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風寒感冒,傷寒論中的桂枝湯用量
《傷寒論》桂枝湯方: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
芍葯三兩
甘草(炙)三兩
生薑(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葯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後服,當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傷寒論中的一兩為13.92克,一升為200毫升。據此換算一下:
桂枝40克
芍葯40克
甘草(炙)40克
生薑(切)40克
大棗(擘)十二枚,加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
2. 傷寒論份量的計算銖是多少克
大學教材和《簡明中醫辭典》都認為《傷寒論》的一兩為13.92克,那麼一兩為24銖,一銖等於0.6克。但也有學者認為《傷寒論》的一兩為15.625克,那麼一銖為0.65克。
3. 中葯古方中的二升為多少克
在中醫葯方面宋朝以前是漢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升是體積單位,1升=液體200毫升
參考:
漢代度量衡的轉化
1.度量衡制
要用好《傷寒論》中的方劑還要注意它的葯物用量問題,傷寒論中用的是漢代的度量衡,和我們現代的不同,所以我們要考證漢代的度量衡。廣東省中醫院泌尿外科呂立國
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說: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就是說1200個黍米重12銖,兩個12銖是一兩。明確的指出了漢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單位和進位關系。單位應用了銖、兩、斤、鈞、石。石這里讀shi,在後來讀dan,是個衡量單位。
北京博物館里有漢代司農銅權,是東漢國家最高的管理農業的行政部門,它所制定的標準的衡重器具,實際稱下來漢代的1斤=250g,漢代的1兩=15.625g,約等於15g。
容量單位,還是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千二百黍實其龠(yue),合之為合(讀ge),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這是五個容量的計量單位。還是通過文物來考察它實際容量。結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黃湯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湯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現在的用量差不多。
《傷寒論》中還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說白飲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說厚朴用1尺。那麼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還是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一黍為分(這句不是原話),「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漢代關於度量的5個計量單位。進位關系都是十進位。從中國科學計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國博物館所保存的14把漢代尺子測量來看,1寸=2.3cm,1尺=23cm,三國大將關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當於女排郎平的高度。
漢朝後是晉朝,晉朝在衡重的兩和銖之間加了分,6銖=1分 4分=1兩。在《傷寒中》只有一個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黃升麻湯,顯然在仲景時代是不會用分來最單位的,是後人在傳抄的時候進行了換算,或者這張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匱要略》中出現了許多用分作為計量單位的方子,肯定是晉唐以後的人在抄寫時給改過的,不是張仲景原來的東西。當然有的方劑如三物白散,說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貝母三分,這個分不是實際的衡重單位,而是葯物之間的劑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樣的意思。但是《金匱要略》中好幾張方子是用分作為計量單位。
晉朝到宋朝,我國的度量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1斤從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從200ml上升到1000ml,1尺從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時間里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為什麼呢?根據中國計量科學研究員他們的理解認為,在這個時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國家收稅想多收一些,於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給擴大了,後來大家都這么作,國家就從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後一直到清代的庫平制,中國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穩定了下來。沒有隨意擴大,主要是我國的經濟發生了變化,地主收租,國家收稅不再單純的收糧食,而是收銀子或銀票,再改度量衡已經失去了意義,所以就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晉、唐、宋的度量衡發生了變化但是,當時國家規定,醫葯和天文是關繫到人命和國家興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舊制,其他行業用新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燾的《外台秘要》它的葯物計量仍然保留的是漢制,宋朝以前的中葯書都是應用的漢制。宋朝在各方面都進行了改搞,包括中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葯劑量,宋朝應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葯物作成粗散,煮過後連葯渣一起吃,這是宋朝的獨特的服葯方法,如果連葯渣一起吃的話,葯量一定要減少,這樣它就用了宋朝當時的度量衡制,從衡重的方面來看,它用了斤、兩、錢、分、厘、毫。從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故以後的方書基本用的是宋代這種度量衡制。因此說雖然度量衡在我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大的變化,但是在中醫葯方面確很簡單,就是宋朝以前是漢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經方葯量的折算
如麻黃湯: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過來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從麻黃湯的煎煮方法上來看: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療量,如服葯發汗後,不再服用。那麼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們現在一次開的麻黃湯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樣的。
再如桂枝湯:桂枝三兩 芍葯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療量,故折算為: 15g 15g 15g 10g 4枚
