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鼓勵學生質疑,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是學習的重要方法,「疑」是啟迪思維的鑰匙。
學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因為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求問題罷了。」他一語道破了創新和發現的真諦;好奇心理、問題意識及鍥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學研究獲得成功的前提。讓學生主動求知,學會質疑問題,應成為當今課堂教學的航標,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對任何問題都質疑。
如在講述《雨中》時,教師先板書課題《雨中》,讓學生看題並提出自己看了題之後的想法或疑問,這樣一來,提高了學生的思考積極性,而且增進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雨中有誰和誰?」「為什麼事情發生在了雨中?」……通過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對哪些問題還關心不夠,這樣就能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學生的說話訓練
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聖陶指出:「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說的功夫差不多,聽、讀、寫三項就容易辦了。」這就是說,在學生的語文素質結構諸要素中,「說」是關鍵要素。說話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今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有意識地強化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的訓練,注意發揮「聽」「說」對思維、讀寫諸方面的帶動作用,極大的促進了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整體協調發展。
對於這一點,我在導入正課之前給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真情告白」,為了做到情切語明,表意直接,不少學生提前收集資料,防止上台窘迫,為了表達自己的心聲,學生們會更多地閱讀有關資料,甚至會用上一些電影、電視中精妙的台詞。那種認真勁與執著精神,是他們個體意識逐漸成熟的表現。因為他們從同齡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別人。
此時此刻,教師如能恰當地在一邊給予點撥,採用激勵手段及時鞏固,就會遠勝於平常教師上課時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漸提高,學生與老師走的也更近。
三、讓學生當小演員,表演課文內容
時下,課本劇像一股和暢的春風吹進了校園,其藝術魅力獨具特色。更以其演出形態的豐富活潑,觀演關系的天然和諧,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通過排演課本劇,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為學生健康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每天局限在40分鍾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天地相對窄小,老師每天一成不變的講解課文的方式難免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如果教師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材中有目的地選擇一些適合於學生排練成課本劇的文章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將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學習《丑小鴨》一文時,我和學生一起動手製作了頭飾:美麗潔白的天鵝、灰不溜秋的丑小鴨、善良的鴨媽媽……當學生們把頭飾戴上時,課堂一下子變成了童話王國。學生出神入化的表演,繪聲繪色的朗誦,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真實的環境當中。我特別鼓勵一位性格內向的差生,讓他扮演丑小鴨。他演得很好,我不失時機地表揚了他,並對全班同學說:「別看他現在是我們班上的『丑小鴨』,他只要努力學習,一定會超過你們,變成比你們還美麗的『白天鵝』。」課後,我時常督促他,關心他,不久他的成績直線上升,人也變得很自信,很開朗。
還比如教學《狼和小羊》,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中狼的凶惡和羊的可憐,教師在課外指導學生做狼和小羊的頭飾,然後在課堂戴著頭飾表演課文內容。在表演時,提示學生將狼凶惡的樣子和羊可憐的樣子表演出來。學生們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細節表演上更是一組勝過一組。實踐證明,表演使孩子們由「本角色」變為「他角色」,在新奇、好奇中,學習成為一種智力活動,創造活動。
四、運用電教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集投影、幻燈、錄音、錄像、電視、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計算機等多種媒體實施教育,將為教育帶來一場深刻的革命。當前,現代化教學手段如何合理運用、如何將多種教學媒體優化組合的問題已成為突出的問題。教學多媒體的運用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媒體使用得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益。
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計算機媒體,讓學生充分主動地參與,拓展了多方面的協作學習。比如在教學《「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創造了老師和同學們正在香港游覽的教學情境,告訴學生由於是「一日游」,所以我們就去淺水灣、海洋公園和銅鑼灣幾個景點。這時多媒體展示三個景點的地圖,學生自由組成小旅行團,去他們喜歡的地方盡情游覽。
學生此時完全是自主的學習,他們分成若干小組去讀相關景點的課文,學習預先收集的資料,等到老師請他們做導游時,他們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使用多媒體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課堂氣氛也掀起了高潮。
總之,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是千變萬化的。俗話說的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依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和教材的實際特點,抓住時機,有效「充電」,這樣就能達到一種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⑵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閱讀的策略
我們主張語文課是書聲琅琅的課。每一堂課,我們要求都應聽到孩子們的高聲朗讀,無論是懸梁刺股還是囊螢映雪,無論是鑿壁偷光還是秉燭夜讀,似乎都有他們朗讀的抑揚頓挫、豪邁激越。沒有朗讀的課堂是枯燥的、孤寂的、淡薄的、無味的課堂。
