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心肺復甦的操作步驟
現場心肺復甦術主要分為三個步驟:打開氣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
一般稱為ABC步驟。
A:患者的意識判斷和打開氣道。
B:人工呼吸。
C:人工循環。
【具體步驟】
步驟一:意識判斷和打開氣道。
(1)意識判斷:當發現一個到底的患者,首先必須判斷其是否失去知覺。
有以下幾種方法:喊話並排其肩膀;呼救(請現場的人或附近的人協助搶救,打120急救電話或通知就近的醫療單位);患者體位(當患者呈俯卧狀態時,應先將患者雙手上舉,再將外側(遠離搶救者側)下肢膝蓋彎曲後駕在內側(靠近搶救者側)肢體上,然後一手護著患者的頸部,另一隻手置於患者的胸部,小心、平穩、慢慢地將患者轉為仰卧位,並將其雙上肢放在軀干兩旁;另一個方法是先將患者內側下肢交叉在外側肢體上,再將外側上肢抬肩伸直靠於頭側,一手繞過患者內側的上肢托肩,另一手置於患者髖關節處,將其整個地翻為仰卧位,並將其雙上肢放在軀干兩旁。
(2)打開氣道: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意識喪失後,全身肌肉鬆弛,口腔內的舌肌也鬆弛,舌根後墜而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阻塞。在進行口對口吹氣前,必須打開氣道,保持氣道通暢。
打開氣道的方法有:
仰頭抬頜法;操作者站或跪在患者一側,一手置患者前額上稍用力後壓,另一手用食指置於患者下頜下沿處,將頜部向上向前抬起,使患者的口腔、咽喉軸呈直線。再通過看(胸廓有無起伏)、聽(有無氣流呼出的聲音)、感覺(面部感覺有無氣流呼出)三種方法檢查出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如無呼吸應該立即進行口對口吹氣。
步驟二:人工呼吸
口對口吹氣是向患者提供空氣的有效方法。操作者置於患者前額的手在不移動的情況下,用拇指和食指捏緊患者的鼻孔,以免吹入的氣體外溢,深吸一口氣,盡力張嘴並緊貼患者的嘴,形成不透氣的密封狀態,以中等力量,1~1.5秒的速度向患者口中吹入約為800毫升的空氣,吹至患者胸廓上升。吹氣後操作者即抬頭側離一邊,捏鼻的手同時松開,以利於患者呼氣。如此以12分/分鍾的頻率反復進行,直到患者有自主呼吸為止。
步驟三:人工循環
人工循環是通過胸外心臟按壓形成胸腔內外壓差,維持血液循環動力,並將人工呼吸後帶有氧氣的血液供給腦部及心臟以維持生命。方法如下:
(1)判斷患者有無脈搏。操作者跪於患者一側,一手置於患者前額使頭部保持後仰位,另一手以食指和中指尖置於喉結上,然後滑向頸肌(胸鎖乳突肌)旁的凹陷處,觸摸頸動脈。如果沒有搏動,表示心臟已經停止跳動,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2)胸外心臟按壓。
第一步:確定正確的胸外心臟按壓位置。先找到肋弓下緣,用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肋骨下緣向上摸至兩側肋緣於胸骨連接處的切痕跡,以食指和中指放於該切跡上,將另一隻手的掌根部放於橫指旁,再將第一隻手疊放在另一隻手的手背上,兩手手指交叉扣起,手指離開胸壁。
