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葯煎服的正確方法
中葯的煎煮劑叫中葯湯劑,中葯的煎法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葯物的功效。
中葯的煎煮過程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煎煮時使用的容器、用水、入葯和火候四個環節。
1.容器。煎葯的容器多用陶器,一般以砂罐最好,盡量不要用金屬器皿,以防中葯中的化學成分與金屬活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葯效。
2.用水。水必須潔凈,一般可用清澈的河水、自來水、泉水或井水。應盡可能的注意水質的優良。煎葯前先用適量的水在容器內浸泡均勻,用水量以水面高出葯面2厘米為度。第二或第三煎所加的水只需與葯面持平。給小兒煎葯時水量一般應少些,煎煮時間稍長些,盡可能使葯汁濃稠,以使不因小兒服葯量較少而影響葯效。
3.入葯。貝殼、甲殼、化石、礦物葯應該單獨先煎,某些芳香性葯物需待其他葯物煮沸後加入。某些貴重葯物,如人參是另外煎的,後與湯液合並服用;一些貴重細料粉末葯物,如三七粉不入湯煎,多用湯葯分次沖服;膠質葯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另行烊化後,沖入煎成的湯葯服用;個別葯物如芒硝,放入煎成的湯葯中烊化後服用。
4.火候。分為「武火」與「文火」。火候的運用與控制,主要取決於葯物的性味與質地。一般而言,解表發汗,通便驅邪,治療急性病的中葯宜用武火,且時間宜短,一般用武火煮沸後,繼續煮10分鍾左右即可。治療慢性病虛弱症的補養葯宜用文火,且煎煮時間宜適當延長,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保全葯力。
⑵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熬制有講究,正確的熬制方法是什麼?我們知道,中葯治病是最接近我們食療的方法,中醫使用中葯治病,而中葯很少有成葯,每次都是拿會成包的葯材回來自己熬,一般醫生都會告訴我們熬制的一些要求,現在已經有很多醫院提供中葯代熬的業務,但是很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學會熬制,這樣感覺會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葯的注意事項說一下,其實無外乎熬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葯材的工具這幾個方面。
中葯泡好後,開始放在煤氣或爐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開後小火煮10分鍾左右就可以,要是農村有條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為柴火停熬後,柴火還有最細、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葯質,熬中葯一定要有人看守,剛開始用大火,等開後就調到小火,被稱作文火,中葯千萬不能熬幹了,不要以為熬幹了再加水,這樣是非常錯誤的,熬乾的中葯已經起了反作用,帶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記!
熬第二遍這樣的時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點,小火熬20分鍾左右的樣子,然後用筷子比住葯材,倒出葯湯、等到溫熱的時候飲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溫熱,不要等到涼了,趁熱喝更加有效!
中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說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葯質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點水,如果你有條件的話,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鍾都可以,反正最後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湯葯兌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平均分成三份,根據醫囑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東西,會影響葯效的,豈不聞「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其實是中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葯的器皿也有講究,最好是用陶瓷的,這樣避免中葯與器具產生化學反應!中葯很苦,很多人問可不可以加糖熬,這樣是錯誤的,加糖會大大影響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葯後,准備一些涼白開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覺苦,其實閉住呼吸繞開舌根喝,一點問題都沒有,誰讓生病了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謝謝!
