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史實為基礎,加大、加強史料閱讀。
2、廣泛瀏覽一些比較權威的著作、雜志、論文等。
3、多方面關注尤其是相關學科例如,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社會學、政治學、宗教學等等。
4,、多加聯系當前學術研究動態,汲取最新理論成果。憑借社科院、北大等高校的資源,方便學習研究。
『貳』 求歷史的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與史學常識
樓主你好: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3.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4.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類
一般可分為:
1,實物史料: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文獻(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刊,雜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
4,圖片、影像史料:
如: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影視資料等
另一種分法:
1,第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原始的圖片、影像史料,真實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獻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影像史料
三.獲取史料的途徑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閱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參訪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
4.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跡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現場的實跡復原)
四.影響史學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4.時代的局限性等。
五.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
3.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4.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
六.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理論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來合理的生產關系也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這時,生產關系就必須作出調整或變革(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
(2)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近代以來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三個方面,其中生產工具(科技)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例1:鐵犁牛耕——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奴隸制生產關系過渡到封建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例2:第一次工業革命——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壟斷組織間的自由競爭加劇生產力與生產關間矛盾——羅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後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工業進步;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關系,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
2.階級斗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注意選擇題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百家爭鳴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法家——新興地主階級;孔子、道家——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墨家——小生產者、社會下層;孟子荀子——地主階級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例1: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經濟發展……)