我們主張閱讀是一種藝術而不是單一粗暴的讀書。閱讀不是簡單的朗讀,有時朗聲,有時輕吟,有時默念。從參與朗讀的對象來說,可以有齊讀、對讀、三重讀、個別與集體交叉讀、小組比讀、男女賽讀。從閱讀的方式來說可以有演讀、析讀、品讀、尋讀、創讀、寫讀等。從閱讀的性質上來說,可以有概括性閱讀、搜索性閱讀、抒情性閱讀、創造性閱讀、表演性閱讀、品味性閱讀等。
我們主張閱讀是一種教學方式,圍繞閱讀組織教學活動,能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細讀文本,從而領會文本、吃透文本。如執教《三峽之秋》,設計了概括性閱讀、搜索性閱讀、抒情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精髓。
二、板塊的策略
為了展示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我們向全市展示了四種文體的教學案例。四種案例有一個共性,就是把課堂劃分為若干個板塊。如《鄉愁》,整堂課分為:品讀、析讀、改讀、創讀、賞讀五個板塊。《三峽之秋》分為:美文美說、美文美寫、美文美讀、美文美改四個板塊。但板塊之間不能生硬拼湊,應該是有機組合;板塊設置不能生搬硬套,應該是隨緣而生;板塊之間不能胡亂排列,應該由淺人深;板塊名稱不能枯燥陳舊,應該具有語文味。
三、目標的策略
我們主張語文課堂必須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也是達到優化效果的重要途徑。沒有目標就等於銅匠的擔子挑到哪裡就響到哪裡,很可能落入語文教學目標虛無的圈子,確有「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嫌疑。沒有目標,就不可能有明確的教學思路,就沒有明確的教學重點,長此以往,也就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跟著感覺走,放任自流,隨遇而安,這樣的教學註定是失敗的。當然我們並不反對課堂目標的自動生成,並不反對要解決學生的質疑問難。只要留心,就會發現所謂課堂自動生成或者是學生質疑問難都臨時成了課堂教學目標。也就是說,你的這堂課是有教學目標的。我們當然注意到並不是每堂課都有即興目標,並不能把所有的學生疑問當作教學目標,因為有不少比例的學生問題偏離了文本,或者不適宜在課堂解決。因此,教者課前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把課堂上的生成目標通過教學機智有機變成你的教學目標,或者融合、或者深化、或者延伸……
四、文本中心的策略
當今世界,閱讀的各種主義泛濫,建構主義、解構主義、文本中心論、讀者中心論、虛無中心論等,我們對眼花繚亂的主義、中心感到無所適從,覺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一定對我有用,因此抱著老祖宗的黃歷書不放,以不變應萬變,讀我們的課本總是不會錯的。因此確立文本中心論,拋棄「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教條,堅信一千個讀者心中的哈姆雷特總是莎士比亞筆下的那個哈姆雷特,可能只是眼睛大小不一而已,確定「不教」的前提是「教好教材」。
五、閱讀批註的策略
課外閱讀必不可少,為了擴大眼界、豐富情感、增加語匯、提高能力,我們有計劃開展課外閱讀。如何開展閱讀,課題組通過探索研究,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批註方法:概括法,對文章或文段做內容的概括,記敘文要求概括的主要事情、人物性格、作者的情感;議論文要求概括的中心論點以及分論點;說明文要求概括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徵;散文要求概括所敘之事、所繪之景、所抒之情。感受法,抒寫讀者的感觸、感悟。其感受的觸發點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段落,也可以從文章的內容、中心、材料等方面著眼。它強調讀者與作者、讀者與作品中人物的心靈溝通,做到身臨其境,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甘苦,真正達到讀懂文章讀透文章的境地,達到心靈的共鳴。不僅如此,有的還要求讀者在此基礎上有所感悟,總結人生的哲學道理;聯想法,由這一件事想到那一件事、由此物到彼物,人與人、景與景等同類之間的聯想,此類聯想,我把它稱為相似聯想;另一類聯想是由景及人,睹物思人,由事及人或由人及事、由物及事等的聯想,它不是相類聯想,而是相關聯想。其出發點是一物一事一人一景,引發與此物此事此人此景相關聯的人物景事。想像法,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可見想像對於主觀個人來講,是一種創新,是對文本的留白做補充、延伸、拓展。其它還有評價法、質疑法,擬題法等。通過這些方法,可以讓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收到實實在在的效益。
六、研究題型的策略
中學語文教學不應付考試是不可能的,這是痴人說夢。考試是無法繞開的必經之路,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殘酷乃至殘忍的應試,我們不得不直面正視。為了提高效率、提升成績,我們對中考題型做細致分析,探討出如下題型,並歸納了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如何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如何理解句子的含義與作用、如何理解關鍵段落的作用、如何解答概括提煉型試題、如何解答聯想型試題、如何解答想像型試題、如何解答探究型試題、如何解答發表見解型試題、如何評析文章的表現手法、如何品味句子型試題等。通過方法講解、例題演練、實戰鞏固等步驟,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⑶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與策略
語文教師要掌握下面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一、創造和諧師生關系
課堂上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更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的思維模式,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看法。在平和的氣氛中,師生一起學習,一起去發現、探求和創造。重建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新課程改ge把「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理念,就是要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的各個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均衡、和諧的發展。要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
賞識學生不能只憑自己的預先設計進行,要關注一些小事。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
課堂活動的主體對象是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討論,力爭讓更多學生有發言機會。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讓學生覺得自己在和老師平等的討論問題,師生之間是和諧相處的關系。
