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畫好山水畫!!求詳細解說!
先從基礎開始學起,如果是自學,建議買一些入門的書,書中會分類講解山石、樹木、雲水、點景等的畫法,自己照著書畫。《芥子園畫傳》挺不錯的,這本書對我自學山水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然還需要一些講各種用筆技法的書。技法練得差不多就開始臨摹作品,作品的選擇由易到難,由古至今,具體內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
如果是找老師學,那就簡單了,老師自會教你怎麼學。
Ⅱ 畫好中國山水畫有什麼好的技巧
山水畫的基本功(一)、造型能力的鍛煉①塑造形體的能力。 ②表現空間的能力。(二)、自然規律的研究包括山、水、樹、石、建築、舟車、煙雲、流水等。(三)、對傳統技法的學習「傳統、生活、創作三位一體」即「監摹、寫生、創作」。對傳統的學習、研究是山水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臨摹學習是為了借鑒,決不可在自己的創作中照搬照抄。臨摹分為整體臨和局部臨。整體臨便於領會精神,局部臨便於掌握技法,兩方面相互相成,結合進行。(四)、專業工具的運用主要指筆、墨、紙、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運用。三、山水畫的基本技法(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1、筆法的原理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二)、墨法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1、積墨法: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①第一遍干後再加第二遍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三)、色法:①色墨重疊法②色墨對比法③色墨混合法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四、山水畫的學習步驟(一)樹法:樹 在山水畫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古人雲:「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由此可見樹在山水畫的地位。1、樹的生長規律和表現方法:(1)初春樹法:枝幹宜蒼勁多枯少葉,墨氣宜澗,山石宜用披麻,少苔點。技有鹿角,魚骨,雀瓜等。(2)仲春樹法:畫樹干要遒勁並向上發柔嫩小枝,點以胭脂兼嫩黃綠葉著以深綠,山石宜用小披麻,點宜用小混點或胡椒點。(3)季春樹法:基本與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長而繁榮,點以嫩綠,山石宜長披麻。苔以橫點。(4)孟夏樹法:樹葉茂陰濃,設色清翠,忌點紅葉,其間可摻雜一些枯樹(死樹),有枯有潤,更有生氣。(5)仲夏:萬木陰森,降水較多,故樹葉肥潤,畫山石宜雲頭皴或解索皴。(6)季夏:樹葉宜蒼勁而下垂。(7)孟秋:草木漸漸蕭殺,樹宜遒勁,小枝點要蒼老,若點葉須筆筆有力,著色以青而黃綠,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黃點之。(8)仲秋:枝多葉少,枝鞘宜點朱黃,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實。(9)暮秋:枝幹宜瘦勁,色以青或朱。(10)孟冬:木葉脫盡,樹多不點葉,枝與干用筆宜枯而勁,宜著淡赭,枝幹內染淡墨。(11)仲冬:無葉,枝枯老,用筆宜僵勁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內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點苔草(或不點)。(12)季冬:干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禿遒勁,干枝均用墨染。2、畫樹的步驟樹由四個部分組成:主幹、支幹、細枝和葉(1)、主幹:畫樹一般都從主幹開始,先畫左邊一條線,後畫右邊,這樣便於觀察大小和位置,兩條線要協調。(2)、支幹:畫完主幹就接著畫支幹,要注意樹的生長規律,即上小下大,支幹要四面生長。(3)、細枝:畫細枝是支乾的繼續,秋冬無葉樹和枯樹才畫,如果畫夾葉樹就可以不畫了。細枝的組織形式有多種。(4)、葉:樹葉是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水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叢樹的表現,一方面要求樹的區別和變化以及層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樹葉來區分,樹葉有夾葉和點葉的區別,另一方面得用濃淡來區別。無論是夾葉或者是點葉,組織形式也有多樣。(二)山石法畫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組織和穿插,畫山石一般分四個步驟1、勾:勾輪廓和結構,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2、皴:使平面的輪廓產生體積感和質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來,各個時代的畫家們承前啟後,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體系。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皴法(1)短披麻皴:宜表現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時節草木蕭條,樹葉基本脫落山石的坑窪全裸露出來。用此法就表現這種質感。山頭苔點宜以小混點或胡椒點。(2)長披麻皴法:宜表現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蓋。故表現的是草木一層層的質感。點宜用一字或橫點。(3)大米點皴:宜表現春天雨景,畫法是先畫輪廓,然後以點代皴,反復多次,由濃到淡。(4)小米點:宜表現秋天雨景。(5)雨點皴:宜表現仲冬之山,筆筆質感。(6)折帶皴:宜表現河邊山石,點用插針。3、染:包括染色和墨,是使體積感更加凸現的繼續。4、點:點醒,使平淡的畫面生動起來,近點為苔,遠點為樹。(三)雲、水的畫法中國畫講究知白守黑,雲和水在畫中的作用就在於此,它是使畫面生動的重要手段,雲和水一般不用怎麼去畫,加深周圍的山石和樹木就凸現出來了,當然內部也需要加一些動態線來體現。(四)建築的畫法建築是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因勢而定。