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習俗
1、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貼黃掛旗,藍旗人貼藍掛旗,白旗人貼白掛旗。孩子們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或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2、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3、蒙古族:酒肉不盡
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人們挨個地串蒙古包。
4、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5、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
(1)嘎拉哈文化傳承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
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里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
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俠義文化都屬於民俗文化意識范疇。
㈡ 羊嘎拉哈四方叫什麼
出家修行的大成就者:
1 集密香底巴派創始人:香底巴
2 大乘八派祖師:龍樹菩薩
3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一:那波巴
4 六嚴二聖之一:聖天菩薩
5 那洛六法傳承祖師:那洛巴
6 噶舉派第二祖師:帝洛巴
7 「偉大行派」傳承上師:寂天菩薩
8 超岩寺西門師:丹馬巴
9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二:甘帝巴
10 寧瑪派傳承祖師:蓮花生
11 密教付法第四祖:龍菩提
在家修行的大成就者:
12 高貴的享樂主義者:黎拉巴
13 騎虎國王:宗比巴
14 大手印法門始祖:薩惹哈
15 喪妻的大成就者:吉嘎力巴
16 魚腹中修行12年:米那巴
17 牛的守護者:果阿嘎
18 被繼母迫害的王子:卓朗卡
19 琵琶師:韋那巴
20 年邁的織布工:登底巴
21 得天神幫助的鞋匠:札馬力巴
22 獲寶劍成就的小偷:嘎卡巴
23 經常說謊的人:達卡那巴
24 屍林中修行的「狼人」:夏力巴
25 持書行乞的人:札查巴
26 富有的婆羅門:巴查巴
27 用破布做衣服的人:杜甘帝
28 無用的胖子:阿卓基
29 身材美好的瑜伽士:嘎拉巴
30 獲大成就的洗衣匠:多畢巴
31 戴金手釧的國王:甘嘎那
32 舂米的大臣:丹吉巴
33 財神中尊貴者:班德巴
34 散盡家財的賭徒:當底巴
35 脖子上長瘤的農民:古吉巴
36 狂妄自大的人:瑪希巴
37 聽聞佛法卻不知修行的人:達瑪巴
38 貪財的木材商人:阿津達
39 從水中得到牛奶的人:巴巴希
40 金剛乘的創始者:因渣菩提
41 挖藕為生的人:那力那巴
42 眼球充血的宗師:梅果巴
43 疲憊的鐵匠:甘巴力巴
44 無家可歸的農民:多傑巴
45 持燃者:雜蘭達熱巴
46 返老還童的大成就者:拉呼拉
47 拿著容器的人:多卡力巴
48 帝洛巴的傳承上師:瑪當吉
49 疲倦的農夫:梅帝尼
50 獵鳥者:葛魯拉
51 因痛苦而獨居的人:魯吉卡
52 貪睡的人:札魯吉
53 供養多瑪食子的人:札雅南達
54 毫無德相的人:尼古納
55 親見觀音的乞丐:巴札力巴
56 因花而得名的國王:贊巴嘎
57 乞食的人:畢夏拿
58 富甲一方的油商:帝力巴
59 陶器工:古巴力巴
60 變人為石像的大成就者:札巴力巴
61 窮困的裁縫師:甘大力
62 被放逐的高聲談話的人:嘎拉嘎拉
63 編結草繩的人:達忽力
64 妻子皆亡的平民:嘎巴拉
65 飛行大成就者:鄔笛力巴
66 暴食者:沙瓦巴嘎
67 好戰者:吉拉巴拉
68 做娼妓僕人的國王:達力嘎巴
69 製作鈴鞋的工匠:巴拿哈
70 在芒果園中享樂的國王:過卡利巴
71 傲慢的美男子:阿南科
72 黑誓願金剛:小黑行者
73 長生不老的大成就者:加利巴
74 採珠人:薩木札
四方行腳的大成就者:
75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三:盧伊巴
76 道果傳承祖師:毗瓦巴
77 山丘之人:夏瓦日巴
78 帝洛巴四大語旨傳承之一:拉瓦巴
79 喜愛狗的人:古古力巴
80 四處朝聖的平民:卓吉巴
女性大成就者:
81 家庭主婦:瑪尼巴札
82/83 姊妹大成就者:梅卡拉與嘎拿卡拉
84 俱生乘創始人:拉克希米迦羅
㈢ 什麼是抓(chuǎ) 嘎拉哈的玩法
抓嘎拉哈是一項在錫伯族等北方少數民族中喜聞樂見的傳統游戲活動。「嘎拉哈」,錫伯族早年所稱「嘎爾山哈」的漢譯音,是牛、羊、豬、鹿、狍、麇、獐、駱駝等動物的髕骨。
在古代,錫伯族主要以狩獵、游牧和捕魚為生計,因獐、狍、鹿、羊等獵獲物的嘎拉哈小巧玲瓏又便於攜帶,得來容易,取之不盡,很適宜用作玩具,於是每當宰殺時,則把嘎拉哈取下留用並逐漸歸納總結出許多抓嘎拉哈的游戲規則,久之相沿成習,成了錫伯族男女老幼咸宜、百玩不厭的家常游戲。
有考證認為,遠在北魏時期鮮卑人(錫伯族的先人) 就已經用嘎拉哈作為民間游戲玩具、殯葬品,甚至軍事戰術模擬物。當時,在拓跋鮮卑已統治中國黃河以北,形成了民族雜居、民族文化融合的情況下,嘎拉哈已成為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滿族等北方狩獵游牧民族,甚至回族、漢族等的玩具。蒙古語稱嘎拉哈為「石阿」「沙阿」或「沙恩」。滿族早期稱嘎拉哈為「嘎粗哈」「嘎楚哈」。據《元朝秘史》的記載,金元時期,嘎拉哈也是蒙古兒童游戲的玩具、婚禮儀式用品和相互饋贈的禮品。
玩嘎拉哈亦叫玩「沙哈」。《槐西雜志》載:「作喀什哈雲塞上六歌之一,以羊膝骨為之。」徐蘭《塞上雜記》亦雲:「喀赤哈者羊膝骨也。」亦即取用羊或牛等的腿和脛骨相連的一塊骨頭,經過蒸煮之後去肉脫脂,著色而成。用作玩具的嘎拉哈,有四個面能立住。《塞上雜記》雲:「骨分四面,有要棱起。如雲者為珍兒。珍兒背為鬼兒,俯者為背兒,仰者為梢兒。」後世的叫法與之稍異,站立後凹形,錫伯語叫「阿爾吉」,漢語稱「殼」;其後面,錫伯語叫「提牙克」,漢語稱「背」;躺卧凹面,錫伯語叫「齊吾科」,漢語稱「增」,也有叫「馬」的;其反面,錫伯語叫「穆克」,漢語稱「驢」。出於游戲中清晰分別四面的需要和追求美觀,還有的把嘎拉哈塗成紅、綠、紫、黃等不同的顏色。
日積月累下來,嘎拉哈的玩法多種多樣,花樣頗多,可謂多姿多彩。
抓法:先確定參加人先後的順序,有連續法(不犯規連續抓) 和輪流(參賽人每人輪流一次) 法,以抓得多少為勝負。還有在規定時間內抓多少次決勝負。犯規:一是「動」,即抓嘎拉哈時,碰動了其他嘎拉哈(是玩兒嘎拉哈的通規);二是「跑」,抓嘎拉哈,「碼頭」扔出後,未接住;三是「漏」,即抓到手的嘎拉哈,又從手中漏出去;四是未按事先規定和技巧抓法等……
有人通過調查,把錫伯族的嘎拉哈技法歸納為四大類,亦即抓、撂、彈、擯。各種玩法都約定俗成地形成了十分系統、有序的游戲規則,無不體現了錫伯族人的聰明與智慧。且將這四種玩法錄示如下:
抓法
抓嘎拉哈。有團體賽、個人賽。團體賽參加人數,每隊一般二至三人。個人賽,人數不等,一般三到四五人。
其用具為嘎拉哈(羊、鹿、狍、獐、牛、駱駝、豬等。現羊、豬為最多,極少見的還有貓)。
玩法復雜,技巧難度大。場地在居民住的火炕鋪上氈子(有彈力易使球「碼頭」起來)。錢「碼頭」也不可鋪氈子。有如下多種玩法:
