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茶道用具有那些
茶道六用是泡茶必不可少的輔助用具,包括茶則、茶匙、茶夾、茶漏、茶針、茶筒,多為竹、木質地。
用途:茶則用來盛取茶葉;茶匙協助茶則將茶葉撥至泡茶器中;茶夾代替手清洗茶杯,並將茶渣從泡茶器皿中取出;茶漏可擴大壺口的面積,防止茶葉外溢;茶針用來疏通壺嘴;茶筒用來收納茶則、茶匙、茶夾、茶漏和茶針。
使用茶道具時要注意保持乾爽、潔凈,手拿用具時不要碰到接觸茶葉的位置,擺放時也要注意位置,不要妨礙泡茶。
茶道六用
⑵ 泡茶的水有什麼講究
泡茶技法(一):傳統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二.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茶葉飲法(一):紅茶飲法 自從我們的祖先發現和飲用茶葉以來,飲茶方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我國古代,茶葉最初作為葯用,是採摘生葉煎服。以後,發展為以茶當菜,煮作羹飲,或與其他食物調劑飲用,到了明代,才發展成為我們現在常用的茶葉沖泡飲用的方法,同時,由於我國地域遼闊,茶類眾多,風怕習慣不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飲東方法。不同類的茶葉的飲法雖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異。這是必須加以區別的。 (一)紅茶飲法 從使用的茶具來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杯飲法,一種是壺飲法。一般說,各類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和速溶紅茶等,大多採用杯飲法;各類紅碎茶及紅茶片、紅茶末等,為使沖泡過的茶葉與茶湯分離,便於飲用,習慣採用於壺飲法。 從茶湯中是否添加其他調味品來劃分,又可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兩種。我國絕大部分地方飲紅茶採用「請飲法」,不在茶中加添其他的調料。但在廣東,有些地方要在紅茶里加牛奶和糖,使營養更豐富,味道更好。在我國西藏、內蒙古,這種飲法更為普遍,稱之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飲法是: 先將茶葉放入預先燙熱的茶壺中,沖入沸水浸泡約五分忡,然後把茶湯倒入茶杯中,沖入適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壺中泡過一次的茶渣,一般棄去不再用。 一. 泡茶茶具 茶藝泡茶的工具種類繁多。置茶器包括茶則、茶匙、茶漏、茶荷;理茶器包括茶夾、茶匙、茶針、茶槳;分茶器包括茶海、茶盅、公道杯;品茶器包括茶杯、聞香杯、杯碟;滌潔器包括茶盤、茶船、渣方、水方、滌方、茶巾、容則;其它還包括煮水器、香爐、奉茶盤等。 以上介紹了林林總總的茶具,但喝茶的用具絕非一定繁瑣復雜,而應由簡入繁,重在培養自己對茶葉的基本認識。 二、泡茶的注意事項 功夫茶一般一泡只沖四次:一為皮;二三為肉,四為極。四沖之後,茶湯基本轉薄。四泡茶浸泡時間應依次增加。 出茶四字決:低、快、均、盡。出茶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敬;快,使香味不容易散失,且可保持茶湯熱度;勻,表示對客人一視同仁;盡,茶水瀝盡,茶葉不浸泡過久,茶湯不會苦澀。 任何茶葉都不宜浸泡過久,茶湯應與茶葉分離,即泡即飲。過濃的茶湯對身體不利,浸泡過久的茶湯會破壞茶葉特有的香氣和滋味。 三、泡茶用水 泡茶最好用山泉水,用江水最好用中間,用上茶濃,用下茶淡。 在古箏樂曲的伴奏下,主泡人熏香、凈手,先引茶入茶,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 燙杯溫壺: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最後主泡人向客人答謝品茶,鞠躬退場。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廣東的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緻,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余飯後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製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製時先將水燒開後沖茶。沖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即:「高沖」、「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第一沖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沖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在」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第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⑶ 茶具如何擺放和使用
茶具,使用茶具沖泡茶葉其實是有講究的,甚至是茶具的擺放其實也是有講究的。茶幾在中國是入清之後開始盛行的傢具。從明代繪畫中所見,當時香幾兼有茶幾的功能,到了清代,茶幾才從香幾中分離出來,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新品種。一般來講,茶幾較矮小,有的還做成兩層式,與香幾比較容易區別。清代茶幾較少單獨擺設,往往放置於一對扶手椅之間,成套陳設在廳堂兩側。由於放在椅子之間成套使用,所以它的形式、裝飾、幾面鑲嵌及所用材料和色彩等人多隨著椅子的風格而定。
