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巧用學具教具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必須關心所有兒童的發展,而學校的責任則是創造能使每一個學生達到他可能達到的最高學習水準的學習條件。所以說在教學上教師的教離不開教具;學生的學同樣也離不開學具。本文我就使用小學數學學具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所起的作用談幾點看法。
一、學具可促進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
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動手操作是思維的基礎和源泉,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好方法,而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的影響,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持久能力差,且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具有好奇、好動等特徵,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這些特點出發,適當的使用學具,把動手、動腦、動口結合起來。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
二、學具有助於學生理解數學算理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數學中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這就要求在研究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學具的操作,可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16塊餅干,平均分給5人,每人幾塊?還剩幾塊?出現平均有分不完的情況,學生難以理解。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可採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平均分5人,每份3塊,剩下1塊。通過擺小棒體會,使學生感知,以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數形結合,在操作中從形的方面進行具體思考後逐步過渡到數的方面進行思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時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
三、學具有助於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
1.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精神條件。實踐表明:當代的小學生由於處在信息時代,他們知識視野較寬,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由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如:認識圖形――把一個圖形至少可以分為幾個三角形比較抽象,讓學生從操作擺小棒中入手,邊操作邊思考,從中悟出,探索出四條邊至少可以分成兩個三角形、五邊形至少可以分成三個三角形、六邊形至少可以分成四個三角形。這樣的教學,使學生通過操作容易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2.學具的使用,因師生互動,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的局面。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師生雙邊活動是這種認識活動特殊性的表現之一。教育部《關於我國數學課程研製的初步設想》指出,要通過數學教學改革,努力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改革單純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提供給兒童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通過學習者群體的討論與交流,進一步歸納、驗證,形成數學結論,讓兒童獲取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學具的操作,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大膽發問、質疑,共同制定解題計劃,選擇適宜的思維方向和策略。通過這些思維方式和策略的運用,不斷解決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的矛盾,教師講解與自覺理解的矛盾和同學之間新知識理解水平差異而產生的矛盾,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四、學具有助於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有助於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他們親手操作,通過視覺、觸覺的刺激,利用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作用於大腦,形成表象,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有些題目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果靠教師生硬灌輸,很可能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家動手擺一擺,算一算,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問題得到了解決,對集合問題學生也有了初步認識。這樣就把抽象變為直觀,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慢慢的,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有助於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教學「同樣多」時,讓學生先擺5朵紅花,然後讓學生在下面一個對一個的整齊地擺,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數學課程標准》也同樣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兒童的智慧就在他們的指尖上,讓學生通過各種操作活動,經過分析和思考,形成准確的表象,在實踐中體驗數學、探究規律。