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文研究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一、研究設計架構
1、研究三要素
2、研究的三大取向
3、研究取向選用之准則
二、文獻探討
1、確定主題
2、可研究的主題
3、文獻探討的目的
4、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三種研究取向之文獻探討
5、設計技巧與策略
6、撰寫文獻探討的模式
三、寫作策略與研究倫理上之考量
1、撰寫研究計畫
2、寫作建議
3、預期出現之倫理上議題
4、研究設計
四、緒論
1、緒論的重要性
2、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研究之緒論
3、緒論範例
五、研究目的之陳述
1、研究目的之意涵及重要性
2、質化研究之研究目的陳述
3、量化研究之研究目的陳述
4、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的研究目的陳述
六、研究待答問題和假設
1、質化研究之研究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2、量化研究之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3、混合方法取向研究待答問題及研究假設
七、理論之使用
1、量化研究中理論之使用
2、質化研究中理論之使用
3、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理論之使用
八、名詞釋義、研究限制與研究重要性
1、專有名詞之定義
2、研究范圍與限制
3、研究之重要性
關於研究設計內容可行性因素
1、說明法律因素,對合同責任、侵犯專利權、侵犯版權等問題的分析
2、說明用戶使用可行性,是否滿足用戶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人員素質的要求.
3、逐一說明其他可供選擇的方案,並說明未被推薦的理由.
4、說明項目是否能開發;還需要什麼條件才能開發,對項目目標有什麼變動等.
⑵ 幾種常用的像素混合方法
『Additive-Blending』
至於
Additive-Blending,就是用飽和相加的方法來混合源像素和目標像素的顏色分量。一般用來處理光源,比如說爆炸的火光等等。下面就來看看兩個像素間的
Additive-Blending
過程。
第一步,先把源像素和目標像素的
RGB
三個顏色分量分離,然後把對應顏色分量相加,假如某分量的結果超出了該分量的最大值,則對該分量作飽和運算(即假如結果超出了允許的最大值則取結果為允許的最大值),最後把三個顏色分量重新合成為一個像素輸出。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分離像素中的
RGB
三個顏色分量,我們一般會使用掩膜的方法。至於具體的三個掩膜值:RMask、GMask
和
BMask,能夠從
DirectDraw
中的
DDPixelFormat
返回得到(當然,您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各種靈活處理)。
在下面給出的說明性常式中,我們假設
RMask、GMask
和
BMask
已存放的是
RGB
三個顏色分量的位掩膜值,三個顏色分量的最大值為
255,而
source
和
dest
是指向源像素和目標像素的指針。
unsigned
long
tdest
=
0;
unsigned
long
t;
t
=
(*source
&
RMask)
(*dest
&
RMask);
if(t
RMask)
t
=
RMask;
tdest
¦=
t;
t
=
(*source
&
GMask)
(*dest
&
GMask);
if(t
GMask)
t
=
GMask;
tdest
¦=
t;
t
=
(*source
&
BMask)
(*dest
&
BMask);
if(t
BMask)
t
=
BMask;
tdest
¦=
t;
*dest
=
(unsigned
short)tdest;
這段代碼使用了一個小技巧來處理飽和運算,即結果用位掩膜值來衡量是否要作飽和運算處理。
『Subtractive-Blending』
同
Additive-Blending
正好相反,Subtractive-Blending
就是用飽和相減的方法來混合源像素和目標像素的顏色分量。FreeMind
很喜歡用他來處理陰影,用這種方法處理出來的陰影效果能夠很自然地同環境相融合。
至於
Subtractive-Blending
的處理過程,同
Additive-Blending
很類似,我就不羅嗦了。唯一要注意的是當用目標像素的顏色分量減去源像素的顏色分量時,假如結果小於允許的最小值則結果取為允許的最小值(通常為零)。
『其他混合方法』
⑶ 求學習PS圖層樣式和混合方式的實例
這些東西先了解最基本的效果再去看教程吧,不然感覺會很難懂。
圖層樣式太強大了,那些東西感覺挺容易懂的,就是斜面浮雕的曲線不好理解。
混合模式裡面,其實常用的就幾種,出黑的整片疊底,出白的濾色,換顏色的顏色模式,輔助圖層用的線性、疊加、柔光、亮度之類的。
⑷ 中外各國財政貨幣政策混合使用的案例
一、滯脹時期美國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搭配
