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媒介融合研究方法文獻綜述

媒介融合研究方法文獻綜述

發布時間:2022-06-27 16:37:07

Ⅰ 媒介融合將對傳媒業產生什麼影響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已經被很多人熟知了,也有很有傳媒領域的專家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今天探討的只是兩兩媒介相互融合,其實媒介的融合是無邊無際的,這也是需要我們發揮想像空間的地方,值得我們為此多開辟出新的道路。 媒介融合使得新聞傳播更加的迅速,更加的多元化,也使得我們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使得新聞更加的生動和有趣,改變了新聞以往死板沉悶的現象,使得受眾對新聞的認可度上升,這是對新聞傳播發展的巨大優勢。總之,媒介融合已經毫無爭議的進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是我們自由自覺的接受了這種新興的形式,從而為今後傳播新聞形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今後多元化的傳媒道路提供了發展環境,媒介融合,使值得我們花時間研究的好項目,也必然是今後傳媒的發展之路。

Ⅱ 結合事例談談如何更好的實現媒介融合

媒介內容的融合,指分屬於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生產,依託數字技術形成了跨平台和跨媒體的使用,利用數字化終端,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內容融合產品。融合內容從內容來源可劃分為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從形態上可分為文本、圖片、影像、聲音等。

(二)傳播渠道的融合,指原來不同形態的煤介產品傳播信道的融合與互聯互通。具體來說,傳播渠道主要是指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個信息傳輸渠道。各類文本、圖片、影像、聲音等依託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以數字化的形態不僅可分別經由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渠道分發給使用不同數字終端的受眾,而且三網可互聯互通。表現在技術上趨向一致,網路層上可以實現互聯互通,業務層上互相滲透和交叉,應用層上使用統一的通信協議,從而實現網路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共享,也使不同的產業進行融合。

(三)媒介終端的融合,指將多種媒體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種開放的終端平台將信息和服務傳遞給使用者。從目前的運作情況看,媒體終端融合平台主要是指3C融合,指計算機、通信、電子消費終端產品的融合。具體的產品類型包括電腦、手機、電視、電視、廣播、電子終端設備、數字終端設備等。

可大體分為兩類

(1)藉助於網路出現的網路電視、電子報紙、雜志、博客、播客等。以IPTV為例,隨著視頻壓縮技術和流媒體傳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電視節目可以通過高速互聯網實現直播、點播以及時移播出,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觀看需求;

Ⅲ 方向有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該怎麼融合

媒介融合作為新聞傳播業發展的趨勢,必然成為業界研究的理論熱點之一。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索勒·普爾,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書中提出了「傳播形態融合」。他認為,數碼電子科技的發展是導致歷來涇渭分明的傳播形態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
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媒介融合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他強調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個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
綜合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是指傳媒業界內部不同形態之間的媒介進行組合,並以此組建超大型的傳媒集團,比如默多克的傳媒帝國;廣義的是指媒介與其他一切有關要素的匯聚與融合,包括媒介形態、媒介功能、傳播手段、資本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本文則主要研究傳媒業界內部不同媒介形態之間也就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業務融合。
早在提出「媒介融合」這個概念之前,媒介融合已經開始了它的步伐,現如今,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的社會現象,它能夠帶來利潤、帶來優質的新聞業務,並且能夠降低成本,從而為實施融合的新聞機構帶來競爭優勢。

Ⅳ 如何看待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實質是消費者可以用無所不能的終端通過無處不在的網路,獲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務。
1.無所不能的終端和無處不在的網路
新技術使得各媒介終端的功能日趨強大。以電視為例,有了IP機頂盒、數字機頂盒、DVR數字存儲器等設備作支持,用戶可以輕松的通過遙控器編制個性化的數位元組目收視菜單,上網沖浪,收聽數字廣播,實現電子商務,下載數據,瀏覽電子雜志,創建家庭相冊……同樣,手機、電腦及其他DMB(數字多媒體廣播)設備也憑借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技術的升級,能夠實現多媒體功能。傳統媒介的區隔已日漸模糊,傳統媒介的名稱只成了媒介形態大小、可否移動的標識。每一個媒介終端似乎都「無所不能」,而這個特徵,正是媒介融合最主要的特點。
同時,終端的「無所不能」是基於各種傳輸網路實現的。「無所不能」要求未來的廣電網和電信網絕不止提供一種服務,無論是廣電的地面微波傳輸網、衛星傳輸網和有線網,還是電信的移動蜂窩網、雙絞線固話網、衛星通信網及計算機互聯網,都可被改造或升級,以支持消費者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網路享受各項數字內容服務。日本學者據此根據美國施樂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的Mark Weiser博士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衍生出「Ubiquitous Network」,即「無處不在的網路」。

