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文選要怎麼學啊
不管是文選還是歷史年表之類的表單類信息,主要內容還是歷史事件。你最好把握每個故事情節里的多個重要人物,從他們的一生讀取一條線,這樣幾個人物就形成了N維思維,這樣能把歷史學得更清晰。但要學得更透徹最好還是要從每個歷史事件中得到更深層的東西,比如教訓、經驗,還有古人們那令人嘆為觀止的智慧.....
㈡ 中國歷史文選下王安石變法的譯文
一、機構改革
制置三司條例司 熙寧元年(1068年)二月,設「制置三司條例司」,是王安石推動變法第一個設立之機構,原本宋朝的財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設立置制三司條例司來作為三司的上級機構,統籌財政,是當時最高的財政機關,此機關除了研究變法的方案、規劃財政改革外,亦制訂國家一年內的收支,並將收入定其為定式。 市易法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市易司),在平價時收購商販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向商販發放貸款,以財產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納息二分。用以達到「通有無、權貴賤,以平物價,所以抑兼並也。」市易法增加了財政收入。 保甲法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鄉村住戶,每五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有兩丁以上的農戶,選一人來當保丁,保丁平時耕種,閑時要接受軍事訓練,戰時便徵召入伍。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二、改革稅賦
方田均稅 熙寧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方田均稅法清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卻嚴重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 均輸法 此法已久,早在西漢桑弘羊時試行,唐代以後各郡置均輸官,達到「斂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寧二年七月,為了供應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費,又要避免商人屯積,在淮、浙、江、湖六路設置發運使,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從便變易蓄買,以待上令」的原則,負責督運各地「上供」物質。意在省勞費、去重斂,減少人民的負擔。王安石變法
青苗法熙寧二年九月,頒布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廣惠倉所積存的錢谷為本,其存糧遇糧價貴,即較市價降低出售,遇價賤,即較市價增貴收購。其所積現錢,每年分兩期,即在需要播種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願原則,由農民向政府借貸錢物。收成後,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穀物或現錢。青苗法使農民在新陳不接之際,不至受「兼並之家」高利貸的盤剝,使農民能夠「赴時趨事」,但具體實施中出現強制借貸現象,是王安石變法措施中爭議最大的內容。 募役法又稱「免役法」,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農寺擬定,開封府界試行,同年十月頒布全國實施。免役法廢除原來按戶等輪流充當州縣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官府自行出錢僱人應役。雇員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分攤。原來不用負擔差役的女戶、寺觀,也要繳納半數的役錢,稱為「助役錢」。使得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了生產發展,也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三、新修水利
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當地居民照每戶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興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貸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縣不能勝任的,可聯合若干州縣共同負責。
四、軍隊改革
裁兵法整頓廂軍及禁軍: 一、 規定士兵五十歲後必須退役。 二、 測試士兵,禁軍不合格者改為廂軍,廂軍不合格者改為民籍。 將兵法又叫「置將法」。廢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漸推廣的辦法,把各路的駐軍分為若干單位,每單位置將與副將一人,專門負責操練軍隊,以提高軍隊素質。 保馬法神宗時,宋朝戰馬只有十五萬余匹,政府鼓勵西北邊疆人民代養官馬。凡是願意養馬的,由政府供給馬匹,或政府出錢讓人民購買,每戶一匹,富戶兩匹。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負責賠償,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馬匹,徒增民擾。不久廢止,改行民牧制度。 軍器監法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八月廣設軍器監,負責監督製造武器;並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五、改革科舉
三舍法希望以學校的平日考核來取代科舉考試,選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後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級教學的特色。 貢舉法王安石認為「欲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改革貢舉法,廢明經、存進士,熙寧三年(1070年)三月,進士殿試罷詩、賦、論三題而改試時務策。熙寧四年(1071年),二月,頒新貢舉制,廢明經,專以進士一科取士。另設「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斷案。 惟才用人,凡是有志於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為改革的中堅力量。 《三經新義》 熙寧五年(1072),神宗正式提出應該頒行新的經義。次年,神宗任命王安石提舉經義局,由呂惠卿、王雱等兼修撰,重新解釋《詩》、《書》、《周官》等書。在重新訓釋經義時,王安石確定了這樣幾條原則:-、訓釋經義,是為了破除"偽說",教育士子,使其符合"盛王"時的做法;二、要恢復經文本義,打破疏不破注的成法,反對漢以後煩瑣的章句傳注使源流失正的陋習;三、闡明經文義理,反對對經義的曲解和煩瑣學風。熙寧八年(1075),《周官新義》、《詩經新義》、《書經新義》完成,合稱為《三經新義》,其中《毛詩義》二十卷、《尚書義》十三卷、《周官新義》十六卷,而又以《周官新義》最為重要,是作為托古改制的熙寧變法的理論根據。一個月後,《三經新義》便被頒賜給宗室、大學及諸州府學,作為全國學生必讀的教科書和科舉考以的依據。