(1)尼克松的「新經濟政策」。
面對「滯脹」並發症,1970年,尼克松在貨幣政策上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他從一個 貨幣主義者突然變成一個凱恩斯主義者,大力推行刺激經濟的擴張信用政策。顯然,他把重點押在遏止經濟衰退和失業上面,而把通貨膨脹暫時擱置下來。聯邦銀行的貼現率逐步下降,從1970年初的8.78%降到1971年底的4.5%;銀行對大企業放款的優惠利率也從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貨幣供應量也逐步增加,從1969年年均增長率3.5%提高到1970年的6%。這些政策為更劇烈的通貨膨脹創造了條件,同時會導致過頭的經濟景氣,從而也為新的經濟危機創造了條件。
隨著上述政策的實行,生產有所增加,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70年第二季度至1971年第二季度增加2.5%。可是,這個增長率太低,失業未能減少,失業率浮動於6%上下,大大超過1970年初的水平。物價繼續以高於5%的比率上漲,並有加速的跡象。這已從「衰退」轉為「滯脹」。美國統治集團的謀士認為,這種通貨膨脹「已變為成本推動的物價隨著成本增長而上漲」。於是1971年尼克松頒布了「新經濟政策」。這說明,為了對付「滯 脹」,美國政府除採用貨幣政策外,還採用其他政策如財政政策、收入政策。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對國內工資、物價和租金直接進行管制,從197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內為凍結期,目的是「制止工資——物價的螺旋上升,減弱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繼而從11月中旬起實行管制,要達到的標準是:平均一年的工資增長應當不超過5.5%,物價不超過2.5%。美國在和平時期實行這類管制還是第一次。同叫,尼克松還任命生產費用、工資、物價等三個委員會專司其職。
尼克松的「新政」結局怎樣呢?梅耶教授認為:「1971年尼克松推行的工資和物價管制,這些管制也曾暫時地有助於遏止通貨膨脹,但卻引起許多失誤。物價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蓋而不是削弱了通貨膨脹率,因為各企業按管制的價格對產品進行偷工減料。1974年4月物價管製取消後,物價急劇上升,當年消費物價指數就陡升12%。」
就貨幣政策而言.1970年初實行的擴張政策,盡管擴張程度時有不同,但一直持續到1972年後期。1973年初,貨幣政策同財政政策才略有緊縮。同年二、三季度又出現了新的經濟危機苗頭:12月工業生產開始下降,到1974年12月已下降了7.3%。翌年1月,又下降了3.6%,這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生產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個月。美國走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六次經濟危機,與此同時,1974年還出現了「雙位數」的通貨膨脹率。
就在這段時間,美國遭到「石油沖擊」。為石油產品支出較昂貴的價格,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對其他商品與勞務的購買力進一步削弱了,因而引起衰退與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在國際收支上,又爆發了一次美元危機。
(2)福特的微觀稅收政策。
1974年8月福特繼任總統,為了對付嚴重的「滯脹」局面,他採取了微觀稅收政策,即通過調整稅率級別,或曰稅收結構,而不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來影響各生產要素(生產部門和個人)的收入。這種調整方法是提高各種消費稅率,降低所得稅率,以增加儲蓄與投資,企圖遏止通貨膨脹,又緩和危機與失業。此外,根據1975年國會決議,美聯儲要按照穩定物價的方針來調節貨幣供應量;同年5月起美聯儲定期公布每年貨幣總量M1、M2、M3的增長率的上下幅度來安定人心。從此,美聯儲就一直公布各種貨幣供應量的計劃數字。這些措施,實際上採納了貨幣主義關於把貨幣供應量年增長率長期固定在同預計的經濟增長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張上。福特政府這種微觀財政政策與宏觀貨幣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重點,仍是把當時的通貨膨脹作為頭號公敵來對待。然而,它未能削減財政赤字,赤字從1973年47億美元增至1974年451億美元,1975年又增至665億美元。這樣,增長的財政赤字就抵消了稅收政策與貨幣政策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並促使經濟衰退惡化,正如梅耶所說:「1974--1975年發生了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75年的失業率達到8.5%。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仍然很高,當年的消費物價上漲到7%。滯脹一詞已成為美國大眾的語言。」