2、內容整合與產業滲透
(1)媒介融合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內容缺口
技術進步使得新媒介種類豐富,並且,傳輸容量也大幅提高。數字付費電視、IP電視、手機電視、數字助手PDA等都需要大量與各媒體特性相符的音頻、視頻、圖文及數據內容。然而,由於數字新媒體發展初期所處的用戶短缺的困境及收益分配模式的不明朗,內容創作者的積極性較低,投資者的投資也格外謹慎。這種情形下,運營商們發展數字新業務的動機首先是「跑馬圈地」,內容提供商和服務提供商紛紛上演「空手套白狼」。市場需要培育,政府卻只在用戶層面發力,內容平台和服務平台的建設過於薄弱,傳媒產業已有的內容資源缺乏整合,數字新媒體市場的內容缺口短期內難以填補。

Ⅳ 傳播學什麼是媒介融合試述中國「媒介融合」的前景與途徑

你好,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下面簡單的說說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其最簡單的定義是將原先屬於不同類型的媒介結合在一起。美國馬塞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I·浦爾認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他強調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個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
喻國明教授在《傳媒經濟學》中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現像和語言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前景:
1.多媒體新聞集團將成為市場格局主導者
主導新聞信息市場格局的主要媒介正由傳統媒介向新聞集團轉移,多媒體新聞集團在實施輿論總體戰略與市場力量的雙重推動下即將出現。一體化利用多種傳播手段,以細分了的市場需求為核心進行資源重組、結構重組,從經營產品轉向經營產品線或產品群(如頻道、產品線、報紙)等,將成為新聞集團的共同選擇。
應當說,傳統新聞媒介走向集團化、走向多媒體化是一種趨勢,隨著輿論總體戰略的加快實施,集團化的進程還會進一步加快。應當看到,今後主導中國新聞信息市場格局的不再是一個個單立的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而是新聞集團,主導新聞信息市場格局的主要媒介正由傳統媒介向新聞集團轉移。可見的將來,是新聞集團在從總體上影響新聞信息市場格局。
2.經濟科技娛樂類信息將成為競爭焦點
新聞信息產品構成將發生重要變化;經濟、科技、娛樂類新聞信息產品既是受眾的主要需求,又是中國新聞集團與國外傳媒集團競爭的焦點;對經濟、科技新聞信息的分析與判斷成為主要新聞產品之一;對經濟、科技新聞的分析、判斷能力更成為決定一個新聞媒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財經領域信息披露制度在約束新聞媒介行為的同時,也為新聞媒介的改革打開新的天地,將促使新聞報道的標准和處理方式以超出人們預見的速度發生重要變化;對廣泛意義上的娛樂新聞的把握能力,成為新聞媒介市場基礎的決定因素;新聞媒介內部文化的不適應會成為適應這種變化的主要障礙。

希望能夠幫助你,滿意請採納,謝謝!

Ⅵ 傳播學 文獻綜述 急!急!急啊!

