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華生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華生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8 16:38:40

『壹』 華生行為主義主要觀點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
約翰·華生(JohnB.Waston,1878)於1913年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旗幟,是美國第一個將巴氏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人。他認為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在華生看來,人類出生時只有幾個反射(如打噴嚏、膝跳反射)和情緒反應(如懼、愛、怒等),所有其他行為都是通過條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應(S-R)聯結而形成的。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 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 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只能是有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 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於有機體整體的適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適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准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適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於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於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別,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 拉什利明確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並極表贊賞。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採用 客觀觀察法、 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華生一方面反對內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內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於是他把內省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言語報告」的名義從後門請進來。這樣就把言語的兩種作用混淆了。言語固然和動作一樣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但也可用來陳述自己的心理,這種陳述其實就是內省。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深受進化論問世以來的動物心理學的影響。動物不會作內省報告,所以只能根據它對刺激的反應來推測其心理。這樣就使早期的動物心理學染上濃厚的擬人論色彩。摩根提出要盡量克服擬人論,經過勒布的進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華生承其餘緒,做過許多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反擬人論的結論,斷言人和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別,但不能按人的心理來推測動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來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贊賞 巴甫洛夫的 條件反射法,因為它可以使像感覺辨別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

但從根本上看,華生與巴甫洛夫完全不同。華生否認神經中樞在 動物行為中的特殊重要性,認為它僅起聯絡作用。巴甫洛夫則把身體外周器官活動與神經中樞活動的關系看作投影關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動,目的在於了解神經中樞的活動。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認意識,而且非常強調人和動物在心理上的本質差別。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 簡單反射外,一切復雜行為都取決於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 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他把 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當作 行為主義的「樞石」。華生誇口說,給他一打健康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他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做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後來侈言要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

華生式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中去,從而出現了「 行為科學」的名稱。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領域仍日益擴大。它們盡管不全以 行為主義為指導觀點,但名稱的起源則不能不歸之行為主義。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他的預測和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展。

