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瀨魚和梭魚的共棲現象
瀨魚和梭魚的共棲現象是會將贅生物吃得乾乾凈凈,使它免受疾病侵襲。瀨魚和梭魚中體型小的瀨魚,長期和兇猛的梭魚生活在一起。
盡管梭魚靠吃海中其他魚類為生,但對瀨魚卻似乎特別友好,因為瀨魚總是將梭魚嘴旁的贅生物吃得乾乾凈凈,使它免受疾病侵襲。
瀨魚生活習性
瀨魚也是一種非常喜歡群居的魚類,在珊瑚礁中很常見。大多數的個體都比較小,平均約23厘米長,有著一個雪茄型的身體,尖尖的鼻子,有著非常明顯的犬牙。它們在白天時候覓食,到了晚上就躲在縫隙裡面,或者把自己掩埋在沙子下面。
各個不同種類的瀨魚捕食方式也不盡相同。清潔瀨魚從大的魚類身體上清除黏液、寄生蟲和鱗片。另一些種類則採取跟蹤捕食的方式。
當一些大的魚類游過底層並攪動沉積物的時候,這些瀨魚就緊緊地跟著,捕捉那些大魚沒有看到的無脊椎動物。
有一些瀨魚則在珊瑚礁裡面尋覓捕食那些對於其他大多數魚類都過小的無脊椎動物。還有的瀨魚用它們的鼻子翻倒小塊的岩石或者珊瑚,看看下面有沒有匿藏著的無脊椎動物。
不同種類的瀨魚的食物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的瀨魚生活在珊瑚礁中,它們從珊瑚礁中獲得食物,有的瀨魚專門食用像石斑魚這種大魚嘴裡和身上的寄生蟲。這樣一來瀨魚可以得到免費食物,而石斑魚也可以獲得徹底的清洗。
它們通過合作以便生存得更好。在中層水域生活著的大量無脊椎動物和微生物,也都是瀨魚的食物。總之,瀨魚幾乎可以吞下各式各樣的食物。
② 梭魚養殖過冬技術
一、人工港養 在選擇好的地點人工挖溝築港,興修堤壩、建閘、辟灘,建設人工養魚港,使那些無生產力的荒灘廢地改造成有生產力的魚港。
1.築堤
根據地形在圍港四周築堤,堤的高度應超過最高潮水位1米以上。堤寬視具體需要而定,但至少也不應少於1米。坡度15度~70度,這樣才能保證港內水位及防止魚蝦逃逸。
2.挖溝
挖溝常限於人力、物力,不能多挖,所以要合理布局。開挖若干縱橫連通的水溝,一方面用於引潮納苗,另一方面是使港內儲足水,為魚、蝦創造適宜的棲息水域及洄遊生長的場所。溝渠的深度、寬度依地勢高低而定,但寧寬勿窄,寧深勿淺。渠溝一般分為四種:中心溝 面對大閘,引潮納苗,為魚蝦苗入港的主要渠道,水面要寬,水要深,一般寬6米~7米,深1.5米~2米;清水溝 與中心溝平行,位於港的中央,溝深水清,寬3米~4米,深1.5米~2米,水面平穩,水溫較恆定,為魚蝦棲息、生長及高溫季節庇護的場所;橫溝支溝 由中心溝向兩側分開縱橫的小溝,溝窄無定形,都是魚蝦暢游、上灘索餌、活動的通道;邊緣溝 圍繞魚港周圍的小溝,用以排出積水,調節水量。中心溝與邊緣溝要有一定坡度,以便進水、排水。
3.設閘
分大、中、小閘。大閘也稱納潮閘。設在港內水源暢通、地勢較低、於中心溝近河端處,以便引入潮水納魚蝦苗之用。中閘也叫旱閘,設在港內地勢較高的地帶,用以納苗後引進河水調節港內水質、水量,一般高1.5米,寬1.5米~2米。小閘也稱倒流閘或放水閘,高、寬各1米,建在邊緣溝端,地勢較低,與邊緣溝相連接,用它排除港內積水,以引進新水使大閘繼續納苗、調節水質,增加港水肥力。為了在納苗期提高納苗量,有的在小閘之外添設一面大閘,進行雙閘倒流納苗。在生產中為了出苗、蝦方便,在全港最低處清水溝近段設一個大小與中間相仿的出魚閘,叫流箔閘,閘外裝置流箔,放水流出以捕魚蝦。
4.辟灘
養魚港面積很大,不能全部挖溝,溝外有寬廣的淺灘,納潮後會積水,成為 魚、蝦索餌、活動的場所,即為魚、蝦的「牧場」。如人力允許,建港時最好進行辟灘清理 ,創造更好的牧場。
5.納苗