一箭穿心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把碼頭扔出後,由我方陣前通過中心,向敵方陣前抓起一趟嘎拉哈,有如射出的箭,穿敵陣心而過。
回手加鞭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將扔出碼頭的手,由敵方下落往回抓嘎拉哈,似如勇士在馬上疾奔而加鞭的驍勇雄姿。
背弓奇射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立即轉身一周後再抓嘎拉哈,有如拉弓而轉身背射。
主攻南門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對面(或其他方向) 有二三個嘎拉哈礙事,但又與其他嘎拉哈相近,賽者抓時,易碰(動) 而難度大。由賽者第一人巧手先奪,為後者打開通路,有如在戰場上攻開一城門(團體賽用或連續抓用)。
馬過敵兵散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後,幾次點抓而得嘎拉哈,如同在戰場上,馬上勇士賓士中左殺右砍殺敗敵兵的場面。
卧鞍闖陣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後,以趴卧姿式,許多嘎拉哈,有如陣中勇士趴卧於鞍上闖入敵陣。
河心網魚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處,抓許多嘎拉哈,有如河心網魚。
河心掏魚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處。有少量之嘎拉哈,有礙抓許多嘎拉哈,先有人將其抓到手,為後者開道,有如河心之中掏魚(團體賽用或連續用)。
棒打狍子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用手伸拳出之二指,在夾住一二個有礙全局之嘎拉哈。巧取之技,似棒打狍子。如果夾取兩個嘎拉哈,也稱「棒打雙狍」。
瓢舀魚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任意抓滿地的嘎拉哈,有如河中舀魚一般,給人以「魚」多而又人能之感。
野雞掉在飯鍋里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在有意抓嘎拉哈之時,無意中帶起了其他嘎拉哈,僥幸地也落入手中,有如無意抓雞,雞自來。
錫伯族先人大都靠漁獵為生,很早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說法。至今,錫伯族嘎拉哈游戲中仍將其傳襲下來,充分反映錫伯族人歌頌故鄉特產豐饒的心情。
除上述玩法外,還有打掃外圍,一掃戰局,滿天抓星,一鉤殘月,三羊開泰,孔雀開屏,猛虎捕食,河水倒瀉,船夫搖槳,漁翁收網,樵夫一斧,猴摘仙桃,繞穿念珠等。
撂法
撂法,也叫撂「寶」,俗稱撂「抱」。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團體賽,參賽人數每隊一般二至四人;個人賽,少者兩人,多者四至五人或更多人。玩法簡單,但非常熱烈。
開始時,先把嘎拉哈查出總數或按隊、人平均分配後,決定競賽順序。場地在居住的炕上。
錫伯族人抓嘎拉哈情景
第一人先從嘎拉哈總數中或平均分配數中拿出三個,用手一撂(即扔),這里就有訓練和技巧。撂出一個「增」,收起一個(即贏了一個)。撂出兩個「增」,收兩個。事先規定,也有撂出兩個「增」帶「拐」的都可收,叫「增拐」。如撂出三個同樣的,叫「寶」,俗稱「抱」,可都收。如果先規定帶「搶」的,叫搶「寶」,凡參賽的人都可搶收歸己,誰搶到是誰的,有時規定撂出「增拐」的也可搶。參賽人都聚精會神看著以便搶。總數(亦稱大堆) 嘎拉哈撂完了,下一個人繼續拿三個撂,不足以自己收的嘎拉哈補上。個人所得的嘎拉哈補充撂光了,不可再參賽,即自動取消了參賽資格。一直撂到一方輸光,或規定時間撂完,以獲得多少為勝負。
指彈法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參賽人數,團體賽每隊一般二至三人。個人賽一般三至四人,也有五至六人的。
彈法,把嘎拉哈查清數量後,先確定比賽順序。每一人雙手盡最大能力捧起嘎拉哈,撒在場地(炕) 上,凡是撂出「增」都可揀出收起來。然後,用手指彈,開始時必須選出不同的兩個嘎拉哈,以後再彈相同的對,彈上任意取一個(也有都收的)。如彈出一個「增」,也叫「增拐」,即全收起來(還有規定必須彈出一對的,否則即為失誤),繼續彈,一直到未彈上,或彈時動了其他嘎拉哈為犯規,或剩餘的嘎拉哈用手捧起撒在地上,再接第一個人彈法彈。只要剩有嘎拉哈,即輪流彈,最後,以獲多少為勝負。
擯法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參賽人數,團體賽每隊一般二至四人,個人賽可二至五人。這種玩法,正式賽較少,一般以作為確定競賽順序為多,或作為嘎拉哈中的一種技巧方法。
擯法是先把嘎拉哈放在賽者手中或用碼頭扔起後,用左手心上接住碼頭,再翻手背上,再翻面到手心上,剩多少即收多少。也有的把嘎拉哈抓到手心,擯後從手心漏出去了嘎拉哈即為失誤。還有擯樣的,即要擯的嘎拉哈,在碼頭扔出後,用手搬成同樣的若干個起來,再擯。
每隊(人) 輪流擯,一直到擯完。最後,以獲得嘎拉哈多少為勝負。
㈣ 東北民風民俗簡介100字
東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這里世代生活著滿、蒙、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等原主民族,直到清兵入關以後,才逐漸有大量的漢人湧入。隨著東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雖然屬於北方方言的一種,但由於其語言底層還保存著很多反映當地少數民族民族風俗文化的詞語,從而使東北方言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
附:
一、風物詞語
1、房舍
東北有句俗話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說的就是滿族的傳統居室特點。滿族老屋一般是三間或五間,房頂用草苫,土牆,坐北朝南,大多東邊開門,形如口袋,便於取暖,俗稱「口袋房」。一進門就是廚房,稱為「外屋」或「外屋地」。西側是卧室,稱為「裡屋」。裡屋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匚」型火炕,稱為「萬字炕」,或稱「轉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西炕為窄炕,下通煙道,不住人。滿族尚右(即以西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處。「南北炕」則以南炕為上,長輩睡南炕,晚輩睡北炕。煙囪在屋外西山牆旁獨立築起,為圓形,高出房檐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通。現在的民居對這種傳統格局有所繼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磚瓦結構,中間開門,稱「對面屋」。中間一進門是「外屋」,東西兩側是「裡屋」。大多隻有一面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難得一見了。除正房(又稱上屋)外,有的人家還建有東西廂房(又稱「下屋」),房前屋後再用牆或「障子」(柵欄)圍起來,稱為「院套兒」。