變法結果
成效
王安石的變法對於增加國家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以緩解,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宋軍收復5州,拓地2000餘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結果
熙寧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門監鄭俠畫《流民圖》,圖中流民或身背鎖械,或口食草根,告訴皇上說旱災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對變法產生重大懷疑。王安石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司馬光又上《應詔言朝廷闕失狀》,隨著改革深入,變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發生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出知江寧府。變法運動由韓絳、呂惠卿等人繼續執行,呂惠卿師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滿。熙寧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復職,繼續執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愛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潛心學問,不問世事。
原因
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司馬光曾經多次上書皇帝取消新法。有效的募役法也被廢除。 失敗原因
同時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關鍵時刻發生了動搖,宋神宗死後司馬光出任宰相,徹底廢除新法,連很有成從各項經濟上改革內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規模甚大,其中理財方面最為重要,受到時人抨擊。平情而論,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也不能完全推到守舊派反對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檢討。下列可就四方面論之: (一) 變法事先缺乏宣傳,導致在變法的過程中無法吸引到優秀的人才。在變法的反對陣營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經過足夠的宣傳說服後應該是可以被吸收進變法陣營中的。 (二) 政策執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實行,與理想相去懸絕。如果貧困民戶自願請貸官錢,尚有可說,但實際上是地方官強迫農民五家互保後在逐家派定數目,稱為散青苗,地方官為了保障秋後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對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貧下之戶,蓋怕貧下戶無力償還,這還談什麼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這數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負擔的。政策執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合適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剛愎自用─—王安石性剛,與神宗議論國事,有所抗辯,聲色俱厲,神宗每為之改容聽納。創行變法之初,司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過,自信太厚,安石覆書抗議,深不以為然,二人本是極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從此畫地絕交。例如,蘇軾本來是擁護新法的最好人選,但蘇軾的很多正確的意見也未能被王安石採納。 慶歷新政失敗以後,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在一度沉寂之後,很快又高漲起來,終於掀起一次更大的變法活動。 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他只是一場地主階級內部針對北宋統治危機的制度改良,沒有根本觸及核心,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趙頊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詢富國強兵和制勝遼與西夏之策,他們規勸神宗,在20年內不要提及用兵二字。宋神宗從此不再倚靠這班元老重臣。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召「負天下大名三十餘年」的王安石入京,用為參知政事,要倚靠他來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當時王安石已成為眾望所歸的人物,士大夫們大都以為只要王安石登台執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澤。為了推動變法,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後條例司廢,變法事宜由戶部司農寺主持),並與呂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擬新法,各路設提舉常平官,督促州縣推行新法。由此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王安石變法,便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從熙寧二年到熙寧九年(1076年)的8年內,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陸續實行了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稅、將兵、保甲、保馬等新法。 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項新法的推行過程當中,遂無例外地都遭受到他們的阻撓和反對。到宋神宗逝世之後,哲宗繼位,高太後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掌握了政權,此前的新法便在元祐初期全被廢罷。史稱元祐更化。 變法失敗後四十一年,北宋滅亡(1127)。
