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推動融合教育的實現
1.創造融合教育的環境條件
融合教育更傾向於「兒童中心論」,即以兒童為中心,要求學校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及特點,設法滿足兒童的各種需要,即學校適應學生。
首先要消除認知偏見,強調多元價值,創造開放多元的學校環境,為融合教育創造條件,如資源教室、無障礙環境等。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環境中,讓學生平等、充分地參與所有學校活動,對學生的考核更多地從生活自理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社會適應的能力、自律的能力等方面進行,不要用一張試捲去衡量、考核她(他)們。例如當一個視力障礙學生進入普通班級,在教室環境、教材課程和教學方法方面需要改變,首先向他們介紹學校的布局、教室的布置,讓他們盡快熟悉和適應學校教室環境,他們的書桌靠近黑板,教室的光線適當,清除容易磕碰的障礙物;普通教師和資源教師協同合作,為視障學生准備盲文教材、課文錄音、作業錄音和測試錄音,為弱視兒童提供放大的印刷物或者輔助器械,在課堂中多使用實物或可觸摸的模型便於他們理解。在教學中多使用口頭語言,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學習和完成測驗,可以採用口頭或錄音測驗。同時資源教師為視力障礙兒童增設日常生活技能、動作訓練、方位訓練等技能的補償教學。
其次加強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建設,確定專職或兼職資源教師,(簡單介紹揚中資源教師和巡迴指導教師師資配備)讓他們接受專業的理論培訓(附小吳彩雲老師已經參加了省里開展的首批資源教師考證培訓,並獲得了資格證書);邀請特教老師指導,例如怎樣評估某個學生存在哪些問題、在課堂上如何為他們設置合適的內容、怎樣對他們進行學科指導和缺陷補償等。
2.以學生為本,教育教學個別化
個別化是融合教育最好的方式,是提高融合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個別化就是根據學生的障礙類型為每個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制定的個別訓練方案計劃,是由學校與家長針對學生個別需要共同制訂的一份書面教育協定,它應記載學生的評定結果,該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關服務及教學目標等。個別化教育計劃制訂時需要聽取學生的意見,必須經家長或監護人同意後方能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表)個別教育計劃內容包括學生目前的成果表現、課堂測試、作業表現、父母老師和相關服務的個別測試評估結果;學年學習目標可以分為多個短期目標,包括社會、行為等,目標必須可測量;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包括需要的輔助器材教具和服務,學校及有關專業任務為他們訓練及發展對普通教育所做的修改和變動;普通學生的活動,如不參加可以在計劃中加以解釋;區域性的測試,如不適宜參加測試加以解釋或何種測試可以代替;日期和時間,必須陳述訓練開始到結束日期,訓練的頻率和地點。目前我們每個資源中心都在做這件事,為每個學生制定了單獨課表,即「一人一課表」(課表圖),他們有單獨的訓練內容。
影片中尼克老師針對伊桑的閱讀障礙,利用伊桑優勢能力,通過在沙子上畫字母、用顏料、橡皮泥來畫、做字母、在電腦上玩游戲等活動增強伊桑對字母的敏感性,彌補和發展伊桑閱讀方面的弱勢,讓小男孩伊桑在讀、寫方面有了進步,同時發掘他在美術方面的才能,個別化就是要補償缺陷,挖掘潛能。目前,在有些地區有些學校實行「走班制」。(解釋)當然,我們普通學校老師每天要面對那麼多學生,可能無暇顧及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甚至不知道怎麼去關注他們。在這里我給大家一些建議:
(1)備課時想到他,給他一個適合的學習內容。(舉例何銀娣的課)
(2)課堂上關注他,給他一些參與活動的機會。如提問時,給他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課堂訓練時,給他做一些簡單的、能夠完成(或者稍作提示)的題目。(舉例何的課)(學生表現)
(3)在教學方法上做到「講解與形象示範相結合」、「語言表達與態勢表情相結合」、「解釋啟發與主體獲得成功相結合」。
(4)課後布置一些適合他的作業,用幾分鍾給他一點指導。
(5)夥伴助學。為其尋找一個小夥伴,課後經常去幫助他。這樣不僅有利於特殊需要孩子的成長,也能培養普通孩子的愛心和責任心。台灣融合教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融合班學習,普通孩子獲得的成長,比他們在普通班更多——孩子們獲得了一顆「美麗的心」,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學習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懂得以同理心替人著想,而這些,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嗎?
