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古代先民採用哪些原始計時方法

古代先民採用哪些原始計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14 19:25:59

1. 古代人是怎麼計時的

「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是生命」,古今人們重視時間珍惜光陰。但若沒有計時工具,如何衡量過去、現在。怎樣區分前後快慢。更不用講我們今天探月攬海、原子基因的研究和自動化、機器人、交通管理、激光通信的時間要求,要精確到百萬分之一秒甚至萬億分之一秒。可以說,沒有鍾表,就沒有現代世界。精確的計時使一個復雜的現代社會運行協調,而模糊的時間概念只能是低級原始社會的標志。鍾表的時代意義就是精確程度。

古代的原始計時工具是銅壺滴漏、沙漏、日晷。11世紀我國北宋學者蘇頌建造的「水運儀象台」,可稱最早的機械時鍾。由於需用水車供水作動力,故稱「水鍾」,每一刻鍾用鑼聲、鈴聲和鍾琴聲報時。西方最早出現的機械時鍾,可能要算13世紀英國一個鐵匠為一座寺院「鍛造」的一台機械鍾,它粗大的齒輪、鍾錘、柱軸和杠桿都是手工鍛打而成的。而1309年安裝在義大利米蘭的聖歐斯托教堂的時鍾,相比之下就要精密准確很多。但這些時鍾都只能用聲音報時而沒有表面標度顯示時間。

1583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脈搏測定教堂吊燈擺動的周期,發現無論擺幅多大,時間都相同,於是設想這個原理可以用做鍾表的鍾擺,通過實驗他寫成文章提出了著名的「鍾擺原理」。而把鍾擺原理運用在真正的時鍾上,是荷蘭的物理學家惠更斯,他在1658年製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確計時的擺鍾。而更為輕巧方便的表,則是在後來人們發明了游絲擺輪代替單擺的事了。從掛表、懷表到手錶、戒指表,機械鍾表越來越精細輕巧,但更為精確的石英電子表從(1992年已開始佔領鍾表市場。日本的精工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鍾表製造廠商,每兩秒鍾就生產一塊新表。1948年發明的銫原子鍾,24小時的誤差不到億分之一秒。

2. 古代人類計時方法有哪些

人類計時方法的變遷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鍾計量時間。水從一個碗滴到另一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濕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里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6.機械鍾(1世紀) 第一台機械鍾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針計時。
7.鍾擺(17世紀末) 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准確的鍾。這些鍾由一個鍾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鍾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1637年發現的

8.航海鍾(1世紀)一個英國鍾表匠約翰·哈里森在1735年發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鍾",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鍾。
9.電子鍾(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鍾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鍾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10.石英鍾(1929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鍾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鍾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鍾表使用數字代替了鍾面。
11.原子鍾(1949年)原子鍾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鍾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鍾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12.最早的表(1500年)最早的表體積很大,掛在圍在腰間的一根皮帶上。
13.電動手錶(1957年)電動手錶是由小電池提供動力的。它們有一個微小的音叉使手錶走時,從而代替了上發條。
14.數字表(20世紀80年代)現在的數字表都有一塊電池、一個極小的計算器和一個石英晶體。人們做表,越做越小,甚至把它們當作飾物來佩戴。

3. 古代有哪些計時方法

在人類剛脫離動物界的時候,大約還很難有什麼時間意識。他們只能遵從太陽的安排,在白天進行採集和狩獵。「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使他們開始就有了朦朧的「日」的概念。人類共同的活動,需要有更長的時間單位。要造一把石斧,一枚骨針,原始人常常要相當時日。那麼,他們是如何計算日子的呢?

我們古代有一種「刻木記日」方法,即在竹片或木板上刻痕來計算日子。例如,甲乙兩人約好10天後在某地相聚,如何才能不致搞錯呢?他們在約定時就找一小塊木板,用力在上面刻上10條口子,然後從中間豎直剖為兩片,就像「介紹信」與「存根」一樣,甲乙各執一半。每過一天,他們都削去一格,當10格削完之日,就是他們相見之時。這種原始的記日方法後來也為監獄中犯人所採用,他們往往過一天就在牆上或地上劃上一劃,以此來計算度過的光陰。

古人刻木相會還有一種「結繩記日」的原始方法:人們在一根長繩上以打結來計算日子。例如某人要到遠處什麼地方去,他就在腰間圍上一根繩子,出發後,即在夜晚投宿前打個結。每走一天打一個結,當到達目的地後,他就可以從繩上有多少結知道他這一次走了多少日子,並從中可以估計這地方的遠近。當他准備回家時,則在返迴路上走一天解開一個結,等到繩上的結全部解開,他也就應該回到家了。