第二步:施行按壓。操作者前傾上身,雙肩位於患者胸部上方正中位置,雙臂與患者的胸骨垂直,利用上半身的體重和肩臂力量,垂直向下按壓胸骨,使胸骨下陷4-5厘米,按壓和放鬆的力量和時間必須均勻、有規律,不能猛壓、猛松。放鬆時掌根不要離開按壓處。按壓的頻率為80-100次/分鍾,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次數比率為:單人復甦15:2,雙人復甦5:1.。
2. 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做好心肺復甦
心肺復甦的步驟有:
1、開放氣道
心肺復甦基礎生命支持第一個是開放氣道,被施救的對象的氣道一定要是完全開放的,一定要保持氣道的暢通。
2、胸外心臟按壓:
心肺復甦步驟再一個就是循環,循環主要就是胸外心臟按壓,胸外心臟按壓有一個幅度的要求,一般是要求按壓的深度達到5到6公分,頻率一般要求是100到120次每分鍾。
3、人工呼吸:
心肺復甦的步驟還有一個就是供氧,也就是說的這個人工呼吸。心肺復甦在臨床上是分為兩部分的,一個是基礎的生命支持,一個是高級的生命支持。在院外,非專業人士能做到的基本上是基礎的生命支持。
3. 常用的人工急救方法有幾種
胸外心臟按摩
當病人發生心臟驟停時,靠外力擠壓心臟,暫時維持心臟派送血液功能的方法,叫做胸外心臟按摩急救法。發現病人心臟停跳時,應立即在患者胸前區胸骨體上急速叩擊2~3次。如果沒有效果,應該立即施行胸外心臟按摩。具體做法是:
1. 讓患者仰卧,背部墊上一塊硬木板,或者把患者連同褥子移到地上。
2. 救護者跪在患者身邊,一隻手放在患者胸膛骨體的中、下1/3交界處,另一隻手放在前一隻手手背上,兩肘伸直,快速向下壓迫胸骨,使其下陷3厘米,然後放鬆使胸骨復位,這樣反復進行,每分鍾75次左右,按壓時不要用力過大或按錯部位。
3. 需要同時配合人工呼吸。
人 工 呼 吸
人工呼吸是對呼吸停止的患者進行緊急呼吸復甦的方法,是現場急救的重要手段。人工呼吸有多種方法,效果最好的是嘴對嘴人工呼吸與口對鼻人工呼吸。
一、嘴對嘴人工呼吸法
具體做法如下:
1. 解開傷者衣服,使其胸部能夠自由擴張,不影響呼吸。
2. 清除傷者口腔內防礙呼吸的食物以及雜物,舌根下陷時,用紗布裹住手指把舌頭拉出。
3. 使傷者平躺,打開氣道。
4. 救護者位於傷者頭部一側,一手捏住傷者鼻孔,然後深吸一口氣,緊貼並包住傷者口唇用力吹氣,發現病人胸部擴張後立即停止吹氣。
5. 救護的人換氣時,要迅速離開傷者口唇,松開傷者鼻孔,讓其自動呼吸,並觀察其胸部是否下陷。救護人吸入新鮮空氣,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
6. 吹氣的力量和次數要適中,最好保持5秒鍾左右一次。同時密切注意傷者胸部,如果胸部有活動,應立即停止吹氣。
7. 對嬰兒進行人工呼吸,可以不捏住鼻子,採用口對口鼻的方法,吹氣力量不要過大。
二、口對鼻人工呼吸法
這種方法與嘴對嘴人工呼吸法主要有以下3點區別:
1. 救護者要把傷者下頜托起,開通鼻腔及咽喉部,捏緊傷者嘴唇以防止漏氣。
2. 救護者深吸一口氣後,對傷者鼻腔吹氣,吹氣力量要大,時間要長。
3. 救護者吹氣後,用臉頰感覺傷者是否自主呼氣。
其他步驟與嘴對嘴人工呼吸法基本相同。
皮 膚 消 毒
對皮膚局部消毒處理應該按照吸、消、洗的順序和三角紗布吸附法,先外後里地進行。具體而言,分為以下步驟:
1. 用鑷子取出紗布,用三角形紗布的尖頭接觸皮膚上染毒處,不要來回擦抹。
2. 用鑷子取出棉球,把棉球浸入消毒液,用鑷子取出,對染毒部位由外向里擦抹3~4遍。
3. 消毒後再用鑷子另取一塊棉球對染毒部位進行清洗。
4. 消毒必須完全徹底,並用三角形紗布吸附法進行。
止 血 方 法
外傷後出血分為外出血和內出血。內出血情況較嚴重,現場無法處理,必需迅速送到醫院處理。外出血時如何止血呢?
