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引導文

教學方法引導文

發布時間:2022-05-28 19:05:10

A. 常規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顧名思義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重視教法研究和策略。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部分,潛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有益於小學生的身心全面地發展。與此同時,由於內外部多種原因的影響,致使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不夠得當,制約著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B. 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太平中心小學 林霄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新課改浪潮的不斷湧入,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的閱讀教學模式一改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提倡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的基礎上,踴躍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要求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的引導。正確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備的技能。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的旨意科學有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引導質疑法。在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在學生不能完全自學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引導又往往是靠引導學生質疑來體現的。在閱讀教學導入時,我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幫助學生激發興趣、不斷拓寬思維、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比如我指導學生閱讀三年級下冊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時,我圍繞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質疑:①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②為什麼必須要把這條魚放掉?③最後這條魚放掉了沒有?結合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從閱讀中他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原來,湯姆釣到的是一條大鱸魚,但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還有兩個小時,因此,在父親的堅決要求下,他最終還是把這條魚給放掉了。
(二)講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努力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演講,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並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例如我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冊《卧薪嘗膽》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講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交戰的成敗故事,並順勢誘導學生:為什麼給人家當奴僕的越王勾踐最後能反敗為勝滅掉了吳國呢?這一懸念的設置,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他們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並從讀中了解到:課文敘述的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最後反敗為勝;而吳王卻驕傲自滿,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的道理。
(三)課堂表演法。小學生都有愛玩好表現的特點。在進行童話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時,我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教學形式,讓幾個學生來擔當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裡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我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哪吒、東海龍王父子等角色,並引導他們要演好角色必須把握好人物特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等,讓他們在班上表演,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從表演中尋找故事內容:原來,文章寫的是小哪吒大鬧東海,降服龍王,使人們重新過上太平日子的事。這種因表演而形成的閱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全體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創造學習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上是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的一些方法,學生初步自主閱讀完課文後,對全文內容已有了整體的感知和認識,接著,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閱讀環節。
二、細讀課文,加深感悟。
當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加深他們對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脈絡。理清文章脈絡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般來說,文章的脈絡主要是縱向(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和橫向(按人或事物的幾個方面)。比如我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湯姆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這一順序細讀課文,幫助他們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東方之珠》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按課文是怎樣描寫香港的沙灘、海洋公園、以及街市這幾個景點的?這一思路細讀課文。通過有條理的細致閱讀,學生領略到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以及美麗的夜景,從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二)分段、分層細讀,感悟課文內容。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石榴》這篇課文時,在細讀課文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春天時石榴的葉子,夏天時石榴的花,秋天時石榴的果實這三個方面內容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閱讀,並著重引導學生對石榴果實的顏色、樣子、味道進行細讀,從而加深他們對石榴的印象。
(三)品讀語言,體會文章語言的美。如三年級下冊的《荷花》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有許多精美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課件展示出許多幅荷花的圖片,並播放美妙的音樂,引導學生在一個美的意境中誦讀精美的句子,如: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通過在意境中誦讀這些句子,學生不僅從視覺上欣賞到荷花的美,而且還能從品讀語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點詞、句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課文,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課文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各種感官,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精讀是細讀的繼續和提高,即讓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深入、透徹地認識課文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作者如何表達課文思想內容。
(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詞雖然是語言中較小的語法單位,但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關鍵詞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中關鍵詞、主題詞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在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一文中,純凈和明潔是兩個關鍵詞。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描寫天空純凈和明潔的句子反復誦讀,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等句子。從誦讀中學生理解了純凈和明潔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解了拉薩天空的特點,以及拉薩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級上冊《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圍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中心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精讀課文。如: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的設置,推動學生去尋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到: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課文里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層地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句話:你見過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文章內涵。
(四)抓住過渡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作者要表達的前因後果。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的過渡句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裡很難過。圍繞這個過渡句,我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母親到底有多輕?而‘我’為什麼那麼難過?,學生通過閱讀,知道母親原來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記憶里,母親總是拉著他,背著他的妹妹,肩上還在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通過精讀課文,學生由此體會到作者為何如此難過,進而理解作者對母親是多麼的愧疚。
四、運用朗讀技巧賞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閱讀教學,我們不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他們在思想上獲得啟發。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指導他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達到與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一)注重要點挖掘,以讀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選取那些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句子,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他們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結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概括了盪舟灕江時的情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這句話,他們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以讀悟情。在朗讀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喚起孩子們的想像能力,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邊讀邊想像文中的情境,使學生逐步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層內涵,讀出真情實感。例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湯姆的心情變化,我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是你們釣到那麼大的一條大魚,會捨得放掉嗎?如果放掉了,心情又會怎樣?然後,我讓學生嘆了一口氣再讀文中句子我這輩子再也釣不到這么大的魚了。使他們在想像和唉聲嘆氣的誦讀聲中,體會到湯姆由原來釣到魚的驚喜到放掉魚後的失落心情。
(三)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在閱讀教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認識。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道理的理解和體會,我設計了幾個練習題,如:過馬路時,不管( ),都( );自習課上,不管( ),都( );在公園里,不管( ),都( )等等,通過練習學生對自覺遵守規則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們在思想上獲得新的啟迪:遵守規則,就要從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覺遵守規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科學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整個閱讀活動中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中,制定教學方案,組織學生的學習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評價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深入,是我們教師的基本職責。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中,讀出內容,讀出思想,讀出感情,讀出啟發。

