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中國數學教學方法的發展

中國數學教學方法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5-07-12 08:04:55

A. 數學教育發展的歷史

中國近代高等數學教育,也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1862年洋務派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本來是個外語學校,從1866年增設天文算學館,1867年招生,開始向中等專科學校轉變。1868年聘李善蘭為總教習,設代數、幾何(原本)、平面和球面三角、微積分等課程,可以認為,這是向中國學生較系統地傳授西方高等數學基礎知識的開始。1898年戊戌變法中,京師大學堂成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國立大學。1902年,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

辛亥革命後,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首創數學門(相當於系),1919年改稱數學系,這是中國第一個數學系。隨著較早成立數學系的有南開大學(1920)、廈門大學(1926)、中山大學(1926)、四川大學(1926年前後)、清華大學(1927)、浙江大學(1928)等。此外,1912~1915年間,還成立了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12,前身是1902年設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13)、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15),各設立數學物理(化學)科,他們先後改為北京師范大學(1922)、武漢大學(1928)、東南大學(1923;1928年又改為中央大學),並都成立了數學系,其間或以後成立的其他綜合大學、師范院校以及設有理科的高等學校都陸續成立數學系。

各校建系初期,實施的數學教育差別很大,後來教育部才對必修課作了原則規定。主要授課教師多半是歸國留學生,所用教材,除少數自編者外,多數是外文本或其中譯本。從課程設置看,高等院校的數學教育水平不低,但各校的教學質量差異不小。數學系學生,每校每年級一般都只有少數幾個人。

1931年清華大學開始培養數學研究生,後繼者有浙江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抗日戰爭期間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的(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的研究工作也比較集中在這幾所學校。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還出版了刊物,登載數學論文。

除了在國內培養數學人才外,還通過一些渠道派遣留學生,例如利用中美庚款、中英庚款和中法庚款公開考試派送的留學生中,都有數學名額。30年代還曾邀請少數外國數學家如 W.F.奧斯古德、N.維納、J.(-S.)阿達馬等來華講學。

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奠基時期,不少老一輩數學家如姜立夫、熊慶來、陳建功等克服重重困難,艱苦創業,培養了一批數學人才;數量雖然不多,但對於使現代數學在中國土壤上生根,作出了寶貴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的集中領導下,採用了蘇聯的教育制度,數學教育也經歷了巨大變革。經過1952年的院系調整,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都設立了數學系,全國有了統一制訂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廣泛引進了蘇聯教材,各校必修課的設置及其內容規范化了,保證了一定水平。數學基礎課一般都設了習題課,對學生的幫助更為具體。師范院校的數學專業在基礎課的設置上,與綜合大學的數學專業相近,並增設教育學、心理學、數學教學法及教育實習等課和教學環節。綜合大學的數學專業一度在最後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里分為若干專門組,如代數、數論、幾何、拓撲、函數論、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學生能接觸到一些現代數學的前沿工作。後來專門組撤銷,課程更多樣化了。

從19世紀20年代後期起,浙江大學數學系就開始採用討論班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從事科研工作能力;其他如西南聯合大學也曾採用過。到了50年代,結合專門組教學,這種作法得到進一步推廣,各主要大學數學系都逐步開展了科學研究工作,並招收了研究生。由於國內培養的數學人才不斷增加,教師隊伍逐漸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歸國留學生的局面,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以及個人編寫的教材也逐漸取代了外國教材,它們一般較結合本國實際。1957年以後,一些學校開展了應用數學方面的研究,增設了計算數學專業或專門組,開設了如運籌學等課程,概率統計等課程的開設更為普遍,培養了有關方面的人才。理、工等科系的學生,一般也學習一定份量的高等數學課程。

以上情況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數學教育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逐步發展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必修課太重,不少課程要求過專過高,教學制度又過分要求劃一,未能因材施教,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基礎不牢,加以對理論和實踐有時理解得不全面,工作中有搖擺,使數學教育的發展受到影響。盡管如此,這段時期的數學教育成就還是很大的。一般數學人才的培養已能立足於國內了。