『貳』 心理發展觀的華生理論

一、心理的本質
華生力圖創立一種客觀的心理學。他認為,心理的本質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可觀察到的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應付環境的一切活動(包括思維活動),行為的基本單位是反應,包括習得的反應和非習得的反應。前者指一切習慣和條件反射;後者指習慣和條件反射之外的一切反應,比如呼吸、瞳孔收縮、神經系統的活動,以及嬰兒期的抓握、吸吮等等。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
二、華生的兒童心理發展觀
華生受到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對動物學習研究的啟發。巴甫洛夫認為,狗在得到食物時出於本能而分泌唾液,但他注意到他的狗在嘗到任何食物前就開始流涎,即當它們見到餵食的訓練員時就會出現這種情形。對此,巴甫洛夫分析認為,狗一定是已經學會在一種刺激(訓練員)與另一種刺激(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才會產生反射性反應(流涎)。作為這種聯系的結果,這種刺激自身就會引起這種反應。為驗證這個想法,巴甫洛夫成功地通過訓練讓狗學會在聽到送食鈴聲響時就開始流涎,他發現了「經典條件反射」。
華生把條件反射從生理學引入心理學,並以之為他的理論的基石。他把凡是能引發個體反應的因素稱為刺激。華生斷言,一切心理學問題及其解決,都可以納於刺激和反應的規范之中。一切行為的發生和變化都可以用S(刺激)—R(反應)這一公式來解釋。最基本的S—R的聯結就是「反射」。任何行為歸根結底是一個或多個反射的有機組合。通過刺激可以預測反應,通過反應可推測刺激。那麼,想要兒童習得預期的行為,只需控制刺激,以產生相應的反應,並使之習慣化,這樣就能達到塑造行為的目的。所以,發展是兒童行為模式和習慣的逐漸建立和復雜化的過程,因而不會表現出階段性。
華生認為,無論有多復雜的行為,都可以通過條件反射而建立,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通過學習來預測和控制行為。學習的結果就是形成了一種習慣。華生眼裡的習慣,就是一系列有規則、有秩序的條件反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習慣的習得和鞏固,它們的作用越來越不重要。因為前一動作能作為動覺刺激引發下一動作。
華生否認遺傳在人的畢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對兒童行為的塑造起決定性的作用的是環境和教育。華生也承認人有與生俱來的構造上的差異,但是他同時聲明構造上的遺傳並不能證明機能上的遺傳。比如,一個籃球健將的兒子可能遺傳了父親的身高,但不能證明他繼承了父親的運動能力,這個兒子今後或許能夠成為一名籃球健將,但這主要是由於環境的影響和後天的訓練。基於此,華生提出了有名的「教育萬能論」。 由於行為主義者否認機體內部心理過程的作用,片面強調環境的作用,所以也受到了批評,於是新行為主義學派就發展起來。新行為主義開始注意到心理內部過程的中介,提出S—O—R的公式。斯金納是新行為主義的傑出代表,他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說。
兒童行為的強化控制理論
1.強化的作用
斯金納認為,強化作用是塑造行為的基礎。兒童偶然做了某個動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強化,這個動作後來出現的幾率就會大於沒有受到強化的動作。強化的次數增多或強度增大,幾率也隨之增大,這就導致了人的操作行為的建立。如果一個動作發生後,未能得到及時的強化,那麼強化的作用就不明顯,甚至沒有任何作用。如果在行為發展的過程中,兒童行為得不到強化,行為就會消退。所以對於兒童的不良行為,如無理取鬧和長時間啼哭,可以在這些行為發生時不予強化,使之消退。對於兒童好的行為,就應該給予強化,使之得以鞏固。
強化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所謂積極強化,是由於一個刺激的加入而增強了一個操作性行為發生的概率作用。所謂消極強化,是由於幾個刺激的排除而加強了某一操作性行為發生的概率作用。無論是積極強化還是消極強化,其結果都是增強反應的概率。在實際的教育中,常常運用多種強化的方式。如一個不愛洗手的兒童,每次都用各種借口逃避洗手。對於這一不良行為的矯正,既要運用積極強化,又要運用消極強化。當兒童一旦洗手,立即予以表揚,並允許給他看卡通片,這屬於積極強化;如果兒童堅持不洗手,就不準他看卡通片,這屬於消極強化。兩種強化的目標都是為了促使兒童養成講衛生的習慣。
需要指出的是,消極強化作用不同於懲罰。消極強化是為了增強行為,激勵行為,而懲罰是為了企圖消除行為,兩者目的不同。有時在懲罰之後,反應會暫時地得到壓制,但並不導致消退過程中反應總次數的減少。因此,斯金納建議以消退來取代懲罰,提倡發揮強化的積極作用。
總之,在斯金納看來,只要了解強化效應和操縱好強化技術,就能控制行為反應,塑造出一個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的行為。
2.兒童行為的實際控制
(1)育嬰箱的作用
當斯金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他決定做一個新的經過改進的搖籃,這就是斯金納的育嬰箱。它的原理就是「斯金納箱」。他在實驗箱里長大的女兒後來很快就成為一名很有名氣的畫家。於是,斯金納把它詳細介紹給了美國的《婦女家庭》雜志,他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普遍受到大眾的注意和贊揚。在《育嬰箱》(Baby in Box)(1945)這篇論文中,他描述到:光線可以直接透過寬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內,箱內乾燥;自動調溫,無菌、無毒、隔音;裡面活動范圍大,除尿布外無多餘衣布,幼兒可以在裡面睡覺、游戲;箱壁安全,掛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擔心著涼和濕疹一類的疾病。這種機械照料嬰兒的裝置是斯金納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又一傑作。這種設計的思想是要盡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創造適宜兒童發展的行為環境,養育身心健康的兒童。