㈢ 陳楠的教育科研
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民族史和藏學的教學與研究。為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講授「歷史文選」、「藏族史」、「中國少數民族宗教」、「中國民族史研究理論與方法」、「藏傳佛教史」、「吐蕃史」、「基礎藏文」、「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民族史專題」等課程。出版《藏史叢考》、《明代大慈法王研究》、《藏史新考》等專著,擔任《中國網路知識辭典》(宗教類主編)、《中華網路要覽》(宗教類主編)、《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副主編),參與《中國歷史文選》(民族院校歷史教材叢書)、《中國古代民族志》、《中華文明史》(近代民族部分統撰)、《西藏歷史文化辭典》、《中國民族史綱要》、《中國民族史概要》、《藏學概論》等著作的編纂,發表《吐蕃告身制度試探》、《吐蕃時期佛教發展與傳播問題考論》、《吐蕃職官制度考論》、《大慈法王與明朝廷封授關系研究》、《唐代漢地佛教在吐蕃》、《唐蕃之間對河西隴右地區的爭奪》、《吐蕃與南詔及洱河諸蠻關系考論》、《大智法王考》、《P.T.999號敦煌藏文寫卷再研究》、《敦煌藏漢鳥卜文書比較研究》、《法淵寺與明代番經廠雜考》、《清前期治藏政策三階段略論》、《關於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史事補證》、《元代西藏地方政教關系變革新論》等論文80餘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學校及境外科研項目多項,曾出訪英國利茲大學、牛津大學、美國布魯明頓大學、洛杉磯西來大學等校進行學術交流。曾獲「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獎)」、 中央民族大學「中青年優秀教師培養基金優秀教學獎」、中央民族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先進會員」稱號,論文《明代藏傳教在內地影響》獲中國人民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慈慧獎學金」、專著《明代大慈法王研究》獲國家民委科研成果三等獎,論文《吐蕃時期佛教發展與傳播諸問題考論》獲中央民族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大智法王考》獲國家民委社科成果一等獎。
㈣ 中華傳統文化探幽的圖書目錄
自序
文獻篇
第一章漢代文獻研究
第一節《骨相篇》與《相列》產生之背景研究
第二節《骨相篇》與《相列》解析
第二章宋代文獻研究
第一節南宋史籍《續編兩朝綱目備要》探索
第三章元代文獻研究
第一節《宋史》校勘記補遺
第四章清代文獻研究
第一節《四庫全書》研究之一——《四庫全書》歧誤一瞥
第二節《四庫全書》研究之二——《四庫全書》某些歧誤之原因 校戡篇
第一章宋代官府對經部書的校勘
第二章宋代官府對史部書的校勘
第三章宋代官府對子部書的校勘
第一節醫學書籍
第二節道家書籍
第三節其他書籍
第四章宋代官府對集部書的校勘
第五章宋代官府之綜校四部群書
第六章宋初官方搜求書籍述論 教學篇
第一章教材研究
第一節對建國以來《中國歷史文選》教材的回顧與思考
第二節對《中國歷史文選》教材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第二章教學方法研究
第一節以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指導歷史文選教學
第二節再論以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指導歷史文選教學
第三章對陳垣教學之研究
第一節陳垣先生的教育思想與教學特點
第二節陳垣先生的教育成就與教學方法
第四章總論
第一節推動「歷史文選」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探索
第二節對「中國歷史文選」教學改革的展望與思考 附後:綿綿不絕的思念——憶父親汝龍先生和母親文穎女士
㈤ 中國歷史文選的中國歷史文選-張大可版
本書共十三個單元,加序篇,共十四個單元。選文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典籍,以及民族文獻等,是一部歷史文獻總集選本,生動地體現了歷史學綜合性與網路性的特點,而重點突出「史部」典籍,有八個單元。此外,有「經部」、「子部」、「集部」、「民族文獻」、「考古文獻」五個單元。
作者;張大可、鄧瑞全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2007-08-01 第1版2007-08-01 第1次印刷開 本:16開 頁 數:673頁 前言
序篇 目錄、漠字
(一)史部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四庫全書總目
史部總序
(三)通論一:目錄
第一單元 紀傅體
(一)紀傳體全史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史記
秦始皇本紀(節選)
六國年表序
孔子世家(節選)
魏其武安侯列傳
貨殖列傳序
漢書
百官公卿表序
食貨志上(節選)
張賽傳
後漢書
黨錮列傳序
三國志
諸葛亮傳(節選)
宋書
謝靈運傳論
(三)練習文選(白文標點)
過秦論上
明志令
釋老志(節選)
伶官傳序
寇準傳(節選)
(四)通論二:古漢語詞彙
第二單元 編年體(附綱目體)
(一)編年體與綱目體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左傳
召陵之盟
晉楚城濮之戰
資治通鑒
淝水之戰(節選)
明實錄
申誡公侯榜文
(三)練習文選(白文標點)
海上之盟
宋太祖收兵權
北伐檄文
(四)通論三:實詞活用
第三單元 紀事本末體
(一)紀事本末體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通鑒紀事本末
貞觀君臣論治(節選)
明史紀事本末
削奪諸藩
(三)練習文選(解題、標點)