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數學教育受到嚴重挫折。1977年後,經濟、政治、科學、教育各方面都先後提出了改革的方針和措施;實事求是精神的發揚,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教學制度的靈活,選修課的增加,使各校有條件分別發揚其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由於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應用研究,重視基礎研究」的方針,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各得其所,長期存在的關於理論和實踐關系的認識分歧終於澄清。除了基礎數學、計算數學和應用數學專業外,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還設了數理邏輯、控制理論、系統科學、信息科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經濟數學等專業,許多工科院校也建立了應用數學專業。高等學校理、工、農、醫以至經濟、管理方面等科系的學生,都學習比過去更多的高等數學方面的課程。

中國高等學校是全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軍,數學研究也是這樣,特別是近十年來有了較全面的發展與提高,一些大學還設立了數學研究所。高級數學人才的培養也隨之逐漸能立足於國內,正式建立了學位制。數學方面已在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與控制論、數學教育與數學史等方面培養博士研究生。1983年在中國第一批18位接受本國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中,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就有12人。必須指出,中國科學院數學各方面研究所,在培育人才,包括培養研究生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1966年以前曾向少數國家派遣了數學方面的留學生和進修教師,1978年起派出人員大量增加。還邀請了許多國外數學家前來講學,中國數學家出國講學和參加國際數學學術會議的就更多了。中外學術交流對中國數學事業的繁榮起著很好的作用。

中國數學教育趨勢

數學教育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社會性決定了數學教育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數學教育中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技術等一系列問題都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革與發展.數學教育改革的背景,至少有來自於九個方面的考慮:知識經濟、社會關系、家庭壓力、國際潮流、考試改革、科教興國、深化素質教育、普及義務教育、科技進步。

B. 當前我國中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有哪些特點

「瓜傻式」教學法----將數學那種嚴密的邏輯演繹過程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感知知識的的產生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過程,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欲。使枯燥干澀的數學概念演繹變得生動起來。

方法/步驟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親自體驗學習過程 , 其價值與其說是學生發現 結論 , 不如說更看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 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 「 再創造 」 有關數學問題口在這個過程中 , 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 還對數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效益高的較少 , 有的只是流於形式。有的研究者認為 , 小組學習有獨立型、競爭型、依賴型、依存 型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們用得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後相互交流 , 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知識。……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特徵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正所謂「教無定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一)發現法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9+9+9+3+3+3+3=39(塊)↓↓↓↓↓↓↓3+3+3+1+1+1+1=13(人)(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9+9+9+9+3=39(塊)↓↓↓↓↓3+3+3+3+1=13(人)(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30+3+3+3=39(塊)↓ ↓↓↓10+1+1+1=13(人)(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30+9=39(塊)↓ ↓10+3=13(人)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二)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C. 數學的教育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我國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歷經課程改革前期,課程改革中期(仿美),課程改革後期(中國特色)3個時期。

3、課程改革後期:

教育部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的需要制定了新的課程標准,加強對學生數學能力與興趣的培養。教材內容進一步豐富,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開展多元化的數學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方面,教育部提倡「啟發式教學法」,提倡學生主動思考和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實踐,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中國數學教學方法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底盤漏水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203
什麼是零件的加工方法 瀏覽:153
景物描寫常見的五種方法是什麼 瀏覽:556
定位內存泄露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96
交互設計色彩的搭配方法有哪些 瀏覽:758
舒克漱口水使用方法 瀏覽:459
xp快捷菜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7
流感檢測方法及注意事項 瀏覽:129
佛手植物盆栽種植方法 瀏覽:510
適合腰肌勞損鍛煉方法 瀏覽:776
紐扣怎麼折簡單方法 瀏覽:594
中國數學教學方法的發展 瀏覽:674
二氯乙烯的檢測方法有 瀏覽:94
收縮毛孔用什麼方法 瀏覽:790
做筆筒最簡單方法用普通紙 瀏覽:200
血液ph值測定有哪些方法 瀏覽:697
鍛煉地筋最好的方法 瀏覽:659
農用拖拉機穩壓器連接方法 瀏覽:529
醋洗香雲紗的正確方法 瀏覽:183
剝玉米過敏快速方法 瀏覽:857