「結繩記日」的方法後來演變成一句俗語:「褲子帶上打個結——要記記牢。」

對於更長的時間,古人們就用向瓦盆內投石子的方法來計數日子。例如,每當繩上有10個結時,他們就扔一顆小石子(同時把結解開),這樣最後從石子和繩結數就可算出到底過了幾十幾天。這種扔石記日的方法,在我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例如,我國西南邊境的苗族地方,他們在解放前就是這樣來計算歲月的。每當月圓時,就在一個竹筒內扔一顆小石子,待裡面的小石子已達12顆時,就把它們倒掉,並換上一顆大石子——表示已到了一年。

後來人們不僅注意到太陽的東升西落,而且慢慢發現了寒來暑往的規律。冬天的風雪,夏日的驕陽,不僅使他們感受到環境的變化,而且對他們的採集和狩獵活動有著重大的影響。當進入農業社會後,人們終於慢慢認識到了「年」的概念。我國很早就對物候有了仔細的觀察,如楊柳何時吐綠,田鼠何時出洞……我們北方的烏蘇里江流域,古人弄不清自己的年齡,而是以吃過幾次大麻哈魚來「論資排輩」的。因為這種可口的海魚,只有每年九、十月間回到烏蘇里江中去產卵,所以吃過40次魚的人一定比吃過20次的人年長,理應受到更多的尊重。

我國北方古人分吃魚次數來計算年齡我國蒙古族的祖先,由於生活在大草原上以畜牧為生,所以常以大草原的枯榮為年。他們把幾歲叫作「幾青」或「青草幾度」。我國古籍(魏書)中描述岩昌羌族的習俗說:「俗無文字,但候草木榮枯以記歲時。」

尼羅河定期的來勢洶洶的泛濫,幫助古埃及人最早確定了年的長度。大約在公元前20世紀時,他們便發現河水兩次上漲之間,太陽平均升降了365次。因而古埃及很早把一年定為365日。但有趣的是,埃及人當時使用的卻是每年12個月、每月30天的固定的「歷」。這種歷法一年只有360天。所以在那個時候,最後的五天在歷本上是沒有「地位」的。在那五天中,埃及人都關起門來,不與他人接觸,糊里糊塗或者呼呼大睡地把它打發過去……

一天的時間是較長的,而一個時辰的時間是怎樣確定的呢?人們發現,根據太陽投在地面物體上的影子長短來判定時間更加准確。如樹木、房屋和物體等的影子。早晨,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最短;到傍晚,影子又長了起來。

有一封古埃及人寫給伯勒尼公主的信中說:「當你的影子長16步的當兒,阿瑪西斯就在橄欖林中等待你……」古希臘的一個喜劇里,有個雅典婦女對她的丈夫說:「等到影子10步長的時候,你塗了香油來吃飯吧!」

影子16步和10步長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古代的埃及和希臘,許多地方建有一座石碑或紀念碑。白天,太陽東升西落,紀念碑就投下一個個影子。人們只要用腳去量一下影子,就可以知道是什麼時辰了。

4. 古代計數方法有哪些

1、算籌

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這些小棍子叫做「算籌」。

「籌」原本指的就是這種用於計算的小棍子,因為多用竹子製成,所以字形從竹。「算」則是指用這種竹製工具進行計算。二者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詞「籌算」「算籌」。

後來,「籌」和「算」各自都由「計算」之義引申出「謀劃」的意思。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籌劃」「籌謀」以及「打算」「失算」等詞的意義就是這樣來的。

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算籌製作規范、體積小、便於攜帶,更利於精確計算,作為一種計數方式,顯然要比結繩計數和刻痕計數成熟得多。

事實也的確如此,一直到算盤發明推廣之前,算籌都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算工具。算籌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計數法相比,具有顯而易見的優越性。

2、結繩記事

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

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繩結。這表明當時已用」結繩」法來表現社會現象的數量,並產生了簡單的分組。這可視為中國古代統計思想的萌芽。

3、書契記數

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指的就是文字。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了文字和數字,「結繩記事」 的計數方法使逐步被「書契記數」所替代。

書契是指正面寫字、側面刻齒以便驗對的文書,具有契約性質,早期刻在龜甲、獸骨上,後期刻在竹木上。

(4)古代先民採用哪些原始計時方法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在數學上的偉大成就的取得是跟古人對「數」的重視密不可分的。《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謂「通五經貫六藝」,說的是張衡學識淵博,精通典籍,具備多種技能。

「六藝」是周朝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數」的學習要求和教育從那個時候就已經正式納入教育體系了。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算籌、算盤等運算工具的發明以及《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綴術》等數學經典的誕生。