(2)行為塑造和矯正
斯金納認為,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利用強化手段來塑造兒童的行為。但是操作性行為的習得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應當對兒童採取積極的、有步驟的強化,以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於異常的人,斯金納也按照強化理論,採取行為矯正法。很多時候,行為的塑造和矯正過程是合二為一的。在矯正不良行為時,塑造良好行為;採用積極強化的同時,採用消極強化,甚至懲罰。
(3)程序教學
斯金納將他的強化控制理論運用於教學,採用了機器教學或程序教學的方法。這就是將學習的內容編製成一套程序,逐步提供給兒童。兒童答對了,給予反饋,告訴兒童答對了。採取強化手段,使兒童掌握知識。斯金納主張,在程序教育中應把握好三個原則:①小步子前進;②主動參與;③及時反饋。 (一)觀察學習的概念
班杜拉把觀察學習定義為:「經由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現存的反應特點得到矯正。在這一過程中,觀察者並沒有外顯性的操作示範反應」。簡言之,就是指人通過觀察他人(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
在觀察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不直接作出反應,也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只要通過觀察榜樣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以及榜樣所接受的一定的強化,就能完成學習。也就是說,學習者是以榜樣所接受的強化為強化的。班杜拉把這種強化對學習者的影響稱做「替代強化」。例如,幼兒看到同伴因講禮貌而受到表揚時,就會增強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當他看到同伴因罵人而受到懲罰時,就會抑制罵人的沖動。
(二)觀察學習的過程
班杜拉認為,新行為的習得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包括注意、保持、運動復現和動機作用四個具體過程。
注意過程就是人們觀察榜樣的整個過程,是觀察學習過程的開始,它涉及觀察者對榜樣的注意、認知和區別其反應的特徵。要模仿一個榜樣,首先要注意這個榜樣的行為,所以,注意過程在觀察學習中是很重要的,它影響觀察學習的發生和內容,也影響觀察學習的效果。
保持過程指觀察者若要成功地模仿榜樣的行為,就必須在頭腦中保持先前觀察到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視覺表象,也可以是言語符號。視覺表象指觀察到的事物沒在眼前時,頭腦中保持的對該事物的映象。5歲以下的兒童主要依靠視覺表象來保持觀察到的行為。當觀察榜樣動作的同時加以言語提示,會大大提高兒童的模仿效果,比如一邊做操,一邊說動作要領。
運動復現過程指在觀察、保持了榜樣行為之後,兒童接下來就需要把頭腦中保持的信息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在現實生活或游戲中表現出來。要復現行為,必須擁有復現行為的能力。比如,一個人能記住喬丹某次精彩扣籃的全部細節,但仍然無法將動作復現出來。除非他具有和喬丹相當的籃球運動能力才有可能。對行為的復現往往不是一次到位的,最初的嘗試可能遭到失敗。經過反復練習和不斷調整,兒童對行為或動作的把握會越來越准確。
動機作用過程就是誘發觀察者將獲得的榜樣的新行為表現出來的過程。人們獲得了榜樣的新行為,但不一定馬上就表現出來,就能操作。人們是否將獲得的榜樣的新行為操作出來,這主要取決於強化引起的動機作用。
(三)強化的種類。
強化有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之分。
直接強化是觀察者的行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預。例如,幼兒園小朋友做一件好事,老師就給他一朵小紅花,激勵小朋友做好事的動機。
替代強化是觀察者自己本身沒有受到強化,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他看到榜樣的行為受到強化。這種強化也會影響觀察者行為的傾向。例如,幼兒看到榜樣攻擊行為受到獎勵時,就傾向於模仿這類行為;當看到榜樣攻擊行為受到懲罰時,就抑制這種行為的發生。
自我強化是觀察者根據自己設立的標准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從而對榜樣示範和行為發揮自我調整的作用。兒童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習獲得了自我評價的標准和自我評價的能力,當他認為自己或榜樣的行為合乎標准時就給予肯定的評價,不符合標准時則給予否定的評價,這樣兒童就能夠對行為進行自我調節。兒童就是在這種自我調節的作用下,改變著自己的行為,形成自己的觀念和個性。
觀察學習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體現
