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城市經濟基礎研究方法優缺點

城市經濟基礎研究方法優缺點

發布時間:2022-06-16 18:21:13

A. 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幾個觀點角度簡單記錄下:

1、城市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不斷提高的換句話說,城市人口所佔的比重是不斷提高的。中國目前58%的城鎮化率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而且還是城鎮化率,不是城市化率。

2、城市發展中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空間均衡」。理解空間均衡有三個層次,從人均GDP的相同,到人均實際收入的相等,最終到生活質量的均等化。這也就解釋了大城市在住房、交通等方面與小城市的差異。

3、城市發展有三個目標,發展、宜居、和諧。資本的積累以及技術的進步,帶動城市的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提高,帶來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也就會帶來人口的流入,那,人口越來越多之後,城市的宜居程度就會下降,這時候政府就回去治理,使其宜居。一個城市既有發展,又宜居,必然人口會越來越多,那麼這個時候就會涉及到和諧的問題,如何能夠讓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人和諧共處?這是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目前,中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就是通過戶籍等制度,放棄了和諧的目標,去追求發展和宜居。短期可行,長期還是會對城市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4、城市是便於人們見面的地方。這句話其實就解釋了為什麼像香港這類世界級城市的房價貴的問題了。

5、面對城市區域發展的政策,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產業結構,不是任何城市都適合發展具有規模效應的服務業以及製造業的,把一些經濟資源從效率高的地方配置到效率低的地方,是很浪費資源的,而且對城市本身的發展也會帶來副作用。這也就解釋了中國中西部城市出現大量鬼城的現象。

總之,城市的發展是所有人的發展。

B. 何謂城市化城市化有哪些優點和缺陷

城市化
開放分類: 經濟、社會學、發展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市政學

城市化城市發展進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工業革命的伴生現象,一般是指工業化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地域空間上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城鎮規模的擴大;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流動和集聚;城鎮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成為社會前進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方式廣泛地滲透到農村的一種持續發展的過程。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會不斷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特別是工業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城市規劃術語》對城市化的定義,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一般認為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人口集聚、財富集聚、技術集聚和服務集聚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生活方式轉變、生產方式轉變、組織方式轉變和傳統方式轉變的過程。城市化過程還包括諸如城市影響、城市傳播和城市帶動的外向式的擴散過程。城市化實質上就是以內向式集聚為主和外向式推延為輔的綜合作用的過程。要注意城市化不單純是農民進城,它意味著國民經濟增長模式、國民生活形態和國民意識的重大轉變。缺乏城市化,工業化就難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難以深入發展。城市化進程雖然很需要政府的規劃、指導和推動,但它更多的是通過人們趨利、求新的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見的手」自然推動的一個過程。

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18世紀中葉英國的產業革命,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但是,由於城市化研究的多學科性和城市化過程本身的復雜性,對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馬克思指出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美國新版的《世界城市》:「都市化是一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運動,並在都市中從事非農工作;二是鄉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包括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第一方面強調人口的密度和經濟職能,第二方面強調社會、心理和行為因素。實質上這兩方面是互動的。我們認為,城市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導致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變化的過程。其內涵在於,它不僅是簡單的城鄉人口結構的轉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產業結構及其空間頒布結構的轉化,是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化。

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區的過程。此過程通過城市地區數量增加和每個城市地區人口的增加而實現和發展。其特點為:(1)城市人口不斷增長:1920年時,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19.4%,到1980年,上升到41.3%。(2)世界人口不斷地向城市集中,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工業化,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對物質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節約了空間和時間,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時又帶來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也包括許多生態問題,如對城市氣候、對動植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問題,流行病問題,城市質量問題。城市生態學是新興的、正在蓬勃發展的科學,參與城市生態研究有偏重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等不同方面的人員。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城市化是人類進步必然要經過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結構變革中的一個重要線索,經過了城市化,標志著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只有經過城市化的洗禮之後,人類才能邁向更為輝煌的時代。然而,僅僅看到城市化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而贊嘆不已、振臂高呼是遠遠不夠的,城市化過程並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樂章,像很多進步一樣,城市化過程中也夾雜著許多不和諧之音。正確認識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並採取必要的措施認真的予以解決,對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含義著手,從城市化的幾種不同類型討論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以及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些問題。

一.城市化的含義

城市化,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1 .人口學
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他們所說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中國的人口中大頭是農民,目前我國城鎮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國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對於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實現農村經濟的增長有著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2. 社會學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發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人的技能和素質的提高,提高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使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達到和諧發展。
3 經濟學
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既認為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在現在看來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工業化會加快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同時工業擴張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農村的落後也會不利於城市地區的發展,從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加快農村地區工業化大生產,對於農村區域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是有著很積極意義的。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城市化的含義做出了解釋。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對城市化的規定其內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地區逐步演變成城市地區、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提高,同時城市文化和城市價值觀念成為主體,並不斷向農村擴散。城市化就是生產力進步所引起的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轉變的過程[2]。