5. 古代人的計數方法有哪三種

1、結繩記事

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

《易·系辭下》文獻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意思是上古時期,人們使用繩結來記數,後來聖人們則以書契記數。百官利用此來治理政務,百姓通過此來知曉世情。

結繩計數直到20世紀中期一直在雲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延續著。而且不止是中國,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類似的計數方法。據說,古秘魯印加族人(印第安人的一支)用來打結的繩子名為「魁普」(quipus),表示的數目清楚、完備,用來登錄賬目、人口數及稅收數。

2、書契記數

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指的就是文字。

因為這些刻有文字的竹木簡經常被用作訂立契約關系的憑證,因此「契」和「書契」也有「契約」的意思,我們今天常用的「地契」「房契」等詞的意思正源於此。至於「契」字在「默契」等詞語中表示情義相投的意義,則是後來發展出來的。

《管子·揆度篇》記述:「上古結繩,後易之以書契。」即是用刻刀將數刻在獸骨、竹木、龜甲、土石崖上,以便長久保存,不易損壞。

3、算籌計數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

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算籌製作規范、體積小、便於攜帶,更利於精確計算,作為一種計數方式,顯然要比結繩計數和刻痕計數成熟得多。

事實也的確如此,一直到算盤發明推廣之前,算籌都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算工具。算籌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計數法相比,具有顯而易見的優越性。

(5)古代先民採用哪些原始計時方法擴展閱讀

羅馬人計數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

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

之後為了表示較大的數,羅馬人用符號C表示一百,用符號M表示一千,用符號L表示五十,用字母D表示五百。若在數的上面畫一橫線,這個數就擴大一千倍。

6. 古代人用那些方法記錄信息

1、奇普

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2、干支紀日法

大約產生於殷商時代。從春秋戰國開始,干支紀日便成為歷代史官紀日的傳統方法。世界上迄今應用時間最長的紀日法:春秋時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紀日,一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計二千六百多年,從未間斷。

3、古代計時法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6)古代先民採用哪些原始計時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起源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聯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

當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時,現代人一直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文字,以致難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現代的中國人卻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華祖先的文化。

7. 古代用什麼計算時間

古代用於計算時間的工具:
1.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漏刻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3.沙漏
史料記載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渾天儀
渾天儀古代文獻中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洛下閎、鮮於妄人作渾天儀之說,但未提到它的結構。《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 (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5.水運儀象台
為北宋元佑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水運儀象台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

8. 人類早期的記事方法有哪些

結繩記事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後以指上古時代。 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結繩記事(計數):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計數)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文獻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易·系辭下》)。 雖然目前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原始社會繪畫遺存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制網墜等實物均提示出先民結網是當時漁獵的主要條件,因此,結繩記事(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具有客觀基礎的。 其結繩方法,據古書記載為:「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之多少,隨物眾寡」(《易九家言》),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結系出不同的繩結。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採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 到了今日,已沒有人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然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結則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

9. 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干支計時
干,即天干,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有12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天乾地支按順序相配,可以配成60個干支數: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這60個干支數,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復始,成了一種可以循環的計數方式。

(2)一天的十二個時辰

子時:23:00至01:00(夜半)

丑時:01:00至03:00(雞鳴)

寅時:03:00至05:00(平旦)

卯時:05:00至07:00(日出)

辰時:07:00至09:00(食時)

巳時:09:00至11:00(隅中)

午時:11:00至13:00(日中)

未時:13:00至15:00(日昳)

申時:15:00至17:00(哺時)

酉時:17:00至19:00(日入)

戌時:19:00至21:00(黃昏)

亥時:21:00至23:00(人定)

*(該時辰的專稱)

此外,一刻等於15分鍾,一柱香約為20分鍾。

古人還把一夜分成五更,也稱「五鼓」。如:林覺民的《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時計時用「壺漏」,報時用「時牌」,所以也常用「時牌」、「申牌」等說明時間。《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卻要辰牌起身。」「辰牌」就是指「辰時」。

閱讀全文

與古代先民採用哪些原始計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3
抓羽毛球拍子正確方法 瀏覽:766
三星顯示器感應開關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8
吸入硝酸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618
如何撩帥哥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767
小型投資者最佳方法 瀏覽:500
國內羅西尼自動手錶如何調試方法 瀏覽:786
裝修支線的連接方法 瀏覽:747
經常愛放屁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嗎 瀏覽:780
浙江應變測量系統方法指南 瀏覽:172
簡單的折紙信封的方法 瀏覽:678
可暖使用方法 瀏覽:444
物理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瀏覽:85
雙母音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0
素麻花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66
旅遊失溫的解決方法 瀏覽:345
敲木架陶瓷瓦的安裝方法 瀏覽:317
2連續乘以十個2的簡便方法 瀏覽:906
葯物分析tlc雜質檢查方法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