社會化過程就是兒童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學習社會規范,以社會規范行事,成為社會認可的成員的過程。在社會學習中,社會引導成員用社會認可的方法去活動。班杜拉十分特別重視社會學習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1)攻擊性。班杜拉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以66名幼兒園兒童作為被試,把他們分成三組,令他們觀看示範者對一個玩具娃娃表現攻擊行為。①獎賞組:另一個人對示範者的攻擊行為給予贊揚。②懲罰組:另一個人對示範者的攻擊行為給予譴責。③無強化組:只有示範者表現攻擊行為。然後讓三組兒童在同樣情境中玩10分鍾。實驗者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和記錄兒童的行為表現,發現獎賞組的兒童和無強化組的兒童攻擊行為要遠遠高於懲罰組兒童。這可以看出榜樣在沒有強化的情況下,自動模仿反應仍然有較高的水平。
然後,告訴兒童如果他們模仿示範者行為就會得到獎賞,再記錄他們的表現,結果發現三組攻擊行為差不多。說明模仿反應的獲得是不受示範者是否受到強化影響的。懲罰組兒童在沒有誘因的情況下,沒有表現出攻擊行為,而在有誘因情況下表現出攻擊行為。這說明懲罰組兒童已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攻擊行為,只是沒有表現出來;替代懲罰只是阻止了新行為的操作,而並沒有阻止新行為的習得。攻擊行為的表現與否及何時表現,決定於兒童對行為後果的預期,認識過程起了重要作用。
班杜拉認為,攻擊性的社會化是一種操作條件作用。當兒童用社會許可的方式表現攻擊性時,比如競技運動、自我防衛等,成人就表揚、獎勵兒童;當攻擊性以社會不許可的方式表現出來時,比如打架、罵人、破壞財物等,成人就制止、責罰兒童。這樣就會增強兒童模仿得到正面強化的行為的動機和頻率。
(2)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具體是指分享、合作、幫助等利他行為。班杜拉認為,採用訓練、斥責等方法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幾乎沒有效果。強制命令或許能一時奏效,但效果難以持久。只有正面的榜樣示範才對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習得和表現有持久且有力的作用。
此外,班杜拉還研究了性別作用和自我強化。班杜拉認為男孩和女孩的性別角色的獲得,也是通過社會化過程的學習,特別是模仿作用獲得的。研究發現,兒童傾向於模仿和自己性別相同的成人的行為。
人、環境與行為的關系
人的個性就是在行為、人的內部認知因素和環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人行為的產生首先依賴於他對環境榜樣的觀察,同時也依賴於他自身對觀察的榜樣的認識,依賴於人活動的內部誘因。行為、個人認知因素、環境三因素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呈三角模式。環境的影響只是潛在的現實,它是否發揮作用決定於人的主體條件和行為。班杜拉認為,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既存在著人影響自己命運的機會,也存在著對這種自我定向的限制。人既受環境的影響,同時又能作用於環境,主動影響環境。人能通過符號作用,超越現實,對未來有所預測。
人的認知就是在這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人具有認知能力,自我調節系統才能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有選擇地接受環境信息,有選擇地反應這些信息,不斷地形成和改變內部的認知結構,不斷地形成人的個性的差異性。所以一個人可以反應此活動,也可以抑制操作此活動;在同樣場合,一個人可以這樣做,另一個人也可以那樣做。
行為、個人認知因素、環境相互作用論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出發點,人的個性的形成由這三種因素決定。 20世紀60年代後期,心理學領域進行著一場「認知革命」,行為主義逐漸淡出心理學的主導地位。班杜拉的理論正是這一時期產生的,它給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乃至心理障礙的臨床治療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班杜拉主張,個人(尤其是兒童)的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的。觀察的對象來自周圍環境、他人以及各種媒體。觀察學習更加接近兒童的真實學習過程。班杜拉認為人的個性是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模仿榜樣的行為而形成的。他十分重視榜樣的作用,這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的實際教育工作者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給兒童樹立有利於兒童身心發展的榜樣,榜樣必須具有積極性,符合社會的道德規范;榜樣必須具有代表性,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榜樣必須具有典型性,特徵鮮明、突出;榜樣必須具有生動性,感染力強;榜樣必須具有權威性,易於接受。
但是,也有理論家認為,班杜拉的理論完全忽視個體的生物學狀態,否認由於遺傳、智力和知識差異而引起的個體差異。
班杜拉在他的理論中提到了認知因素的作用,但他的整體研究仍然是圍繞兒童的行為學習進行的,沒有給予認知因素充分的重視。所以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仍屬於行為主義理論體系。毋庸置疑,這是一種較華生和斯金納的理論更為先進的行為主義理論,開辟了行為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叄』 約翰·華生的介紹