C. 城市經濟基礎理論

城市經濟基礎理論——闡述城市經濟發展與基本經濟部類的關系 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城市經濟可分為基本經濟部類和從屬經濟部類。基本經濟部類是為了滿足來自城市外部的產品和服務需求為主的經濟活動;從屬經濟部類(非基本經濟部類)則是為了滿足城市內部的產品或服務需求。
經濟基礎理論認為,城市發展包括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專門化,城市發展最初以來某個或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企業;第二階段是綜合化,出口專門化的企業具有聯動作用,產生「上游」和「下游」企業,形成出口綜合體;第三階段是成熟化,基本經濟部類帶動非基本經濟部類,形成完整的城市經濟體系;第四階段是區域化,有些城市發展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D.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各自的優缺點如下:

市場經濟最大的一個優點就在於能夠利用市場的手段調控市場,市場的手段基本上是由市場當中的每一個參與者所做的。現如今這個社會當中的每一個國家,基本上都已經採取了市場經濟,而且想要融入這個世界,就必須要採用市場經濟的制度。只有市場經濟制度深入人心,得到了一個國家的支持,那我在這個社會當中才能夠一直不斷的發揮作用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都擁有著優點和缺點。我們國家現在已經過渡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種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符合我們國家的發展。

E. 城市經濟聯系的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研究意義

城市群之間的經濟聯系與利益協調

城市群利益所涉及的主體具有集合特徵,城市群是放大了的個體,城市群通過集體的代表使城市群利益得以實現。城市群利益是滿足具有集合特徵的主體經濟需要的物質財富,城市群利益同樣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范圍內得以實現,但隨著城市群主體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城市群經濟利益的追求也不會停止。城市群主體內部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利益階層和利益個體,但是在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的利益關系中,城市群內部的利益是統一的,一致對外的。城市群主體追求物質財富需要的滿足,產生了對其他城市群的依賴,其他城市群就是自己所依賴的客體。城市群主體與其他城市群的這種關系表明:第一,城市群主體與其他城市群發生經濟聯系的根本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或者說,城市群主體是為了城市群的經濟利益才與其他區域進行經濟聯系的。第二,城市群主體對其他城市群的依賴實際上是對其他城市群的物質財富(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依賴。對某種特殊經濟利益而言,這種依賴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范圍存在,當城市群主體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依賴關系就會解除,經濟聯系就會中斷。第三,城市群主體追求經濟利益的活動不會停止,其需要的不斷變化和多元化決定了某一城市群對其他城市群的依賴程度。

(一)城市群之間的經濟聯系

城市群具有經濟綜合體特徵,城市群經濟具有比較完整的經濟結構;但是城市群作為全國專業化分工體系中的一部分,其市場作為全國統一市場的一個分支,城市群經濟利益必須在與其他城市群的交往、聯系中才能達到最大限度實現。城市群經濟利益的外在依賴性使城市群之間的經濟關系要表現為橫向的直接的聯系。城市群之間的橫向直接聯系表現為:

第一,相互依賴基礎上的競爭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城市群的經濟活動是以本區利益為導向的,由於資源、要素、機會供給的有限性,就必然導致城市群之間經濟發展上的競爭。通過競爭來求得城市群的經濟發展,已成為各個城市群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處理與其它城市群之間經濟關系的基本行為方式。在競爭中,每個城市群都有爭取成為領先者和優勝者的內在沖動。然而,由於目前我國各城市群之間在資源稟賦、要素構成等方而存在較大的差異,無論哪個城市群都難以在本區域內獲得現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和要素。同時,由於各城市群的資源、要素組合不一樣,市場的需求結構和容量不一樣,所提供的經濟發展機會也不同。因此,任何一個城市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都無法脫離對其它城市群的依賴而獨立、長久地發展下去。由此可見,城市群之間的競爭是在它們之間經濟活動相互依賴的基礎上展開的,並不是無約束的,城市群的經濟發展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它城市群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第二,互惠互利前提下的合作關系