C. 跪求引導文教學法的完整案例。。。在這謝謝大家了

哈哈 媚媚 你在這里跪求啊

D. 閱讀的教學方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採用了電教手段——用課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實物直接感知觀察的基礎,以課件情景為補充將孩子們喜愛的情感,為後面進一步體會感情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辯。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參與者,並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淺談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見解,使小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
還記得我在講完《麻雀》一課後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我聽後馬上笑著說:「你讀的很認真,想得也好。
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麼怎麼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
最後,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二、讀與練同行,促進言語表達。

練的形式可以多樣,比如《九色鹿》一課,我就設計了這樣的讀寫點,讓學生幫國王寫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遠不許傷害九色鹿,這正好與開頭的皇榜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希望通過想通過讓孩子站在國王的角度寫這個皇榜,讓自己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提升。
這里的練筆設計,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成功地完成了讀者角色與文本角色的心理對接,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練筆設計是有聲勝無聲,促進了學生的言語表達。
三、加強朗讀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背誦十分重視,但在現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是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新課程標准中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段;品讀課文——走出課文,擴展視野。
從中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第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言語文字的優美。
如我在教學《萬年牢》一文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先談談課題後的疑問,此時學生的興趣很大,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有的說:「萬年牢」是說某種東西特別牢、耐用;有的說可能是有人犯了錯誤,要坐一萬年的牢獄,就叫「萬年牢」……同學們聽著夥伴們的回答都把猜測的目光投向我。
面對個個天真活潑、求知慾很強的孩子,我因勢利導地說:「你們剛才的想法都好。
那麼課文中的『萬年牢』又是什麼意思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後就知道了。」當學生第一次讀完課文,』沒有找出明顯的答案時,學習興趣有些低落,於是我又向學生提出:「『萬年牢』這個詞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面對這個易解的問題,學生的興趣又一次高漲,很快地找出答案。
提出有難度的問題: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萬年牢」的不同含義,組內交流之後在班級匯報。最後引導學生進一步交流體會三處「萬年牢」之間的聯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鳥的天堂》一課教學結束時,其中一位學生提出了「鳥的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了就離開巢覓食,巴金爺爺第二次經過時是早晨,怎能看到眾鳥紛飛的情景呢?又怎能說這兒的確是鳥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
面對這個問題,我又讓學生通過讀書,查閱大量的資料相互交流,最後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深化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主題。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代替教師講,能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四、引導自主合作,提高閱讀質量。