「地窨子」現在一般指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的低矮簡陋的小房子。其實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語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時居住。蓋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寬狹根據人口而定。坑頂用兩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檁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後在上面鋪好笤條和草,培上厚土即成。門窗一般設在陽面,早年以魚皮糊窗。屋內有的搭鋪,有的搭炕。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現作為漁獵時的臨時住房。
「馬架子」曾經是鄂溫克、赫哲、錫伯等民族舊時的一種傳統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北現在還有一種稱為「馬架子」的簡陋住房,以樹木支撐,上鋪樹枝,抹上草泥,室內只有低矮的地鋪,就地攏火取暖,外呈馬鞍形,故名為「馬架子」,多為看護瓜菜時的臨時住處,也叫「窩棚」。
2、用具
「悠車(兒)」是懸在空中可以悠盪的搖籃,是滿、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傳統的育兒用具,在東北漢族農村地區也比較流行。用薄木板揻成,長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梁或檁子的掛勾上,離地面或炕一般有三四尺的距離。搖籃的四壁都塗彩繪畫,有的在悠車的繩上系著鈴鐺和玩具。滿族有關於悠車來歷的傳說,清代蔣良騏《東華錄》載:「太罕始生時,仙女以樺皮為車形,搖渡鴨綠江。以故北地嬰兒彌月,即行上車。車為橢圓形,懸革於梁下,結銅環,人往來推之,嬰兒自睡。」 這就是東北俗諺所說的三大怪之一「養個孩子吊起來」。
「爬犁」(雪橇)是東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稱為「金不換」,它不僅是獵人狩獵的助手,又是運輸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養狗之俗,清朝的一些書籍將赫哲族地區稱為「使犬部」或「狗國部」。元朝和以後的明清之際都在這里設置「狗站」。狗橇一般載重約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狗最多十幾條,至少也要兩條以上,「狗橇」是當時冬季傳遞信息、運輸貨物的主要交通工具。現在東北的一些地方雖然還可以看到狗爬犁,不過大多已經成為旅遊景點的特色項目了。
3、服飾
「靰鞡」(也作烏拉)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鞋,是滿族人最先發明和穿著的。一般用牛皮或鹿皮縫制,幫與底為一整塊皮子,鞋臉帶褶並有穿鞋帶的耳子。《雞林舊聞錄》記載:「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緣綴,覆及足背。」鞋裡要絮靰鞡草(也作烏拉草),此草「草色深碧,其細如發,長者有四尺余,吉省各地皆產;溪谷岩石中蒙叢下垂,入冬不枯,性溫暖,能禦寒避濕,東人常取之鋪卧榻,農工等人均以著履。」 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靰鞡曾經非常流行,上至可汗貝勒,下至農工商賈,甚至犯人都穿這種鞋。後來一種帆布面棉膠鞋也稱為「棉靰鞡」或「膠皮靰鞡」。靰鞡也被稱為「靰鞡頭子」(略含貶義)。東北還有一句由此產生的歇後語,「靰鞡頭子邁門檻——先進者兒」。「者兒」與「褶兒」諧音,以靰鞡頭子鞋面褶多故。
4、飲食
東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廣為人知的像滿族的「薩其瑪」、「豌豆黃」、「白肉血腸」,朝鮮族的「冷麵」、「打糕」,但平時吃得最普遍的還是各種「餑餑」。在東北的一些農村,春天吃「豆面餑餑」,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後磨成面,上鍋蒸熟,將炒熟的黃豆也磨成面,均勻地鋪在擀成片的熟粘糕上,然後卷好,再切成段,又稱「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葉餑餑」(或作「波羅葉」),就是在柞樹或椴樹的葉子上攤上粘面和豆餡後對折蒸熟而成。秋冬時節,往往用黃米磨成水面,或者夾小豆泥蒸粘糕餑餑,或包上小豆餡烙「粘火勺」,蒸「粘豆包」,而且一般會做很多,放在外面凍上,隨吃隨餾。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蘇子葉餑餑」。「蘇子葉餑餑」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餡,再用蘇子葉裹上蒸熟。因為狀似耗子,又叫「蘇耗子」。做這些「粘餑餑」本是滿族的風俗,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遠程外出從事射獵活動,另外,粘餑餑還是他們祭祀用的食品。現在,在東北這些餑餑家家都會做,人人都愛吃,它們的來歷反而被人忽略了。
5、動植物
東北有一些動植物是與當地少數民族有關的,如高麗參、高麗果兒,高麗是朝鮮歷史上的一個王朝(AD918-1392),我國習慣上多用來指稱朝鮮或關於朝鮮的物產;再如韃子香(興安杜鵑),韃子是舊時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另外「金達萊」是朝鮮語的音譯,「烏拉花兒」、「烏拉草」中的「烏拉」是滿語的音譯。東北還有一種叫「飛龍」的鳥,又名「榛雞」,身體大小和斑鳩相似,生活在寒帶紅松、冷杉等樹林里,肉味鮮美。《黑龍江外紀》記載:「江省歲貢鳥,名『飛龍』者,應系『斐耶楞咸』之轉音也。」「哈什瑪」是產於東北各省的一種蛙,身體灰褐色,生長在陰濕的地方。雌性的體內有脂肪狀物質,叫哈什瑪油,中醫用作強壯劑。「哈什瑪」是滿語音譯。
二、習俗詞語
1、游戲
「抓嘎拉哈」是東北地區漢、滿、蒙、赫哲、達斡爾等民族比較流行的一種民間游戲。嘎拉哈是滿語譯音,俗稱「背式骨」,用羊、豬、狍子、鹿等到動物後腿關節上的小骨頭做成。滿族有金兀術勇取狍子、野豬、黑瞎子的嘎拉哈的傳說。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有特定的名稱,吉林的葉赫稱為「珍兒」、「肚兒」、「輪兒」、「坑兒」,遼寧北部稱為「珍兒」、「輪兒」、「殼兒」、「背兒」。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種玩法 ,本來是男人從事的游藝活動,後來逐漸變成婦女和兒童的游戲。現在通行的玩法是先將嘎拉哈散開,拋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時,依次翻動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規定個數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為勝。