由於鹹淡水養殖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因此無論是天然港養或人工港養,從納苗 到收獲,一般生產周期只有4至4個半月,必須預先做好充分准備和計劃。4月底以前,對港 地設施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進行清港溜溝,在漲潮時,提起全部閘門,放水入港,反復注 排水3次~4次,沖洗港內積存鹽鹼和腐殖質,在開閘排水時沖疏大小溝渠。誘納魚、蝦苗進 港是一項技術性強的工作,必須具有操作閘門的技巧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從芒種到小暑是 納苗時期,魚、蝦苗隨著潮流入港。納苗可分為大閘納苗,即漲潮時提大閘,水流入港內, 魚、蝦苗則順流而下入港,此時,流速要掌握大於魚苗游速,以免已納入的魚、蝦苗逃出。 納苗中期,港內魚蝦增多,且逐漸長大,游泳能力也增強,故再提閘納苗時,閘外水位要高 於港內水位7厘米以上,才能保證魚、蝦不致外逃。納苗後期則應高出閘內水位10厘米時才 能提閘。同時在閘門的里邊,插入八字箔,減少魚、蝦苗逃出的可能性,八字箔開口大小, 應與進水的流速成正比。小閘誘苗,落潮時關大閘,提小閘,使港內的清水向外流出,流出 的水溫度較高,利於梭魚頂流喜溫習性,將苗引進小閘外溝中,這時部分魚苗逆游入港,另 有部分魚苗集中於外溝,待潮上漲至港內水位相近時,小閘排出的水流速減緩,此時把小閘 全部提起,這時魚苗就可以全部從閘門入港,然後關閉小閘。因梭魚苗具有逆流性與喜溫性 ,因此小閘在納梭魚苗時的數量上經常超過大閘。
二、養殖管理
養殖期港內的水質、水溫、水量等必須調節,適合魚、蝦生長,調節港 內水質是港養的主要管理工作。常換水可保持良好的水質,同時換入新鮮水可帶入活的生物 餌料和增加水的肥力。港中磷酸鹽的含量是決定水質肥瘦的主要條件之一。河水含有充足的 磷酸鹽類,在閉閘後,港內的含磷量逐日漸減,當下降到3毫克/升~4毫克/升以下,就要影 響到游泳生物的生長,因此要適當放入部分河水。施肥是增加港中磷、氮等物質使水質肥沃 的措施,以發酵後的人畜肥堆積在港內淺水處或盛入籃筐投放溝邊,經數天浮游生物即可大 量繁殖,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整個養殖期,港內水質保持清新、肥沃,pH7.6~8.5 ,比重1.008~1.010,溶氧量5毫克/升~7毫克/升,含氮量4毫克/升~5毫克/升,含磷 量0.4毫克/升~0.8毫克/升,對魚蝦的生長是比較理想的。在4個多月養殖期間,正值雨 季,必須注意防汛,提前做好修堤補埝,檢修堤閘工作。
三、收獲
收獲季節一般不宜遲過白露,因白露過後天氣多變,魚蝦活動緩慢,不宜集中。天氣 寒冷魚捕不完,魚蝦易凍死在港內,給捕撈帶來困難,造成損失。收獲常用漁具有流箔、套 旋及其他一些網具。流箔 用兩層葦箔製成簸箕狀的一種漁具,底層粗稀,上層細密,開 口一端安置在流箔閘口面向水源處,流箔應放在事先用木樁打好的木架上,拔堤放水時,魚 蝦隨水流入流箔。此漁具漁法主要捕當年梭魚、白蝦。套旋 也稱「叫潮」「迷魂陣」, 在港水漸排漸淺、魚蝦不能再入箔時,則需改用套旋。此漁法是用十餘葦箔組成,設置於清 水溝口處,先以引板在泥中插1條小縫,葦箔順縫而下,形成易進不易出的魚旋。生產時打 開魚閘,引潮入港,魚遇新鮮水流即逆水而上,誤入套旋中。此時要注意控制潮水進入的大 小與緩急,調節直到水干、水凈為止。這種漁具主要捕獲梭魚及少數雜魚蝦類。其他挖溝、 掏坑及在閘門上採用錐形囊網、絲網和旋網等也是捕撈的有效漁具漁法。
四、池塘養殖
有兩種形式,一種以淡水家魚為主,混養10%~20%左右的梭魚;一種以梭魚為主,混 養淡水家魚。前一種養殖形式已被普遍採用,並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後一種養殖形式由於單 產較低,收益少,因此不被群眾歡迎。