給你點參考資料吧:
1. 技術創新與媒介變革 被引次數:2次
崔保國 文獻來自:當代傳播 1999年 第06期
媒介變革的歷史表明,技術創新是媒介變革的根本動力。日本學者北原安定提出,人類至今已經歷了四次信息技術革命:第一次形成了語言 ...
2. 媒介變革與語言詩意危機 被引次數:3次
馬大康 文獻來自:溫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3年 第06期
越過這一中第6期馬大康媒介變革與語言詩意危機介,直接地訴諸人的感性。 語言的建構與人類理性發展是同步的,兩者常常如影隨形,糾纏在一起。文學作品離不開語言,也就難以擺脫理性概念,即便是表現人的情感,表現無意識流動,也總是藉助語言概念的 ...
3. 媒介變革的沖擊 被引次數:3次
崔保國 文獻來自:新聞與傳播研究 1999年 第04期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媒介變革,變革主要表現為:信息科技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媒介的融合與裂變,新媒介層出不窮,進而媒介產業出現兼並與融合。媒介變革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有的甚至是大眾傳播學自身難以解釋的問題。本文要探討的是「媒介變革」的本質 ...
4. 農村的變革與大眾媒介發展的互動關系——江蘇農村受眾調查的啟示 被引次數:6次
方曉紅 文獻來自:新聞知識 2003年 第01期
為r解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江蘇南部農村與大眾傳播媒介在接觸、使用過程·11的變化及其村I互作用,小文作稈豐持}1葉挺並獲傘同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I拳口項批准,進行.r「蘇南農村與媒介關系」的課題研究。 為此,我們分別進行丁四次調查活動:一、以蘇南農村受眾為主要對象進行的?...
5. 網路媒介與文學變革
張紅廣 導師:張繼升 李衍柱 文獻來自:山東師范大學 2002年 碩士論文
—— kd,htik# 碩士學位論文 論文題目 網路媒介與文學變革 學科專業名稱 文藝學 申請人姓名 張紅廣 導 師 姓 名 張繼升教授 李衍柱教授 論文提交時間 2002 年 4 月 28 日 ....
6. 產業變革中的媒介社會化
孔德明 文獻來自:傳媒 2004年 第03期
媒介社會化的產業變革背景 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的傳媒業經過多年積極而審慎的調整,開始進入全面的發展與變革時期。 從廣播影視業來看,政策調整與變革的標志性事件是廣播電視數字技術的應用和全面數字化時間表的確定;有線電視台、網分離和有線、無線電視台的合並;國家網路公司?...
7. 農村變革呼喚新的媒介動力 被引次數:1次
劉建明 文獻來自:傳媒觀察 2003年 第02期
一中一國農村需要進行第三次「解放農·民尹的制度性革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隔絕、對立、分離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發動和完成這場希l度性變革;需要新聞界解放思想一,一戰勝僵化的伶統理論的束縛獷開辟新的認識領域,為徹底解放農民、一投資農一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
8. 90年代歐洲媒介變革分析框架 被引次數:1次
孫五三 文獻來自:新聞與傳播研究 1994年 第04期
觀眾中也存在著要求媒介變革的呼聲。媒介消費按特殊要求或普通大眾媒介內容把觀眾分化成小群的和大眾的 ...
9. 網路媒介帶來新聞表現形式的變革
高紅玲 文獻來自:新聞愛好者 2001年 第03期
我國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多年歷程中,新聞表現形式發生過兩次大的變革,第一次是在80年代中期,經濟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巨浪,新聞媒介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為經濟改革鼓與呼的責任,但長期以來習慣了的傳統新聞思維定勢和寫作模式已難以完整地、充分地反映當時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巨?...
10. 網路媒介與人和社會的變革之關系
柴毅 導師:韓向東 文獻來自:吉林大學 2007年 碩士論文