如果傷口較小,有條件時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再用消毒紗布覆蓋傷口,用綳帶或三角巾包紮。無條件時可用凈水器過濾的自來水或消毒後的井水、冷開水清洗傷口,再用干凈毛巾或其他軟質布料覆蓋包紮。
傷口污染後,只要在6小時內進行充分清毒,一般不會化膿。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出血,都有發生破傷風的可能,必須立即採取預防措施。處理出血的常用措施有以下幾種:
一、一般止血法
1. 按壓止血。用清潔的布塊或毛巾等墊在傷口上,直接按壓10~20分鍾。
2. 血止住後,用綳帶輕輕包住,不要包得太緊。
3. 不要用脫脂棉花或草紙墊在傷口處,也不能在傷口上塗葯物。
4. 如果傷口被臟東西污染,首先使用消毒涼水或冷開水沖洗,不要使用肥皂。
5. 出血傷口周圍的血塊、血漿不要擦掉,傷口內的玻璃片等異物不要拔出,應該立即到醫院處理。
二、不同部位的指壓止血法
1. 頭頂出血。用食指或拇指壓迫傷口同側耳前淺動脈搏動點。
2. 面部出血。一側臉部出血,用食指或其他四指在脖子總動脈搏動處,壓向頸椎方向,不要兩側同時按壓。
3. 肩腋部出血。用食指壓迫同側鎖骨中點後方的鎖骨下動脈搏動處,把其壓向深處的第一肋骨。
4. 前臂出血。用一根手指壓迫上臂內側肱二頭肌溝處的搏動點。
5. 手部出血。兩手拇指同時壓迫腕部內外側的搏動點。
6. 大腿以下出血。自救時雙手拇指重疊,用力壓迫大腿上端、腹股溝中點稍下方的搏動處。
7. 足部出血。用兩手食指和拇指同時壓迫足背中部近踝關節處和足跟內側與腳踝之間的脛後動脈。
三、填塞止血法
對於軟組織內的血管損傷出血,用無菌綳帶或紗布填入傷口內壓緊,外面加上大塊無菌敷料加壓包紮。
四、如果傷口較大、出血較多,需要加壓包紮止血
先用紗布等做成墊子,放在傷口的無菌敷料上,再用綳帶或三角巾加壓包紮。包紮的壓力應該適度,以達到止血而又不影響肢體遠端血液流動為度。對於軟組織內的血管損傷出血,用無菌綳帶或紗布填入傷口內壓緊,外面加上大塊無菌敷料加壓包紮。
五、較大的肢體動脈出血,應該使用止血帶
用橡皮帶、寬布條、三角巾、毛巾等均可。
包 扎 方 法
包紮是戰場救護及家庭醫療救護中的基本技術之一,它直接影響傷病員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常用的包紮材料有三角巾和綳帶,也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以下是包紮方法,應根據受傷部位不同而採用不同方法。
1. 頭部包紮。把三角巾折疊成兩層約二指寬,放在前額齊眉以上,頂角拉向後顱部,三角巾兩底角經過兩耳上方,拉向枕後,先做一個半結,壓緊頂角,將頂角塞進結里,然後再將左右底角在前額打結。
2. 面部包紮。在三角巾頂處打結,套在下頜部,底邊拉向枕部,上提兩底角,拉緊並交叉壓住底邊,再繞到前額打結,包完後在眼、口、鼻處剪開小孔。
3. 胸背部包紮。取燕尾巾兩條,底角打結相連,將連接處置於一側腋下肋部,另外兩個燕尾底邊角圍繞胸背部在對側打結,然後把胸背燕尾的左右兩角分別拉向兩肩部打結。
4. 膝關節包紮。三角巾頂角向上蓋在膝關節上,底邊反折向後拉,左右交叉後再向前拉到關節上方,壓住頂角結。
5. 手、足包紮。手心腳心向下放在三角巾上,手指腳趾指向三角巾頂角,兩底角拉向手背足背,左右交叉壓住頂角,繞手腕和踝部打結。
4. 呼吸復甦首選的方法是什麼
人工呼吸。請採納!