藉助學具的優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在感悟,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認知結構,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想像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對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有力的滲透,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五、學具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內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數學知識、能力的發展,又包括數學情感(興趣、自信心和數學觀等)的發展。這兩個方面的發展是同時進行、相互促進的,而後者我們過去對它卻不夠重視。我們必須把數學情感作為一個獨立的目標和數學知識、能力的培養平等看待。所以,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方法,其中為學生創設操作活動情境,利用學具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小學生思維處於具體形象為主的發展階段,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創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
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學具操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的機會,藉助學具操作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探索,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貳』 如何恰當的選用幼兒玩教具促進教學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不僅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掌握相應的教學方法,而且還需要運用相應的玩教具來輔助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幼兒教學活動中,要合理選用玩教具及其它相關的學慣用具進行教學。玩教具作為幼兒學習的輔助工具,它起到的是輔助教學的作用,是引導和促進幼兒學習的一種手段。如何恰當地使用玩教具來促進教學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研究和探索,總結了一些體會。
一、明確玩教具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合理使用玩教具對幼兒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的學習離不開玩教具,這與幼兒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有直接關系。對幼兒而言,有了玩教具的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變得更輕松、更有趣,會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慾望,讓幼兒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自由發揮其想像和創造能力。
有效使用玩教具,有利於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有利於增強幼兒對認知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的訓練,可以很好地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有效使用玩教具,會使枯燥變為有趣,使抽象變為具體,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學中玩,玩中學,輕松學習,快樂學習。
有效使用玩教具,既陶冶了幼兒情操,又培養了他們的感受力和表現力。使用玩教具使原本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的情景感受,如讓幼兒戴上頭飾,使其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使幼兒身臨其境,興趣盎然,增強和發展了幼兒自身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有效使用玩教具,可以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用紙箱做成的山洞,在紙箱上面貼上動物圖案,讓幼兒練習爬;用布和棉花做成的套圈,讓幼兒練習跳;將掛歷紙刷上油漆做成金箍棒等。不僅使幼兒在情景游戲中鍛煉了走、跳、爬、平衡的能力,而且使幼兒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增強了幼兒的環保意識。
二、玩教具的選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合理選用玩教具
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中要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和內容來選用玩教具,既要考慮玩教具在哪些環節來使用,又要考慮如何運用可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切忌因為選用玩教具的種類過多,或選用樣式不當而起不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或是因為選用不當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例如:一位教師為了能夠在課堂上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導言部分出示了一個角色玩偶,她告訴幼兒今天請了一位「小客人」,可是她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沒有絲毫聯繫到這位「客人」,就彷彿「客人」從未來過。有的幼兒看看老師,又看看「客人」,表情很疑惑。既然這類玩教具與活動無關,就不要出示。還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准備了很多的玩教具,從多媒體課件到玩偶、操作卡片、頭飾,活動過程中讓幼兒目不暇接。活動中孩子們玩了個不亦樂乎,可是對幼兒的知識經驗、能力、情感的培養卻未見成效。可見過多的使用玩教具,分散幼兒對學習內容的關注,並沒有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對玩教具的使用不宜過多,也不能過簡,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環節、合理安排,使用得當,充分發揮玩教具的輔助作用。
