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釣魚必備哪些
一、釣竿
釣竿是垂釣活動的重要釣具之一,每個垂釣者都非常講 究選擇好釣竿。
釣竿的種類按結構形式可分為獨竿和多節活動竿;按用 途可分為手竿和海竿(也稱甩竿、輪竿、拋竿);按材質可 分為竹子、蘆葦、木、鋁合金、玻璃鋼及炭素纖維等;按釣 竿尖子的軟硬程度又可分為軟尖子釣竿與硬尖子釣竿。
下面著重介紹竹製竿、蘆竹製竿、木製竿、鋁合金竿、 玻璃鋼竿、自動釣竿的製作方法和性能。
1.竹製釣竿
竹製釣竿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人都是以一根細竹作為釣 竿的.現在民間部分垂釣者仍沿用。現在市場供應的竹製魚 竿有三節竿、四節竿、五節竿、七節竿,還有十餘節的竿。 制竿方法和工具基本上是靠手工和人力刮刀。多節竿的套接 方法,是選擇粗細不等的自然竿材,用粗竿的內管套上細竿的外徑連接起來的。從竿梢到竿基部,粗細懸殊較大,著力 點和吊力負荷分布不均勻。總長度一般3~5米,吊力不過 0.15~O.5千克。
釣竿的套接方法有三種:
(1)套管法:用幾根金屬管或其他國管將上、下竹竿套 緊銜接起來。幾節竿通過兒根套管聯成一個整體。已不用傳 統的粗套細、大套小的接插法,這種釣竿彈力好,強度大。
(2)套管插芯法:取一段結實的小竹,中間留節,長16~18厘米,小竹段兩端的直徑與上下節竿口的內徑差不多,然後用細繩將上下竿口纏緊加固。這主要是插在管徑較大的下部竹竿,以加強竿體的強度。
(3)套管、插芯、插頭兼用法:在上述兩種方法的基礎上,在釣竿的中部少用一根套管,而將上一節細竹直接插入 下節粗竿管壁內(管口要加固)。
2.蘆竹釣竿
蘆竹生長快、筆直、滾圓、竿長、節短、體輕、壁厚、強硬、堅韌、彈性大、負荷大,民間多用它做釣竿。
用蘆竹製竿,一般多製成長2~3節竿,也有人製成4~6節竿。總長度為5~7.5米,也可做成8~9米長。制竿 與套接方法與竹製竿的三種方法相同。蘆竹竿只有同類竹製 竿的1/3重,使用比較省力,不需用支竿架,浮力大,竿梢 擔在水面上也不會沒入水中。制竿套接前要用油漆或植物油 油一兩遍,以防蟲蛀和減輕水的浸漬。
3.木製魚竿(甩竿)
木製魚竿都是作甩竿用的,木料要選用栗木、桑木、榆木、臘木等富有韌性和彈性的硬雜術。竿長1.2米,竿梢直 徑1厘米,竿基直徑2.5厘米,竿梢套上一隻放線環;竿基部留下25厘米作為抓手柄,手柄上端鑽兩個小孔,分別安裝繞線盒和帶環的線括子,見 圖l。圖中3的三種鉤砣,第一種是塑 料絲編成的鍾鼎五叉扣鉤具.五隻小角上各扣一隻中型小鉤,鉤系長5~6厘米,用較硬的玻璃膠絲,使鉤與鉤互相支開;第二種是一個10厘米直徑的細鋼絲圓環,周圍扣5隻中型鉤;第三種是將5隻鉤系於一根匯流排上,系線長5厘米左右。砣墜長5~7厘米,重量在50~75克之間。
4.鋁合金魚竿
用無縫鋁合金管製成,小型的長1~2米,伸縮型,可放入提包內。大型的長3~4米,每節30~50厘米。
5.玻璃鋼魚竿
玻璃鋼是一種很理想的竿材,它輕而堅硬,強度大、吊力強、抗折、抗壓、抗腐、抗酸、不霉爛、耐高溫、不裂不變形。長度多為3~5米,有的長7~9米。這種魚竿的竿梢 部設計有一個扁圓型的小孔,內圓光滑,以便穿過魚線;竿 中部或基部的抓手部位鑽一小孔,可以安裝放線器.以便釣 大魚使用。這種魚竿生產工藝較復雜,難度大,自己不能製作,購買的價格也很高。
6.自動釣魚竿(甩竿)
自動竿全竿由不銹輕金屬插座和竹製竿梢兩部分組成。 插座是由拉簧、連桿構成的自動起釣裝置,竿梢有夾線游環、引線環和卡銷。釣魚時,兩節插合一體,固定在岸邊。用鉛墜帶餌鉤甩到水中,夾線游環夾牢主線,掛上鈴鐺,就 可待魚上鉤了。當魚吞餌拽動釣絲時,很容易就拉脫了卡銷的「活小須」,於是,釣竿由於彈簧的緊縮作用,就猛烈地 彈豎起來,便能自動拽動釣鉤把魚嘴鉤牢。這種釣竿,小巧玲瓏,便於攜帶,起鉤及時,准確無誤,一人可操作多副,釣者可任意離位,掛以鈴鐺,晝夜適用,遠釣深水,易上大魚。
這種魚竿是由中國釣魚協會委員、大連市退體職工齊作 周同志發明的,由浙江寧渡市鄞縣白岳漁具廠生產。
二、魚線
好的魚線應具備下列條件:
(1)拉力好,可用較細的魚線釣較大的魚。
(2)伸縮性好,不易被掙斷。
(3)柔軟不易捲曲,捲曲後容易伸直,便於魚吞釣餌並 使反應靈敏。
(4)色澤較淺,最好接近水色,人水後不易被魚發現。
(5)不易變質,久不老化。
魚線有毛線、光線兩種。
毛線:指具有含水性能的錦綸線,其性能柔軟、純和, 下水後無環曲現象,四季均可應用。錦綸線具有較大的韌性 和拉力,線體為白色。規格一般有3×1、3×2、3×3、3× 4……3×1代表3股,其餘類推。線股越多越粗越結實。 3 ×1的線可負荷l千克左右,3×2的線可負荷2千克左右。 釣鯽魚一般選用3×1或3×2的線就足夠了。
光線:指無含水性能的玻璃膠絲(尼龍)線,其優點是 拉力強、不粘連、透明、不含水,易和水色混為一體;缺點 是質地較硬,有的在冬天易脆斷。玻璃膠絲的規格,國際上 通用的單位名稱是「磅」。1磅=O.4536千克,據此計算,2 磅線的最大負荷約O.9千克,3磅線約1.35千克。它的規 格,我國還有另一種單位名稱,即以毫米為單位來測定線的 直徑,以直徑來命名規格,如0.15線、0.2線、0.3線,等 等。根據線的直徑(符號「」)與負荷量測定,直徑0.15毫米 的線等於3磅線,負荷1.35千克;}0.2毫米的線等於4磅 線,負荷1.8千克;直徑0.25毫米的線等於5磅線,負荷 2.25千克。比如,用於釣鯽魚的玻璃膠絲線,一般用5磅 線就比較適中,大魚小魚均可釣。
魚線的長度,一般為3.5~5米,如果帶放線器的,不妨配上50~100米的長線。魚線下水前應檢查有無折傷、壓 傷、磨傷等變形和發毛現象或嚴重捲曲。平時,魚線最好纏 在桄子上,不要使線打結;注意不要與汽油、硫磺、樟腦丸 等化學物品存放在一塊,也不能掛在廚房壁上;每次使用後 要把粘在魚線上的臟物擦掉。
三、魚漂
魚漂也叫浮子、浮標、魚浮等。它質地很輕,具有漂浮作用,穿在魚線上,上下可以移動,根據水體的深淺,調節 到適當位置。浮子調節得當,可以靈敏、及時、准確地反映 魚兒在水下吃鉤的情況。垂釣用的魚漂,由於各地區習慣不 同,品種類別也不相同,現歸納為12種單線垂釣用魚漂, 供垂釣者選擇和參考(見圖2)。
1.楊木魚漂
用白楊樹枝做成,細鉛筆桿粗細,長8~15厘米(視鉤 和砣的重量而定),兩頭呈圓錐形,一頭用小刀削一圈凹槽,剪一段自來水舊筆膽套在凹槽上,以便穿過魚線。楊木浮可漆成紅白相間的標竿狀。使用時,先試水的深淺,使楊木浮 的上端平於水面或稍沒於水面下。使釣鉤沉在耐床的底部;當魚吞鉤後,楊木浮即會由直狀態變為傾斜或平躺在水面 的狀態,這就是舉竿拎鉤的信號。
2.鵝毛管魚漂
拔下鵝翅膀上的主翼大羽,剪下貯存氣體的那部分白色透明的空管,取兩根空管對口套接起來,用紅、白漆相間漆幾圈,再剪筆膽管一段套於小頭,穿上釣絲即可。使用方法 同楊木魚漂。
3.鵝毛浮
取白鵝翅膀主翼羽的羽翮(也叫羽梗),剪去空管和羽片.把羽翮剪成10~20毫米長的若干小段,用時靈活掌握, 如用長竿,因魚線距離遠,用長的白浮較為清晰明顯。羽翮 剪好後,直接縱向貫穿在魚線上,穿玻璃膠絲線時,要先用 相應的小針在羽梗中心縱向打孔,然後將線從孔中穿過去 (孔不能過大,以免羽梗自行滑動,影響准確性)。這種一枚一枚的鵝毛浮又叫「散子浮」。一般每根魚線上穿短浮l0~12枚,穿長浮8~10枚。用它的好處是靈敏度高,准確性 強,浮子較多反應快,便於掌握拎鉤時機。
4.鵝毛梗棒浮
取白鵝翅膀大羽一根,剪去空管和兩旁羽毛,留羽梗長12厘米左右,用針在羽梗小頭戳一橫向小孔,穿過魚線。然後系以鉤和墜。這種魚漂的特點是清晰明顯,靈敏度高,便於掌握起竿時間,適用於釣大魚。垂釣時,墜要重,用卧鉤,鉤距墜支線長12~15厘米,立狀浮調到平水面或稍冒出水面l厘米。當大魚吞食餌鉤後。見鵝毛梗棒浮橫向平卧 水面時舉竿拎鉤,十章九穩可釣到大魚。
5.雞毛梗浮
用白公雞主翼羽羽梗剪成。長度、穿線方法及使用方法均與鵝毛羽浮相同。雞毛浮容易破裂,一般是在沒有鵝毛的情況下才使用它。
雞毛浮和鵝毛浮在民間也統統叫做「蜈蚣浮」。
6.彩色塑料浮
塑料小產品,泡沫海綿狀的一般10毫米長,兩頭尖,形如棗核,有紅色、白色兩種,具有一定的浮力,但缺少膨脹性能。用幾次就會在線上自行滑動。
7.白色塑料浮
為15毫米長的圓柱體,兩頭用線扎緊可以防止滑動。用法同鵝毛浮。
8.蒜辮浮
