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按照佛教說法如果不小心下了地獄,如何才能從裡面逃出來呢
阿彌陀佛。看在地獄受苦的程度了。地獄有無數種,比人道復雜得多。墮入受苦很輕的地獄(比如貪睡,那隻會墮入小地獄),生起善念或者念佛就可以出來了,還有可能在地獄往生極樂世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不間斷,那想出地獄就難了,連佛號都念不出來,可能要在地獄受苦無量劫。
㈡ 佛教問題:應急反應是哪一識的作用
樓主 你好!
由這個問題,可以看出,樓主很聰明,有慧根。
直覺反應,的確不光是意識,而是末那識或稱意根。
簡單說明一下末那識(以下都稱為意根):
意根的了別性很差,只能透過前六識的對於外界的了知,才有做決定,經文所說的恆審思量,就是指意根不斷地在六識了知的境界上做決定、判斷。
但是當我們睡著時、昏迷時,前六識不現起,這時候意根就無法清楚了知周遭情況,因此我們熟睡時、昏厥時、或腦部麻醉開刀時、車禍昏迷時,這段期間都是無法觀察自己的存在,當然更無法思考。但是意根雖然了別性很差,可是對於外界是否有大變動,非常清楚,所以鬧鍾很大聲地突然響起,這時候意根觸到了,就會想要去了知發生什麼事情,因此才會從睡眠中喚起意識以及耳識,我們才知道原來是鬧鍾響了。
意根非常伶俐,凡是熟析的事情,都會成就他的習性,如我們從小一開始不會拿筷子、不會走路等等,也是透過意根不斷地體驗,才會養成習性。
因此發生意外的臨時反應,就是意根的習性作用,也可以說是俱生我執,對於自我生命的執著,才會有這種行為瞬間反應。
㈢ 佛教有哪些成佛的方法
所謂成佛,就是智慧達到頂點,悟遍人生宇宙的一切,再無可悟。所謂進入了涅槃的境界。一路而來,不能說有多少個具體方法,而是宏觀的總方法,
首先,不可能人本無知,突然躍過成為佛,路一定是慢慢走的,每一步都少不了,誰也少不了,這有個說法,叫圓滿,每一步都圓滿,步步才能真實前進,步步都是個境界,一路歷經所有境界,每一境界的達成都不容易。每到一境界,你的眼光都不同,你的知音都不同。到了成佛,也只有佛才能理解你。這和數理化一樣,只有步步圓滿,才能起高樓。最後建起大廈。大家都想走捷徑,事實上沒有捷徑。誰都得圓滿步步。
再說個第二,大家都聽說過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事實上這句話是錯誤的。事物分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歸納的理論,定義。而外延是具體的一個個例子。參悟人生宇宙,事實是歸納一切一切,找到它們的共通又共通的終極大一統理論,宇宙不是分裂的,是圓滿統一的,我們參悟的理論,總是層層向上歸納,最後歸納全人生宇宙。悟通一切。這是事實可為的,不存在殆矣。
第三,參悟可以從任何事物下手,每一粒沙里都有牛頓三大定律,不是說僅僅 蘋果里才有。宇宙真理存在於風吹中,鳥叫中,發芽中,落葉中,助人為樂中,吵嘴打架中,360行中。一切學科中。佛教中的祖師留的常見話頭,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念佛是誰等,僅僅是前人留的方便路引,事實任何人都可參任何事,每人的緣分都有細微區別。可能誰吃個飯就悟了,也可能滑一跤就悟了,但這都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日積月累的,日日悟,月月悟,小悟集成大悟。就如科學,不可能一步成愛因斯坦,要積累的。天天不動頭腦,想睡一覺起來就成佛,那不存在。
第四,要真實理解,刻骨銘心,真實的造就了自己真實心念。自己的世界觀架構,這僅僅靠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身體力行,佛教推薦的方便路,即慈悲之路,從正心正念做起,從布施做起,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小慈悲到大慈悲,從悲憫自己到悲憫兄弟姐妹,悲憫父母,悲憫同學朋友鄰居路人,悲憫古人,悲憫後人,耶穌說,悲憫你的敵人。悲憫一切眾生,心的擴大,即智慧的擴大,願的終極,也是智慧的終極。
