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讀懂文言文
首先你要有閱讀材料。
其次你要有工具書。
推薦《古文觀止》,經典古文教材。選那種注釋多而全的。書中所選大多文字曉暢,容易理解,句法規范,能讓你看清古人如何遣詞造句。
再者就是《聊齋志異》,趣味性強,作者文筆也很不錯。
工具書請用王力先生的辭典。
時間順序上來說,請從後往前倒著讀。清代時間上和語言發展上都與我們最接近,好懂。
不要一上來就漢代大賦,妥妥被秒。
光讀古文沒勁兒的話可以配上古詩。
總之多讀就是了,不要不求甚解。
最快的方法就是借幾本初高中的語文書,看裡面的古文,一定要小朋友用過有詳細注釋的,然後背幾篇,記住裡面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常見字的意思以及特殊句式和語法。這樣基本上只要不是太難的古文大意基本能看懂了。自己平時看古文,不是考試也不是搞研究沒必要每個字都吃透。
然後,多找幾本書看看。從簡單的開始,可以選擇古文觀止,裡面有二吳比較詳細的注釋。然後根據自己的愛好慢慢進階。找XX註疏,XX箋疏版本感覺比直接看帶白話翻譯的要好一點,有白話就直接去看白話了。
② 如何讀懂文言文
要給文言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弄通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
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
2.借古代文化常識斷句
要給文言斷句,常常需藉助古代的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理、歷
史、官職、科舉、姓名等。如為下面一段文言斷句: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日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
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計而時中臣
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史記·留侯世家》)
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識有歷法、地理、歷史、官職、姓名等,
如能藉助這些常識來斷句,當自得其便了。
3.根據互文、對偶、排比等斷句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
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4.根據前後相承關系斷句
文言文多寫得緊湊嚴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後相承句。如《師說》中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里的「師」與「師」就是
前後相承的,這之間就可斷句。
5.根據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關系斷句
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定
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
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
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
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6.根據韻文的特點斷句
有的文言文是韻文,韻文有一定的用韻規律。按照這個規律去斷句,常
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藉助對話的標志斷句
文言對話常用「日」、「雲」等字,根據這些有標志的詞去斷句,也能
收到好的效果。
8.根據反復結構斷句
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復的句子結構,根據這個特點去斷句,也能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如《扁鵲見蔡桓公》、《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章就有很多反
復句。
9.藉助文言虛詞斷句
文言行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語氣助詞:
夫、蓋、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語氣助詞:者、也、矣、乎、哉、
耶、耳、而已、歟(與)等,藉助這些文言虛詞,就可幫助斷句。
10.藉助誤法結構斷句
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科」、
「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
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③ 想看懂文言文,有沒有速成的辦法他們有沒有技巧
(一)先近後遠。先秦的古文大多難懂,但明清的古文則相對好讀,因此可以按歷史順序倒著讀,即先讀《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短篇小說、筆記體清代古文,其次讀明代、元代、宋代、唐代,直到先秦的古文,如此可收先易後難之效。《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
(二)先短後長。先從短詩歌、短文入手,再過渡到中等篇幅的作品,直至大部頭著作。
(三)聽讀結合。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從網上下載有關古文、詩歌的朗讀版(最好是配有古樂、古曲的,在喜馬拉雅網站上有很多,有些還是全本著作),邊聽邊讀,感受中國古詩文的音律之美,對重要篇章達到能背誦,為徹底掌握名篇佳句打下堅實基礎。
④ 你有哪些讀懂文言文的技巧給大家說一下
