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八年級上冊有哪些說明方法

八年級上冊有哪些說明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9 00:54:15

1. 八年級語文上冊運用的說明方法以及作用

下定義----語言嚴密,說明了對象的什麼本質特點。舉例子----准確具體,是說明更有說服力。列數字----准確具體。作比較----突出說明。分類別----條理清晰。打比方----生動形象,增加趣味性。列圖表----直觀形象。作詮釋----通俗易懂。摹狀貌----具體,生動形象。做引用----具體充實。以上幾個說明方法都是為了寫說明對象的哪一方面特徵

2. 8上蘇州園林課文說明方法

比較: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引用:
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如在畫卷中」的。

3. 初二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方法

一、大自然的語言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鍾時間快讀一遍,並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後簡要討論。各小題後括弧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後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麼是物候,並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討論後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並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准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並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後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後,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後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後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准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本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後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台——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後教師范讀一遍,然後掛上預先准備的小黑板;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麼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討論後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彷彿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後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穀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

再朗讀課文第一段,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然後與旁邊的同學交換復述課文。

二、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恐龍是古爬行動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小的體長不到一米,大的體長數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們在地球上的陸地或沼澤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這兩篇短文,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課文所選兩篇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文章給了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有新的發現;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龍無處不有》開篇提出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各自的發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啟發,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緊密相連」表現在哪裡?有哪些事實能證明它們是互相「產生影響」的?然後舉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氣候不適應恐龍的生活,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得出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為板塊構造理論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證明的結論。
《被壓扁的沙子》起筆提出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個新觀點——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對地球的撞擊,引起人們對這一曾經主宰過地球的生靈突然滅絕的興趣、並且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於「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然後從地質學發現的證據上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
三、段落結構
《恐龍無處不在》的段落結構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被壓扁的沙子》的段落結構
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關於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問題,目前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第2和第3自然段先後舉了兩個例子提出了關於「撞擊說」和「火山說」這兩種觀點。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支持「撞擊說」。這部分分四層。
第一層(第5、6自然段),說明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我們以後也許還會遇到這種情況,因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第二層(第7至第10自然段),說明1961年一位蘇聯科學家發現了「斯石英」,並且介紹了它的性質,為下文佐證「撞擊說」奠定了基礎。
第三層(第11至第13自然段),說明斯石英不僅可以在實驗室製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過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由此推斷撞擊是可以產生斯石英的。事實也證明,火山噴發是不會產生斯石英的,從而進一步佐證了「撞擊說」。
第四層(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亞里桑那大學的約翰•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的例子,進一步證明「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從而得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的結論。
四、說明順序
作者採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清楚。
五、說明方法
要理解這兩篇短文,還要注意作者運用的引人入勝的說明方法。首先是舉例子。在文章中,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例如,《恐龍無處不有沖為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舉『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的事實,說明南極不止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說法嚴謹。
其次是作比較。例如《被壓扁的沙子》中,談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區別時,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地了解,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在《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還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又明白如話,如《恐龍無處不有》中「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還有「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這里不一一分述。
六、嚴密准確的語言
「在一個科學領域作出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中的「肯定」一詞,又如「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中的「最終也許」和「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有過一次『大絕滅』」中的「毫無疑問」等都能體現語言的嚴密和准確。
七、比較閱讀教學建議
這兩篇科普文章所介紹的都是比較深奧的科學知識,但由於作者採取了朴實、明白如話的語言,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又《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擊。通過這兩篇短文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懂得寫作文章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下筆。重在通過閱讀,整體感知,進一步挖掘文章的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科學的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滿足他們的表達欲,活躍學習氣氛。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借閱科普讀物,從中找出與本文內容相關的科學知識,大家共同學習研討。
學生對一些自然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明產生這種看法的依據。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大陸漂移圖示的同時,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牆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麼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麼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後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後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
那麼「恐龍無處不有」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麼關系呢?
(一)明確目標
1.理解「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科學觀點。
2.把握「恐龍無處不在」印證大陸漂移假說的說明順序和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麼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現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並不滿足於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後,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並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1億年, (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裡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於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後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於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五)布置作業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以900~1200屬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後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麼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本文是破解此謎的一個觀點,同學們讀後與自己已知的別的觀點進行比較,看哪種觀點更讓人信服。
(一)明確目標
1.本文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要把握。
2.本文說明其觀點的依據、順序及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於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麼?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於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麼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麼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討論明確:
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的極為緻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列數字說明)
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舉例子說明)
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舉例子說明)
由以上兩例,作者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岩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過撞擊。
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岩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就這樣,作者最後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嗎?
討論明確:
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麼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學生談個人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討論明確:
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四)總結、擴展
1.同學們拿出自己搜集的有關恐龍及恐龍滅絕的資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種學說自己最感興趣,同時說明自己感興趣的原因(那種學說成立的科學依據)。
2.科學發現本身是一種科學成果。而對科學發現的研究還會產生系列科學成果,甚至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同學們對此進行研討、分析。
3.《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文所寫內容及所採用說明順序的相關處。
討論明確:(1)都圍繞恐龍展開說明內容;(2)都以科學發現引發科學觀點,科學研究印證科學觀點為說明順序;(3)兩文都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4. 八年級上學期語文第11課《中國石拱橋》,一共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1)打比方。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橋形式上的基本特徵,富有形象性。
(2)舉例子。
1.作者為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列舉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例子。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的代表,盧溝橋是聯拱石橋的代表,且兩座橋都世界聞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2.如「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極少出事……」
(3)分類別。
「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橋結構勻稱……」
分類說明,條理清楚,使讀者對趙州橋的結構特點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
4)引資料。
1.引用《水經注》里的「旅人橋」,說明我國石拱橋歷史悠久; 2.引用唐朝張嘉貞的話「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說明趙州橋設計施工的精巧; 3.引用唐朝張鷟的贊語「初月出雲,長虹飲澗」,說明趙州橋形式優美。 這些引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數字。 1.「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2.」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3.「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 4.「石拱長達112.5米」 5.其中最大的一孔,長達150米。 有概數、確數之分,給人以准確鮮明的印象。 (6)摹狀貌。 1.「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2.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東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 3.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 用摹狀和排比的手法,描繪石刻獅子的「千態萬狀」,說明了盧溝橋的優美裝飾,突出了橋的形式美。 (7)作比較,舉例子。 1.「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極少出事……」以盧溝橋與兩岸河堤相比較,充分說明了盧溝橋十分堅固。 2.「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修建於八百年前,有的石樑一塊就有二百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 (8)作詮釋。 " 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於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

