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科學的思想——————勤奮csl夢雨
科學思想是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有助於知識的擴展和方法的推廣。
典型的科學思想有:數學科學中的極限思想、自然科學中的互補思想、生命科學中的進化思想、社會科學中的和諧思想、思維科學中的系統思想、哲學科學中的轉化思想等。
科學思想
因為科學常和技術連在一起,因此容易讓人忘了科學是上層建築中的一部分,特別是沒有理性傳統的落後社會中,甚至很大一部分人們不知道還有科學精神。的確很少有人總結概括科學思想,也很少有人宣傳科學思想。正是這個原因,科學對落後國家的影響不是很大的,至少不是全方位的。
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認為: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構成科學的思想氣質。我國的蔡德誠教授則把科學精神歸納為「六要素」,即: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兩位學者有許多共有認識。為說得更明確點,我把科學思想用以下語詞概括:公正、簡單入手多元思考、證實加證偽、理性懷疑、爭論與激勵。下面作些解釋。
編輯本段
公正
以公正的立場觀察事物。我把這一科學精神稱為哥白尼精神。有人說近代科學從哥白尼開始,我
科學思想
雖然不贊同,但對哥白尼精神的偉大卻贊嘆不已。沒有哥白尼精神則沒有科學,從這一點上講哥白尼精神的確是近代科學的先導。由於觀察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狀態下,人們很難脫離自身的角度去想像和思考現象,於是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無意識形成,當隨著年齡增長觀念僵化,則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說公正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事實上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強化了公正意識。相對論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不僅我們所在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且太陽、銀河系中心都不是宇宙的中心。19世紀的馬克思理論的缺陷主要就是太強調立場了,社會科學也必需打破階級的框架,建立一個無矛盾的統一體系,不應該有兩對立階級的社會科學理論。實際上現代自組織理論已經邁出了這一步。
編輯本段
簡單入手多元思考
選擇簡單對象開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盡量應用數學,完整的考慮各要素,建立理論,並通過修改和擴展,擴大應用范圍。這其實就是上面所敘笛卡爾提出的科學思想,所以把它稱為
科學思想
笛卡爾精神。不僅在物理上牛頓的質點模型、克勞修斯的理想氣體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領域也一樣,如生物界摩爾幸運地選擇了果蠅這個簡單對象才揭開了遺傳學研究的序幕。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維,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腦處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選擇簡單對象,就可以避免思考過多的因素。而較復雜問題可以用研究簡單問題導出的結論通過各種方式的迭加和處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可以用已有結論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編輯本段
證實加證偽
科學是嚴格的,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一致,即理論的任何導出陳述都必須與觀察相符,能用實驗證實,不能被證偽的理論就不是科學。我們稱這為波普爾精神。現代科學有許多新理論沒有較多的實驗支持,往往來源人為的演繹構造,這樣的知識系統,只要有一個與觀察不同,就應該推翻。但對經驗科學,經驗先於理論,則不應該輕易相信證偽,即使某個陳述被證偽,也應先考慮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論包容舊理論。
編輯本段
理性懷疑
科學只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實道理只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識體系都是人為構造的,科學特別強調懷疑包括對自身的懷疑,但自從科學延生三百多年來由無數具有懷疑精神的科學家十分謹慎地發展,許多科學領域近於成熟,因此懷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礎。科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兩個人物笛卡爾和馬克思都不約而同的把「懷疑一切」看成是自己的座佑銘。由於信仰共產主義的人們偏偏忽視了馬克思的懷疑精神,過分地相信教條,為了警示這一點,我把它稱為馬克思精神。雖然如今的科學可靠性遠比兩個偉人所處的時代可靠得多,但科學的可懷疑性不變,只是不能缺少科學訓練盲目懷疑了,當你想懷疑某個科學結論時,你得認識認識自己,是否夠上水平,因為簡單的懷疑 早被懷疑過無數次了。