點景的人物和動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五、山水畫寫生(一)山水畫寫生的意義「師造化」是歷代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畫發展創新的前提條件。「生活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寫生是山水畫基本或訓練中最關鍵的訓練。(二) 山水畫寫生的方法步驟1、方法:(1)、速寫 ( 2)、憶寫 (3)、慢寫2、步驟:(1)選景 :自然界不是什麼都能入畫的,要有選擇。(2)靜心觀察:選取生活中最生動、最有代表性的東西。 (3)凝神構思:對事物有選擇的表現。 (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誇張 ③組織(經營位置)(5)落墨作畫:①起稿、②鉤線、③皴察、④點染、⑤收拾整體。⑥著色。根據季節和畫面需要而隨類縛彩注意事項:①樹只需畫樹干、支幹、小枝即成。②忠實於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實於自然,後部分即十分三忠實於畫理。④注意對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另外一定要注意線條的運用,線條用好了山水會很有味道的中國畫的筆法 筆法,是運用毛筆的方法,包括執筆法、筆鋒的運用和各種用筆的技法。執筆法和筆鋒的運用是只談用筆,而各種用筆的技法,則是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筆、墨、水三者是魚水關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凈筆不會出形,純水、純墨不用筆也難上畫面,潑墨、潑彩也要用筆因勢利導。為講述方便則將筆法與墨法分開講。 執筆法 古人把執筆方法歸納為擫、押、鉤、格、抵五個字。 「擫」是用大指肚緊貼筆管的內側。「押」是用食指第一節貼住筆骨外側和大指內外配合。「鉤」是用中指第一、第二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的外側。「格」是無名指第一、二節之間的骨節緊貼筆管用力把中指向內的筆管擋住並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無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鉤。 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後,再學運腕,用五字執筆法還要做到「指實掌虛」,掌不僅要虛還要豎起來,「掌豎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懸肘」。懸腕是把手腕離開桌面,懸腕的運動軸心在肘。其旋轉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畫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畫,還必須懸肘,懸肘的運動軸心在肩,旋轉的幅度大於懸腕,但畫工筆人物面部五官的細微處,必須枕腕來畫,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這樣指頭也得以穩定,便於描繪其精細處。 筆鋒的運用 毛筆的筆頭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筆尖,中部是筆腹與筆管相接處為筆根。筆鋒有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的區別。 中鋒是將筆管垂直,筆尖正好留在墨線中間,畫出的線條挺拔流暢,中鋒也叫正鋒,或叫正用筆。用中鋒畫的線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畫時提、按用力比較均勻,行筆較穩。若用力不勻,有輕有重,則線條會有粗細變化。 側鋒是筆管與紙面不垂直,筆管傾斜,行筆時筆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畫的線條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筆尖不在墨線中間, 筆尖的一邊光,筆腹的一邊毛,並有飛白的效果,側鋒線條一邊輕、一邊重,有一種切削感。 順鋒是指筆從懷內至懷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這樣的筆鋒呈順勢,叫順鋒用筆。 逆鋒則與順鋒向相反的方向行筆,筆鋒也採用逆勢。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筆,於筆鋒推進中,受阻散開自然形成飛白效果。按筆的輕重,行筆的快慢,畫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筆鋒的運用還有:「提按」、「轉折」、「虛實」、「滑澀」、「頓」、「戳」、「揉」等方法。 用筆通常容易有三種毛病,即「版」、「刻」、「結」。「版」,缺少腕力,下筆猶豫不定,勾畫出的形狀不準確、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體感。 「刻」,筆跡顯露,運筆呆滯,轉折的地方出現不應有的稜角。 「結」,筆跡遲頓,該散的地方散不開,運筆不流暢。 筆法必須服從為客觀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時必須接受畫家思想感情的指揮,所以由於描繪對象和畫家個性感情的不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筆法和藝術效果。 (1)立意立意是美術作品的靈魂,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立意的高低,決定了繪畫的寓意深度以及藝術魅力。倘若無立意而構圖,必然隨筆填湊,胸無主宰。構圖隨「意」而立,才能產生相適應的構圖來完成作者的繪畫意圖。(2)取勢山水畫的構圖,首要是取勢。所謂「勢」是一種形象的動感。古代山水畫論中,早就提到:「畫山水大幅,務以得勢為主。山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串,林木得勢,雖參著相背不同,而各自通暢。水得勢,雖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為庸。山坡得勢,雖交錯而不繁亂。何則?以其理然也。」優秀的山水畫作品,總使人感到有氣魄。而有些畫卻使人感覺像園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樣,主要就是沒有畫出大山應有的氣勢。「勢」與透視的處理有關,有些景物,通過透視的處理,就可以表現出它的氣勢來。(3)賓主關系一幅畫要有一個主題,要突出它的重點所在。切忌零散支離,平均對待,沒有一個主要支點。