王安石變法
(四)通論四:常用虛字
常用副詞、連詞和疑問代詞慣用式對照表
第四單元 典志體政書、韶令奏議
(一)典志體政書、韶令奏議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通典
歷代盛衰戶口(節選)
通志
通志總序(節選)
唐會要
朱敬則請擇史官
(三)練習文選(注釋、評析、標點)
楊炎奏行兩稅(節選)
置勸農使安撫戶口詔
(四)通論五:文言句法
第五單元 別史、雜史
(一)別史、雜史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國語
邵公諫厲王弭謗
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三)練習文選(評析、標點)
克殷解
越王句踐滅吳
鄭成功收復台灣(節選)
馬玉昆勝日人於大同江上
(四)通論六:常用文史工具書
第六單元 地理、方誌
(一)地理、方誌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水經注
三峽(節選)
洛陽伽藍記
永寧寺
元和郡縣志
京兆府序
(三)練習文選(標點、注釋)
荊州府(節選)
游黃山日記(後)
(四)通論七:談談常用詞教學
第七單元 史論、史評、史考
(一)史論、史評、史考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史通
二體
文史通義
書教下
(三)練習文選(解題、標點、注釋)
五代史論下之十三(節選)
唐有四都
明代宦官(節選)
(四)通論八:斷句、標點
第八單元 傅記、筆記
(一)傳記、筆記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世說新語
汰侈
檐曝雜記
軍機處
(三)練習文選(評析、標點)
弦高
虞喜
錢塘江堤
客齊隨筆三則
文須有益於天下
(四)通論九:音韻、訓詁
第九單元 經書
(一)經部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講
周易
系辭下(節選)
尚書
牧誓
詩經
七月
柬山
禮記
大同(節自《禮運》)
論語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章(《里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先進》)
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章(《梁惠王上})
魚我所欲也章(《告子上》)
舜發於畎畝之中章(《告予下》)
(三)練習文選(舊注斷句)
鄭伯克段於鄢
論語二章
(四)通論十:古書的註疏
第十單元 子書
(一)子部典籍概述(附類書、叢書)
(二)文章選講
老子
荀子
勸學(節選)
韓非子
五蠹(節遘)
(三)練習文選(注釋、評析)
牧民(節選)
非攻上
更法
道論
勉學
原君
天工開物序
(四)通論十一:今注、今譯
第十一單元 詩文集
(一)集部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讀
楚辭
國殤
文選
七哀詩
臨川先生文集
本朝百年無事割子
龔自珍全集
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三)練習文選(解題、賞析)
張中丞傳後敘
岳陽樓記
六國論
石鍾山記
指南錄後序
五人墓碑記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四)附錄:歷史名詞特殊讀音表
第十二單元 民族文獻
(一)民族文獻典籍概述
(二)文章選讀(自學,作史事述評)
蒙古秘史
納忽崖之戰
王統世系明鑒
法王赤松德贊
第十三單元 考古文獻遇讀
甲骨文
殷墟卜辭三則
金文
利簋銘
兮甲盤銘
碑刻
裴岑紀功碑
奉各憲永禁機匠叫歇碑記
簡牘
墓主記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書
古文書
張義潮變文
唐乾封三年張善熹舉錢契
檔案
王道新題銷算茶馬事本
㈥ 中國歷史文選好難。。。怎麼學啊
歷史其實不難學的,如果你覺得難學,你讀書一定很少
首先你政治就一定不怎麼好,還有,你不要拘泥於課本上的知識點,你要多讀課外書,有句名言說的號:當你讀書不假思索時,你覺得你懂得很多,反之,你會發現你掌握的連皮毛都算不上。
你要多讀書,這是你終身受益的。
關鍵是你學完歷史事件之後,與前面的歷史事件你能不能聯系起來,進行歸納總結,比較兩個時間,從中你可以得到什麼教訓,這是對你一生受用的。
不懂的話繼續追問,希望你能學號,望lz採納
㈦ 求教:中國歷史文選該怎麼復習啊
政治 歷史。多看多讀,但是不要死記硬背。找重點, 每段話每件事裡面都有重點,找到這些重點畫住、試試串聯一下。用因為。。所以。。的形式串聯。 比如赤壁之戰 因為曹操把所有的船都串聯起來所以孫劉聯軍的火攻能取得最大效果。 往前的話就是。因為諸葛亮用計派人去曹營獻計,所以才會有後來的鐵索貫連。 這方法很實用。試試吧
㈧ 汝企和的主要論著
《續編兩朝綱目備要》(點校)( 20 余萬字),北京:中華書局 1995 年 7 月。
《癸辛雜識》(整理)( 16 萬字),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年 2 月。 《中國歷史文選》(上中下三冊, 84 萬余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 6 月。
《中國歷史文選(上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中國歷史文選(下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2002 年 5 月教育部頒布專文委託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全國「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討會的開幕式上發表主題報告;在閉幕式上發表總結報告;會後主編大會論文集《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四集( 23 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2009年5月教育部頒布專文委託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全國「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討會的閉幕式上發表總結報告;會後主編大會論文集《解字說文——中國歷史文選研究》第五輯(18萬字),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譯文:《美使麥蓮致國務卿馬賽函及其天京蕪湖之行》,《太平天國史譯叢》(第二輯),中華書局1983年9月版。
《〈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初探》,《史學史研究》 1987年第2期。