城市群之間的經濟合作關系是在互惠互利前提下形成的。參與合作的相關方都是平等的、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因此,它們要求在合作中的投入必須帶來相應的收益。否則,合作就不可能進行。任何一項經濟合作都要在互惠互利前提下才能達成協議、才能依約完成。換句話說,互惠互利是城市群之間進行合作的基本保障。合作關系是在市場等價交換原則約束下,為了完成某些重大的經濟發展計劃或為了謀取某種共同的經濟利益,相關區域在自願的基礎上平等參與,根據投入大小分享利益、分擔風險。在區域一體化內部的經濟活動中,各城市群之間必須達到互惠互利的要求,區域經濟一體化才能存在和進行下去。在一體化組織內部,各城市群必須相互開放市場,取消區域保護壁壘,使資源和要素能自由、充分的流動,以企業為主體,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由於各城市群在產業方面各具特色,或者在資源採掘和加工方面,或者在高新產業技術方面,或者在金融、貿易、轉口貿易等第三產業方面,或者在耐用消費品製造、小商品加工方面,或者在生產設備製造方面有自己的優勢,有自己的主導產業及相關的產業鏈。即使在目前我國「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各城市群的產業特色還是顯而易見的。各具產業特色的城市群之間必然要通過貿易往來、生產合作等橫向聯系的形式來滿足區域內的各種生活需要和生產需要。

(二)城市群之間的利益協調

我國現有的各種區域協調機制來說,缺乏統一的區域經濟服務機構是其制度上的一個很大的缺陷。我們知道,城市群並非是一個實體的行政區域,這就造成了城市群內經濟區和行政區覆蓋的偏差。正是這種結構性的偏差一方面造成了城市群協調發展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也必然使得缺乏統一對城市群進行戰略安排和整體規劃的有力的權威組織。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城市群整體發展戰略的形成主要依賴於各城市和地區的協調發展,需要各城市和地區從城市群整體利益來考慮自身的發展,不應把目光局限於本其各自地區。但相應的區域經濟服務組織的缺乏卻使得城市群的整體布局規劃和整體發展戰略規劃滯後。整體發展規劃的空缺又使城市群內部的協調發展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區域經濟服務組織的缺乏導致了各城市進行利益協調磋商渠道的不完備,強化了城市間的經濟博弈行為,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因此,構建和完善區域經濟服務結構,解決城市群經濟區和行政區覆蓋的結構性偏差及利益協調磋商渠道的不完備,是從制度上解決城市群之間協調發展機制缺陷的重要措施。

F. 城市的三種形態類型(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的成因和優缺點

1、集中式

成因:在城市中心的強大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優點:便於集中設置生活服務設施,方便居民生活;便於行政管理,節省市政建設投資。

缺點:設施集中,環境問題突出。

2、組團式

成因:由於若干塊不連續城市用地,塊與塊之間被農田、山地、河流、森林等分割而形成的。

優點:每個組團可以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和生活。

缺點:用地分散,聯系不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3、條帶式

成因:在交通線的影響下發展所形成,或者受地形影響沿著山谷或水體岸線分布。

優點: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缺點:城市交通集中於某一兩個方向,運距較長。

(6)城市經濟基礎研究方法優缺點擴展閱讀

城市功能和結構:

城市存在的本質是城市功能,即城市系統對外部環境的作用和秩序,決定了城市發展速率。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發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條件。城市發功能是城市發展和影響的綜合性體現,通過城市功能可理解城市空間發展的動力。

城市功能與結構的關系,兩者緊密相關。功能變化導致結構變化,功能決定結構的變革。結構調整促使功能轉變,新的形態結構下要有新的功能與之相適應。功能與結構兩者相互配合、促進,從而推動城市發展。

G. 城市經濟學研究什麼

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主要內容有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由於城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必然受到社會、政治制度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產生的城市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別。西方的城市經濟學以研究城市內的各種市場,以及力圖解決現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類社會問題作為對象。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經濟學著重研究城市經濟體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在現代化建設中如何發揮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及其解決辦法;縮小城鄉差別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過程等。

城市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以政治經濟學作為它的理論基礎,同其他專業和部門經濟學,如工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對外貿易學、運輸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土地經濟學等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在研究過程中吸收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但城市經濟學以城市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有機體,綜合考察其經濟活動、經濟結構和經濟關系。

城市經濟學也是城市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同城市社會學、城市政治學、城市規劃學、城市建築學、城市生態學、城市環境學、城市地理學、城市交通學等也有密切的聯系。

H. 城市經濟基礎理論對城市發展有什麼影響

城市經濟基礎理論是通過區分城市中勞動僱傭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來研究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理論。一個城市的經濟活動包括基本活動和非基本活動部分,基本活動指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務的活動,非基本活動指為本城市需要服務的活動,兩部分具有相互依存,基本活動是主導部分,兩者需保持一定的比例,協調發展。

I. 城市總體布局模式及其優缺點

(一)城市規劃的含義和目的

1.城市規劃含義:指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計劃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據。

2.城市合理規劃的目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護城市環境,保證城市居住和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有效地預防和解決城市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如果任由城市發展,則工業和人口激增,環境污染加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綠化面積少等。我國正經歷工業化和城市化,如果不進行城市規劃,將會造成嚴重的城市問題。