5. 心肺復甦法支持生命的三項基本措施是什麼
1 心肺復甦法三項基本措施
心肺復甦法的三項基本措施是:1、通暢氣道;2、口對口(鼻)人工呼吸;3、胸外按壓(人工循環)。
2 通暢氣道
氣道通暢性通常以呼吸氣體的流量來反映,氣體流量與氣道管徑成正比,氣道管徑越大,流量越通暢;反之氣道痙攣、狹窄或堵塞,則氣道管徑變小,氣體流量減慢。
3 氣道檢查方法
氣道阻力測定有多種方法,不同方法測定的指標、結果及其意義各有不同。體積描記法是目前唯一可直接測量人體氣道阻力的方法,臨床應用最為廣泛,且已建立相應的測試標准。脈沖振盪法是基於強迫振盪技術的氣道阻力測定方法,近年臨床應用開展較為普及,本節重點介紹此兩種方法。
4 口對口(鼻)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指用人為的方法,運用肺內壓與大氣壓之間壓力差的原理,使呼吸驟停者獲得被動式呼吸,獲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維持最基礎的生命。
人的心臟和大腦需要不斷地供給氧氣。所以在某些意外事故中,如觸電、溺水、腦血管和心血管意外,一旦發現心跳呼吸停止,首要的搶救措施就是迅速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以保持有效通氣和血液循環,保證重要臟器的氧氣供應。
6. 心肺復甦的方法主要是什麼
首先評估現場,自我保護
一、 判斷意識
先在傷病員耳邊大聲呼喚「喂!您怎麼了?」在輕輕拍傷病員的肩部,嬰兒拍擊足跟。如傷病員對呼喚、輕拍無反應,嬰兒不能啼哭,可判斷無意識。
二、 立即呼喚
當判斷傷病員意識消失,應該求助他人幫助。在原地高聲呼救:「快來人!救命啊!我是救護員,請這位先生(女士)快幫忙撥打急救電話!有會救護的請和我一起來救護 」
三、 救護體位
對於呼吸心跳驟停的傷病員應將其翻轉為仰卧位(心肺復甦體位),放在堅硬的平面上。
(一)、心肺復甦體位(仰卧位操作方法)
救護員位於傷病員一側
將傷病員的雙上肢向頭部方向伸直
將傷病員遠離救護員一側的小腿放在另一側腿上,兩腿交叉
救護員一隻手拖住傷病員的後頭頸部,另一隻手插入遠離救護員一側傷病員的腋下
將傷病員整體地翻轉向救護員側
傷病員翻轉為仰卧位,再將傷病員上肢置於身體兩側
雙側上臂伸直 兩腿交叉 保護頸部翻身 心肺復甦體位
(二)、復原卧式(側卧式)操作方法
救護員位於傷病員一側
救護員將靠近自身的傷病員手臂肘關節屈曲置於頭部側方,傷病員另一隻手臂彎曲置於胸前
把傷病員遠離救護員一側的膝關節彎曲
救護員用一隻手扶住傷病員肩部,另一隻手扶住傷病員的膝部,輕輕將傷病員側卧
將傷病員上方的手置於面頰下方,防止面部朝下,打開氣道
將傷病員彎曲的腿置於伸直腿的前方
手臂上舉 手臂彎曲置於胸前 翻轉傷病員 手置於面頰下方
(三)、救護員體位
救護員在實施心肺復甦技術時,根據現場具體情況,選擇位於傷病員一側,將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跪帖於(或立於)傷病員的肩、胸部,有利於
實施操作
四、 打開氣道
傷病員呼吸心跳驟停後,全身肌肉鬆弛,口腔內的舌肌也鬆弛後墜而阻塞呼吸道。採用開放氣道的方法,可以使阻塞呼吸道的舌根上提,使呼吸道通暢
用最短的時間,先將傷病員的衣領、領帶、圍巾等解開,帶上手套迅速清除傷病員口鼻內的污泥、土塊、痰、嘔吐物等異物,以利於呼吸道通暢。再將氣道打開。
(一)、仰頭舉頦法
救護員用一手的小魚際部位置於傷病員的前額,另一手示指、中指置於下頦將下頜骨上提,使下頜角與耳垂的連線和地面垂直
救護員手指不要深壓頦下軟組織,以免阻塞氣道
(二)、托頜法
救護員將手放在傷病員頭部兩側
握緊傷病員下頜角,用力向上托下頜
如傷病員緊閉雙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開
如果需要口對口呼吸,則將下頜繼續上托,用面頰緊貼傷病員的鼻孔
此法適用於懷疑有頭、頸部創傷的傷病員
仰頭舉頦法 托頜法
五、 判斷呼吸
檢查呼吸,救護員將傷病員氣道打開,利用視、聽、感覺在10秒鍾內,判斷傷病員有無呼吸。
一聽:側頭用耳聽傷病員口鼻的呼吸聲
二看:用眼看胸部或上腹部隨呼吸而上下起伏
三感覺:用面頰感覺呼吸氣流
如果胸廓沒有起伏,並且沒有氣體呼出,傷病員即不存在呼吸
六、 人工呼吸
救護員經檢查後,判斷傷病員呼吸停止,應在現場立即給予口對口、口對口鼻、口對鼻、口對呼吸面罩等人工呼吸救護措施。
