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哲學論文的研究方法

哲學論文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5 21:55:07

⑴ 哲學論文的格式

一、哲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程序大體分為六個階段
1、確定導師;2、與導師討論並選題;3、閱讀文獻、收集資料;4、擬定寫作提綱;5、撰寫和提交初稿,與導師討論和修改;6、定稿和導師審閱。
文科各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要求論題明確、資料翔實、論證嚴謹、語言文字流暢簡練、結構合理、理論聯系實際、觀點正確或有一定的獨到見解;一律採用文內圖表,引文出處和注釋一律採用文章節附註。
二、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格式採用規定的統一格式
1、封面;2、工作任務書; 3、原創性聲明;4、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5、目錄;6、引言;7、正文;8、結論;9、致謝語;11、參考文獻;12、開題報告書;13、答辯評審表。
三、畢業論文(設計)的內容要求
1、題目: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漢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語言精煉、明確。同時有中、英文對照,字數在200-400個漢字。
3、關鍵詞:從本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或術語作為關鍵詞,同時有中、英文對照,每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開,最後一個關鍵詞後不用標點符號。
4、目錄:目錄作為論文(設計)提綱,是各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文字應簡明扼要。目錄按論文(設計)順序分章、節二級編寫,要標明頁數,以便閱讀。目錄中的標題應與正文中的標題一致。
5、引言:是論文(設計)的開頭部分,主要說明寫作目的、現實意義、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並提出中心論點等。引言要簡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長。
6、正文:是論文(設計)的主體,是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一般由標題、文字、圖、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組成。該部分要運用各方面實驗結果、研究方法,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7、結論:結論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價值的體現。應概括說明所進行工作的情況和價值,分析其優點和特色,指出創新所在,並應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改進方向,特別是對工作中遇到的重要問題要著重指出,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達作者對所研究的課題的見解和主張,結論要簡單、明確,篇幅不宜過長。
8、致謝語:在文章結尾處,通常以簡短的文字,對工作過程中曾給自己以直接幫助的人員,表示自己的謝意。
9、注釋:一般以圓圈加數字右上標的形式,在文中按各注出現的先後順序編列注號,與注文對應。注釋可用腳注(將注文放在加註頁稿紙的下端)或章節附註(將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具體要求參照相關學科規范格式。
10、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指作者在論文(設計)工作中所參考的文獻,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的比較等,是論文(設計)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論文(設計)的引用文獻必須在文中引用處體現出來,並按順序編號。引用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全,附於文末。
11、附錄:附錄是不宜放在正文中的資料,如調查閱卷、公式推演、編寫程序、原始數據附表等等。放入論文(設計)資料袋。
四、論文撰寫格式和字體大小要求
學生的論文(設計)及其外文譯文統一用A4紙列印,上邊距為2.5cm,下邊距為2.0cm,左邊距為2.0cm,右邊距為2.0cm。每頁須加「頁眉」和「頁碼」,「頁眉」居中填寫論文(設計)題目。各系根據專業特點不同,可酌情予以調整。
1、封面及原創性聲明採用規定的統一格式。
2、題目、摘要和關鍵詞
論文(設計)題目為三號黑體字,可以分為1或2行居中列印。題目下空一行列印摘要,[摘要]二字(四號黑體),[摘要]二字後空一格列印內容(小四號宋體)。摘要內容下空一行列印[關鍵詞]三字(四號黑體),其後為關鍵詞(小四號宋體)每兩個關鍵詞之間空兩格。英文摘要題目全部採用以「Tims New Roman」小四號字體列印,摘要內容和關鍵詞均用五號Arial字體。題目、中文摘要、關鍵詞合打一頁。英文摘要和關鍵詞另打一頁。論文
3、「目錄」二字(四號黑體),下空二行為章、節、小節及其開始頁碼,採用小四號宋體。頁碼放在行末,目錄內容和頁碼之間用虛線連接。
4、引言用小四號宋體字列印(若有標題用四號黑體字)。
5、標題:每章標題以小三號黑體字居中列印;「章」下空二行為「節」,以四號黑體字左起列印;「節」下空一行為「小節」,以四號宋體字左起列印。換行列印論文(設計)正文。
6、正文:採用小四號宋體字列印。
7、文中圖、表應與文字緊密結合,文圖相符內容正確,圖、表名應附相應的英文和必要的中文圖注。制圖要求:半欄圖寬≤7cm,通欄圖寬≤16cm;圖中曲線粗細應相當於5號宋體字的豎畫,坐標線的粗細相當於5號宋體字的橫畫;圖中文字、符號、縱橫坐標標目用小五號字;標目採用國家標準的物理量(英文斜體)和單位符號(英文正體)的比表示,如c/molL-1。表格採用「三橫線表」,表的內容切忌與圖和文字的內容重復。
8、公式:公式書寫應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書寫。公式的編號加圓括弧,放在公式右邊行末,公式和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公式後應註明編號,該編號按章順序編排。
9、結論二字用四號宋體字,結論內容為小四號宋體字。
10、致謝語三字用四號黑體字,內容為小四號宋體字。
11、參考文獻的著錄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及相關學科格式規范。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並用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如[1],[2],[3],…,應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格式一致。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最後均以「 . 」結束。各類參考文獻條目的編排格式及參考示例如下:
(1)連續出版物(期刊)[J]
[序號]作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例如:[1] 金顯賀,王昌長,王忠東等
.一種用於在線檢測局部放電的數字濾波技術[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33(4):62-67.
(2)專著[M]
[序號]作者.書名[M].版本(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如:[2]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M](1982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9~81.
(3)論文集[C]
[序號]作者.題名.論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3] 辛希孟.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集[C].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223~245.
(4)學位論文[D] 畢業論文
[序號]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例如:[4] 李必成.論我黨在抗戰時期的民主黨派政策[D].北京:北京國家圖書館,2001.
(5)報紙文章[N]
[序號]作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5]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6)報告[R]
[序號]作者.題名[R].出版地:出版年.
例:[6]馮西橋.和反應堆壓力管道與壓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1997.
(7)英文文獻
英文文獻格式基本與中文文獻格式相對應。
外國作者的姓名書寫格式遵從國際慣例。例如A. Ashkin或Ashkin A.
例:[7]Ashkin A. Forces of a single-beam gradient laser trap on a dielectric sphere in the ray regime[J].Biophysical Journal,1992,61:569-582.
(8)電子文獻
[序號]作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例:[8]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1998-08-16/1998-10-04
五、其它要求
1、全文內的各章、各節內的標題及段落格式(含頂格或縮進)要一致;
2、全文內各章的體例要一致,例如,各章(節、目)是否有「導語」;
3、時間表示:使用「2006年6月」,不能使用「06年6月」或「2006.6」;
4、標題編號:要符合一般的學術規范,一般不能使用「半括弧」,「(一)、」或「(一、)」等不規范用法,標題結束處不能有標點符號;
5、全文錯別字或不規范之處不能超過萬分之二。