換算的時候要記住兩點:一是漢代的一兩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克,還要記住這個方子分幾次吃。如四逆湯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吳茱萸加生薑湯是分五次服用的,這樣摺合才能准確。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當地的葯物用量習慣後,按照《傷寒論》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麼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麼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這個方法是最簡便的。即符合的當地的用葯習慣,又符合經方的用量。
《傷寒論》中還有以容量和數量來計算的葯物。有的我們現在仍用容量來計量,如水。但是許多我們現在已經不再用容量來計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麼我們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為現代的容量然後再稱重。比如說粳米一升,就用現在的粳米200ml進行稱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長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屬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長。有些人在開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的時候,葯房沒有粳米,他就告訴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進取。從理論上來講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湯證和白虎加人參湯證是熱盛傷津津液不足的證候,用粳米在這里是養胃氣的,要用大米的話,它除了保胃氣的作用之外還有一點利尿作用,所以對於一個熱盛傷津的病人,嚴格的來說用大米是不科學的。半夏半升,我們用半夏100ml,今天稱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當然是23cm,但是寬和厚沒有說,我們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寬3.5cm,長23cm,稱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個邊長是一寸的正方形葯勺來去這個散,我用一個2.3cm見方的紙板來取五苓散,稱重大概是5-6g。
用數量來計算的葯物,我們今天還有用數量來計算的如大棗等。但是這種方法已經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稱重的方法。如杏仁,我們不再數多少個杏仁,而是稱重。有人稱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稱重是30g,枳實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烏頭一枚大約是5g。還有個一錢匕,說法很多,沒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茲據柯雪帆教授歸納整理的資料並經反復稱量核實,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體250毫升,下同)
兩=15.625克
升=液體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類葯末約2克 草木類葯末約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克
一錢匕=1.5-1.8克
一銖=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吳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蟲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強烏頭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平均15克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實1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厚朴1尺約30克
竹葉一握約12克
4. 請問傷寒論里一兩到底多少
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摺合為現在的一錢,也就是3g左右,這也是現在的常用量;還有一種說法,按一兩約合15g算,用量比較大,大病、重病多用這個量。
5. 1錢等於多少克
錢是我國現行的最小重量單位,目前在中葯方、黃金、食譜中會經常使用到這一計量單位。在現行的單位換算中,1錢等於0.01斤,1斤等於500g,那麼1錢就等於5g。
一錢是多少克 一錢等於多少克
自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一直都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所以那時候,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95÷16÷10,1錢約等於3.72克。到了1959年,國 務 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的十六兩為一斤改為十兩為一斤。」而中葯計量區別對待,仍襲舊制不變。
一錢是多少克 一錢等於多少克
1979年以後,中葯計量單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而不用「兩、錢、分」,舊制595g一斤也就統一成為了500g一市斤。就這樣,錢換算為克的正確方式為:1錢=500g÷10÷10=5克。
6. 張仲景《傷寒論》中方劑(經方)用葯劑量如何換算,1兩=克
據網上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對漢今度量衡計量單位換算方法說法不一,比較權威性的有
、高等醫學院校中醫教材:《方劑學》在「古今葯量考證」一節中說:漢代「一兩約合現代的9g(三錢),一尺約合六寸九分,一斗約合二升,一升水約合二合(200ml)"。又說:「古方一劑等於現在的三劑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兩約合了3g(一錢)計算」。《傷寒論講義》「古今劑量折算表」中有類似的記載,並雲「凡雲若於升者,若作容量計算,以摺合60-80ml為宜」等。http://wenku..com/view/71ad4529647d27284b735122.html
7. 傷寒論中附子的用量
一般3--5克,因為附子有毒,一般臨床上從小劑量開始用,慢慢加大劑量。或先煎,或與生薑同煎。以附子之毒。
8. 請教傷寒論中麻黃湯的劑量
桂林古本 傷寒雜病論》的麻黃湯原方: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這里麻黃桂枝等量的。1981年出土的漢代大司農銅權表明,漢代一斤是十六兩,一兩十錢。漢代一斤約合當今250克,那麼一兩約15.625克。漢代一升水約合當今200毫升。漢代的草葯應該都是野生的吧,三兩約47克了。
一劑三服,那麼一服的話就是15克,而今三兩換算成9克,這是一兩等於3克的換算。明清時代,一錢應該是3.7克。
嘴上掛滿了經典經方,實際上自行其是而已。
9. 請問《傷寒論》里的小建中湯用量有桂枝3兩,甘草2兩(炙),大棗12個,芍葯6兩,生薑3兩,膠飴1升。
漢代1升等於現0.2升,膠飴比重1.5,漢方1兩15克,現方1兩減為3克,所以現方飴糖1升為60克
10. 郝萬山教授《傷寒論》視頻教程桂枝麻黃各半湯中桂枝5克,芍葯8克。。。其中芍葯8克有說錯嗎,怎麼得出的
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外感惡寒,面紅身癢。看原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葯一兩生薑一兩甘草(炙)一兩麻黃(去節)一兩大棗(擘)四枚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傷寒論》一兩合13.92克,分溫三服,一服一兩近5克。芍葯8克的說法與經方不符。或郝先生另有獨到見解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