以口對口吹起為例,具體步驟如下:
保持氣道開放,救護員用放在傷病員前額手的拇指和示指捏緊傷病員的鼻翼,以防氣體從鼻孔逸出
救護員吸一口氣,用雙唇包嚴傷病員口唇四周,再緩慢持續將氣體吹入,吹氣時間持續1秒鍾,同時觀察傷病員胸部隆起
吹氣完畢,救護員松開捏鼻翼的手,側頭吸入新鮮空氣並觀察胸部有無下降,聽、感覺傷病員呼吸情況,准備進行下次吹氣
連續進行兩次吹氣,確認氣道通暢,再進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成人每5—6秒鍾吹氣一次,每分鍾10—12次(兒童每分鍾12—20次),每次吹氣要保證有足夠的氣體量進入並使胸廓隆起。
判斷呼吸 口對口人工呼吸
七、 檢查循環體征
判斷心跳(脈搏)應選大動脈測定脈搏有無搏動。成人及兒童觸摸頸動脈,嬰兒觸摸肱動脈,在5—10秒鍾內判斷傷病員有無心跳。
頸動脈:用一手示指和中指置於頸前正中部(甲狀軟骨),手指從頸前正中滑向甲狀軟骨和胸鎖乳突肌之間的凹陷,稍加力度觸摸到頸動脈的搏動
肱動脈:肱動脈位於上臂中點內側,稍加力度檢查是否有搏動。
檢查頸動脈不可用力壓迫,避免刺激頸動脈竇使迷走神經興奮,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並且不可以同時觸摸雙側頸動脈,以防阻斷腦部血液供應。
2005年新指南指出:非醫務人員無需檢查循環情況,2次人共通氣後,立即實施胸外按壓。
八、 人工循環
救護員判斷傷病員已無脈搏搏動,或在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脈搏也摸不清,不要反復檢查耽誤時間,而要在現場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等人工循環及時救護。
(一)、按壓部位、操作
1、成人
胸部正中乳頭連線水平(胸骨下1/2處)
救護員一手的中指置於傷病員一側肋弓下緣
中指沿著肋弓向內上滑行到雙側肋弓的匯合點,中指定位於此處,示指緊貼中指並攏
救護員另一手的掌根部貼於第一隻手的示指並平放,使掌根部的橫軸與胸骨的長軸重合
定位之手放在另一隻手的手背上,雙手掌根重疊,十指相扣,掌心翹起,手指離開胸壁
救護員的上半身前傾,腕、肘、肩關節伸直,以髖關節為軸,垂直向下用力,藉助上半身的體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進行按壓
按壓深度4—5cm
放鬆時,掌根不要離開胸壁
按壓頻率為每分鍾100次
按壓與吹氣之比30:2
2、兒童(年齡1—8歲)
胸部正中乳頭連線水平(胸骨下1/2處)
救護員一手的中指置於傷病員一側肋弓下緣
中指沿著肋弓向內上滑行到雙側肋弓的匯合點,中指定位於此處,示指緊貼中指並攏
救護員另一手的掌根部貼於第一隻手的示指並平放,使掌根部的橫軸與胸骨的長軸重合
手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
按壓深度約胸廓前後徑的1/3—1/2
放鬆時,掌根不要離開胸壁
按壓頻率為每分鍾100次
按壓與吹氣之比30:2
兒童也可用雙手掌根按壓,但力量要減小
3、嬰兒(年齡小於1歲)
胸部正中,緊貼乳頭連線下方水平
救護員用一手示指置於嬰兒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界處,中指、無名指、與示指並攏置於胸骨上
將示指抬起,中指、無名指同時用力垂直向下按壓
按壓深度約胸廓前後徑的1/3—1/2
放鬆時,掌根不要離開胸壁,確保定位準確
按壓頻率為每分鍾100次
按壓與吹氣之比30:2
(二)注意事項
確定傷病員無意識、無咳嗽、無運動、無脈搏,開始胸外心臟按壓
按壓用力要均勻,不可用力過猛。按壓和放鬆所需時間相等
每次按壓後必須完全解除壓力,使胸壁回到正常位置
按壓要有節律,頻率不可忽快忽慢。保持准確的按壓位置
按壓時,觀察傷病員反應及面色的改變
清河林區人民醫院麻醉科手術室
2010-11-24
7. 成人心肺復甦的主要步驟是什麼
成人心肺復甦方法:
1)保持呼吸道通暢
開放氣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這是心肺復甦成功與否的關鍵第一步。首先查看病人口中有無食物、嘔吐物、假牙等異物,然後置病人為側卧位或平卧,將頭部側向一邊。
急救者一手固定舌頭前端使其勿向後傾,若有異物可用另一手的末指或中指深入其口中,將這些異物清除干凈。