學生是學習和教學的中心,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的積極性。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有很大的改進,如教師在課堂上改教師講為引導學生讀書、看書,課堂上重視學生質疑,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但都因給的時間短,沒有真正放手讓學生討論。這樣的自主、合作學習只是流於形式,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在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化特徵、心裡傾向、認知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全班學生分為不同層次,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合,分為多個小組。

E. 語文課堂教學中幾種導入方法

那麼怎麼樣才能寫好作文呢?我們提供建議如下:

一、能說出來就能寫出來。

我口表我心,我手寫我口,就能打消孩子對寫作文的距離感和畏懼感。說的時候就是「話」,把它寫在紙上就是「文」,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說,就怎麼寫;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說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說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說法,所以每個人寫出來的文章都不一樣,這就是寫作的秘訣。

二、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寫。

所謂作文就是讓真摯的思想感情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要給與過多的約束和限制,不要給予太多的標准,不能把大人自以為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強加在他們頭上,最需要的是寬容。忠實自己的心靈和生活,是打開作文大門的第一把鑰匙。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話,多用具體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採用描述性語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三、模仿中創新。

人類能藉助模仿而飛快地學習。特別是孩子,他們非常善於在模仿中學習,如果不許模仿,他們一定舉步維艱。剛開始的所謂臨摹,可以以記人家的結構為主,猶如偷學了幾招花拳綉腿,當然,臨摹「結構」學的是招式,偷的是初級功法。臨摹「構思」和「角度」,學的是配方,偷的是中級功法。臨摹人家的「思維方式」,學的是精髓,偷的是高級功法。在模仿中要有創新,還應教會孩子像大師一樣思考。像大師一樣,並不困難,只要對生活的態度不粉飾、不矯情,坦誠地去表現、體味、感悟、剖析生活,特別是自己最熟悉和最有興趣表現的生活,就可以了。讓孩子學會把自己的觀察思考整理整理寫下來。看、想、寫,往復運動,盤旋上升,久而久之,就既有生活又有思想了,思考可以帶動對生活的構思和表達。

四、給孩子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

宏湖是北京某報社的一位編輯,他向鄰居高二學生吳菲約稿,沒想到吳菲「作文在班裡較差」,但是因為稿源奇缺,他還是說服吳菲花了三天的時間寫了一篇稿子。後經他的「潤色」,文章登出來了,稿費也同時算出來,1600字的文章共得25元稿費。他想不管吳菲文章寫得好賴,畢竟耗時三天啊,25元稿費確實太少了,就自己又貼上15元,湊了個40元的整數給吳菲送去。誰知從那以後,吳菲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拚命寫稿,不但是一個優秀小作者,而且在2002年的高考中,以674分的總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中文系。

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寫作文,不是因為他寫得不好,而是因為教育者缺少一顆寬容的心,缺少一顆發現優秀的心,缺少一顆善於激勵和欣賞的心!他們往往「只顧到學生的作文,而忽視了作文的學生。」在一定意義上教育者不應該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孩子如何寫作文上,而應該研究如何給孩子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即研究如何「發表」這些作文。「發表」是廣義的,哪怕只是當眾念一念,「製作精品作文集」、「內部出版」等都是發表。「發表」——給孩子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是最強勁的推動力。只要公開發表過一次作文,從此就會改變孩子對作文的態度。作文的持續熱情和靈感,很大部分是靠「發表」運轉起來的。

五、多練多改。

巴金說:「只有寫,才能寫出好文章。」魯迅說:「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修改是寫作文最後一個步驟,並且非常重要。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一部《復活》就改了六次之多。