「跑馬城」是一種兒童游戲,分為人數相當的兩列,兩列相距約十幾米,相對而站,手拉手形成人牆。游戲開始時,甲隊喊:「急急令!」乙隊喊:「跑馬城。」甲隊喊 :「馬城開。」乙隊喊:「打發小姐送信來!」 甲隊喊:「要哪個?」 乙隊喊:「要某某。甲隊喊:「某某不在家。」 乙隊喊:「要某某某。」這時甲隊的某某某便向乙隊的人牆奔跑並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隊的人牆撞開,就贏回一個人帶回甲隊,如果沒有撞開,自己就歸為乙隊。然後再由乙隊先喊,反復進行,最後哪隊人多哪隊獲勝。這個游戲是滿族人闖關守城的一種反映。
「騎馬戰」也叫「騎馬打仗」,本來是滿族和錫伯族兒童的一種游戲,騎同伴身上的雙方或幾方互相推拉,設法把對方拉下「馬」,拉對方下「馬」者為勝。這個游戲體現了這兩個民族喜歡騎馬征戰的尚武精神。
2、風俗
元宵節晚上,農村有「蒸面燈」之俗。蒸面燈也叫「蒸十二月燈」或「驗月份」。就是用豆面或蕎麥面做12個直徑約3厘米的小燈碗,分別在碗口捏出1-12個花牙,各代表一個月,然後下鍋蒸,熟後看燈碗內的干濕來「預測」年內的旱澇、冷暖。也有的在面燈中放黃豆粒,通過蒸熟後豆粒膨脹的大小來「預測」。
俗話說「十五十六走百病」,東北農村正月十五還有軲轆冰的習俗。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婦成群結隊到郊外冰上翻滾,口裡念誦:「軲轆軲轆冰,不腰痛不腿疼。軲轆軲轆冰,身上輕一輕。」《柳邊紀略》卷四載:「十六日,滿洲婦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連袂打滾,曰脫晦氣,入夜尤多」。
元宵節是漢族的節日,「蒸面燈」和「軲轆冰」本來卻是滿族的風俗。但由於東北各個少數民族長期雜居,這些風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為當地共同的傳統.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 "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中國傳統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因而中國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分析和揭示中國傳統民俗的基本特點是民俗文化研究的應有之舉,其與各類具體事象的描述應是深入研究中國民俗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遺憾的是,近年來綜合性的論述一直比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們對這方面研究的重視。綜合考察中國民俗的傳承、演變過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表現得十分明顯。
一、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於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不必花費筆墨去敘述形形色色、紛繁復雜的巫術、祭祀儀式,只要看看人們日常生活中滲透的信仰習俗,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如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春祈、秋報、求雨、禳災、用占卜來預測氣候和年成,以及圍繞農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生產的傳統習俗。《左傳》記載:「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漢書·郊祀志》也記載:「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2]可見, 對土地神和穀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確知的上古時代就很流行了。其後,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一系列的信仰習俗,據《禮記·月令》的記載,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個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來年」等固定的祭祀農業諸神的活動,實際上,許多農事節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類農事信仰習俗在後世堪稱長盛不衰,時至今日也遠沒有絕跡。就獵、牧、漁、林、交通、運輸、貿易等行業及各項手工業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習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墳便與堪輿術緊緊連在一起,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宅地,是動工前的第一步。從破土開工到建成進宅,每個重要環節都要選擇吉日良辰,整個過程有著一系列的巫術、祭祀、禁忌活動。其中,上樑儀式尤為隆重,樑上要貼「上樑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紅紙條幅;工匠登高時要唱《上樑文》,然後在樑上將饅頭、散錢等拋下,以驅煞、鎮鬼;有時還要在正檐下掛一面銅鏡,用來照射妖邪。凡此種種,不一而述。我們從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記載,《尚書》中《召誥》、《洛誥》兩篇所述周成王選都洛邑時的龜卜過程,敦煌文書中保留的《建宅文》[3]、《鎮宅文》,[4 ]以及後世層出不窮的風水圖書中可以看出, 營造活動中的原始信仰是源遠流長,綿綿不斷的。
中國的傳統服飾,按禮制的規定,必須與一定的信仰活動相適應,故有所謂的「祭服」。此外,民間還流行許許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飾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飾、玉佩、護身符等。飲食生活中,船家食魚忌翻身,不稱「箸」而稱「筷」;河南人做飯忌說「少」、「沒」、「光」、「爛」、「完了」、「不夠」等詞語;東北人包餃子忌不捏褶,因為捏光邊象「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餃子忌擺成圈,必須擺得橫豎成行,才能財路通達,這些禁忌習俗都是我們常聞常見的。事實上,飲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漢代便有「俗說:雷鳴不得作醬,雷已發聲作醬,令人腹內雷鳴。」「俗說:臘正旦食得菟髕者,名之日幸,賞以寒酒。幸者,善樣,令人吉利也。」之類的記載[5]。又據《山海經》的記載:「招搖之山……有木焉, 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①gǔ,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②@②(猩猩),食之善走。」「扭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柢山……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④,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6]這種食用、 佩戴某種東西