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是自己通過思考把問題搞懂了,而不是教師強加給自己的知識。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學內容的難易之間的和諧,使課堂成為教學思想萌發的源泉。
二、煥發課堂生命活力
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
為此,我准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法、尋找學習夥伴和評價學習效果等。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
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狠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由於我班學生外來子弟較多,學生知識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為了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症下葯,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比如,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范性,要求行款整齊,字跡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如:「拜」字右邊該四橫而非三橫等,類似的問題我進行了大力糾正。
又如,對修辭手法的判斷運用,對各種句式的變換,對病句的修改,對生字新詞的理解運用,對近、反義詞的積累等,我都逐一進行講解或強調,以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語文能力。
四、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
採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授課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個人自學,都進入了課堂,要創設有利於學生參與學習、交流信息、互相啟發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這就務必要有大量的實踐活動,有充足的訓練時間。因此,每節課都要精心設計安排、研究討論,扎扎實實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
夯實基礎——字詞、背誦緊抓不放;
擴大積累——課外閱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
訓練能力——閱讀理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
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大膽發揮……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基礎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生動、活潑,扎實、系統,有序、有恆的訓練,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一些基本的語文實踐能力。
五、充分了解學生特點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要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教師就必須不斷地優化組織學生學習的形式,使之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充分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對本學科的了解、對教師的評價等。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試試:測試、觀察、談心、走訪等等。我經常喜歡在課下和學生談心,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了解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水平,全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彈奏出和諧之音。
六、關注學生課堂生命狀態
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室課堂行為與學生學習狀態的相互適應的情況,作為教師只要正視課堂現實,保持課堂警覺,就能通過學生學習的反饋,洞察自己課堂行為,進而達到有效調控,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當學生課堂上出現情緒低落、啟而不發、緘口無言、反應麻木等狀況,教師可通過反思,看問題設計是否妥當,自己點撥是否到位,是否因為超出學生的思考范圍,而導致學生無所適從,不感興趣。據此,教師可從問題設計的角度、形式、內容等方面考慮,多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調動學生的內部驅力,因勢利導,創設出充滿生機的學習氛圍。
當學生情緒浮躁、學習浮光掠影、思考深入不下去時,可通過反思:自己呈示的內容是否因為過於淺表或指導的策略過於籠統不得法,導致學生找不準深入思考的抓手,思維只能浮於問題的表面,回答問題則是不假思考,脫口而出,而又文不對題。
據此,教師可調整內容,或示範引導,教給學生抓住關鍵因素,多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指導學生學會思考。還有,當學生學習被動時,可通過反思,看自己是否擺正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是否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牽著學習的鼻子走,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探索、個性化體驗的空間。
據此教師可多給學生提供互動、合作的機會,或加強平等對話,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
七、散發有魅力的人格力量
語文是有魅力的。語文教學的魅力除了來自語文以外,還來自於教師。教師的個人情緒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和諧程度。有些教師沒有耐心,脾氣暴躁,心情悲觀,把糟糕的情緒帶到課堂上來,可以因個別學生違犯課堂紀律就怒不可遏;在工作中既缺乏熱情又沒有激情,使教學課堂氣氛沉悶……
試想這樣的教師,學生怎能喜歡?這些都能夠造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和諧,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一名教師,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才是構建和諧課堂的根本條件。
經常聽到一些激情四射的公開課,不禁捫心自問:自己做到了嗎?能不能保證在每堂課上都能給孩子們看到一張微笑的臉?上公開課的老師們呢?是不是也能做到呢?不斷地去告訴自己吧。
當你充滿自信面帶微笑走上講台時,「同學們好。」「老師好。」這樣的互致問候就顯得是那樣真誠,才能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認真聽講,教師一個示意性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都在和諧的氣氛下悄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