蒜莖風干後,剪兩三段15毫米長的細莖,一頭用線扎緊,另一頭剪成絲辮狀,讓它蓬開,蓬頭朝上穿上魚線,使蒜辮浮力小於鉤的重量,每根魚線只用2~3隻。垂釣時,使辮浮拉開距離,1~2隻沒於水下就便於觀察吃鉤動靜了。這種魚漂適合於釣「卧鉤」用。
9.和10.高粱穗秸浮和荻梗(蘆葦)浮
這兩種浮漂是古人用的,現在民問已不多用。
11.紅黃綠色熒光浮
這是一種化學夜光浮,裡面裝有熒光粉.夜間發光,用於夜釣。使用方法同鵝毛浮。
12.乒乓球浮
用細線網路套在乒乓球上,然後系於魚線上。它和熒光浮一樣,用於夜釣。
四、鉛墜
鉛墜也叫墜子、砣,是釣鉤上必不可少的加重物,它可以幫助釣鉤迅速沉入水底或拋向遠處,並能墜下一部分魚漂以便觀察魚吃鉤的動靜。
製作墜子的材料是鉛或鉛錫合金。大小及重量根據垂釣的不同水域決定,手竿墜多用球形開口墜和柱形開口墜;海竿墜多用棗形墜和柱形墜或片形墜。鉛墜的鑄造方法有裹錫皮法、木板模焊錫法、鋁皮模焊錫法、木夾模鑄錫法、銅皮焊砣法、鋁板模鑄銅法和大型砣墜鑄製法等。自己可根據需要動手製作。
鉛墜的安裝:墜子的種類很多,其安裝位置也依垂釣者的習慣和愛好而多種多樣(見圖3)。民間根據其不同位置分別給予不同的名稱:
(1)無砣鉤。稱站鉤,只用於捕撈。
(2)朝天鉤。鉛墜直接焊於鉤柄,上留穿線孔。
(3)斜鉤。鉛墜較小,距鉤6~7厘米。魚漂要使鉤保持傾斜狀態。
(4)懸鉤。鉤墜間距離7厘米。這種鉤墜適合在多淤泥和草腳厚的水底垂釣。
(5)雙朝天鉤。兩只鉛墜用短線連在一起,安上兩種不同的釣餌,任魚選擇。
(6)側枝雙鉤。在斜鉤的鉛墜上,用玻璃膠絲扣一隻小鉤。這也是用兩種釣餌雙鉤用的。
(7)上下朝天單砣鉤。在朝天鉤上部6厘米處的魚線上,再扣一隻鉤齒朝上的小鉤,形成上下鉤,作用也是為了安上不同的釣餌。
(8)卧鉤。鉛墜較重,安裝在魚線上,距鉤6厘米,鉛墜下可同時繫上2~3隻卧鉤,並安上不同品種的釣餌。
五、魚鉤
現在用的魚鉤由鉤尖、倒刺、彎曲部、把柄、鉤耳五部分構成。魚鉤通常分為大鉤、小鉤和大型捕魚甩鉤三類。
1.大鉤類
大鉤分方型無倒刺大鉤和圓型有倒 刺大鉤兩種(見圖4)。方型鉤專作滾鉤 鉤具,為14號鋼絲製成,鉤柄長47毫 米,口寬18毫米,鉤齒長13毫米。圓 型鉤柄長50毫米,口寬19~2l毫米, 鉤齒長15~17毫米,用13號鋼絲製成. 釣烏魚及海洋釣大魚都可應用。
2.小鉤類
小鉤即平常釣魚用的魚鉤,分為若干種型號和規格。鉤 型有圓型鉤、方型鉤、角型鉤、混合型鉤和鷹嘴鉤、歪嘴鉤 等。鉤柄、鉤齒有長有短,口寬有寬有窄,但所有的小鉤都 有倒刺,鉤柄上端有敲扁的、有帶圈的,便於扣線。鉤條一 般是用18~24號鋼絲製成。這里介紹的是我國著名的魚鉤廠——無錫綠波魚鉤廠生產的「鐵錨牌」部分產品。該品牌 有10種鉤型、150多個品種和尺寸,每鉤都有編號.便於垂釣者識別和選購(見圖5)。
3.甩鉤類
甩鉤有兩類,一類是無餌的釣捕 用大型甩鉤;另一類是有餌的垂釣用 小型甩鉤。小型甩鉤是用普通的小鉤 類釣鉤。這里主要介紹大型的捕魚甩 鉤(見圖6)。
大型捕魚甩鉤種類較多,主要有 交叉型雙頭鉤、三齒錨型鉤、多節蜈 蚣鉤、多刺滾鉤等。
(1)交叉型雙頭鉤:用12~13號鋼絲製作,鉤距寬8 厘米.中間高7厘米,鉤齒3厘米,鉤型為角型鉤,鉤齒、 鉤條保持平行:鉤尖鋒利,鋼火堅韌而不脆弱。
(2)三齒錨型鉤:寬8厘米,高7厘米,鉤齒長3厘 米,鉤型近方形,三齒為三角對稱;鉤柄用錫焊連接;鉤齒 鋒利,鋼火強硬。
(3)多節蜈蚣鉤:由5~7隻較小型的交叉雙頭鉤排列 而成,鉤距7厘米。因排列一行形似蜈蚣,群眾稱它「蜈蚣 鉤」,所用交叉雙頭鉤的規格是:鉤寬8厘米,中間高6厘 米,鉤齒長2.5厘米。
(4)多刺滾鉤:在上述大鉤(1)中,選5隻大鉤,每 鉤分別扣上10厘米長的系繩(可用10磅尼龍絲),然後每 相隔10厘米扎一隻,在甩鉤線上扣成一串。這種鉤在作業 中,不管是哪一隻鉤鉤到魚體,其他幾只鉤都能被它「滾」 到身上去,所以民間稱它為「多刺滾鉤」。
魚鉤在釣魚前,應檢查一下鉤是否鋒利,如果鉤尖變鈍 或變形了,要用磨石(細油石)輕輕地把它磨尖再用。每次 用過後,一定要將鉤子上的餌料取下,拭乾後繞在線架上; 備用的魚鉤要用錫紙包好或用細糠、白粉共同存放在小瓶 中,或放在黃油盒中,以防生銹。
六、竿架
為了減輕垂釣時的疲勞,可利用釣竿支架來支撐釣竿。 竿架分高竿架和矮竿架兩種。高竿架長約60~150厘米,兩 頭分別用金屬做支架和插頭,中間多用竹竿;矮竿架也叫插板,長度為30厘米左右。
七、取魚工具
大魚上鉤後,由於它的體重已超過魚線、魚竿等的負荷,不能直接提魚上岸,須用 工具撈取。常用的有抄網和搭 鉤(見圖7)。抄網可自己用鐵 絲編成圈,直徑一般為30~35 厘米,長度35~45厘米,抄網宜選用較軟的淺綠色尼龍線 或錦綸線,不宜選用白色的線。搭鉤可用6號不銹鋼絲制 作,鉤柄長1米左右,鉤尖要鋒利。
八、撩草鉤
在水草多的水域垂釣,必須撩去一部分水草才能下鉤。 這需要備一把撩草鉤。製作時,可找一個比較堅硬的鐵鉤, 綁在一根木柄上,再插到魚竿的第二節上,用一根結實的繩 子將鉤拴住繫到魚竿的最後一節上,這樣就可撩草了。撩了 草再解下來。
九、退鉤器
退鉤器又叫摘鉤器。在魚鉤被魚吞到口腔深處,空手無 法取出時,可用退鉤器把魚鉤取出。使用時,先將魚線放進 退鉤器前面的缺口處,然後將退鉤器伸到魚嘴裡抵住魚鉤, 拉緊魚線,先一起往裡送再一起往外拉。民間還有用竹片叉 取魚鉤的,將一塊竹片的一端削個叉即可。
十、蚯蚓盒
蚯蚓怕水、怕光、怕捂、怕高溫,而用死蚯蚓作釣餌效 果不好,所以最好自製一個小木盒,長15厘米、寬10厘 米、高5~6厘米,槽道式盒蓋。出門時,在盒內放些肥土 或爛稻草及泡過茶的茶葉,再裝蚯蚓。用不完的蚯蚓帶回家 養著,還可繼續用。
十一、養魚容器
為了避免釣上來的魚離水涸死,應把魚放入養魚容器浸 在水中。容器有竹編的魚簍和用硬尼龍線編織的魚護.也有 用塑料桶的。要注意:在向簍子放魚時,一定要先把魚簍提 出水面在岸上放魚,以免魚竄跑。
十二、掛鉤器
為了攜帶魚鉤方便,保護魚鉤和魚線不磨損,不易丟 失,最好自製一個掛鉤器。製作方法如下:
選一根金屬管或竹筒或圓木棒作內芯,在其外圍選一個 比它的直徑略大的短管套在外面,然後設法使這兩部分連為 一體,使其不可分離。在管的一端用自行車的氣門芯膠管 (或膠皮條).把它用線繩串起來綁成一圈,再在膠管(或皮 條)上每根縛上一個無倒剌的小鉤子,鉤尖外露。鉤柄縛在 裡面。各種釣魚鉤縛好後分別掛在無刺小鉤上,使彈性拉出 一段距離,然後把釣魚鉤掛在大圓短管口上。一個掛鉤器能 掛20~30組釣魚鉤。掛鉤器的結構見圖8。
十三、夜間釣魚的燈頭
為了方便夜間釣魚,可自製燈頭。方法是:用一個舊電筒 的頭與一個圓圈金屬絲焊接起來(或用橡膠皮條聯接起來). 套在人頭上後用兩條細電線分別與電池和頭燈絲接或焊接. 再在頭燈上安一個開關,其電池(手電筒電池)用膠布捆起來 或用小木盒裝上即可。電池放在口袋裡或固定在褲帶上。
十四、投餌器
投放誘餌俗稱「打窩」,是垂釣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 為了保證把誘餌投得准確,不受風吹影響和不被水流沖散, 需要使用投餌器(也叫撒餌器)。投餌器有好幾種,下面介 紹常用的三種。
1.用空火柴盒或小塑料瓶
把誘餌放人空盒內,火柴盒稍稍留一點縫,再把釣竿梢 插入盒縫內,開口向上。輕輕送向打窩點,將釣竿轉動90 度,誘餌就可翻入水中了。這是最簡易的投餌方法。
2.水面助投器
用小塑料瓶剪去瓶口或用輕金屬小圓桶,裝上一個夾子 在旁邊,先將誘餌放人瓶中或桶中,用小夾子夾住魚竿梢 頭,然後對准目標,傾斜小桶,將誘餌倒入水中即可。
3.水底助投器
用廢鐵皮罐頭盒或用金屬皮製成小圓桶,在桶口上做兩 只對稱的耳朵,桶身上鑽若干小圓孔,再用較粗的銅絲做一 只掛鉤,用線將掛鉤與桶底連接起來,垂釣時用釣竿將助投 器放入水中即可。這主要是在深水打窩或水底打窩時使用。
十五、坐凳
釣魚要帶坐凳,可用鐵條與帆布做的摺合凳;竹條做的 摺合凳;一條腿的獨腳凳;或在蚯蚓盒放一塊板作簡便凳 等。只要攜帶方便,能坐穩坐舒服就行,不必講究。
十六、魚漂簡
魚漂筒可用竹子或硬塑料管自製,長度按所用最長的魚 漂為標准,一般25厘米即可。因為魚漂質輕質脆,容易折 斷,所以需要放在筒內保管。
十七、釣魚背包
外出垂釣,需要攜帶的東西較多,應准備一個合用的背包。釣魚背包宜稍大,分成兩面,一面存放輔助用具以及誘餌、釣餌等;一面存放生活必需品.如飲用水、毛巾、雨具、食物等。
十八、其他工具
除上面介紹的各種工具裝備外,還應配備剪刀、餌盒、線手套、小刀、 備用魚鉤、魚線、塑料袋、小工具包、小繩子、裝魚用桶或是網等。
建議您去漁具店問問店裡的老闆或是找個釣魚論壇
老鬼釣魚論壇