我們知道,近年來高考所選考的文言文的體裁大多是人物傳記,那怎麼才能輕易讀懂呢,我來說一下吧,總觀總覽。上下貫通。也就是從整體上看,從整體上思考,善於聯繫上下旬思考。讀文章最怕斷章取義,讀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從整體上去看,從整體上去思考,聯繫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體意思,如果單獨地,孤立地看某一詞、某一句,是很難看懂的。你必須聯系其前後文意,把這句置於全文中來推敲,來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確意思。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單獨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話,都是難以讀懂的。總觀總覽,上下貫通,這一點適合於讀所有體裁的文言文段。
⑤ 快速讀懂文言文有哪些技巧
一、先看問題,聯系問題閱讀文章
文言文的第4問雖然也是選擇題,但這一問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雖然其中有一個錯誤項在裡面,但我們姑且把它當作正確項去看。提前看提問,對於理解原文,讀懂原文,是很有幫助的。
二、通讀全文,整體思考
也就是從整體上看,從整體上思考,善於聯繫上下旬思考。讀文章最怕斷章取義,讀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從整體上去看,從整體上去思考,聯繫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體意思,如果單獨地,孤立地看某一詞、某一句,是很難看懂的。總觀總覽,上下貫通,這一點適合於讀所有體裁(包括人物傳記、游記、散文、論說文、序、跋、書信等等體裁)的文言文段。
三、懂得必要的古文化常識
古文化常識包括以下八大類。一是姓名和稱謂,如人稱姓名、謙稱、敬稱、賤稱、名、字、號、謚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年齡稱謂、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職和科舉。三是地理常識,如地區名、政區名、山川關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禮俗,如宗法、禮俗、尊卑、忌諱、避諱等等。五是服飾器物。六是歷法刑法,如紀年法、紀月法、紀日法、紀時法等等。七是古代音樂,如八音、五音、六律、雅樂、俗樂、經首、六幺、霓裳、桑林、無射、樂師、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釋體例,如傳、注、箋、疏、詮訓等等。
四、理清人物關系
一篇文言文,雖然是寫一個主要人物,但也會或多或少地與其他次要人物發生聯系,搞清楚人物之間的關系,理清頭緒,也是讀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環。試想一下,假如你連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說到哪裡為止都不知道,你還怎麼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你還怎麼能准確答題呢?我們讀文言文,心裡一定要有人物關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話是誰說的,某個動作、事情是誰所為,才能確解文意,否則,你會眉毛鬍子一把抓,毫無頭緒感。
五、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實詞慣用義
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實詞不錯,掌握大量的虛詞也不錯。但有時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實詞慣用義,因為這些文言實詞慣用義使用頻繁,能夠顯示前後轉換鉤聯等等。如官員官職的轉換調動升降、時間長短過度、與帝王關聯的動作等等情況。
官員官職的轉換調動升降方面,如「除」字,這個字使用非常頻繁,這個字置於官職的前後,就一定是「授予官職」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認為是「撤職」,那就會錯解文意。此外,如「擢」(提拔)、「遷」(調任)、「知」(任、做)、「謫」(貶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關官員)、「掾」(官吏)、「致仕」(辭官)、「乞骸骨」(請求不做官,回家養老,有如我們現在的「退休」一說)等等。
時間過度長短方面,如「尋」字,是「不久或剛剛」的意思,這個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此外,如「須臾」(一會兒)、「既兒」(會兒、不久)、「旋」(很快)、「傾」(會兒)等等。
與帝王關聯的動作方面,如「詔」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詔書、文告等意思,總之,是與皇上有關的,讀文言文,見此字,就要明白此意。此外,還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詔書)、「辟」(君主或徵召)、「策」(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書)、「宸」(帝王住的地方,宮殿)、「覲」(朝見帝王)、「冕」(帝王的禮帽)、「禪」(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種迷信活動)、「璽」(皇帝的印)、「御」(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幸」(皇帝駕臨)等等。一讀到這些詞,你心中就要有個大概意思。
六、懂得補、刪、抄、換、調、並、擴、通
所謂「補」就是「補充」。因為文言文有如詩歌一般,是非常凝練的一種文體,解讀或翻譯的時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給補出來,才通順,否則是非常別扭的不通的。
所謂「刪」,就是「刪去」。文言文里什麼東西要刪去呢?當然是那些沒有實際意思的文言虛詞。比如發語詞「夫」,一般就不翻譯,可刪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語氣的結尾虛詞「之、夫、者、也、與、焉、哉」等等,翻譯時都可以刪去。
所謂「抄」,就是「照抄、照錄」。文言文里有很多內容是可以「照抄、照錄」的。具體說來,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謚號、雅號、廟號等等,都完全可以照錄不譯。
