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腦梗死的輔助檢查
腦梗死的輔助檢查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一、常規實驗室檢查 血、尿檢查:進行基礎的血液和尿液檢查,以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生化檢查:包括血糖、血脂、血尿酸、血黏度等,這些指標有助於了解患者的代謝狀況及是否存在潛在的致病因素。 凝血功能檢查:評估患者的凝血狀態,對於判斷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心電圖檢查:常規進行,有助於了解心臟情況,排除心臟疾病引起的腦梗死。
二、影像學檢查 MRI:首選檢查方法,尤其在發病後2小時即可發現病灶,清晰顯現腦乾和小腦的病灶,為超急性期治療提供依據。 CT:在發病當天,特別是6小時以內可能無異常發現,但可以排除出血性腦血管病。24~48小時後方能發現梗死區出現低密度灶,但對於腦干梗死顯示欠佳。 腦血管造影: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以顯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及側支循環代償情況。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檢測腦局部血流量,發現異常,有助於診斷。
三、其他特殊檢查 腦脊液檢查:在無影像檢查設備時可以採用,但須警惕,禁用於顱內壓力過高的患者。腦梗死患者的腦脊液大多正常,僅少數出血性梗死者可見紅細胞。 胸部X線檢查:有助於了解心臟情況及肺部有無感染、癌腫等,對於排除心臟和肺部疾病引起的腦梗死具有重要意義。 超聲心動圖:在心電圖檢查異常或疑有心臟疾病時進行,以進一步明確心臟情況。
四、針對特定病因的檢查 血培養檢查:疑有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時,應進行血培養檢查以明確診斷。 脂肪球檢查:在脂肪栓塞時,腦脊液、尿、痰中可見脂肪球,有助於診斷脂肪栓塞引起的腦梗死。
綜上所述,腦梗死的輔助檢查涉及多個方面,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以明確診斷並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B. 檢查腦梗塞的最佳方法
當病人出現言語不清、肢體活動不靈、肢體麻木、嘴歪臉斜等症狀時,要懷疑腦梗死。腦梗死和腦出血的表現可以完全相同,為了盡快得到有效治療,應該盡快完善顱腦CT檢查。顱腦CT能夠在第一時間看到已經發生的腦出血,只要腦CT沒有看到出血,出現以上症狀時,要懷疑腦梗死,可以盡早開始治療。其實做核磁共振,能夠更明確梗死情況,而且在梗死發生幾分鍾之內就可以通過核磁,看到最早的腦梗死病灶。
但是在大多數醫院,核磁共振完善需要很長時間,有時候都不能及時的完善檢查,會耽誤治療。所以在大多數醫院,都是CT排除出血以後,盡早開始治療,越早治療越有利於改善疾病的預後。所以做CT是最常規的操作,當明確腦梗死以後,需要明確腦梗死的病因,需要完善腦血管檢查、心臟檢查,以排除血管狹窄引起的腦梗死,或者是心源性因素引起腦梗死。如果是心臟和血管都沒有找到原因時,還要找其他的可能性,盡可能找到腦梗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