http://bbs.lg918.cn/forum.php
B. 成都即日起禁止在天然水區域禁捕,為何會有這個公告
不能釣魚。
首個實施10禁捕的城市來了,沒錯就是四川成都市。這是一個很有突破性質的禁捕政策。也是中國第一個實施全市天然水域10年禁捕的先例。其中不光對禁止捕撈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也對一些非法捕撈手段和釣魚的方式方法做出了明確的解讀。
8月7日,由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實習生 金玲 從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從2020年9月1日起,成都全市的天然水域將實施全面禁捕措施,禁捕期暫定為10年。禁捕期間,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在天然水域范圍內開展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同時,對在天然水域的釣魚行為也進行了相應的規范。
據了解,在禁捕期間,因特定漁業資源的利用和科研調查、苗種繁育等需要捕撈的,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依法實行專項管理。
在禁捕范圍和禁捕時間內禁止違法從事天然漁業資源生產性捕撈,禁止使用拖網、圍網、地籠網、罾網【zēng wǎng】 、滾鉤等禁用漁具,禁止使用電、毒、炸等禁用方法捕撈,禁止收購、加工、銷售、利用非法捕撈漁獲物,禁止發布含有上述禁止內容的廣告等行為。違反禁令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處理。
釣手要注意的是,對在禁捕范圍和禁捕時間內從事娛樂性游釣和休閑漁業活動的,只允許一人一桿、一線、一鉤(單鉤),禁止使用多線多鉤、長線多鉤、一線多鉤的垂釣行為,禁止使用各類探魚設備和視頻裝置,禁止使用船艇、排筏等水上漂浮物,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釣餌、窩料和添加劑及魚蝦類活體水生生物餌料;禁止休閑垂釣漁獲物買賣交易,否則視同非法捕撈。
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成都市公安局、成都市市場監管局聯合提醒廣大市民,任何單位和個人請嚴格遵守該規定,若實施後發現違反此次規定的行為,將進行嚴查處理。同時,公布了舉報電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02861883500,成都市公安局110、02886409600(環偵支隊值班室),成都市市場監管局12315。
通過上述新聞,可以看出。此次的成都市10年禁捕不光對一些正規的商業捕撈和非法捕魚做出了限制,也很明確的對一些禁用捕撈工具做出了說明。例如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拖網、圍網、地籠、罾網【zēng wǎng】、滾鉤等都是明確禁止使用的。其中罾網【zēng wǎng】有些釣友可能不太熟悉,下圖就是罾網【zēng wǎng】。想必看到了圖片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要禁用罾網【zēng wǎng】了。注意:以上工具不但禁止使用,而且對含有上述禁止內容的廣告也是禁止發布的。這也是首次對捕魚用具廣告作出限制。
關於休閑垂釣政策也做出了明確的說明,一人、一竿、一線、一鉤(單鉤)。這里特別說明要求單鉤,這也就意味著,不但路亞三本鉤會被禁止,台釣了雙鉤也是禁止的,並且禁止使用各類探魚設備和船隻垂釣。
對休閑垂釣使用的餌料也有明確的規定,禁止一切含有害的物質的餌料、窩料和添加劑。並且禁用魚蝦類水生物活體餌料。(蚯蚓是否能用還未可知)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休閑垂釣魚獲禁止買賣,否則將視為非法捕撈。這點釣友們也要注意,避免違規。
C. 滾鉤是什麼
滾鉤一般由干線、支線、浮子線、浮子、浮標、沉石、滾鉤等組成,構造簡單,使用方便。在水庫用滾鉤捕魚,不受庫底亂石、雜草影響,連用其他漁具不易捕到的兇猛魚類,用滾鉤也能捕到。作業時,使用小船1隻,2人操作,1人劃船,1人放鉤。過幾小時或到第二天起鉤取魚並清除污物。一般每天可捕魚15~25公斤。捕得的魚,以鯉魚、鯰魚、鯿魚等為多。滾鉤捕魚,只適宜在夜晚作業,白天捕不到魚,月光較強的夜晚產量也不高。另外,滾鉤捕魚第一天產量較高,第二天產量降低,所以下鉤應經常轉移,不要固定在一處。(毛叔良)
D. 長江里的魚類怎麼捕最快最多,用什麼工具捕。
1、網具
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距今一百年前已經無人用這種網了,完全使用棉線網和線麻織的網。線麻的一部分是赫哲人自己耕種生產的,絕大部分線麻和全部棉網線均由伯力街(蘇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的俄國人和現在的依蘭縣漢族那裡買來的。
拉網的網眼直徑約有2市寸左右,網苗子高約15——30市尺,每塊網片長約有50市尺。網的上部和網底,都用8股或6股合一的線麻織成網綱。早年用黃菠蘿樹皮或松木板做漂子。每個漂子長約5市寸、寬3市寸、厚六七公分。在網的上綱每隔一市尺左右拴一個漂子。網墜是用黃粘土摻白漿土燒制而成的陶網墜。它每塊呈長方形約有2市兩重。在網底綱上,每隔1市尺左右拴一塊陶網墜,使網底部下沉,在水裡形成一堵牆。捕魚時,將10——30片拉網連結成一起進行捕撈。
圈網——距今九十多年前還使用這種網。早年也是用野生植物纖維織網,網口大、尾尖呈圓錐形,沒有漂子和網墜。網中間有三至五道用柳條或鐵絲製成的圓圈,將網撐起來,並在網的口門和中部設兩道「卡陷」。第一道「卡陷」的入口處要大一些,以便魚游入口內無防備。如果入口小了,魚游至口門不願意前進或退出來。第二道「卡陷」的入口是扁而小的,魚能擠進去即可。這種網長約一丈有餘,口部直徑4市尺左右。撒網時,網口還有迎網。迎網的寬度和圈網的口部是一樣大的網片子,捕魚時將迎網順著下在圈網的口門上。魚觸到迎網後,便沿著迎網進入圈網內。
製作圈網的成本很低,用1市斤棉線即可織成一塊圈網。但它捕魚效果很低,如果魚多時,還可以使用這種網捕魚。這種網主要用它堵小河溝里的魚。現在魚少了,先進的捕魚工具日益增多,所以這種網使用的人少了。
扒網——在一百多年前赫哲人均使用這種網,制網原料有鉛、網線等,均由伯力街和依蘭縣買來的。這種網是用麻繩織的。頂尖底闊,呈圓錐體。沒有網漂,只是底部每隔6寸左右拴一個用鉛鑄成的網墜,網墜下邊有網兜,以便兜魚用。網的最頂端有一根提索繩長約3——4丈。現在還普遍使用此網,主要用它打渦子。
待河網——據說這種網很早即在赫哲族中流傳使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用細麻線織成的,呈袋形,口部和尾部都是一樣大,約有一丈五尺至二丈左右長,七八尺寬。沒有網漂和網墜。網眼約有2市寸大,尾部的一角上有個小口,並用小繩抽綁著,以便捕到魚時,從小口往外取魚。在網的尾部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拴上一根長約3丈左右的小細繩,捕魚時將網下在水裡後,將繩子的一頭拉到水面上,握在捕魚人的手中,如果有魚入網內觸到網底時,就扯動這根小繩,便把網口拖到船上來,然後再將網尾拉到船上取出魚。
掛網——使用這種網的年代很久了,是用麻繩織的,沒有網墜,用黃菠蘿樹皮做漂子。每塊網長約10丈左右,約6市尺高。網眼大小不等,在3——6市寸之間,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以便捕大魚時把有大眼網的下在河裡邊,將小眼網的下在河外口。這樣能使較小的魚通過大眼網,到小眼網方能掛住,大魚就掛在大眼網上。現在已無人使用了。
鼓咚網——在50年前即使用這種網。這種網呈口袋形,長約二三丈,有網漂和網墜,適用於冬季和流量較大的水域,捕獲量不大,現已無人使用。