★ 本文試圖從網路媒介的特點入手,利用引證法、理論演繹法、 對比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網路媒介和傳統媒介的差異,從而探討網 絡媒介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 ★本文首先從網路媒介的「磁性」著眼,通過和傳統大眾媒介的 對比,對網路的特點加以詳細論述。並?...
11. 淺析我國媒介產業發展變革的影響因素
王姍姍 文獻來自:當代經濟(下半月) 2007年 第04期
一、引言「在約束條件下爭取最大的利益」,我想用這一句話來形容現時我國的媒介產業似乎很是恰當。政府權威與追逐資本利益的博弈使得我國的媒介業發展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而其獨特的產業屬性,亦使分析政府政策行為與資本因素的相互影響成為研究我國媒介產業深入發展的焦點所在?...
12. 媒介市場如何迎接大變革和大發展
曹鵬!博士 文獻來自:新聞記者 2001年 第09期
從7月1日開始 ,北京有線電視台並入北京電視台 ,這是國家廣電主管部門宏觀政策的具體落實。與此同時 ,各地都把同層次、同級別的有線電視台與無線電視台合並。耐人尋味的是 ,這一合並的同時 ,中國電信業務分拆卻呼之欲出。顯然 ,作為與電信這一強大的市場對手競爭的策略 ,廣電系....
13. 傳播技術變革對媒介公共性的限制
王滿滿 文獻來自:新聞記者 2004年 第04期
對媒介公共性的思考來源於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的概念,公共領域是相對國家並獨立其外的社會生活領域,存在於涉及國家的公共權威和市民社會的私人領域之間。公共領域的目的就是讓民眾有能力對公共領域本身和國家諸項實踐進行批判性的思考。①媒介公共性的含義至少包括以下....
14. 產業變革中廣播電視媒介的調整與完善 被引次數:1次
孔德明 文獻來自: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4年 第10期
形勢和政策對媒介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努力適應形勢發展和政策要求進行自我改革、調整和完善是媒介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力圖對一個時期以來國家廣播電視政策的變革和調整進行解讀就產業變革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的調整與完善進行探討。 進入新世紀以來,根據黨和政府的總體精?...
15. IPTV:開啟「形態融合」的媒介生態變革
楊書卷 文獻來自:新聞與寫作 2006年 第12期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寬頻網路、流媒體、編解碼、信息加密和存儲技術的發展,基於IP協議的網路電視業務開始步入商業運營階段。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邁克爾·鮑威爾表示:「幾乎所有美國大電信公司,都在致力於開發網路電視服務。」網路電視,為「IPTV」的中文翻譯,是互聯網?...
16. 媒介技術的發展與宋代出版傳播方式的變革
清颺 文獻來自: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年 第05期
宋代是書籍傳播由寫本向印本全面轉化的時期。隋末唐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帶來了傳播方式的革命,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不僅改變了文字媒介的生產方式,使書籍得以大量生產,文字媒介得以更快、更迅疾地進入傳播渠道,宋代的邸報、書籍等的大量復製成為可能,還使得紙質媒....
17. 規制變革:媒介融合發展的必要前提——對世界多國媒介管理現狀的比較與思考
蔡雯 黃金 文獻來自:國際新聞界 2007年 第03期
隨著網站越來越多地融入多媒體內容,我國政府的監管工作出現了新的問題。如網路電視兼容了電信網路和廣電內容,其發展受來自電信、廣電、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監管,當電信運營商進入廣電領域,行業之間的利益紛爭便成為這一新媒體發展的絆腳石。而正是這種媒介規制的分立與交錯,導?...
18. 多媒體時代高校學報的發展趨勢(上)——學報出版媒介和製作技術的變革
司徒琳莉 文獻來自: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 第01期
從狼煙報信到通訊衛星,其原理是一樣的:延伸人的聲音,就好像工具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里一樣。這些傳播手段能放大人的喉的功能,使遠距離語言傳輸成為可能.通過電腦進行遠距離的交流,收發數字編碼的信息,己經成為最流行的傳播的方式,數據化的資料庫,可以在空間實現完美的傳輸,在時間....