例2: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出現壯大——市民文學、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出現。
例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七:主觀題的幾種重要的題型。
1.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縱向發展(考查歷史事件脈絡與發展規律):
如: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由秦、漢、唐、宋元到明清的演變
2.考查一個歷史的橫斷面(考查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關系):
如: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鐵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諸侯兼並、中央集權趨勢在各諸侯國中出現)、思想(百家爭鳴)、文化(詩經、楚辭)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個重點知識(全面認識、闡釋一個歷史問題的能力)。
如:對晉商和徽商現象的認識
4.不同考點中聯系緊密或相似知識點的歸納(比較、聯系)(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知識遷移、歸納、聯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問題: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農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孫中山民生主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引發自然災害威脅民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
5.中外歷史的比較(或世界歷史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問題)
如:17世紀西方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中國的思想活躍局面
『叄』 搜集史料和考訂史料的方法是歷史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你知道哪些搜集歷史資料的方法或途徑呢
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訂史料的方法.搜集歷史資料的方法或途徑有上網查找、去圖書館查找、訪問和參觀歷史博物館等.
故答案為:
上網查找、去圖書館查找、訪問和參觀歷史博物館等.
『肆』 請推薦一本關於亞洲歷史的書
羅茲 墨菲的《亞洲史》
豐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恢宏的裝幀,豐富的圖表——這就是海南、三環出版社引進版權的《亞洲史》(第四版)。
該書是美國歷史學家羅茲·墨菲的重要著作之一。羅茲·墨菲是一位中國歷史和地理專家,出生於費城,195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任密歇根大學教授,亞洲研究協會前主席。作者對亞洲事務及其歷史的研究生涯已逾40年。研究期間,墨菲長期居留亞洲,對這一地區進行實地的研究和觀察。
亞洲是地球上一個遼闊而又多姿多彩的區域,它有著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同樣超過一半的世界歷史經歷,承載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傳統。無疑的,亞洲人及其文化「代表著全人類歷史中最重要、最豐富、最多彩的篇章」。
《亞洲史》敘述了從史前直到21世紀的生氣勃勃的亞洲歷史,它對季風亞洲——印度、中國、東南亞、朝鮮和日本這一區域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較為詳盡的考察,力求客觀地將人類歷史上這個「最重要、最豐富、最多彩」的世界的信息傳遞給讀者。
敘述了從史前直到21世紀的亞洲歷史,它對這一區域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較為詳盡的考察。全書尤其突出其「社會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參考價值的亞洲歷史著作。
全書涉及亞洲眾多國家民族,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筆者身為亞洲人,其間的有些內容是原來就知曉的,有些一知半解,有些卻前所未聞,閱讀的過程讓人眼見大開、讀性漸濃。本書尤其突出其「社會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參考價值的亞洲歷史著作,也可以作為了解亞洲主要文明的一捲入門書。
我這幾天就正看這本書呢,很不錯。
引言 季風亞洲
第一章 史前的亞洲
第二章 亞洲的宗教及相關文化
第三章 亞洲的傳統社會
第四章 古印度文明
第五章 古中國文明
第六章 中世紀印度和東南亞
第七章 中國的黃金時代
第八章 遠古、古典和中世紀日本和朝鮮
第九章 莫卧兒時代的印度和中亞
第十章 中華帝國的新輝煌:明王朝
第十一章 西方人來到亞洲
第十二章 滿族統治下的中國和德川家族統治下的日本
第十三章 英國勢力在印度的上升