第五,關於經書的話題,真實參悟理解本來自於生活中,經書主要用於印證你的參悟,是不是和前賢一致。如果提前看經書,那常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日後慢慢理解。這里簡單說一下各經的大意,金剛經,以平等平實的心態,而理解空。地藏經,慈悲一切而成佛。妙法蓮華經,靜觀一切,脫離一切而成佛。楞嚴經,參悟起步,前後左右四面八方無限維,以此思維模式常參一切。即佛頂。也是菩薩萬行。大方廣佛華嚴經,成佛所有的路。但不推薦,一般人看不懂,反而耽誤時間。
才看到成佛有哪些利弊,成佛後沒有利弊可言,所謂涅槃,早脫離了利弊。但對於沒成佛者而言,成佛是消除了你的一切煩惱,掃除了一切無明。說是極樂,事實也沒什麼極樂。涅盤中不存在極樂。人生的痛苦即滋味,即快樂,即菩提因。人因痛苦而求脫離,最終成佛涅槃
㈣ 聖嚴法師:佛教的解脫方法有哪些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於要真正地實際證驗解脫的境界,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說說道理就能辦到的。因為理論是一回事,實證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歷史,雖然記載著古代的事物狀況,但這歷史記載的本身,絕不等於古代的事物狀況;又比如『美國』這個名詞,是指美國那個國家,但是『美國』這個名詞,絕不就是美國那個國家。所以,講說解脫是不太難的,要實證解脫就很困難了。因此,盡管多數的人把大道理講得滔滔如流,若他們的身心行為只是另外 的一副面目,這就只是販賣知識的理論,而沒有得到實際的證驗,和由實踐而來的心得或功效。
那麼,佛教的解脫方法應該怎樣證驗呢?
佛教把實踐解脫道的方法稱為『修持』,也絕對重視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實證解脫的境界;若不實證解脫的境界,終究淪在生死境界而不 能自主於生死;不能自主於生死的人,縱然學佛,縱然出家,縱然自以為是行了菩薩道,那也僅是種些解脫的種子,等待未來的成熟,現前的身分畢竟還是凡夫。既 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雖行菩薩道,也屬人天業。
所以,太虛大師說:『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揚大乘。』所謂祖位,就是六根清凈位,是即將入初地菩薩聖位的候補者。由此可見,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脫,光在言語文句上拾一些古聖先賢的牙慧,作為賣弄的本錢,那是沒有太大意思的。
說到修持解脫道的方法則不勝枚舉。比如在《華嚴經》中,許許多多的菩薩,各有各的解脫門。文殊及普賢兩位大菩薩,更是各有無量無數的解脫門。
不過,解脫道的修持,有一個最大的原則,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門徑,從這三大門徑,就可以進入不受生死束縛的解脫境界,所以稱為『三無漏學』。漏是煩惱生死,是解脫大船的漏水之洞。現在,就讓我們介紹三無漏學的修持。
(一)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就是《增一阿含經》卷一的迦葉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稱的﹁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諸善 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世中,離現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對於弟子們所通用的戒律。我們如果確實做到了這樣的要求,便是一位標準的清凈佛子。事 實上,這在三歲的兒童都說得上口,但在八十歲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貼切,簡單之中蘊有嚴格的要求,那一個凡夫能夠完全做到?