特別一些經典的理論,如歐氏幾何、代數、運動學等理論,它們是由很少的公理和定律構成的。如歐氏幾何,其五條公理相當直觀,且沒有一條來自實驗,在此之上演繹出的理論經幾千年無數人的驗證,因此可以說是完全可靠的理論。而運動學的可靠性也是這樣,只是運動學的原理中,有實驗定律(如速度合成平行四邊形法則),所以可靠性不如歐氏幾何。為什麼有實驗定律的理論系統可靠性反而弱呢?這是因為實驗定律是受實驗條件限制的,往往一時弄不清適用條件,比如說牛頓定律是在低速情況下實驗總結的,所以當人們認為它普遍適用無限推廣時就會出錯。從這意義上說經驗科學反而沒有純科學可靠。完全人為構造起來的理論,容易做到完全沒有邏輯矛盾。只是這樣的理論要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完全對應則不容易,即純科學的倒金字塔不可靠性在於其應用。懷疑精神常用在生活中,花花世界,你必須睜大眼睛辨別一下哪些是科學哪些不是科學,懷疑精神主要用於對非科學內容的懷疑,遇事要多多思考思考,不要盲從。在我國,盲目崇拜、守舊缺乏創新精神以及傳統勢力過於龐大,可以說就是缺少懷疑精神所致。是目前的高考制教育模式扼殺了懷疑精神,考試題總是要求題目有唯一的答案,且任何對題目本身的懷疑都是多餘的,一定會影響分數,則師生一致不去作任何「多餘」的思考。因此教育圍繞考試這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深思。
編輯本段
爭論與激勵
科學是人造的,因此與人的素質有關,爭論和激勵能使人的素質迅速提高,因此 科學需要討論的環境和維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我覺得這方面科學家中玻爾最出色,所以稱為玻爾精神。由玻爾與薛定諤的激烈爭論以及以他為中心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集體貢獻,天書一般的量子力學終於建立起來,這是人類的奇跡。玻爾與愛因斯坦也爭論了一輩子。相比之下,我們的環境學術氣氛就太差了,討論是那麼的少,稍有爭論就傷感情,如此脆弱的氣質怎麼能對科學有所貢獻呢?現代科學已完全是一種社會事業,遠不是個人獨立能有所建樹的,為什麼小小的德國出那麼多哲學家,為什麼小小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出那麼多著名科學家?為什麼貝爾公司微軟公司有那麼多的發明?這一切說明科學環境太重要了。一個社會要真正重視科學則首先注意科學環境的創造和維護。中小學要培養辯論水平,大學要有較多的學術活動,學術權威應多向愛因斯坦學習,努力發現和推薦新人,注意培養科學道德,蔑視和打擊科學上的剽竊和弄虛作假,保護知識產權。
❷ 如何理解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能力。人類特有的理性思維能力是構成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關鍵性因素。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提高歷史思維能力,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抓住關鍵、找准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提高底線思維能力,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確定不容逾越的底線,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調查研究是把科學理論同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方法和現實途徑,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不斷增強看問題的眼力、謀事情的腦力、察民情的聽力、走基層的腳力,學會通過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弄清情況和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
❸ 什麼是科學的思維方式
研究型課程主要有課題研究與項目設計等類型,但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它們的思維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具體探究之前,學生必須首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開展課題研究,不僅需要熱情、毅力,還需要掌握正確的技術、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決定了課題研究的進程,良好的思維方法能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質,從紛繁復雜的因素中找到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使事物呈現條理性。一般來講,思維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逆向思維法。 l、什麼是逆向思維法? 所謂逆向思維法,就是指人們為達到一定目標,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中引導啟發思維的方法。 