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stata如何控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首先,設置表示行業和年度的變數ind和year。然後,在reg命令後中將這兩個變數寫成i. ind和i. year的形式,即達到控制變數的目的。
stata可以用於財務分析,stata。分析方法可以使用財務比率法進行橫向比較分析,也可以使用趨勢分析法進行縱向比較分析。做財務績效分析。
STATA注重實戰應用,聚焦公司財務數據的處理,把實證分析的全過程完整梳理,著重在於財務數據的清洗與處理。
㈡ 會計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哪幾種
會計理論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從許多前人的過去經驗所積累起來的思想、著作中汲取的;二是自覺總結分析、認識現實而形成的思想、觀念;三是基於對會計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預測而形成的推理、判斷。不管哪一種情況,要形成理論,都需要運用一定的思維、論證的方法。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人們研究會計理論時所運用的思維、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常見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有:
1.演繹法.
演繹法是指從某種目的和假設出發,從中推導出個別結論、概念、程序,而形成會計理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認為,理論的主要目的在於為開創新概念和新程序提供一種體系,以及幫助對一些備選程序進行抉擇,在建立切實可行的程序間題上,也不必要求理論完全切合實際和實用。典型的演繹法是從會計報告目標和假設出發,推導出能指導會計實務的准則、原則、會計處理方法程序。演繹法非常強調邏輯推理的作用。這種方法的基本研究程序為:
假設、前提→推導→結論→驗證→具體問題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保持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使理論構建具有邏輯嚴密性;其缺點是如果假設和前提是虛偽的或錯誤的,其結論也將是虛偽或錯誤的。
2.倫理法.
倫理法又稱道德標准法,是指將制定會計處理和編制會計報表應遵循的道德標准,作為建立會計准則或理論體系依據的一種專門方法。在西方會計理論中,會計道德標准論將重點放在正當(Justice)、真實(Truth)和公正(Fairness)上。公正、(會計學習網http://www.2361.net)正當和無偏見是指會計報告和報表不受不正當的權勢或偏見的影響,它們不應帶著損害別人而為任何特定個人或集體服務的目的來編制;真實是指財務報告應當毫不歪曲地作真實和正當的陳述。
在中西方會計原則、會計處理方法程序中都滲透著道德標準的要求,如人們在選用會計方法上通常以道德標准為基礎進行判斷。但是,道德標准法的缺點是它不能為會計原則的形成或現行會計原則的評價,提供合理的基礎。
3.經濟學法.
經濟學法是指構建會計理論時,將不同會計方法、技能的選擇置於對宏觀經濟指標變動影響能力的基礎之上。它強調總體的經濟效益。其理論支點是:作為規范方法,會計的目的之一是將企業和人個的行為引向特定國民經濟政策的執行。(亨德里克森,1965)會計政策、會計程序應當反映經濟現實,會計方法的選擇應當考慮宏觀經濟效果。
4.系統法.
系統法是指將系統論的原理與方法,引人到會計理論的研究中去,來解釋或表述會計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方法。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借鑒系統論原理將會計看作一個企業管理的子系統加以研究。《現代會計基本理論》(於玉林,1995)一書中指出:「會計是一個系統。它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會計系統的組成部分或者說基本要素是人、資金、會計方法、計算工具和會計信息。」
5.實證法.