2)進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借外力來推動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動,使氣體被動地進入或排出肺臟,以保證機體氧的供給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常用的有口對口、口對鼻兩種人工呼吸法,其中口對口人工呼吸是為病人供應所需氧氣的最簡單、快速而效的方法。
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急救者用頸部抬高法保持病人的氣道通暢,同時用壓前額的那隻手的拇指、示指捏緊病人的鼻孔,以防止吹氣時氣體從鼻孔逸出。急救者深吸一口氣後,用自己的雙唇包繞封住病人的口外部,形成一個封閉腔,然後用力吹氣,使胸廓擴張。吹氣完畢,急救者的頭稍抬起並側轉換氣,松開捏鼻孔的手,讓病人的胸廓和肺依靠其彈力自行回縮,排出肺內二氧化碳。按以上步驟反復進行。吹氣頻率為成為14—16次/分、兒童18—20次/分、嬰幼兒30—40次/分。
3)人工循環——胸外心臟按壓
人工循環就是通過持續而有節律地按壓胸骨,使胸腔內壓力增加,間接壓左右心室,使血液流入大動脈,建立起血液循環,為心臟自主節律的恢復創造條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胸外心臟按壓。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時,病人必須平躺在一硬平面上。目前大多數家庭都睡軟床或席夢思床,而在軟床上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是徒勞的。急救時,若病人正在床上,來不及將病人抬到地面上,應迅速找尋一大而硬實、平面的東西墊在病人胸部下。使病人的頭略低於胸部,雙下肢平放或稍抬高,解開上衣,急救者跪在病人右側。
選擇胸外心臟按壓部位:先以右手的中指、示指定出肋骨下緣,而後將右手掌側放在胸骨下1/3,再將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鄰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劍突上。右手置於左手上,手指間互相交錯或伸展。按壓力量經手跟而向下,手指應抬離胸部。
胸外心臟按壓方法:急救者兩臂位於病人胸骨的正上方,雙肘關節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對中等體重的成人下壓深度為3—4厘米,而後迅速放鬆,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復位。如此有節奏地反復進行,按壓與放鬆時間大致相等,頻率為每分鍾80—100次。
人心肺復甦方法之一:當只有一個急救者給病人進行心肺復甦術時,應是每做15次胸心臟按壓,交替行2次人工呼吸。
人心肺復甦方法之二:當有兩個急救者給病人進行心肺復甦術時,首先兩個人應呈對產位置,以便於互相交換。此時,一個人做胸外心臟按壓;另一個人做人工呼吸。兩人可以數著1、2、3、4、5進行配合,每按壓心臟5次,口對口或口對鼻人工呼吸1次。
8. 成人心肺復甦的基本操作方法是什麼
成人心肺復甦方法:
1)保持呼吸道通暢
開放氣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這是心肺復甦成功與否的關鍵第一步。首先查看病人口中有無食物、嘔吐物、假牙等異物,然後置病人為側卧位或平卧,將頭部側向一邊。
急救者一手固定舌頭前端使其勿向後傾,若有異物可用另一手的末指或中指深入其口中,將這些異物清除干凈。
2)進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借外力來推動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動,使氣體被動地進入或排出肺臟,以保證機體氧的供給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常用的有口對口、口對鼻兩種人工呼吸法,其中口對口人工呼吸是為病人供應所需氧氣的最簡單、快速而效的方法。