⑵ 求哲學畢業論文哲學的方法論問題

從《矛盾論 》、《新理學 》、《論道 》問世的歷史背景看 , 當年毛澤東 、馮友蘭 、金岳霖以不 同的方式辨析事物的共殊關系 , 實際上是以對於現代中國哲學主要理論課題的領悟與自覺為思想 前提和認識基礎的 。馮友蘭晚年論及 《新理學 》時曾說 《新理學 》的自然觀的主要內容是共相 和殊相的關系 , 並認為自己探討的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 , 但自己的探討是 「接著講 」, 而不是 「照著講 」。對於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 , 馮友蘭為什麼要 「接著講 」? 這除了馮友蘭認定共相與殊 相 、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問題 「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 」之外 , 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 , 是馮友蘭 意識到在步入現代歷史以後的中國繼續探討這個 「真正的哲學問題 」, 仍然是中國社會文化發展 的現實要求 。在 《新理學 ·自序 》中 , 馮友蘭曾以哲學家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於這種時代要求的 理解 : 「此書雖 『不著實際 』, 而當前有許多實際問題 , 其解決與此書所論 , 不無關系 。故雖知 其中必仍有需修正之處 , 亦決及早印行 , 以期對於當前之大時代 , 即有涓埃之貢獻 」。① 金岳霖對待社會現實生活的態度有別於馮友蘭 , 更不同於毛澤東 。金先生是一位比馮友蘭更 典型的學院派哲學家 , 作為一個專業方向重在知識論與邏輯學的學者 , 金先生為什麼對形而上學 產生興趣 ? 這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因為金先生自己認為 「有好些書有那何為而作底問題 」②。金 先生論及 《論道 》的寫作緣由 , 沒有像馮友蘭那樣直接與解決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聯系起 來 , 而是首先說到自己對於哲學的興趣 : 「民國十一年在倫敦念書 , 有兩部書對於我的影響特別 的大 ; 一部是羅素底 principles of M a them a tics, 一部是休謨底 T rea tise。羅素底那本書我那時雖然 不見得看得懂 , 然而它使我想到哲理之為哲理不一定要靠大題目 , 就是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概念 也可以有很精深的分析 , 而此精深的分析也就是哲學 。」③ 在今天看來 , 金先生當年對於哲學的 興趣 , 其實也可以納入當時中國的知識精英出於改變國家民族積貧積弱的現實 , 發奮學習西方科 學文化這種時代背景來加以解釋 。金先生寫作 《論道 》的另一原因是民族情節與文化使命感 , 他曾說 : 「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 概念似乎是道 。所謂行道 、修道 、得道 , 都是得道為最終的目標 。 國人對之油然而生景仰之 心的道 , 萬事萬物之所不得不由 , 不得不依 , 不得不歸的道才是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 最基 本的原動力 。對於這樣的道 , 我在哲學底立場上 , 用我這多少年所用的方法去研究它 , 我不見得 能懂 , 也不見得能說得清楚 , 但在人事的立場上 , 我不能獨立於我自己 , 情感難免以役於這樣的 道為安 , 我底思想也難免以達於這樣的道為得 。」④這里所謂情感上 「以役於這樣的道為安 」, 思 想上 「以達於這樣的道為得 」, 可理解為金先生在心靈深處仍將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納入 「行道 、 修道 、得道 」的范圍 。他要基於哲學的立場 , 以自己的方法論釋作為 「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 念 , 最基本的原動力 」的道 。而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 中國人 「行道 、修道 、得道 」不可能 游移於中國社會文化的現代化這一時代課題之外 ; 中國人 「行道 、 www.homelunwen.com 碩士論文網、修道 、得道 」的目標只能是 振興中華 、復興自己的民族文化 。只不過金岳霖先生論及 《論道 》寫作的緣由時沒有如此直白 的表達 , 他僅以哲學家的語言論釋了自己對復興民族文化的關切與期盼 。毛澤東寫作 《矛盾論 》, 目的更是在於指導中國革命實踐 。馮友蘭晚年認為 《矛盾論 》中論 析的真正的哲學問題之一是一般與個別 、共相與殊相的關系問題 , 並認為 《矛盾論 》實。