《〈宋史〉校記補遺二十則》,《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二輯),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 年版。
《以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指導歷史文選教學》(0.7萬字),《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二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5月版。
《〈四庫全書〉某些岐誤之原因》,《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四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宋初官方搜求書籍述論》,《陰山學刊》,1994年第3期。
《〈四庫全書〉歧義一瞥》(1. 5萬字),《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5期。
《宋初官方校勘述論》(1. 3萬字),《宋史研究論文集》1996年1月。
《對〈中國歷史文選〉教材編寫的思考與探索》(1. 3萬字),《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三集,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版。
《對建國以來〈中國歷史文選〉教材的回顧與思考》(1. 4 萬),《史學論衡》1999年7月。
《北宋中後期官府校勘述論》(1. 9萬字),《中國史研究》 2000 年第1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宋史卷) 2000 年第二期轉載,並將此文列為該期之第一篇。且於 2002 年 5 月被「新世紀中國西部叢書編委會」評選為 「新世紀、新經濟、新西部學術成果獎」之特等獎; 8 月被「中國西部發展戰略叢書編委會」評選為優秀論文獎特等獎。
《推動「歷史文選」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探索》( 1.1 萬字),《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2001 年第1期。
《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文集》、《中國社會科學理論參考文庫》與《中國教育家論文經典》均已全文轉載;並被《中國社會科學理論參考文庫》編纂委員會和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分別評為論文一等獎; 02 年 11 月被「中國教育學會」評選為「全國高校教師文科優秀論文」。
《論兩宋館閣之校勘史書》( 1.6 萬字),《史學史研究》 2001 年第1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宋史卷) 2001 年第三期轉載。
《父親汝龍的夕陽時光》,《人民政協報》 2003 年 2 月 27 日; 3 月 6 日。
《弘揚中華文化 光大中華美德》( 0.12 萬字),《光明日報》 2003 年 3 月 21 日(第 3 版)。
《論宋代館閣之校勘經部書》( 1. 5 萬字),《中國文化研究》 2003 年第1期。 並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宋遼金元史) 2003年第二期作為首篇全文轉載。
《南宋館閣校勘述論》( 1. 4 萬字),《河北大學學報》 2003 年第3期。
《論北宋官府對道教書籍的校勘 》 (1.1 萬字 ), 《中國道教》 2003 年第4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宗教卷) 2003 年第 6 期轉載。
《再論以教育心理學原理指導歷史文選教學改革》( 0.8 萬字),《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四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讓「歷史文選」教學改革與時俱進,為宏揚中華文化作出更大貢獻》( 0.7 萬字),《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四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第四屆全國歷史文選教學研討會綜述》( 0.8 萬字),《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四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論北宋官府之綜校四部群書》 (0.9 萬字 ) ,《圖書館雜志理論學術年刊》( 2003 年),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其《後記》明言:只有入選《圖書館雜志》的優秀論文才可刊於《理論學術年刊》。
《論「中國歷史文選」教學中的周期性問題》( 0.86萬字),《教師教育研究》 2004 年第3期。( 2004 年 6 月)
《北宋官府校勘經部書的輝煌成就》( 0.5 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中心:《新世紀黨政幹部理論學習文集》(先進文化卷),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版。同時獲優秀論文獎。
《兩漢時期之相人術與漢代社會》(1.3萬字),《齊魯學刊》 2005 年第5期。
《北宋官府對醫書的校理》,(1萬字),《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
《對完善校勘學理論體系的若干思考》,(1.2萬字),上海《圖書館雜志》 2005 年年刊, 2006 年 10 月出版。
《魏晉時期之相人術與魏晉社會》,《齊魯學刊》,2007年第4期。
《論題: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北宋官府對經史書籍的校勘與刻印》,《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6期。
《〈論衡·骨相篇〉與〈潛夫論·相列〉解析——兼論東漢相人術之特點》,《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以「小學」為重點內容??? 加強歷史文選實習訓練》,《現代教育報·教材周刊》,2008年11月21日第四版。
《思念父親汝龍先生》,1.7萬字,《炎黃文化研究》第九輯,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為李世萍《鄭玄〈毛詩箋〉研究》撰寫的序,2009年