1974年美國最大的銀行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倒閉了,另一家大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公司也在危機中破產了。1975年底,福特又回過頭來把經濟衰退作為頭號敵人來對待。他向國會提出向衰退做斗爭的綱領,規定通過大量削減所得稅、公司利潤稅等措施來刺激需求,促進經濟回升,但是未能取得預期效果,不久福特本人也下台了。
(3)卡特的高利率政策。
1976年卡特就任總統。當時最尖銳的問題是大規模的失業,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針把減少失業放在首要地位。其具體措施是:一是減稅以刺激經濟上升;二是撥款舉辦公共服務事業以增加臨時工作位置。前—項措施在某種程度上起了積極作用,但卻擴大了預算赤字,使1977年的赤字從450億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18億美元,從而加劇了美國依然存在的通貨膨脹,以至於1978年又出現「雙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後一項措施則因撥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
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僅引起生產混亂,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還削弱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使本來已惡化的國際收支狀況更為惡化。在內外交窘的情況下,卡特政府不得已把政策重點轉到反通貨膨脹方面來,除了採用緊縮信用政策外,還對物價與工資的增長實行自願性的限制,並採取降低減稅額度,削弱預算中的民用開支等措施。1978年5—10月,聯邦儲備銀行的貼現率從6.5%逐步提高到9.5%,繼而提高到10%的破記錄水平。但是,這些措施未能遏止住通貨膨脹的勢頭。卡特一不做,二不休,於1979年任命保羅·沃爾克為美聯儲委員會主席。在沃爾克主持下,開始了美國歷史上最嚴峻的信用緊縮時期。
這個時期是以1979年10月6日在一次不尋常的所謂「特別星期六夜晚」的會議上,美聯儲委員會做出的一項新政策為特徵的。盡管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經濟已進入衰退,美聯儲仍採取了高度緊縮政策:把貼現率提高為兩位數的12%,同時對銀行的某些可控制負債規定了8%的法定準備率。更重要的措施是:宣布准許聯邦資金利率有更大的波動,即在5% (過去限制在 1.25%)的幅度內波動,即使這個5%的限額也不完全具有約束力,以便它能更好的抑制貨幣存量。這個時期曾被美國一些經濟學家解釋為迅速轉向貨幣主義。盡管對這一看法還存在爭議,但從一些極其重要方面看,無疑是貨幣主義的:首先,表現為美聯儲此時已把指導控制通貨膨脹擺在維護高就業的前面;其次,美聯儲比過去更加註重實現貨幣增長率指標,因而允許利率更大幅度的波動。
沃爾克認為,美聯儲用來抽緊銀根的政策工具中以貼現率政策效力最大。根據這一認識,美聯儲銀行的貼現率一提再提,商業銀行的優惠貸款利率竟高達20%。利率的提高雖然限制了投機,但也影響了工商業正常的資金周轉,抑制了投資,終於引發了1979年4月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七次經濟危機。人們認為這次危機是美聯儲推行過度緊縮政策的結果,因而稱之為「沃爾克衰退」。據報道,當人們向沃爾克提問貨幣和財政緊縮是否會導致衰退時,他回答:「是的,而且越快越好。」
這次經濟危機還出現了一種反常現象。1979年美國工業生產從3月的最高點下降,陷入經濟衰退,一年時間中雖然逐漸回升,但1980年再度下降,最後於1980年8月走出危機。一般說來,一次經濟危機過去後,工業生產必然回升,而在這次危機中,工業生產剛開始出現上升跡象,又突然下降,過一段時間後再上升,形成一次兩度下降的危機(Double Dip Recession),即兩個谷底的危機。嚴峻的緊縮政策並未當即把通貨膨脹壓下去。金融市場並不相信美聯儲能夠抑制通貨膨脹,從1979年12月到1980年2月的3個月之內,消費價格指數以年率17%的速度上升。信貸市場山於擔心通貨膨脹率上升,從而利率會直線上升而近於癱瘓。市場參與者將怎樣決定新發行證券的利率呢?他們無法決定。其結果是,大部分的長期證券市場和抵押市場一度停止營業,甚至短期證券市場(如商業票據市場)也無法正常運行。一些主要銀行在出售大額存單上也遇到困難。當時通貨膨脹率按年度計算,1979年為13.2%,1980年為18%。卡特政府終於在「滯脹」的陰雲中下台了。
(4)20世紀80年代裡根的寬財政緊貨幣政策。