面臨新事物、新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從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來分析研究新事物、解決新問題。我國古代有「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沒有按通常思路去考慮如何直接稱象,而是反過來考慮大象的等重量物,即一堆石頭如何稱,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逆向思維法應用的例子。19世紀40年代,英國的物理學家焦耳(1818-1889年)曾致力於研究不消耗能量的永動機,他用去了許多時間,但毫無結果。以後,焦耳等學者採用逆向思維法。用反證法做了大量的實驗,驗證水動機是不可能製造出來的,從而發現了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 2、逆向思維的類型。 逆向思維方式一般分為四類:結構逆向思維、功能逆向思維、狀態逆向思維、因果逆向思維。 結構逆向思維。是指從已有事物的逆向結構形式中去設想,以尋求解決問題新途徑的思維方法。一般可以從事物的結構位置、結構材料以及結構類型進行逆向思維。在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中獲一等獎的「雙尖綉花針」,發明者是武漢市義烈巷小學的學生王帆,他把針孔的位置設計到中間,兩端加工成針尖,從而使綉花的速度提高近一半。這是一個結構逆向思維的典型實例。 功能逆向思維。是指從原有事物相反功能方面去設想尋求解決問題的新途徑的思維方法。談到功能逆向思維,人們常常會聯想到這么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3M公司的一個職員無意中發現,原來廢棄的紙張經過一定的處理可以成為粘貼紙,從而為公司創造了巨額的利潤。 狀態逆向思維。是指人們根據事物某一狀態的逆向方面來認識事物,引發創造發明的思維方法。過去木匠用鍋和刨來加工木頭,都是木頭不動工具動(實際上是人動)。這樣做,人的體力消耗較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人們從工具不動、木頭動的角度出發,設計發明了電刨,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工藝水平,減輕了勞動量。這里從木頭靜與動加工狀態的改變,就可知它是與狀態逆向思維的內容緊密相聯的。 因果逆向思維。是指從已有的事物的因果關系中,變為因果去發現新的現象和規律,尋找解決問題新途徑的思維方法。在電的發明史上,從奧斯特的電能生磁到法拉第的磁能生電,它們之間就有著困果逆向思維的聯系。其他如愛迪生發現送話器聽筒音膜有規律的振動到他發明留聲機,近代的無線電廣播的播放與接收,錄像機的發明與攝像機的發明,這些都屬於因果逆向思維的成果、可見,因果逆向思維也是進行發明的有效方法。 (二)移植借鑒法。 l、什麼是移植借鑒法? 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甲事物中的優勢移植到乙事物中去,同時進行對照、借鑒、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加以改進,形成新的優勢,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稱為移植借鑒法。 科學研究中,經常會運用其他學科的概念,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本學科存在的問題。《文匯報》曾刊登了一則新聞,哈爾濱某農民用1萬元買了50克抗寒番茄種子。據說這種抗寒番茄種子大有來頭,它是哈爾濱生物科學所運用基因移植技術而產生的一項新成果。科技人員將北美一種抗寒魚的抗寒基因移植到番茄之中,使其抗寒能力大為提高,產量也顯著增加,從上例中不難發現,這項科技成果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是因為科技人員運用了移植借鑒法,認清了番茄在抗寒能力上的不足,並發現了抗寒魚在抗寒方面的優勢,通過移植借鑒把此抗寒魚的優勢轉變為番茄的優勢,最終得到抗寒番茄。移位借鑒他人優勢並代為自己優勢是這一成果成功的關鍵。 2、移植借鑒法的應用方式。 移植借鑒法就其應用方式來劃分,可分為兩種;抽象事物的間接移植借鑒法和具體事物的直接移植借鑒法。 抽象事物的間接移植借鑒法。借鑒思想、轉變思想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那麼如何才能實現其轉變呢? 首先必須要有敢於變革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吸取到精華。不敢打破常現,創新思想,是永遠無法取得變革的,思想的借鑒和發展是艱苦的過程,但是人們必須要有邁出第一步的勇氣。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其次,借鑒他人思想要有選擇性,不能全盤通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借鑒的根本宗旨。就拿馬克思主義的形成來說,馬克思是借鑒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政治經濟學等思想的精華,除去這些思想虛無、落後的一面,才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框架的。 具體事物的直接移植借鑒法。移植借鑒法不僅是思想家孕育新思想、新觀念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科學家進行發明創造的重要工具。