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漢服簡介
曲裾(讀音qūjū)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
扣扣1344: 我想知道這東西可以下地幹活嗎 2017-6-18
星空之珠 14
3樓2013-12-8
操作
直裾。【東漢-魏晉南北朝】
直裾指漢服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襜褕是典型的直裾袍。和服的帷子也是直裾袍。直裾袍可分為交領直裾袍、圓領直裾袍、直衿直裾袍。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至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曲裾。唐代起
很多人以為漢服都是長袖飄飄,但古代勞動人民每天干那麼多活,總是有點不方便,所以也多有窄袖,琵琶袖,比如以下這
順便說一下,漢服指的是【黃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也就是不能說漢服僅僅是漢朝的衣服,漢服是漢族人的衣服,就像漢子,漢語是漢族的語言一樣。也就是說沒有所謂「唐服」,因為唐朝的服裝也是漢服的一種。
而唐裝則是另外一個概念。唐裝是指西式裁剪的裁製方法改良的,特徵是立領、盤扣、對襟。名稱來源外國說法,字面意思是(唐人的服裝,並不是唐代服飾,與唐代服飾截然不同,毫無關系。)其出現時間極短且裁製為西
齊胸襦裙,舊稱高腰襦裙,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裝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的一種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根據現在人們對它的考證,一般改稱之為齊胸襦(網路搜的)
❷ 對於漢服文化,你是怎麼認識它的
對於漢服文化,實際上我最開始認識它,還是通過一些古裝的電視劇。大家會發現現在古裝電視劇是非常火爆的,而且這種電視劇可以說是世界上僅有我們國家才有的。在古代的電視劇之中,他們依據史料劇將古代所流行的一些服飾製作出來,然後去貼合那個時代的特徵進行創作。
因此你穿這樣的服裝走在街上的話確實是比較引人注目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穿著漢服走在街上的時候,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越來越多人開始加入到這個群體之中,那麼漢服文化也就由此開始盛行起來。到現在為止,漢服可以說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一種服裝,在生活之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穿著漢服的人走在街上。當我們再次看到這樣的人的時候,其實從心底來講並不會再覺得詫異,反而會非常的欣賞。
❸ 漢服的種類
一、漢服的定義
漢服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二、漢服的種類
1、【曲裾】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
(3)漢服的認識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漢服基本禮儀
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
三、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參考資料:網路-漢服
❹ 漢服怎麼區分是山的還是正的
隨著中國風的大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漢服.許多不良商家也開始打上了山的主意,對於剛入坑的萌新們來說,如何買到正版就成了關鍵。
一、標題字樣
「山」也稱之為山漢服,意思是侵犯了原創者的版權的漢服,但是很多同袍都是新入坑的,從標題判斷就是最直接的方法。服裝的商品名帶「古風」、「復刻」、「正統」、「同款」等關鍵詞的,基本上都是影樓裝或者山.
二、價格和形制
我們要了解一下漢服的主要特點,隨著漢服的發展,交領右衽、 褒衣大袖等特徵是一直存在的,交領右衽指的是衣服前面的兩片前襟左右相交差在一起,且左襟蓋於右襟上,稱為右衽。
而且通常有3種形制,分為衣裳(chang)制,深衣制和通裁製。而且其中的刺綉和布料價格是比較昂貴的,尤其是重工刺綉,精緻刺綉工藝的漢服,一兩百能買兩套的大多是山.
三、元素紋樣
在傳統漢服中,常見的裝飾元素包含動物紋,植物紋水墨畫等等。而且動物紋中最為常見的則是仙鶴,龍紋綉花,以及很為常見的流雲、山水畫以及水墨竹子等元素。
但是有些「山」的漢服會出現魔術貼、拉鏈、或者原本是兩件分開的上下裝,變成了一件式穿著的,這也是辨別山正的一個因素.