就可以取得某種實際效用的觀念正是模擬巫術的觀念,而後世盛行的吃什麼補什麼的說法,如以「吃了熊心豹子膽」來形容別人膽大妄為,顯然與之一脈相承。至於喝了中葯,將葯渣倒在大路上的習俗,很明顯與接觸巫術有關。
遇到出行、聚會等家庭或社會活動時,人們也常以卜筮、圓夢、求簽、測字等方式來預測吉凶,決定行止。《墨子》中所記:「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7] 即叢辰佔法預測出行吉凶之一例。在民間,甚至連洗頭、制衣也都有種種趨吉避凶的習俗。如《論衡》中記載:「《沐書》曰:子日沐,令人愛之;卯日沐,令人白頭。……裁衣有書,書有吉凶,凶日制衣則有禍,吉日則有福。」[8]此外,各種前兆迷信在民間也盛行不衰。 《尚書·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化雞之晨,惟家之索。」的記載表明,早在周代之前,人們已篤信雌雞報晨是家道衰敗的前兆。《左傳》中也有不少日食預兆災變的記載。《山海經》中記載的前兆迷信尤多,如「長右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9]「剡山……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 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見則天下大水。」[10]傳至後世,流行於各地的前兆迷信,諸如「烏鴉叫凶,喜鵲叫吉」、「貓頭鷹叫孝」、「左眼跳福,右眼跳禍」、「雞上屋兆凶」、「噴嚏兆災」、「燈花兆喜」等,都是我們熟知的。
在民間社會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護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務,而社交往來時,以某種信仰儀式或賭咒發誓來互相約束、取信,也是人們經常採用的方式。在人生儀禮中,原始信仰滲透得尤深。如圍繞生育,就有五花八門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習俗和產婦、產房禁忌,以及一系列為嬰兒祈福的儀式。結婚迎親時,也有許多巫術活動,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漢時就已流行[11],以弓箭鎮邪,懸銅鏡驅崇等,早在唐宋文獻中已有記載[12]。喪葬因與鬼魂觀念和祖先崇拜聯系在一起,信仰活動更是形式繁復,名目眾多。從山頂洞人在屍骨上撒赤鐵礦粉到《儀禮·士喪禮》中的有關記載,各種喪葬信仰習俗不斷地發展演變,長期延續。
再從中國的傳統節日看,也大多源於上古祭祀,盡管不少節日在後世的演變中,或融合成多重內容的綜合節日,或發生了性質上的變化,但祭祀的內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種歲時農事節俗外,還要分別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節、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儀式。
原始信仰習俗在傳承中始終表現出濃重的神秘性,人們覺得這些習俗是不可捉摸和無法解釋的,在神秘莫測的氣氛中產生的恐懼、敬畏心理便導致了盲目信從的民俗行為。這與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響的狀況,形成了明顯的差異。
原始信仰習俗在中國長期延續有其多重原因。
其一,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孕育和發展的,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這種聯綿不斷的文化體系決定了中國民俗文化的傳遞途徑是暢通無阻的,而因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種較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風俗在傳承中不會輕易改變。因此,作為原始民俗主體的原始信仰能夠在後世大量保留和長期傳承。
其二,由農業經濟和宗法社會中發生的中國文化是以務實精神以及對現實生活、世間關系的注重為特徵的,因而原始信仰始終未能發展成為一種全民信奉的宗教。如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不但未能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國教」,而且本身就滲透了古老的巫術、祭祀成分。至於一些外來的宗教,如佛教,也只能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的制約下生存,無法取代原有的信仰習俗。
其三,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並不平衡,當漢族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時,許多少數民族還處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會階段,因而原始信仰習俗在各少數民族中是大量存在的。當某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時,也必然會帶來許多原始信仰習俗,如遼、金、元、清政權的建立便帶來了北方民族薩滿跳神的習俗。
中國傳統民俗的這一特點提醒我們,在研究中不能不考慮到原始信仰的多方面影響,即使研究外來宗教也應重視外來宗教與本土原始信仰的沖突、融合所發生的諸多變化。
二、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誠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雖發生過種種變遷,但以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卻長期保留著。這種以宗法為特徵的社會結構定勢,對民間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
從傳統的社會心理看,人們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明顯地反映出宗法觀念的影響。研究民俗的學者都注意到,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繁復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定。如本人上一輩的男性長輩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長輩就有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等。這種不厭其煩的稱謂方式,實際上是由著意強調血緣親疏和系別的宗法社會派生的。在社會生活中,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之間的關系、財產的繼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稱謂表示出來的血緣關系以及由此確立的尊卑、男女、長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孔子強調「正名」,要求人們嚴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立意也就在此。