梭魚主食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與家魚混養不爭食,還能利用草魚糞便為餌。在成魚階 段,除根據條件投喂一定商品餌料外,施以糞肥、綠肥或經過處理的污水、肥水,都能取得 好的生產效果。一般每畝魚池混養當年的梭魚苗10%~20%或100尾~150尾,年底即可長到條 重300克~400克。在不增加投餌、不影響其他養殖魚產量的情況下,平均可增產25公斤~75 公斤。畝產250公斤的混養比例:1齡梭魚種200尾,2齡梭魚種100尾~200尾,白鰱魚種100 尾,花鰱魚種50尾,羅非魚小片450尾;畝產500公斤的混養比例:1齡梭魚種300尾,2齡梭 魚種500尾,白鰱魚種240尾,草魚魚種150尾,鯿魚150尾,鯉魚40尾。
五、海水魚蝦混養
在養蝦池裡混養、套養魚類能提高蝦池產量及經濟效益。適宜在蝦池裡混養的魚類主 要有梭、鯔魚及羅非魚。在蝦池中混養、套養梭魚,可在不增加投餌量和不影響對蝦產量的 情況下,每畝增收25公斤梭魚。但一般要在對蝦4厘米~5厘米以上時才開始往蝦池內放養梭 魚苗,規格10厘米左右,每畝100尾~200尾。
六、鹽田養殖
即「鹽窪子」養殖。利用鹽場貯水池養蝦,梭魚在此類養殖中產量佔40%~60%。鹽田 養殖不需花費資金築造設施和挖建魚池,因此成本低,易於推廣,但漁、鹽生產上用水的矛 盾難以解決。
七、病害防治
1.東方鯴
對海水梭魚苗感染率極高。東方鯴是海水中寄生的一種撓足類,但它不適 於鹹淡水生活。如果在鹽度高的水域中發現,可引進淡水降低鹽度,魚鯴在鹹淡水中生活會 脫落死亡。另外,多毛類幼體,原本為蝦的主要食餌,但在夏季繁殖過多時會鑽入梭魚鰓腔 ,密集於鰓耙間,狀若蠅蛆,使梭魚遭致窒息死亡。此蟲害常在港養中出現。
2.小定鞭金藻
是目前對梭魚種、成魚危害最大的病害。魚池內如發現小定鞭金藻,幾 天即可使養殖梭魚全池覆滅。小定鞭金藻是典型的鹹淡水鞭毛藻,發病的池塘出現小定鞭金 藻「水花」,池中細胞密度可達8×105個/毫升。
治療辦法 可採用(2~3)×10-6濃度的硫酸銅處理或(10~15)×10-6濃度的液 體氨進行全池噴灑,用黃泥水全池噴灑也有良好效果。
3.水黴菌和壺菌
水霉病又稱膚霉病,俗稱「白毛病」,春夏之交發病較多,主要由於 捕撈、人工繁殖等操作過程中碰傷、掉鱗感染上水黴菌而引起,感染處長絨毛狀白色黴菌絲 ,病魚食慾不振,行動緩慢,日漸消瘦直至死亡。
治療辦法 操作要細心,避免碰傷魚體,在鱗片脫落處及時塗上紅汞或龍膽紫,並 用凡士林封塗,同時最好使池水經常流動。如已感染上水黴菌的魚體,可用0.1%高錳酸鉀溶 液葯浴病魚5分鍾~10分鍾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壺菌主要是感染授精卵孵化過程中的卵,因此,在孵化時要及時撈除死卵,以防水質 惡化,並更換新水加投抗生素葯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一、苗種培育
1.池塘條件 梭魚苗種培育池的面積一般在1~5畝之間,水深1.0~1.5米,底質為泥砂土結構,池底平坦,要求保水性能好,池塘進排水系統完善,以利於進行池塘水體交換。養殖用水要求無污染,水質清澈,pH值7.2~8.5,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2.放養前的准備工作 魚苗的放苗時間一般在5月上中旬進行。根據進苗時間提前20天進行育苗池清塘消毒,消毒葯物首選為生石灰。採用干法消毒方式,畝用生石灰120~150千克,全池均勻潑灑,以殺滅池塘內的敵害生物和病菌。隔7天後排掉池水,然後進水40~50厘米,進水時用60~80目的聚乙烯或尼龍紗絹網過濾。
3.育苗池水質培育 育苗池進水後,馬上進行肥水培育水質工作,可在池邊向陽面放置已經發酵的牛糞和雞糞等有機肥,每畝用量150~200千克,以利水體中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如水質較瘦施肥量可適當增加,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水色以綠藍色為好。