第十四章 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勝利
第十五章 中國和印度的屈辱、民族主義和革命
第十六章 爭奪亞洲
第十七章 日本復興和中國革命
第十八章 現代朝鮮和東南亞
第十九章 南亞:獨立、政治分裂和發展
第二十章 21世紀開始時的亞洲
『伍』 歷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歷史是一門可研究性較強、同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學科。歷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進行一定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了解研究歷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對歷史的研究來說,進行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歷史研究方法理論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技巧和方法,從而加快歷史研究的能力;
2、多閱讀史料,盡量把握所研究歷史資料的全面性和准確性。史料是經過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於受整理史料的人所處的歷史環境、階級立場、價值取向、個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約,所寫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實和全面的,因此對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閱讀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不同時期史料的閱讀。歷史事件發生時期所記錄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強。而後人整理後的史料,雖然整理性強,但是由於時間太為久遠,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夠完整,甚至是彎曲的反應當時的歷史;
(2)注意閱讀同一歷史事件,敵對雙方的不同描寫。同一歷史事件,由於敵對雙方,利益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故而導致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記述和評價也會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閱讀敵對雙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夠全面的把握歷史事件的真實性;
(3)注意正史與野史方面書籍的閱讀,以達到相互驗證的目的。正史和野史書籍的相互驗證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中國古代孔子提出「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因此有關統治者、賢能的人、親人的記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與正史相互印證。
3、對歷史的研究要注意對歷史遺跡、文物的考究。由於歷史史料經人加工的主觀性,因此需要與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跡相互驗證才能得出全面、真實的歷史。同時結合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跡的考究,得出正確的結論,不斷完善正確、全面的歷史;
4、對歷史研究達到一定程度後要善於思考,採用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如馬克思、恩克思正是對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歷史的研究,大膽的提出人類下一步歷史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陸』 中國海洋研究史的古代認識
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已開始海洋捕撈。在山東省膠州市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有大量海魚骨骼和成堆的魚鱗。經鑒定,它們分隸於鰳魚、梭魚、黑鯛和藍點馬鮫等3目4科。說明約在4000~5000年以前,中國沿海先民已能獵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間洄遊的中、上層魚類,人們對海洋魚類習性的認識已有一定的水平。記述公元前11~前6世紀周朝情況的《詩經》中,多次出現「海」字,並有江河「朝宗於海」的認識。西漢時期,已開辟了從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航線。據記載,三國時出現了中國第一篇潮汐專論──嚴畯的《潮水論》(已佚)。唐宋時期,中國的潮汐研究已達到很高水平。明代時,出現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區性海產動物志──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1405~1433年,明朝鄭和 7次下「西洋」,最遠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和馬達加斯加島,比哥倫布從歐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個多世紀,而且在航海技術水平和對海洋的認識上,也遠遠超過當時的西方。可見,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對海洋的認識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於前列的。
