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景交融的方法有哪些
所謂情景交融,它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文藝理論,以情景交融構成的意境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成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徵。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情,曰景。」
所謂「情」指「感情」「情緒」「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觀的內蘊實質,是作品主旨;而「景」則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見的「人、事、物、景」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圖景,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對生活的再觀體,是承載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創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來的藝術。
2. 情景交融的方法有哪些
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3. 常用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詩歌常見的表達技巧(藝術手法)一覽表
1.表達方式(表達方法):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景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觸景生情、以景襯情(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
間接抒情 事物:托物言志(詠物詩)(「志」即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
古/今事:借古諷/傷今、借古抒懷
懷古傷今(詠史懷古詩);
典故:用典抒情
描寫手法:
動和靜(以動襯靜、以靜襯動、動靜結合)、虛和實(虛實結合、以虛襯實)、遠近結合、聲色結合、不同的感覺相結合、白描、工筆(細節)、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側面虛寫,也叫曲筆):如以對方寫自己(委婉含蓄))
2.表現手法(狹義):
象徵、聯想與想像、曲筆(從對方入筆,展開想像)、襯托、烘托、渲染、對比、比興、用典
3.修辭手法(針對具體的句子):
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雙關(語義或諧音)、設問、反問、反復、頂真、反語、通感、疊字等
4.結構特點(構思立意、篇章結構、藝術構思):
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
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以小見大、
渾然天成、畫龍點睛、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等
註:
1.表達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達方式的具體化)也是表現手法。
2.修辭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表現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
兩者的聯系:當某種修辭在文章中反復使用後產生了整體的表現力,那麼這種手法也可以視為表現手法
4. 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哪些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3、先抑後揚,感情鋪墊,引發好奇。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9、聯想與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5. 長恨歌中情景交融是詩歌抒情的主要藝術手段 運用了哪些方式體現這一特點
《長恨歌》很多處都是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來表現詩歌情感的變化,比如「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就是
6. 各種藝術的相互聯系和通融有哪些方式
1、吸收與借鑒
(1)吸收:一種藝術之間從其他藝術中吸收之間需用的東西。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種藝術並不直接利用他種藝術的題材內容或其他因素,而只是從他種藝術所創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鑒或啟示。
(2)借鑒:一種藝術從他種藝術中,或者吸取某種實質性的成分,或者只是在象形手法等方面得到啟示和借鑒,從而形成相互間的聯系關系。這種聯系方式,是一種藝術從它本身的需用出發,吸收或借鑒了其他藝術的某些因素,並不改變它自身獨立的性質。
2、配合
兩種或兩種藝術的藝術出現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統一和諧的整體,但是並不改變各自的性質。在這樣的配合之中,各種藝術的地位一般不是平列的,而會有主次之別。
3、結合
兩種以上的藝術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離,也沒有各自獨立的價值。這種結合的方式,不能理解為幾種不同的藝術類型的相加,而是幾種藝術因素的融合。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產生新的藝術品種。一些所謂的「綜合藝術」,也是由幾種藝術因素相結合而形成的新的藝術種類。
7. 如何實現體育與藝術的有效融合
人們通常認為,體育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較遠,似乎他們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但是,從文化范疇的起源與發展的過程來看,二者之間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體育與藝術雖然所屬的領域不同,發展過程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他們都是人類社會勞動的結晶,在文化層面和藝術內蘊方面都有著相通之處,都具有審美特性和功效,都能夠為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體育與藝術的交互結合是它們各自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我們要順應這一趨勢,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使二者達到交互融合,促進它們的進一步發展。
1 體育與藝術在歷史上的融合與分離