4.放養密度
(1)夏花魚種培育:苗種應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並經過淡化後的人工繁殖魚苗,畝放養10萬~15萬尾。經20~30天培育,梭魚夏花魚種達2.5~3厘米時,可進行拉網鍛煉,並及時出池分養進行魚種培育。
(2)魚種培育:將2.5~3厘米規格的夏花魚種按每畝3000~5000尾投放,當年可培育成12厘米左右的魚種。
5.養殖管理
(1)餌料管理:
魚苗培育階段,早期以施肥和潑灑豆漿為主,後期投喂豆餅漿或米糠,日投飼量為體重10%~15%。魚種培育階段,要盡量投足投好飼料,並根據梭魚喜食含硅量和纖維素較高的飼料,如豆餅、麩皮、菜餅、米糠、花生餅或酒糟等進行投喂,日投飼量為體重8%~10%,以後隨著個體的增長,逐步減少。同時要根據天氣變化掌握投喂量,在正常情況下,每天投喂2次,一般上午是在8:00~9:00,下午在4:00~5:00,天氣晴好可略多投,陰雨天氣少投,遇到暴雨、雷雨、氣壓低的天氣則不投。
(2)水質管理:
魚苗下池後,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厘米,通過施肥、潑灑豆漿和投餌來保持生物餌料豐度,間隔5~7天往池內加註新水一次,每次進水10厘米,最後使池水保持在1米左右。魚種培育期間,池水控制在1.2~1.5米之間,在高溫季節,為防止魚類浮頭及防止水質老化,適時換注新水,每次交換量掌握在池水的10%~15%。
二、成魚養殖
1.池塘條件 梭魚養成池的面積一般在5~20畝,水深1.5~2.0米,魚池應選在水源充足,養殖用水符合漁業用水標准,交通、電力便利的地方。池形以長方形為好,要求光照時間長,底質為泥砂土結構,池底向排水口方向有一定的傾斜度,便於排乾池水,池塘進排水系統完善。同時每隻池根據面積大小配備0.75~1.5千瓦增氧機一台。
2.清塘消毒與水質培育 魚種放養前20天,池子須徹底清塘消毒(參照苗種培育池的消毒方法),池子經過消毒處理,待葯性消失,然後進滿池水,進水時要用80目的尼龍紗絹或聚乙烯網過濾。然後在池的四角堆放經發酵後的有機肥(可選擇雞糞、豬糞、牛糞等),畝用量100~200千克,滲出的肥水進入池子後可培育水質。施肥根據新建塘和老塘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新建塘因底質清瘦,施肥量適當增加,老塘則相應減少。
3.魚種放養 魚種要求無傷無病、體質健壯、規格整齊。一般常規養殖,畝放規格在12厘米左右的魚種800~1000尾,預計產量在400~500千克。
4.飼養管理
(1)投餌:梭魚系偏植物性的雜食性魚類,飼料廣泛,常採用豆餅、菜餅、米糠、麩皮、酒糟、大小麥、玉米等。投餌率按魚體重的3%~5%計算,以後隨著魚的生長,投餌率適當下調,具體視當天的天氣、水質、魚的活動情況而定。每天投餌次數為2次,上午8:00~9:00,下午4:00~5:00。
(2)水質調節:一是要保持池水水質肥沃活爽,但又不過濃,及時進行水體交換非常重要,可杜絕浮頭現象的發生,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總量的20%~30%,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
(3)疾病預防:梭魚在養殖密度較低的情況下,病害發生概率較低,常見的疾病有腸炎病、水霉病等,做好預防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放養和捕撈時要小心操作,避免擦傷魚體;
二是要進行水體消毒,定期用二溴海因消毒劑0.2克/立方米濃度進行全池潑灑(據實驗觀察,漂白粉、強氯精等葯物對梭魚的毒性較強,應慎用),以防病害的發生;