因此,釋迦世尊的教訓之中,戒是分有層次等級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彌戒與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薩戒。這些戒的內容,本文限於篇幅,不能廣為介紹,如有興趣,可以另看拙著《戒律學綱要》一書。
在此,只能介紹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實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礎。能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謂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 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內容,分為三類:1。身業類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2。口業類有四種:不兩舌挑撥、不惡言謾罵、不淫詞 艷語、不散亂雜話;3。意業類有三種: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把十善修好,就稱為三業清凈,如果身、口、意的三種行為不能導入正軌,不能保持清凈,那不 要說修持解脫,就連一個基本的人格,也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門,是以持戒為一切法門的基礎。剛開始不能持得清凈,也不要氣餒,只要持之以恆,漸漸 地成為習慣,久了自然就會清凈;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對持戒,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業類配飲酒戒,前面的身口兩類,配殺、盜、淫、妄的前四戒,便是五戒的范圍。犯戒以既成的行為事實為主,所以僅有意念犯戒,不成 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卻以意業的主宰力最強,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內心的發意,不重肉體的貞操,比如遭人強奸而不受淫樂,便不成犯戒。特別是『邪見』 一項,那是十善的罪魁禍首。所謂邪見,就是不信善惡因果,如果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學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惡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但是,最大的惡 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會考慮到未來的業報問題,業報問題雖屬於功利的庸俗的范圍,但那確是存在的,並有抑制罪惡作用及鼓勵行善作用的。既然 否定了業報的觀念,巨奸大惡,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所以,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凈,才能把心擺得平穩。
戒持清凈了,心擺平穩了,然後才能談到學定的工夫,太虛大師曾說:『戒為三乘共基。』信佛學佛,如果看輕了戒的持守,便不是學佛法,縱然持咒、習定,能夠感通神鬼,那也僅是旁門左道而已。(請閱讀拙著《戒律學綱要》)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禪定,如果說戒是為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所以禪定的名稱叫作禪那(靜慮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總之,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的狀態,便是禪定。
定的修持,可以說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顯著受用,唯有修習禪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派宗教--佛教稱他們為外 道,都有禪定的經驗。據佛經的記載,印度有很多外道,最高的定境能到無色界的四空處定。在中國,太虛大師則說:『在中國書上,只有老子始有此境。』(《佛 學概論》)在西洋的基督教徒,雖然沒有打坐的方法,但在他們的祈禱之中,往往能夠得到神秘經驗,那也算是禪定的一種。所以也有人說:佛教徒離開禪定,或者 基督徒離開祈禱,就不能得到宗教的實益。這雖未必是絕對的真理,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說法。由此可見,禪定對於宗教價值的重要性了。
因為禪定的作用,在消極方面,可以抑制我執、我欲的奔放;在積極方面,又可以自由開放我們精神生活的天地。禪定既是散心的收攝,所以能夠防止物 欲的泛濫,乃至排除了慾念而進入無欲的狀態。禪定的修得也必須是離欲之後的事實,所以在(欲、色、無色)三界之中,欲界天是福報而不是禪定,離欲之後的色 界天,才是禪天的開始。因此,要想證得無我,首先要離欲,要想離欲,最好是修定。禪定既可離欲,離欲之後的精神領域,自然是一種自由的領域。