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仿生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仿生學,就是研究借鑒生物系統的結構、功能等,用來模仿改進相關技術系統的科學。它是科學領域運用移植借鑒法的典範,正因為運用了移植借鑒法才使得仿生學有了很大的發展。 (三)缺點發現法。 缺點發現法就是根據現有事物的不足,仔細分析研究,然後提出改革或完善的思維方法。尋找缺點實際上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而創造發明就是要解決現存的問題。因此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如全國發明比賽獲一等獎的「雙尖綉花針」、獲二等獎的雙面膠紙式的「軟圖釘」,它們的發明者就是根據原來的綉花針、圖釘存在的缺點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的。因此,只有敢於而且全面地發掘事物的缺陷,才能更好地把缺點一一改進。作為中學生更要敢於打破本書知識與固定思維的限制,敢於提出自己的疑問,敢於質疑書本與權威,目前國內中學生在這個方面是比較欠缺的,這也是我們研究型課程著重培養的目標。 用缺點發現法進行課題研究一般有四個步驟。 l、確定要研究的課題。 2、確定與課題有關的信息科類。例如材料、功能、外觀、大小等。 3、根據已確定的信息,分析、研究,找出其缺點,這一步是整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步,它決定了今後研究的方向與質量。 4、針對一個或多個缺點提出改進實施的方案。
❹ 如何在工作中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
在工作中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
一、主觀與客觀相一致。這是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最主要之點」。
二、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是通過調查研究的具體操作實現的。
三、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這是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本原則。
四、多謀善斷。這是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工作中的集中體現。
五、堅持黨性。這是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政治和組織保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正確處理領導班子內部的關系,達到民主和諧、團結一致。
❺ 什麼是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能力
調查研究是一項基本功
發揚釘釘子精神
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以下是參考資料:
http://www.wzfy.gov.cn/system/2014/07/17/011722008.shtml
❻ 科學思維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科學思維的主要方法:
1、黑箱方法
所謂黑箱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視為「黑箱」 (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無法從外部或無法打開來直接探察其內部的奧秘,如人的大腦、人口系統、原子結構、密封的儀器等,都可看作「黑箱」),通過觀察外界向「黑箱」輸入的信息和從「黑箱」輸出的信息,來研究「黑箱」內部狀態、結構和機理,從而揭示研究對象的特點和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
這種方法實際上是—種察其「表」而知其底的方法。由於黑箱方法不需要打開研究對象,只需通過外部觀察、試驗,就可了解研究對象的內部情況和變化,同時,它是從事物的整體功能著眼,不考慮事物的內部細節,所以它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運用黑箱方法整體地、活體地研究高度組織和活動性的生命系統,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可以在不幹涉生命正常活動的條件下研究生命系統的活動規律。如在探討腦功能的本質的過程中,科學家常用黑箱方法。
2、觀察滲透理論
科學實驗證明,人的頭腦在認識事物之前,並不是空無一物的「白板」,而是已經存在著某種東西了。這就是已有的知識儲備、理論框架、價值觀念等。它們對觀察者的觀察范圍和思考偏向作了預先的規定。
對於創造者個人來說,觀念的轉變或理論背景的轉換,就意味著一種新創意的產生。RNA酶的發現即是一個著名的例證,它告訴我們,一旦觀察者的理論思想觀念發生了轉換,就會使他的視野發生深刻的、戲劇性的變化,就能觀察到從前「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東西。這就要求觀察者具備良好的知識結構,不能囿於傳統的思想觀念,善於改變因一定理論的框架、範式而習慣形成的固定思路和先人為主的做法,從而有助於新創意的產生。
3、假說方法
