單) 起因: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 經過:「三顧茅廬」不在話下了(想必樓主知道) 結果: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求教,就答應了。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首先,對於劉備這樣的創業者而言,權力來源於下層,而非上層。
不如諸葛亮的徐庶進入劉備集團,都可以直接進入決策中心。如果諸葛亮本人親至,二把手的位置就要留給他。在這種情況下,追隨劉備多年的老部下們難道會沒有想法嗎?
我們看看東吳的情況:當初周瑜進入孫策集團的時候,立刻就與孫堅舊部程普的地位不相上下了。程普對此相當不服氣,到了赤壁之戰的時候這股矛盾也是險些爆發。
而諸葛亮一旦坐在了關羽和張飛的前面,關羽和張飛難道不會有脾氣?一旦劉備集團內部不穩,劉備還怎麼創業呢?事實也證明這種擔心絕非空穴來風。當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關羽和張飛一直都是很不服氣的,劉備也經常安撫兩位老部下。
就事論事地說:關羽和張飛的地位都是刀頭舔血換來的,而諸葛亮一加盟就能成為劉備集團的二把手,憑什麼?如果你是關羽或張飛,屍山血海拼殺十幾年,地位卻比不上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你能服氣嗎?想清楚自己的身份,再來回答我這個問題。
5. 怎樣分析劉備三顧茅廬所表達的情感和啟示
管理者要禮賢下士、知人善用。三顧茅廬的故事歷來為世人所稱頌,尤其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教深。《三國演義》把三顧茅廬這一段寫得極其精彩,既增加了戲劇效果,又達到了妖化諸葛亮的效果。
三顧茅廬的具體細節,現在已幾不可考,但絕對不是像《三國演義》里所寫的那樣簡單而有粗暴,至少我有著比其更合情合理的解釋。想來諸葛亮在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門柱上不打自招、此地無銀地寫上「淡泊明智、寧靜致遠」的口號是何等地暴露出自己的一顆政治抱負之心,即便這個不能說明問題,那麼他在當時規則缺席的場合有如何在蜀地辯論揚名的?
盡管「當隱士」是一條成名的道路,諸葛亮也這樣做了,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諸葛亮又找到一個好岳父,而後諸葛亮又每天看新聞聯播了解國家大事,偶爾礙著朋友的面子也不得不被約稿分析一下國家的形式,直到「隆中對」時,諸葛亮終於一氣呵成地說出了自己政治抱負。這更確信無疑地證明了諸葛亮本質上是想「出仕」的。
即便劉備不是三顧茅廬,哪怕只是一顧,諸葛亮也會欣然願意輔助他的。但我絲毫不懷疑「三顧茅廬」精彩,它簡直就是神來之筆。根據我的分析,三顧茅廬不過是給世人演出的一場戲,但恰恰是這場戲所帶來的意義勝過了千言萬語,他除了給劉備表了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形象之外,最大的好處便是給諸葛亮增加了威望。
想當初,劉邦也不願意為那個曾經受過跨下之辱的韓信封侯拜將,是他老婆告訴他如果不封侯拜將,韓信就難以服眾,就難以號令三軍,於是劉邦見好也最終得到了天下。「三顧茅廬」的目的同樣在此,但它顯然要比封侯拜將高明得多,劉備似乎更早明白這層道理,但他卻最終沒有一統霸業!
但「三顧茅廬」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那就是:管理者要禮賢下士、知人善用。但現實中,「三顧茅廬」更多地被演化成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也許借著「三顧茅廬」把諸葛亮從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變成無所不能的妖人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是一場悲劇。人不能沒有信仰;相信上帝,但是別忘了鎖門。
劉備三顧茅廬,使得諸葛亮出山坐陣,為劉備打下了
6. 三顧茅廬藝術手法賞析
三顧茅廬藝術手法賞析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塑造成一個賢德的明君形象,作為一個封建君王,"三顧茅廬"體現了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誠懇態度.而在"三顧茅廬"中,諸葛亮是一個充滿抱負和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在"三顧茅廬"中,不僅在全書中是情節發展的經典章節,同時也具有不可多得的藝術特色,起著關鍵性意義.。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里。
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
7. 你怎樣評價 三國演義 中 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體現了劉備愛才的心態,可以用求賢若渴來形容,另外,三次去拜訪諸葛亮也體現了劉備的誠意與大度。劉備是一個很講仁義的人,對人尊敬有嘉,在三國中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
首先,三顧茅廬是歷史事實,可由出師表證明,是歷史發生流向重大改變的關鍵時刻。正統一點的回答是:劉備三顧茅廬
一是出自愛才,其人有英雄之志與英雄之氣,求賢若渴禮賢下士;
二是出自無奈,奔波半生,幾經換主,卻無一人為其謀劃,若非有英雄之魂,屢敗尚且屢戰,早已隨波逐流,可以說,孔明應該是劉備最後崛起的機會,若再等數年,曹操南下荊州,東降孫吳,劉備就無力回天了。
再觀諸葛,能讓劉備三顧與草廬之中,無論是他人存托還是個人魅力,都可從中看出諸葛的個人能力。
此外,出茅廬時雖僅二十又七,然天下之勢大致已成,曹操雄霸北方,孫吳割據江東,劉錶行將就木,蜀中禍起蕭牆,西涼紛亂不止。若讓他再於南陽躬耕幾年天下就沒他的舞台了,適時出山可見其志。雖稱扶漢,重於立功立名立言。
(7)三顧茅廬的論證方法分析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郡鄧縣隆中、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8. 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論證三顧茅廬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由「三顧茅廬」想到的
一個是「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君主皇叔,一個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隆中野人;一個禮賢下士、三拜草廬,一個毅然出山,欣許驅馳;一個臨終託孤、委以國事;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諸葛亮兩人的君臣之情被傳為佳話,為後人樹立了中國古代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完美典範。
每每讀到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茅廬」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的時候,心中常常為「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所感動。但是,感動之餘,也為劉備殷殷惜才之心所振動。這「三顧」何以成為家喻戶曉的美談?實在是肝膽之心長昭明月!