但是,禪的境界有很多,通常所說的是九次第定,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色界定,經過無色界的四空定,進入滅受想定(亦稱滅盡定),才是解脫 的境界,才是羅漢的境界。外道只知修定,而不知性空的無我,所以即使到達第八定,一切物質及妄念都空去了,一個我字還沒有空去,所以出不了三界的生死,等 他們的定力退失,從定中出來之時,便又回到生死的漩渦中去!
修禪定,不是簡單的事,如果知見不正、夾雜妄念,比如為了求生天國而修禪定,便挾帶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厭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生天,只 能使他依戀定樂而不再希望解脫生死,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稱『著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類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認作是神跡,認作是證果。本來,定中就 可能出現幻境和定境兩種現象。但是,幻境與定境不同,從不凈的妄念中產生的是幻境,這在神經系統不正常的人最容易發現。他們所見的幻境,跟他們平日所想的 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實,這是他們心底妄念的反映。未習定時心太散亂,所以不易覺察,一旦把心稍微靜下,微細的妄念便會趁機顯現,這在 缺少反省力的心態之下,就會以為那是一種神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矯正,極容易成為神經錯亂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至於定境,那是在把心念集中於一點,普化成一片,擴大成一團,把這集中了的不散亂的心力,融和了外境成為自心的內境,隨著定力的深淺,能把心力 擴大開去,感應開去,其中所得的經驗,便是定境。神通,是定力的化現,感應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許分別的,只能體會而不能名狀,即使說出來,那也變 了樣的,否則,那便是幻境了。如果定境而有現象的作用,那已是由定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歸納起來,不外是『止觀』的修習與協調。『止』是心的著落、安定、靜止,『觀』是根據這個止的要求而思惟。如果只止不觀,便會偏於枯槁而易昏沉,如果只觀不止,便會偏於分別而起散心,所以要主張『止觀均等』,才能產生禪的活用,才能進入定的境域。
中國的禪林,有一句名言:『念佛是誰?』通常被視為禪定的入門工夫。定的工夫,固然要有靜坐作為基礎;定境的獲得,卻不一定全靠靜坐。所以不稱 坐禪而稱參禪,這個『參』字,就是『觀』的工夫。參『念佛是誰?』,就是觀『念佛是誰?』,所以天台宗修持的場合不稱禪堂,而稱觀堂,浙江的觀宗寺就是如 此。
念佛是用心念的,用誰的心呢?我念佛當然是我的心在念,最要緊的關頭,就在這個『我』字上面,從『我』字上面一針見血地戳下去,問:『我在那 里?』肉體四肢是我?五臟六腑是我?呼吸是我?精神是我?找找看,我的本體究竟在那裡?找到最後,終究是了不可得,『我』既找不到了,妄心也就靜止下來。 一到心止的時候,便得身心輕安,離開定境就不太遠了。但是一般的心止,未必就是入定,要是工夫不到家,散亂的分別心一止下來,就會漸漸地入於昏沉狀態,那 不是定而是枯、而是悶。定不是昏沉,定是精勤不懈地保持著一片空明朗澈的心境。因此,止了之後,如覺昏沉來臨,馬上再起觀照思惟:『念佛是誰?』這樣連續 下去,工夫純熟了,自然會引入定心的。
還有一個公案: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教惠明參禪,是用這樣的指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就是說,當你 正在不思善也不思惡的心境之時,那個就是自性本體的顯現。試問:我們離開了善惡的一切心念思惟,不就是一片空明朗澈的定境嗎?那也正是一種無我境界的顯 現。所以禪宗教人參禪,還有一句明訓,那就是『離心、意、識而參』,不依心體、不藉意思、不用識辨,正在此時,那能還存有什麼事物在我們的腦中呢?這些都 是頓悟的方法,是直下指歸的方法,比起止觀均等的方法,又更直接了一層,也更高深了一層,這在普通的人,在短時間內,恐怕是用不上力的。所以用止觀的方法 還是比較安全的。
禪觀的方法還有很多。根據唐朝宗密禪師的分類,共有五等: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如來禪。它們的內容頗多,已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容 納。大致上說,中國的禪宗修的是如來禪,那是一種將定的工夫活現並融和在實際生活中的禪定,所以經中說『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中國的禪師則說『飢來 吃飯困來眠』,都是禪定的表現。這使得枯坐守寂的小乘禪,全部活了起來。但這也有流弊,因為如來禪雖能與實際生活打成一片,若非上上根機的人,那就用不上 力。試問:能有幾人做得到心『常在定』的?定是收攝散心,不受外境的蠱動便是定,誰能如此了?見色、聞香、聽聲,乃至觸惱等等,能夠毫不動心嗎?這是很難 的修養工夫。如果僅在口頭撥弄幾則禪宗的公案,焉能算是修禪?所以,安全的修定方法,還是從靜坐及止觀方面著手。