所謂假說,就是以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為依據的、關於未知事物及其規律性所作出的一種假定性說明。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科學性。假說,不是信口開河,它必須以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為根據,並經過一定的科學論證;二是假定性。假說是一種猜測或猜想,至於這種猜測是否正確,在假說提出時還是一個未知數。假說的真理性有待往後的實踐來證實。
❼ 科學思維的方法有哪些
所謂科學思維方法,這里是指人們在從事科學活動時所使用的或體現出來的認識方法、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長期以來,在中國科學思想史界一直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中國古代科學下發達是因為"沒有工具思想的直觀方法"。"沒有邏輯"。①本世紀50 年代,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認為:"科學未能發展,同中國沒有訂出一個更完善的系統有關。中國人不會應用邏輯方法以一種思想來考驗另一種思想,用一種說法系統地印證另一種說法。"②日本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樹甚至提出並堅持了這樣一種假設:東方人的思維方式總的說來是非科學的,堅持東方人的看法只會阻礙自然科學的進步。在這些權威觀點的影響下,我們國內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技術的根本原因,不是沒有資本主義經濟,而是受自身思維方式的約束所致。"①看來,這些觀點所涉及到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即:中國傳統科學的思維方式中是不是缺乏邏輯方法?是不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不相容?我想,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只從某種現行公認的原則或理論出發來進行演繹,也不能籠統地去假設。至少,應當遵循科學本身的要求,對所要探討的問題先從事實材料上作一番實證的調查和分析。用經過科學整理的事實來回答上述問題,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所以,先讓我們在下面的這一章里具體分析一下潘季馴治河思想中的一般思維方法。經過這樣一個具體的分析和了解之後,我們也許就會對剛才所提出的問題產生一些初步的看法了。
❽ 什麼是科學的方法
●科學方法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序或過程。
●現代科學方法始於二十世紀初的邏輯經驗論。邏輯經驗論實現了科學方法論從古典到現代的轉換,使之成為一門專門的哲學分支學科。
●從總體上看,科學方法不外三大部類:經驗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
科學方法(這里的科學主要指自然科學)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序或過程。它既意謂特定的科學門類所使用的或對其來說恰當的探究的程序、途徑、手段、技巧或模式,通常在步驟上是比較系統的、有序的、合乎邏輯的和有效的排列;又意謂處理科學探究的原則和技巧的學科,大體相當於「科學方法論」。
科學方法源遠流長。在前科學時代即科學的童年時期,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是古代邏輯方法的集大成著作,歐幾里德的幾何學和阿基米德的靜力學則是其傑出的體現和典範。經過中世紀的漫長跋涉和艱難積淀,藉助文藝復興的東風,終於在近代科學誕生前夜聳起科學方法的兩座永恆的紀念碑:經驗論者F.培根的《新工具》(1620年)和理性論者笛卡兒的《論方法》(1637年)。這兩部宏篇巨制代表著科學方法的兩翼——經驗歸納法和假設演繹法。它們奠定了科學方法的格局或圖式。此後兩百多年間的發展大都是對它們的拓展和深化,或是在二者之間追尋必要的張力。其間,休謨的敏銳質疑和康德的龐大建構,赫舍爾、休厄爾、穆勒、孔德、耶方斯等哲人的不懈探究,基於經典科學的科學方法,頗具規模。
現代科學方法無疑始於二十世紀初的邏輯經驗論。它是在汲取批判學派對科學的哲學反思、現代數學和邏輯最新進展、物理學革命的碩果(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基礎上萌生和成長起來的。其科學方法以經驗證實或確認為根基,以語言分析為特色,以對科學知識的邏輯重構為旨趣,從而建立起與科學較為密切結合的、現代經驗科學的邏輯方法。邏輯經驗論實現了科學方法論從古典到現代的轉換,使之成為一門專門的哲學分支學科。對它的詰難和批判,構成了二十世紀後半期的科學方法——諸如波普爾的否證主義、庫恩的歷史主義、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這一發展的主線。
一切理論的探索,歸根結底是方法的探索。在科學創造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科學方法的創新,尤其是在劃時代的科學理論誕生時,集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哲學家於一身的哲人科學家,在科學方法的形成和進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獨特作用。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伽利略和牛頓,是近代科學方法的奠基者。他們在構築經典力學的巍峨大廈時,成功地使數學與實驗、假設與驗證、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諸方法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是十九世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其中蘊涵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廣泛地滲透到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成為人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獨到的維度或視角。