從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看,親屬集團乃至村落社區的多種民俗活動大多是圍繞血緣關系這一軸心展開的。這一方面人們已談得很多了,我們不妨從另一方面來看看。唐宋以降,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隨著社會文化條件的諸多變化和社交活動的不斷擴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圍,根據自己的信仰、專長、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動群體。如宋代文獻中對此類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間結社、結會就有頗多記載[13]。應該說,這些游離於家族之外的社會交往和民間組織反映了一種新的人際關系,但是人們還是篤信血緣的力量。異姓朋友常常通過「結義」的方式結成「義兄弟」,宋代的洪邁曾談到這一現象:「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14]元、明時的戲劇、小說多有朋友「結義」的描寫,如《單刀會》、《三國演義》就根據劉備、關羽、張飛的史事敷衍出一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並在後世成為「異姓兄弟」的楷模。舊時,浙江一帶即有男子結拜組成的「十兄弟」,廣州地區則有女子結拜組成的「金蘭會」。明、清時的民間會黨也常常模擬家族形式,以結盟方式入會,師徒間以父子相稱,眾徒間以兄弟相稱。上述現象表明,人們始終認為,通過某種儀式使非血緣
的關系轉化為象徵性的血緣關系,就能夠產生強大的約束力和凝聚力。民間對血緣關系的重視,於此可見一斑。
宗法觀念影響下的社會心理的另一重大表現是,數千年來,「孝親」情感一直在社會觀念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民間時時重復做的一件大事是對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頂禮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後人人丁興旺,家族昌盛。人們認為其他神靈都不如祖先神尊貴,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廟,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舉行祭祖儀式則是民間最重要的信仰活動。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一個人如果不祭祖先,那是沒有容足之地的。「孝親」的另一表現是對在世長輩的絕對順從和孝敬。在人們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核心和母體,正如《孝經》中說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15],因此,「百善孝為先」成為社會公認的准則,而「無父無子」、「六親不認」的人,則為眾人所不齒。
由尊祖孝親又導出一個普遍的心理定勢,即極端尊重傳統,並因此形成了厚古薄今、因循守成的思想傾向。人們對待古已有之的傳統慣制總是抱著謹慎恪守,不敢輕易背棄的態度,在評價事物時,總是以是否符合「古法」,是否傳承有緒為標准,提出某種看法時,也總要引述古人、前人之語來加強自己說話的分量,民間長期流傳的諺語、俗語常是勸戒他人時的有力法寶。民間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師」,都講究「家法」、「師承」,並有「祖師」創業授藝的神奇傳說。如果木匠不標榜「師傳絕技」,郎中不炫耀「祖傳秘方」,便難以取信他人。
㈤ 關東有哪些民族習俗
關東地區地處嚴寒地帶,天氣十分寒冷,為了適應這奇寒的天氣,聰明的關東人「發明」了很多外地人看不明白的怪俗,實際上,這些怪俗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習慣。
古代關東地區的居民十分貧窮,住房大多是土壘草屋,其窗戶大多是木欞格子窗,冬天來到時,只好用紙糊上,以擋風禦寒。
由於屋內火炕都是靠窗戶的,這就和窗外有較大的溫差,如果把窗戶紙糊在里邊,窗外所結的冰霜遇室內高溫時就會融化,水就會流到窗紙和窗欞結合處,不僅容易使窗紙脫落,而且還會造成窗欞腐爛。
而將窗紙糊在外面,不但可以使室內火炕發出的熱氣得以保持,而且窗紙又不會被浸濕而脫落。此外,還可以延長窗戶的使用壽命。
糊窗戶紙的方法是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蠅,糊在一起,然後再糊到窗欞上。最後再在窗紙上均勻地塗上豆油。紙干後,挺括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
關東民間有一句俗語:
草坯房子籬笆寨,關東百姓人人愛。
關東地區的百姓把草與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塊一尺長短的土塊,叫「坯」。在陽光下將這些土坯晾乾,然後用來壘屋。土坯的種類分黑土坯、黃土坯、砂土坯和木棒土坯4種。
關東地區冬季嚴寒,夏天又溫熱。用土坯蓋房,既冬暖夏涼,又經濟實惠。
籬笆在關東十分普遍,關東民間有「窮夾樟子富打牆」之說,其實夾樟子和打牆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平原地帶盛產柳條、秫秸,籬笆牆往往用這一類枝條為材料。山裡產木材,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乾脆以圓木為樟子。
一般人家夾樟、修籬笆往往是為了安全和取暖。過去人煙稀少,地方荒涼,常有狼狐出沒咬人吃家禽。籬笆牆可以防止野獸進入,也便於家狗看家望門。
另外,有的籬笆寨子修得離窗子很近,這樣就起到了遮擋風雪的作用。北方的風大雪猛,籬笆牆可以使大風雪減速,不直接撲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裡的熱氣。
在關東,煙囪安在山牆邊,這是這里的百姓生活的發明與創造。關東是多民族居住地區,無論是蒙古族、滿族、漢族和朝鮮族,他們的住房都是煙囪安在山牆邊。
把煙囪安在山牆邊,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延長火炕里的熱氣跑到外面的時間,保持炕內溫度;二是可以節省燃料;三是可以減小煙囪安在房頂對房頂的壓力。如果房上修了煙囪,煙囪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滲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容易從煙囪底下流入房裡,易爛房木。
另外,將煙囪安在山牆外邊還可以節省煙囪所佔的室內面積。同時,煙囪整齊地坐在房山頭,遠遠望去十分美觀。這些獨立式的煙囪,關東當地稱坐地煙囪,它們使房屋顯得整齊,像一座座小塔。
還有一點更有意思,那就是煙囪安在山牆邊,煙囪柱子處常常是農家安放雞窩的地方。就是在嚴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窩孵小雞,而且可以使母雞多下蛋。