⑶ 請問煎中葯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煎中葯,在很多人心目中覺得就是一件很簡單的小事。加上現在很多醫院和葯店都開展了“中葯代煎”的服務,大部分人就是直接交給醫院或者葯店代煎,卻忽略的中葯煎煮的重要性。
1、中葯材的煎煮,器具的選擇很重要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煎煮出一碗良葯,就必須選擇正確的器具。現代人們為了方便,很多人都選擇使用電鍋直接煎煮,然而電鍋雖然使用方便,卻遠遠不如明火便於控制。就如同我們炒菜一般,用電磁爐炒出的菜,永遠也不會比火灶炒出的夠味。
還有一些人為了方便就隨意用做飯的鐵鍋煎葯,這也是不正確的。現代的研究已經證明,鐵鍋確實會和中葯材的某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葯效。所以,要想煎煮出一碗良葯,最好還是使用明火配砂鍋煎煮,這樣才能發揮中葯材最佳的效果。
4、不同的中葯材,煎煮的時間要區別對待
現在人們煎煮中葯,大多都是直接全部下鍋煎煮,而部分代煎中葯的話,可以形象地說,就是“一鍋亂燉”。而在古人眼中,同一鍋內的不同中葯材,其煎煮方法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比如金石類的中葯材需要先煎、芳香花草類的中葯材需要後下、黏著性強或者有刺激的需要包煎另煎煮等等,都是非常有講究的。
現代人煎煮中葯湯劑,且不說繁瑣復雜的“煎湯代水”、“烊化沖服”等等,但就簡單的先煎後下恐怕就很少有人去區分對待。殊不知,像質地堅硬的中葯材,如果不先煎的話,有效成分是很難溶出的,而芳香類的中葯材煎煮時間過久的話,有效成分揮發,葯效已經失去大半。所以,要想煎煮出一碗良葯,對不同中葯材的煎煮方法也是要區別對待的。
⑷ 中葯湯劑的煎服方法有哪些
湯劑是將葯蜘放在水中煎煮,然後取汁服用。湯劑既可由單味中葯煎煮而成,也可由幾味、十幾昧。甚至幾十味中葯配伍組合的復方煎煮而成。
水是湯劑的主要溶媒,煎葯用水以潔凈為原則,可以是井水。泉水或自來水。煎湯時的加水量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湯劑的質量。一般認為,水要加到超出葯物3~5厘米為宜,煎第二次時應加水到超出葯物1~2厘米。葯物加水後,還必須浸泡一殷時間,使中葯濕潤軟化,細胞膨脹,以便有效成分的浸出,避免加熱煎煮時,葯材組織中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阻礙有效成分的利用。一般浸泡時間約為30~60分鍾,第二次煎煮時浸泡時間應縮短。煎葯以陶罐為好,也可用玻璃或搪瓷製品,忌用鐵器、銅器和錫器。-般煎葯時先用武火將葯品煮開,然後改用文火使葯液保持微沸狀態約30分鍾即可,滋補保健類葯品煎煮時間應略長,可煮一小時左右。一劑葯一般應煎二次,然後把兩次煎取的葯液合起來分次服下。中葯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滋補類葯物最好在飯後服用,使之同食物混合,延長在消化迢的停留時間,並與飲食中的營養成分一並吸收,以利身體保鍵,服葯後,應少飲茶。少食蘿卜,因茶葉、蘿卜會降低補益葯吻特別是參類葯物的療效。
⑸ 中葯煎葯的方法
煎中葯有九個細節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鍋或不銹鋼器皿等,切忌鐵、鋁等易腐蝕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漿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葯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葯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葯),至少也要20分鍾。
3.用水 煎葯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葯材表面1—3厘米。葯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4.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葯液後,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葯時須蓋緊鍋蓋,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葯含有揮發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葯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葯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散到空氣中,則須蓋著蓋子熬。
6.操作 煎葯時要注意攪拌葯料,讓葯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葯一般煎兩次,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葯物需要區別對待,如先煎、後下、沖服等,中葯師都會在抓葯時講明。
7.時間 熬葯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葯效。中葯煎煮時間從葯液煮沸之後開始計時,一般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葯熬10—15分鍾即可,補益類中葯則需煎煮40—60分鍾,其餘的中葯煎煮20—25分鍾即可。