畫中的主題便是主,陪襯便是賓。確定賓主,不僅要賓主分明,而且還要互相呼應,不能各自獨立。有賓無主就散亂,有主無賓就單調乏味。只有賓主安排合適,畫面才感到舒服。(4)虛實、疏密、輕重的處理就表現對象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樹木是密處,山石是疏處。樹石是實處,雲水是虛處。但有時畫面需要,也有把山石處理為厚重堅實,而樹卻處理得簡淡。在一般情況下,山石、建築物、樹木是重,而雲彩等為輕。但有時在畫面上靜止的東西雖大卻輕,運動的東西雖小卻重,就涉及到輕重均衡的處理問題,中國山水畫對輕重、大小的適當配置,要取得像中國桿式秤有變化的平衡,絕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一幅畫在考慮這些方面時,重要的是虛、實二字。而在虛實處理中,畫面的四條邊及四個角的處理極為重要,因為它關系畫面的遠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覺。一般應禁忌畫面圖像與四條邊成平行態勢,以及圖像動態間成對角線形。並特別注意禁忌對四條邊及四個角的虛實處理雷同,要注意變化。所謂「計白當黑」,即是這個道理。如山石本實,可是用雲煙一遮就虛了。又如水是空明虛處,可添上舟楫島嶼、倒影之類的東西就實了。我們所說的虛並不是不畫,而是有計劃地不畫,不畫之處仍然感覺有畫。往往畫虛的地方用淡墨或乾枯的濃墨,用筆也要簡略一些,寥寥幾筆便要意足。(5)透視與光暗山水畫採用散點透視法,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用移動視點的辦法來觀察景物。也就是說把視點逐步向前移,向後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移動,從這座山到那座山,一邊看,一邊畫,面面觀,前顧後盼,把看到的景物,不受視域的限制,集中在一個畫面之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謂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觀照方式。這種移動視點的透視就是山水畫的傳統透視一一散點透視。在實際運用時,也不能違背焦點透視的規律,一根線應該是向上的,絕不能向下,近距離的物體應該是大的,不能小了。不然的話會感覺不舒服。另外,西畫強調光,其光源也是從單一方向而來,所以是統一的。而山水畫一般不強調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統一,可以從多方面來。大多數山水畫的光照,也採取自上而下,或者偏於上。(6)三疊兩段與開合古人提到山水畫時,說畫面可作「三疊兩段」的處理。所謂「三疊」,就是「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所謂「兩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雲在中,分明隔做兩段」。「三疊兩段」是古代山水畫中的一種構圖程式,但它不是必須遵守的法則,所以畫家還是要根據自己對自然景觀的審美體會,靈活運用,不可硬套。所謂開合,「開」一般是指把景物鋪開。而為了防止景開得亂而散,就要把過散的點聚起來,然後突出主體,使其集中,這就是「合」。實際上開是製造矛盾,合是統一矛盾,小開合包含在大開合之中。矛盾製造得尖銳而又統一得好,畫就越有氣勢,藝術感染力就越強。總之,要在考慮構圖時,取勢避免平,要突出重點;實際處理時,繁簡、輕重、虛實都要注意。用筆則要干濕濃淡互用,
Ⅲ 如何解析欣賞中國山水畫
山水畫是國畫門類裡面技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畫種,也是藏家投資收藏的首選畫種,因此具備一定的山水畫鑒賞知識,是一項必修課。
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加以識別:
1
從構圖來看
與風景照片相比,山水畫的構圖是經過畫家苦心經營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畫,必須有好的構圖。好的構圖一般要符合以下兩個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在形式上有賓主、呼應、虛實 、疏密、開合、藏露、節韻等關系。
▪ 賓主——構圖要主次分明,不能喧賓奪主。
▪ 呼應——畫中一切物體(包括題款和印章),都要互相關聯,有呼有應。這樣才能氣脈貫通。
▪ 虛實——傳統山水畫常把雲和水作留白處理。白與黑,空與物,白與灰,灰與黑,就是虛實的對比。但實處要實而不塞,要透氣,要有「活眼」。如無中間的「活眼」,就是一盤「死棋」。虛處要虛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讓它表示一種實體,既所謂「計白當黑」,這樣才能「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 疏密——山水畫構圖最忌均勻整齊,古人說:「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通風。」這樣才能變化多姿。
▪ 藏露——畫要給人留有想像的餘地,一覽無余,就沒有情趣了。因此作畫要善於運用「藏」的方法。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測,從而給觀者想像的空間,這就是「藏」的妙用。
▪ 開合——開與合是相對的矛盾。有對立,畫面才生動。開而不合,就會顯得不穩和散亂。有開有合,才能相對穩定。
▪ 節韻——即節奏與韻律。一幅好的山水畫,是有節奏美和韻律美的。這不僅體現在勾、皴、擦、染、點等筆法的運用上,也體現在整體的布局上,既要有變化又要有規律。
2、透視規律。西洋畫一般採用「焦點透視」,中國畫採用的是「散點透視」,也叫「移動透視」。「焦點透視」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只能把視域以內的東西拍攝下來。「散點透視」則是移動著立足點來進行觀察的,所以不受視域的限制。把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歸納為「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張山水畫中,往往是「三遠」綜合運用的。
▪ 高遠—— 「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看什麼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這種透視法宜於描繪崇山峻嶺。
▪ 深遠 ——「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並要移動視點才能看到的景象。這種透視法宜於表現幽深的意境。
▪ 平遠——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系。宜於表現坦盪開闊的南方山水。
2
從筆墨來看