絲掛網——這種網是由松花江上游的漢族人傳入的,絲掛網有兩種:一種是浮掛子,另一種是底掛子。浮掛子每塊高約6市尺,長約10幾丈,網眼約有4市寸左右,在網的上綱每隔1.2市尺拴一個秫秸漂子,在底綱上每隔1.4市尺左右拴一個鉛制網墜。但網墜子的壓力要比網漂的漂浮力小一些為宜。所以這種網下到水裡是在水的上層浮著,可以下在有流的大江上。底掛網的網苗高約3市尺,網眼的大小和網片的長短與浮掛網相同,只是漂子的浮力沒有網墜的壓力大,所以將網下在水裡就沉到水底。因此,這種網適合於無流的小河或泡子里捕魚。
這種網的上下網綱都是棉線的,均用豬血染好。「網衣子」(即網片)是用八股蠶絲合在一起織起的。將網片全部織成後,再用蘇油或桐油抹在網片上,曬干後即可使用。
2、魚叉
魚叉是赫哲人使用最早的一種捕魚工具。製作魚叉比較簡單,使用也較便利,一個人就可以操作。
魚叉有兩種:一種是連柄叉,另一種是活柄叉。叉頭是鐵製成並有倒鉤的。連柄魚叉是將叉頭固定在長約六七尺,直徑一寸的木桿上。這種魚叉只能叉小魚(如鯽魚、狗魚、鯉魚等),由岸上、船中或冰上叉魚。活柄魚叉,叉頭有庫,使用時將叉頭安在叉柄上。叉柄長約一丈七八,用一根繩拴在叉庫上,另一頭拴在叉柄的最末端。叉到魚後,叉頭脫離叉柄,由繩子系著,魚不易逃跑。如果魚拼力掙脫遠游,還有叉柄浮在水面,有追尋的目標。魚叉一直沿用至1950年左右。
魚叉多是赫哲人自製的,制魚叉的廢鐵原料,是由蘇聯境內的伯力街和我國的依蘭縣城買來的。以後雖然有了漢族鐵匠不斷進入赫哲族地區,但赫哲人仍是自己動手製作魚叉。他們認為自己制的魚叉堅固耐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成本也低。
3、魚鉤
快鉤——這種鉤亦稱「滾鉤」,是由漢族地區傳入的,赫哲人用快鉤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製作這種鉤的技術比較復雜,成本也高。制鉤的原料有鐵絲、棉線、白鐵皮等物。使用時還用鋼銼銼成銳利鉤尖,使用數日後,用「糊皮」與鉤綱放在鍋中煮,以防鉤綱朽爛。
制鉤的原料是用10——12號鐵絲截成約5寸長的小節,然後用炭火燒紅,捻成四棱尖,用做好的模子彎成鉤形,再用適當數量的火硝、木炭屑和豆油拌在一起,裝在壇子里或較厚的半截鐵桶內,架在特製的火爐上。用火燒一晝夜左右時間後,將鉤子或將壇子倒在水中淬火,使鉤子成鋼性,然後再與小米摻一起在鍋內翻轉不停地烘炒,並經常用鋼銼銼著試驗其硬度,既能銼動,又不脆斷,不彎鉤尖為正合適。這樣,使鉤有韌性,鉤到魚後不易拉直。用棉線捻成6寸長的鉤爪繩,一頭拴在鉤把上,另一頭拴在鉤綱上。每隔5寸左右距離拴一把鉤,每隔24——28把鉤子,拴上一個小白鐵合漂子,但也根據漂子的浮力決定拴鉤子若干,主要標志是鉤子將漂子壓至水裡,似露不露即可。
鉤綱長10——11丈、直徑粗70毫米的繩,是用線麻或棉線擰成的。將新鉤綱放在豬血中浸泡,待豬血浸透鉤綱後,再放在鍋內,將鉤綱煮至一定程度取出晾乾,以防腐爛而耐用。一根鉤綱拴200——260把鉤子,是為一桿子鉤,捲起來後,用小桿子串上,放置木架中,以備下鉤之用。
快鉤在使用前,必須用「糊皮」放鍋內糊好,「糊皮」是從外地買來的。但有的人自己用柞樹皮或柞樹上結的橡子用鍋煮後,呈咖啡色,並稍有粘性而代替「糊皮」的。將鉤子放在鍋里,用小勺往鉤綱、鉤爪繩上澆「糊皮」的湯,使白色的鉤線變成「古銅」色,這樣,鉤綱即抗腐爛。再將鉤尖銼銳利些,放入江中捕魚。這種鉤子使用起來很便利,二人即可下20多桿子快鉤,什麼魚都能捕到,生產效能很高。
快鉤捕魚對魚類繁殖、保護是不利的,因為有時魚掛在鉤上不牢固,脫鉤後死的較多,即是不死,也不能繁殖。國家為了繁殖魚類,頒發了對鉤具的發展和管理的規定。在全省范圍內不再發展鉤具,並逐漸減少,在1958年內消滅25%,1960年基本根除,另以網具代替。
鰉魚鉤——這種鉤出現約有一百五十多年,起初由俄國傳入,所以稱這種鉤為「毛子鉤」。此鉤大小不等,一般可分為3個型號:一號是最大的鉤,鉤莖約有6——7市寸長;二號鉤較一號鉤小一些;三號鉤是最小的,與現在用的快鉤相類似。這種鉤子是機械製作的,鉤是圓細而長尖。但個別的鉤莖也有三棱或四棱的。用1——1.5市寸長,約70厘米粗細的繩子,做「鉤爪繩」拴在鉤把上。每個鉤彎處拴一個黃菠蘿樹皮做成的漂子。漂子大小要根據鉤的型號大小確定。鰉魚鉤不是先將鉤子固定在鉤綱上,而是另外有一根約10餘丈長、用椴樹皮和柳樹皮的纖維擰成的粗繩子,下鉤時先將這根大繩子下到江里,然後再將鉤子每隔1市尺拴在已下好的鉤綱上。
架子鉤——這種鉤主要是秋季用它捕鮭魚,不太適合用於捕雜魚。架子鉤和鰉魚鉤相似,但它沒有漂子,下鉤方法也不相同。
毛毛鉤——它是一種很簡單的捕魚工具,也是赫哲人使用較早的捕魚鉤具之一,這種鉤是用普通的「鯉魚鉤」或用較厚的鐵片、鐵絲等赫哲人自己製作的。此鉤有幾種不同類型:有的用「鯉魚鉤」在鉤柄上用鉛鑄成一個約半兩重的疙瘩;但鑄鉛時留一個小孔,以備穿繩用。繩子長約2丈左右,將繩的一頭拴於鉤上,另一頭拴在約5尺多長的木桿或竹桿上。釣魚時在鉤柄上拴上兔子毛或狍子毛,將鉤蓋住。另一種方法是用鉛片或鐵片製成小勺形狀,拴在鉤柄上,將其扔入水中拉著魚線走動,使小勺閃閃發光,用以引誘吃活食的大魚前來,使其誤認為是小魚在游動,在大魚吞食小勺時將它鉤住。製作毛毛鉤的成本很低,生產效能也不高。
底鉤——它是一種最早、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捕魚鉤具,捕魚效能也是最低的。尤長友老人說:「過去沒有機器製作鉤子時,漁人自己揀到一塊鐵絲,銼成尖,彎成鉤即可釣魚」。現在是用機器製作的小魚鉤釣魚。此鉤拴在長約7-10市尺長的木桿上或木板上,釣魚時甩入水中,不用時將鉤線纏在木桿或木板上,便於攜帶。老年人、兒童在閑暇時用這種鉤釣一些小雜魚做菜吃,無人用它專門捕魚生產。
蹶達鉤——用三四個快鉤,也可以用鰉魚鉤拴在一起,成為三角錨形或四方形,然後再用鉛鑄成頭大、尾尖、錐形的鉤柄。全鉤約有半斤重,尾部有個小鐵圈,由一根長約1丈的細繩拴在小鐵圈上,繩子的另一頭拴在長約5市尺的木棍上,以便放入水中上下蹶達著釣魚。
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
E. 白鰭豚是什麼
白鰭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暨豚、白旗。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中文名白鰭豚,屬於喙豚科,拉丁名為 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為 YangtzeRiverDolphin。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白鰭豚已存在有2500萬年,喜歡群居,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白鰭豚是恆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現已瀕臨滅絕。
中文名稱: 白鰭豚
外文名稱: Yangtze River Dolphin
別稱: 白鰭,白旗,豬豚,白暨豚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鯨目
亞目: 齒鯨亞目
科: 白鰭豚科
屬: 白鰭豚屬
種: 白鰭豚種
分布區域: 長江, 錢塘江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
拉丁學名: Lipotes vexillifer
保護價值生物保護相關故事命名展開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 白鰭豚
至今的白豚古老孑遺生物。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 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 體長2米,體重100~200千克。嘴部狹長,約有30厘米,上下頷兩邊密排著130多顆圓錐形的牙齒,前額呈圓形隆起。皮膚細膩光滑,背面是淺灰藍色,腹面是潔白色,體表呈流線形,前肢為鰭肢,背鰭呈三角形。後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兩葉,呈新月形。有一個長園形凹穴狀的鼻子或呼吸孔長在頭頂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綠豆粒一般大小,已經退化,位於嘴角的後上方。耳朵只有一個針眼大小的洞,位於眼的後方,外耳道已經消失。