約翰·華生(John Broa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情緒條件作用和動物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主張研究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他還把行為主義研究方法應用到了動物研究、兒童教養和廣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美國心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肆』 心理學的各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

心理學主要流派有:

一、構造主義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是心理學誕生以來第一個產生的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有馮特、鐵欽納等。馮特等人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的科學,用內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識內容,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把人的經驗(意識)分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內省指的是依靠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了解人們的直接經驗。簡而言之,心理學研究的是被分成基本元素的意識,研究的不是意識整體。

二、機能主義

機能主義心理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威和安吉爾等人創立,該主義是作為構造主義的對立面提出來的。它也主張研究意識,但反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情感等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即研究的是「意識流」,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意識的作用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伍』 約翰·華生的人物生平

約翰·華生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親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農場主。母親艾瑪是一位虔誠的美南浸信會信徒,從小按照嚴格的教規培養華生,導致他以後對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他幼時學會了木匠活兒,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愛好。
13歲時他的父親拋棄家庭,於是母親賣掉農場,搬到格林維爾鎮居住。來自偏僻鄉村的華生經常受到同學的嘲弄,使他情緒低落,學業表現極差,而且曾經兩次被捕,第一次是因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為在城內鳴槍。 博士畢業後,華生留在芝加哥大學教實驗心理學。他一邊在主實驗室教鐵欽納式的實驗,一邊在地下室里建了一個自己的實驗室做實驗。1904年,他和瑪麗·伊克斯結婚。1908年,他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心理學教授,並很快擔任心理系主任。在霍普金斯大學期間,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到工作中,並取得很大的成就。
1913年,華生在美國《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闡明了他的行為主義觀點,這篇論文一般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宣言。1914年,他又發表了《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他的這部書是他根據1913年冬在哥倫比亞大學所作的八次講演編纂而成的。在這部書內,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已初具規模。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很快被年輕的心理學家們所接受。1915年華生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1918年他在航空部隊信號部門工作了一年。1918年,華生開始對幼兒進行研究,這是以人類嬰兒為被試的最早嘗試。1919年,他的代表作《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一書出版。他在這部書內採用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概念,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
華生還做過幾種期刊的編輯。他在1911—1917年是《動物行為雜志》的編輯,1911—1915年是《心理學評論》的編輯,1916—1926年是《實驗心理學雜志》的編輯。 心理學性質和對象
華生反對傳統意識心理學把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把內省法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主張心理學用自然科學的客觀方法研究行為,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理論體系。他認為行為主義的理論目標是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貫徹經驗實證原則,繼承機能主義的傳統,認為心理學是純粹自然科學的一個客觀實驗分支。由此,華生認為凡是不可經驗的對象都不能作為心理學的對象,主張放棄內省法,放棄所有與意識有關的范疇,如感覺、情緒、思維等等。
華生認為,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全部活動。為了便於對行為進行客觀的實驗研究,他把行為和引起行為的環境影響分析為兩個簡單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應(R)。刺激是指引起有機體行為的外部或內部的變化;而反應則是構成行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這樣,全部行為,包括身體活動,也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乎是一些物理變化引起的另一些物理變化而已。
華生承認「反應」一次是借用自生理學,但是在心理學中的反應更復雜,簡單的肌肉骨髓動作相互聯結而成為行為的方式。華生把反應分為四類:(一)外顯的習慣反應,如開門鎖、打網球、拉小提琴、與人交往等;(二)內隱的習慣反應,包括條件反射所引起的腺體分泌、無聲言語(即思維)、身體的定向或態度;(三)外顯的遺傳反應,包括人的各種可以觀察的本能和情緒反應,如抓握、打噴嚏、眨眼等;(四)內隱的遺傳反應,包括生理覺察所研究的內分泌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各種變化。
華生進而強調,反應是有特定的刺激引起的。這些刺激可以是簡單的,比如投在視網膜上的光波,可以是是復雜的,比如社會生活中的一組復雜的刺激。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就在於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規律,以便人們在已知刺激後,能預測將會發生怎樣的反應,或者已知反應後,能夠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質,從而建立起了著名的S-R公式。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比較豐富,主要包括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測驗法和社會實驗法。觀察法包括自然觀察和藉助儀器的觀察。條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學中的條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學中對行為進行試驗研究的方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語報告法即被試報告其體內的變化,又稱口頭報告法。行為主義的測驗法是測驗被試對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應;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有語言缺陷的人身上。行為主義的社會實驗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行為主義原理在社會問題研究中的應用,可以考察社會情境和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 華生認為,情緒是一種遺傳的類型反應,包括了整個身體機制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內臟和腺體系統的深刻變化。華生把本能和情緒都看作是遺傳的,反應差不多總是以同樣的順序,但本能和情緒有區別。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適應是內部的,而且是局限於主體的身體之內的,那麼這就是情緒;如果刺激引起整個有機體對各種對象的順應,那麼這就是本能。
華生認為,人有三種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緒,即恐懼、憤怒和愛。它們發生的主要情境以及它們的典型表現各不相同。華生用條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緒的發展變化並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首先,華生根據對一個11個月男孩形成條件反應的事實(即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認為條件化是使情緒復雜化和發展的機制,人的各種復雜情緒都是在前述三種原始情緒的基礎上,通過條件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其次,華生的實驗還表明,條件化的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或遷移的作用;而在適當的條件下,又可分化開來,形成分化的條件情緒反應。此外,華生通過對一個3歲孩子的實驗發現,重新實施條件作用或者解除條件作用是消除不良情緒反應的最有效的方法。 華生認為思維也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行為。他說,語言的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語言習慣,這就是言語;一種是內隱的語言習慣,這就是思維。兩種習慣動作在本質是等值的,因此,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則是無聲的談話。在這里,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內隱的語言習慣是由外顯的語言習慣逐漸演變而來的。開始是兒童獨自一人不斷地對自己講話,以後在大人與社會的要求下,變為小聲的講話,最後又變為只在嘴唇內出現。
華生還對思維的創造作用進行了解釋。對於各種思維的創造物,他說,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它們,是由於玩弄詞的反應的結果。人們將詞的反應變來變去,最後得到一種新的反應模型,這便是各種思維的產物。
華生認為,人類除了語言形式的思維之外,還有非語言形式的思維。他提出,聾啞人說話時就是用肢體運動代替詞彙的,他們的言語和思維都是以同樣的肢體反應進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並非總是用詞彙來進行思維的,當一個人在思維的時候,他不僅發生著潛伏的語言活動,而且還在發生著潛伏的肢體活動和潛伏的內臟活動。而在後面這兩種活動占據優勢的時候,就發生了沒有語言形成的思維。 華生從他的行為主義觀點出發,在其著述中盡量避免應用「感覺」之類的傳統心理學名詞,代之以「刺激」和「反應」等字眼。他把各種感覺改為「視反應」「聽反應」「痛反應」等。他還用差別反應取代差別感受性,用白光反應取代補色視覺,用後效取代後像,用視反應錯誤來取代錯覺。

