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校本課題研究的常見科研方法
1.觀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學生,並做好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和攝影像的方法記錄下808天的孩子兒童心理)
2.調查法
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4.文獻法
對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法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揭示其異同,找出教育現象的普遍規律及主要對象的特殊規律,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或具體作法。
6.個案法
把個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查了解其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特點,並據此設計和實施相應措施,促進其發展變化,然後把對這些條件、措施與結果之間聯系的認識和結論推廣到一般上去。
7.統計法
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對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分析解釋和統計檢驗的原理和方法。
8.行動研究法
由社會情景的參與者,為提高對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某依賴的背景的理解,進行反省式的研究。
B. 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包括哪些
校本教研直接指向學校中的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發生的問題,它的特點是將學校實踐活動與教育研究密切結合在一起,並大力倡導學校第一線的教育者參與。 校本教研是基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需要或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探討、研究活動,常用而有效的形式有以下幾種。1、理論學習。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每個學校的領導都諳熟這種形式,但沒有幾個學校用好它,許多時候是走過場。2、案例分析。這是教師把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案例,自己分析或與同伴共同討論,達到資源共享和業務能力互相提高的目的。3、校本論壇。選擇好主題,選好主講人,可以全校教師參與,也可以是教研組開展活動。4、進行教學反思。形式是集中切磋,或是寫文章互相傳閱討論,目前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是使用效果明顯的一種形式。5、結對幫扶。這是老帶新、強幫弱、骨幹教師引領的一種形式,各個學校都在做,但做得不好,原因是作為師傅者,往往有保守的一面,校內競爭存在一定的殘酷性。6、經驗交流。這是常用常新的教研形式。7、調查研究。選定課題,組織人員深入第一線掌握真實材料,這種形式雖然用得不多,但確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形式。8、開展公開課、觀摩課、示範課、優質課等活動。這是學校開展最多的一種教研形式,參與者眾多,這種形式,要把握好評課一關。9、骨幹教師與教師對話。這是近十年來隨課改的推行而興起的一種形式,骨幹教師的現身講解傳授,方式直接,見效快。10、說課。形式簡便易行,目前用得多。 此外,還有問題解決、協作解決、教學指導、課改沙龍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