用筆與用墨,是學習國畫首先要解決的的問題,是最能體現畫家功底的問題,因此也是識別一張國畫優劣的最主要的依據之一。
1、用筆。中國畫的造形達意,是以線為主來表現的。因此看一幅國畫用筆的好壞,主要是看這幅畫中線條的好壞。古人提出「書法用筆」,即要求畫家在作畫時要象寫書法一樣用筆。黃賓虹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了「五筆」之說,即「平、圓、留、重、變」。
▪ 「平」 是指運筆時用力均勻,起訖分明,筆筆送到,要「如錐畫沙」。
▪ 「圓」 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
▪ 「留」 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迴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 「重」 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
▪ 「變」 一是指用筆要有變化,中鋒、側鋒、逆鋒、順鋒,根據需要隨機應變;二是指運筆要彼此相讓,互相呼應,氣勢連貫。宋代韓拙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線條扁平,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指筆劃過於顯露,妄生圭角。所謂「結」,是指行筆猶豫,線條不流暢。其他還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畫用筆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變化,有「五彩」之說,即「焦、濃、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說,即「干、濕、濃、淡、黑、白」。不論是那種說法,無非就是講墨色的變化多端。山水畫用墨有三要:厚,透明,豐富。
▪ 「厚」 就是感覺要厚重而不輕薄。
▪ 「透明」 就是層次要清楚,不渾濁,不僵化。
▪ 「豐富」 就是指墨色多變,層次豐富。總之,看一幅山水畫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變化、有韻味,層次是否清楚、豐富,能不能表現物象的立體感、質感和遠近的空間感。
3
從用色來看
傳統國畫著色多從物體固有的本色出發,很少考慮光的影響和變化,所以用色相對西洋畫來說比較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根據山水畫不同的種類,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為主,色彩只起輔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即墨足之處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讓色覆蓋了墨;濃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處,不讓墨破壞了色的清麗。這樣,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渾厚凝重而不膩濁,清麗鮮明而不單薄。
▪ 在潑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渾融,變化豐富,不臟不濁。
不管是淡彩、重彩還是潑彩,用色都要有一個主調,不能混亂、花俏。但在主調中又要求變化,不能單調、呆板。總之,既要有對比又要和諧統一。
4
從表現各種物象的技法來看
山水畫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種技法,因物而異,因人而異,因畫而異。看一張畫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這種技法在這張畫中,是否能充分表現對象的「形」與「神」,是否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意」。
5
從意境來看
好的山水畫,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一幅畫,必須給觀者留有聯想和再創造的餘地,能使觀者受到感染並引發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鳴,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畫意境的類型,可分為三種情況:
▪ 以景勝 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實,以真實感人的空間境象構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實景之中,主要是通過境象自身誘發觀者聯想。它類似於詩的「無我之境」。這類畫,在古代山水畫中以宋畫居多。
▪ 以意勝 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意,富有個性和情致,更明顯地流露出對主觀情感的表達,所塑造的空間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對於「形」則要求「在似與不似之間」。它類似於詩的「有我之境」。這類畫自元代以後,逐漸成為山水畫的主流。
▪ 意與境渾 這是感情與形象高度結合,達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國維說:「至意境兩渾,則唯太白、後主、正中數人足以當之。」可見對於詩來說,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對於畫來說,當是畫家神來之筆的得意傑作了。
6
從「畫外功夫」來看
所謂「畫外工夫」,是指畫家除了繪畫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養。一幅好的山水畫,常常是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從畫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學、書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養。
Ⅳ 花鳥畫,山水畫如何積累創作的素材
留意生活,仔細去看
Ⅳ 中國山水畫的相關理論有哪些,怎麼寫!畢業創作急用
找本董欣賓的書看看,《中國畫對偶范疇論》、《六法生態論》裡面羅列的畫論就夠了
我自己感覺還有些詩話也可當畫論看。印象很深的的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南北宗論)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 六研齋隨筆 黃公望的畫論等、、、、、