靜坐,不等於修定;修定,最好是請已有禪定修養的人直接傳授,否則就容易出毛病。比如: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蘊處界觀、數息觀,這是小乘的 五停心觀,尤其是不凈觀與數息觀,最受重視。這些觀法,在南傳的泰國等地,以及現在的歐美,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的。從文字書本上學,那是靠不住的。
但是,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靜坐著手。靜坐時必須注意以下事項:第一,要有一個寂靜的環境;第二,要有一個平靜的心境;第三,要有一個平穩的坐姿。 不論單腿盤坐、雙腿盤坐,或交叉盤坐都可以,主要的是平衡身體的重心,保持著不倒的坐姿。如果年老的人腿無法盤,也可把兩腿垂地,不過那是不能持久的,一 則要倒,再則由於血液循環的受阻而會使腿腳發生不良的後果。還有,兩眼的視線,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處之一點,不注意它,也不放棄它,否則,不入昏沉 便會散心。眼睛如覺不適,也可暫時閉上後再微啟。
如果沒有高明的禪師指導,就照上面所說的止觀方法練習也可以,但要注意:千萬不要希望從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麼神跡,如果先就存了某種雜念,修持 之後,一定會出岔子。要是不存雜念也有幻境顯現時,那就必須提高警覺,馬上回心返照,觀察我在那裡?我也找不到時,幻境自然消失。或者是對於很可能出現的 種種可喜或可怖的幻境,置之不理,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切勿以為是靈驗,也別怕它是魔障。
如果有些人不習慣靜坐,心太散、意太亂,靜不下來,那就另修禮拜、讀誦、懺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門,這是依賴佛菩薩的他力,提攜接引我們本具的自 力,選定一門,或選定有連貫性質的數門,比如修彌陀凈土的,應該拜彌陀佛像,誦凈土經論,念彌陀聖號,觀西方樂土的種種庄嚴,這就是一貫性的法門。只要懇 切持久地修持下去,就會漸入佳境。所以,這也是修定的方便法門,這是從動中取定的方法。比如《阿彌陀經》的念佛法門,也在求得一心不亂,那也就是定的一 種。
修持,最要緊的是信心、敬心、決心、恆心;死心塌地地信,虔誠皈命地敬,勇往直前地行,持久不懈地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求速效,每日定時定 數地修持下去,平心靜氣地修持下去,必然會有成效的。即使久修不驗,那是工夫不純,不是佛法不靈。在此,我想順便一提:時下一般寺院的課誦,往往只顧形式 唱念,而不顧內心修養與陶冶的修持法,實在是極待糾正的。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還是不得解脫。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葯;定的作用,像是調補的葯;慧的作用,像是指導生活的知識。治了疾病,強了身體,還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所以慧的功用,要比戒定更大。
至於慧的產生,也與戒定有關,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又轉過頭來,指導持戒,指導修定,就這樣連環地形成了螺旋狀態而向解脫之道邁進。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脫要領的盲修瞎煉!
不過,慧的成長,不一定全部要賴戒定的滋養,所以,通常把慧的來源分為四類:聞慧、思慧、修慧、證慧。從聽法(包括閱讀)而得到的智慧,稱為聞 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後,所得的心得,稱為思慧;再將自己的心得,從事於實際的踐履,從實踐中所得的心得,稱為修慧;若能親自體驗到了這種心得的本來面 目,便是證慧。但我在此必須指出,在這四慧之中,除了聞慧以外的其他三慧,都與戒定有關,特別是與禪定的關系。因此,解脫道的證得,沒有這三學的相互為 用,根本辦不到。雖然有些慧力特別高的人,不必經過呆板的禪定修持過程,一經點破,就得解脫,但是在其解脫之際,仍得有一種定的力用促成,不過那是非常快 速的,所以稱為電光喻定。由此可見,我們也不必批評不修禪定的人就等於沒有修持。前面說過,如來是『無有不定時』的,真正的大定、深定,絕不限於靜坐, 《首楞嚴經》所說的大定,也就是這樣的。
㈤ 請問佛教有哪些解脫的方法啊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於要真正地實際證驗解脫的境界,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說說道理就能辦到的。因為理論是一回事,實證又是一 回事,正像一部歷史,雖然記載著古代的事物狀況,但這歷史記載的本身,絕不等於古代的事物狀況;又比如『美國』這個名詞,是指美國那個國家,但是『美國』 這個名詞,絕不就是美國那個國家。所以,講說解脫是不太難的,要實證解脫就很困難了。因此,盡管多數的人把大道理講得滔滔如流,若他們的身心行為只是另外 的一副面目,這就只是販賣知識的理論,而沒有得到實際的證驗,和由實踐而來的心得或功效。那麼,佛教的解脫方法應該怎樣證驗呢?