實證法是指要根據實際效用或實在的因果關系來判斷、選擇會計概念、准則和各種程序的一種理論研究方法。美國會計學家詹森(M. T. Jensen)最早倡導會計實證研究,他在1976年發表的《關於會計研究和會計管制現狀的反映》中提出「由於規范的理論占優勢,會計研究是不科學的」。1986年美國R·L·瓦茨和J·L·齊默爾曼出版了《實證會計理論》一書,把實證會計理論推向一個嶄新的水平。
㈢ 會計研究中經常用到的stata命令有哪些
那太多了。從數據的replace,到reg操作,都可能用到
㈣ 實證分析方法有哪些
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方法是一種與規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方法相對應的方法,它是基於觀察和試驗取得的大量事實、數據,利用統計推斷的理論和技術,並經過嚴格的經驗檢驗,而且引進數量模型,對社會現象進行數量分析的一種方法,其目的在於揭示各種社會現象的本質聯系。相比規范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主要進行定量分析,依據數據說話,使其對社會問題的研究更精確、更科學。
實證研究離不開三方面的要素:
第一是科學理論。理論開展是實證研究的基礎,脫離了科學理論的實證研究,無異於進行一次數據挖掘和組合的游戲。在實證研究的各個環節,如提出研究假設、設計研究變數,構建模型、分析結果,都離不開理論。
第二是數據。數據之於實證研究,如同大米之於巧婦,數據越完整、越准確,實證研究的可靠性也越高。
第三是方法。實證研究主要基於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融合了統計推斷、參數估計等現代統計學知識。實證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如下圖所示:
實證研究的基本流程
2
第一步:確定研究選題。社會科學以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人類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實證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比如,會計報表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公司會計政策變更會有什麼經濟後果,宏觀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微觀企業行為,企業高管的政治關聯對企業經營有什麼影響等,這些問題都是實證研究可行的選題,也是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選題。
第二步:理論推導並提出研究假設。一旦確定了研究選題,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理論推導來說明選題的合理性。例如,確定了研究選題是宏觀經濟政策會影響微觀企業行為,研究者需要從理論上推導宏觀經濟政策為何以及如何影響微觀企業行為,具體會影響企業哪些微觀行為。當研究者從理論高度推導出可能的研究結論,就可以提出實證研究的待檢驗假設。也就是說,直接去檢驗理論的真偽,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基於邏輯理論推導,可以通過研究假設,直接證明理論的真偽。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假設要緊密結合理論推導,並且研究假設表意要清晰,可操作性要強。
第三步:數據收集與實證研究設計。提出研究假設之後,要圍繞研究假設收集數據。收集數據有兩層含義:一是收集的數據要同研究假設中的概念相一致,即假設中的概念轉換為數據;二是數據要完整、合理、力求准確。當數據收集完畢,研究者要設計實證計量模型,將零散的數據組合起來,以便於進一步分析。
例如,研究者經過理論推導,提出研究假設:宏觀經濟政策會影響企業債務融資,這需要兩個關鍵數據:一是如何刻畫計量宏觀經濟政策;二是如何計量企業債務融資。研究者需要根據理論建立實證研究模型,模型的設定既要考慮經濟含義,也要考慮計量經濟學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要將模型設定的偏誤盡可能降到最低,以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穩健。
㈤ 用stata 做實證分析 主要思路是
stata是計量經濟軟體,做實證分析的思路是根據你的論文研究問題來定的,你要用什麼方法解決你的研究問題,stata只是一個工具
你的問題等同於,用Windows系統做圖像設計的主要思路是? 你想怎麼修圖跟Windows有啥關系。。。。