所謂「換」,就是「變換」。是把古今義有變化的,一律變換為現代漢語的詞、句。
所謂「並」,就是「合並」。對於一些鋪陳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進行合並,就像數學里的合並同類項一樣。
所謂「調」,就是「調整」。就是對於特殊句式或倒裝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狀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這些都屬於特殊句式或倒裝句式,都需要進行調整。
所謂「擴」,就是「擴大、擴充」。就是對於精約的詞句進行擴充。
所謂「通」,就是「貫通」。當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連貫的詞語、句子進行連通,使之意思順暢。把一些意思不太連貫的詞語、句子進行連通,使之意思順暢。把一些意思不太連貫的詞語、句子進行連通,使之意思順暢。把一些意思不太連貫的詞語、句子進行連通,使之意思順暢。
⑥ 如何讀懂文言文
要想讀懂文言文,做到以下兩大點就夠了。
一:首先觀其特徵
1.注重典故,例如:
黍離: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也就文言與古詩里說常說的亡國之痛。出自《詩經·王風》,其中有一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被人熟知。
鴻雁、雁書、雁足、魚雁:代表書信、音訊。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只能鴻雁傳書,或是讓魚兒傳信(後者顯然不靠譜)。慢慢這些就變成了書信的意象。
2.駢驪對仗,駢:並列,對偶;儷:成雙,成對。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對偶排比的駢體文。比如初中的《與朱元思書》。
3.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這便不多講,很多的!
二:然後翻譯文言,做到的就是三個字:信達雅。
信就是翻譯准不準。
達就是指不拘泥原文格式,翻譯通順明白;
雅就是翻譯得體,既古雅,又優雅。
做到這些,閱讀文言文就沒問題了!
⑦ 怎樣才能學好古文
學習古文需要從字詞和句式方面入手。
1、多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培養語感,朗讀時要注意正確的停頓。
2、弄清楚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的含義。如判斷句:「……者,……也」。
再如省略句:主語省略、位於省略、賓語省略……
3、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如實詞「愛」、「安」、「被」、「本」、「倍」、「本」、「鄙」……我上高中時有120個文言實詞,掌握這些,就沒什麼難的了。當然,還有18個文言虛詞:而、乎、乃、其、因、且、若、所、為、焉、也、以、於、與、則、者、之。
4、正確調整倒裝句的語序。注意詞類活用。
5、名篇、名句熟練背誦。
古文的種類:
早期的古文多用於統治階層占卜、祭祀、發布誥文等。
西漢時期,開始用紙代替竹簡。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 《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孔氏古文稱後者為史籀大篆。魯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魏正始(240~248)三體石經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書》《春秋》。
⑧ 怎樣輕松的學好文言文
《文言文》網路網盤免費在線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l_OB197XHyWvOQB7_8bA
門課能幫你,把別人最怕的文言文,變成你的優勢。
⑨ 如何看懂文言文
理解文言文要從細處用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和表達方式:
1、積累實詞,掌握不同語境的不同含義:
文言文中的大部分實詞都有多義性,在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含義。首先要掌握詞語的常用含義,再針對特殊語境下的特殊含義,進行強化記憶和理解。例如於字就有很多意思,表被動、在、由於、語氣助詞等。文言實詞的學習,還要注意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的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比較多,要著重加強常見通假字的識記理解,比如《論語》學而第一篇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字就通「悅」字。「走」字古意是跑等等,既要看到古今詞義的聯系,也要看到差異,以便正確理解。
2、分清虛詞,掌握詞性和具體意義:
虛詞主要關注兩方面,一是在文段中的意義,二是在具體句子中的詞性和作用。有些虛詞是實詞轉化而來的,可以結合實詞的學習,做到融會貫通。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句、不同的位置,就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常見的「乎」字,最常見的用法是語氣詞,表示疑問,意為「嗎」,比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有時表示反問,比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有時表示揣測,「莫如已吾所長攻敵所短……或能免乎」(《馮婉貞》);有時是介詞,相當於「於」字,比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有時僅表示停頓,無實意,比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前赤壁賦》)。所以,一個常見的虛詞就有很多不同的含義,要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辨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