佛教把實踐解脫道的方法稱為『修持』,也絕對重視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實證解脫的境界;若不實證解脫的境界,終究淪在生死境界而不 能自主於生死;不能自主於生死的人,縱然學佛,縱然出家,縱然自以為是行了菩薩道,那也僅是種些解脫的種子,等待未來的成熟,現前的身分畢竟還是凡夫。既 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雖行菩薩道,也屬人天業。
所以,太虛大師說:『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揚大乘。』所謂祖位,就是六根清凈位,是即將入初地菩薩聖位的候補者。由此可見,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脫,光在言語文句上拾一些古聖先賢的牙慧,作為賣弄的本錢,那是沒有太大意思的。
說到修持解脫道的方法則不勝枚舉。比如在《華嚴經》中,許許多多的菩薩,各有各的解脫門。文殊及普賢兩位大菩薩,更是各有無量無數的解脫門。
不過,解脫道的修持,有一個最大的原則,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門徑,從這三大門徑,就可以進入不受生死束縛的解脫境界,所以稱為『三無漏學』。漏是煩惱生死,是解脫大船的漏水之洞。現在,就讓我們介紹三無漏學的修持。
㈥ 佛度眾生有哪幾種方法
『種種方便化群生』,教化眾生的方法太多太多了,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種種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是什麼?沒有一定,完全看眾生。契眾生的機,這個方法就是最適合的。眾生的機不相同,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定法修行,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用什麼法門來對治。
佛跟我們講六度、講十波羅蜜,實實在在講都是舉例、講綱領,希望你聞一知十、一聞千悟,你才會有成就。佛沒有辦法一樁一樁教,那太瑣碎了。如果我們的貪心很重,用什麼方法對治?用布施。我們對財看得很重,施財,用這個方法斷我們的煩惱,斷習氣。法看得很重,吝法,用什麼方法對治?修法布施。佛把這個綱領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要會做,要真的能落實。
我為什麼修財布施?目的不是在得財富,目的是破自己的慳吝煩惱,治慳貪。所以福報,雖然現前得財富了,那個財富馬上就布施掉,捨得,把得到的統統都舍掉。歡喜布施,把自己的貪心拔掉,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拔掉。
自己常常還有惡作,起心動念不善,言語行為不善,自己也未嘗不知道,但是總是斷不了。用什麼方法?佛教我們持戒,用持戒的方法斷惡業。你要不持戒,你的惡念、你的惡行永遠斷不掉;要是斷不掉,在菩提道上就形成了非常嚴重的障礙。縱然修福,修布施,三種布施都修,你不持戒,你這三種福是在六道輪回裡面去享的。經論裡面常說「痴福」,不持戒的人愚痴,縱然歡喜修福,是三界里的福報。
因為你不持戒,你就想想,那個福報到哪裡去享?三惡道!你想得人身,人身要修五戒十善。你五戒十善都不持,你來生肯定墮畜生、餓鬼,到畜生、餓鬼裡面去享福。這個事情我們看得也很多,你看看許多人家養的寵物,它的福報在那個家庭里頭最大。為什麼?他們一家人沒有一個不歡喜它,沒有一個不愛護它,福報大。一家人互相還有不愉快的事情,唯獨對寵物決定沒有厭煩。所以我們看養寵物的那家,我們一看就曉得,他們一家人哪個福報最大?寵物。它為什麼有那麼大的福報?前世修的。
餓鬼道裡面的鬼神,過去我們在台灣住得很久,在新加坡也住了幾年,你看看這些地方的中國人拜神。神的名目很多,我都說不出,說不清楚。南洋大家拜大伯公,廟很多,香火挺盛;台灣就更多了,這些鬼神前世都是喜歡修福的。修福、修布施而不能夠持戒,五戒十善疏忽了,所以墮到餓鬼道裡面去享福。那麼多人去禮拜他,那麼多人供養他,福報大!
這一些道理事實真相,佛菩薩清楚,佛菩薩給我們說明白,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才能真正走出一條生路,不再搞六道輪回了。不但不搞六道輪回,我們也很清楚很明白,四聖法界不究竟,每個眾生,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取無上菩提。走哪個路?走彌陀凈土這條路。果然你明了,你清楚,你把這些經論細細的去參透。為什麼?你要是不參透,你的疑不能斷,你的習氣、煩惱不能斷,這個東西終究是你的障礙;雖修凈土,你往生沒有把握。如果教理參透了,信心清凈,信心不會再動搖了,不會再改變了。《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生實相是生智慧。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不會生煩惱,你生智慧,取西方凈土有把握,真能去!我們這一生大事圓滿了,隨時可以去,隨處可以去,一絲毫障礙都沒有。
要怎樣才能修到這個境界?放下萬緣,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這個話講得很籠統,一般初學人不容易體會得到,所以我搞得沒有法子,常常跟大家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你要統統放下,一個字都不能沾染,你念佛求生凈土沒有問題。所以這十六個字害人,害死人了。多少修行人被淘汰了,墮落了,什麼原因?都是被這十六個字害的。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這十六個字是火坑,是三途地獄。
一般人真的是懵懵懂懂,不知不覺,不知道利害,迷戀在惡緣惡境之中,不知道回頭。佛用「種種方便」,「種種方便」就是指的無量法門,教化群生。群生是一切眾生,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佛的教法,我們也要抓住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佛法裡面講綱領原則講得很多,「凈業三福」是綱領、是原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也是總綱領、總原則。「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都是綱領,都是原則。佛在經上說的!