8.再熱 為節約時間,很多人會一次煎制出幾天的葯量,葯液再加熱時一般不需要煮沸,只要達到飲用溫水的溫度即可。通常採用文火,葯液剛有沸騰即可,放涼些飲用。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加熱中葯一般不建議用微波爐。中葯的成分非常復雜,用微波爐加熱中葯時,產熱的過程可能使葯材在分子水平遭到破壞,失去一部分效能。醫院煎煮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湯劑,最好將其放到器皿里,再倒入熱水加熱。
9.存放 保存時要放到密閉容器里,置於陰涼處或冰箱冷藏室,前者可存放2天左右,後者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
⑹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中葯的煎煮劑叫中葯湯劑,中葯的煎法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葯物的功效。
中葯的煎煮過程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煎煮時使用的容器、用水、入葯和火候四個環節。
1.容器。煎葯的容器多用陶器,一般以砂罐最好,盡量不要用金屬器皿,以防中葯中的化學成分與金屬活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葯效。
2.用水。水必須潔凈,一般可用清澈的河水、自來水、泉水或井水。應盡可能的注意水質的優良。煎葯前先用適量的水在容器內浸泡均勻,用水量以水面高出葯面2厘米為度。第二或第三煎所加的水只需與葯面持平。給小兒煎葯時水量一般應少些,煎煮時間稍長些,盡可能使葯汁濃稠,以使不因小兒服葯量較少而影響葯效。
3.入葯。貝殼、甲殼、化石、礦物葯應該單獨先煎,某些芳香性葯物需待其他葯物煮沸後加入。某些貴重葯物,如人參是另外煎的,後與湯液合並服用;一些貴重細料粉末葯物,如三七粉不入湯煎,多用湯葯分次沖服;膠質葯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另行烊化後,沖入煎成的湯葯服用;個別葯物如芒硝,放入煎成的湯葯中烊化後服用。
4.火候。分為「武火」與「文火」。火候的運用與控制,主要取決於葯物的性味與質地。一般而言,解表發汗,通便驅邪,治療急性病的中葯宜用武火,且時間宜短,一般用武火煮沸後,繼續煮10分鍾左右即可。治療慢性病虛弱症的補養葯宜用文火,且煎煮時間宜適當延長,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保全葯力。
⑺ 中葯煎葯中包煎方法是什麼
中葯煎葯時,包煎方法是用紗布將葯物包起來與其它葯煎煮,需要包煎的中葯有;旋覆花、蒲黃等。
⑻ 中葯應該怎樣煎服
中葯的煎服方法是十分有講究的,它直接影響著治療和調理的效果,因此必須十分注意。
一般中葯的煎法是:煎葯前,先將葯物放入容器(以陶瓷沙鍋罐為宜)內,加冷水漫過葯面約3厘米左右,浸透後再煎煮,則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煮沸後改用小火,以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煎葯時不宜頻揭葯蓋,以盡量防止氣味走失,減少揮發成分的外溢。對於發汗解表及止咳、清熱類中葯,宜武火(大火)急煎,以免葯性揮發、葯效降低甚至改變;對味厚滋補類中葯,宜文火(小火)久煎,才能使葯效盡出;某些有毒葯物如烏頭、附子等,亦宜慢火久煎方可降低毒性。某些特殊葯物還須用特殊方法處理,如介殼、礦石類葯物應打碎先煎30分鍾左右再下他葯,如龍牡、石膏、龜板、鱉甲等;氣香質輕者宜後下,待葯煎好後下入4~5分鍾即可,如薄荷、勾藤、砂仁等;某些葯物如旋覆花等包好再煎。另外,有些名貴補葯宜單獨煎服或燉服,如人參、西洋參等;膠類葯物也不宜和其他葯物共煎,應隔水蒸至烊化再趁熱兌入葯液。某些芳香或貴重葯末葯粉還需沖服,如沉香末、三七末等。
服葯也應注意時間和方法:一般葯物多應在飯前1小時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應在飯後服;滋補葯宜空腹服;安眠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時間服;慢性病應定時服,一般每日1劑或每日2劑,特殊病情一定要謹遵醫囑。另外,補葯要溫服,冬季尚須熱服,因為補葯冷服容易礙胃,影響消化吸收;老年人脾胃多較虛弱,服中葯可採取少量頻服、溫服的辦法,這樣可以減輕胃部的負擔;中葯最好在當日煎服,葯液存放時間也不宜超過10個小時。
⑼ 中葯湯劑的煎服方法是什麼
湯劑是將葯物放在水中煎煮,然後取汁服用。湯劑既可由單味中葯煎煮而成,也可由幾味、十幾味、甚至幾十味中葯配伍組合的復方煎煮而成。
水是湯劑的主要溶媒,煎葯用水以潔凈為原則,可以是井水、泉水或自來水。煎湯時的加水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湯劑的質量。一般認為,水要加到超出葯物3~5厘米為宜,煎第二次時應加水到超出葯物1~2厘米。葯物加水後,還必須浸泡一段時間,使中葯濕潤軟化,細胞膨脹,以便有效成分的浸出,避免加熱煎煮時,葯材組織中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阻礙有效成分的利用。一般浸泡時間約為30~60分鍾,第二次煎煮時浸泡時間應縮短。
煎葯以陶罐為好,也可用玻璃或陶瓷製品,忌用鐵器、銅器和錫器。一般煎葯時先用武火將葯品煮開,然後改用文火使葯液保持微沸狀態約30分鍾即可,滋補保健類葯品煎煮時間可以稍長,可煮一小時左右。一劑葯一般應煎二次,然後把兩次煎取的葯液合起來分次服下。中葯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滋補類葯物最好在飯後服用,使之同食物混合,延長在消化道的停留時間,並與飲食中的營養成分一並吸收,以利身體保健,服葯後,應少飲茶。少食蘿卜,因茶葉、蘿卜會降低補益葯物特別是參類葯物的特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