中國古代對海洋的認識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氣象、海洋潮汐和海產生物4個方面。同時,為了利用灘塗和抵禦海洋自然災害,在海岸防護和圍墾工程方面,也取得許多成就。
海陸分布和海洋地貌知識 戰國時代,齊國的鄒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種海洋型地球觀──大九洲說,闡述了世界海陸分布的大勢。他認為世界很大,像中國這樣大的陸地有81個,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環繞,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處。這里所說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別相當於今日的「海」和「洋」。
晉代葛洪在《神仙傳》一書中,提出「東海三為桑田」、明確地表達了海陸屢有變遷的思想。
中國古代主要採用地文導航,所用的水路簿、針經和海圖,均盡可能地詳載航線上可用於導航的地貌:山形、水勢、島嶼、暗礁、港灣和海底泥等。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憲《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沿海郡縣圖》、《登萊遼海圖》,《鄭開陽雜著》中的《萬裏海防圖》、《海運全圖》,茅元儀《武備志》中的《海防圖》和《鄭和航海圖》等。其中,記載海洋地貌最為詳盡的是《鄭和航海圖》,該圖是中國傳統繪圖方法繪制海圖的高峰, 較正確地繪有中外島嶼846個,並分出島、嶼、沙、淺、石塘、港、礁、硤、石、門、洲等11種地貌類型。
中國古代海塘圖實際是河口海岸地貌圖,如清代方觀承《兩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錄》中的圖。圖中明顯可見海塘分布並不連續,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布,塘外有大片灘塗;而海岸山地則沒有海塘。
海洋氣象知識 中國古代有關海洋氣象知識的書籍很多,僅《漢書·藝文志》中提到西漢時海中占驗書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雜占》有18卷。至元、明兩代,人們把水手和漁民的天氣經驗用五言和四言的韻語表達出來。如明代張燮《東西洋考》中記有「烏雲接日,雨即傾滴」,「迎雲對風行,風雨轉時辰」,「斷虹晚見,不明天變,斷虹早掛,有風不怕」等。
在海事活動中,風是至關重要的天氣要素,所以在古代對風的認識較為深刻。中國古代水手、漁民知道用各種方法預測海洋風暴。他們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風暴的日期記下來,稱為「暴日」或「颶日」。一些航海書籍中記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稱,如《順風相送》中有逐月惡風條。並總結出暴風季節發生的規律和暴日在不同時節的頻率,從而找出海上活動的危險期和安全期。古代預測台風的一種辦法是觀察海洋現象。海洋長浪有很高的運動速度,台風還在外洋時,其形成的長浪已傳播到近海,形成涌浪,造成潮汐異常、海底淤泥攪起、海水發臭、海洋動物表現異常等現象。人們把上述現象稱之為「天神未動,海神先動」,並把這種無風的涌浪稱為「移浪」或「風潮」。
中國很早就以風作動力,用帆助航。東漢時,利用季風航海已有文字記載,把每年梅雨後出現的東南季風稱為「舶?風」。唐、宋以後,利用季風航海十分廣泛。明代鄭和7次出海, 多在冬、春季節利用東北季風啟航,又多在夏、秋季節利用西南季風返航,說明他們已較充分地認識和利用了亞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風向和海流季節性變化的規律。在航行途中他們觀察日月星辰的出沒和位移、風向、天色、雲狀、霾霧、氣溫及洋面波濤的變化,預測海洋氣象、水文潮汐的變化趨勢,保證了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識 中國殷商時代已出現濤」字(),這個字後來被解釋為「潮」字的同義詞。現見中國古籍最早對海洋潮汐現象做出科學解釋的,是東漢王充。他在《論衡·書虛》篇中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對潮汐和月亮的關系進行了論述。西晉楊泉,唐朝竇叔蒙和封演,宋代張君房、燕肅、余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璇等,堅持發展了王充的理論。東晉葛洪和唐代盧肇引進了太陽在潮汐中的作用。竇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濤,必待於月。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期」;對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見地;並繪制理論潮汐表「竇叔蒙濤時圖」(圖1)。