六、素材積累。

引導和促使孩子通過觀察、調查、訪談、上網、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讓孩子多體驗生活。寫作成功秘訣在於寫熟悉的事,寫具體的事,寫感動自己的事,寫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體驗嘗試實踐過的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多讀名家之言,多欣賞名篇做積累是根本。作文素材積累途徑概括為以下三點:A觀察,B閱讀,C體驗。

七、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A、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萬件事。概括起來說,要寫好作文要做好以下四點:A、玩中豐富自己的人生實踐證明,會玩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功,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和玩有關系哦。愛玩瓶瓶罐罐的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終身玩炸葯的諾貝爾成了大化學家。而那些文學家、大詩人呢,似乎個個都是旅行家,遊山玩水,寫出了精美的散文、游記。所以,寫好作文的第一秘訣——會玩。玩的豐富多彩一些,自然比閉門不出好得多了。

B、讀中豐富自己的情感。立品同白玉,讀書上青雲。愛讀書的孩子,沒有壞孩子。所以,寫好作文的第二秘訣——多讀。精讀與泛讀像結合,深度與廣度相結合,變他人所知為自己所知,充實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情感。

C、思中激發創造的靈感。魯迅先生說過:「一味只讀,就變成了書櫥。」這就是孔子警示我們的「學而不思則罔」。只有在經歷了、閱讀了之後深入地思考,才會不斷激發創作的靈感,使自己文思泉湧。所以,寫好作文的第三秘訣——會思。

D、寫好表達自己的情感。「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清朝唐彪寫過《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穩重強調了多做文章的妙處:「多讀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功夫,其益相去遠矣。」由此可見,多寫,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才能鍛煉出良好的表達能力。

寫好作文的最大秘訣——多寫。

玩的、讀的、想的,如實地記下來,加以真情的抒發,就是好作文吧。語文素養與能力的培養,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例如:美國的教育就非常注重孩子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這兩方面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考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F. 五年級語文 怎樣引導學生去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思路 教學方法

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教師的情感,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讓學生深深感動、美化生活。 2。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切忌空泛,加強德育滲透,堅持正面啟發,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思想實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切實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動於心,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在作文教學中、研究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社會,反復讀這個動作、學習階段去進行教學、意境美,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體驗德育魅力。孔子說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心靈崇高的,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找准德育切入點、句,深化德育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形態美,身體力行。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給自己的任課老師寫一封信。 3,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枯燥地說教、認真研究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真正達到「春風化雨,選好滲透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其身正。教師要深入備課、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加強德育滲透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我選我」演講,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有明確的主題思想、撐,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列出書目,雖令不從,享受審美樂趣、課外延伸,在課後也要言行一致。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通過開展排演小話劇《負荊請罪》,真正做到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紅領巾小記者」調查身邊的環境污染;撐在桌上,讓學生在獲取知識。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發展能力的同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潤物無聲」的效果,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弓著身子,欣賞文章時,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推動學生德育行動。撐在桌上,激發他們熱愛自然。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說,永生難忘,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以身作則,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突出「撐」。」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詞。在教學實踐中。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讀中悟。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加強閱讀指導。再結合下面一節,言傳身教,不令而行、大愛無疆,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燦爛的文化,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因此。這一個「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總之,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高大起來,找准德育點,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找准德育點,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能深深地感染學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4,我抓住「拉,寓教於理。 1。語文課外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我們要認真分析,我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富有質朴美感;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習作時;有表現語言音樂美。如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快結束了。教學中;其身不正,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根據其心理狀況、尊重學生獨特的的理解,良好的學風,表現自然美的,創造性地提煉生活,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句,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年齡特徵,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個性和內在真實的感受,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而且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研究和積累,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應該由文入情,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悟中讀。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找准德育切入點,抓住字。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石灰吟》這首詩,去感悟和思考。課外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收到「春風化雨,選好滲透法。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文字建築美。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舍己為人的精神。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找准德育切入點、名人成功故事會、體驗和感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文明的談吐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興趣愛好。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積極開展內容豐富,人為地撥高,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珍視,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典型的場景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眷念和感激之情,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啟發學生回顧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誨,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德育延續、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二。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護」三個動作,深化德育教育、廣播操比賽,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獲得思想啟迪,區別對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相互啟發,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一、製作「我的成長冊」等活動、拔河比賽等,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觀於目,以優雅的儀表,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去讀、積極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以培養優良道德品質,潤物無聲」的境界、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深入備課、鑽研教材,發揮表率作用,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奧克勒大副的對話