一、茶幾的擺放
選用茶幾,宜以低且平為原則。如果人坐在沙發中,茶幾高不過膝,就比較合乎理想。此外,擺放在沙發前面的茶幾必須有足夠的空間,若是沙發與茶幾的距離太近,則有諸多不便。
(1)茶具的擺放要布局合理,實用、美觀,注重層次感,有線條的變化。擺放精美的茶具能給居室帶來雅緻閑性。
(2)擺放茶壺和茶杯的過程要有序,左右要平衡,盡量不要有遮擋。
(3)如果有遮擋,則要按由低到高的順序擺放,將低矮的茶具例如茶杯放在客人視線的最前方。
二、茶幾的位置
在客廳里,茶幾通常擺放在沙發旁邊或面前。
三、茶幾的形狀
茶幾的形狀,以長方形及橢圓形最為理想,圓形也可以;帶尖角的茶幾則一定要避開。有的年輕朋友喜歡造型獨特的茶幾,但從風水的角度來講,太奇特的造型並不是風水上的理想之選。
四、茶幾的大小
毫無疑問,沙發是主,茶幾是賓;沙發較高是山,而茶幾較矮是砂水,二者必須配合,山水有情,才符合風水之道。沙發是主宜高大,茶幾是賓宜矮小,如果茶幾的面積太大,就是喧賓奪主,並非吉兆,所以沙發前的茶幾不宜太大。若擺在沙發前的茶幾面積太大,這便是喧賓奪主的格局,可免則免,以免家口不寧,化解之法,最簡單莫如更換一張面積較小的茶幾,賓主配合有情,就既不會礙眼,又符合風水之道。
五、茶幾的色彩
茶幾色彩的選擇同樣以結合主人命理所喜為佳,才能更有利於主人的運勢。如,命理喜木的人,可選用綠色系列的茶幾;命理喜火的人,可選用紅色、紫色系列的茶幾;命理喜水的,可選用黑色、藍色系列色彩;命理喜金的人,可選用白色系列;命理喜土的,可選用黃色、土黃色系列。
六、茶幾的材質
根據主人的命理所喜五行和行業的關系來說,可以做如下選擇:
從事創造設計及演出行業的人適宜選用木質的茶幾;從事政界和金融的人士適宜選用玻璃材料做的茶幾;從事物流運輸行業及外貿行業的人士採用金屬銅質的茶幾;從事教育及美容化工業的人士宜選用藤質的茶幾;從事地產和餐飲及醫葯的人士宜選用塑料茶幾。人們還常選用石材或木材製成的茶幾,作為穏重和權勢的象徵來開運,並將其擺在西北角,來加強主人的事業基礎。
⑷ 沏茶用的工具都叫什麼名字 詳細的來
茶具可分為置茶器、分茶器、理茶器、品茶器、洗滌器、其它一、置茶器:擺置茶具的器皿。茶則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心的器具,一般多為竹製品。茶匙將茶葉由茶則中撥入茶壺。茶漏放置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避免掉落壺外。茶荷可視茶決定置茶量,也可欣賞茶乾,聞茶香最後將茶置入壺中。二、理茶器:整理、清理沖茶器具的輔助工具。茶挾將茶渣自茶壺中挾出。茶針用來疏通茶壺的壺嘴內網,保持水流暢通。茶漿
茶簪
渣匙茶葉沖出第一次水時,表面會浮出一層泡沫,此時可以茶漿撥去泡沫。三、分茶器:以下四種名稱、功能皆相同。茶盅
公道杯
母杯
茶海 方便茶湯和茶渣的分離,使茶湯濃淡均勻便可倒入。四、品茗器:品茶的器具。茶杯品茗所用的茶杯,也稱就口杯。聞香杯此杯的高度比茶杯高,藉以保留香氣。倒入茶杯時可降低溫度並聞茶香。杯托放茶杯聞香杯的小托盤,有美觀作用,避免燙手。五、滌潔器:清潔茶具的器皿。茶盤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茶船盛放茶壺的器具,當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盛接避免外漏,且可保溫。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水方又稱茶洗。盛裝棄置茶水的器皿。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的器皿。茶巾作用為乾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拭乾,及擦拭桌面的水滴。茶承盛放茶壺的器具,預防水滴溢滿桌面。容則擺放茶則、茶挾、茶匙等容器。六、其他。煮水器電壺、酒精燈與水壺等。壺墊用以隔開茶壺與茶船,避免擦撞發出聲音。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茶娘式的泡法。像嫁娶訂婚奉茶就是。溫度計判斷水溫的器具。茶巾盤將茶巾、茶佛、溫度計放於茶巾盤上使桌面更整齊。計時器將茶表現最完美的一刻留下記錄的器具。天平秤茶的重量。香爐喝茶焚香可安定情緒,增加品茗樂趣。器枕放置茶簪、茶漿的器具。保持器具的清潔。茶鎦焙茶的器具。茶葉沖泡前,在茶鎦上用火烘焙,可增加茶葉的風味。蓋置放置壺蓋的器具。瀘網過濾茶渣的器具,使茶湯更清澈。養壺筆養壺的筆。陶壺有毛細孔會吸茶油,用養壺筆擦拭壺身,會讓茶壺更溫潤、油亮。
⑸ 綠茶怎麼泡好過程
綠茶品飲篇 綠茶品飲與綠茶茶具1:瓷杯品綠茶 瓷杯品綠茶適於泡飲中高檔綠茶,如一、二級炒青綠茶、珠茶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之類,重在適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觀察茶葉的色、香、形後,入杯沖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開沸水沖泡,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逸,保持水溫,以利茶身開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鍾後開蓋,嗅茶香,嘗茶味,視茶湯濃淡程度,飲至三開即可。這種泡飲法用於客來敬茶和辦公時間飲茶較為方便。 杯泡法,茶葉與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為適中。喜濃飲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飲者可略少加茶。 綠茶品飲與綠茶茶具2:玻璃杯品綠茶 玻璃杯泡綠茶,適於品飲細嫩的名貴綠茶,便於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內質。 