封演用「潛相感致,體於盈縮」的論點解釋潮汐成因。張君房在《潮說》中,最早定出潮時逐日推遲數為3.363刻(古時一晝夜為100刻)。燕肅則提出潮汐「隨日而應月,依陰而附陽」的理論,並改進理論潮時的推算,指出潮時逐日推遲數有大盡(一朔望月30天)和小盡(29天)之分,定大盡為3.72刻,小盡為3.735刻。沈括堅持「應月說」,最早對「平均高潮間隙」下了明確的定義,並主張用高潮間隙來修改地區性潮汐表。
中國古代對喇叭形河口涌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認識。王充在批駁關於伍子胥冤魂驅水形成涌潮的迷信說法後,指出潮汐在大海中只是「漾馳而已」,進入殆小淺狹的河口後,才激起涌潮。葛洪則提出潮汐的「力」和「勢」。盧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狹窄的河道相遇,激而為斗,形成涌潮。燕肅則更確切地提出,錢塘江涌潮是由於河口存在攔門沙坎所致。清代周春注意到錢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兩潮交叉重疊處正好在海寧塘靠岸,因此海寧成為觀潮的勝地。
實測潮汐表在中國發展也很早。東漢馬援在瓊州海峽兩邊建有「潮信碑」(今無存)。現存北宋呂昌明於1056年編制的「浙江四時潮候圖」,曾被刻成石碑立於錢塘江畔供渡江用。它比歐洲現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館所藏的13世紀的「倫敦橋漲潮時間表」早得多。明清還出現許多潮汐實測表。
中國古代對潮汐的研究,至宋代達到高峰。由於古代潮汐研究的論述很多,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也較多,僅專論就不下數十種。其中,清代俞思謙編輯的《海潮輯說》、翟均廉《海塘錄》等收錄保存了古代不少潮汐著作。
海洋生物知識 中國古代對海洋生物的認識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種的形態、生態、分布和利用方面。其中,不少種類的名稱沿用至今。從遠古時代至16世紀,中國有關海洋生物的知識,主要散見於醫書和沿海地方誌中。16世紀末以後,出現了敘述海洋生物的專著。
公元前3世紀問世的《黃帝內經》,已提到海洋軟體動物烏賊和鮑。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馬尾藻和羊棲菜,以及近江牡蠣等6種海洋軟體動物的形態、產地、食療性質和利用方法。宋代寇宗?#93;編輯的《本草衍義》中,收入的海洋生物葯物有海狗、海蛤、玳瑁、牡蠣和烏賊等十多種。
古代對海洋生物的生態習性有不少記載。三國吳人康泰《扶南傳》提到:南海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三國沈螢《臨海異物志》,敘述了招潮(一種小蟹)的活動與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節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一書,記載了船蛆「攢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蟲……本無殼,入空螺殼中載以行」;飛魚「魚長一尺,飛即凌雲空,息即歸潭底」;烏賊「遇大魚,輒放墨,方數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時期出現了不少地區性的海洋生物專著。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和清朝郭柏蒼的《海錯百一錄》,重點記錄了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清朝郝懿行和李調元分別編寫的《記海錯》和《然犀志》,前者記錄山東沿海的海洋生物,後者記錄廣東沿海的海洋生物。
對海洋生物生態習性的了解與掌握,促進了中國古代海產養殖業的發展。據已發現的文獻記載,早在宋代就已養殖牡蠣、珍珠貝和蟶,鯔魚的養殖歷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 海塘 中國沿海特別是東南沿海,風暴潮災十分嚴重。據史載初步統計就有 213次。為了保護生命財產,發展農業生產,古代沿海地區普遍修築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氣勢最雄偉、技術最復雜。它和萬里長城、大運河一起成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史載東漢已開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較大的規模。以後,技術不斷改進,先後出現板築法、竹籠實石法、坡陀法、縱橫疊石法等,並出現備塘河、坦水等附屬工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歷代工程基礎上,動員較大人力修建了從金山衛到杭州的石塘。
潮閘 中國古代出海河口常設潮閘。北宋時修建的莆田木蘭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來,瀉鹵彌天,農田旱澇頻繁。建陂後,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萬余頃,至今仍發揮著水利效益。
水城 山東蓬萊古水城(圖2),水城內有小海,風平浪靜,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猶存。它始建於1043年,擴建於1376年。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門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湧入水門的潮汐和風浪。水城碼頭高程設計也很合理。
『柒』 亞洲史怎麼樣