❺ 漢服主要有哪幾部分組成
漢服主要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四部分組成。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5)漢服的認識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❻ 關於漢服文化的知識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
它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興盛於明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綉於一身,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徵,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民族服裝。雖歷經變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始終未變。
(6)漢服的認識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漢服文化的現狀
隨著傳統文化回歸潮漸盛,漢服婚禮、漢服開筆禮、漢服祭祀大典等形式多樣的漢服「秀」在中國內地頻頻上演。「漢服」熱折射出民眾對文化傳統關注度的提高,但無論是羽扇綸巾、峨冠博帶的「穿越」體驗,抑或是對傳統文化的喚醒,文化傳承中「形」與「質」之爭日益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漢服早已從小眾青年群體的文化表達符號逐步走入大眾的審美視野。在審美變化的背後,迴避不開的是蘊含在漢服中綿延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推動青年群體走向潮流前沿。
❼ 漢服介紹視頻
土豆網:
直接搜漢服
比較好的視頻:
穿漢服的女孩
和服韓服漢服辨析 第二版
漢服——漢民族服飾 款式展示
漢服運動的愛國式
漢服電子相冊
重回漢唐
漢家衣裳
原創漢服科普劇:《大話漢服》[龍顏大悅020期]
❽ 什麼是漢服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❾ 對漢服的認識和想法
漢服文化內部分為很多派別,例如考據黨、仙女黨等,這些都代表這獨具一格的漢服文化。作為旁觀者,我們應該以正常的目光去看待這件事,這不是什麼奇裝異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
近幾年,漢服風潮掀起,許多姐妹都入了漢服的坑。一入漢服深似海,這裡面有太多的學問,有些時候又得在意別人的眼光,那麼今天就來談一談對漢服的認識和想法。
對漢服的認識和想法
首先漢服復興運動很多人認為是要由表及裡,所以重視漢服穿著。然而事實並不盡人意。漢服黨內在實際上分了很多派別吧。有考據黨,對出土文物深入研究,版型要求高,對細節重視的;秀衣黨,只是覺得好看的的;復興黨,專門考究禮儀禮節等等的;還有現在因為各種雜七雜八的商家而有的仙女黨,喜歡雪紡等翩翩欲仙既視感的衣服的;朙制黨,已經不歸屬於漢服黨,專門喜好明代前後文物較多的衣服的形制的人,理智接受對衣服各朝代的看法。
就像所謂的齊胸襦裙。歷史上並不能考證,沒有出圖文物。只有壁畫和陶俑。事實上,唐代的高腰襦裙和現在漢服的齊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說白了,齊胸襦裙就是現在人的腦洞。有人說不一定要完全仿古,那麼這個由表及裡的意義又何在呢?
說難聽點,現在所謂的漢服圈實在是有點魚龍混雜。復興之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雙耳結怎麼系
雙耳結是漢服中常見的系法,雙耳結適用於齊胸襦裙的兩片式襦裙。首先把襦裙的後片穿在已經穿好的上衣上,將後片上的系帶往前拉,繫到胸前的位置。固定好後片之後,用前片把後片的系帶遮擋住,將系帶綁在後片上繞回前面來。將繞回來的系帶麻花狀旋繞五分之一的位置,兩邊各留五到十厘米的結做尾就可以了。
漢服要帶什麼配飾
配飾一:發簪
最為普遍的發飾了。正因為它的普遍,所以才更要擁有不是嗎?簪子的風格很多,也很百搭,幾乎所有形制的漢服都可以配一個發簪,戴法也是非常的簡單,手殘黨也能學會。有關發簪,時醬認為經濟不是很寬裕,或者沒有收藏愛好的同袍們擁有三支就足夠了。一支百搭的,兩支造型奇特的。應付大多數漢服綽綽有餘。
配飾二:發冠
這個就屬於比較華麗的配飾了。除了戴上後,行動有所不便以外,它戴的過程也比較的繁瑣,一個人很難搞定。也不是很日常,擁有一個發冠就可以了。畢竟大多數袍子們穿的還是常服居多,除非有什麼重大節日才會帶發冠。
配飾三:發帶
最容易獲得的首飾。剛開始接觸漢服的袍子,一定會有一段時間瘋狂痴迷買發帶。發帶這個東西好看不貴,各家店鋪更新的頻率也相對較快,當然要「剁手」啦!其實一根紅繩子也能代替發帶,價錢方面更加便宜,只是上面沒有精美的綉花。
漢服的魅力不僅體現在本身設計,更加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如果漢服文化能夠發展得更加有序,那就更加好了。
❿ 漢服是什麼樣的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