Ⅶ 何謂「媒介融合」趨勢會怎樣

媒介融合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對立碰撞轉向融合依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反映著社會發展深層次的趨勢和必然性,其提出必然對整個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媒介融合藍圖勾勒與媒介融合多元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古斯?尼葛洛龐蒂在《媒體實驗室:在麻省理工學院創造未來》一書中描繪了「媒介融合」的藍圖。尼葛洛龐蒂用三個圓圈來描述計算機、印刷和廣播三者的技術邊界,認為三個圓圈的交叉處將成為成長最快、創新最多的領域,並且這三個圓圈呈現出疊加和重合的發展趨勢。他認為媒介融合是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二者融合的基礎上用一種終端和網路來傳輸數字形態的信息,由此帶來不同媒體之間的互換性和互聯性。尼葛洛龐蒂在網路技術尚未普適化的情況下以預言的方式對媒介融合提出自己的設想,但對媒介融合的內o與外延並沒有進行嚴格的論證,對媒介融合的層次和多元化沒有涉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字化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以其為技術支撐的諸多行業之間的邊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正是這一重大變化推進了信息、電信、文化、娛樂、傳媒、出版、金融、證券等眾多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在全球形成了大規模並購、重組的浪潮,多元化成為大公司的發展戰略。與此同時,資源配置、整合方式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許多新的業態應運而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並直接改變了傳統的產業結構,以順應行業邊界模糊的發展趨勢。1994年,《紐約財報》報道美國在線與《聖荷水星報》聯合推出《水星中心新聞》的電子服務時,使用了「一次傳媒聚合」的標題。同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關於產業融合的學術論壇,即「沖突的世界:計算機、電信以及消費電子學」。 參加者除了學術界以外,還包括康柏、英特爾等著名計算機整機或晶元生產公司以及軟體、消費電子產品和信息服務等相關行業的人員。這標志著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話題。1996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1996年電信法》。該法案將電信和媒體統一立法管理,引發出一場電信、電子、媒體和文化企業的交叉兼並和產業重組。1997年6月在加州伯克萊分校召開了題為「在數字技術與管制範式之間搭橋」的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對產業融合與相關的管制政策進行了討論。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媒介融合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關注。1997年,歐洲委員會推出的綠皮書認為,產業融合是指「產業聯盟與合並、技術網路平台和市場等三個角度的重合」,並把媒介產業融合視為新條件下促進就業與增長的一個強有力的發動機,這無疑將媒介產業融合擴展至整個信息市場,乃至催化今後世界經濟的綜合。1997年,美國學者Greenstein和Khanna從產業變動的角度,針對計算機、通信和廣播電視業的融合,提出媒介產業融合是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消失。1998年,奧諾和奧基對媒介融合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以此揭示電信、廣播等媒體信息服務融合的過程。他們指出,從專用平台到非專用平台的轉換以及從低帶寬要求到高帶寬要求的轉換,基本上反映了媒介產業融合的方向。2000年,Raghuram指出,產業融合從根本上是指數字技術允許傳統的和新的通訊服務(無論是聲音、數據或圖片)通過許多不同的網路共同傳送的現象。同年,《澳大利亞產業融合評論》則指出,融合就是因數字化驅動的服務部門結構調整,這個調整的實質是兩種服務傳遞的結構模式的轉換,傳統模式是由模擬和物理技術主宰的、以大規模生產為特色的、以國內市場為重點的、以水平和垂直聯結為整體結構;新的服務傳遞模式使用數字編程網路,以促進實現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對國際市場關注、在用戶看到的服務和潛在的傳送平台之間的垂直分布。2000年,托馬斯?鮑德溫、史蒂文?麥克沃依、查爾斯?斯坦菲爾德等三位學者在其合著《大匯流——整合媒介信息與傳播》中提出:以前電信業、有線電視業、廣播業和計算機業各自為政,現在在寬頻技術和政策的指引下匯流到一起,產生了「整合寬頻系統」。因此,媒介融合有了更好的技術支持,並將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進行。媒介融合與產業革命的序曲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公司美國在線和世界上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宣布合並。合並後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成為融媒體、娛樂和通訊為一體的世界巨頭,公司市值為3500億美元,年銷售額為300億美元,交易額達1840億美元。這個「天作之合」代表著傳統媒體產業和網路產業的融合,同時也成為國際媒介產業融合發展的標志性事件,並開了媒介產業融合與產業革命的序曲,這場革命將是全方位、跨行業、深層次、超國界的。2001年,日本學者植草益在對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進行研究以後,從動因的角度,把媒介產業融合定義為通過技術革新和放寬限制來降低行業間壁壘、加強各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並認為媒介產業融合不僅出現在信息通訊業,金融業、能源業、運輸業的產業融合也在加速進行之中。由於產業融合,企業間以及企業內部的組織形式發生相應變化,企業並購、流程重組、戰略聯盟和虛擬企業等逐漸成為現代企業組織形式的主流。正如他所預測的那樣,近年來媒介融合並不僅僅限於這4個產業領域,在製造業,產業融合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產業革命的浪潮在媒介融合推動下,一浪高過一浪。媒介融合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媒介化1997年,歐盟對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大膽預設,提出「電信業、廣播電視業和出版業三大產業的融合不僅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更是涉及到服務以及商業模式乃至整個社會運作的一種新方式」。媒介融合是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和網路存儲技術等傳媒技術產生的基礎上,以受眾需求變化為導向,從整體上打破傳統傳媒業的邊緣,彰顯個性媒體的獨特傳播優勢,實現立體式傳播效果的演變過程,其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媒介化。作為信息社會形成初期的熱點問題,媒介融合的提出標志著傳媒業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上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變革,一方面促使傳媒業的內o與外延重新界定,另一方面也再一次提升了傳媒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力。

Ⅷ 芝加哥學派對傳播學理論和研究的影響5.媒介融合對新聞編輯提出了哪些

達爾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是上一個世紀(19 世紀)的三個最重要的社會理論家。他 們的思想憨亥封酵莩寂鳳檄脯漏越過大西洋,對美國社會科學的起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進化論、精神分析 理論和馬克思主義這些歐洲的理論基礎間接地影響了 1900 年後在美國崛起的傳播學。 達爾文他對傳播學的貢獻在於他發表於 1873 年的《人類和動物的表情》 ,從而創立 了非語言傳播領域的研究。 弗洛伊德(1856-1939) ,生於奧地利,他創建了精神分析職業,並創建了精神分析 理論。他的著作是《夢的釋義》 。他提出了男孩們將父親視做他們母親的性關注的對手 的理 論。 震驚了因循守舊的歐洲。 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影響了後來的傳播學的奠基人拉 斯韋爾和 霍夫蘭。從而將心理學的研究引入到了傳播學的研究 馬克思他的著作 《資本論》 對傳播學的貢獻在於歐洲的法蘭克福學派將馬克思主義 的 觀點和精神分析觀點結合起來,展開了對傳播學的批判研究。