㈥ 求財會碩士論文會計研究規范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對規范研究方法的分析 所謂規范研究方法,是指利用演繹方 法,由普遍性原則推導出個別結論的一種 推理方法。會計研究中的規范性方法,是指「從目的和假設出發,從中導出為實際 應用提供依據的合理原則和程序」。規范 性研究方法不受現實事物的影響,強調 「應該是什麼」,因而會計理論研究者常常 從特定的價值判斷基礎出發,力求從邏輯 高度概括出最優的會計事務是什麼,進而指導會計事務,實現會計事務的規范化, 其現實目的就是為制定會計准則服務的。 採用會計規范性方法形成的會計理 論,稱為規范會計理論。規范會計理論產 生的背景是:不同的會計理論和程序存在 著巨大的差別,使得會計報表缺乏可比 性。因此,!"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會計學家 極力推崇規范會計理論,以提高會計信息 的可比性。但是,規范會計理論存在著一 個致命的缺陷:雖然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的 會計理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但是,如果 研究者依據的假設或前提是錯誤的,那麼其結論也必將是錯誤的。因此,規范性理 論有時難以令人信服,也就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發展。 二、對實證研究方法的分析 實證研究方法最一般的研究過程是:(%)確立研究課題;(!)尋求相關理論;(*) 提出假設或命題;(+)將假設或命題操作 化;(,)設計研究方案;(#)搜集數據資料; (』)分析數據檢測假相或命題;(-)分析研 究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採用了歸納、分析、比較、綜合與數學等基本會計研究方 法。所謂會計理論實證研究方法,也是會 計研究各種基本方法的一種綜合使用,但 它尤其突出的是數學方法,因為在建立模 型和分析數據時離不開數學。由於數學方 法的強調,使得實證研究方法就同以往的 研究方法相區別,就有了會計理論方法和 實證方法之說。 馬克思曾說過:「一門科學只有在成 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 步」。採用數學方法可以研究和描述數學 要素之間及會計要素內部的數量關系,是 對會計信息進行量的分析必不可少的手 段。認識會計這一事物的質與量,必須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才是全面的認 識,否則將無法認識會計的本質與規律。 實證研究法強調數學方法,為解釋和預測 會計事務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拓寬了會 計研究領域,把會計研究領域拓寬到資本 市場研究。如會計信息和資本市場的關 系、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行為的研究等 等,從而使我們對會計理論的研究又更進 了一步。實證研究方法的出現同社會經濟 發展相關。西方實證會計研究就產生於會 計環境大變化的六七十年代,當時實證主 義哲學思想的發展已較為成熟,資本市場 發展較快,投資者對會計信息也越來越關 注。資本市場的建立與發展為實證研究方 法的運用提供了外在的經濟環境,計算機 等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運用和普及為實 證會計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而且美國著 名的經濟刊物常以是否運用數學來描述、 解釋和預測經濟現象作為標准。受功利主 義的驅使,會計研究中就多用數學模型。 因此,實證會計得以在西方迅速發展。 同樣的,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會 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出台、證券市場的發 展、大量的會計事務等,改變了我國的會 計環境。由於外部條件的日趨成熟,一些 評價我國會計准則的選擇和實施效果及 資本市場效果的實證會計研究論文也日 益增多。因此,一種會計研究方法的產生 與發展與社會環境發展和會計實踐發展 有著必然的聯系。三、規范法與實證法並不排斥會計研究方法之間並不是相互排斥 而是相互補充的。具體說來,規范法並不 排斥實證法,因為規范法研究的結論需要 實證法加以驗證;實證法研究也不排斥規 范研究,實證研究需要規范研究的結論為 前提和基礎。馬克思認識論認為,理論來自於實 踐,最終還是要回到實踐中去檢驗,人的 認識才能不斷地提高,規范法和實證法的 研究過程完全符合這一規律。因為,如果 一味堅持實證法排除價值判斷,那麼得出 的結論沒有任何實踐意義,更不能運用到 實際中去。要達到會計理論研究的目的, 必須將實證檢驗的假設結論進行規范研 究,將會計規范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中 去,指導會計實務。雖然實證檢驗的結果說明「是什麼」, 並沒有指明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但卻規 定了會計政策的趨向,含有規范主義的色彩。同時,實證研究的數據檢驗並不意味著就是實踐的最終檢驗,這一點常常被誤 解。數據檢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只能 是實踐檢驗的一個方面。而且會計實踐 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一旦理論不適用於實 踐,首先必然要歸納和演繹推理,即規范 法提出一個理論假設,再用數據檢驗。