里根上台,他面臨的國內經濟問題依然是持續多年的老問題——「滯脹」。他採用高利率的貨幣政策,井輔之以1980年底減稅、削弱政府開支的一套財政政簫,名之為供給學派經濟學。里根宣稱其「美國經濟復興計劃」是一個與傳統的凱思斯學派理論徹底決裂的計劃。這個計劃的指導思想有三點比較新鮮:一是由不斷增加稅收與擴大政府支出轉變為同時大規模削減聯邦稅收與支出;二是由長期赤字預算轉到逐步要求財政預算平衡;三是由過分強調財政政策作用轉向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並重,且實行嚴峻的緊縮信用政策。
在里根上台兩年後的1982年11月,美國經濟開始復甦,通貨膨脹率也同時下降到3.4%,1983年GNP的實際增長率穩定在3%上下的水平,而通貨膨脹率也穩定在3%~4%的幅度,失業率8年來呈逐步緩降的趨勢,參見下表。因此,可以說,美國於1982年末突破「滯脹」並發症之後,經濟呈穩定的中低速發展趨勢,這一趨勢與同期的英國、日本、德國相比,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是,隱伏在經濟發展的背後,美國存在財政與貿易兩大赤字的隱憂卻同日本、德國的情況不同。
⑸ 常用的混合方法有哪些簡述影響混合的因素有哪些
水泥混合材料磨成細粉,與石灰或者與石灰和石膏拌在一起,在常溫下,能生成具有膠凝性的水化產物,既能在水中,又能在空氣中硬化的,稱為活性混合材料。
非活性(惰性)混合材料是指不與水泥成分起化學作用或很小作用的混合材料。注意起惰性填充作用。摻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水泥的產量,調整水泥的標號,減少水化熱,故又被稱為填充性混合材料。
常溫下能與氫氧化鈣和水發生水化反應,生成水硬性水化產物,並能逐漸凝結硬化產生強度的混合材料稱為活性混合材料。
活性混合材料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水泥的某些性能,還具有擴大水泥強度等級范圍、降低水化熱、增加產量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活性混合材料的種類有:粒化高爐礦渣、火山灰質混合材料、粉煤灰。
⑹ 散劑制備時的混合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散劑制備時的混合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1,含毒葯,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等小劑量葯品時,常添加一定比例的賦形劑製成稀釋散。
2,當處方中各組分的量相差懸殊時,為保證混合均勻,常採用等量遞加法。
⑺ 如何開展課例研究
課例是關於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課例研究主要圍繞一節課展開,研究「如何上好一節課」,重點解決上這一課中存在的某些教學問題,聚焦於促進學生的真實發展,把研究融入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評課全過程。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課堂探究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類型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類型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一、課例研究的起源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二、課例研究的基本特點、目的、意義
特點:以反思為前提、以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互動對話為特徵、以行為改變為目的的教學研究。需要用「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例充當研究的載體。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課例研究不僅關注文本學習和相互討論,而且更多地關注教學行為的改進。
意義:課例研究的優勢在於:克服了以往教研課的盲目性。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進行研討。課例研究為教研活動提供了一個展示研討過程的平台,教師共同探討,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與困惑,整個過程就是教師積極參與的一種互助互學過程。
三、課例研究的類型
1、問題式課例研究:通過定性或定量觀察,以歸納的方式發現和整理而直接獲得,然後從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能夠鏈接新課程理念的典型問題,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和行動(歸納法)。
2、主題式課例研究:預先由學校或教研組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發現和梳理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課例主題,然後,組織教師聯系主題進行觀課,重點揭示教師教學行為中與主題相關聯的問題(演繹法)。