編輯本段身體結構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鰭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鰭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游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鰭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鰭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鰭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所以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鰭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鰭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鰭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游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游動的方向與速度,白鰭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系。 白鰭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鰭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20年前的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白鰭豚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1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溫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白鰭豚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它時常游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飢。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暨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鰭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鍾,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每年有兩次發情期,分別在3~5月和8~10月。懷孕期10~ll個月。每次產1仔(也有產2仔的)。白鰭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鰭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鰭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鰭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鰭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鰭豚靠母親的乳汁喂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淇淇和珍珍-快樂夥伴
50年代時長江中尚可見到較大群體,但此後白鰭豚的數量卻急劇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長江中的個體己不足100隻,僅殘存在長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近年來種群數量下降極快。據報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頭,1986年減至300來頭,1990年調查時有200來頭,至1993年為130餘頭,到1995年不足100頭,進入2000年的時候,估計白鰭豚大概僅剩二三十頭了,被列為世界級的瀕危動物。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1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中被列為瀕危種,列《華盛頓公約》附錄:一類保護動物。 孤獨的淇淇
鯨目白鰭豚科白鰭豚屬的唯一種。30年前,長江約有1000多頭白鰭豚,由於江水污染嚴重,航運繁忙,1986年,白鰭豚僅剩300頭,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2000年,白鰭豚僅有20頭。這些驚人的數字,證明這可愛的生靈,正以倒計時向我們做最後訣別。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鰭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2002年7月14日,這頭白鰭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頭雌性幼豚,兩年半後,這頭雌豚死於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鰭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鰭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1979年:中國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鰭豚乃違法 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鰭豚屍體 2006年:0頭 2007年:長江白鰭豚8月8日正式宣告絕種,一頭也沒有 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疑似白鰭豚的動物,並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根據化石記載,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鰭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鰭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白鰭豚(bái qí tún),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白鰭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鰭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
編輯本段搶救記事