如何寫哲學論文

論文--無論什麼論文--寫作的關鍵(我個人認為)是問題。當你准備寫論文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你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這問題是無解的,也可以考慮:為什麼這個問題無解?只有當問題確定之後,才是正式進入論文寫作的時候。
問題是--問題是,我們怎麼「發現」問題?怎麼才能「有」問題?所以,在確定問題之前,其實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找到你感興趣而且也有意思而且寫起來比較順當的問題,不是很容易的。要看很多書,想很多事…… 鼴鼠其實並沒有離這條道路有多遠,只是可能不太自覺,沒有抓緊時間,關鍵是沒有形成一個合適的問題罷了。 1、論文在准備過程之中要保持始終嗎?用不著。有個同學也在為論文發愁,他發現按照他的思路這個論文是非常非常難的,但由於已經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不願意重新開始了。我對他說,如果你現在不回頭,那麼越下功夫就越麻煩,南轅北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發現有困難而且是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趕快收手,還來得急。 2、如何制定寫作計劃?用不著太細,但時間表是要有的。本來有4、5個月的時間,最後卻是3天之中草草完成,其結果可想而知。 3、哲學論文是怎樣的東東?這問題比較復雜。因為哲學論文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就哲學史方面的論文而言:一篇哲學論文可以是敘述和分析哲學家思想的,一般說來初學者或者剛開始寫論文的時候,這樣寫作的居多。實際上,這是基本功。能夠把哲學家的思想說清楚而且有自己的分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你對這位哲學家的思想非常熟悉,而且對哲學史有相當的了解,這樣才能把哲學家的思想放在歷史和現實上去分析。這類論文寫不好就是流水帳,要想寫好,需要有「問題」。在哲學家的思想學說中找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或者有意思的學說。一篇哲學論文也可以主要是分析哲學家思想的意義的,前一種類型是「史」,這一種類型是「論」。這種類型的論文比上一種難,因為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而往往我們沒有太多自己的思想,或者不能說出來很多自己的思想。所以,最好寫成「史論結合」式的論文。問題、內容、意義、局限、分析……比較好寫,也比較容易寫好。再說,哲學論文也可以是寫一個人的,也可以是寫一個學派的,也可以是分析一個一般的哲學問題的,也可以是梳理一個哲學概念的…… 我的經驗,論文要有統一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展開論述,論文要有起、承、轉、合,換言之,章節之間段落之間,要有過渡。這樣論文才是一個整體

寫哲學論文需要注意的方法:找問題,解問題
1. 找問題:與他人或文本對話。
學習目標:分析論證。找問題(包括找問題之問題)。
2. 解問題(包括取消不是問題的問題):
學習目標:解問題、解問題之技術資源及其使用(圖書館、電子資料庫、internet使用)
3. 找問題,解問題之實際演練:口頭報告、小書面報告、論文提案、較大一點的論文。
學習目標:論說與批評。一般的學期論文的寫法。論文提案的寫法。

哲學論文範文:

西方哲學史上迄黑格爾為止前的理性主義稱為古典理性主義。西方古典理性主義在近代和現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嚴重挑戰,以致瀕臨幾乎淪落的命運。雖然在非理性主義思潮肆虐泛濫的狂濤駛過以後,理性主義又在極度萎縮中慢慢復興,但正在復興中的當代西方理性主義的樣態和涵蘊,已經大大異趣於它的古典形態。理性主義從它的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超渡有其必然的歷史因緣,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歷史流變,無疑對理解當代西方理性主義的生成和發展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源頭——希臘理性

哲學在本質上是理性的事業。當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萬物的始基」時,泰勒士就在運用他的理性,「水是萬物的始基」這個判斷無疑地是一個理性判斷。因為在這個判斷中不僅包涵一個抽象的能夠作為哲學范疇的概念——「始基」,而且潛涵著一種認識論基礎和秩序:世界上存在著無數的物體、事物,這些物體和事物的總和構成一個整體世界,這個整體世界是無限多樣的統一,它統一的基礎是水,水是構成一切事物的原因與產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萬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觀察分析個別的具體事物,並對感覺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這一判斷集中表現了人類思維的統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齊一性。而這也正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基本特徵、哲學的基本特徵,正如黑格爾說:「什麼地方普遍者被認作無所不包的存在或什麼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現時,則哲學便從那裡開始。」(《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第93頁)可以說「水是萬物的始基」這一判斷揚起了希臘理性的第一面旗幟,從此以後相信理性可以洞見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為古希臘早期哲學的純朴信念,哲學拋棄了希臘遠古關於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夢幻似的傳說,沿著追蹤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發展。

但是,無論是在泰勒士,還是在泰勒士所屬的伊奧尼亞學派諸先哲那裡,他們對萬物始基的探索卻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徘徊,在他們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盪著感性的余響,黑格爾說:「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來的,不是作為感覺的實在性而揭示出來的。於是就發生了水究竟是感覺的普遍性還是概念的普遍性的爭執」(《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第184頁)。這就是說,一方面作為哲學范疇,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應當具有脫離感性的個別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維層次上對世界整體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樣仍具有其確定性或形式」,沒有完全擺脫感性的個別,「在我們的心目中仍浮現著水的觀念」(《同上》第185頁)。於是出現了「水是普遍(無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頁)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臘早期哲學的主題,其間愛菲斯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雖然以他「深奧的思辨」發現了支配事物的「邏各斯」這一理性的規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論哲思仍然拖著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與此相反,在南義大利的畢達哥達拉斯學派,「他們不從感覺對象中引導出始基」,「他們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來引導他們達到一種更高級的實在的」(《古希膜羅馬哲學》第39頁),他們認為數是萬物的始基。這樣,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古臘哲學史上就開創了一種不是從感覺經驗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從某種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畢達哥拉斯學派還研究了關於事物對立面的學說,他們認為對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們共有十條,最重要的是有限和無限的對立。實質上「有限」與「無限」的對立又是西方哲學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對立最初表述。因為按照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說,世界決不是某種無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種固有的「秩序」、「結構」,而這種秩序和結構又服從數學的規律,也就是說「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個本性說都是以數目為范型的」,(《古希臘羅馬哲學》第37頁)數學在古希臘以及近代歐洲都被認為是表現人類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學。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比較深入地研究數學的基礎上還廣泛地研究了天文學、聲學和醫學,並力圖用這些科學成果來解釋世界,因此我們可以把畢達哥拉斯學派稱為古希臘第一個理性主義學派,而「理性」一詞在它的原初意義上就是一種科學精神,理性主義就是主張用科學來理解和解釋自然的哲學道路。

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壁壘中開辟了一條由抽象原則說明感性經驗的理性主義道路,但理性主義的精神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裡發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為他們關於數量的抽象也還沒有完全剝離諸如「卵石數」那些可以觸摸的感性質。只有發展到愛利亞學派時,希臘理性才找尋到她的「純粹思維」的聖地,造成了與感性經驗的對立,關於這一點列寧在研究古希臘哲學時曾經指出:「什麼是辨證法?」「『我們在這里』(在埃利亞學派中)發現了辯證法的開端;同時還發現了思維與現象或感性存在之間的對立。」(《哲學筆記》第276頁)