從最初的起源來說,體育與藝術的形成過程有著相通之處,它們都是原始人類為了社會勞動和生存發展的需要創造出來的,都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和審美性,是人類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種形式。例如,對於體育運動來說,最初只是對人們勞動過程的一個體現,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或者祈求風調雨順而創造出的一種方式。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體育源自於人們慶祝果實豐收的活動,或者是人們收獲到一些獵物時,都會用舞蹈或體育活動等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從更多的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體育是與藝術息息相關的,它們產生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都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是兩種交互融合的藝術形式。從古希臘、古羅馬的時期開始,人們在體育運動比賽或體育活動過程中,都會穿插表演一些藝術活動,人們在觀賞過激烈的運動比賽的間隙,可以通過欣賞藝術活動舒緩自己的心情,來放鬆自己的身心,達到張弛有度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說,這兩種藝術形式不是無不相關的,而是密切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除了上文中舉出的例子之外,我們也可以從很多藝術作品中領會到體育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在很多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作品中,我們可以領會到雕塑家對於力量、對於崇高、對於美的追求與嚮往。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雕塑作品「擲鐵餅者」,領會到體育與藝術的交互融合,從雕像中領會到人物的力量與崇高,這種雕塑也代表了我們人類文明的一個側面,這是體育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例子。
但是我們說通常情況下體育與藝術是交互結合在一起的,但是二者也存在著相互分離、相互割裂的時期。例如,在古代社會,很多國家發展體育運動只是為了培養能征善戰的戰士,只是為了提高戰士的戰鬥力,能夠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因此,我們將這種體育運動和戰爭和殺戮聯想到一起,認為這種體育運動和藝術活動毫無關系。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這些體育運動又呈現出其藝術性的一面。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種非常有名的民間舞蹈和打擊樂的結合,但是在古代社會,安塞腰鼓只是人們在戍守疆界時的一種信息傳遞方式,戰士們可以利用安塞腰鼓傳遞緊急情況和戰事信息,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軍事信息傳遞工具。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這種信息傳遞工具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為人們所喜愛,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因此,在安塞腰鼓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體育是與藝術息息相關的,很多體育活動都存在著審美的因素,是一種藝術美的體現。很多藝術活動也與體育運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這二者是交互融合、相互促進的。
2 體育與藝術交互融合的趨勢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斷強調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很多體育運動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凸顯其藝術表現作用,展現出其自身的審美因素,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很多藝術活動和藝術形式也不斷地與生活靠攏,開始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如很多舞蹈、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都在發展的過程中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演變和改善,體現出藝術與人們生活的完美結合。體育運動與藝術活動的結合也是這一趨勢的要求,在藝術不斷的大眾化、生活化的今天,體育與藝術的交互融合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潮流和變化是不可逆轉的。
以中國武術為例,很多人知道中國武術起源於古代的戰爭過程中,是古代戰士戰斗經驗和戰爭過程的一個反映,體現了人們在戰爭過程中的智慧。這是原始社會和古代社會人們戰斗經驗和格鬥經驗的一種反映,人們普遍認為它的審美性和藝術性不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體育運動形式的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再廣泛運用於格鬥或搏擊的過程中,正逐漸凸顯出其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等方面的作用,這其中的藝術性也更濃厚了一些。現階段,中國武術已經體現出其自身的藝術性,是一種文化和思想的體現,實現了體育與藝術的交互融合。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雖然在人類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體育與藝術之間有過分離和割裂的一段時期,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體育與藝術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二者體現出了一種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發展趨勢。在發展的過程中,只有二者實現真正的交互融合,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3 結語
從起源和本質屬性等方面來看,體育與藝術二者之間的交互融合是必然的,是二者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雖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二者之間曾經出現過分離、割裂的現象,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二者之間必將出現交互融合的趨勢,必將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當前,我們必須順應這一歷史發展趨勢,認真體會和領悟體育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在實踐的過程中促進二者之間的融合,促進體育與藝術的不斷發展。
8. 藝術表現手法有哪些
藝術手法主要是誇張、象徵、擬人、神化、變形、怪誕、想像等。
1.簡介:
(一)誇張。誇張即誇大,言過其詞。作為修辭手法,誇張就是用誇大的詞句來形容事物的特點。作為藝術手段,誇張要藉助豐富的想像,擴大和強調描寫對象的某些特點,突出其本質特徵,達到增強藝術效果的目的。
(二)象徵。象徵就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是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種類似或聯系,使被象徵的內容得到強烈、集中而又含蓄、形象的表現。
(三)擬人。擬人是指賦予人類以外有形無形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為和語言能力。擬人亦稱「人格化」。
(四)神化。運用神化的藝術手法進行創作,賦予童話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運用神化手法時,常常藉助於魔法寶物。
(五)變形。即形象的異變。童話創作中,常常運用幻想、誇張等手段把人形變成其他各種事物,或者使人體的某部分變形。前者稱為全部變形,後者稱為部分變形。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註: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