其實就是一句話:課前想到他們、課上關注他們、課後幫幫他們。長期這樣訓練,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他們。就像故事裡的尼桑和何老師課堂上的董同學。我們千萬不要放棄她們。台灣融合教育專家吳淑美認為,融合教育絕不是在為特殊孩子辦學,「所有孩子在一起學習,民主才能發揮功能。只有和不同特質的人互動,才能學得更好。把特殊生和普通生合班教育的模式,其實是教給孩子對待一個真實完整的世界。」這句話道出了融合教育的真諦。
3.營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圍
據報道某個班級內大部分學生家長聯名致信學校,為避免影響自己孩子的學習,要求學校拒收一名自閉症學生。這是家校合作不成功的典型例子,深刻說明特殊需要學生在普通教育中接受教育、推廣融合教育,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鼎力支持,社會的尊重和接納才能營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圍。所以作為學校首相要讓教職員工的觀念和教育態度發生變化,其次做好家長的溝通和交流;另外有特殊學生班級的老師也要向普通學生家長做好融合教育的宣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和諧、生機勃勃的教育生態環境,推動融合教育的發展。
㈡ 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則
融合的定義:
1.融合指的是一種讓大多數殘障兒童進入普通班,並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方式。
2.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兒童不分類別及輕重皆可全時融入普通班。
3.融合希望能合並普通及特教系統,建立一統整獨一的系統以管理教育資源,並希望將不同種類班級的學生融合在一起。
融合的好處:
1.特殊學生成本降低。
2.代表教育系統正向的改變。
3.和同儕建立新的社會關系。
4.讓所有人主動關心,對普通及特殊生的學業及社會性有益。
5.有機會接觸到較有天賦的教師。
6.能接受高質量的普通教育。
融合的原因:
1.特教缺乏嚴謹的課程。
2.特教缺乏高質量的個別化教學。
3.對輕度殘障者的教學與普通班教學混為一談。
4.教學決定缺乏參考點,過份主觀。
5.特教師資訓練不足以應付學生需求。
融合的要素:
1.普通班及特殊班教師合作計劃及教學。
2.同儕合作學習。
3.有效教學。
4.態度以利互動。
5.充分的資源及支持系統。
6.政策。
融合的要件:
1.課程與教學必須符合所有學生的需要。
2.融合的理念須引導教學,須整個學校都能接受融合的理念。
3.融合不是只要安置就好,每個學生的需求都應被顧及。
4.不斷的在職訓練。
5.設立融合班前應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及支持系統,以提供學生所須的服務。
6.融合只是一種選擇,除了融合應有其它安置的選擇,例如特殊班。
7.普通班級的調整必須合理及符合經濟效益。
8.老師應有參與的意願而不是強迫參加。
融合模式的設立及發展應由學校開始,而不是由上級訂出遵守的原則。
推展有效的融合模式:
融合教育推行至今,不論國外或國內,贊成者勇往直前,反對者無心參與。雖然融合趨勢招致許多反對的聲浪,但從融合的教育哲學觀來看,如所有學生有權利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中接受教育,特殊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員,學生良好的學習應以單一教育系統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統,以及家長、教師、學生交互影響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離模式更易成功。如果秉持這種理念則融合模式的確是未來教育發展過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但是,實現融合教育的確需要整體的考慮及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在實施過程中真正對所有兒童有利。
最近,國外文獻提出實施融合教育中四種可行模式,本文將詳細介紹這四種融合模式並與台灣的現象作一比較說明,也作為未來實施融合教育的參考:
普通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常會在心中出現兩個問題:
1.怎樣作才能使孩子的學習達到最好的效果?
2.特殊化的教學希望達到什麼程度?