祖師大德的教誨更多,我們修凈土遵循印光大師的教誨。印光大師教導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我自己學佛五十年,講經教學四十四年,我總結經論裡面的教誨,寫出二十個字,也是綱領、原則。我用的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修心;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修行。我說了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我一生自己修學的綱領,也是我幫助一切大眾的綱領。修什麼?無非這二十個字而已。千經萬論,我把它結歸在這二十個字上。
『如是庄嚴國土海』,這個「海」是形容,就是一切諸佛剎土,《華嚴經》前面講的「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剎土」。用什麼庄嚴?「凈修無等一切法,生起無邊出要行,種種方便化群生」,這個里頭自行化他圓滿具足,如是功德,如是庄嚴。
這個裡面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先成就自己,然後才能成就別人。換句話說,自行化他,先要自行,然後才能化他。自己沒有成佛就教化眾生了,這是菩薩發心。我們聽到了,自己不要修行,講經說法天天勸別人。我們把這些話錯解了,以為自己不要修行,勸別人,這是無量無邊功德,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
這句話怎麼樣才是正解?十地菩薩或者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把自己求無上道擱在一邊,教化眾生,這個行,這是菩薩發心。像地藏菩薩,他不願意證無上菩提,就是菩薩身份來教化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行。換句話說,最低限度明心見性,也就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了,行!自己未度,自己沒有證無上道,教化眾生,菩薩發心,這是菩薩大慈大悲,這個行!
我們今天什麼境界?連小乘須陀洹也沒證得,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更不必說了,准墮三途。你哪裡是菩薩發心!經教里頭字字句句的意思要搞清楚,千萬不能錯會,不能夠誤會;錯會、誤會自己要吃大虧。佛說得沒有錯,你聽錯了。
㈦ 佛教講經說法的規矩是什麼
(四)應否講經說法之准則。
除特殊情況外,在無人請求時,我們不應主動正式登座說法。立者不應為坐者說法,坐者不應為卧者說法,坐低座者不應對坐高座者說法。此外,對帶著武器、騎在馬上或者戴帽來聽法的人,我們亦不應說法,以示對法之尊重。當然,這些是為了尊重佛法的緣故而存在的規矩。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以略為開許,譬如聽法者已病至不能坐起時,因為他並非因不敬法而卧著,我們亦可說法;在某些地區的民族文化中,他們是終生必須戴帽的,而這並非不尊重佛法,在這些情況下亦或可酌情開許。
有關這些,其實聽法者也應留意,例如在聽法時不應戴帽及帶兵器、應恭請說法者居上座而說法等等。這些都是佛教的教法傳統,是為了表示對佛法的尊敬,並非是為了讓說法者感到高人一籌。
以上所說的或許較為沉悶,但如果我們沒把初始的部分搞對,後來所作的一切均為浪費時間,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這些前面的細節。
日後大家聽法時,乃至日後大家有機會應求而說法時,都應依循。
㈧ 佛教解脫的方法
1、首先,我要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佛教並不是單單一門宗教 ,真正的佛教是積極的。
因為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積德,而且也可以修身養性,學習佛教不單單可以讓我們這一生與人友好相處,懂得待人接物,經濟財富穩定,家庭、事業、工作等等更加美好,不僅對來世一定有幫助,今生也會令自己有一種快樂之感。即使你沒有發財、事業上不成功,也不會像沒學佛的人那樣一蹶不振,而始終都會有一種滿足感。同時也可以認識到整個人生、世界,乃至是整個宇宙的真理、真相。
2、學佛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就是對生老病死有所准備,一旦出現疾病、死亡,不會覺得特別不幸,反而有勇氣從容面對。
3、何為解脫:解脫梵語為vimoksa,解脫的境界可分大乘與小乘之別,其境界略有差異,依小乘佛法而言,要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位,方稱得上解脫,而以四果為小乘終極圓滿之果地,必須斷見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羅漢果梵語arhat。 依大乘而言,要證成初地以上,乃至佛的果位,皆為解脫的境界,每一個階位解脫的境界漸次入深,而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終極之位,必須勤修六度萬行,以中道實相義而正行,破塵沙惑、破無明惑,因而證成佛道。宗喀巴大師撰寫了一部論著——《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其中宣講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講如何獲得人天的解脫,中士道講如何獲得小乘的解脫,上士道講如何獲得菩薩的大解脫。所以,想要獲得解脫,可以仔細研讀這部著作。
4、如何獲得解脫
修行是需要次第地聞思修行的,需要找一個公認的高僧大德,先聽聞佛法當中的經、律、論,多思考,再修行。要先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生起出離心,同時修行菩提心,發願往生西方極樂,積資凈障,六度萬行。這樣次第地聞思修,才能最終獲得果。可以參考一下《前行引導文》《慧燈之光》《入菩薩行論》。
㈨ 佛教中有哪些關於救苦救難的經典
佛教所有的佛經都是救苦救難的。
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佛陀正是為了教育人們認識到人生之苦、生離苦得樂之心、行離苦得樂之法而講經說法,其所說之離苦之法,集結成冊,便為佛經。
佛陀所說法,概括為三藏十二部。從體裁上講,分為經、律、論,從內容上講,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稱為十二部。
由於眾生的根基不同、喜樂不同,佛陀便講不同的法,傳下不同的佛經,其目的,無非是救度眾生出輪生死苦海、證極樂涅槃而已。
㈩ 佛教各類修行方法詳細介紹分類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二)持戒
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
(四)精進
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禪定
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