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鰭豚的科學研究。 1978年;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生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白鰭豚成為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的主題。同年,中國銀行行長陳慕華為白鰭豚捐款50萬美元。再同年,珍珍被捕獲養殖。 1988年:9月27日,珍珍去世。 1992年:農業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並批准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 1993年:在南京召開了保護白鰭豚國際會議。 1995年:一頭白鰭豚被捕獲,次年觸網去世。 1996年:2月,農業部召開關於保護白鰭豚緊急會議,商討保護對策。12月25日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1997年: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專家及來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學生倡議1997年為挽救瀕危野生動物——白鰭豚年。 1997年:8月,「長江瑰寶白鰭豚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 2000年:4月,在北京開通了「愛白鰭」網站。 2000年:9月,武漢耗資60萬元舉辦「拯救白鰭豚」科普展,原計劃接待20-30萬人,最終參觀人數為1671人,被迫提前撤展。 2002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陶醒世等在政協大會上提出了加緊保護白鰭豚的提案。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 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 2006年:在中國進行的徹底調查未發現一條白鱀豚的蹤影,科學家懷疑這一珍稀的物種是否已經在地球上消失。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野外滅絕標簽。 2010年:1月12日是淇淇入住武漢白鰭豚館30周年的日子,館內沒有任何紀念、悼念、思念活動,只有一個泡在福爾馬林里的淇淇標本。 2010年: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報告說,根據當地漁民的回憶,即便這一物種的種群數量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致命性下降之後,他們依然能夠在中國長江的中下游流域發現白鱀豚的蹤跡。
編輯本段保護價值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已滅絕生物名錄》中,已經被聯合國自然基金會及美國探索頻道列為2000年-2009年,近年十大滅絕物種 (其餘9種分別為:西非黑犀牛、金蟾蜍、夏威夷烏鴉、塞席爾蝸牛、聖赫勒拿島紅杉、毛島蜜雀、彎角大羚羊、斯皮克斯金剛鸚鵡、伍德蘇鐵)。
編輯本段生物保護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擱淺死亡6頭,佔10%;誤進水閘1頭,佔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幹流上,實施了中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游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布范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里,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家必須緊急行動起來,採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螺旋槳的原因,並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游緊接洞庭湖出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於江中的磯頭,控制著水流的流向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1、為保護對象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干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2、堅決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范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並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3、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4、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等; 5、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6、為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為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
編輯本段相關故事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布在長江中下游,數量極為稀少,瀕臨絕跡,其形態漂亮,被譽為「長江女神」。它是中國目前最為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從某種程度說,白鰭豚比大熊貓還要珍貴呢!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個,1980年1月11日從洞庭湖口被漁民捕到,送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成為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1986年捕獲一隻雌性白鰭豚,取名珍珍,准備與琪琪完婚,然而還沒等珍珍性成熟,1988年,它就患急病死了。 2006年,最早研究白鰭豚的陳佩薰老人才無奈的披露了珍珍可能的死因之一:池塘西面的遮陽篷質量不好,大風天會有鐵屑、木片等雜物落入池中。由於沒有其它的池塘轉移白鰭豚,一直沒有修繕。珍珍死後,人們在它的胃裡找到了700克的鐵屑玻璃和石子。 1995年,人們又在長江中捕到了一隻雌豚,暫時安置在石首天鵝洲的長江故道里。可沒想到它在第二年的一次洪水中觸網而死。 1999年底,一隻長兩米的白鰭豚在上海崇明島擱淺,但由於當地漁民不知道它就是「水中大熊貓」,竟置之不理,最終導致白鰭豚餓死。 2002年7月14日早晨,淇淇側著身子躺在水底台階邊,在度過了22年半的人工飼養的日子後,安然又孤獨的死去。 1997年10月,一位10歲的貴陽人從《中國青年報》上認識「淇淇」後,便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貴陽人化名為「愛淇」,自1997年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成立後,每月堅持給「淇淇」寄10元自己省下的零花錢,從未間斷,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當月10日, 「愛淇」給「淇淇」的匯款錢,成了人類給「淇淇」最後的禮物。 「愛淇」一直不允許媒體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他說:「愛」是自然的,誰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他無意通過自己的行為在報上宣傳後去影響別人,這樣也許愛才更真實、更永恆的。 