5. 《蘇州園林》所用的說明方法

為了把事物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要有相應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選用最佳的方法。採用什麼說明方法,一方面要服從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選擇的自由。是採用某一種說明方法,還是採用多種說明方法,是採用這種說明方法,還是那種說明方法,可以靈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蘇州園林》與《中國石拱橋》使用的說明方法有:
舉例子:
(1)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風台區的盧溝橋。
(2)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多創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
先介紹一種現象或說明一種道理,然後再用具體例子做例證,這樣有點有面,既增加了 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豐滿。
作比較:
(1)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2)蘇州園林和北京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通過比較,容易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點。
打比方: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打比方可使要說明的對象形象可感。
列數據:
(1)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2)(盧溝橋)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採用列數據的方法,讀者可以通過確定的數字獲得對說明對象的准確了解。數字的精確,是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2)那時候有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有」……
引用別人的話或有關資料,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6. 初二上學期語文人教版的,16課: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對象是什麼

說明順序:由表及裡的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做引用,下定義,分類別,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
說明對象: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

7. 初二上學期常見說明文的答題技巧,說明方法的好處等

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等。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8. 八年級上冊語文園林建築的空間美感說明方法

摘要 你好,1、早上起來,打開窗簾一看,呵好大的霧啊!四周的山巒、房屋、樹木,全都披上了一層輕紗,微風吹拂著,霧在緩緩的挪移,猶如少女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9. 八年級語文用說明方法的句子

這個在網上搜索說明方法會出現很多很多,找到句子套進去就行了.第幾單元(忘了)都是說明文幾乎每篇都有很多.因為書在學校筆記啥的都在書上,實在是沒辦法給你列出來.很抱歉.

10. 初二上冊語文18課有哪些說明方法

1.地理位置 2.具體介紹 3.價值 第一部分(1):寫第三部分(5段):寫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還有誇張, 用我的提綱吧!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上冊有哪些說明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1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84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06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2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57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37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03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1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18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28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3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87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5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56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798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