從地理學定義上來講,亞洲是西起蘇伊士運河和烏拉爾山脈,東到西太平洋沿岸,北臨北冰洋,南部由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和不計其數的島嶼組成,是幅員最為遼闊的一片大陸。不過亞洲的各個部分地理環境迥異,墨菲教授則根據氣候的不同,將同受季風強烈影響的亞洲地區作為一個單一的整體進行研究和講述。和人口稀少的西亞、中亞、西伯利亞等地區相當不同,在「季風亞洲」,因為降雨豐富氣候溫和,文明早期的農業即能養育大量人口,形成發達的農業文明。但因為地理因素造成的隔絕,使得在「季風亞洲」形成了數個進路大不相同的文明,其中最主要的即是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 羅茲·墨菲是密歇根大學的教授,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師從美國著名的漢學家費正清教授。費正清是美國漢學界中的泰山北斗,哈佛大學中專事研究東亞問題的東亞研究中心,在1977年時更名為「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以示敬意。費正清是卷帙浩繁的《劍橋中國史》的重要編著者。數年前閱讀他的《美國與中國》、《觀察中國》,給我打開一個全新的認識中國的視角,書中的史料、結論尤其是研究方法,在許多方面和我之前閱讀的國人評寫自己歷史的書籍大有不同,予人裨益甚多。費正清認為,在研究漢學時,不應當只利用西方的資料,更要貼近中國本土,利用中國自己的史料和檔案。墨菲教授涉足亞洲事務長達40餘年,並在亞洲長期居留進行研究和觀察。 《亞洲史》此書對「季風亞洲」的中國、印度、日韓、東南亞地區的文明社會,既分別詳細講述,也綜合分析比較,尤其注重各個文明社會之間的歷史聯系。同時,此書不局限僅僅講述亞洲文明社會各自的發展歷史,對於近代以來西方社會與亞洲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變遷,也是著墨甚多。比如說我們所了解較少的英國與印度之間的關系史,在書中專門辟出一章,詳細探討講述了自莫卧爾帝國崩潰至大英帝國在印度取得完全控制權力的歷史。另外,對素來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東南亞各個文明社會,在本書中也佔有一席之地,雖然因為各種原因,這些社會本身在歷史中所遺留的文明財產相比中國、印度而言是非常稀少的,但是墨菲教授也嘗試盡可能多地描述它們的歷史,以使人們對整個「季風亞洲」的歷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如果在國內要選擇一本總覽亞洲主要文明歷史的入門書籍,這本書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捌』 《亞洲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亞洲史》((美)羅茲・墨菲)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fuuM2K7c5TICnv1XmQy2cA
書名:亞洲史
作者:(美)羅茲・墨菲
譯者:黃磷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10
頁數:763
內容簡介:
敘述了從史前直到21世紀的亞洲歷史,它對這一區域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較為詳盡的考察。全書尤其突出其「社會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參考價值的亞洲歷史著作。
作者簡介:
羅茲・墨菲
是一位中國歷史和地理專家,出生於費城,195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任密歇根大學教授,此前曾經在華盛頓大學任教,也曾任台灣大學和東京大學客座教授。從1954年到1956年,他是駐亞洲外交官聯合會主席。1974年獲密歇根大學突出貢獻獎。作為亞洲研究協會前主席,墨菲曾擔任《亞洲研究雜志》、《密歇根中國研究報》以及亞洲亞洲研究協會主辦的《專論》等刊物的編輯。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福特基金會、古根海姆基金會、國家慈善捐贈會和美國學會理事會都接納他為會員。墨菲是以為多產作家,著有《上海 進入現代中國的鑰匙》(1953)、《地理學入門》(1978)、《一項新的對華政策》(與他人合作,1967)、《地理學的研究范圍》(1982年第三版)、《條約口岸與中國的現代化》(1970)、《中國出迎西方:條約口岸》(1975)和《毛主義幻想的衰退》(1980)。《外來者:西方人在印度和中國》(1977)一書贏得了密歇根大學出版社的年度最佳圖書獎。他還擔任密歇根亞洲研究計劃負責人多年。
『玖』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歷史是一門可研究性較強,同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學科。歷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1,進行一定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了解研究歷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為對象,以藝術派別和藝術風格作為歷史敘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術品放在社會,經濟,思想史的大環境中區觀察,。