Ⅵ 學習山水畫要經歷幾個階段
才臨了一個月呀,再臨半年再說網路地圖
Ⅶ 誰能介紹一些關於中國山水畫的基礎知識
http://..com/question/85885267.html看看吧!
Ⅷ 張正忠的田園山水畫研究文獻
(1)專著《張正忠詩書畫-田園山水百圖》
2005年12月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收入張正忠《快然樓藝談》論文、隨筆108篇、詩160首、田園山水畫100幅、書法12幀。高冠華、陸一飛題詞,邵大箴、李松、邵洛羊作序跋。
張正忠先生涉獵中西繪畫、文史,專攻田園山水畫創作近20年,並進行史論、創作方法研究。他發現山水畫中的村野之景猶如散落的珍珠,可蔚成品類;當代「田園美」觀念正在滋長、「村野之景」創作正在逐步壯大;它們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價值、現代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社會反響良好,因而為之起名為「田園山水畫」。本書以散文的筆調,闡述了田園山水畫的概念和史論框架,以及方方面面的藝術觀點。馬鴻增等專家研究表明: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田園山水的專著。[注]
[注]馬鴻增,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他的《田園山水:張正忠的新拓展》一文寫於2006年,首次發表於2007年第1654期《中國書畫報》);
(2)專著《田園山水畫法》
2009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張正忠著。全書有總論、田園山水畫創作、田園景物畫法、田園山水作品欣賞4個部分,配圖片240幅,王琦題詞、邵大箴作序。在成書過程中,邵大箴、王伯敏、葛路、馬鴻增等史論家對書稿進行了推敲和指導。
邵大箴在序言中說:「《田園山水畫法》是一本為田園山水愛好者提供創作輔導的好書。他為中國山水畫列出四大題材分支,而「田園山水畫」是其中的一個「畫目」。這樣的系統研究對拓展中國畫的新視野,促進田園山水畫的學科建設,為山水畫的發展、創新探索出路,提高山水畫在社會上的生命力,對於中國畫的繁榮和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本書系統、深入地闡述了田園山水畫的創作方法與技法,貫穿了田園山水的基本理念。既借鑒了前人的成果,更多的是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來的經驗與方法,給山水畫創作者送來了藝術上的無私奉獻。圖文並茂,將可操作性和欣賞性融為一體,既是對技法的講解、研究,也是對佳作的欣賞,貼近實踐、貼近讀者。
《田園山水畫法》簡要目錄:
一、總論
二、田園山水畫創作
(一)生活與感情 (二)構思立意 (三)情節 (四)構圖 (五)取景 (六)透視四遠法 (七)景深(八)筆墨 (九)色彩(十)光感 (十一)景物的搭配 (十二)特殊技法 (十三)平面與色彩構成(十四)詩書畫印一體之美 (十五)風格、語言與品評
三、 田園景物畫法
(一)四季畫法 (二)竹法(三)竹園法(四)蘆葦法(五)蘆花法(六)江蘆法(七)空枝樹(八)點葉樹(九)夾葉樹(十)叢樹法 (十一) 田園樹種畫法 (十二)茭白、菖蒲(十三)塘荷(十四)點景法(十五)地貌(十六)河塘、水面(十七)道路、草地(十八)田野 (十九)莊稼(二十)宅園(二十一)天氣變化(二十二)日、夜景象
四、田園山水作品欣賞
(3)專著《中國田園山水畫史》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第一卷2012年9月第一版。全書共有十卷,上編4卷是評述,下編6卷是圖錄。圖片10500張,文字約40萬。張正忠著,王伯敏題詞、薛永年作序、題簽。
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田園山水畫史,從田園山水產生的先機寫起,追根溯源,縝密地揭示田園山水畫產生的根源和存在的條件、發展的動力,歷數歷史發展的起伏脈絡,並指出當代田園山水的現狀、發展取向。20張示意圖簡明地揭示畫史發展脈絡和畫理研究思路。
自從農業成為主要生產方式,直至《詩經》產生的時代,田園之美逐步進入中國人的審美視野。但是,它的發展軌跡一直未被社會注意和認識,從未有人把它看成是山水畫科之下的一個分支;未有人涉足過它的史論研究,所以本書具有原創性的學術意義。史論家萬新華寫道:「以往的繪畫史研究者從未專門述及田園山水畫。直至近年,海門畫院院長張正忠先生正式提出『田園山水畫』之稱謂和理論,並筆耕不斷,一而再、再而三地撰文立說,從紛繁復雜的文獻、圖像史料中搜索探尋,辨析考證,逐漸耙梳出一部《中國田園山水畫史》。」 [注]
本書的述評以大量資料證明了「田園山水畫」創作隊伍及作品群的存在,在廣泛的比較中探尋出田園山水畫的特定范疇、內涵與外延;因而證明了田園山水作為「畫目」、撰寫「中國田園山水畫史」的必要性;並提出了新的美學命題「田園美」;提出繪畫起源「審美興趣」說。
本書展示了田園山水畫的魅力與豐富性,它將使更多參與田園山水畫創作的繪畫愛好者進入自覺狀態、提供了借鑒;同時對開拓中國畫的新領域起到促進作用。
《中國田園山水畫史》一書的價值,根據薛永年先生文章和研討會的評論,就是:「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而且很有現實意義」,「探索開拓中國傳統山水畫與時俱進的新途徑。」這本書的問世,加上前兩本專著,為「田園山水畫」這個「畫目」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學術基礎。簡要目錄:
上編 評述
第 一 卷
王伯敏題詞
薛永年序《溯源探道 溫故知新》
作者自序《園外遐思》、緒論《半份答卷》
第一章 田園山水畫的起源
第二章 中國古代山水畫中的村野之景:六朝、隋唐、五代、宋代
第 二 卷 元、明、清
第 三 卷
第三章 中國近現代鄉村題材山水畫、近現代民間繪畫中的鄉村風景題材
第 四 卷
第四章 發展中的中國當代田園山水畫
第五章 逐漸形成中的中國田園山水畫理論
下編 圖錄
第 五 卷——第 九 卷 中國田園山水畫圖錄
第 十 卷 索引、後記
[注]萬新華,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他的《嚆矢椎輪 承前啟後——張正忠《中國田園山水畫史》略議》,首次發表於《中國書畫》雜志2013年第7期第128頁。
(4)隨筆《從故鄉情結到田園山水畫》
(全文發表於1996年編《東洲美術》,作者張正忠。)
摘錄:我的故鄉在江海平原,田園深處。彎彎小路,清清流水;竹林村舍,綠樹如雲。鄰里笑語,雞犬之聲相聞。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度過的。至今夢中,每每出現老宅故人情景,象一場場放不完的電影。我的畫筆,情不自禁要畫家鄉田園,曾撰詩雲:「大江此入海,兩岸百里平;咸謂無可畫,偏向幽處尋;翠竹掩村舍,淺水映草青;月明煙籠時,更起故園情。」故園之情,拂之不去!
