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課題研究怎麼做
課題研究方法與步驟樣式
研究的方法
1.採用資料收集法、文獻法了解當前我國對於班會課的研究現狀及支持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採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了解我校班主任對班會課程課的看法和困惑。
3.採用課例研究法、集體研討法,以公開課、研討課、觀摩課等形式進行研討,探尋適合我校各學段班會課程的標准和模式。
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從2015年3月開始到2016年12月結題,共分三個階段。
(一)准備階段(2015年3月)
1.學習班會課程的相關理論,查閱書籍資料,學習班會課的概況、技巧,了解聽班會課對班主任專業發展的關系,尋找課題的理論依據和同類研究的現狀。以及班會課程特點、理念等相關內容,努力收集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材料。
2.召開課題研究會議,討論、論證課題方案的可行性,初步制定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
3.在全體班主任中進行調查:重點圍繞「班會課程的有效性」展開,請每位班主任結合自己的授課課實際,談談自己的經驗和困惑。
4. 組織課題研究校本專題研討活動。
5、撰寫開題報告,研討實驗方案,組內成員撰寫開題計劃。
(二)實施階段(2015年5月---2016年5月)
1.制定調查問卷:設計《班會課程化推行現狀問題的調查問卷》,在全體班主任中開展問卷調查,從班主任自身對評課活動的態度、意識以及對以班會課課活動的回顧與評價等方面入手,了解班主任對班會課的認識。 在開展主題班會活動中的情況得失,並分析原因。
2.組建「班會課程化推行領導小組」,以點帶面,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聽評課理念。
3.分年級、校區組織聽課、評課活動,根據各個班主任發展的不同需求,開展班會課程化活動,針對班會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教學效果,觀察班主任優化教學的策略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4.召開班會課程化課程標准研討會:各年級從主題班隊會活動課程的形式、內容、過程設計、評價等方面展開研究。
5.召開課題專題研討活動,進行班會課堂教學觀摩,組織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聽評課等交流討論。
6、編寫校本教材 。
(三)總結階段(2016年5-12月)
1.創新班會課程模式,創建多元化學校班會課程文化,在全體班主任中深入開展聽評課活動。
2.制定班會課堂評價標准,建設完善的我校班會課程制度。
3.對照課題方案進行全面總結,整理資料,分析反思,完成各項成果資料匯編工作,撰寫結題報告。
⑵ 微型課題的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微型校本課題研究的常見科研方法
1.觀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學生,並做好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和攝影像的方法記錄下808天的孩子兒童心理)
2.調查法
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4.文獻法
對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法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揭示其異同,找出教育現象的普遍規律及主要對象的特殊規律,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或具體作法。
6.個案法
把個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查了解其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特點,並據此設計和實施相應措施,促進其發展變化,然後把對這些條件、措施與結果之間聯系的認識和結論推廣到一般上去。
7.統計法
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對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分析解釋和統計檢驗的原理和方法。
8.行動研究法
由社會情景的參與者,為提高對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某依賴的背景的理解,進行反省式的研究。
⑶ 教師怎樣進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必須從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內容確定之前必須對教師隊伍、學生隊伍狀況作調查分析,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在充分了解師生的需求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制定研究課題,並採取多種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專題講座促觀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帶給學校機遇的同時,還帶給學校及教師一個個挑戰。新理念的接受與實施會遇到很多阻力,因為它使許多教師必須否定自我,突破自我,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為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必須適時適機地舉辦各種專題報告,如學習新課程標准,了解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解現代社會對人才素養的要求,促進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更好地開展教改科研。
案例分析促教學反思
教師成長之路應是經驗加反思,把課堂作為案例,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讓教師上完課後,回過頭來看看,反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問題,幫助教師尋找課堂教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尋找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於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煉,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專家指導促骨幹成長
校本教研面向全體教師,但同時要創造條件讓肯鑽研勇於創新的有潛力的教師盡快成長為骨幹教師。可以聘專家或教研員對這些教師跟蹤指導、重點培養,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對外交流的機會,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讓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獨特的教學風格,成為學科帶頭人。
學術沙龍促交流溝通
定期組織輕松愉快的學術沙龍活動,讓教師針對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手段等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種學術思想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促進了教師間的了解與溝通,互相取長補短,也有利於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 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教師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創設了和諧濃厚的科研氛圍,其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實現了科研與培訓並舉,主研與群研結合,行為與理念互動,研究與使用統一,喚醒了教師的科研主體意識,促進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發生全方位的變革,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⑷ 微課在小學數學中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微型校本課題研究見科研
1.觀察
研究者用自官輔助工具自發條件自現象社論述進行直接、系統、目、計劃考察描述獲經驗事實種科研(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並做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攝影像記錄808孩童理)
2.調查
通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式收集資料現狀作科析規律性認識並提具體工作建議種
3.經驗總結
自經驗象其進行科篩選析、核實、驗證使相關事物認識性升理性研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善於析自工作教師才能優秀經驗教師
4.文獻
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析找事物本質屬性種研究文獻記錄知識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
根據定標准某類教育現象進行比研究通揭示其異同找教育現象普遍規律及主要象特殊規律提符合實際情況結論或具體作
6.案
體作研究象通直接或間接調查解其發展變化某些線索特點並據設計實施相應措施促進其發展變化些條件、措施與結間聯系認識結論推廣般
7.統計
通觀察調查實驗所收集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計算、析解釋統計檢驗原理
8.行研究
由社情景參與者提高自所事社實踐理性認識加深實踐及某依賴背景理解進行反省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