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質性研究方法
(一)哲學研究
教育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包括本質論研究、價值論研究與實踐論研究。教育技術哲學研究以教育哲學與技術哲學為知識基礎,以個人的教育技術哲學、公眾的教育技術哲學與專業的教育技術哲學為基本框架。教育技術的本體論研究、價值論研究與實踐論研究共同構成了教育技術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教育哲學研究方法是整體性把握事物的方法。教育哲學對教育智慧的追求使教育哲學研究要使用能夠整體性把握教育事物的方法,因為基於有限數據只能獲得對教育事物的有限認識,而對教育事物的有限認識只能對應教育事物的片段性特徵,這些片段性特徵對形成教育智慧雖有益但並不充分。因而,教育哲學研究要採用的是那些能夠真正對教育進行整體性把握的方法,對教育的各種片段性認識通過這類方法可以得到整理和集中。
第二,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處理對象是命題。由於教育哲學需要獲得對事物的整體性把握,這種目標要求教育哲學不能以直接描述事物某一細小特徵的數據為處理對象,因為對事物整體性的認識需要根本不可能獲取的海量數據。因此,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處理對象是表達各種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這些教育命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教育事物,但都未能真正把握教育整體。
第三,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環節是命題收集、整理和再表達。教育哲學研究要處理代表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把它們最終統合成對教育事物更加整體性的把握。因此,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收集這些代表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其次,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還要對這些從不同維度和層面切入教育並可能相互沖突的命題進行整理,這里特別需要運用各種思維技巧對命題進行分析、綜合和演繹等;最後,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需要在整理片段性教育命題的基礎形成新的命題,這是一種更為整體性的教育命題,更趨向於對教育事物的整體性把握。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石中英.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論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5):1-7.。從歷史上看,20世紀以來教育哲學家們就有關教育哲學的研究方法提出過不同的觀點,如歷史法、比較法、批判法、抽象法以及一些更加專門的現象學方法、解釋學方法、概念分析方法、話語分析方法等。在這些觀點之外,該文作者基於對教育哲學的學科視野和研究對象的認識,提出教育哲學研究的一種核心方法———論辯,並簡要地探索了其哲學的源泉與實踐中應用的程序或要求。我認為該文較好的描述了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學,引用一定的數學方法,強調適合於用數學工具來分析的觀察(經驗的、可量化的觀察),研究的任務在於確定因果關系,最後用數值來表示分析研究的結果,並做出解釋。
量化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關於該事物的某些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據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等。量化研究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
閱讀陸宏老師的文章——「量化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案例」後,可知量化研究有如下特點,(1)對象的可統計性。由於量化研究是藉助於數學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對象必須先轉化為可以運算的數據以便以進一步的分析;(2)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種具體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體操作程序。如數學建模法,要求在統計和測量的基礎上建立主因素變化的數學模型,然後通過數學模型的運作把現實事物的變化反映出來;(3)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從經驗事實出發,對研究對象進行變數分析,通過變數分析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依靠事實證實研究結果。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李慶良,馬曉開,程瑾,羅毅波.花顏色和花氣味的量化研究方法[J].生物多樣性,2012,20(03):308-316.花顏色和花氣味是花部構成的重要內容。在已開展的傳粉生態學研究中對二者的報道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其量化研究可以為揭示傳粉機制提供有力的實驗證據。該文主要介紹了花顏色的測量和標定方法,包括比色卡、分光色差儀和攜帶型光譜儀等;花氣味的採集方法,包括動態頂空套袋–吸附採集法、吸附–溶劑洗脫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花氣味的檢測和分析方法,包括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分析和電子鼻型超速氣相色譜儀分析等;以及昆蟲行為學實驗方法,包括氣相色譜–昆蟲觸角電位聯用技術、Y型嗅覺儀和飛行箱實驗等。科研人員根據實驗材料的特點和實驗目的選擇適合的量化研究方法,該文重點介紹花顏色的測定分析、花氣味的採集分析以及昆蟲行為學實驗等常用的量化研究手段,綜上,我認為本文章較好的運用了量化研究方法。