Ⅸ 媒介融合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網路化的思想及信息操作的清晰度會對社會干擾產生令人憂慮的負面作用,這種對主體價值理性的削弱甚至拋棄所造成的文化生活對網路的服從,勢必演繹成一種文化的病態。總之,現代技術對文化的滲透作用不僅不·會停止,反而會愈演愈烈。對此採取視而不見或堅決抵制的做法,對文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均有害。人們當然應該頭腦清醒,趨利避害,在文化傳播活動中保持二者必要的張力和動態平衡。
文化傳播的前期大多是群體對群體的傳播,因為個人對個人的文化傳播處於較低層面,缺少現代的信息工具和傳播方式,而網路傳播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正好填補了人類的這個空缺。從整個社會角度看,網路傳播就如同社會運行的神經一樣,對人類的交流、交往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網路在技術上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十分理想的文化交往和溝通的平台,它像一個巨大的信息超市,成為人類大眾聚會的廣場,使人類的精神家園有了一個新的棲息之地。但與此同時,網路也使人們對傳播的內容失去了必要的控制。網路是工具理性的勝利,是技術的勝利。它強調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內容,它用形式顛覆了內容。對此,人們必須引起高度瞥惕。
總之.當代傳播媒介是一種社會輻射力很強的文化裝置,不僅影響到文化傳播的范圍、內容及速度,成為文化傳播的強大動力,而且當代傳播媒介的諸多特點已進入當代文化的深層結構,使當代文化呈現出媒介化的特徵。文化的媒介化是「文化與傳播同質同構」在當代的突出表現。

三、媒介文化化
傳播媒介文化就其實質而言,是媒介的文化價值。媒介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它在文化社會系統中形成了一個亞文化系統,即媒介文化。研究媒介文化,實際上就是研究傳播媒介與文化及其變遷之間的關系。媒介文化離不開媒介的存在與發展。威爾泊。施拉姆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遞的工具。」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傳播媒介文化經歷了口語文化、書面文化和印刷文化及電子媒介文化幾個階段。
口語文化是一種民主性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傳播基於人先天具備的能力,從而使每個人都可享用信息傳播所帶來的利益。但口語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易受時間的侵蝕而湮滅,而且它的影響往往局限於某一地域。書面文化使傳播成為一種破解和使用符號的技術,這種變化的意義是深遠的。「書面語出現是語言脫離了口語傳統向世俗權利轉變,結果對空間關系的強調超過了時間關系」。書面文化擺脫了方言所造成的文化隔離,擴大了文化交往的范圍。電子媒介是書面文化發展的高峰,也是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在電子傳播方式中的融合。電子媒介使文化重新通過聲音和圖像的形式得以傳播,從而清除了書面文化的文字元號對大眾的限制。不論教育程度的高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電子媒介的聲音與圖像和文化接觸。如同口語文化一樣,電子媒介從傳播方式來看,對使用者沒有任何非自然的要求,因而具有真正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傳播媒介文化的發展固然與某種特殊的傳播技術有關,但歸根結底是由社會文化的發展所推動的。文化與媒介文化的關系表現為
1.人類創造了文化,同時也就學會了進行丈化傳播
烽火、擊鼓是文化傳播;駐寄梅花、魚傳尺素,也是文化傳播。人類文化並非得自遺傳,而是後天學習所得。人類文化的這種後天獲得性,乃是文化變遷與發展的基礎。文化變遷與發展受到傳播的巨大影響。而傳播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在世界范圍內,變遷是文化的縱向發展,傳播是文化的橫向發展,兩者相結合則是世界傳播文化的進步。
2.文化較多依技於傳播,沒有傳播,它將隨文化持有者的死亡而消失
沒有傳播,便沒有文化的增值、同化和重構。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戈登限澤認為,在每一個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很大的成份是由傳播而來的,而這一比例可高達90%。這就是說,對於大多數民族或國家的文化而言,獨立創造的文化只有10%。人類正是通過使用、控制傳播媒介,才使得文化得以傳承、共享、發展、延續下去,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變遷和發展。
3.傳播嫌介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播是文化跨時空,沖垮各式各樣的社會籬笆,不僅影響著文化的形成,而且影響著文化的變化和發展,從而形成了文化的融合、增值和變遷。
文化融合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文化經過接觸交往後,彼此借鑒、吸收、交融而形成一種新文化的過程。文化融合是傳播的結果。這種結果可能是各種文化體系中原有文化要素有的被保存下來,有的被拋棄,有的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一種不同於原有文化體系的新文化體系。傳播不但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也是促進文化融合的重要機制。文化同化是文化融合的主要表現。文化的融合於同化為原有的文化圈補充了新鮮的養分,形成了文化的更新,使得新文化的適應、整合功能進一步增強。
文化增值是文化的放大現象。當一種文化原有的價值或意義在傳播過程中產生出價值或意義,或者一種文化的傳播面增加從而使受傳體文化相對於傳體文化有了某種增值放大,這就是文化的增值現象。
文化變遷,泛指文化諸方面發生的任何變化。從文化內部因素看,引起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接觸、傳播、新的發明和發展等。文化傳播是文化變遷的重要動力,文化變遷是社會發展的標志。
總之,當代文化傳播滲透於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之中。當代文化傳播的發展離不開媒介文化的發展