三是要定期投喂無公害葯餌,間隔15~20天,用大蒜頭搗碎稀釋後與飼料拌和製成葯餌,添加量為飼料量的3%~10%,連續用3~5天,這樣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③ 除了梭魚什麼魚潛入深海過冬
小型鑽光魚和鮟鱇魚。
鮟鱇(ān kāng),俗稱蚧巴魚、蛤蟆魚、海蛤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2~500米的海底深處。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近海底層肉食性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也見於北冰洋,中國沿海均有產。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鮟鱇是深海魚類,外形非常奇特。身體呈短圓錐形,頭巨大而扁平,嘴扁而闊,其邊緣長有一排尖端向內的利齒,雙眼長在頭背上,體柔軟,沒有鱗。
鮟鱇魚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種類多樣:大者可達1~1.5米。我國有3種,一種是黃鮟鱇,一種是黑鮟鱇,另一種是隱棘擬鮟鱇。黃鮟鱇下頜齒多2行,口內白色,臂鰭條8~11根。
黑鮟鱇下頜齒多3行,口內有黑白圓形斑紋,臂鰭條6~7根;隱棘擬鮟鱇第一背鰭鰭棘3,肩棘發達,僅分布於南海600米以上深海區。黃鮟鱇分布於黃海、渤海及東海北部,黑鮟鱇多見於東海和南海。
④ 什麼動物會潛入深海過冬
梭魚會潛入深海過冬。
的梭魚生長周期中,體長20-40厘米的梭魚攝食強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攝食強度較大,食道和胃部總是充滿食物。在生殖期和產卵徊游期,則很少攝食和不攝食。
徊游梭魚屬近岸半徊游性魚類,無長距離徊游現象,但可隨季節、水溫和本身的發育狀況,做近距離、小范圍的遷移運動。鯔魚常棲息於淺海或河口水深1-16m處,當天氣變冷,則游至深海越冬。
(4)什麼動物的過冬方法和梭魚一樣擴展閱讀:
每年4月份,梭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只做短距離洄遊,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翌年開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長育肥,形成漁汛。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肉質鮮嫩,美昧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餚,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
梭魚富含蛋白質、脂肪酸、B族維生素、維生素E、鈣、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特別是冬至前的梭魚,魚體最為豐滿,腹背皆腴,特別肥美,常被作為賓館酒樓的海鮮佳餚。
⑤ 什麼動物和梭魚的過冬方法一樣
我知道青蛙和蛇都是不吃食物冬眠的。
各種有趣的共棲現象
在我們的地球上,生存著千萬種形狀各異的動物,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奇妙的關系,有的「殺機」騰騰,不共戴天;有的則互為友邦,相得益彰,甚至共棲生活,至死與共,永不分離。動物的共生和共棲現象是很多的,而且十分有趣。這是一種奇妙的合作,它們是怎樣生活在一起的呢?