總之,規范法與實證法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互聯系,偏向任何一方面,都 容易走錯路和彎路。但兩者強調的側重 點不同,前者強調歸納和演繹為主,邏輯 思維嚴密,後者注重用經濟模型來檢驗假 設,用數據分析的結果來說明問題。但它 們必須經得起實踐檢驗。四、正確運用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多層 次、多樣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要對個別會計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微觀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 整體的、系統的、動態的宏觀綜合研究,歸 納總結出各種會計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 www.homelunwen.com 碩士論文網 和相互作用。因此,採用正確、合理的方法 至關重要。 (一)遵循基本要求,思路要清晰。無 論採用哪種會計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必須 清晰,而且在研究問題時要注意體現以下 一些要求:(&)系統相關性。即我們在研究 某一會計問題時,要始終把會計當作一個 完整的系統來對待;(#)成果應用性。會計 研究的定位應介於純粹的哲學思想和純粹的操作手段的層次,它是一種即帶有哲 學性質又帶有操作特徵的方法哲理探討; (()層次分明性。會計研究應始終注意體 系構建及研究過程的層次性,既力求做到 邏輯嚴謹,又力求做到層次分明。
㈦ 會計實證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驟和程序是什麼
一、實證會計研究的方法
實證會計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是實證法。實證法是解釋和預測客觀現象的方法,它要以確實的證據,反映或檢驗客觀存在的現象,其哲學基礎是證偽主義。
證偽主義的創立者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波普爾的科學方法論的核心是反歸納原理,以及建立在反歸納原理基礎上的經驗證偽原則。波普爾認為,過去的多次重復既不能證明未來的必然重復,也不能保證未來的可能重復,因此歸納推理既不可能得出必然知識,也不可能得出或然知識。波普爾的證偽原則是以"邏輯不對稱。原則為基礎的,即用數量極大的個別不能證實一般,而用數量極少的個別卻能證偽一般。波普爾認為科學知識或理論是不能用經驗來"證實"的,只能"證偽";一個"證實"『能證實一個經驗事實,而一個"證偽"卻能證偽整個理論。由於證偽主義徹底否定了歸納法,故實證方法論的推理方法只能是演繹法,並且主要是假說演繹法。假說演繹法的前提不是公理而是假說,是以假說為出發點進行邏輯推導,從而得出一系列個別結論的方法。假說演繹法的基本特點是,由於演繹推理的結論沒有超出其前提范圍,前提和結論之間是一種必然的關系,屬於必真推理的范疇,盯假說為真,則結論亦真。在假說演繹法下,證偽的具體對象是根據假說進行邏輯推理所得出的預測結論,而非假說本身。
一般認為,實證法包括下述方法: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利用現有資料(如報刊、官方統計資料和資料庫等)、資本市場研究、預測能力、比率分析、實驗室研究、建立模型、模擬法、小組討論和實地試驗等。在假說檢驗過程中,又要涉及到許多數理統計方法。
二、實證會計研究的過程
實證研究方法主要採用假說演繹法。假說演繹法的過程可描述為:提出假說(猜想),然後進行邏輯推理,導出具體需要或關心的結論,最後進行實證檢驗,予以證實或證偽;若被證實則暫時接受結論,若證偽再進行新一輪的演繹過程。實證會計研究的過程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確立研究課題。會計中存在大量可作實證研究的課題,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受何因素影響,公司為何採用某一信息披露策略,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選擇和變更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及對管理人員、投資者、信貸者和職員的影響,選擇和變更會計方法的制約因素,會計方法的選擇和變更對企業、企業股票價格、投資者和管理人員的影響,會計准則制定過程中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矛盾及其產生的原因,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差別等等。
選擇和確定實證會計研究課題,通常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課題是否對政府、會計准則制定者、公司決策和管理者、信貸者及投資者有政策意義;②課題是否對其他會計研究人員有意義,即是否具有學術價值;③是否有合適的理論來指導實證研究;④該項研究所需證據是否能取得;⑤是否有適當的數量方法來分析數據和測試假設。