《關於建立古漢語過關考試題庫的探索與思考》,載於《解字說文——中國歷史文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版。
《論陳垣先生對中國歷史文選課的貢獻》,載於《解字說文——中國歷史文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版。
㈨ 歷史專業的本科生要學那些主要課程
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近現代史。中國歷史文選,外國歷史文選。史學概論。歷史教學與教法。版本不一,高教版、各大學出版社都有。再加各種專門史選修,教材不定。
㈩ 誰能告訴我歷史本科該學什麼
一、主幹學科:歷史學
二、主要課程
1、核心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歷史要籍介紹與選讀、史學概論、考古學
2、必修課程:中國經濟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民族史、中國史學史、西方古典文明史、國際關系史、
三.主要課程簡介:
P4030314001, P4030314001 中國古代史Ⅰ、Ⅱ 周學時數:4 總學時:136
中國古代史是指從中國最早的原始先民起至清朝中葉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的歷史。它包括三個歷史時代: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原始社會(約200萬年前~前2070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制,產生了階級,國家應運而生,原始社會瓦解了。夏朝和商朝(前2070~前1046年)是奴隸制的確立和初步發展階段;西周(前1046~前771年)是奴隸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階段;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解體階段。封建社會的三個發展階段是: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前475~581)是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581~1368年)是繁榮和進一步發展階段;明清時期(1368~1840年)是開始衰落階段。中國古代史是要研究和揭示這三個社會形態的形成、發展和衰亡的歷史過程及其規律性,要講述歷代的主要政治和經濟制度、主要的文化成就、重大的歷史事件及重要的歷史人物等內容。
選用教材:「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新版),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
P4030314003 中國近代史 周學時:4 總學時:72
本課程講授1840年至1919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演變的歷史、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變化以及中國人民爭取獨立富強的愛國運動。從而加深學生對中國近代國情的認識。
選用教材:王文泉、劉天路主編《中國近代史》,高教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P4030314004 中國現代史 周學時:4 總學時:72
該課講述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間的歷史,全面介紹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與規律以及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及外交等領域的發展狀況及特點。
選用教材: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現代卷),山東大學出版社。
P4030314005 世界上古史 周學時:4 總學時:64
本課程內容包括原始社會史和古代社會史兩個部分,古代社會史的講授以國別史的縱向線索為主,分古代埃及、西亞、印度、希臘和羅馬五章,同時從橫向角度闡述東方社會特有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同希臘、羅馬為代表的古典奴隸制的本質特徵及二者的差異,以及闡述古代世界是如何由分散逐漸走向一體化的歷史趨勢和過程。
選用教材: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參考書目:米辰峰主編:《世界古代史》
威爾•杜蘭著:《世界文明史》
P4030314006 世界中古史 周學時:3 總學時:54
本課程以講授人類的封建社會歷史為主,通過對中古時期西歐、東歐、西亞、南亞以及東亞地區封建社會形態及生產關系形態的產生、發展演變歷史的考察,使用權學生了解中古時期東西方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徵及各文明區封建制度及生產關系形態的差異,從而對近代東方落後於西文的歷史根源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
選用教材: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參考書目:孫義學,王永本主編《高校世界歷史配套教材》(古代史卷)
P4030314007 世界近代史 周學時:4 總學時:72
本課主要講授資本主義的歷史。它開始於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終止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在闡明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各個階段歷史發展過程的同時,還要闡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殖、反帝、反封建斗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來看,還要講清西方工業世界對東方農耕世界的優勢及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矛盾。
選用教材: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P4030314008 世界現代史 周學時:4 總學時:72