在這里,很有必要強調一下批判學派對科學方法的傑出貢獻。批判學派的代表人物馬赫、彭加勒、迪昂、奧斯特瓦爾德、皮爾遜等活躍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科學和哲學舞台上,他們是二十世紀科學革命(物理學革命)和哲學革命(邏輯經驗論)的先驅,也是現代科學方法的濫觴。馬赫的感覺的分析、歷史批判意識、思維經濟等諸多方法論原理、探究心理學論綱異彩紛呈;彭加勒的約定論的方法論以及關於假設、直覺、科學美、數學發明的心理機制的論述美不勝收;迪昂的整體論和歷史主義的方法、關於物理學理論的邏輯架構、對卓識的探究和對人類精神的探險各有千秋;奧斯特瓦爾德的能量論的思維方法和在研究中主動變換角色的實踐別開生面;皮爾遜的懷疑批判風格、對科學方法的意義和特徵的揭示、對想像力和審美感的倡導以及對統計方法的發明和運用,都使人拍案叫絕。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學派的科學方法中,還包含著諸多後現代的意識或酵素。
❾ 什麼是科學思想,它包括哪些內容
什麼叫科學?「科學」本該是一個人類可信之真理;設立「科學」目的是能告訴人們宇宙中的一些事實存在、而真實真誠地解剖人們還不知道的許多事。可是達爾文的捧場們改變了「科學」含意的方向,它不是發現了不可知的事實存在去深入地研究、去探索,而是比平民百姓更簡單扼要──丟掉。凡看不見的、想不通的、不能放進實驗室的不管多麼真實,統統擱置起來。或稱為宗教信仰、迷信或唯心,一掃帚掃進垃圾箱,打入死胡同,自己不進去也不允許別人進去。「達爾文」的概念成了高於一切的科學代名詞,所以人們期望的「科學」延續150多年來直到今天,世上才會有那麼多的未解之謎。許多所謂「科學」現今已成了兒戲,完全失去了「科學」的價值。達爾文的「科學」應擔負的工作僅僅只做了農民種蕃茹的哪點水平。一個明亮整潔的房間,因為燈泡的污垢使人模糊不清,看不見真相,連累了真正的高科技成果也受委屈。
人類若要真正的達到進步,首先要改掉「科學」含意的內在性,或者就乾脆用更恰當的詞來代替這二個字,讓人得著真科學、享受真知識。
地球上的生命決不是「進化論」隨機演化的結果,科學地研究地球人真正起源絕不能單純從生物斗爭學角度進行,而應該從多元角度包括無形性、超然性著手研究。否則本屆人類將永遠得不到科學的實質,而只知道有「科學」這個詞罷了。
不管是與不是,人類一般都不會去思考、還能聽到算是表現身份最偉大的開口詞:「我只相信科學」,當然這是好的。一般會講這話的人都還自認是「有知識」的,殊不知這「科學」只不過是在奧秘的現成宇宙中進行探索,發現一點點蛛絲馬跡的一門學科;講得簡單點,「科學」就是孩子用舌舔水果糖;這顆是香蕉糖,哪顆是巧克力,而且還常常是錯誤的。誰能讓人看見真實、引人走進糖果廠呢?特別是「弱肉強食」的「進化論」作為生物學混入科學隊列後,人類已經暈頭轉向,是非難分。
北京猿人生活年代在教科書上教授人類這么多代,現今發現教科書傳教人的年代誤差20多萬年;
構成生命的蛋白質分子必須有水分才能保持三維結構的固有觀念,現今發現是錯的;
歷史以來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是為了吸引異性;變色龍變色是為了與環境融為一體,達到隱藏自己、蒙蔽敵人的目的。然而,現今發現這兩個觀點似乎都不準確……等等。
2006年8月15日《都市快報》23版文章說:說起來不相信,天門學家不清楚什麼是行星。……太陽系行星可能有8個,也可能有50個,現有教科書都將全部改寫……。
教科書上的許多有關科學論述根據現今的科學發現,換句話說很多都是假的,但是,又無力改寫。許多方面連大文學家也無法圓滿解釋,也不去解釋,因為一解釋就會推翻所有已知的知識。還有以人類現有科學水平和手段尚還無法解釋和證明的許多難題,但又確實存在。天下也沒有一位真正的科學家敢說:宇宙中的一切我都能回答;也沒有一本稱「科學」的書敢寫上「絕對正確」。
在這天外來客「智能活體」頻頻出現的今天,誰會說:我只相信科學,就不相信有「天外來客」呢?
在這天外來客「智能活體」頻頻出現的今天,誰能解釋:世界上從古到今,人類所有文字信息中,有哪一本的經典明白解釋過宇宙的「天外來客」呢?
若是細心地去研究人間的天門學、地理學、中外歷史學、生物科學、宗教信仰、歷史以來在世上的所有文字元號中,你會驚奇地發現,真的還有一本書與被人類科學所發現的宇宙事實竟然如此地一致;
「瑪雅人」、「諸世紀」……等等預言的准確性轟動了全球,引起了各界人氏的佩服。但人類真正的預言卻就在人們眼皮底下、被人們歸類到「宗教信仰」的、而且早就交給人類,從起初到未了的這本書:那就是遠超「宗教信仰」和「科學」、也沒有任何「科學」可與之相提並論的《聖經》。
頂尖物理學家杜林白在《一個科學家的故事》結論道:「作為一個科學家,我已將《聖經》在生活中做了多次試驗。現在我完全相信:它是名符其實的正確無誤的神的話語。對任何想了解這本書的人,這本書向他們揭露了宇宙所有奧秘。」
大科學家牛頓說:「我們看上帝的《聖經》是最崇高的哲學。我從《聖經》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實多過任何屬世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