愛利亞學派的祖師巴門德尼把哲學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意見的哲學,一類是關於真理的哲學。關於意見的哲學就是在感性事物中去尋找萬物本源的認識道路,巴門尼德認為這條道路給人們提供的知識是不確定的、不真實的。所以他勸告人們要離開這條道路:「要使你的思想遠離這種研究途徑,不要遵循這條習慣的道路,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准繩,而是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爭的辯論。」(《古希臘羅馬哲學》,第50-51頁)而關於真理的哲學就是運用理智思索「存在」的理性哲學,這種哲學給人提供的知識是確定的、真實的,因而是存在的,而「非存在物的存在則不可能」(《同上書》第51頁)。愛利亞學派可以說是古希臘早期比較徹底的理性主義學派,它們的重大特徵是追求知識的理性確定性,反對感性事物的個別性、不確定性。

但是應當指出,「理性」一詞在原子論哲學先驅阿拉克薩戈拉那裡是作為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使用的。按照阿拉克薩戈拉(種子論)的觀點:理性(奴斯Nous,即心靈)是一種更精細的種子,由於它的作用,造成種子的旋渦運動,使一些種子結合,另一些種子分離,最後形成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理性」在阿拉克薩戈拉的哲學中是作為運動原理使用的,而「不是從外面安排世界的精神實體。」(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第343頁)這種原理被德謨克利繼承並改造構建成了原子在虛空中運動的原子論哲學。在原子論哲學中,「理性」採取了與感性對話的形式,觸及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德漠克利特認為昧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只有真理性認識(即理性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確定了理性在認識論上的地位。

繼愛利亞學派之後,以普羅塔哥拉為首的智者哲學又在希臘大地崛起,智者哲學與愛利亞學派的理性主義正相反對,他們把感覺經驗的可靠性絕對化,到處散布相對主義的哲學觀念。他們打著「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感覺主義旗幟,嚴重地動搖著各種知識的確定性,認為一切知識都以主觀的感覺為轉移,正象「風對於感覺冷的人是冷的,對於感覺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樣。

與智者哲學相對立的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點上,但卻沿著與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從思維的角度把握人,主張到「心靈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與人討論「什麼是美德」時,蘇格拉底引導人們脫離智者所鋪設的感覺主義的相對論路軌,堅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識的確定性,他認為「對於美德」,「不論它們有多少種,而且如何不同,它們都有一種使它們成為美德的共同本性。」(《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53頁)這就是概念的確定性。

蘇格拉底所揭開的哲學篇章,在柏拉圖那裡得到了縱深發展,柏拉圖在蘇格拉底概念論的基地上,構築了理念的哲學大廈。柏拉圖的理念論完成了對智者哲學的批判,重新確立了思想在發揮哲學功能上的權威,正如黑格爾所說:「柏拉圖的學說之偉大,就在於認為內容只能為思想所填滿,因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東西(即共相)只能為思想所產生,或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過思維的活動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圖把這種有普遍性內容規定為理念。」(《哲學漢講演錄》第二卷,第195頁)為了把握理念、結構理念,柏拉圖制定了他的「辯證法」,柏拉圖的辯證法當然「不是把觀念型混亂的那種智者派的辯證法,而是在純概念中運動的辯證法,是邏輯理念的運動。」(《同上》,第199頁)甚至柏拉圖的「靈魂不死」也是旨在確認思維的內在本性,高揚理性的權威:他認為理性是靈魂中的最高部份,邏輯力量是靈魂的最高屬性。人的認識只不過是人的肉體降生塵世後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感性經驗雖然能夠刺激引起這種回憶,但感性經驗又是人的認識的嚴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覺的雜念人才能達到對真理的認識。柏拉圖哲學不僅系統地闡述了理性主義的本體論而且也系統地闡述了理性主義認識論,在柏拉圖哲學體系中真、善、美與理性天然合壁成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學的理性之源。

但是柏拉圖哲學並沒有完成古希臘哲學理性主義的科學建構,困難在於理念與具體事物的關系。這種關系始終是困惑柏拉圖哲學的難題,盡管柏拉圖艱苦求索,但畢竟未能步入真理的堂奧。

亞里多德哲學是古希臘理性主義發展的頂峰,因為這位網路全書式的學者在古希臘哲學史上建構了一個宏偉的思辯哲學體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轉變為思想」。亞里斯多德哲學體系的重大特徵是處處關心確定的概念,把理性主義對事物確定性的追尋提高到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於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個別方面的本質,以一種簡單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亞里斯多德以他開闊的哲學視野注意到宇宙中的全部事物和現象,然後把它焦結在「存在是什麼」這個聚光點上,研究「存在之所以為存在」的理性本體。亞里斯多德的本體論哲學牢籠萬象,集古希臘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大成,然而在本質上它卻是理性主義的,這正如黑格爾所說:「人們可以說,亞里斯多德是一個完全的經驗主義者,並且是一個有思想的經驗主義者。」「但是他的經驗是全面的,就是說,他沒有漏掉任何細節,他不是抓住一個規定,然後又抓住另外一個規定,而把把它們同時把握在一起……經驗的東西,在它的綜合裡面被把握時,就是思辨的概念。」(《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第308頁)而「亞里斯多德只談理性而不是理性的一個特殊的性質。」(《同上書》,第301頁)可以這樣說,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在亞里斯多德的「主動理性」中臻於極至,在此以後古希臘理性就日漸衰頹,雖然其間也有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延續著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對立,然而那也只是微淡的落霞了。