3、混合式課例研究:上述兩種方式並不是截然分開,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往往交織在一起。例如,以課堂觀察的方式,發現和歸納出一批問題,從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形成課例;若課例問題具有共性特點(多數教師共同困惑或感興趣的、跨學科的),便形成了某個主題;組織教師繼續圍繞主題進行下一階段的課例研究
四、主題式課例研究
(一)、「主題式」課例研究活動程序。
1、主題確定。
研究始於問題,只有選擇了一個好的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主題式」 課例研究活動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因此,各校要圍繞有效教學的課題,選擇一個具體可操作的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
2、主題學習。
主題確立後,就要圍繞主題開展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提煉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具體的學習方式有三種:
(1)讀書
圍繞主題選擇相關的教育刊物、教育專著等文字資料進行學習。其中,學習教育理論刊物和教育專著,主要是尋找理論基礎,學習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決類似問題的的實踐經驗。
(2)讀圖
圍繞主題選擇針對性強的名師示範課錄像、影碟等影音資料進行學習。主要是為研究者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教學情景與方法。
(3)讀人
圍繞主題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與同學科教師及業務指導部門的教研人員進行的研究沙龍等活動。
學習可採用自學和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⑻ 心理學實驗設計問題:2×2×3混合實驗設計分析方法
分析多個變數的關系一般使用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
分析每一個變數的個體作用(main effect)時,對比其他變數控制相同的那幾組
分析兩個或三個變數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時,參考下面的
2x2x3
A
B
C
AxB
AxC
BxC
AxBxC
可以使用一些軟體輔助,比如SSPS,用ANOVA去對比組內和組件差異
⑼ 葯品得混合方法有哪些,混合過程中注意事項有哪些
您好!農葯混用注意事項:
1、農葯混用前,必須進行試驗。
2、常用的有殺蟲劑與殺菌劑混用,殺蟲、殺蟎劑混用,或殺蟎劑與殺菌劑混用,農葯、適量的速效性化肥混用。
3、一般農葯均不能與鹼性的農葯混用,也不能與其它鹼性物質如氨水、石灰、肥皂、石鹼等混用。
4、殺菌劑一般不能與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混用。
5、混合後會產生化學反應、能引起葯害的農葯或肥料,不能混用。如石硫合劑和波爾多液不能混用。
6、.混合後出現乳劑破壞現象的不宜混用。
7、各種可濕性粉劑與其它葯劑及肥料混合後,如果產生絮結大量沉澱現象不宜混用。
8、農葯與農葯,農葯與化肥混用一般以兩個品種為宜,必要時也可以三個。
9、微生物殺蟲劑,微生物殺菌劑,微生物的除草劑不能與化學殺菌劑農葯混用。
10、兩種可濕性粉混後,要先將可濕性粉混合均勻,再加水稀釋。
⑽ 什麼是混合混合過程存在哪三種機理粉體物料混合方法常用的有哪兩種
混合,就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各種物料組分互相摻合,其在任何容積里各種組分的微粒均勻分布。它是確保配合物料質量和提高物料效果的重要環節。
混合的方法有多種,如機械式混合、氣動式混合、沖動式混合等,其中機械式混合較為常見。
以機械式攪拌混合為例,其混合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首先以散狀物料小塊運動形成的對流混合為主,混合均勻度迅速提高;其次,粒子問的相互滑動與沖擊,或槳葉與壁面之間的壓縮與伸延的剪切作用,混合速度平穩;第三,粒子位置交換的擴散作用與分離作用達到平衡狀態,即混合均勻性保持穩定或稍有波動。完成上述過程一般只需2~6分鍾,但不同的混合機有不同的均勻混合的時間要求。
分類
混合一般分為分批混合和連續混合。
1、分批混合
就是將各種物料組分根據配方的比例配成一定數量的一個批量,將這批量物料送入間隙工作的混合機分批地進行混合。混合一個周期,即生產出一個批量物料。這種混合可以迅速地改變配料的比例和品種,換批比較方便,每批之間的相互混雜較少,但操作比較頻繁。
2、連續混合
就是將各種物料組分分別連續計量,連續地送入連續混合機或相應的混合設備進行混合。這種工藝適應於比較固定地生產某一種品種和配方的物料,換批較麻煩,並且由於殘留物料多,造成兩批問的互混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