G. 跪求中。。。我要用引導文教學法寫一個關於「空氣壓縮機工作原理的認識與分析」的教學案例,有誰會啊

引導文教學法
引導文教學法是通過設計一些指示性問題等,提供信息,制定解決方案的計劃,幫助工作成果檢查,即對整個工作過程的執行提供幫助,引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取代通過示範,展示等直接的教學方式。
這個方法既可以運用在實際工作準備階段和復習階段,也可以運用在工作任務的執行過程中。
引導文法是以完整的行動為基本的。學生獨自製定計劃,執行工作並對成果進行檢查。
一、教師要做的工作有:
1.提前准備工作任務
2.解釋說明工作任務
3.關注各個工作小組
4.調解沖突
5.針對問題提供意見
6.幫助解決難題
7.評估最終結果
二、學生要做的工作有:

三、教師需要注意的
不是 而是
資迅 我怎樣詢問學生 1.學生如何獨立從工作任務中得到信息?
2.那些信息必須被准備好或是已經准備好
計劃 教師給學生什麼計劃? 學生怎麼制定解決任務的方法?
對此他們需要什麼?那些信息必須被准備好
或是已經准備好?
決策 我能否接受這個計劃? 我應當如何和學生討論此計劃,讓他們認識錯誤並
什麼時候我應當阻止 准備好再次計劃?為此他們還需要什麼,什麼是必須
被准備好或是已經准備好?
實施 我要示範什麼?怎麼示範? 學生如何獨立完成計劃?
我如何引導學生完成任務? 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檢查 我如何檢測並反饋成果? 學生如何獨立進行必要的檢測?
評價 我如何評價這項任務及其結果? 我如何跟學生討論他的任務,才能使本次工作的經驗應
我該給多少分? 用到未來的工作中去?

四、老師和學生的工作過程
教師根據工作任務完成引導問題設計。
學生在完成引導問題的同時完成工作任務。

五、對引導問題的設計要求
1.引導問題應涉及到所需的職業活動.
2.引導問題應提示難點.
3.引導問題應能激發學生思考.
4.引導問題應當要求學生學習.
5.引導問題應當發展解決問題的想法.
6.引導問題必須滿足學習小組的可能性.
7.引導問題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而且是可理解的.
8.引導問題必須是可以被獨立處理解決的.
9.引導問問題應當考慮到安全和環境保護問題.
不恰當的引導問題
1.是非問答題
2.簡單的問題
3.包含答案的問題
4.太籠統的問題
5.有多重含義的問題(易誤解的)
6.太過復雜的問題
7.不能被理解的問題
8.未考慮到基礎知識的問題
9.包含生僻術語和概念
10.誤導性問題

以上是網上摘抄的資料,關於引導文教學法的,至於引用到空壓機方面,你需要對空壓機有全面的了解,網上有很多關於空壓機的工作原理分析,你可以去看下。參考資料是關於空壓機一個全面的介紹,因為我不是做教學的,能幫你的也就這么多,呵呵,至於空壓機上面的故障難點或原理,這倒是我的強項(郁悶的是,限於雙螺桿空壓機)。

H. 語文教學過程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較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怎麼改,語文教學都應該做到以本為本。語文教學是簡單而樸素的,檢驗語文學習效果的最佳途徑就是看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懂得了多少,而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只有學生深入文本,進入到文本中去,進入到文本的核心區,潛心涵詠,咀嚼品味,才能發現文本里邊的無限風景,才能真正地被文本打動,獲得體驗,感受人文。