Ⅹ 請舉例分析媒介融合的概念、意義、對中國媒體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廣播電視新聞學 發展的促進作用

[摘要]「媒介融合」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概念,在新技術的發展下,「媒介融合」的洪流無法阻擋,已經成為一種無所不在、影響巨大的現象。本文對「媒介融合」的概念進行簡單的梳理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意見;並在一些學者分類的基礎上,將「媒介融合」分成組織融合、資本融合、傳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態融合四個階段。

[關鍵詞]媒介融合分類發展

「媒介融合」是新聞界一個比較前沿的問題,但「媒介融合」概念的認識在不同的學者那裡有所區別,並沒有在學理上擁有共識。

在國內,人大學者蔡雯是較早對這個概念作出闡釋。在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媒介發展狀況作出考察以後,她認為「媒介融合」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研究領域」,西方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的視角,有技術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所有權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組織結構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新聞采編技能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等等。這些研究可以說鋪展到了與媒介相關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涉及到媒介經營與新聞傳播的各個角落。這個概念似乎包容了一切研究,正因為內涵過於寬泛,「媒介融合」並沒有一個准確定義。(1)自蔡雯之後,國內關於「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漸增多,但概念內涵和指向並不清晰,導致大多數學者只是對媒介發展的趨勢作出一定的闡述和預測,並沒有對「媒介融合」作出清晰的界定和解釋。

一.什麼是「媒介融合」

正如有些學者說道,「媒介融合」只是一種發展趨勢。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現象,很可能只是媒介融合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媒介融合必然會有更多的表現形式,而很多發展趨勢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正如在十年前我們無法預測現今博客大行其道一樣。實踐是理論的先導,隨著實踐的日益豐富,理論的內涵也會隨著豐富發展,「媒介融合」也不例外。現在我們討論的概念內涵,大多針對已經產生的現象並且對未來做出一些可能的預測。我們首先看看專家對其的定義,「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於媒介融合的想像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2)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3),他強調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個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4)

在西方新聞學界,在「媒介融合」這個概念上,經常用Journalism代替Media,其實兩者的意思差別並不大,因為在西方,Journalism是指整個「新聞業」,因此「媒介融合」和「新聞業融合」是可以互換的兩個概念。要理解「媒介融合」這個概念,界定其指向范圍,我們首先看看其英文單詞Convergence,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有兩個意思(5):1)線條、運動物體會於一點,向一點會合、聚集;2)(用於比喻義)兩種事物相似或者相同。因此,媒介融合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會聚」「結合」,第二層意思才是融合,兩層意思是有區別的,「會聚」或「結合」雖然有一些「融合」的意思,是低層次的「融合」,是物理意義上的,是在做「加法」,將同種的媒介或者不同種類的媒介結合為一個共同體,如中國很多的報業集團、廣電集團等等;而「融合」則是將不同的媒介功能和傳播手段「融化」為一種,筆者認為,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未來媒介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因此,「媒介融合」的概念應該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博客新聞等等;而廣義的「媒介融合」則范圍廣闊,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廣義的「媒介聚合」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的過程,狹義的「媒介聚合」則是發展的最高階段。

三.媒介融合的分類與發展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結合實踐,我們可以把「媒介融合」進行分類。早在2003年,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戈登便歸納了美國當時存在的五種「媒介融合」(「新聞業融合」)的類型(6):

一是所有權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傳媒集團擁有不同類型的媒介,因此能夠實施這些媒介之間的內容相互推銷和資源共享,如美國佛羅尼達坦帕市的媒介綜合集團(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國俄亥俄州的新聞電訊集團(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將各自在同一地區所擁有的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和網站進行了融合。

二是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指所有權不同的媒介之間在內容上共享,如分屬不同媒介集團的報社與電視台之間進行合作,相互推介內容與共享一些新聞資源。

三是結構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這種融合與新聞採集與分配方式有關,如美國《奧蘭多哨兵報》決定僱用一個團隊做多媒體的新聞產品,使報紙新聞能夠加工打包後出售給電視台。在這種合作模式中,報紙的編輯記者可能作為專家到合作方電視台去做節日,對新聞進行深入報道與解釋。

四是信息採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這主要指新聞報道層面上一部分新聞從業者需要以多媒體融合的新聞技能完成新聞信息採集。前文中談的「超級記者」的工作便屬此類。

