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名人獨到而有效的讀書方法是什麼兩條。
答--您想要問什麼?名人是大家對其而欣賞的,這是因為名人就自己的獨道的做法和有效的成果。所以,人們認為的名人就是普通人之一。
② 名人讀書經驗和方法
名人讀書經驗和方法: 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與他們善於讀書有關。讀書有成效,不僅取決於讀什麼,而且決定於怎樣讀。
③ 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2、《如何閱讀一本小說》——讀小說也是有套路的
這本書從「寫小說」的角度,揭示了閱讀小說的法則和事項。作者提出,當我們決定閱讀一本小說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
故事內容的細節是什麼?
故事內容真實嗎?
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系?
就是我們要像偵探一樣帶著問題讀小說,提升閱讀效果。
此外,這簡直就是所有愛看小說的人的福音,因為在書中作者提到了至少200篇著作,並在最後的閱讀書目中又單獨推薦了關於讀書和寫作的書。如果你不知道讀哪些經典小說,可以參考這本書中的書單。
④ 有關於名人讀書的方法
讀一本書,重要的是讀書的這個過程、讀懂多少、有什麼感悟等。一個好的讀書方法是讀好這本書的關鍵。
我讀書一般是用《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我練習快速閱讀用的是《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練習是比較簡單有效的。
掌握速讀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好多倍,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有極大的幫助的,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
⑤ 名人讀書方法,少點字
盧梭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
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著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只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
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總結出了「一總、二分、三合」讀書法。一總:先瀏覽書的前言、後記、序等總述性部分,然後認真地讀目錄,以便概括地了解全書的結構、內容、要點和體系等,這樣便可對全書有個總體印象。二分:在讀了目錄後,先略讀正文,這不需要逐字讀,要著重對那些大小標題、畫線、加點、黑體字或有特殊標記的句段進行閱讀,這些往往是每節的關鍵所在。三合:就是在翻閱略讀全書的基礎上,對這本書已有個具體印象,這樣再回過頭來細讀一遍目錄和全書內容,並加以思考、綜合,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以弄清其內在聯系,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進一步深入領會初讀時所不能領會的許多東西。
朱熹
宋朝著名學者朱熹,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
朱熹說:「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含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
魯迅
魯迅先生讀書非常強調博覽,主張不要對自己的閱讀范圍作過狹的限制。魯迅在《讀書雜談》一文中說過:「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乾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科的,偏看看理科書,看看別個在那裡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錢鍾書
錢鍾書的治學之道,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博聞強志,深思慎取。
錢鍾書從啟學之時,就博覽群書。讀中學時,就讀了《天演論》等英文原版著作,還啃下了《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等,至於他喜愛的小說雜志更是愛不釋手,披閱不倦。他閱讀書籍所寫的札記,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毫不誇張,他寫學術巨著《管錐編》時,所用的資料足有幾麻袋。
錢鍾書主張先博後約,由博返約。即先廣泛涉獵,博覽群書,然後再在此基礎提煉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使他成為一代學術泰斗,也為後學者指出了正確的成功之路。
鐵凝
鐵凝說:「對一個小說家來說,書讀得越雜越好,應該多讀一些小說之外的書。」其他優秀的作品會開闊你的視野,從另外的書中可以獲得別樣的生活和感受,這樣生命也會更完整。另外,讀書應該從興趣出發,不要硬著頭皮去讀,「讀不下去,你怎麼獲得營養啊?也許隨著年齡以及閱歷的增長,你會發現你漏過了一些值得你去讀的書。所以,也不要太過排斥。」鐵凝認為,閱讀對於自己來說,就是生活里最為愉快的一部分,任何一本好書給讀者的營養都是慢慢滲透的。鐵凝對自己未來的閱讀計劃是:經典的,耐讀的。
⑥ 關於名人讀書的經驗
你好
培根
讀書可供消遣,可供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為消遣而讀書,常見於獨處退居之時,為裝飾而讀書,多用於高談闊論之中;為增長才幹而讀書,主要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
讀書費時太多是怠惰,過分的藻飾裝璜是矯情,全按書本條文而斷事是十足的學究氣。讀書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經驗以補其不足,因為天生的才能猶如天然的樹木,要靠後來的學習來修剪整枝,而書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經驗加以制約,往往是泛泛而不著邊際的。
讀書不可專為反駁作者而爭辯,也不可輕易相信書中所言,以為當然如此,也不是為了尋找談話資料。而應當權衡輕重,認真思考。有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瀏覽,少數則須通讀,讀時要全神貫注,勤奮不懈。有些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需作摘要,但這只限於題材不大重要和質量不高的作品。
葉聖陶