2.根據幼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玩教具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其發展水平也不相同,認知能力、動手能力、人際交往等都存在差距。不同年段的幼兒對玩教具的要求也不相同。在中、小班幼兒的故事課中傾向於看圖片和手偶表演。而大班幼兒則適合用操作式圖片和戴頭飾分角色表演。一般來說,中、小班幼兒的學習方式是通過觀察、模仿、體驗、游戲來學習的。而大班幼兒是通過觀察、模仿、操作、體驗和與他人(教師、同伴)相互作用來學習的。為中、小班幼兒提供的玩教具既要美觀有趣,又要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讓幼兒在體驗和游戲中學習。為大班幼兒提供的玩教具,要在此之上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需求,促進幼兒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學習。
3.玩教具的選用數量要適宜,並確保質量和安全性
目前,幼兒園中可供選擇的玩教具很多,有的是從市面上購買的,也有的是由教師利用廢舊物品製成的,或者是利用自然材料(沙、土、水等)直接呈現給幼兒。無論是何種材料,首先應考慮材料的安全性和質量。如果是廢舊物品製成的就應消毒後使用,如果是市面上購買要看其是否含有害物質,是否符合質量安全標准。在使用過程中避免低齡幼兒咬或打玩具。同時,玩教具投放的數量要合理,分配均勻,避免幼兒間相互爭執。大班年齡的幼兒所使用的玩具或材料需要合作的,教師要積極引導、協作配合,培養幼兒間分享和合作意識。
三、充分發揮幼兒教師在玩教具使用中的指導作用
充分發揮玩教具在教學活動中的促進作用,離不開幼兒教師的指導。首先,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認知能力及幼兒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從而做到因地制宜,恰當合理推薦使用玩教具。其次,教師在發揮好示範作用的同時,鼓勵、啟發、引導幼兒在運用玩教具過程中的創新性活動。最後,幼兒教師要對每次幼兒玩教具的使用效果進行記錄、分析、總結,為更好的發揮玩教具的作用積累經驗。
總之,玩教具的使用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根據教育目標和內容的要求,合理選用,正確指導,充分發揮玩教具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
『叄』 求玩教具使用總結
幼兒園課題研究結題之際,我們班承擔了展示音樂游戲的任務。為了保證幼兒游戲的質量和展示的效果,我們把原本由幼兒聽音樂自由敲擊小竹竿的節奏游戲編成了一個有隊形、節奏與動作變化的表演性節奏游戲活動。雖然敲擊小竹竿的動作和節奏都來源於以往孩子的自由游戲,可孩子們在表演時始終很拘謹,全無日常游戲中那種機靈活潑的游戲情趣。_遍遍地練習,一遍遍地提醒幼兒注意動作和表情,但孩子們的表現卻總讓我們覺得沒有了游戲的味兒。
又一次練習開始了。楊卜丞和沈一寧面對面玩對敲竹竿的動作,沈一寧突然把雙手同時擊打竹竿的動作改成了兩手交替擊打的動作。或許是覺得自己做了一個新的動作,沈一寧很開心,流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表情。而楊卜丞,先是轉頭看了看老師,似乎想把沈一寧的這個自由動作告訴老師,但很快又改變了主意。他雙手握緊竹竿,就在沈一寧的竹竿敲擊下來的時候,突然雙手往後一縮,沈一寧的竹竿敲了個空,楊卜丞開心地笑了,同時還不忘偷眼看一下老師有沒有注意他倆的動作。你來我往,相互交替,兩個孩子就這樣聽著音樂玩得不亦樂乎。很快,周老師發現了他們的小動作並制止了。孩子們又重新回到那種面無表情的游戲表演之中。
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我不禁想:現在孩子們表演的是游戲嗎?我們一直在說,要讓孩子在游戲中享受快樂,但我們究竟是在為了孩子的快樂引導幼兒游戲還是在為了取悅成人而游戲幼兒?
「游戲」,英語為「play」,指的是一種自由的活動。幼兒園教學以游戲為基本途徑,倡導的就是教學中要體現自由與愉悅、體驗與創新、平等與包容以及動態與開放的幼兒游戲精神。這種游戲精神,是幼兒游戲的本真追求與價值體現,也是幼兒游戲的靈魂與精髓。目前有一種新的游戲存在觀,即游戲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其主要的觀點就是:游戲作為一種精神特質而表現為一種精神狀態或趨向;游戲作為一種精神,滲透或彌漫於幼年生活的全過程;游戲與兒童從來就是不可分的;游戲就意味著童年,而童年期就是游戲期,游戲是童年的生活,是兒童的存在方式;游戲精神就是童年精神。上述事例中楊卜丞和沈一寧的游戲行為就是一種很典型的表現,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洗手,故意用肥皂搓出許多泡泡,還用嘴巴去吹泡泡,或者用手捏住水龍頭讓水花四濺;喝牛奶,順便把牛奶袋吹得鼓鼓的,然後再放在地上用力一下子踩爆;走路,悄悄地拉幾片路旁的小樹葉或撿幾顆小石子放在口袋裡……只要你用心觀察,隨時隨地都可以看見孩子這種「偷著樂」的游戲精神。
這不禁讓我想起很多年前和女兒一起玩過的一些游戲。那個時候,我們這個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剛剛起步,我每天都要和女兒從公交車站走很遠的一段路回家。為了讓女兒乖乖地自己走,我變著法子和她邊走邊玩。踢石子,隨便在路邊找一顆小石子,邊走邊踢,比賽誰踢得遠;跳格子,順著彩色道板磚的方格,一格一格跳或兩格兩格跳;走小橋,認准路上的某一條線,腳踩在線上走;撿落葉,看誰能撿到更多的不同形狀的葉子……這些游戲,往往從女兒的無意舉動開始,比賽的結果則基本是我輸,願賭服輸的我就看著路邊的景物隨口給她編故事。後來,當我女兒開始學寫小說的時候,大段大段的場景,都是關於兒時這種游戲的回憶。她說,我就記得我玩得很開心,媽媽給我講的每一句話都記得清清楚楚,好像很多知識都是在這個時候知道的。
今天,當我翻看女兒小說中描寫的這些細節,心中的震撼是難以言說的:我這個做幼兒教師的母親,曾經為了孩子的成長費盡心機地讓她去參加各種興趣學習,也曾經自己嘗試著在家裡教她學習這樣或那樣的東西。但最後深深印在女兒記憶中的,卻是當年我毫不在意的這些小小游戲!