(三)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是基於將觀察者置身於被觀察世界之中的研究活動。它包含一系列可以使被觀察的世界變得清晰起來的闡釋性的、經驗性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轉變了世界,他們將研究的對象世界變成一系列「作品」——現場筆記、訪談、交談、照片、記錄,以及有關自身的備忘錄。在這一意義上,質性研究是以闡釋性和自然主義的方式來探究世界。這就意味著,質性研究者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在研究對象的實地背景下,試圖對人們賦予意義的現象做出理解和闡釋。
閱讀文獻後總結質性研究有如下特點:
(1)質性研究最為基本的哲學基礎是,它是以個體與其身處其中的社會世界(socialworld)交互作用而建構(construct)的實在(reality)的圖景(view)為基礎的。
(2)研究者要從相關參與者(participant)的視角而不是研究者的視角出發來理解現象,才能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體驗、情感、情緒。
(3)質性研究意味著研究者必須做「實地研究」。
(4)質性研究主要採用描述———歸納方法。
(5)質性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過程、意義和理解上,因此,質性研究的作品表現為深度而豐富的描述。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孫擁軍,李倩,吳秀峰.運動與鍛煉心理學中的質性研究:反思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4,34(11):88-96.該文主要描述了質性研究在體育科學方面的應用。質性研究的數量在運動與鍛煉心理學各領域呈上升趨勢,研究議題涉及運動員情緒調節、教練員行為、鍛煉表象、運動參與的社會支持、運動員職業生涯發展、精英運動員參賽經歷、病患人群在運動中的心理體驗以及運動心理咨詢的應用等。運動與鍛煉心理學各領域中的質性研究,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取向仍佔主導地位。現象學、紮根理論與個案研究是主要的方法學取向,平行視角則是主要的研究質量評判應用。綜上,質性研究具有「平民意識」,體現出「人文關懷」,因而具有獨特的魅力。
(四)實踐研究
實踐研究包含對實踐的好奇。它是關於如何尋找有效的助人方法;它也是關於如何通過對實踐的研究挑戰現有問題的實踐,以及依據我們在實踐中親身的經歷發展出新的知識和想法。大家公認實踐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實踐者與研究者的協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學習。這是一種建構專業知識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實踐中能更理解實踐過程的復雜性,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致力於培力和實現社會公義。
也就是實踐研究要把實踐與研究結合起來,達到「實踐亦研究」的合二為一。達到研究(者)即是實踐(者)兩種身份的結合。
我選擇的代表性文獻是:田寶軍,李燕.中小學校本教研的特點與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7(01):36-39.校本教研是實踐研究,其重點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發表學理性很強的論文,論文只是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之一。教師們經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方和策略並最終解決問題,然後,將這一過程中發現的規律、特點,提出的方法、策略總結提煉,提出可供別人借鑒的經驗並形成文字,不能去追求一些連自己可能都不完全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理論。綜上,該文的實踐研究具有代表性。
(五)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法是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2.歷史研究法的基本特點
(1) 歷史性。在歷史研究中,研究者主體與作為被研究客體的歷史現象之間是一種非共存的歷史性關系,研究者只能在其所處的時代環境中去認識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研究對象: 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
2.研究過程: 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過程
(2) 具體性。根據歷史研究的定義,是在豐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揭示教育現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具體史料。
(3) 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用邏輯分析方法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論概括,能更深刻地認識事物演變的歷史規律性,更深刻地認識那些還處於萌芽狀態、表現模糊不清的東西。
我選擇的代表性文獻是:楊登峰. 中國電化教育早期歷史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電化教育歷史研究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實質和特點,也有助於借鑒歷史經驗,把握電化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該文作者在前人電化教育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從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中國電影發展史以及教育技術著作和文獻中,搜尋關於早期電化教育發展的線索,尋找20世紀初的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進運動與電化教育之間的聯系,大膽地假設 ,試圖將電化教育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思想大背景結合在一起,形成早期電化教育發展較為完整的輪廓。一方面對早期電化教育歷史作縱向的描述,另方面對其中典型的電化教育組織和機構進行深入挖掘,點面俱全地探悉中國電化教育的早期歷史。綜上,我認為該文獻所做的歷史研究比較典型。
『貳』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