……
我對家鄉田園的懷戀、對大自然的珍惜,正好契合了一種社會文化意義。這種意義已不同於古代田園詩的隱逸情趣,卻是現代人的審美理想。人們永遠喜歡充滿陽光的田野、清清清的流水、新鮮的空氣、茂盛的樹木莊稼,拿我們的中國畫筆墨把這些風景畫出來,這是畫田園的山水畫,就叫它「田園山水畫」吧。畫中清純的美,多少能喚起人們對美的留戀和嚮往,使故鄉田園情結常駐於畫中。
(5)論文《田園山水畫的前世今生》
(全文發表於《中國書畫報》,作者張正忠。同類論文還有《談田園山水畫》、《田園山水畫總論》)
提 要: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農業生產發展要比山水畫早幾千年,但到隋唐以後才有畫家關注村野之景,進入田園山水畫的萌芽期,五代出現典型的田園山水畫。到了二十世紀末,產生了「田園山水畫」這個名稱和概念,畫家的關注點有了很大的覺醒,創作主旨也有了發展,開始進入一個新的興盛期。當代的20來年中,創作的數量突飛猛進,超過了歷代遺存作品的總量。
縱觀千年,田園山水畫已然形成了它自己的范疇、內涵、外延、審美傾向。田園山水雖受詩文的影響,但它畢竟是山水畫的一個分支,所以更多地受山水精神的支配。田園山水應在此基礎上加入「中和之美」。田園山水的審美特質,應以「中和之美」作為靈魂核心,並兼有下列特點:一是以村野之景為主要意象;二是以親近大自然、張揚生態環境美的理想,以出世的態度畫入世的畫;三是以「物我為一」的觀念,以文人的精神視野表達對生命之美、生態之美的謳歌,營造情境交融、溫馨和諧的詩境;四是以傳統中國畫筆墨理法為基礎,適當吸收西洋風景畫之長,構建個性的藝術語言圖式。
關鍵詞 田園山水畫史 文化淵源 美學內涵 時代意義 一個核心四個要素
(6)論文《山水畫分支之我見》
(全文發表於2013年第2329期《中國書畫報》,作者張正忠。)
提 要:任何一個畫科,它的初始階段總是混沌而不可分的。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具備了獨立分科的條件,就分科獨立了。科目的分類方案是繪畫史論家根據大量研究而做出的,在若干年內,它呈現穩定的狀態。分科對促進繪畫的發展、各門類的藝術特點的健全起到了積極作用。
田園山水畫在當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確定這個分支的學科定位時,又發現它有另外兩個「兄弟」:海景和城市。原來 「當家」的高峰山嶺山水畫,便成為老大哥。「峰嶺山水畫」,是山峰、山嶺為畫面主要意象,岩石、瀑布為構成要素的山水畫。「田園山水畫」,是以村野之景為主的山水畫。「海景山水畫」,是以大海波濤、海岸景物為主的山水畫。「城市山水畫」,是以城市、集鎮、人造園林為主的山水畫。
關鍵詞:山水畫分支 峰嶺山水畫 田園山水畫 城市山水畫 海景山水畫
(7)論文《在入世與出世之間》
(全文發表於2010年第6期《美術觀察》,作者張正忠。)
提 要:「田園山水畫」這個畫目,是根據題材內容來分類的。對它的闡述,應有幾個方面,內容和主題是其中一個方面。本文從繪畫的入世性和出世性切入,追溯繪畫的起源和功能的演進,揭示田園山水畫在內容方面的時代特徵。由於田園山水創作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多見自然寧靜的意境,它既保持著繪畫的入世性一面,又有著出世性一面。因此,田園山水的內容本質當介於入世與出世之間,這是題材特點所決定的。而入世性與出世性對於繪畫作品來說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當代,家園情結、生態理想自然地成為田園山水畫的兩大重要主題。
關鍵詞:田園山水畫 生存與審美 繪畫的入世性與出世性 入世與出世之間 家園情結 建設生態樂園的理想
Ⅸ 山水畫寫生中的觀察方法主要有那些(急高分懸獎)
傳統山水畫的技法比較集中的體現在山石的皴法上,有荷葉皴,披麻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帶皴,卷雲皴,雨點皴,豆瓣皴等等,我們將其概括為三大類:1、線皴(以披麻為主),面皴(以斧劈為主),點皴(以豆瓣、雨點為主)。
(1)披麻皴(線皴): 皴的筆法如披開的麻披狀,呈長線條,表現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實結構和脈胳體積感,以及江南多見的有草木的松軟土質。用筆微帶交叉。 短而鬆散叫解索皴。 梗直而亂叫亂柴皴。 細而短叫牛毛皴。 上述三例屬線皴類。
(2)斧劈皴(面皴): 最能體現山石的堅硬質感,用筆如斧劈木之痕,特別是花崗石或人工爆破後的山岩,多呈此狀。大斧劈先以筆肚著力,橫卧紙上一掃,筆鋒中帶有飛白,表現山石的陰背面較合適,小斧劈則以扁筆作挑剔狀,並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 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為面皴類。
(3)雨點、豆瓣皴(點皴): 筆鋒如斧劈狀,也叫小面皴。適用於大山群山之表現,如以烘染蒼翠的色調,能得山林蔥郁的感覺,下筆前要明確輪廓、態勢和明暗、虛實、疏密的變化。 橫筆點舊稱米點,宜畫雲山。 直筆帶扁鋒舊稱豆瓣皴。 直筆點舊稱雨點,釘頭、芝麻皴。 以上為點皴類。 (山石畫法步驟示範圖例、步驟文字說明從略)