小孩進學校,都稱為讀書。國語科本來還有訓練思想和語言的目標,但究竟是工具科目,光是捧著一本書來讀,姑且不說它。而自然科、社會科的功課也只是捧著一本書來讀,這算什麼呢?一隻貓,一個蒼蠅,一處古跡,一所公安局,都是實際的東西,可以直接接觸的。為什麼不讓小孩直接接觸,卻把這些東西寫在書上,使他們只接觸一些文字呢?這樣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為閉塞智慧的阻障。然而頗有一些教師在那裡說:「如果不用書,這些科目怎麼能教呢?」而切望子女的父母也說: 「 進學校就為讀這幾本書!」他們完全忘了文字只是一種工具,竟承認讀書是最後的目的了。
葉靈鳳
學問家的讀書,抱著「開卷有益」的野心,估量著書中每了個字的價值而定取捨,這是在購物,不是讀書。暴發戶和大腹賈,為了裝點門面,在日夕之間便坐擁書城,那更是書的敵人。真正的愛書家固然手不釋卷,但不是為了學問。他是將書當作了友人,將讀書當作了和朋友談話一樣的一件樂事。
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是說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強調讀書重在求意。他還主張讀書不必求「全」,主張「學一半,撇一半」,所謂「十分學七要拋三,各自靈苗各自探。」 倡導讀書須掌握重點、分清主次、為我所用。
朱 熹
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闢的見解。他死後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 「朱子讀書法」
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後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後面的。這樣才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被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第二,熟讀精恩。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第三,虛心涵泳。朱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了糾正以上這兩種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谷,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朱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復咀嚼,深刻體會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體察。未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什麼叫「體之於分」?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系自己,聯系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第五,著緊用力。「著緊用力」.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飢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剛毅果決,奮發勇猛的精神。「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第六,居敬持志。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⑦ 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一、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游學。其他三人
讀書學習「務於精熟」。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
概,擷取精華。
二、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三、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里,介紹了他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他說:「書富如入海,百貨
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為書籍
豐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遊。人的精力,不能夠全部收取看盡。只要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書就行。
四、鄭板橋的「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
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五、錢鍾書的筆記讀書法
錢鍾書先生淵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廣博。常人所不知的是,錢鍾書的博學,不僅與
他的天才有關,更與他的勤奮有關。據錢鍾書夫人楊絳回憶,錢鍾書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
書館讀書時養成的,歷時十餘年的時間。
(7)名人閱讀方法怎麼寫擴展閱讀:
閱讀方法是理解讀物內容,從中接受信息所採用的手段或途徑。有不同類別和層次。
1.綜合類,有朗讀法、默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等;
2. 分項類,有解詞、釋句法,文章結構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歸納法等;
3. 與思維方法結合,有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和演繹閱讀法等;
4. 閱讀筆記方法,有劃重點、寫標題,編寫讀書提綱,寫讀後感及讀書心得等方法;
5.按文體閱讀,有散文閱讀法、小說閱讀法、詩歌閱讀法、劇本閱讀法、科技文閱讀法等。
⑧ 名人的讀書方法
一、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游學。其他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
二、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三、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四、馬克思的「針對性」法
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五、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
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復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