二、理性的異變和復歸——中世紀的理性神學與啟蒙時代的理性

亞里斯多德哲學把希臘理性發展到了頂峰,在他的哲學中人類的理性與世界的本質到達了形而上學劃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性主義使真、善、美融合為一,理性不僅肩負著解釋宇宙的意義,也負載著解釋人類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的意義。雖然古希臘的理性主義極力用科學來解釋世界,但在古代科學發展水平還不足以解釋心靈的構造、不足以解釋靈魂(即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一句話:型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質和奧秘所在。隨著古代社會的衰落、奴隸制日益腐朽、社會激劇動盪的現實使人們對同一個世界和同一的社會現實產生了不同的基本根本相反的看法,許多人對傳統哲學發生了懷疑,對理性的作用和功能產生了動搖,於是在古希臘的晚期和羅馬時代各種主義哲學、神秘主義哲學應運而生。這些懷疑主義和神秘主義與在羅馬帝國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識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學發展史上希臘性的異變。宗教哲學家利用和歪曲亞里多斯德哲學論證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類的理性被上帝褫奪異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體,正如聖·奧古斯丁所說:「至高、至美、至能;無所不能;至仁、至義、至隱,無往而不在;至美、至堅、至定,無所執持,不變化而變化一切,無新無故而更新一切。」(《懺悔錄》卷1? ?節)隨著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它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並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51頁)理性神學把哲學變成了它的婢女,哲學成了經院哲學,成了為宗教神學服務的工具。而人,由於被褫奪了理性,成了僅僅擁有感性原欲的動物被放在理性神學的祭壇上煎烤。「purgotorio」(在但丁《神曲》里譯作『凈界』)是指人死後的滌罪之所。中世紀時代,所有的人死後都要在這里清洗,然後才能升入天堂。上帝揮著理性鞭子,抽打痛苦呻吟的人。著名學者房龍把中世紀稱為「一座包羅萬象的精神和智力的監獄」,馬克思則稱它為「精神動物的王國」。因為理性的異變在一方面使上帝擁有了全部理性,而人只配受非理性——「信仰」所支配。不管怎樣荒謬的東西只要是上帝的旨意,人就不得不信仰,「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信仰」這是中世紀宗教哲學的格言。雖然在經院哲學內部也有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論,從某種角度反射出人類理性之光,但作為意識形態的總體,它們仍然皈依宗教神學,是理性神學的分流。

理性的異變造成了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但這種二元分裂絕不是永恆的命數,因為既然上帝的理性本來就是人的理性的產物,那麼上帝的理性在本質上也不會高出人的理性。理性和信仰的分裂在人的思想情感中產生了巨大的痛苦(因為真正信仰,堅定的信念必定立足於科學的理性之上),痛苦的折磨會促使本來具有理性的人深刻思索:世界究竟有沒有上帝?上帝的理性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它是否是萬能的?既然上帝是至善的,它就不會造出有罪的人類;既然上帝是全能的,它也就會消滅人間的罪惡……一連串的思考和探尋必然會萌動人類理性的復甦,人類的理性決不會無條件向上帝永遠臣服,克服理性的異變,重新樹立人類理性權威,這里歷史的和邏輯的必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十四、五世紀開始在封建社會內部生長和發展起來。反映在意識形態上,人類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戰,人類必然要從上帝那裡奪回來屬於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紀初,德國爆發了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運動,嚴重的打擊和動搖了作為封建勢力基礎的天主教統治。這次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人類理性對信仰的公開反叛。路德將聖經從拉丁文譯成德文,並主張教徒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釋聖經。這樣就使普通人的理性獲得了解釋聖經的權利、反對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為一切宗教論爭的最高裁奪者。恩格斯對路德宗教改革的評價很高,稱為歐洲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第一次決戰。

與路德宗教改革相呼應的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在自然科學中引起的革命,哥白尼革命的本質仍然是理性對信仰的反擊,因為在中世紀長期統治人們思想的是「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這種學說顯然沒有經過科學論證,支持它的是人們的經驗習慣和非理性的信仰,宗教哲學利用它為神學作論證。哥白尼的學說是對神學宇宙觀的大膽挑戰,是人類理性呼喚科學精神的吶喊。繼哥白尼之後,伽利略進一步把觀察、實驗、假設、歸納、演繹等綜合為系統的實驗科學方法,為人類理性對信仰的反擊構築了強有力的科學陣地。

如果說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開了理性向信仰反擊的序幕,那麼由義大利人文主義運動開始到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則把這幕理性反擊信仰的斗爭推到了高潮。如果說在人文主義者那裡信仰開始敗退,但畢竟還有它的陣地(因為許多人文主義者都主張「天啟真理」和「理性真理」平分秋色),那麼到了十八世紀啟蒙學者那裡信仰就遭到慘敗。以狄德羅為首的一群「戰半的無神論」者摧毀了信仰的最後一批陣地,使理性獲得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勝利進軍。德國著名哲學家卡西勒在《啟蒙哲學》一書中說:「當十八世紀想用一詞來表述這種力量的特徵時就之為「理性」。「理性」成了十八世紀的匯聚點和中心,它表達了該世紀所追求並為奮斗的一切,表達了該世紀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啟蒙哲學》第3-4頁)。在這個世紀中,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面前為自己存在辯護或者放棄自己存在的權利,我們把這個時代的理性稱為啟蒙時代的理性。

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徵首先是把矛頭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權威的蒙昧的主義,提倡科學,大膽思索,鼓勵人們對宗教經典和神學教條大膽懷疑。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微末斯說,人有「一個充滿了智慧、精明、知識和理性的心靈,它足智多謀,單靠自己便創造出了許多不起的東西。」法國啟蒙學者孟德斯鳩認為,我們的心靈生來就是為了進行思索,即為了理解事物的。但人類理性在長時期被宗教信仰剝奪了它的合法權利,現在根據啟蒙學者的觀點,既然理性是人類心靈的自然性質、必然性,因此人性有權恢復這種自然能力。法國人文主義者蒙台涅則以懷疑論為武器,號召人們大膽思索,反對一切教會權威,從宗教神學那裡奪回人類的理性。

其次,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者還論證了理性的基礎、功能和作用,認為客觀世界是理性認識的對象,而不是信仰的對象,科學是發揮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學對自然本質的認識和規律的發現會使人們在理性上獲得真理,行動上獲得自由。因此,啟蒙思想家們企圖在一切領域貫徹科學精神和方法,鍛造人們支配自然的武器。

第三,從道德倫理方面啟蒙思想家肯定個人的存在和價值,反對宗教神學把人當做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因此,啟蒙思想家所主張的理性在本質上又是一種人本主義思想,這種人本主義思想在倫理上反對宗教道德,在現實生活中反對禁慾主義。