2、進行文獻評述。研究者應根據所研究的課題尋找相關的基本理論,並對已有的相關文獻與研究成果進行檢索和評述。通過這一主要環節,了解有關問題的研究狀況和發展,如所涉及的理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術、研究結果、研究特點和缺陷、進一步開展研究的可能性等等。
從提出理論假設。實證會計研究中,直接對理論加以實證是困難的,因此一般的做法是根據理論作出合乎邏輯的預測,然後對它們加以檢驗,這種預測就是假設。如經濟學中的代理理論認為,委託人和代理人均是理性的最大利益追求者,因此,代理人會將其自身利益置於委託人利益之前。據此,我們可就企業會計方法選擇和信息披露作如下假設:第一、公司管理人員選擇有利於本身利益的會計方法;第二、公司管理人員不披露或者有意粉飾於己不利的財務信息。
提出假設需注意如下凡點:①假設中的概念必須清晰明了;②假設應保持一種中立態度;③假設應明確表明它預測的是什麼;④假設的提出要考慮到相應的驗證技術;⑤假設應能與一種現有理論相聯系。
4、搜集數據資料。假設提出以後,研究者就應考慮如何搜集數據資料。收集數據資料前,需將假設具體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即:①對假設中的概念予以嚴格定義,使之轉化為可以計量的變數;②確定變數的計量方法;③檢查計量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由於實證會計研究要求通過數據資料來驗證假設是否成立,因此應盡可能採用科學的方法,從被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採集數量足夠的、有代表性的數據資料。數據資料採集的方法有: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利用現有資料、實驗模擬、建立模型等。
5、檢驗理論假設。假設檢驗,最能體現實證會計研究的特色。一般是在提出需要驗證的假設(動機假設)的同時,再從反面提出一個虛假設。假設檢驗存在著兩類錯誤:第一類是棄真錯誤,即虛假設為真卻被拒絕的錯誤;第二類是取偽錯誤,即虛假設為假卻被接受的錯誤。一般而言,研究者在進行測試前,要確立需承擔多大風險來聲明動機假設的真偽和拒絕虛假設,亦即需確立一個顯著性水平。通常人們取其值為0.05或0.01,即有95%或99%的把握確信動機假設為真。如果檢驗結果表明經驗事實並未證偽虛假設,則意味著動機假設未能得到確證,不可能被接受。如果檢驗結果表明經驗事實證偽了虛假設,則意味著動機假設已得到確證,可被接受,並可用以解釋和預測會計現象。
檢驗假設的方法多種多樣,具體選用何種方法,需要考慮許多因素,包括假設涉及的變數數目、變數類型、統計數為平均數還是方差數、研究的是變數間的差異還是聯系以及對總體的分布是否作出假設等。
6、分析研究結果。證實或否定假設並不等於實證會計研究過程的結束。研究者還應對其研究結果加以分析。這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①將研究結果反饋到作為該項研究的基礎的理論體系中去,說明假設的證實或否定對現有理論的意義,指出現有理論的正確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並提出實際的思路和做法;②討論研究結果的實際政策意義,包括對會計准則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員、,會、投資者、信貸者及政府等的意義;③討論進一步研究的餘地,如披露其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的不足,提出改進建議,以便他人借鑒或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更多合乎邏輯的理論假設,為新的研究提供基礎等。
㈧ 從學術理論角度來說,現行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現行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
第一類,規范研究方法
(一)歸納法(Inctive approach)
•歸納法的特點是,通過對大量現象進行觀察,然後加以分類,從中概括出有關概念的內在聯系,再把它們組織或表述為理論。
•步驟:觀察(觀察與記錄全部的觀察結果)→分類(分析與分類記錄結果)→概括(從觀察到的關系中推導出會計的一般概念或原則)→驗證(驗證推導出的結論)
•歸納法的優點:不受預定模式束縛,把理論或結論建立在大量現象的基礎上。
•缺陷:個人的觀察對象和范圍有限,每個企業或經濟組織的情況不同,有關的內在聯系或數據關系也可能不同,使歸納的結論難免以偏概全。
(二)演繹法(Dective Approach)
•演繹法是從一定的基本概念出發,推導出研究對象的邏輯性結構。在會計上,演繹法應以有關財務報告目標、假設或其他概念為前提,推導出能指導會計實務的原則、准則以及相應的會計方法程序。
•推導程序:前提命題 →推導結論→驗證→具體問題
•優點:可以保持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關系,使理論構建具有邏輯嚴密性。
缺陷:演繹法推導的結論取決於前提命題,如果前提命題錯誤,則整個結論結構都將是錯誤的