當然,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教師首先「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即教師應當把讀教材放在第一位,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讀必須是把自己完全納入教材中,且必須先是「素讀」,即舍棄所有可能幹擾自己理解文本的教參,教學設計等資源,要盡量逼著自己讀懂文章,還要讀出以往教學時沒有發現的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小點而已。此外,在課堂教學之前,應尤其重視學生的課前自讀自思。因為這一方面可以預知學生的閱讀現狀,根據文本,及時地調整擬定最合適的教學設計,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尋找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只有抓准了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我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實踐談幾點體會。
1.緊扣文眼
以教學《口技》為例,此文可從不同角度來學習,但若扣住一個字,一字立骨,一個字就可以串領全篇文章。什麼字呢?「善」。正面描寫也好,側面描寫也好,所有一切都是圍繞這個「善」字寫的。類似的還有教學《孫權勸學》時可扣住「勸」字,教學《隆中對》時可扣住「對」字,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可扣住「不辱」一詞,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可扣住「嗎」字,等等,從而層層深入。抓住文眼,圍繞一個詞設計一系列問題,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回答靈活地加以引導,從文本出發,又不拘囿於課文本身,真可謂「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
2.品關鍵詞
宋代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品味涵詠的功夫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字字細品,否則既陷於瑣碎,也難以把握整體。這就需要教師特別注意抓住文中關鍵的詞句進行文意的探索,綱舉目張,輻射全文,深入文本,從而獲得對文意的心領神會。
如在教學《傅雷家書兩則》時,細品兩篇文章中出現的「堅強」:
「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
「你能堅強(不為勝利沖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
這兩句話中的「堅強」,稍不注意便可能被我們忽略,甚至熟視無睹。但是你若保持警覺和敏感,將目光聚焦這兩個「堅強」,並從課文的整體情境來細研文本,你會發現這兩個「堅強」的確是打開文本內核的智慧之門。
類似我在教學《范進中舉》一文時,就請學生細品范進喜極而瘋後的瘋言瘋語「噫!好了!我中了!」中的「好了」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思考回答范進相比於從前哪些方面確實是「好了」?以你的眼光看他果真是「好了」嗎?
3.巧抓轉折
文本中的意脈有時候會有轉折之處,這些轉折處,恰是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的智慧之門。例如近期在教學顧老師印發的議論文補充材料《讀書養氣寫作》一文時,一開始學生極易把第2小節的「讀書可以養氣」當作全文的中心論點,教師提示除了從標題《讀書養氣寫作》即可判斷全文是在談三者的關系而非僅僅談讀書和養氣的關系,還可以從文章的過渡句來發現論點:第4小節寫道:「如果說讀書可以養氣,是輸入;那麼,養氣則可以寫作,是輸出。」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學習把握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變化轉折的敘事抒情類文章。
4.轉化角色
在結束文本的學習時,轉化角色引領學生返回關照整個文本,傾吐閱讀文本後與文本的對話,是對文本的又一次深入研讀。如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教學《黔之驢》,在教學將要結束時設計了一個對話情境:同學們,《黔之驢》的寓言故事留給我們許多啟示,那麼假若你就是那頭驢,在將要死的時候你有什麼話要對你的後代說呢?請動筆寫下來。
轉化角色,使學生成為文本的主人公,隨主人公一起呼吸,一起思考,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受體驗,更緊密地與文本結合在一起,有利學生深入文本,加深對文中各種因素的理解和對人物的感受,而這樣一種的對話交流情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傾吐的突破口,學生也借情境的依託實現了與文本的再次深入對話。
除此之外,深入文本的突破口還有:在「契合學生生活中」深入文本,在「活動開展中」深入文本,在時代背景的了解中深入文本,等等。當然,不同的文章,教師在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後,在啟發學生解讀文本時都應要求學生立足文本思考,回答問題要養成言之有據的嚴謹思維習慣,教師在課堂上要發揮好自己的點撥作用,相機引導,扎實推進。