但是,啟蒙思想家的理性主義又不可避免打上他們那個時代特有的歷史局限性,這就是第一,他們把反映自身生活時代理性絕對化,鼓吹一種超時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歷史中發展變化著的理性僵化;第二,啟蒙思想家宏揚人的理性是為了反對神恩和天啟;但為了抗衡宗教的禁慾主義又要伸張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這樣,在理性的感性之間必然造成一種沖突,這種沖突孕育著、產生著理性自身的內在分裂。

三、理性的內部分裂——經驗理性與天賦理性

與啟蒙理性形成的同時,理性在哲學世界觀上又萌生和發展著一種內部分裂,這就是經驗理性與天賦理性的對立。

經驗理性是由經驗論哲學揭櫫的一種理性思潮,這種理性的生成和發展是與經驗論哲學共命運的。而經驗哲學又是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一支勁旅,它是西方古典理性又必然在經驗的基礎上發生。西方古典理性主義從柏拉圖、亞里多德到中世紀的神學都著重於人類認識過程中理性成分,因為那時哲學研究的重點構築本體論的哲學大廈,哲學研究偏重於分析、抽象的邏輯思辨,對人類認識中的經驗成分的探索雖然在不同的哲學家那裡有所側重,但從總體上來說相對地顯得薄弱。

隨著生產力和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西方古典理性主義對理性的來源和基礎的研究傾注了更多的關注,開辟了認識研究的新方向。於是隨著關於認識的來源、范圍和客觀有效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和體系,這就是經驗論和唯理論。

經驗論主要產生於英國,這不僅因為英國是近代自然科學的發樣地,而且在哲學上它又有唯名論的歷史傳統。英國經驗論在本質上是一種經驗理性,這就是說它企圖用經驗來界定理性的范圍,把理性的涵蘊封閉在經驗的范圍之內,洛克有一句名言:「凡是在理智中的,無一不是經驗中」。洛克的這句話是經驗主義的旗幟和口號。經驗主義理性觀在大衛·休謨那裡發展到了頂峰。休漠以理性思維的軸心觀念——因果觀為突破口,否證原因觀念源於理性演繹,從而全面地向唯理論發動攻擊,證明因果性只是人們的一種習慣性聯想,它的本質是人的心靈對前後相繼事物的經驗的習知。有的研究者認為經驗是根本反對理性的思維的功能的,這並非是經驗論的真正本質。事實上,英國經驗論者也在大力張揚理性的能力。經驗論的創始人培根就認定哲學的本質是一種理性的勞作。它研究的是由感覺印象而來的抽象觀念。但是培根更強調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人的理性對感覺經驗的整理只是一種人人具有的從感覺經驗中的知解能力;甚至休謨也不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只是否府理性的作用於高於感性,他的名言「理性是激情的奴隸」集中涵括了經驗主義理性觀的要義。

英國經驗論從培根、霍布斯經洛克、貝克萊到休謨的歷史發展,深入地論證了感覺經驗在人類認識中的作用,從一個方面大大拓展了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內涵。但是由於經驗論固守經驗的壁障,無法解決人類認識的普遍必然性、科學有效性和邏輯確定性的問題,經驗理性論又必然是一種片面的理性論。

經驗理性論所遺留的理論空間由大陸唯理所填補。大陸唯理理論由笛卡爾揭開序幕,中經馬勒伯朗士、斯賓諾莎、萊布尼慈等人,形成一種相對完整的系統,也曾經有一種哲學史觀點認為大陸唯理論是完全否定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的,這同樣乖離了大陸唯理論的理論實質。事實上,大陸唯理也承認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笛卡爾在論述觀念的來源地指出有一種觀念來自經驗世界,斯賓莎則認為「真觀念」必定與外物相符。萊布屁茲走得更遠,他指出理性觀念只有在感性經驗的刺激下才能產生。問題的症結在於唯理論者認為感覺經驗所提供的知識是個別的、只具有或然性,感覺經驗無法提供普遍必然知識,無法確保知識的邏輯確定性,因此感性知識不能稱為科學知識。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和邏輯確定性不能在感性中尋求,只能在理性中尋求,笛卡爾提出「普遍」的原則,發現「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其旨意也無非是說明必須以「理性」作為判斷真偽的唯一尺度,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科學知識的邏輯確定性、普遍必然性、科學有效性。因為理性的功能是發現統一性,只有把人類的所有知識放在理性的尺度上重新校正才能形成真理的體系。

但是理性如何保證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和邏輯確定性呢?唯理論者認為理性這種能力不能來自感覺經驗,而只能是一種天賦能力。笛卡爾認為理性的這種天賦能力在觀念系統中產生一種「天賦觀念」,這是一種最重要的觀念。斯賓諾莎則認為理性的天賦能力自然獲得與外部對象必然相結合的「真觀念」;萊布尼茲則認為「天賦觀念」早就潛藏於人的理性之中。所以我們