關東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煙囪上動腦筋,有的人家乾脆取一段枯死木材,掏空其心做煙囪,這在關東山區隨處可見。
這種煙囪製作簡便,由於屋內火炕面積大,火洞長又多,煙火在炕內洞里循環時間長,當煙火走到煙囪口時,已無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發生火災。
冬天白菜不易儲存,在冬長夏短生產力低下的關東地區,蔬菜很難保鮮,聰明的關東人就發明了將白菜腌漬起來的辦法。
關東地區腌漬白菜,先是把白菜洗凈,晾曬幾天,然後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粒食鹽,然後澆灌涼水。涼水要瞞過白菜,最後用大塊石頭將白菜壓住,缸口用黃泥封住。40多天就可食用。
在關東地區,孩子出生後,要把孩子用一種叫「悠車子」的工具把孩子吊起來,讓孩子在裡面玩耍、睡覺,俗稱「養活孩子吊起來」。悠車子也叫「郵車子」、「腰車子」,還有的地區叫「炕車子」、「晃車子」,其實就是搖籃。
過去,關東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婦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裡一邊納著鞋底子,一邊推著悠車,嘴裡還哼著風趣的《搖籃曲》。據說睡悠車子的孩子大多聰明英俊。
實際上,這種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聰明的關東婦女發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為把自己解放出來,琢磨著創造一種工具,既能讓孩子睡覺又能幹活,悠車子就應運而生了。
關東地區滿族人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粘豆包也是滿族人喜愛的食物之一。
每至臘月,關東地區家家戶戶包粘豆包,先把大黃米碾成面,做皮。把紅小豆蒸熟壓成豆泥,做餡。有的餡裡面還放些白糖。豆包包好後,上鍋蒸熟後就可以蘸著白糖吃了。
從臘月開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凍上,一直吃至正月,這已經成為關東地區農村過年的習俗。
關東地區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風大雪大,風雪交加,常常颳起睜不開眼的「大煙泡」。因此特別是出遠門的如車老闆、上山打獵的獵人都把皮襖反穿,這樣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襖就會被雪打濕。
久而久之,反穿皮襖成了關東地區一個習俗。
過去,關東地區一到冬季,天氣奇寒,人們在戶外活動時,男人們幾乎都要頭戴一頂狗皮帽子。
一些身份高貴或者有錢的人,則戴其他動物的皮毛的帽子,如狐狸皮、貂皮、水獺皮等。由於這些動物的皮毛十分稀少,因此也比較金貴,不是一般的人能夠戴得起的。
狗皮帽子的優點,一是幾乎家家養狗,貨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細長柔軟,保暖性好;三是狗皮不容易掉毛,干凈整潔,結實耐用,而且防潮性能極佳。
關東地區的農村偏遠落後,孩子們又很少上學,人們常常對科學的認識不夠,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懶於去田間勞動,就利用人們對妖魔鬼怪的懼怕心理,自己裝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錢財。
人們在生病時,就以為是妖魔鬼怪附體,於是,就請「大神」、「二神」等人,連唱帶跳地給病人「跳大神兒」來驅魔降妖。
事實上,「跳大神」實際是薩滿的舞蹈,薩滿舞是巫師在祈神、祭禮、祛邪、治病等活動中所表演的舞蹈。滿族稱薩滿舞為「跳家神」或「燒旗香」,在表演的時候,薩滿腰間系著長鈴,手持抓鼓或單鼓,在擊鼓擺鈴聲中,請各路神靈。
請來神靈後,就要模擬所請之神的主要特徵,作為各路神靈的表演。
蒙古族稱薩滿舞為「博」、「博舞」。薩滿的神帽上有鷹的飾物,身穿帶有飄帶的裙,腰裡系著9面銅鏡,用以顯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時候,法器用單面鼓,一名薩滿為主,另外兩名薩滿為他擊鼓伴奏。
舞蹈多是模仿鳥獸與各種精靈的動作,最後表演「耍鼓旋轉」。
舊時關東地區農村貧窮,孩子們沒有什麼玩具,就在每年殺豬時,把豬的「嘎拉哈」摘下並積攢下來當玩具用。
「嘎拉哈」是豬、牛、羊、貓、狗、狍子、麝、駱駝等後腿的一塊骨頭,共有4個面兒,較寬的兩個面一個叫「坑兒」,一個叫「肚兒」,兩個側面一個叫「砧兒」、一個叫「驢兒」。
「嘎拉哈」的玩法是事先用舊布頭兒縫制一個小方口袋兒,口袋裡裝上糧食,然後把「嘎拉哈」放在炕上。
游戲時,把小口袋拋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變方向,然後在口袋掉下來時及時接在手中,如此往復,直至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變過4個方向為止,俗稱「欻嘎拉哈」,技藝高超的玩者玩時如同雜技團的雜耍演員表演一般。
㈥ 蒙古族骨頭文化有著怎樣的風采
蒙古族的骨頭文化和這個民族一樣具有神秘而講究的風采,它是有著很多的禁忌,而且這骨頭文化還是有著很多的歷史文化故事,它的這種骨頭文化對於整個民族來說還是特別重要的。這個骨頭文化中的骨頭,其中有的就是常可以看到的羊拐和肩胛等等。
另外蒙古人吃肉是非常講究的,要知道可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隨便給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夠吃。而伴隨著骨頭文化流傳的還有著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想像,如果在啃骨頭的時候,享受著朔北草原的老故事,這種風味是別有滋味的。倘若能夠了解這些故事,在吃肉時穿插一段,那將會增加許多情趣。
蒙古族的骨頭文化,在保留原始飲食方式的時候還保留了古典文化,這種文化使得蒙古民族更加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㈦ 語文摘抄 非物質文化遺產
1.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遼沈地區,源於蓮花落子、拆出小戲、唐山落子,在融合關東民眾語言、習俗和欣賞特點的基礎上,吸收了二人轉等民間藝術,形成了具有東北風格的戲曲。
2.東北古建築傳統彩畫、地仗(油飾)技藝
東北古建築傳統彩畫、地仗(油飾),是我國獨特工藝,見證了東北地區幾千年建築歷史的發展,其彩畫工藝具有傳統審美的取向性和文化完美表現性,具有鮮明的東北地域特點。
3.回民小鼓高蹺
清朝光緒年間,河北一帶的回民遷居沈陽後,將回民小鼓高蹺帶到沈陽。經過幾代藝人的發展和完善,在人物扮相、表演形式、舞蹈風格上,回民小鼓高蹺形成了沈陽地區特色。
4.馬家燒賣製作技藝
清代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回民馬春在盛京城內製作燒賣,以餡大、皮薄、汁滿、味好為特點,深受百姓歡迎。馬家燒賣是回民的傳統美食,風味獨特,至今已傳承了5代。
5.老龍口白酒傳統釀造工藝
老龍口白酒釀造工藝達300年歷史,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在原址原井水釀造白酒;沿用傳統端午踩曲和用曲工藝;沿用百年窖池發酵;採用傳統「混蒸混燒老五甄」操作法;沿用百年酒海(木製儲酒器)陳釀,精心勾調。