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急救者用頸部抬高法保持病人的氣道通暢,同時用壓前額的那隻手的拇指、示指捏緊病人的鼻孔,以防止吹氣時氣體從鼻孔逸出。急救者深吸一口氣後,用自己的雙唇包繞封住病人的口外部,形成一個封閉腔,然後用力吹氣,使胸廓擴張。吹氣完畢,急救者的頭稍抬起並側轉換氣,松開捏鼻孔的手,讓病人的胸廓和肺依靠其彈力自行回縮,排出肺內二氧化碳。按以上步驟反復進行。吹氣頻率為成為14—16次/分、兒童18—20次/分、嬰幼兒30—40次/分。
3)人工循環——胸外心臟按壓
人工循環就是通過持續而有節律地按壓胸骨,使胸腔內壓力增加,間接壓左右心室,使血液流入大動脈,建立起血液循環,為心臟自主節律的恢復創造條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胸外心臟按壓。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時,病人必須平躺在一硬平面上。目前大多數家庭都睡軟床或席夢思床,而在軟床上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是徒勞的。急救時,若病人正在床上,來不及將病人抬到地面上,應迅速找尋一大而硬實、平面的東西墊在病人胸部下。使病人的頭略低於胸部,雙下肢平放或稍抬高,解開上衣,急救者跪在病人右側。
選擇胸外心臟按壓部位:先以右手的中指、示指定出肋骨下緣,而後將右手掌側放在胸骨下1/3,再將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鄰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劍突上。右手置於左手上,手指間互相交錯或伸展。按壓力量經手跟而向下,手指應抬離胸部。
胸外心臟按壓方法:急救者兩臂位於病人胸骨的正上方,雙肘關節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對中等體重的成人下壓深度為3—4厘米,而後迅速放鬆,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復位。如此有節奏地反復進行,按壓與放鬆時間大致相等,頻率為每分鍾80—100次。
人心肺復甦方法之一:當只有一個急救者給病人進行心肺復甦術時,應是每做15次胸心臟按壓,交替行2次人工呼吸。
人心肺復甦方法之二:當有兩個急救者給病人進行心肺復甦術時,首先兩個人應呈對產位置,以便於互相交換。此時,一個人做胸外心臟按壓;另一個人做人工呼吸。兩人可以數著1、2、3、4、5進行配合,每按壓心臟5次,口對口或口對鼻人工呼吸1次。
9. 心肺復甦有哪些基本措施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搶救方法及步驟是什麼
首先觀察傷者附近是否還存在著安全隱患,確保安全後進行」心臟按摩」和」人工呼吸」----二者統稱為心肺復甦.
先將傷者頭部向後方傾斜,抬起下頜,並捏住鼻子, 救援人員深呼吸將口中的氣體吹如傷者口中,直到傷者的胸部膨脹時,停止操作.
接下來是按摩心臟,用手摸索傷者左側肋骨(胸腔下部的那一根肋骨為止---心臟位置)
緊接著救援者的雙手交錯重疊,用手臂的力量按壓傷者心臟部位,按壓至3~5厘米的程度,然後放鬆壓力,但雙手位置不能離開原來的按壓位置,繼續按壓. <頻率為200次/分鍾>.
心臟按摩與人工呼吸的比例為 4:1
口對口人工呼吸法的搶救方法及步驟是
(1)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
(2)救護人站在其頭部的一側,自己深吸一口氣,對著傷病人的口(兩嘴要對緊不要漏氣)將氣吹人,造成吸氣.為使空氣不從鼻孔漏出,此時可用一手將其鼻孔捏住,然後救護人嘴離開,將捏住的鼻孔放開,並用一手壓其胸部,以幫助呼氣.這樣反復進行,每分鍾進行14--16次。
如果病人口腔有嚴重外傷或牙關緊閉時,可對其鼻孔吹氣(必須堵住口)即為口對鼻吹氣。救護人吹氣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以吹進氣後,病人的胸廓稍微隆起為最合適。口對口之間,如果有紗布。則放一塊疊二層厚的紗布,或一塊一層的薄手帕,但注意,不要因此影響空氣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