⑷ 什麼是哲學 論文

一、哲學概念
1、什麼是哲學: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與理論體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與方法。 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於思維主體的思維過程;統一於思維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踐過程;統一於主客體作用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發展過程。
2、哲學與一般意識、哲理的關系:從主體思維發生范疇講,哲學起源於最樸素的一般意識或哲理,是思維主體對客觀世界和人生的更全面、更深刻、更高層次的認識,是一般意識和哲理的升華,是思維主體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哲學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對象,揭示的是世界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和最一般的規律。具體科學揭示的是特殊領域的一般規律。哲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具體學科的概括和總結。哲學對具體科學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
二、基本內容
1、由來
哲學根本問題又稱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准。
2、內涵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稱為二元論,它是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不徹底的哲學,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是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三、近代發展
西方近代哲學是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形成的。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從而發現了自然,也發現了人自身,開始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
第一階段
15~17世紀初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互相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思潮。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反對靈魂不朽之說和禁慾主義。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張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代替經驗哲學的推演方法。義大利的B.特萊西奧認為,物質是永恆的,熱和冷的對立作用是物質運動的原因;G.布魯諾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單子構成。
單子是物質和精神、質料和形式的統一體。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學家,他們的科學研究往往與魔術、煉金術、占星術混在一起,使他們的哲學思想帶上了不少想像和虛構的成分。
第二階段
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哲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方面,形成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個派別。以F.培根和洛克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驗論認為,後天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認識的來源,感覺是可靠的。培根承認自然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能動的、多樣的,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識就是力量;洛克認為心靈是一塊'白板',觀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跡的產物。以B.斯賓諾莎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唯理論認為,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覺經驗不可靠。斯賓諾莎把自然界視為唯一的'實體',認為思維及廣延是統一的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個別事物是實體的變形,只有通過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實體,才能認識個別事物。
以笛卡爾和G.W.萊布尼茨為代表的理性主義認為,只有在一個完全清楚明白無可懷疑的公理的基礎上,經過理性認識能力進行清楚明白、准確無誤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笛卡爾提出了'天賦觀念'說,認為人的理性認識能力是天賦的,不證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賦的。不過,他除了承認精神實體獨立存在外,還承認獨立存在的物質實體,並把這兩個相對的獨立的實體統一於一個絕對的實體'上帝';萊布尼茨進一步發展了笛卡爾的思想,認為一切觀念都是天賦的,但起初是作為傾向、稟賦、習性或自然的潛能存在於人們心中,須經加工才真正顯現出來。以巴克萊和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萊斷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實體和被感知的知覺之外,什麼也沒有;休謨則進一步認為真實存在的只有知覺,經驗由知覺構成,知覺以外的東西都是不可知的。18世紀,除了存在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爭論外,對西方哲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的還有一批法國啟蒙思想家和網路全書派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從西方近代哲學第二階段的總體來看,帶有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色。
第三階段
從18世紀末的康德哲學起,西方近代哲學進入第三階段,哲學史上稱之為「德國古典哲學」,主要代表有康德、J.G.費希特、F.W.J.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
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機械性、形而上學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統一在思維的基礎上,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體在他們的哲學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認在人們的感覺經驗之外存在一個「物自體」,它是感覺經驗的來源,但卻永遠不能被認識。物自體的刺激使人產生感覺經驗,然後認識主體感性,知性分別與時空,范疇等認識的先天形式相結合,整理感覺經驗材料,以達到對現象的系統認識;理性是處於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級的綜合能力,它要求認識世界的本質,但卻永遠達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對的現象絕對化,自以為已經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於假相。費希特則進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體」,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創造的,主體「自我」創造了客體「非我」,又進一步達到自我與非我的統一。謝林創立了同一哲學,認為客體和主體、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維,表面相反,實則同一,都是渾然一體的無差別的「絕對同一」的不同階段。黑格爾把整個世界視為「絕對理念」自身演化的過程,認為絕對理念自身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
它們的對立統一使絕對理念自身沿著正、反、合三段論的模式進行著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絕對理念外化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產生具有自我認識能力的人類和人類社會。人類的認識由認識自然界,逐漸向認識自己和認識意識自身發展,最後達到絕對理念的完全自我認識,整個世界便又回歸到了絕對理念自身。德國古典哲學影響較大的最後一位哲學家費爾巴哈,批評黑格爾的哲學是「思辨神學」。他認為自然界是唯一實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沒有其他東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異化的產物,是人創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創造了人。自然界產生了人,人及其思維器官都是自然界的產物,離開了自然界,思維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產生自然,而是自然產生了精神。不過費爾巴哈在拋棄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同時,連同黑格爾的辯證法也一起拋棄了。

⑸ 關於哲學的論文怎麼寫

各類期刊發表論文格式

(一)基本要求
1、論文請用WORD等文本編輯軟體打好後並附100-200字的內容摘要,3-8個關鍵詞,標題、內容摘要和關鍵詞必須翻譯成英文;
2、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名詞性術語一般每篇可選3-8個,應盡量從《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
3、稿件內容力求觀點鮮明、選題新穎、邏輯嚴密、下筆有據、論證充分、結合實際、深人淺出、文字通順、言簡意賅。
(二)標題
標題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內容,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一般不超過20個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用較小字型大小另行起排。文章標題及作者姓名單位均須翻譯成英文。
(三)作者簡介
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等作出介紹,其前以「作者簡介:」作為標識。
(四)正文
文內標題力求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問號、嘆號、省略號除外)。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5級。大段落的標題居中排列,可不加序號。層次序號可採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與注號區別。文中應做到不背題,一行不佔頁,一字不佔行。
(五)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的條目以小於正文的字型大小編排在文末。其格式為:
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研究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任選)。

⑹ 哲學專業研究生的論文研究方向

1,思政專業寫哲學論文一般是圍繞「功利觀」來寫,即是關於道德的討論,又有哲學依據。具體的可以寫「大學生功利觀」,「現代化背景下功利觀的轉變」,前者可以「問卷調查」形式把數量化引入論文增加論文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後者主要是對各個時期功利主義的模型進行對比,建立現代功利主義分析模型。2,總之,功利主義是哲學與思政專業相結合的一個比較合適的方向。其他方向也有,不過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知識面進行選擇。「功利主義」或者「功利觀」是個不錯的方向,可以考慮一下。

⑺ 如何寫哲學論文

論文的格式:你先寫文章然後寫前言和摘要——因為老是非常忙,這是一定要寫的,當你的文章寫好後,那兩個東西就非常好弄了。
你的選題我認為非常好,但是要注意不要寫成中學時的議論文——單一事例,單一議論。所謂哲學就是普遍性,我看到你列的題目非常令我激動,如果仔細的說,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和人性是不方便放到一起的,你要用很多篇幅將這兩個概念穿起來,但是這與論題無關,所以我認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題目了。而且,這將是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開拓之舉!論文本事選題就很重要。
你要簡短的闡明決定論這個哲學或者是方法論里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然後說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青年的人生選擇,面臨的困惑,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這將是一個矛盾,選擇和決定,(非常好的選題:如果你用心去寫,去感悟人生,你將在寫作過程中獲得升華,並且成熟你的思想)
兩個孩子一起長大,卻命運迥異,一個功成名就一個鋃鐺下獄?為什麼?是教育,學識。還是家庭、機遇、……問題是——是什麼決定了這樣的差異,是自由意志還是決定論的理論?好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格式樓上說的都對,我就不說了,那是不值一提的問題。
你的選題太好了,不用困惑。注意你要先吃透《決定論》,這將是對決定論的有力注腳!
給你查了《決定論》的簡介:http://ke..com/view/40707.htm供你參考。