五是新聞表達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這主要指記者和編輯需要綜合運用多媒體的、與公眾互動的工具與技能完成對新聞事實的表達。

盡管是美國確實存在的一些現象,但正如蔡雯教授所說,這種劃分的標准並不一致,前三種是「媒介組織行為」的劃分,後兩種則是以從業人員的角度進行劃分。

另外,戴默等幾位在美國鮑爾州立大學任教的學者向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學會提交了一篇論文,題為:《融合連續統一體:媒介新聞編輯部合作研究的一種模式》,提出了「融合連續統一體」這個新概念(7)。他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媒介當時的實際情況界定了「融合新聞」的幾種模式以及每一種模式的具體含義:1.交互推廣(Cross-promotion),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對方推廣自己的內容,如電視介紹報紙的內容。2.克隆(Cloning),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不加改動地刊播對方的內容。3.合競(Coopetition),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如一家報社的記者編輯在某電視台的節目中對新聞進行解釋和評論,某一媒介為自己的合作夥伴提供部分新聞內容等。作者認為合作的媒介之間依然存在著相互戒備,在電視上露面的報紙記者不會願意透露那些構成報紙獨家新聞報道的關鍵信息。4.內容分享(Content sharing),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換線索和新聞信息,並在一些報道領域中進行合作,如選舉報道、調查性報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資源,甚至共同設計報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聞產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編人員獨立製作的。5.融合(Conv-ergence),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在新聞採集與新聞播發兩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利用不同媒介的優勢最有效地報道新聞。多個媒介的記者編輯組成一個共同的報道小組,策劃新聞報道並完成采編製作,並且決定哪一部分內容最適合在哪個媒介上播發。

戴默教授的劃分明顯比戈登教授合理,五種模式的新聞融合程度依次由弱到強、由簡單到復雜。在現實中都存在著這幾種「媒介融合」的例子,如報業集團、媒體聯盟以及平面媒體電子化等現象。最能代表「媒介融合」的是論壇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和媒介綜合集團(Media General Inc)。這兩家公司都以自己所擁有的並且同在一個地區的報社、電視台和網站作為基礎,構造了不同類型的「融合新聞」的平台,並取得引人矚目的成果。在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融合新聞」也同樣有所收獲。在中國還沒有這樣的例子,這個應該是迄今為至最高層次的「媒介融合」了。國內的很多學者也對「媒介融合」進行過劃分,但大都不會脫離這兩種劃分方法。但一個重要的不足就是仍然沒有將最高層次的媒介融合劃分進去,就是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通過匯聚,產生一種新的媒介形態,正如學者有論,「融合新聞」必將超越「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間的合作模式」,而演變成一種獨立運行、流程完整、操作規范的新聞生產模式。

其實,「媒介融合」的分類方法並不是固定的,關鍵是看其分類的標准。按照剛才下的定義:廣義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應該按照媒介融合的發展過程進行分類。

「媒介融合」按照發展和聚合程度分類如下圖:

經濟、技術等條件的推進

最初的「媒介融合」是組織的融合,這種結合往往是依靠外部的力量(如行政力量)使媒體結合成一個共同體,如中國的許多報業集團都屬於這種類別,結合以後這類集團往往只是名義上的,只是一種十分鬆散的組合,往往還是處於各自為占的狀態,沒有形成有機分工的態勢;

第二階段的「資本融合」比前一階段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它是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使有實力的媒介集團在資本市場上完成對其他媒介或媒介集團進行收購或者兩個媒介組織之間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的合並。這種兼並或收購往往不局限於一種媒介,是一種橫向的收購。如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參與到資本融合的雙方不一定都是媒介組織,

閱讀全文

與媒介融合研究方法文獻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同步微信方法 瀏覽:69
邊際效用論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48
pcb掉金的檢測方法 瀏覽:510
鑒別銀元袁大頭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02
磚頭的使用方法 瀏覽:485
320125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69
簡述綜合管廊常用的施工方法 瀏覽:416
大葉將軍菜的食用方法 瀏覽:945
怎麼止腹瀉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49
哪裡有治療扁平苔蘚方法 瀏覽:888
木屑發酵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36
登山手杖使用方法 瀏覽:7
血癌治療方法 瀏覽:482
如何睡前長高的方法 瀏覽:115
山西黃芪食用方法 瀏覽:748
蘋果7鎖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9
車載檯面板連接方法 瀏覽:207
工程退場費計算方法 瀏覽:861
風痹治療方法 瀏覽:62
乒乓球在家自己訓練方法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