一,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訂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來的歷史學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點,即:具有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內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歷史研究有其獨特的魅力。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歷史。
教育調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基本方法。
一,科學理論報價 二,基多少礎研究 三,價格責任感與現實感 多少錢 四,日記描述法 五,費用比率測量 六,訪談調查 價格 七,A.教育實驗是一種自然科學實驗活動 C.教育實驗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 D。.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點孫銘宇 1,歷史性:表現在貝弗利研究對象上,研究過程上。 2,具體性: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探尋規律。 3,以邏輯方法為主。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
教育科學研究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又稱直覺觀察時期。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是從古希臘持續到16世紀。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識頻道,楚漢網—湖北本地生活服務平台,捕捉湖北武漢生活大小事件動態,時時分享熱點資訊,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樂,相親交友,人才招聘,房產買賣,農產品批發,團購旅遊門票,熱點娛樂事件等一站式資訊。讓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本站資訊請保留本文地址。
『拾』 世界海洋研究史的海洋學建立和發展時期
(19~20世紀50年代)
這個時期,世界性的海洋考察活動日益增多,海洋學領域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獲得較大發展,並獨立成為一門學科。這個時期可以分為兩個大的發展階段:「挑戰者」號階段和「流星」號階段。
「挑戰者」號階段 通常稱為「挑戰者」號時代,包括整個19世紀。此時海洋科學考察從個體單項發展為綜合性的,海洋學開始逐漸形成。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件是英國「挑戰者」號考察,此外還有「前進」號北極海探險等。 從19世紀初到1872年。這時的考察已不同於第一個時期的航海探險,明確以海洋科學考察為主,但往往以個體單學科的考察為主。較為重要的考察和成果如下:
① 1831~1836年英國「貝格爾」號環球探險。它歷時5年,經歷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英國科學家、生物進化論者C.R.達爾文參加了這次考察。根據這次考察所得的資料,達爾文解釋了珊瑚礁的成因,提出了有關海底運動的論述,並於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這次考察所獲得的資料,由「貝格爾」號船長F.羅伊和達爾文整理編纂成《「貝格爾」號航海報告》(4卷)。
② 1839~1843年英國J.C.羅斯的南極海域探險。羅斯在南緯27°16′、西經17°29′海域測得2425英尋(約4438米)的深度,創造了當時深海測深的記錄。同時,羅斯在南極海域的深海生物取樣中,發現了與J.羅斯數年前在北大西洋發現的同樣的海底生物,從而提出了整個大洋的底層水具有相同特性的結論。J.C.羅斯還發現了南磁極。
③ 1842~1847年,美國海軍上尉M.F.莫里系統地研究了大洋的風和海流,並根據這些記錄繪製成海圖。於1855年出版了《海洋自然地理學》,為人們提供了第一部海洋學經典著作。於1854年出版了第一幅北大西洋海盆的水深圖,為鋪設大西洋海底電纜提供了科學依據。
④ 英國海洋生物學創始人E.福布斯對西歐、南歐、北非等海域的生物進行了多次考察和研究。他按照不同的深度將愛琴海分成8個帶,第一次提出海洋生物分布的分帶概念;認為深度越大,生物越少,550米以下為無生物帶。1836年,C.G.愛倫貝格發現歐洲大陸的許多岩石中都含有硅藻、海綿和放射蟲等海洋生物殘骸,認為生物大量沉積海底是形成這些沉積岩的原因,指出這樣的沉積物現在還在形成。1860年「鬥犬」號(Bulldog)在從地中海2200米深處打撈上來的電纜上,發現附有大量珊瑚類生物和軟體動物。這一發現打破了福布斯關於海中550米以下是無生物帶的結論。1868年,英國「閃電」號(Lightening)在設得蘭群島和法羅群島之間海域1100米深處採集了大量的生物。1869~1870年,英國「豪豬」號 (Porcupine)在愛爾蘭西部、比斯開灣和法羅水道一帶1800~4464米深水處取樣16次,每次取樣都獲得相當多的生物,尤其是採到了被認為是白堊紀以後已經絕種的海膽。1872年C.W.湯姆孫根據「閃電」和「豪豬」號的考察結果,撰寫了當時權威的海洋學著作《深海》。