請看——一顧茅廬,雖未謀面,但是隆中山歌,清音繚繞,扣人心弦。你聽,那蒼天如蓋、陸地如棋的宏偉胸襟;那區分黑白、榮辱皆忘的高潔志向;那獨處幽境、辛勤耕稼的古樸生活……此情此景,怎不讓你刮目相看呢?劉備立刻下馬親叩房門,誠摯之心溢於舉手之間。二顧茅廬,劉備敢冒風雪尋訪賢良,無奈仍是無緣相遇,心中極為感傷。但是他堅信「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這種堅毅之志令人嘆服。三顧茅廬,見諸葛亮仰卧於草堂之上,乃拱立階下,耐心等待,終於得以相見。此後,劉備從亡命將軍變為叱吒風雲的一方梟雄。真可謂是「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卧龍」。
劉備的賞才、愛才之誠心,不也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許多有益的啟示嗎?每一個學生都是父母種植希望的樹苗,是祖國燦爛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她的健康成長怎能離開園丁辛勤栽培呢?作為教師,一要有愛心。愛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愛是融洽師生關系的源泉。劉備沒有坐在高高的廳堂之上,而是懷著一顆愛惜人才的心,親自到深山中求見賢者。倘若他傲氣十足,是不可能轉變諸葛亮的淡泊名利、躬耕田野之心的。二要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劉備兩次探訪諸葛,雖未見面,但是,有心的他卻從旁人之口了解到了諸葛亮的才學志向、群眾口碑、人生品味、治國胸懷、政治眼光、統帥才能等等。其實,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為何不去全面地認識弟子的知識和能力呢?只有把學生的一言一行記在心上,用心了解學生的求知需求,才更有利於發揮因材施教的威力啊!三要與學生真誠溝通。溝通,是一塊法寶,融解心與心之間的冰寒;溝通,是一朵鮮花,芳香灑滿美好的心間。及時溝通、經常溝通才更容易站在學生的角度,體諒他們的想法,保護他們的幼小心靈。劉備三顧茅廬,才能面對面地與卧龍先生心心相照,肝膽相見,才能感受到「如撥雲霧而睹青天」的茅塞頓開的佳境。
誠然,我們的人民教師中不乏教法高超、為人誠懇者,也具有「三顧茅廬」的良苦用心。但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科教興國的今天,我們更有能力用自己的愛心、真心、良心,全心全意地呵護我們的「花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棵棵小樹苗也會在我們的灌溉下長成參天大樹!這,也不正是光榮的教師的價值體現!
9. 有些史學家認為「三顧茅廬」是虛構的故事,你怎麼看
三顧茅廬,確實有虛構的成分。因為,按照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在來到荊州後,偶爾聽說有個號稱“卧龍”的人非常厲害,於是就親自帶著張飛和關羽,前後三次拜訪,終於將諸葛亮請下山來輔佐自己,由此成就一段千古佳話。
但其實呢,劉備在公元201年就已來到荊州,直到公元207年,他才去拜訪諸葛亮。在這七年時間里,荊襄地區的名士,劉備都有留意和結交過,他實在沒有理由不知道諸葛亮。因為,諸葛亮並不是普通人,他的社會背景,那絕對是排得上名號的。
首先,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劉表的姐夫。當時,擔任荊州軍界一把手的蔡瑁有兩個妹妹,大妹妹嫁給黃承彥,小女兒則嫁給劉表。從這層意義來說,諸葛亮和荊州最有權力的劉表、蔡瑁,都有著一層姻親關系。
其次,諸葛亮的大姐夫,是蒯祺。蒯祺的叔叔是蒯良、蒯越兄弟。蒯良是劉表的主簿,蒯越則駐軍襄陽,封樊亭侯,在荊州軍界排名第二。至於蒯氏家族,更是是荊州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當年劉表之所以能在荊州站穩腳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得到蒯氏家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