在中國長江污濁的泥水中、煙霧籠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長江較快的水速,人們乘船尋找白鱀豚的蹤影都還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對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較落後的科研設備來說是難上加難。1985年10月中旬還請來了西德杜伊斯堡動物學院院長格瓦爾特博士,在八百多水裡洞庭湖附近的長江流域乘船用測聽白鱀豚的聲納設備做尋捕工作,但最終並沒有取得成功。格瓦爾特博士當時還斷言在沒有更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前,要想在長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過,5個月後,1986年3月31日,當時洪湖籍漁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長江白鱀豚考察隊副隊長萬恩權與他帶領的由當地漁民組成的長江白鱀豚考察隊隊員們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級工程師華元渝的指導和幫助下,在荊州觀音洲的長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點圍網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對白鱀豚,一雌一雄。這兩頭白鱀豚用同樣的干運方式遷運至中科院水生所內的室外水池中,作為它們暫時的家。一開始並沒有把它們放進白公館是怕淇淇一時不適應,因為淇淇被捕時年僅兩歲,而在白公館被人工飼養了六年從未「見」(用聲納探聽)過另一頭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後給它們作了測定,並起了名字。雌的稱叫「珍珍」,雄的稱叫「連連」,並發現連連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連連被搬進中科院水生所後一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進行了絕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發現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難,甚至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盡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動了院中的科學家們。他們便開始在白公館擴建一池,供珍珍、連連父女兩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連連還沒有搬進白公館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僅僅活存了76天。珍珍為它過世的父親尤其傷悲。搬進了白公館內新修成的水池後便開始斷斷續續地絕食。中科院的專家們用人工灌喂特製的魚漿來維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與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牆隔離,這是因為一開始怕淇淇會不適應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時,中間留了一個足夠一頭白鱀豚寬長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願意的情況下,可以隨時游進另一隻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進白公館的一星期後,發現常常在那條水渠道的開口處游來游去。淇淇也是頗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開口處環繞著。一天,專家們把水聽儀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間,結果聽到了豚與豚之間交流的6千赫嘯叫聲。又過了幾日,專家們發現珍珍游進了淇淇的水池,淇淇顯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環繞。這樣持續了一星期,珍珍與淇淇逐漸地熟悉起來了。只是當時珍珍在被捕捉時還未性成熟,所以沒能懷孕,不過專家們發現珍珍自從進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後,性特徵開始出現了。淇淇與珍珍在次年的發情期,常做過性交,但因珍珍終究未能達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沒有懷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發作,不幸死亡。人工飼養了2.5年,它是繼淇淇後在人工飼養的遷位保護環境下生存最久的一頭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專家們還沒有來得及把它運至白公館讓它與「淇淇」配對,還臨時放養於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觸網遇難。 1999年初,當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長江口崇明島西部的海灘上發現了被擱淺的一頭體長2米多、體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為那些民工當時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珍稀的「水中大熊貓」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長達七日。最終通知了有關部門。第十日,專家們趕到了現場,但因它已七日絕食而導致心力衰竭,用干運的方法剛剛運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學家們為淇淇尋找配偶捕到的三隻雌獸,均在能夠與淇淇在白公館交配前去世,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終失敗。已經性成熟的淇淇單獨在白公館生存,尤為孤獨,據專家們說,它每逢4至6月的發情期,總是「躁動不安,常常用身體撞擊池壁。」 內分泌失調並發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損傷導致它發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標高達15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標高達1,10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標高達9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9倍。經中外專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轉危為安。1997年春,它又開始了短期的絕食,趙慶中等專家只好給它灌食魚漿。2002年7月14日早晨6點多鍾,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以往一樣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館巡視,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動,沒有什麼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8點鍾,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經過一番搶救後,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暨豚就這樣去世了。死時淇淇的年齡約為25歲,相當於人類70多歲的高齡。被人工飼養了22年半,淇淇是人類用近代水生科學手段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暨豚,人工飼養環境下最為成功的一頭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後一頭人工飼養下的白暨豚。