I.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

一、善於引導,強化探究的意識。
現代教育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寬廣淵博的專業知識、純熟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專業情感,更要求教師能在平凡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創新。教師應從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中解放出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站在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角度,認真鑽研教材,善於引導,積極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蘊含的創造因素和智力價值,有目的的強化學生參與、探究、創新的意識。在學習《燕子》這一課時,一方面,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用兩雙眼睛讀書,一雙眼睛看字面上的內容,讓學生劃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的文字;另一雙眼睛搜尋文字後面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小燕子為什麼春天才來?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拿起「望遠鏡」,思考一下小燕子時常飛在麥田上,對莊稼有啥益處?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隨時叩問自己學習《燕子》這一課所得到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經驗有什麼聯系?這樣有利於及時內化新知並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通過這樣的訓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探究的意識。
二、巧妙設疑,激發探究的興趣。
疑是一切發現和探究的基礎,學生質疑是他們創造靈感的催化劑。新課改中,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正是把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放到了重要地位,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設疑,不但能對文章內容的感悟起到幫助,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思考、樂於探究和討論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從而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
為此,教師應該從兩方面入手:
1.設置的問題具有階梯性。
手指頭有長短之分,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及認知能力也因人而異,參差不齊。因此,設置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年齡和知識特點,做到難易適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讓學生樂於探究和討論。
2.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
在語文教學中,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開放性、啟發性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三、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動機與興趣。
所謂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組合。課堂上的情境包括課堂的場景和學習的氛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謂創設情境,就是表現課文所反映的兒童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場景以及與之相應的學習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在於誘發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這種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內驅力。建構主義教學論主張:人的認識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主動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習慣於聽教師的講解,懶得動腦.不會思考.只會機械地背誦。即使是深層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師總結好了,念給學生聽。學生在毫無感覺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他們對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扼殺了;讀書索然無味,課堂教學如死水一潭。課程改革要求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即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更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當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層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最大,探究的興趣也最濃。所以,最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因素是問題情境。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有問題開始的。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機會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究狀態,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思考和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四、建構模式,培養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積極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已漸漸走入課堂。在教學中,我們應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以強化探究意識,激發探究的興趣為基礎,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究的能力。
總而言之,就是把新教材當作「導火索」,激活學生塵封的記憶,展示繽紛的心智,升空激盪的情愫,引爆傾訴和論辨的渴望,收獲自我發現的體驗,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我們要抓好以下幾方面:
1.自讀感悟,發現問題。
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礎上說出課文的精彩之處,並提出自己的疑問(文章的內容、語言、情感等皆可)。對於有些課文在這一步驟前,可以加上「挑戰式探索嘗試」這一環節。如:在學《桂林山水》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描繪一下自己家鄉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鄉的山水有什麼特點,有沒有文中的山水秀麗。經過嘗試再去學習課文,自然就更容易體會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內涵。
2.分組品味,相互釋疑。
把自己的成果讓別人分享,用有價值的「難題」挑戰一下別人,通過給別人釋疑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這是每一個同學都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引導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餐巾紙盒圖片製作方法 瀏覽:497
野釣小羅非鬧窩解決方法 瀏覽:284
木扶手與立柱連接方法 瀏覽:532
打伊藤的最佳方法 瀏覽:369
來電顯示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1
單元閥安裝方法 瀏覽:549
一個口腔里潰瘍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652
魚石脂軟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524
蘋果手機的通知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68
七年級上冊數學練習題計算方法 瀏覽:577
sbs包管子簡單方法 瀏覽:83
魚貝類品質評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837
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799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瀏覽:134
醋鵝子做醋方法步驟 瀏覽:53
召喚電腦靈魂的方法 瀏覽:114
馬拉松訓練方法講解 瀏覽:422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集 瀏覽:416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