(二)城市的布局形式

1.城市總體布局時首先要考慮城市為何種布局形式,城市用地集中還是分散布局,以及組合的形式和規模,直接關繫到城市內各功能區的用地狀況。

2.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的基本形態)。

(1)「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鬆式」的對比。

布局形式
布局特點
優點
缺點

集中緊湊式
以一個生活居住用地為中心,多個工業區布置在周圍,只有一個主要的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區),其他的生產用地(工業區)則連片布置在城市生活區的外圍,少量規模不大、污染可能較為嚴重的工廠企業則布置在近郊
各項主要用地集中,能設置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方便居民生活,便於行政領導和管理,節省投資,有利於工業之間的協作和公共設施的共同利用
由於工業較集中,環境污染嚴重

分散疏鬆式
受地形、礦產資源、河流或交通幹道分隔,分成若乾片或組,各片相距一定距離,城市用地分成若乾片,每片由一個生活區和工業區組成,相應布置獨立的生活居住設施
工業區分散,造成污染源分散,同時自然環境容納和凈化廢物的能力提高,能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
各項用地較分散,各區片間聯系不便,市政投資很大

(2)城市的布局形式主要受自然條件(如河流、氣候、地形等)制約。

(3)大多中小城市採用集中緊湊式,可節省成本,而受自然條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多採用分散疏鬆式。

(三)功能區的合理布置

功能區的合理布置應該協調好城市工業用地與生活居住用地之間的關系:

1.要有便利的交通:①工業用地要有便利的交通;②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間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業用地的位置,以減少對生活居住區的污染。

3.在工業區與生活居住區間設置防護帶。

4.留有發展餘地。

(四)分析比較、科學評價城市總體布局方案

1.城市總體布局的意義:它反映各項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戰略布署,關繫到城市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合理組織和城市建設的投資費用。

2.城市總體布局方案的比較方法:綜合比較分析各種城市總體布局規劃方案的優缺點,探求一個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先進的最佳方案。

J.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優缺點

一、市場經濟的優點:

1、能夠是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

2、能夠個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促進技術和管理進步;

3、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能促進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及時協調。

4、調整物價,控制物價不亂上漲。特別當前階段應該發揮供銷系 統的行政職能,對其部門應該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5、糾正市場失靈的弊端: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6、能夠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進行重點建設,集中有限的資金發展重點產業

二、市場經濟的缺點:

1、對經濟總量的平衡、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等的調節顯得無能為力

2、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容易造成經濟失衡和出現盲目性,導致資源的浪費

3、市場規律的作用會引起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出現兩極分化等現象

4、市場競爭會帶來環境污染生態問題

5、忽視長期利益和社會總體利益,對經濟總量無力調節

6、對於大的結構調整,市場機制顯得軟弱無力

三、計劃經濟的優點

1、能保證所有的人都有工作,能保證國計民生必需品的生產和供應。

2、對經濟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在宏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和生產力合理布局,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的合理化。

3、有利於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4、能夠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

5、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四、計劃經濟的缺點

1、容易脫離實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2、對微觀經濟活動與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難以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容易產生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相互脫節。

3、不能合理地調節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現象。

4、形成特權階層和被奴役階層不可避免。消極怠工成為勞動者的必然選擇,束縛了企業的手腳,企業缺乏生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5、不利於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

(10)城市經濟基礎研究方法優缺點擴展閱讀:

現代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經濟體系集中體現為市場機制配置方式和基本運行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以市場機制調節為基礎的微觀經濟體系。

2.以宏觀調控為手段的宏觀經濟體系。

3.確保基本經濟體系運行的市場體系和外在環境等。

這三個方面共同決定特定社會的經濟結構形式、運行機理和發展方式。

閱讀全文

與城市經濟基礎研究方法優缺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錠鑒定方法及圖片 瀏覽:819
白醋加小蘇打洗衣服方法如何 瀏覽:575
汽車防火液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913
空心鐵棒連接方法 瀏覽:670
跳虱怎麼殺除最快方法 瀏覽:841
承兌票貼息計算方法 瀏覽:523
避免電腦被盜文件備份方法 瀏覽:916
合金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11
gps測量面積方法 瀏覽:475
cad圓分6等分的正確方法 瀏覽:387
電腦快速健的使用方法墊子 瀏覽:858
電影鏡頭拍攝技巧與方法 瀏覽:432
蜂膠的食用方法是什麼 瀏覽:351
口腔潰瘍最快解決方法用慶大黴素 瀏覽:519
幼兒常用的繪畫方法 瀏覽:57
廁所4080的牆磚怎麼方法 瀏覽:465
就業人員工資計算方法 瀏覽:214
毛筆寫字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7
vivo手機遠程協助使用方法 瀏覽:782
二次脊柱腫瘤最好的治療方法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