(三)規范研究方法的評價
•優點:
⑴研究方法較為成熟 發展歷史悠久,較為完善
⑵可以較好地發展會計理論和實務規范會計理論的著眼點是導致良好的會計實務,也就是力求規范和超越現行的會計理論和實務,而促其發展。現有會計理論研究中的絕大部分成果是規范方法所形成的。例如美國等國家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出台,大大推動了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在邏輯性,財務會計准則的嚴密性大大加強。
•缺點:
⑴方法論上有缺陷不重視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不少理論未經過驗證,仍屬於學術上的假設和推論。受個人視野、知識結構等影響,有些理論實際意義較小。
⑵研究方法不夠精確側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涉及變數較多時難以揭示事物間微妙的區別聯系。現今會計目標不再單一,根據單一目標建立起的理論有效性受到懷疑。
第二大類,實證研究方法實證法作為構建會計理論的一種方法,就是要根據實際效用或實在的因果關系來選擇會計概念、原則、准則和各種程序。並且,如果這些概念、程序有助於實現管理當局的經營目的,或有助於投資人、債權人或其他使用者理解財務報表,並幫助他們進行合理的決策,則它們是有用的,否則就是不可取的。
(一)背景和理論基礎
•高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時代背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滯漲」階段,基於歷史成本的傳統會計理論體系由於通貨膨脹失去了有效性,規范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也因為持續經濟衰退失去了現實意義。
•方法論基礎美國經濟學家 M.弗里曼「實證經濟理論」卡托斯 「精緻證偽主義」瓦茨和齊默爾曼 1978《論建立會計准則的實證研究》《實證會計理論》。
•經濟學與財務基礎20世紀60年代起對有效市場假設進行的大規模試驗驗證,結果證明有些假定條件實際並不存在。
(二)實證研究方法的程序
•⑴提出命題實證理論的發展通常是從人們意欲解釋的某種現象開始的。命題既可以是探索性的,也可能是確認性的。前者的目的在於創建新的理論,後者的目的在於檢驗和修正現有理論。命題經過驗證後可能證明是正確的,也可能證明是不正確的。
•⑵建立假設每一命題都有其賴以存在的客觀環境,如對某一命題所處的環境不加以限定,就很難對命題的正誤進行驗證。
•⑶收集資料實證研究方法對意欲驗證的命題要求完全根據實際資料進行驗證。為了實證材料更恰當,往往需要將假設具體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具體而言就是對假設中的概念予以嚴格定義,使之轉化為可以計量的變數,確定變數的計量方法,檢查命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⑷設計研究方案兩種基本的設計方法:
①實驗設計。一般需將研究對象分成兩群,一群接受實驗,另一群則不接受實驗,將兩組的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來體現實驗效果。
②調查設計。社會調查的主要方法包括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及利用現有資料。
•⑸驗證真偽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採用設計的研究方案,分析數據,從而驗證假設的真偽。假設的測試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單變數分析法、雙變數分析法和多變數分析法等。具體選擇方法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假設涉及的變數數目與變數類型。
•⑹分析預測除證實或否定假設外,研究者還應對其研究結果加以引申,明確假設的現實意義和作用,以對日後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預測。
預測方面:
①說明假設的證實或否定對現有理論的意義,指出現有理論的正確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並提出實際的思路做法
②討論研究結果的實際政策意義,包括對會計准則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員等意味著什麼
③討論進一步研究的餘地和前景
(三)實證研究方法的評價
•優點:
•研究方法較為科學和准確用假設的實證檢驗代替研究者的價值判斷,對先提出命題使用客觀、可觀察、可實驗的實際證據來進行檢驗。其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從理論到假設再到假設的操作化,依靠數理統計等方法,分析數據,有較高的准確性。
•實踐意義較大建立在考察和驗證會計實務所得到的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的,旨在解釋會計為何如此並進行預測,側重於現實目標而不是理想目標,緊密聯系會計實務。