泡飲之前,先欣賞干綠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葉,置於無異味的潔白紙上,觀看茶葉形態。名茶的造型,因品種不同,或條、或扁、或螺、或針……欣賞綠茶製作工藝,察看綠茶茶葉色澤,或碧綠,或深綠,或黃綠,或多毫……,再干嗅綠茶中香氣,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鍋炒香,或不可名狀的清鮮茶香……充分領略各種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風韻,稱為「賞茶」。然後進入沖泡。 採用透明玻璃杯泡飲細嫩名綠茶,便於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過程,人們稱其為「綠茶舞」。泡綠茶的具體操作,可視綠茶條的松緊不同,分別採用兩種沖泡法,一是沖泡外形緊結重實的名茶,如龍並綠茶、碧螺春綠茶、都勻毛尖綠茶、蒙頂甘露綠茶、廬山雲霧綠茶、福建蓮芯綠茶、凌雲白毫綠茶、涌溪火青綠茶、高橋銀峰綠茶、蒼山雪綠綠茶等,可用「綠茶上投法」。即洗凈茶杯後,先將85—90℃開水沖入杯中,然後取綠茶投入,一般不須加蓋,綠茶茶葉便會自動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後,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則徘徊緩下,有的上下沉浮後降至杯底;干綠茶吸收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二葉,單芽、單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劍,葉如旗;湯面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趁熱嗅聞茶湯香氣,令人心曠神怡;觀察茶湯顏色,或黃綠碧清,或乳白微綠,或淡綠微黃……隔杯對著陽光透視,還可見到湯中有細細茸毫沉浮游動,閃閃發光,星斑點點。綠茶茶葉細嫩多毫,湯中散毫就多,此乃綠茶嫩茶特色。這個過程稱為濕看欣賞。 待綠茶茶湯涼至適口,品嘗茶湯滋味,宜小口品啜,緩慢吞咽,讓茶湯與舌頭味蕾充分接觸,細細領略名綠茶的風韻。此時舌與鼻並用,可從茶湯中品出綠茶嫩茶香氣,頓覺沁人心脾。此謂一開茶,著重品嘗茶的頭開鮮味與綠茶茶香,飲至杯中綠茶湯尚餘三分之一水量時(不宜一開全部飲干),再續加開水,謂之二開綠茶。如若泡飲茶葉肥壯的名綠茶,二開綠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餘味無窮,齒頰留香,身心舒暢。飲至三開,一般茶味已淡,續水再飲就顯得淡薄無味了。 二是泡飲茶條松展的名綠茶茶,如六安瓜片綠茶、黃山毛峰綠茶、太平猴魁綠茶、舒城蘭花綠茶等,如用「上投法」,綠茶茶葉浮於湯面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干綠茶欣賞以後,取綠茶入杯,沖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鍾,待干茶吸水伸展後再沖水至滿,此時綠茶茶葉或徘徊飄舞下沉,或游移於沉浮之間,觀其茶形動態,別具茶趣。其他各項欣賞、品飲如前。 泡飲細嫩名綠茶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當然亦可,但不能透視綠茶在杯中變化全貌,不能充分領略綠茶湯中茶趣,是一不足。 綠茶品飲與綠茶茶具3:茶壺泡綠茶 一般不宜泡飲細嫩名綠茶茶,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綠茶茶葉,使綠茶茶葉失去清鮮香味。壺泡法適於沖泡中低檔綠茶,這類茶葉中多纖維素,耐沖泡,茶味也濃。泡茶時,先洗凈壺具,取綠茶入壺,用100℃初開沸水沖泡至滿,3—5分鍾後即可酌入杯中品飲。飲茶人多時,用壺泡法較好,因不在欣賞茶趣,而在解渴,或飲茶談心,或佐食點心,暢敘茶誼。 客來敬茶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禮節,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較為隆重。壺泡綠茶法,相對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區,為表達敬客心意,還在綠茶中放糖調飲,以示甜甜蜜蜜。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2.html?wtp=tt
⑹ 茶怎麼喝有什麼講究為什麼
各種茶葉的喝法不同的,怎麼喝都行,但是不管什麼茶葉都不能喝的過濃過量。
⑺ 茶道用具都有哪些
以泡茶的過程為主體來進行茶具的分類,泡茶所使用的茶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煮水器
水壺(水注):用來燒開水。目前使用較多的有紫砂提梁壺、玻璃提梁壺和不銹鋼壺。
茗爐:即用來燒泡茶開水的爐子。為表演茶藝的需要,現代茶藝館經常備有一種「茗爐」,爐身為陶器,或金屬制架,中間放置酒精燈,點燃後,將裝好開水的水壺放在「茗爐」上,可保持水溫,便於表演。[ 茗爐]
另外,現代茶藝館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隨手泡」[ 「隨手泡」],它是用電來燒水,加熱開水時間較短,非常方便。
開水壺:是在無需現場煮沸水時使用的,一般同時備有熱水瓶貯備沸水。
二、置茶器
茶則:則者,准則也,用來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准確。多為竹木製品,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器具。
茶匙:一種細長的小耙子,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
茶漏(茶斗):圓形小漏斗,當用小茶壺泡茶時,將其放置壺口,茶葉從中漏進壺中,以防茶葉灑到壺外。