內容提要:本課講授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至今的歷史。在講清現代世界的四大基本矛盾的同時,主要闡明資本主義工業世界與新生的社會主義工業世界的對立、並存、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世界現當代史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政治性強,某些歷史過程尚在進行之中,難於作出准確的判斷。但通過教學,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現代世界歷史發展脈絡的認識和對當代國際局勢的判斷。
選用教材:齊濤主編《世界通史》(現代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教材: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P4030314009 歷史要籍介紹與選讀 周學時:4 總學時:72
本課的目的是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中國歷史要籍方面的基礎知識和中國歷史要籍發生、發展的基本情況,特別是使學生基本掌握各個歷史時期的史料概況、基本史料、專門史料等知識,懂得治史的門徑和所需史料的概況。同時,通過選文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歷史典籍的閱讀能力和分析史料的內容及價值的能力。
選用教材:汪受寬、高偉主編《中國歷史文選》,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2月版。
P4030314010 史學概論 周學時:3 總學時:54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和學習,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基本理論,幫助學生聯系歷史研究實際,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從事史學工作的必備知識與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探討理論,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從事研究工作與教學工作的能力。
選用教材:龐卓恆主編《史學概論》,高教出版社1995年版。
參考書目:白壽彝主編《史學概論》。
P4030314011 考古學通論 周學時:3 總學時:54
考古學通論主要講授中國考古學簡史、考古學方法論,考古學的工作方法、研究方法,考古學的學科分支,石器時代考古、青銅時代考古、鐵器時代考古、石窟寺考古等內容。
選用教材:張之恆主編《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參考書目: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孫英民、李友謀主編《中國考古學通論》。
P4030314012 中國經濟史 周學時:3 總學時:54
本課程重點講授中國歷代經濟政策、經濟制度、經濟思想與經濟發展的狀況、水平及特點,對經濟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關系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
參考教材:章開沅主編《中國經濟史》,高教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P4030314013 中國文化史 周學時:3 總學時:54
內容提要:本門課程主要講授中國文化發生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個層面內容特徵及其發展演變過程的講授,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面貌,同時認識到傳統文化所固有的體制性缺陷,並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讓學生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在。在當前的現代化建設中,如何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是我們應該探討的最重大課題。
參考教材:李清凌主編《中國文化史》,高教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P4030314014 中國民族史 周學時:3 總學時:54
中國民族史課程主要講授中國歷史上各主要民族的形成及發展演變的過程,同時介紹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社會狀況。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民族學的基本知識,了解中華民族各成員的歷史面貌以及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的歷史特徵,從而樹立牢固的民族平等觀念和民族團結意識。
P4030314015 中國史學史 周學時:3 總學時:54
中國史學史課程主要講授中國史學的發展過程、發展規律及發展趨勢。內容包括古代史學、近現代史學和當代史學三個組成部分,分析講解各個時期史學、史家、史官及史學發展趨勢的狀況和特點。使學生對中國史學的發展面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選用教材:宋衍申主編《中國史學史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95年版。
P4030314016 西方古典文明史 周學時:3 總學時:54
本課講授范圍是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希臘、羅馬文明。突出奴隸制商品生產、奴隸主民主政治和豐富多採的古典文化。力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闡明西方古典文明發生、成長、繁榮、衰亡的過程及原因。
P4030314017 國際關系史 周學時:3 總學時:54
《國際關系史》主要向學生講解分析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國際舞台上各種政治力量的消長、分化和重新組合以及重大國際事件、重要國際組織和主要國家的對外政策。通過講述世紀之初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關系、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關系、冷戰後的國際關系及當代國際關系,使學生掌握二十世紀國際關系史的發展過程,能夠正確分析一百年中不同時%C
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