樹法介紹: 古語雲「樹分四枝」意在立體,自然界樹木的形態千變萬化,不同種類的樹木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姿態,樹分干(大幹、小干)枝、葉、根,枝乾的穿插變化形成樹的形式美。一棵樹的美抓什麼簡言之即取其美而舍其丑。 1、抓勢: 我們將其概括為三大類。 立勢、平勢、園勢。 立勢:樹干挺立,樹枝向上,直中用不直求變化,不直中見直。 平勢:抓其平而舍其不平,如松樹的變化要平中求園直來變化。 園勢:園中求不園,要園中見直求變化。 2、樹的結構: 主幹:一棵樹打動人的地方有一處、兩處,畫一棵樹必須抓其關鍵的一兩枝,忌平衡與對稱。決定其生動與否的一兩枝都是旁枝,凡出枝處皆有結狀以示生命感,以表現物之常理。 3、枝幹穿插: 疏密:通過穿插來體現 虛實:通過筆畫多少來表現 爭讓:如書法中的「挑夫爭道」。 黑白:不能平均,不能勻,不能灰。要忌用筆打格、十字、米字及扇面形穿插。穿小枝時眼睛盯住空白處,盯住小白點,不要全堵死。
山水畫的筆墨技巧 筆墨為中國畫主要表現手段,古雲「無筆無墨不成畫」。只有墨而無筆立不起來,宜軟、平、灰、肉。反之,有筆而無墨也缺乏表現力。在運筆的同時也就在運墨了。墨的效果是靠筆運出來的,筆之輕重也是靠墨來呈現的,因此筆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宋韓拙曰「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純全集》)。運筆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達質感。線描是中國畫的主要特點和主要表現手段,中國畫之「線」。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線,運動的線,是寄寓作者的人格與性靈的線。下面談談中國畫筆墨技法中的有關問題。
《關於筆線的內含》
(1)有力: 胡小石曰:「好的筆線如鍾表裡的發條,不好的筆線如同煮爛了的面條。」可見一根好的線條不僅從外部看不輕飄,有份量,俗稱「有勁」。而且應有無盡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是非物質力量。它「內含筋骨」,是從內部發生出來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凝聚著過去運動的力量。也是感覺的藝術的力量。好的線條應突在紙上是鼓的,如同太極拳術,一招一勢皆含於內在,防止劍拔弩張,故為蒼勁,如舞台上的「拚命武生」一樣外在。「六法」中稱筆為「骨法」,「骨」在人體內稱之為骨頭、風骨、骨氣乃支撐人體的一種內在的骨力,由內部發生出來的一種支撐力。線亦同人一樣從內部發生出來的生命力。中國傳統中的「平如錐畫沙」、「園如折釵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墜石」、「外園內方」、「外柔內剛」、「綿里藏針」、「寓方於園」、「寓剛健於婀娜之中」等審美趣味,均是體現這種內在精神的東方審美准則。柔的線往往更有力量,更內含,如「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高古游絲描」等,外表柔、細、軟的線同樣更體現內在的骨力。力透紙背乃指行筆中積蓄之力量,如同從紙里生發出來一樣。
(2)流暢: 指運筆過程中必須順暢連貫,有連續性,運筆不僅有形的聯系,必須注意筆與筆之間映帶關系,在有節奏的氣脈連貫的流動線條中,筆走龍蛇,顧盼生姿,互相呼應中發生出美的力量。如音樂,舞蹈一樣中途不能打結,一條線也不容打結,「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運筆之病也。宋郭若虛曰筆有三病:扳、刻、結。板乃「死板」、呆滯、無生命力,沒節奏與韻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筆猶豫,結疙瘩,無法體現內在骨力與生命力。只有流暢的線才能體現內在的運動著的生命活力。 潘天壽曰:一條線中也有峰,即指筆跡中的起伏,(~~~)線有方園、撲拙、靈秀、光毛之不同。
(3)准確: 一下筆要正確無誤地表現對象,筆一下去就要准,要恰當而不多餘,所謂「下必有由」,下筆見形,落筆見物,充分體現對象的形態。准確亦指筆跡(筆觸)的作用,一為表現對象,二為筆觸與周圍的相互關系。為作到准確,要首先下功夫練眼,鍛煉觀察與記憶的功夫,提高對對象的觀察、捕捉、表現的准確性。同時要練筆,加強書法練習,寫字既練眼又練筆,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將一個字的結體、運筆一下表現出來,反映的能力就會培養出來。 《關於用筆》 筆與墨的關系乃筆為主、墨為輔,主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古有「筆為墨帥,墨為筆充」、「筆之所到,墨之所成」之說。運筆即是筆的運動,順鋒、逆鋒效果不同,表現力也不同。筆運行中要有點線面的關系,按筆為點,順筆為線,倒筆作面,提起輕,順有虛的效果。
1.關於筆鋒: 中鋒:入筆逆入平出,欲右先左乃指藏鋒,使筆先受一下阻力,筆毛自然鋪開,然後使筆在一劃中行,筆鋒平鋪,如「單刀入花槍」,收筆使鋒回收,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返」。「收鋒」能使筆氣內在相連,筆氣內聚。中鋒基本立著,線條園潤流暢,中鋒墨線一般二邊重,中間淡,遒勁、立體,向紙外突鼓。 側鋒:筆在腕力的控制下斜過來,筆鋒靠一邊行,效果呈一邊光一邊毛,厚重朴實,方免不了。變化生動,亦為偏鋒。畫畫可用正、側、扁鋒、寫字不可有扁。側鋒雖扁但不可枯乾,照樣含水飽滿。 逆鋒:反其道而行,由下向上,由右向左,效果一邊光一邊毛,有時兩邊毛,有飛白出現,潑辣、凝重、毛澀。