『陸』 心理學所研究的主要范圍是什麼

不同的心理學所研究的主要范圍不同,詳情如下:

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胎兒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長和發展的全過程。

學習心理學:探索人是如何發展成為如今的狀態。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學習發生過程和原因。

人格心理學:關注包括人格特徵、動機和個體差異。感覺與知覺心理學: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周圍世界,如正在研究人類是如何識別面孔的。

比較心理學:研究和比較不同種系的動物行為。

生理心理學:研究行為與生理過程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活動。

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思維問題,試圖了解推理、問題解決、記憶及其他心理過程與人類行為的關系。

(6)華生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心理學應用領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人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

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人心理機能在社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人的心智。

『柒』 華生與斯金納的相同點,不同點。

華生,斯金納,班杜拉的觀點,及其異同
1、華生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者,並且他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而不研究 意識,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客觀觀察而不是自我內省,心理學的任 務在於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
2、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傳承了華生的行為主義基本信條。他認為,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一類是操作性行為。其中,他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為的習得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
3、美國班杜拉的觀點一般體現在他的社會學習理論中。他著重研究人的行為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來觀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無意的反應。因此他強調觀察學習在行為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同點:
他們都是在人的行為主義上進行研究,以影響人的發展為目標。 都給後世行為主義以及兒童社會發展,教學實踐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不同點:
1、華生的行為注意是不注重中間環節的,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有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都是經過學習習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他認為證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放音之間的顧慮性關系,就能根據此機遇只反映,達到預知並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過分誇大的環境在個體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的遺傳的重要性。
2、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就十分注重中間的連接環節,特別注重中間環節的「強化」作用。他認為要使學習成功的關鍵在於提供適當的強化,也就是;第一,通過提供正強化物或者移去負強化物就可使相應的行為在長時間內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過強化的組合,塑造較為復雜的行為。因此它是一種激進的行為主義。
3、班杜拉也注重中間環節,但只與斯金納不同,他注意的是兒童的感官能力,是從兒童自身的特點來考慮,而斯金納則是從外部影響來分析了行為的發展因素。

閱讀全文

與華生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餐巾紙盒圖片製作方法 瀏覽:497
野釣小羅非鬧窩解決方法 瀏覽:284
木扶手與立柱連接方法 瀏覽:532
打伊藤的最佳方法 瀏覽:369
來電顯示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1
單元閥安裝方法 瀏覽:549
一個口腔里潰瘍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652
魚石脂軟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524
蘋果手機的通知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68
七年級上冊數學練習題計算方法 瀏覽:577
sbs包管子簡單方法 瀏覽:83
魚貝類品質評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837
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799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瀏覽:134
醋鵝子做醋方法步驟 瀏覽:53
召喚電腦靈魂的方法 瀏覽:114
馬拉松訓練方法講解 瀏覽:422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集 瀏覽:416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