淺水裡一種叫隱魚的小魚,當受侵犯無處藏身時,就依附在海參身上排便,躲 過追殺,海參也從其排泄物中得到食物,兩全其美。
.
野山羊與火雞結成「好友」,彼此受益。野山羊在離火雞不遠之處休息,機靈的火雞充當著野山羊警衛員。冬天大雪封山絕糧之際,野山羊用蹄子撥雪尋食,火雞乘機共餐。
動物的共生現象啟迪人們,在馴養野生動物時,可充利用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趨利避害,以獲得少投入、多產出的好效益。
凶惡的海鱔以小魚為食,可對游到它身邊寸余長的隆頭魚卻從不攻擊,因為隆頭魚啄食海蟮身上的寄生蟲,減輕了海蟮的痛苦;
西藏有一種褐背地鴉,習慣地下產蛋育兒,常和老鼠或兔子等嚙齒類動物 居住在同一個洞穴里,老鼠或兔子為地鴉打洞築巢,地鴉為老鼠或兔子站崗放哨,還常 常立在老鼠或兔子背上,啄食寄生蟲,是頗為典型的共棲現象。
有一種很小很小的瀨魚,長期和兇猛的梭魚生活在一起。盡管梭魚靠吃海中其他魚類為生,但對瀨魚卻似乎特別友好,因為瀨魚總是將梭魚嘴旁的贅生物吃得乾乾凈凈,使它不至於得病。
有一種小魚叫領航魚,盡管它們有這樣一個名字,但事實上並不是它們將赤道鯊魚領到那些犧牲品跟前去的。它們只是及時跟上了鯊魚,將鯊魚吃剩的殘屑給吞噬干凈。鯊魚對這群小傢伙沒什麼反感,也許因為它已經習慣了它們跟在後面。
真正會干「領航」工作的其實是一種身體像箭一般的?魚,它們真的能將鯊魚引到美味的食物前。由於它們做了好事,鯊魚就讓它們吸附在自己龐大的軀體上漫遊四方。?魚的頭部上方有一個橢圓形吸盤,使它們不僅能吸附在鯊魚身上,還能吸附在船底移涉遠方。它們最喜愛的食物就是鯊魚吃剩的殘渣,以及輪船拋下的廢棄物。
⑦ 什麼動物潛入深海過冬
梭魚會潛入深海過冬。梭魚體被圓鱗。背側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為近海魚類,梭魚北方叫紅眼魚、肉棍子,徊游梭魚屬近岸半徊游性魚類,無長距離徊游現象,但可隨季節、水溫和本身的發育狀況,做近距離、小范圍的遷移運動。
梭魚:
每年4月份,梭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只做短距離回遊,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翌年開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長育肥,形成漁汛。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肉質鮮嫩,美味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餚,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烹制的梭魚,以頭為香,故民間有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之說。梭魚除禁漁期外,可常年進行捕撈。體型較大,我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梭魚身體細長,最大的梭魚可以長到1.8米長。梭魚的頭短而寬,鱗片很大。梭魚的背側呈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梭魚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鹹水中。梭魚喜愛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
⑧ 什麼動物也用梭魚的方法過冬
蛙、蛇等兩棲爬行類,它們的體溫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自己無法調節體溫,在愛爾蘭,有一種冰蛇,入冬後會把身子全部凍在冰里,橫卧時像一根硬邦邦的棍子,盤卧時像一朵白色的花,當地人就把它當手杖用或編成門簾來擋風,天氣轉暖了,這些「手杖」和「門簾」就會悄悄地爬走。