2.筆鋒的運用: 快慢:指行筆過程中左右前進的力量的急遲。也即前後的力量的快慢,快則流,慢則留。快則光,慢則澀。快易飄逸,慢易拙澀。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澀不同的兩種線條美。 提按:指入筆、行筆、收筆中的起伏、輕重的力量。提為起,按為伏。是運筆的上下之輕重的力量。提則輕,按則重,提則虛,按則實,如入筆回鋒處為提,再走下去即為按。 轉折: 指筆鋒轉換方向時(即一條線拐彎處)運筆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筆鋒轉換時向上提筆或向下按筆的力量的不同,線條呈現出來的不同效果。在筆鋒轉換時提筆轉過去為「園轉」,反之按筆轉過去為「方折」。(折時按筆停一下就折過來了)。需要說明的是在筆鋒轉換方向時應仍保持中鋒,時有偏鋒(如隸書之燕尾收筆處),但不能有扁意,要鼓,要有立體感。 拖筆:拖筆多畫滑線,是一種靈活運筆的方法,拖筆握筆要高,鋒一著紙即行,不能停留,流暢而生澀。
總之,無論運筆的快慢,提按,轉折,順逆,虛實都是用筆的節奏變化的組成部分,在節奏變化中最明顯與最重要的是快慢變化,運筆的正側,虛實,轉折皆通過快慢來體現。 《關於用墨》 墨法即運墨之方法。中國畫大量運用空白,而墨色與空白則恰成對比,墨色越黑而白處則愈白。墨色基本分干、濕、濃、淡諸層次。墨色中加入飛白即成灰調,即使水墨的干筆也呈灰的效果。 原墨為黑:加水之水墨為之「淡」。 墨加飛白為之「干」(也是淡)。 墨為最重亦即「濃」。 含水之墨為之「濕」。 古人有「墨分五色具」。所謂墨分六彩指濃、淡、干、濕、黑、白。一張畫有黑、白、灰等豐富的對比關系要靠墨色之變化。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筆易將物體形質、質感捕捉描繪出來,墨則為分陰陽,明暗之手段,輔助筆線,豐富物象體積感和豐富畫面之層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墨法三要》 厚:感覺要厚,其效果要能立在紙上。筆觸、墨塊不是扁的或爬在紙上。從藝術的角度感覺其厚重而不輕薄,感覺厚而運筆薄。 透明:不透明則僵化,滯氣,沒有活力。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濁。
總之,要畫之薄,感覺厚,活潑、透明、靈動、不傷筆觸,每一層都有效果才是好墨。 豐富:指層次復雜多變而不簡單輕薄,要繁而不濁,靈透而不薄。 《傳統三墨法》
(1)潑墨法:顧名思義潑而成之,如潑水一般,一遍或者少遍墨。干、濕、濃、淡同時進行,用書法的方式一氣呵成,是典型的大寫意之墨法。往往在一大片墨中同時有干、濕、濃、淡的變化。直抒胸臆,靈活多變,隨意性極強,目的在於筆意之外,求自然的水墨流動韻味之意外效果,沒有自然則刻板、僵滯,缺乏人意則非繪畫。潑墨法中的干筆與飛白尤為重要,否則會變成滿紙墨豬。行筆過程中還要求造型高度准確。潑墨法多呈水墨淋漓狀。
(2)破墨法: 在全部的墨法中用途最廣,變化最多的是破墨法。無論是濃破淡還是以淡破濃,均要在前一遍墨將干未乾時進行(即乘濕往上加)。破墨是破壞了原來的不好的效果,建立起一個新的更完美的效果,它同樣要求造型高度准確,運水運墨的技巧高度嫻熟。反映敏銳,隨機應變地去自理各種變化與問題。破墨法有以重破淡,以淡破重,以干破濕,以濕破干,以水破墨,以墨破色等。畫面效果多呈水墨、水色,交融多變,生機活潑之感。
(3)積墨法: 古人多用此法,清龔賢,今人黃賓虹,李可染用之。積墨,顧名思義多層積累、堆積,層層漬染,層積而厚。所用工具毛筆短而軟,墨色淡而干,宣紙半生熟。積墨過程先淡所濃,或先濃後淡均可。一般先淡後濃好掌握(如龔賢即先淡後濃積法)。積累過程步驟一定要清楚,否則就會雜亂無序,不堪收拾。每遍積墨要求每筆本身不宜變化太多,干、濕、濃、淡的效果是靠多遍積累起來的。筆觸縱橫交錯,墨色濃淡交暉,層層透清而不濁。重墨色的筆觸范圍越加越小,墨色越來越深,筆觸也越來越多,淡墨色的筆觸卻越來越大,覆蓋面則愈來愈闊。積墨法的整體把握的能力要求極強,要厚而不塞,多而不亂,步驟有條不紊。 積墨法最大的特點為必須等前一遍干後再積下一遍,這是不可動搖的鐵律。 元人主線從中墨開始,而後向「濃」「淡」二極伸延,積墨效果蒼茫渾厚,厚重華滋。凡表現濃郁、深厚、渾厚、滋潤感覺的效果均可用積墨法。 《染法》 分濕染、干染、點染、分染、通染、跳染等。染墨、染色既要統一,又要對比。筆墨太生硬的地方,沒氣韻需統一可用「通染」法。效果平、灰、花的地方需對比,可用「分染」式。染的過程中要見筆,要留白。「擦染」出干而毛的效果,易表現山石、樹木的蒼茫華滋之狀。 《點法》 古人雲:「一攢、二亂、三線」 一攢即先點集中的一大組(聚),二亂(散開),三線(形成動勢)。 用筆: 直筆直點, 一點三揉, 外實內虛(亦叫空心點), 凡點必帶動作,點中必有聚散,古有「攢三聚五」之說。 古人曰:「畫不點苔,山無生氣」 "畫山容易點苔難」 "苔痕為美人簪花」 "古畫有全不點苔者,有以苔為皴者,疏點密點、尖點園點、橫點豎點及介點、水藻點之類,各有相當,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