事實上,融合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使老師受惠,而是能真正滿足學生長期的需求,也正因為如此,隔離的方案雖有利於教師的教學,但卻未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換言之,要真正落實融合教育必須有兩個要件:
1.必須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
2.建立成員間共同的信念。
融合教育是建立在以下六個原則上:
1.零拒絕。
2.在住家附近的學校受教育。
3.按自然比例安排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級中。
4.在於自己年齡相近的班級受教育。
5.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教師共同合作。
6.教育服務是建立在了解學生能力的長處並且從長處來進行教學。
㈢ 融合教育名詞解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㈣ 融合教育的原則
融合教育原則是「回歸主流」
特殊教育理論它是分小組上課
很少寫黑板卻有許多輔助教具
以合作學習、合作小組為主的。
㈤ 常用的教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1)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2]
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並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准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准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3]
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㈥ 常見的評估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評估方法有:視覺類似評分法(VAS),語言描繪評分法(VDS),數字等級評分法(NRS),面部表情評分法(PFS),個面部表情法,一般情況下,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評估的方法。
拓展資料:
常見的評估方法的具體介紹:
1.視覺類似評分法(VAS):也稱直觀類比標度法,有線性圖和臉譜圖兩類,是最常用的疼痛評估工具。國內臨床上通常採用中華醫學會疼痛醫學會監制的VAS卡,是一線形圖,分為10個等級,數字越大,表示疼痛強度越大,疼痛評估時用直尺量出疼痛強度數值即為疼痛強度評分;另一類是臉譜圖,以VAS標尺為基礎,在標尺旁邊標有易於小兒理解的笑或哭的臉譜,主要適合用於7歲以上,意識正常的小兒的各種性質疼痛的評估。該評估方法可以較為准確地掌握疼痛的程度,利於評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2. 語言描繪評分法(VDS):此法由一系列描述疼痛的形容片語成,最輕的疼痛為0分,以後每級增加1分,所以每個形容詞都有相應的評分。患者總的疼痛程度就是最適合該患者使用的疼痛形容詞所代表的數字,學者Melzeak用輕度疼痛、重度疼痛、陣痛、可怕的疼痛及無法忍受的疼痛等來評估疼痛的程度,該方法的詞語易於理解,可隨時口頭表達,溝通方便,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但是受主觀因素影響大,也不適合語言表達障礙的患者。
3.數字等級評分法(NRS):此法是由0〜10共11個數字組成, 數字越大疼痛程度越嚴重。此法具有較高信度與效度,易於記錄,適用於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患者;不適合文化程度低或文盲患者。
4.面部表情評分法(PFS):是用6種面部表情從微笑,悲傷至痛苦得哭泣的圖畫來表達疼痛程度的,是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
5.個面部表情)基礎上修訂而來的,疼痛評估時要求患者選擇一張最能表達其疼痛的臉譜。
㈦ 如何評價融合教育的質量
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種讓大多數殘障兒童或自閉症兒童進入普通班,並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可以看見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教室的擺設不一樣,不是排排坐的對著黑板、看著老師,而是分小組上課,很少寫黑板卻有許多輔助教具,針對孩子不同的特質設定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目標。
評價融合教育的質量,最基礎的融合教育的目標應是殘障兒童或自閉症兒童的生活自理和常規的建立;語言表達、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的能力;集體生活能力的建立,能滿足融合教育的孩子長期的需要和長期的發展。
㈧ 什麼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以經過特別設計的環境和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特質小孩的學習,讓大多數殘障兒童進入普通班,並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
融合教育針對孩子不同的特質設定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目標,以合作學習、合作小組及同輩間的學習、合作以達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終目的是將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環境及社會生活的主流內。不管普通孩子還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質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分數不是唯一的指針,而是適才適能的快樂學習。
拓展資料:
從融合的教育哲學觀來看,如所有學生有權利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中接受教育,特殊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員,學生良好的學習應以單一教育系統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統,以及家長、教師、學生交互影響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離模式更易成功。如果秉持這種理念則融合模式的確是未來教育發展過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