青蛙(拉丁學名:Rana nigromaculata,別名:蛤蟆),蛙科側褶蛙屬動物,國家三級保護動物。它常棲息於河流、池塘和稻田等處,主要在水邊的草叢中活動,有時也能潛伏到水中。
青蛙頭部扁平,吻端稍尖,口寬大,由上下頜組成;眼大而突出,生於頭的左右兩側。軀幹部短而寬,軀干後端兩腿之間,偏背側有一小孔,為泄殖腔孔,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 5 部組成,後肢長而發達,趾間有蹼。其卵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
⑨ 鯊魚帶魚鯨魚梭魚哪個不同類為什麼
鯊魚帶魚鯨魚梭魚,只有鯨魚不同類。
因為鯨魚是哺乳動物,不是魚,其他幾種都是魚類。魚類的基本特徵是用腮呼吸,而鯨魚是用肺呼吸,屬於海洋哺乳類動物。鯨魚學名鯨目,它是典型的水生動物。
鯨魚和魚類的區別
所有哺乳動物都一樣,呼吸需要通過肺來運作,而魚不同,魚類呼吸是通過魚鰓呼吸的:鯨魚的皮膚光滑,沒有鱗片,不過魚類外表往往都是有鱗片覆蓋的。
鯨魚是恆溫動物,魚則是冷血生物;當然鯨魚和魚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生產方面,作為哺乳動物的鯨魚其繁衍方式和人類一樣,都是胎生,並且用乳汁來哺育後代。不過魚類就不同了,魚類繁衍後代是通過魚卵體外受精進行的。並且一隻魚往往可以繁衍非常多的後代,不過鯨魚往往一胎只能生產一隻後代。
⑩ 什麼動物也用梭魚的方法過冬
一、蛙、蛇等兩棲爬行類。它們的體溫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自己無法調節體溫。在愛爾蘭,有一種冰蛇,入冬後會把身子全部凍在冰里,橫卧時像一根硬邦邦的棍子,盤卧時像一朵白色的花,當地人就把它當手杖用或編成門簾來擋風。天氣轉暖了,這些「手杖」和「門簾」就會悄悄地爬走。
二、松鼠、刺蝟、蝙蝠等深冬眠型動物。刺蝟冬眠時可連續236天不進食,體溫接近0攝氏度,幾乎不呼吸,就算把它扔進水裡,過半小時再撈起來,它也不會淹死;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岩洞或樹洞里去睡覺了,它們用爪子鉤住物體,用飛膜裹住身體,倒掛在洞里,心跳由每分鍾400多下減至五六下。
三、狗熊。它們在冬眠時聽覺非常靈敏,一旦外界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醒來,和對手進行搏鬥。白熊的冬眠最有意思,它們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一直睡到來年春天才蘇醒過來。醒時,已在夢中生下了小熊仔。白熊在冬眠期間,偶爾醒過來舔一舔自己腳掌,算吃過東西了。
5、蝸牛的「避寒所」選擇得更為穩妥,它除了鑽進深洞外,還把自己的介殼口封閉起來,只留一個小孔,用來吸呼,自己藏在殼內睡上一冬。
四、有些魚類也要冬眠。鯉魚常常在河水底部過冬,幾十尾到成百尾群集在水底的窪處圍成一圈,頭和頭密密地緊挨在一起,呼吸遲鈍,鰓蓋活動得非常緩慢,體溫可下降到1攝氏度,直到春天才「復甦」散去。丁(魚咸)魚冬眠時比鯉魚睡得更死,當你把埋在河泥中冬眠的丁(魚咸)魚挖出來,不用棒打還看不出它是活的呢!
五、各種不同的昆蟲,是在發育階段中各有不同時期冬眠的。蠶蛾在卵期,三化螟在幼蟲期,萊粉蝶在蛹期,家蚊在成蟲期。
六、鑽心蟲是以幼蟲過冬的。幼蟲躲在作物的莖稈時挖鑿出長長的隧道,用它自己吐出的絲結成網膜堵住隧道口,以保護冬眠的安全。有的蜘蛛乾脆用吐出的絲織成一個袋子,粘附在岩石底下,自己躲在裡面,蟄伏著不動,以此來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