•拓展和深化了會計研究領域為會計理論研究提供了良好地支撐,研究者可以廣泛地利用這種研究方法,從而使會計理論覆蓋領域日益寬廣,實證會計理論成為當代西方會計理論的重要分支。
•缺點:
•關於方法論的批評關於會計政策涵義及其影響的討論也明顯帶著研究者的價值取向;仍要藉助於規范性概念結構有關的理論命題假說。
•關於研究方法的批評仍不完善的表現:
①過分強調盈利對證券價格及收益的影響,而忽略了其他相關變數的影響。
②對被觀察企業或實證證據帶有選擇偏向,即選取有利於實現假設或命題的樣本和數據。
③在驗證特定會計信息或事項的影響是,通常忽略非會計信息或事項因素的影響。
④實證研究依賴的「有效市場假說」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帶有較多假設前提,未必與經濟現實吻合。
•研究結論缺乏現實指導意義實證會計理論不承認會計應當如何,認為會計理論的任務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因此其提出的概念理論和具體程序與方法拘泥於現行會計實務的水平。
迄今為止探索性實證會計研究的進展甚微,實證研究的大量增加並沒有帶來會計理論增加。 會計准則制定還主要依靠規范性
(四)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的互補性
•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由於是從邏輯高度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研究過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會計實務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實證會計理論研究則立足於會計實務,其研究成果與實務中結果比較吻合
•實證會計研究適合於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問題進行證實或證偽,但如果涉及到對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則無能為力,此時便必須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兩方面涵義階段上的結合。開始時排除主觀價值判斷,通過實證性研究客觀地揭示該會計理論問題所蘊含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通過理性邏輯思維再對所揭示出的規律驚醒利用,從而構建規范會計理論。層次的結合。會計問題目標的層次越低,該會計問題與會計實務的具體方面的聯系越密切,其研究越具有實證性。例如,對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研究實證性更強,所形成的會計理論主要是實證會計理論。反之,層次性越高,其研究越具有規范性。例如會計准則制定問題的研究規范更重。
㈨ 實證研究的步驟和程序分別是什麼
實證研究的一般步驟是:(1)進行調查,或案例研究、訪談、實驗;(2)將通過調查,或案例研究、訪談、實驗等途徑獲得的數據資料做系統整理和計量分析;(3)概括和歸納計量分析的結果;(4)以邏輯和數學方法得出研究結論;(5)做出理論上的詮釋,建立理論模型;(6)檢驗研究命題或理論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推翻原假設。。
(一)問卷調查法
圍繞審計理論的某一特定命題,設計科學、合理的問卷,進行問卷調查,根據收回的有效問卷進行實證分析,這是一種相對簡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實證法。採用這種方法,對問卷設計的要求比較高,問卷既要便於接受調查者理解和准確回答,又要能全面、准確地涵蓋所需了解的問題。另外,為了保證問卷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還要盡量提高問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問卷的有效性。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97年就注冊會計師執業環境、行業發展、事務所體制改革、國有企業審計等四個方面,對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成果「注冊會計師行業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刊登於1998年2月21日的《中國財經報》上,這次問卷調查,是要以實證方法研究、解決審計理論問題。其精神與有效性,對我國審計理論實證研究的開展,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術風氣起到了推動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個重大審計案例的背後,總是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審計理論問題。