編輯本段命名
白鱀,白暨,白鰭——白鱀豚如何寫,曾是一個問題。 鱀,可考。《爾雅》:「鱀,是鱁。」據白鱀豚研究權威周開亞的論述,白暨豚,白鰭豚,都屬白鱀豚為數眾多的別名。但在「2006長江淡水豚類考察」結束後,媒體上稱呼仍然各異。國人常用的智能ABC拼音輸入法中,只有相對不那麼規范的別名「白鰭豚」,是成詞,所以最多,其次是「白暨豚」,「鱀」則根本打不出來,以「白鱀豚」命名的,寥若晨星
F. 禁漁規定集中管理或收繳漁網等捕魚工具嗎
摘要 四川省天然水域最小網目尺寸和禁止使用的漁具及禁用捕撈方法規定如下:
G. 這種釣魚誰知道
滾鉤也叫粘鉤。滾鉤釣實際上不是釣魚,而是鉤魚。
滾鉤是貼近水底敷設的漁具,它鉤住的也是經常貼近水底覓食的鯉魚、青魚、鯰魚等較大的魚類,有時也能鉤住在水底活動的大鯽魚。魚越大效果越好。如果水中有大魚,漁人敷設漁具得法,常有一二十公斤的大魚上鉤。一般來說,0.5公斤以上的魚都能鉤住,但對0.5公斤以下的小魚,鉤捕效果較差。
1、滾鉤的製作
用直徑0.15厘米左右的鋼絲製成鉤子,或到沿海地區較大的漁具商店購買現成的滾鉤,用20米、40米、60米等不同長度的結實漁線作主綱線,然後在主綱線上每隔4厘米左右拴1條30厘米或50厘米長的腦線,所有的腦線必須等長,再在每一條腦線上系1把鉤子,這就製成了1副實用的滾鉤釣具。
滾鉤主綱線的長度,要依准備投鉤的河面寬度為准。河寬則長,河窄則短,依實際需要而定。一般情況,20米長的主綱線上拴粘鉤500把左右,40米長的主綱線上拴粘鉤1000把左右,60米左右的主綱線上要拴粘鉤1500把左右。漁人布置二三套這樣的滾鉤,同時攔河設置二三道鉤簾,鉤捕效果十分好。
為了使粘鉤與河底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要使用墜子和浮子來實現。在主綱線上,每隔5米左右拴一個墜砣,同時也拴一個浮子,系墜砣的線要比系粘鉤的支線長4-6厘米。如果浮力不能把粘鉤拉起來,鉤子躺在水底泥沙上,則不能發揮粘鉤的釣捕作用。如果浮子的線短,浮力又大,會把墜砣也拉了起來,則不能保證鉤子與河底之間4-6厘米的最佳間隙,魚兒會從下面鑽過去。因此,墜砣的重量要大於浮力,墜砣與浮子的配合必須恰到好處。
2、使用方法
(1)滾鉤的設置。選定河底平魚兒多的河段,在河的兩岸各立一個結實的木樁,把成排的滾鉤橫攔江河,設於水底,把主綱線系在兩岸的木樁上。滾鉤專門用於攔截鉤捕貼近河底覓食活動的大魚,因此,鉤子必須貼著水底敷設,以鉤體距離水底4-6厘米為好。大魚沿水底游來,遇到像簾子似的成排粘鉤的攔阻,當它掉頭擺尾轉變方向或企圖穿越時,身體碰到了粘鉤,鋒利的粘鉤鉤進了魚體,魚兒疼痛掙扎,更多的鉤子鉤住了魚體,被鉤住的魚兒在劫難逃,只能乖乖就擒。
滾鉤設下之後,漁人要在岸邊看守,一旦有魚上鉤,要立即摘取。為了能及時偵知水底魚兒是否上鉤,要在拴主綱線的木樁附近,再插一根比較細而又有彈性的「消息棍」。「消息棍」與主綱線相連,「消息棍」的上端拴上報警的響鈴。這樣,一旦水底有魚上鉤,上鉤的魚兒掙扎擺動,必然拉動主綱線,主綱線拉動「消息棍」,從而搖響警鈴。
(2)取魚方法。取魚時,要一手提起主綱線檢查,一手拿綽網作抄取准備,一旦鉤住的大魚被提了起來,在魚兒還沒有離開水面時就用綽網伸到水中抄取。千萬不要直接把魚兒提出水面!魚兒一旦離水,必然猛烈掙扎,常把魚體鉤豁,魚兒脫鉤而去。
(3)使用滾鉤的最佳時間。滾鉤捕魚雖然在任何季節都能使用,但在魚兒游動最活躍的晚春、夏季、初秋使用效果更好。粘鉤捕魚晝夜都行,尤其在夜靜更深時刻,鉤捕效果很好。就天氣情況來說,陰雨天和江河渾濁的日子,魚兒最活躍,而在濁波渾浪中魚兒的視力也更差,不易發現漁人設下的滾鉤,因此,撞鉤的機會多,鉤捕效果最好。
3、注意事項
(1)深水取魚要乘坐小舟、小筏、大木盆或充氣的汽車內胎等水上航行工具。水淺的江河可涉水取魚,但漁人必須注意自身安全,千萬不可足堂粘鉤,否則自詩苦吃。
(2)滾鉤必須橫攔水流設置,不可順水設鉤。因此,漁人敷設滾鉤時,選定的河面寬度要恰到好處,河底要比較平坦,河水的流速也要適中。
(3)一次投鉤,可以長時間使用,因此,必須設人看守,隨時取魚。
(4)夜間守鉤取魚時,可憑月光觀察,盡量不要使用手電筒直接照向水面,以免被鉤住的魚兒受強光驚憂而猛列掙扎。
(5)在風起浪涌的天氣取魚,漁人乘坐朱上航具小時,必須隨風使舵,因勢權變,處之泰然,以免覆舟之險。一般來說,暴雨欲來風卷惡浪的日子,應該罷釣。
摘自『垂釣世界』
H. 漁民捕鰉魚的方法是什麼
地方名鰉魚,曾用名達氏鰉、黑龍江鰉魚。個體甚大,為淡水中最大型的魚類之一,大的個體長達3.9米,重500公斤,最大的重達1000公斤。終生在淡水中生活,在江水中不作遠距離洄遊,系底棲魚類。歷年5-6月是其產卵繁殖活動的主要季節,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壽命很長,能活50年以上,性成熟最小年齡雌性為16-17齡,雄性為12齡以上。施氏鱘和鰉同為黑龍江水域的名貴經鱘鰉魚是黑龍江一群古老的軟骨魚類,從下侏羅紀至今已有兩億年的繁衍史,屬世界瀕危滅絕物種二類保護動物,素有「活化石」之稱。經科學家對野生動物分類,把鰉魚根據生物學特徵分成鱘魚和鰉魚。黑龍江鱘魚學名「史氏鱘」,鰉魚學名「達氏鰉」,合稱黑龍江鱘鰉魚。
I. 四川南充禁止捕魚的工具有那些
摘要 四川省天然水域最小網目尺寸和禁止使用的漁具及禁用捕撈方法規定如下:
J. 古籍都是怎麼記載人類捕魚的
張鷟的筆記小說集《朝野簽載》記載,當時還有木製水獺,口中置有轉動機關,魚餌放在機關中,魚吃餌料時,機關轉動,獺口閉合而將魚捕捉。
唐末,詩人陸龜蒙將長江下游的漁具、漁法作了綜合描述,寫成著名的《漁具詩》,作者在序言中,對各種漁具的結構和使用方法作了概述,並進行分類。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論及漁具的文獻。
此外,據《遼史?太宗本紀》記載,北宋時遼國契丹人已開始冰下捕魚,契丹主曾在游獵時鑿冰釣魚;此外還有鑿冰後用魚叉叉魚的作業方法。
馬鮫魚也是當時重要的捕撈對象。使用的漁具有大莆網和刺網等。據南宋文學家周密《齊東野語》載,宋代捕馬鮫魚的流刺網有數十尋長,用雙船捕撈,說明捕撈已有相當規模。
北宋哲學家邵雍《漁樵問答》把竿釣歸納為由釣竿、釣線、浮子、沉子、釣鉤、釣餌6個部分構成,這與近代竿釣的結構基本相同。這一時期,位於東北地區的遼國,開始冬季冰下捕魚。
明代海洋捕撈業繼續受到重視,主要捕撈對象仍是石首魚,生產規模比前代更大。
明代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廣志繹》說,每年農歷五月,浙江寧波、台州、溫州的漁民以大漁船往洋山捕石首魚,寧波港停泊的漁船長達5千米。這時的漁民已開始利用石首魚在生殖期發聲的習性探測魚群,再用網截流張捕。
明代淡水漁具的種類和構造,生動地反映在明文獻學家王圻的《三才圖會》中。該書繪圖真切,充分顯示了廣大漁民的創造性。它將漁具分為網、罾、釣、竹器四大類,很多漁具沿用至今。
又據《直省府志》記載,明代已使用滾鉤捕魚,捕得的鱘小者100至150千克,大的500至1000千克。
《寶山縣志》介紹當時上海寶山已有以船為家的專業漁民,使用的漁具有攀網即板罾、挑網、牽拉網、撈網等,半漁半農者則使用撒網、攪網、罩或叉等小型漁具。
我國明代的海洋捕魚業盡管受到了海禁的影響,仍有很大進步,出現了專門記述海洋水產資源的專著,如明末清初官員林日瑞的《漁書》、明代官員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明末清初文人胡世安的《異魚圖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