6.老邊餃子
老邊餃子於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由邊福創制,經過多年實踐探索,研製出了獨特的「湯煸餡」製作工藝,形成了「皮薄餡大、鮮香味美、濃郁不膩」的特點,至今已傳承5代。
7.面人湯技藝
沈陽的麵塑專家湯林玉,俗稱「面人湯」,為子承父業,沈陽麵塑的主要傳人。湯林玉的麵塑主要以古典小說戲曲中的人物和片段為創作題材。他從事麵塑創作幾十年,作品萬余件。
8.朝鮮族「回甲」祝壽
「回甲」又叫「還甲」、「花甲」。朝鮮族把60歲看成人生的分水嶺,每當老人60周歲時,子女們都要為老人舉辦「回甲」宴,成為朝鮮族子女孝敬老人、報答老人養育之恩的民族風俗,具有濃郁的朝鮮民族氣息。
9.沈陽關氏皮影
沈陽關氏皮影是中國北方皮影分支,具有百餘年歷史,主要分布在沈北地區。關氏皮影語言道白通俗靈活、唱腔圓潤動聽,是集繪畫、唱腔、舞蹈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至今,關氏皮影已傳承了4代。
10.錫伯族抓嘎拉哈
抓嘎拉哈是錫伯族古老的傳統游戲,以約200個羊嘎拉哈為「子兒」,炕頭、炕梢各一隊,每隊4人,或坐或跪,兩隊輪流抓「子兒」,直至抓光,以抓到「子兒」的數量多寡論輸贏。
11.譚振山口頭文學
80歲高齡的譚振山,是新民羅家房鄉人。他從14歲開始,就在田間、炕頭、街口、門前,把自己收集的故事講給大家聽。目前,譚振山能說出名目的故事達600餘則,他曾赴日本參加「92世界民間故事博覽會」,成為迄今為止我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故事家。
12.新民傳統二人轉
新民二人轉是在東北民歌、小調基礎上形成的集歌、舞、說於一身的藝術形式,俗稱「蹦蹦」,建國後改稱「二人轉」,已近200年歷史。新民被稱為二人轉「老窩」,傳承譜系清楚,藝人輩出,劇目豐富,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13.薩滿歌
薩滿歌又稱「漢軍旗香」(漢軍燒香祭祖儀式),是集唱詞、音樂、舞蹈和少數民族信仰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在沈北地區廣泛流傳,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現已傳承至第六代。
14.東北大鼓
東北大鼓是民間藝人在東北民歌、小調基礎上衍化出的一種說唱形式,原以地域命名,稱「奉天大鼓」,後流傳東三省,改稱「東北大鼓」。東北大鼓具有200多年歷史,有著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15.京劇唐派藝術
京劇唐派藝術,由劇本和舞台表演兩方面組成。一是創作劇本,在唐韻笙近60年的舞台藝術生涯中,他親自創作改編的劇本有四五十部之多;二是表演藝術,唐派藝術的代表劇目,是以《東周列國志》等為題材的歷史正劇。
16.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
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均為我國著名的評劇表演藝術家,形成了我國評劇藝術的三大流派。其中,韓少雲以朴實、深邃、細膩、優美、大方的表演風格著稱;花淑蘭音域寬,吐字清晰,字正腔圓,韻味濃郁;筱俊亭嗓音低回渾厚,剛柔相濟,行腔俏麗,委婉抒情。
17.蔡氏飛車走壁技藝
蔡氏飛車走壁技藝,是已故全國著名雜技藝術家蔡少武先生創建的,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木桶飛車走壁和環球飛車走壁絕技,它將驚險與技巧相結合、體育與雜技於一體,蜚聲全國
㈧ 東北人說的「嘎拉哈」是什麼意思
排骨燉酸菜是東北菜系,是東北人在冬天最常吃的家常菜之一。主要食材有豬排骨、酸菜等。其做法簡單便捷且美味有著濃濃的情感,為寒冷的冬天添加暖意。這道菜方法特別簡單,但味道是極好的!
6.放入酸菜絲和豆腐,平鋪肉上,加水沒過菜,溫火燉約15分鍾。放入粉條燉約2~3分鍾,多撒點蔥花末,最後將菜和肉從底往上翻,充分拌勻,收湯汁出鍋。好啦,學會了嗎?
㈨ 嘎拉哈化石哪裡能鑒別
摘要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古人類研究所是比較權威的鑒定機構了
㈩ 誰能介紹一下東北的飲食文化(詳細的)
1、肉食為主是東北內陸民眾在數千年甚至更長久歷史上的飲食生活基本特點之一。這種特點最少是維持到了19世紀末葉,土著居民如滿族、蒙族、錫伯族等基本如此。肉食主要來自畜牧的羊、牛等大畜牲和射獵的禽獸、漁撈的魚類,也包括飼養的鴨、雞等,但以畜牧、射獵、漁撈三大項為主。
2、五穀作為副食,是肉食為主的伴存特點。在2013年已經發掘和發現的遼寧沈陽市新樂遺址,以約有100平方米的穀物加工廠,再現了原始農業的發達景象。五穀雜糧齊全,又僅作為副食,作為眾多品種結構組成的肉類主食之外的副食,使得人們的食物內容更加豐富,營養結構更加合理。
3、菽類比重大及豆製品多的特點,是東北文化區位內不能忽略的又一飲食文化特徵。菽類之王大豆,是北方人的發明,也是北方人民的傳統食物原料。菽類植物,如大豆、小豆、綠豆、豌豆、蠶豆、豇豆等20餘個品種,既可燒飯、煮粥、裹蒸為主食,也可作為菜餚副食。
4、冷凍食品是東北地區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漫長的寒冷冬季,給人們的飲食生活帶來了許多困難,但也因此決定了特異的文化風格。可以無限量、無代價的儲存各種食品和原料、滅菌防腐保鮮、獨具風味。肉類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掛上冰衣長久保鮮,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鮮保色。
5、東北菜在做法上也融合了一些宮廷菜點和漢族飲食所長,利用東北特產原料和純綠色食品原料,許多菜餚表現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爛而不化或者外脆里嫩、外酥內爛的特徵,口味醇厚香濃,菜餚豐富又實惠。
(10)嘎拉哈文化傳承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東北的習俗
1、除夕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2、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製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
3、東北黑龍江結婚當天稱為「正日子」,正日子也就是新郎家選擇,如果是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這個就是由新娘家定,這個日子會提前三至四天舉辦。待客日這天準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一起來幫忙招待女方家的親朋好友。女方家長在這天也會大擺宴席,招待所有來賓。
4、按照東北人的結婚習俗,像結婚這天迎親越早越好,因為那邊有一個說法就是「搶頭」,新郎迎親的時間都是由占卜給指定的好時辰,一般會選擇8和9這些比較吉利的數字,這些數字也是代表著發財和長久之意。新郎來接親的人也是比較選擇單數,但是娶回老婆人數就是要湊成了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