⑻ 時間(哲學論文)拜託了各位 謝謝

從理學的某種意義上講,宇宙是由物質所構成的四維坐標,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它就是由時間和空間加合起來的統一體,當然,這里的時間就是一維度的,而空間卻是三維的,假設它像一個實在物一樣,由長、寬、高構成,即設這三維為x、y、z,而時間這一維則設為t。 當假設時間t這一維無存在的意義,即它是不存在的,則只對空間進行必要的研究,那麼最容易產生的意識流就是相片,毫無疑問,他是一個記載過去了的事物的工具,但在沒有時間的情況下,它所表現的將會是,也只能是——現在,也就是說,一切都沒有過去,也當然就沒有未來,有的只是當下,就是一瞬,在這一瞬之下,有的就有了,沒有的也不會產生,從而事物都是平等的,其實也沒有必要平等,因為一定型的、無未來的,又怎麼會需要平等呢?無生命的那部分它將會靜靜地卧在它應在的x、y、z空間中,占據著無所謂的地盤。然而有生命的另一部分,如生物,再細分如植物,它當然也只能靜靜地佔據著它的空間了,可它卻沒有物質的交換,沒有生命的源泉,可這是不用擔心的,他是不會死的,因為時間t這一維不存在,它是經久而無變,永恆地處於它所處的靜止中。再如生物中的另類——動物,從相片中可以看到,它是一個形態,因為把它進行了視覺處理,它的z維又沒有了,所以它只是一個平面的形態,可以是搞笑的動作構合而成,也可以是充有無限廣泛意象的構造體,可它只是靜止的,是沒有變化的。這只是片面的研究,要著實於實體,可它還是一張類相片,只是它多了z維而已,可多了這一維,它卻發生了「變化」,它具有了立體的形象了。但它還是有限的,就如動物中的高等動物人來說,它只是一個現實體,既沒有對過去的記憶,也沒有對未來的憧憬,它缺少了主觀能動性,它只是事物的客觀存在。其實這樣也不錯,這樣人就不會對過去耿耿於懷,對未來的憂心也將消逝,沒有理和利的相爭,從而一切矛盾將歸於無形。 內在的矛盾是構成事物發展的動力,沒有了矛盾則事物不會有發展、變化,一切也就沒有了研究的意義。 從而,不得不承認時間這一維的意義、作用。比如,時間它可以將物體的運動表徵出來,s=1/2at^2,位移就是時間的因變數。它也可以將物體的靜止刻劃出來,也就是將時間無限地細分,就像一根1米長的棒一樣,平均分成兩半是0.5米,又將分成的其中一半繼續均分下去是0.25米,就照這個原理無限細分,最後將會是無窮小,從而可以近似地看作沒有時間這一維,但這樣的研究方法,其基礎依然是建立在時間維度上的,否則又沒有了意義。 總之,在宇宙中,可將時間看作自變數,而空間等可作為因變數對待,從而時間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而任何的運用時間作自變數的研究,都是一種主觀的能動性,它具有時變的效果,一切在時間的流逝中,都會顯現出自己的蒼白無力,都會體現出自身的局限性。然而,時間卻是無限的,它既是造就矛盾的發難者,又是處理、改善矛盾的聖手,也是使矛盾升華的葯劑。 在時間的潮流中,萬物只有順應時間的吞逝、變新,從矛盾中改善、升華新的矛盾,處於反復的狀態中,卻沒有被重復。從而達到一條泛義的、相對平衡的路徑,實現時間的價值——時變。 我想用一種完全非主觀的意識流寫作此文,可智力、資力在限,故在取材、言語表達等中都有人為的參雜。 ————09.10.20.21.46 註:理→群體價值取向。 利→個體價值取向。

⑼ 哲學碩士論文研究方法

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我感到壓力很大。
你們學院派自然有一套自己的標准,建議你還是找導師問問吧。
(ps:你難道本科沒有寫過論文嗎?研究方法除了數據處理、問卷調查,還有文獻綜述性研究,我想你說的那種就是綜述性質的吧)

⑽ 哲學論文 哲學與創新

樓主,是高中生嗎?高中生就寫哲學論文,太牛了吧!本人對對哲學感興趣的人一向感興趣。
首先,你要談的論題還是太大了,是哲學的思想創新?還是哲學研究方法的創新?還是哲學帶給生活的創新?這個范疇太大了。首先要縮小范疇。
建議你先讀讀《西方哲學史》羅素寫得,還有《中國思想史》(記不住作者了)。然後再決定論題。
我提議幾個吧,《論哲學理論的數學化對哲學空間的限制》,《論哲學發展對科研方向的推動作用》,《論哲學的窗口》。
你首先要明確,自己對於哲學的認識,以及自己推崇的哲學思想,然後再引出話題。探討歷史中存在的事實下面的邏輯。然後再進一步作出推論。
具體的太多了,你自己多去圖書館,多多思索。

閱讀全文

與哲學論文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淺談思想政治教學方法論文 瀏覽:403
幾種快速練出腹肌的方法 瀏覽:256
研究方法跟途徑一樣嗎 瀏覽:772
華為手機怎麼開機方法 瀏覽:833
列舉工業工程概念中所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瀏覽:173
上課時想睡覺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 瀏覽:310
木床的安裝方法 瀏覽:988
早晨吃青菜的正確方法 瀏覽:636
變性澱粉的使用方法 瀏覽:680
異地警告違章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110
指導我們方法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20
葯物分析方法學驗證意義 瀏覽:894
妮維雅男士深黑控油保濕精華露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592
如何寫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四年級 瀏覽:876
六樓防護窗安裝方法 瀏覽:944
49x25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731
簡單小發明製作方法大全 瀏覽:698
鍛煉小腿肚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629
基礎會計實驗報告實驗方法與步驟 瀏覽:731
萬能表阻值測量的常用方法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