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10)佛教方面的應急說法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對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在修行的准備工夫而言,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
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眼所見、耳所聽、舌所嘗、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種方法由有生死有煩惱的凡夫這一邊,到無生死無煩惱的那一邊去。也就是從生死的苦海到達涅盤;從煩惱的凡夫轉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種器具設備的船,航向對岸成佛的路上去,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怎麼辦呢?那你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啞子呢?那就只要心想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錢出力,專門叫人去做好事、幫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實上他勸人為善的行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並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謂同病才能相憐,自己有痛苦有困難,覺得需要人家幫助,因此見到別人有痛苦困難,便也希望有人去幫助。
有人厭惡不肯出錢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稱之為「為富不仁」。其實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橫財,原是由於捨不得用錢,把一個錢一個錢省下來,積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錢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們應該勸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個對象:一是布施貧窮的人,即是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團體,即是佛教說的佛、法、僧三寶。我在紐約曾對學生說,你們要多多布施給三寶,有一個學生嘻嘻笑起來,我說:「你笑,是不是因為我是三寶中的出家人,我要你們布施,要你們不可貪心,結果把錢都給了我?」他說是的。
諸位有沒有想到為什麼要布施三寶?佛教說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功德來得大。我們用錢救助人,是希望以一個錢救十個人,還是希望一個錢救不了一個人?
布施給三寶,三寶所做的事是,幫助所有需要救濟的人得到佛法。因為人類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缺少物質。佛教的重點是幫助人們在心理上解決痛苦、解決煩惱,這是徹底解決痛苦的方法。布施給三寶,三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重大的問題,所以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的功德來得大。
也有人說,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沒有錢布施給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訴諸位,布施並不全是用錢,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為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與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樂的話,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
為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精進,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禪定
第五「禪定」,我教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為一,凡是中西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只有禪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禪,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無,並非等於沒有東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並不等於物我合一。
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裡或我在上帝裡面,都是大我的觀念。
3.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既無小我,也無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為修禪定必須要坐在那裡的。修禪定有許多方法,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禪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
實際上念佛、誦經、懺悔、禮拜、祈禱,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禪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誠」;便是心力集中。
心無旁□,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這就禪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諸位不可把禪定的范圍看得太狹小,禪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禪是通於大小三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悟也不會深的。
為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因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這是循環而互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煩惱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