茶荷: 茶荷:茶荷與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時,可判斷罐中茶葉多寡,由此決定置茶量;其次,將茶葉倒入茶和中,主人可借次視茶,決定泡茶方法,而客人則可欣賞茶葉、聞茶香,最後將茶葉置入壺中。
茶擂:當茶葉倒入茶荷後,以茶擂適度壓碎茶葉,可使茶葉沖泡的茶湯較濃。
茶倉: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將欲沖泡的茶葉倒入茶倉,兼具節省空間與美觀作用。
這部分器具為必備性較強的用具,一般不應簡化。
三、理茶器
茶夾:用來清潔杯具,或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
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來掏出茶渣 , 而尖細的一端則可用來疏通壺嘴。
茶針:用來疏通茶壺的壺嘴,保持水流暢通。茶針有時和茶匙一體。
茶漿(茶簪):茶葉沖泡第一次時,表面會浮起一層泡沫,可用茶漿颳去泡沫。
四、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便可將之倒入茶海。有些人會在茶海上放置一個擄網,以過擄倒茶時隨之留出的茶渣。茶湯倒入茶海後,可依喝茶人數多寡分茶,人數多時,可利用較大的茶海沖兩次泡茶;而人數少時,將茶湯置入茶海中,也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澀味。
五、盛茶器、品茗器
茶壺:主要用於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獨自酌飲的。
茶盞[ 茶盞]:在廣東潮汕地區沖泡工夫茶時,多用茶盞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盞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江、浙一帶,以及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又有用茶盞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盞,富有情趣。茶盞通常有蓋、碗、托三件套組成,多用陶器製作,少數也有用紫砂陶製作。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聞香杯:此杯容積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 品茗杯與聞香杯]
杯碟:也稱杯托,用來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六、滌茶器
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壺的器具,當注入壺中的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接住,避免弄濕桌面。茶船多為陶製品,更有古樸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樂趣。茶船也是養壺的必需品,以盛接淋壺的茶湯。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向客人奉茶時也使用,常用竹、木製作而成,也有用陶瓷製作而成。
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棄置茶水的器皿。
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之器皿。
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為了擦乾茶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擦乾 ,而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的水滴。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七、其他器具
壺墊:防織製品的墊子,用以隔開茶壺與茶船,避免因摩擦碰撞發出聲音。
蓋置:放置茶壺蓋、茶盅蓋的小盤子,多以杯蝶替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茶佛:置茶後,用以佛去茶荷上的茶末。
溫度計:用來判斷水溫的輔助器。
茶巾盤:可將茶巾、茶佛、溫度計等放於茶巾盤上,使桌面更為整齊。
香爐:喝茶是焚點香支,可增加品茗樂趣。
⑻ 茶道配件有哪些
茶道配件有以下: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5、茶夾:又稱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7、茶盤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8、茶船的使用方法: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里塞入茶葉,沖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9、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自動電爐。
10、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11、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2、茶葉罐的使用方法: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
13、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