⑤ 19世紀50年代以後,鋪設海底電纜的工作促進了海洋測深的調查。1856年,鋪設海底電纜專用調查船「阿爾奇克」號在北美東岸和愛爾蘭西岸之間進行了測深,確認了北大西洋中央海脊的存在,並建議沿這條海脊鋪設海底電纜。1857年「獨眼巨人」號、1858和1860年「戈爾崗」號、「鬥犬」號先後在北大西洋進行了測深調查。 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支持下,C.W.湯姆孫率領「挑戰者」號於1872年 12月啟航,至1876年5月返航,三年半的時間,共航行12萬多公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極海數百個站位進行了測深、測溫、采水、取樣、拖網等,採集到大量海洋生物標本、底質標本以及海水樣品。這次航海採集到很多深海珍奇動物標本,包括夏威夷群島北方海域5500米以下的動物,測得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數據(8180米)。「挑戰者」號考察不但開創了海洋綜合調查的時代,而且獲得了十分豐富的海洋資料。幾十位科學家潛心研究了20多年才完成考察報告的編寫,共計50卷、29500多頁,為海洋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海洋生物方面,發現4400多個新種,提供了從表層到海底的海洋動物學知識。在海洋地質方面,重要成果是發現了深海軟泥和紅粘土,並採集到了錳結核。在海洋物理方面,除了調查海流和氣象外,主要成就有:①根據地磁測定的結果,掌握了航海羅盤儀的偏差;②繪制了等深線圖;③發現180多米以下的水溫受季節影響不大,溫度變化極小;④認為大洋底的水溫在大范圍內基本相同,但在不同的海區也顯示出特定的值;⑤確定了島嶼和險岩准確的位置。在海水化學方面,W.迪特馬爾對海水進行了全面的、完整的分析,從理論上證實了J.G.福希哈默爾於1865年提出的不論海水中含鹽量的絕對值大小如何,其各種主要化學成分之間的相對含量是恆定的原理。在挑戰者」號進行觀測以前,一般都認為深海海水比重很大,投入海里的重物不會沉入海底。「挑戰者」號考察否定了這一論點。
「挑戰者」號考察激起了各國海洋考察的熱潮,德國「羚羊」號(1874~1876)、俄國「勇士」號(1886~1889)進行了環球考察,奧地利「極地」號(1890~1898)在紅海和地中海考察,美國「布萊克」號在加勒比海考察(1877~1886),但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挪威海洋學家F.南森的北極海探險。 1925~1927年,德國流星」號(Meteor)考察船對南大西洋進行了歷時兩年零三個月的調查,這是繼英國「挑戰者」號之後的又一次劃時代的科學考察。這次考察以海洋物理學為主,採用了各種電子技術和近代科學方法,以觀測精確著稱。它首次應用電子回聲測深儀,獲得了7萬個以上的海洋深度數據;首次清晰地揭示了大洋底部起伏不平的輪廓;揭示了海洋環流和大洋熱量、水量平衡的基本概況。出版了16卷考察報告,包括海底、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氣象,以及內波觀測等內容。
1929~1935年和1937~1938年,「流星」號還分別在冰島海域和東北大西洋進行了調查,弄清了極峰帶的復雜海況。通過幾個國家反復的同步調查,清楚地繪制出墨西哥灣流的續流。 為了進一步研究深海生物,丹麥「鎧甲蝦」號(Galathea)調查船於1950年10月至1952年9月,周航世界進行海洋調查。考察隊在海底取樣時,使用了12000米長的鋼絲繩,從大於10000米深的菲律賓海溝的底質中,採集到大量的活體微生物。1951年 7月,在10190米深的海底石塊上和附近海域採集到白色海葵、美麗的紅蝦、發光魚、水母、沙蠶類動物等,證實在1萬米的深處也棲息著生物;從3400~7200米的深海採集到大量烏黑的魚、青白的海星、海參、蝦、長腿蟹等珍貴生物,還採集到被人們認為早已絕種的活化石」新蝶貝(Neopilina)。根據採集到的樣品,他們發現生活在大於7000米深的超深海動物,與來自於2000~3000米深的海域和大陸坡的動物種不同,能夠適應巨大的水壓。在這次考察中,還首次採用14C法測定海洋生物初級生產力,並測量了深海地磁。蘇聯「勇士」號太平洋考察1949~1958年,「勇士」號(Витязь)主要在太平洋考察。「勇士」號在考察中進行了測深,更正了遠東近海和太平洋水深圖,還發現了一些斷裂帶、海底山脈、海山等。在馬里亞納海溝發現了世界最深的查林傑海淵為11034米;在千島-勘察加海溝發現了深海淵(10382米);在考察中取得了40米長的海底柱狀樣品,分析研究了長達1000萬年的地質史;發現了深層水在不斷流動,並在1000~3000米的深度上測量到速度高達30厘米/秒的強大層流;弄清了深海水強烈的垂直混合和數公里規模的浮游生物的垂直移動。調查結果表明,在1萬米以深的最深海溝處,也有許多種生物存在。1959年以後,「勇士」號還在印度洋從事考察。其他考察在這個階段還有美國卡內基」號、「鸚鵡螺」號、「貝爾德」號、「地平線」號,挪威「莫德」號,德國「高斯」號,丹麥「丹納-Ⅰ」和「丹納-Ⅱ」號,法國「法蘭西人」號和「帕斯」號,英國「發現-Ⅰ」和「發現-Ⅱ」號、「斯科列斯比」號、 「挑戰者-8」號,蘇聯「西比利亞科夫」號和「謝多夫」號破冰船、「羅蒙諾索夫」號、「鄂畢」號等,從事海洋考察活動。主要成果 在海洋考察的基礎上,海洋學研究和理論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摩納哥阿爾貝大公一世的《大洋水深圖》(1904),V.W.埃克曼的風海流理論(1905),A.L.韋格納的「大陸漂移說」(1912),A.霍姆斯的「地幔對流說」(1929) ,W.M.尤因首次進行海洋地震測量(1935),S.埃克曼發表《海洋動物地理學》(1935),J.P.雅科布森和M.H.C.克努曾提出海水氯度新定義(1937),H.H.赫斯發現海底平頂山(1946),C.E.佐貝爾出版《海洋微生物學》(1946),H.U.斯韋爾德魯普的大洋環流理論(1947),H.M.施托梅爾的「西部邊界流理論」(1948),F.P.謝潑德的《海底地質學》(1948),W.H.蒙克的「大洋漂流理論」(1950)等。其中斯韋爾德魯普等人撰寫的巨著《海洋》(1942)對這階段的成果作了較全面、深刻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