身為幼兒園教師,相信沒有誰不知道游戲對於孩子的重要;但每個幼兒園教師,又似乎都身不由己地剝奪著孩子們自由游戲的權利,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努力讓幼兒「游戲」。從晨間桌面游戲到日常的教學游戲或者區域游戲甚至角色游戲,隨處都可以看到教師對幼兒游戲的高度控制。是呀,幼兒園的每一個時段都是教師安排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環境中所呈現的一切,都是教師有目的的一種預設,都隱含著一定的教學目標,游戲也因此而不可避免地成為實現教師預設目標的一種手段。但過多的人為控制,使得游戲幾乎失去了它自有的功能和價值。我們可不可以像孩子一樣,把游戲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讓游戲精神成為貫穿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靈魂?
事實上,只要我們摒棄功利主義思想,不去考慮如何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而真正關注怎樣讓孩子在游戲中自由快樂地成長,我們就能實現教育觀念的自我超越,真正地確立幼兒的「游戲人」地位,讓孩子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游戲。就像上例中楊卜丞和沈一寧的游戲,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音樂的節奏和動作的情趣,而我們引導孩子玩音樂游戲的初衷,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在游戲中享受音樂和節奏的快樂嗎?為了展示教學成果而高度控制幼兒的游戲行為,實質上卻剝奪了孩子自由游戲的權利,這確實有些得不償失。
游戲是兒童的存在方式,是幼兒主動、獨立、創造性的學習方式,是幼兒園最有價值的課程,孩子們的童年需要我們從實現教育觀念的自我超越開始重構幼兒教師的游戲精神。作為幼兒教師,我們需要擁有一顆童心,保持一份童趣,與幼兒同歡笑共成長;作為幼兒教師,我們需要觀察幼兒內在的願望與需要,給孩子一份自由與空間,而不能用外在規范去一味地束縛或壓抑孩子;作為幼兒教師,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游戲的材料,讓孩子在活動中自主嘗試與發現,而不是把我們所了解的一切用說教的方式告訴孩子……
以後再有類似的游戲活動展示,我們一定會多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相信所有人都願意看到孩子在音樂中的那種自得其樂的自主表現,看到孩子那種獨立創造的自由愉悅的游戲精神,看到孩子在游戲中自我天性的表達與動態開放的游戲靈魂。
『肆』 如何有效地在課堂上使用小學數學學具的研究
(一)學具教具的運用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
小學生容易對教師形成依賴性,久而久之以教師為權威,不敢質疑和提問,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不良影響。打個比方來說天性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像是未經修剪的木材,旁逸斜出自有自己的個性,死板的教學方式和統一的答案就好像是一把冷硬的斧頭,劈掉了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想像力,使學生變得毫無新意和創造力。而運用學具教具則能夠著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事半功倍。
(二)學具教具的運用有利於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夠脫離實際生活,學具教具像是交流的橋梁,能夠引導學生將抽象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教學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實踐思維。
(三)學具教具的運用有利於學習主體地位的培養。
探究意識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條件。處於信息時代的小學生知識視野比較寬,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學具進行探索發現,掌握數學知識,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識。同時學具的使用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主動地吸收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有助於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單向灌輸教學局面。
(四)學具教具的運用有利於合作意識的培養。
合作在人類社會中佔有重要作用,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教學中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和操作學具的手段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