認真研究重大的審計案例,尋找其理論根源,已成為世界各國審計理論界的慣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過觀察現實世界所發生的典型審計案例,思考重大審計訴訟案例的判決結果,昭示審計理論滯後於審計實務,還是表明審計實務界對現有審計理論缺乏科學理解,進而根據研究結果,為審計理論的發展完善和審計實務的改進提供有益的意見和建議。例如,李若山編著的《審計安全——國外審計訴訟案例》(1998)取材於美國審計界和英國審計界所發生的,真實、具體的審計訴訟案例,范圍包括傳統與典型審計案例、非會計報表類審計案例,金融證券行業審計案例、其他行業(如工交、商業、運輸、醫療)審計案例。編者針對審計訴訟案例的判決情況及涉及的審計過程,認真查找審計人員在具體訴訟案例中是否存在審計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應承擔的審計責任,思索每一重大審計案例對完善、改進審計理論有何啟示與教訓,堪稱審計理論案例研究的典範。
(三)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可以採取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兩種形式。前者是在控制嚴密的實驗環境中進行的,而後者是用現實世界的真實客體進行的。具體做法是,分控制組(control group)和處理組(treatment group)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分析研究命題。採用這一研究方法,一般來說,由於實驗可以重復進行,研究結果容易驗證和復核。但象審計一類的不屬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命題,重復實驗的條件很難雷同甚至不變。而且,控制組的選擇要剔除干擾因素,難度比較大,實驗研究的結果也就可能會受到「噪音」的干擾。 scidler在1974年通過實驗調查投資者對包含不同信息的審計報告的看法,在「審計報告的符號與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過實驗調查投資者對包含不同信息的審計報告的看法,在「審計報告的符號與交流」(symbo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uditor\\''s 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號論」,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實驗研究方法。
(四)專家訪談法
專家訪談法是針對特定命題,對具有相當資歷及代表性的專家進行訪問或組織談話,綜合分析訪談內容後,得出研究結論。採用這一研究方法,由於專家的意見一般具有權威性、針對性,不同專家的意見往往相互印證或補充,還能提供多種視角和多個層面的觀點和看法,最終結論往往較為權威、可靠。不過,接受訪談的專家發表的意見難免帶有主觀成分,難於進行數量化的統計分析,因而利用專家意見不能代替對客觀資料的分析。中國台灣的馬秀如博士1996年編著的《公開發行公司實施內部控制之研究》,即是運用專家訪談法進行審計理論研究的先例。編者在研究目前企業界的不當內部控制觀念和新頒布的《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實施要點》的缺陷時,以座談會、一對一面談等形式,通過專家了解其所接觸的企業界人士對內部控制所持的錯誤觀念和上述《實施要點》的不足,然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五)統計分析法
統計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數據資料和數理統計模型,進行統計假設檢驗。這種方法的應用,在西方的學術界已蔚然成風,在審計理論研究中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至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沒有數據沒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學的研究。」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統計分析法相對較為科學、客觀這;優點卻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統計知識的普及和實證研究的興起,統計分析法在我國審計理論研究上的應用,已經不再局限於最初的描述性統計階段,而是開始趨於採用較為復雜但所得結論更為嚴謹的數理方法。國內較早用統計分析法進行審計理論研究的例子,是李樹華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報告審計意見之實證研究——統計特徵及信息涵義」。該文探尋我國上市公司1997年年度報告審計意見所具有的統計特徵及相應的信息涵義時,採用了橫截面分析、描述性統計的方法。
㈩ 會計類論文的實證研究方法有哪些
這個在中國期刊庫網站的學術答疑中有詳細的解釋,你可以去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